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级审计知识点

初级审计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8 16:1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级审计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级审计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篇(2)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开设状况

截至2014年5月28日,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高校115所。省属高校中:公办本科高校27所,民办本科高校8所,民办独立学院24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其中民办10所)。本文选择其中具有本科办学资质的8所民办高校进行分析。

在这8所高校中,共有12个经济类专业,其中武汉东湖学院2个,汉口学院3个,武汉工商学院3个,武昌理工学院2个,武昌工学院2个,查询这12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可知,以上所有专业均开设会计类课程,课时总量从32课时到48课时不等。除了本门课程,还有少量专业将财务管理课程也列入培养方案,除此之外,各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不再开设会计类课程。

二、会计类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的目标往往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初、中级会计人才,本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一系列的课程。而经济类专业培养的目标并非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但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往往和会计有一定联系,工作中往往只需要使用会计类课程的部分知识,因以,这类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学习会计专业所有课程,只需通过会计学一门课程了解必要的会计知识点就行。

基础会计是所有会计类课程的基础,是会计类的入门课程,其重点在于会计的基本记账方法、记账规则、记账工具等知识点的介绍,相关知识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样是不能缺少,但其讲授重点却不同于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将重点讲授所有会计记账工具,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后,不仅“看得懂”,还能够“做得出”,也就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能灵活应用。而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只需要学生“看得懂”,而不一定要“做得出”,由于会计课程总课时有限,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以略讲为主,仅对少数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重点强调。

财务会计是训练学生建立会计思维,提高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非常重要,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毕业后吃饭的本钱。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未来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会使用到这部分知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点对他们同样非常重要,也需要重点讲授,让学生能切实理解并灵活应用。

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和基础会计知识点的讲授是不一样的。要想很好地掌握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建立完整的会计思维,对相关会计核算有充分的理解;而基础会计部分的知识点,教学中主要是要求了解,而不一定要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其学习方法主要依靠记忆而不是理解,因此,对于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需重点讲授。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会计职业,基础会计部分的知识在工作中花少量时间就能完整的掌握,而如果不从事会计职业,这部分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学生逐渐遗忘。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是会计类较专业课程,经济类专业学生无需强制掌握,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相关课程。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课程内容宜讲授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部分的知识点,其中应以财务会计部分知识点为重点,培养的目标是建立学生的会计思维,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会计类课程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类课程教学中需要掌握四个重点,教学中,保证了学生对这四个重点的深入理解,就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动静结合的会计等式

即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等式不仅描述了会计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是借贷记账法的基础,对这个等式的记忆和理解,不仅有助于理解会计要素,也有助于理解借贷记账法。由于该等式在会计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重点强调,故在此就不在赘述。

2、用于描述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大T型账户

该T型账户详细的描述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按照传统的理解,在借贷记账法中,账户分成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五类。在初级会计教学中,为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对此进行适当调整。教学中,可以先将损益类账户分成收入收益类和费用类,同时将成本类账户理解为一种特殊状态下的损益类账户,即一种期末余额未结转为0的损益类账户。经过这样调整后,借贷记账法下的各账户就分成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四大类,其中损益类账户又分成成本、费用类和收入、收益类两小类,合计分成五类。每类账户都存在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共10种情况。

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混淆这五类账户发生增减变化时的借贷方向。教学中,其实只需向学生说明“资产的增加记在借方”这一种情况,其它的9种情况都可以推导出来。其推导的方式是重复理解“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个基本会计等式的过程。比如费用类账户,该账户在等式中和资产同在等号的左边,其记账规则就应该和资产一样,增加记借方,减少记贷方;再如负债,在等式中和资产不在等号的同一边,其记账规则就应该和资产正好相反,增加记贷方,减少记借方。另外对于任何一个账户,其增加和减少记录的方向正好相反。按此方式,可以较容易的记住并理解借贷记账法中各账户的记账规则。

3、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会计分录的编制应该是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其编制步骤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往往将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归结为四步,第一步,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进行会计确认,判定每项经济业务涉及到哪几个账;第二步,确定所涉及的账户是什么性质的账户;第三步,判断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这些账户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第四步,根据账户的性质和增减方向确定应记入账户的借方还是贷方。即“哪几个账,什么性质,增加还是减少,借方还是贷方”,记住了这20个字,对于初学者而言,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都能顺利完成。

4、“本年利润”账户的编制

“本年利润”账户汇集了一个经济单位的经营成果,编制过程中要求将所有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减少的项目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将所有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增加的项目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其余额的方向决定了该经济单位的盈亏。在核算“本年利润”账户的过程中,需要结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各导致“本年利润”账户增减的项目,这个过程不仅能说明为何损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均为0,同时还能说明结转前损益类账户余额的方向。因此,对“本年利润”账户的重点强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有损益类账户的理解和应用。

上述四个知识点是经济类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的重点,这四个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和理解方式改革

会计往往被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通俗的理解,会计就是一门语言,是一门用特定方法描述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语言,同英语等其他的语言一样,会计作为一门语言,有自己的单词、自己的语法和自己的语句。任何一个会计分录都可以理解为按照会计特定的“语法”,使用会计专有的“单词”,形成会计独特的“语句”,这些语句能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企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事项。

低年级的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对于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已经有了自身的感悟,将会计这个相对陌生的课程类比为英语,按照学习英语的理解方式来教授会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理解和吸收,而且能从情感上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一种相对熟悉的感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经济类专业学生会计类课程教学中,沿用权责发生制,以借贷记账法为主要的记账工具,训练学生针对特定事项制作会计分录的能力。将会计类比为英语,会计的“单词”即会计科目,会计的“语法”即借贷记账法,会计的“语句”即会计分录。

将会计科目类比为会计的“单词”,主要是因为同为语言,英语的句子是由若干单词按照既定的规则组合后形成的,而会计的“语句”即会计分录同样也是由若干会计科目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形成的,单词是组成语句的基础,同样会计科目是组成会计分录的基础。

将会计借贷记账法类比为会计的“语法”,主要是因为会计“语句”的形成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只有按照借贷记账法形成的会计“语句”才能被专业人员理解,这一点和英语的语法非常类似,英语的语句也是由若干独立的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而通常这个既定的规则就被为语法。

将会计分录类比为会计的“语句”,主要是因为会计分录是对一个经济事项进行完整的描述,一个规范的会计分录展示了一个特定经济事项的全貌,诚如一个规范的英语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意义。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因此,本文主要对酒泉地区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谈谈我院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关键词 技能 社会需求 培养

在我院示范校的建设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对酒泉地区企、事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一、酒泉地区会计职业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酒泉地区的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即:“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和“研究会计的人”。其中,“查会计的人”,一般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而且这个方向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通过对酒泉地区财政局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的资料显示,酒泉地区的过关率不到2%;“管会计的人”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 等。对这类部门,必须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在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很大,2009年,酒泉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且,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研究会计的人” 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是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一般很难培养前面的这三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将其定位于“做会计的人”,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酒泉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就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

二、酒泉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正确的预测,参与经营决策和实行监督,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等),尤其在一些企业中,要求会计人员会进行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和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熟悉财经写作的要求;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一些单位在录用会计人员时,除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时,还得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资格证书,在一般的纳税企业中,会计人员要会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并且会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2.解决问题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主要是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我们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或小键盘数字录入,比如:“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在录用会计人员时,必须会用五笔键盘输入法,而且对录入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进行一定的图表处理功底,在银行招聘柜员时,必须会用小键盘数字录入;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好多单位都已经去掉了手工做账,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做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会熟练的操作一门会计软件的全部处理过程,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账―结账―会计报表”的全部处理过程,比如:速达或者用友等会计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社会适应的能力

会计岗位是一个岗位群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处理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作为酒泉地区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要在会计人员的方向和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改革

1.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 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个人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率。

2.实行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法就是将会计工作内容划分为若干种技能,然后,对每一种技能制订出具体的达标标准,依据标准再制订出一系列技能培训方案。教师按照技能培训方案进行各项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示范性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做好每件具体的事,使学生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首先进入所描述的企业会计情景现场,通过让学生参观、观察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会计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如计算机文字录入和数据录入、五笔打字、点钞、验钞、钞票捆扎、算盘的计数、填制单据、盖章签字手续、登记账簿、装订凭证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技能成绩评定要灵活多样,提高技能质量

对技能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针对不同的技能课程采取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必要求相同,如:文字录入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法主要参照学生的定时录入速度和正确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软件的内部录入和外部参照资料录入两种。具体标准根据录入汉字总数和正确率评定。

(1)基本标准:35个汉字/分钟,85% 正确率。

(2)强化标准:50-70个汉字/分钟,90% 正确率。

(3)升级标准:80-100个汉字/分钟,95%以上正确率。

再比如:“点钞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

(1)票币整理技能考核办法:给出面值不等的票币,限时不限量。

(2)假币识别技能考核办法:给出百张假币与真币,在5 分钟内鉴别真伪。

(3)点钞技能考核办法:给出若干捆练钞券,限时不限量。

(4)验钞机使用技能考核办法:用验钞机现场考核。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的技能的培养还得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在自我总结和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 - Link 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 会计电算化 系统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35-02

提高会计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缓解高层次会计业务人员紧缺的关键所在。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如何通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互动衔接,高效率地培养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高级会计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技能实训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习者理论知识的普遍性提升,又要注重实践过程中个性化的创新。基于系统思维的案例教学,既是将个性化与普泛化协同共进的过程,又是基于系统思维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认知――综合性与实践性

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听得懂,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技能要记得住,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时能够说得出,在日常工作的应用过程中要能用得上。只有用得上才是理论知识学到手的最终目标,而案例教学恰好能够体现这样的综合性,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高级目标,也是社会实践的前提和教学的终结。

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教学培育出既懂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又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满足电子商务环境支付结算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理论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能听懂、理解并记忆知识,是理论教学目标和评价教学成果的标准。但因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较单一,课程内容也欠合理,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的状态。

实践案例教学则是用具体实践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作为实际工作中的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建立真实感受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亲自操练,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将来工作实践中能够应对环境变化,更新其知识结构,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作为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还可让学生试着编写案例,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所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高级目标的手段。可以说,案例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实践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在错综复杂的会计事务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般理论教学课堂中很难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实践案例教学是会计电子化教学的必备环节,没有案例教学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不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视点――系统论和整体性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专业知识精,还要结合相关学科、相关知识,去理解、去分析、去应用本学科知识。同时又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处理本学科各章节的关系,使本学科各章节内容能够相互关联、无缝衔接,使新旧知识点能够有机结合,成为本学科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为任课教师只有将系统论的观念用于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该会计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认知企业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关系,并将资金流与企业物流等综合起来,融会贯通,避免对知识掌握片段性、零散性和孤立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认真考虑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会计电算化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承前启后,做好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实践案例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的高级阶段。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从“小―中―大”或“零散―集中―综合”等三个层次上进行教学计划的选择和设计。

第一层次,任课教师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介绍新知识点时使用简单的小案例,比如在系统初始化时,仅建立会计科目。像这种小案例针对系统初始化这个新知识点来选择,也可以选择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复杂案件中的某个小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根据本学科的重点知识,收集或设计大量这种小案例,每介绍一个新知识点,跟随一个或多个小案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同时训练。

第二层次,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小而散的知识,使用较大的案例使之统一应用。即所谓“中案例”,它可以是涉及到本学科某一章或者某几章内容,汇集了多个小知识点。这种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管理和运用本学科整体知识的能力,强化学生系统的训练,防止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性。这时案例选择很重要,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收集并筛选。此时,就要求教师拥有涉及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案例库,使之成为本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结合本学科内容,采用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大案例。这类案例不仅要涉及本学科知识点,同时也涉及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比如,企业ERP软件使用时,财务、业务、人力资源等部门需要相互协调,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均需具备。这类案例,能够培养学生兼顾学科之间关系的高级能力,它不但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与本学科相关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还需要教师协调好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无缝衔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实践中系统管理和运用自己的现有知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的新行动――真实性与指向性

(一)案例选择的真实性与针对性

案例内容的选定是提高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具体的项目。

1.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据慎重选择。案例选择得当,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

2.案例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为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某个会计业务知识点,教师采用假定的事件或被设计后“半真实”的事件,要求学生在模拟软件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是,案例设计一定要和真实工作情况相接近,与学生熟悉的会计业务环境相吻合,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科学的符合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规律的整体设计。

(二)案例教学的三部曲

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讨论或者学生亲自实践是课堂的重要部分。为使讨论和实践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教师对案例教学应做好充分准备。

1.教学案例内容的准备。对有关案例事实和隐藏在案例中的电子信息作深入的掌握并进行分析,根据案例过程、涉及的学科及各知识点,做好课前预习,并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工作进行预先判断和分析。特别注意应预先考虑到案例可能产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和歧义,在软件使用中对前因后果的衔接与协调,并在学生讨论和实践中予以适当的引导并解决。

2.教学案例讨论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电算化知识体系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异,再加上案例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产生适用对业务事件的多种备选方案。对于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结果,任课教师应注意予以保护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协调业务,对关键问题进行识别与分析,抓住案例主要问题,兼顾其他,寻找最佳解决途径。

3.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学生讨论或实践结束后,针对案件本身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对于明显错误的解决方案应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对于一时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研究。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思维。课后撰写书面实践报告,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还应合理分配案例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的最佳排序与提出时间、学生讨论以及教师总结与点评时间等。教师也要注意准备案例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布置、多媒体手段应用等,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各方面得到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够真正处于实践案例情景的教学之中。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教师,应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处理好企业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与相关资料的衔接与共享。在企业这个大系统中,对会计部门进行准确定位。用系统论的观念构建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高级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学军,论信息化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12)

2.赵英丽.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1)

3.贡峻.会计案例教学的理论、实践与建议[J].财政监督,2006(11)

4.竺晓平.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08(5)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说人才和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学生成不成材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职业教育大多由传统应试教育转型而来,一直以来都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会计专业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国际的竞争让职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与现实环境相适应,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在会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新形式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一段时期以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甚明了,或与文字描述不甚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对现实环境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左右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的会计教育。重新审视新的形势,不难发现现实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中级会计人才不是中职学校的定位标准。现实环境要求中职学校能够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人格健全、会计基本功扎实的具备综合工作能力初级会计人才,具体包括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考察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出纳员、会计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师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要围绕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比如说:学生要有较好会计操作能力,包括手工会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会计操作能力,这些职业能力会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下逐步实现。

二 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正确认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揭示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逐渐明晰起来。以就业需要为前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和其他能力目标加以概括。

1.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

(1)基本职业技能。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必要的会计基本知识。如一定的珠算能力和必要的会计书法,以及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所必须的计算机水平。其中,书写的整洁、规范,保证基本账务处理的正确是基本技能也是良好职业修养的表现。

(2)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达到的与财会岗位相适应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包括出纳工作、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应熟练掌握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两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前拿到各地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证是学生就业的资格保证。

(3)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在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一要求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会计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职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其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职, 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要求他们既要懂会计,又要会统计;既会核算,又要会管理;既能跑银行,又能跑税务;既能对内协调,又能对外公关等等。其三,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比如职务晋升、职称聘任、拓展专业等。这些要求势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2.其他能力目标

其他能力是指跨越会计职业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会计职业素养等。

一般其他能力在学生初次就业时非常抢眼,因为言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人的职业素养这时候来得非常直接,烙印深刻。况且,会计职业的政策性、原则性以及严肃性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虽然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往往与社会、家庭环境及自身性格特征相关,具有先天的成分,但修养好会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

三 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1.加强理论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偏重于中小企业,从企业节约人工成本角度来看,反而使得学生要具有更为综合一点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参考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可以看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三门;初级职称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中级职称为《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三门,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遵循一个原则:实用、够用,不贪多求深。课程设置应主要包括:财经基本技能(珠算、点钞及计算器的使用)、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的职业技能;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侧重税法部分)、财政与金融、税收基础、审计基础与实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管理学、统计学、财务报表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单位会计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能力。

2.提高实践教学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模块。

(1)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包括外语(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地域可开设英语、韩国语、日语等)、计算机操作、珠算、点钞与验钞、中文大写数字及阿拉伯数码字手写体的训练等、基本的账簿书写训练,其中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实现。其余内容可以与基础会计的凭证填写、账簿登记、错账更正和账务处理程序等组成基础会计的综合实训。

(2)专业技能训练。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可以与教学同步或在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比如:基础会计的单项模拟实习、整套会计业务综合模拟实习等。校外,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或借助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实训中,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近年我国的会计制度变化较大,选用实训教材时必须采用最新的内容,最典型的案例。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筛选,不是简单的浓缩与简化、知识点的减少与难度的降低,而是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兼顾用人单位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要求所作的有意义的尝试。

(3)综合技能训练。中职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难度最大。本人以为可以从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假期社会实践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方面来分解综合技能训练的难度。从校内的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入手,熟练会计业务处理技巧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倾学校全力和学生家长独特的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之所以说难度较大是因为现如今好像没有那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处理现实会计业务,并且会计资料本身就具有保密性,种种困难都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克服。这种情形之下,校内完善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实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不能忽视的是,模拟实让学生在处理实际会计业务时有一种陌生感,比如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填写一张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在模拟工具上(复印或打印的支票)学生技术、技巧非常娴熟,百填不错。一旦有机会动真格的第一次填写真实的支票,错误就会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作祟,心虚、怕错影响了学生技术、技巧的稳定发挥,因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心里训练。计算机电算化有赖于手工操作下的会计理论,会计综合实训要在手工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完成全部过程。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总结和综合训练能让学生完成该专业各课程间知识点的融合和衔接,实现专业课程在实务中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既能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又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具有灵敏的嗅觉,随时洞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益于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认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应与社会脱节,而是应根据教学需要,重点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者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终身学习本领并适应复杂工作环境,能从事会计实务、财务分析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庞长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财会研究,2006.

篇(6)

[关键词]会计学;实验教学;教学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验与实践教学已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多地进行专业实验并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地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基本的处理日常经济业务的能力,这是近年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尝试,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实验”。2005-2007年,我校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与“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屡创佳绩,正是得益于全面进行实验教学的举措。

一、探索本科教学规律,构建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稀缺。高校曾把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理论层次的研究型人才,因而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忽略。就会计学专业教学而言,虽然我们很早(20世纪80年代中)就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进行计凭证一会计账簿一财务报表全方位的仿真模拟,但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受规模小、时间短的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也不断走入社会,信息反馈逐步增加,社会需求逐渐明确。通过对用人单位领导的调查,认为会计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是日常会计操作。从对会计在职人员的调查发现,目前本科毕业生最欠缺的是业务操作能力。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我校及时调整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业务培养要求上,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培养的同时,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实行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的原则。为此我校相继开设了8门专业实验课,从05级起正式列入专业培养方案,并全部集中在学校条件一流、管理先进的“文科实践中心”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既注重实验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互动性、启发性、完整性。每门实验课从实验目的定位、实验教材的编写、实验内容的选定、实验程序的安排、实验过程的组织等,课程组均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策划,深受学生欢迎。

实验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教学互动平台,还教学以“学”为主的本源。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开拓创新的理念。

二、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加快了实验教学建设步伐,提出了“硬化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美化实验教学”的四项建设措施。为推进实验教学研究,学校校长与主管副校长分别主持专题研讨会,教务处和实验中心主持实验课程论证会、实验教材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讨会等。在学院,自2003年起就将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建设作为时任院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院教师全力支持并献计献策。成立了“会计学院专业实验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不仅要有基础实验课。还要开设综合实验与创新实验课。其中基础实验是指对所属课程知识点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综合实验是以业务操作和流程认知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决策能力:创新实验是以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的跨专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会计学院专业实验室建立与运行方案》,确定了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每门实验课程的目的与程序等。为了加快我院实验教学的建设,2006年9月、2007年7月学院分两次召开专门研讨会,对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内容的融合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对实验教学建设的方方面面申报各级课题进行专门研究,学校、学院大开绿灯。2006年以来,我院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获得市级重点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与教材建设立项10余项。“会计学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建设”获本校2006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与8门实验课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验系列教材已出版1本,其余7本将于2008年8月全部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其中《企业经营实战模拟》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

三、改善实验条件,活化实验教学

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主体,其建设与发展得益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及所实施的一系列推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立“文科实践中心”

学校以良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对实验教学基地进行了重点与全面规划,其中包括斥资在良乡校区建立“文科实践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设备软件环境方面的投入1300万元;中心涵盖6大实习区,复合了22个仿真实习场所,条件一流。管理先进。2006年该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的主体,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全部集中在该中心专设的5个仿真实验场所进行。

(二)专项经费投入

2004年至今,学校对文科实践中心的经费投入1 300万元,其中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经费210多万元。用途包括设备(含软件)购置与维护、实验耗材购置、实验教材建设资助、实验教学环境建设等。

(三)人事处在教师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中,专设“实验教师类型”,并制定了与教学科研型教师不同的考核标准,同时提高实验课工作量的计算

(四)教务处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立项等方面大幅度向实验教学倾斜

(五)组织实验教师和教学秘书等相关人员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

由于定位正确,措施得力,目前我校的实验教学正在按计划有序地向前推进,教授、博士一齐上,初步形成实验课程系列化、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教材配套化、实验技术科学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四、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特色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实验内容的系统性

并非所有的专业课程都开设实验课,究竟开设哪些实验课、每门

实验课与对应的理论教学课的关系如何处理、各门实验课之间的内容如何融合,这是我们在实验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考虑。第一,实验课不是理论课内容的简单模拟或操作,开设的实验课应讲究层次性。即:既要进行基础性实验,如《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也要有综合性实验课,如《审计实战模拟》、《管理会计与控制实验》;还要有创新性实验,如《企业资源规划模拟》等。第二,实验课应在学习理论课相关知识要求的基础上开设。第三,实验课不仅模拟业务的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也非常重要。这些都体现了实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二)知识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每门课都有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内容构架,有具体业务处理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实验课程也不例外。根据要求各门实验课就重点内容进行实验,反映本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要融合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要求和难度更高。不管怎样。都要体现科学性。从综合性看,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是会计实验课的又一特点,如《审计实战模拟》,优势在于锻炼参与者综合各单科知识并运用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可操作性与团队意识

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决策与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无疑以可操作性为前提。无需操作或不能操作的内容,应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完成。

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缺憾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表现在巨量的理性信息流与微乎其微的感性信息流的强烈反差。由于缺乏对企业运作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消化课堂理性知识时就会有障碍。实验课则为每位参与者安排具体角色,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的完整流程,实现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认识循环。如《初级会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按会计岗位分工,从日常的会计核算到期末编制财务报表,组员既分工又协作。沙盘模拟课则要求每组建立一个模拟公司,围绕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实战演练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每一经营年度结束,学生对当年的经营业绩进行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战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实验教学除了强化感性认识以外,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增强团队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寓教于乐

实验课在实验室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有的还含有游戏成分,因此颇受欢迎。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变化日益加快,竞争日益加剧,人性化、个性化、主体意识日益加强,探索和发展多样化的适应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学“工艺设计”上要效益。以全新的观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像投入游戏那样投入学习。

(五)示范性

实验室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挂图或展板进行实习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气氛。一是实验室根据不同实验课的要求进行布置。如《初级会计实验》分为5个会计岗位,他们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实验室也按会计岗位布置。二是严格操作规程。事先制定实验流程图挂在实验室墙上,将实验内容及相应程序之间的关系科学、明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过程必须遵守。三是实验结束,要求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统一评阅标准,并将实验报告放在实验室专柜内保存。

会计学专业的实验课不仅使本专业学生受益,目前有的实验课已作为我校经济或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必修或专业选修。学生喜欢实验课,实现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实习”的转变;不仅“培训技能”,更重要的是进行“综合素质培养”。2008年1月,在学校召开的实践型导师座谈会上,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由陈冰教授指导并带队参加的比赛中,2005年取得了“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用友杯)”冠军、北京地区大学生“管理之星”挑战赛冠军、“全国大学生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光华杯)”全国第九名等优异成绩;2006年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坚忍不拔奖;2007年“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冠军、“全国财经类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一等奖、北京地区大学生“ERP沙盘大赛”三等奖;等等。

篇(7)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theaccountingprofessionhasgainedgreatdevelopmentwiththerapi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Therefore,accountingspecialtyinhighertechnicalinstitutemustreformitsteachingtoadapttotherequirementsoftheaccountingprofession,andmustresetitspersonneltraininglevelwithanefforttotrainenterprise-oriented,professionallyqualifiedaccountantswithprimarylevelcertificateandequivalenttheoreticalknowledgeandprofessionalability.Moreover,theestablishmentofthecurriculumwithlearnfieldcoursesasitscore,andtheinnovationofteachingmethodandstudent’s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mustberealized.

Keywords:accountingprofession;accountingspecialtyinhighertechnicalinstitute;learnfieldcourse;teachingreform

一、会计职业需求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细,这已成共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

1.“做会计的人”

“做会计的人”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200万人,其中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增加,尤其是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并非一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胜任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而是经过在实践中的锤炼和不断地学习提高,逐渐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的。

2.“查会计的人”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会计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查。“查会计的人”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他们主要从事鉴证服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等业务工作。在这个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截止2007底,全国大约有14万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已注册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大约有8万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约有30万人左右[1]。目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

从对会计的社会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3.“管会计的人”

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等。此外,还有其他准国家机构,如中注协、审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成本协会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这些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可以按企业职称级别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职称,也可以按公务员职务级别系列聘任,如科级、处级、厅局级、部级等等。在这个方向上从业一般对从业者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不多,但正常情况下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才有可能进入。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比前两类要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4.“研究会计的人”

这类人员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这类从业人员的人数远多于第三类“管会计的人”,但少于第一、第二类的从业人数。随着近些年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方面的会计人才需求也有所增长。在这个方向上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历。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是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

2.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会计职业类型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从会计的职业需求状况看,前文所述的第三类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和第四类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现阶段也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第一类,即“做会计的人”。

2.就业去向定位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高职院校都从就业去向上将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而将大企业排除在外,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大,对会计人员的接纳能力强。例如,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仅十堰基地的会计人员就超过0.3万人。这样多的会计人员,相当于上百家甚至更多的小企业会计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完全能够胜任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型企业的业务复杂,但分工细致,虽然大型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强烈,但其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初级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大企业里,同一性质的岗位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担当才能完成。例如,大企业仅出纳岗位就需要专门从事现金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的多个出纳。而且,在一家大企业里,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别财会岗位总是远远少于相对低级的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员,并且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甚至,大企业初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远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简单,只是由于大企业业务量大而使得其工作量很大而已。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企业就业。

笔者主张将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会计人才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的会计准则必将统一规范和约束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2]。而新准则主要是根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和规范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定的。新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同时也使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因此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不能避难就简。而近年对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一些老师以为在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前提下,就是要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实际上一些学校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力度,也就是针对相同的简单的会计技能使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复性操作,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培养人才业务水平层次定位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目前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证书,因此,高职会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取得“三证”,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高职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1.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3],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十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

2.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3.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必每门必学,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开展体验性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此,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1.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要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会计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后,老师普遍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充裕。为此,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2.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此外,现场教学法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搬进企业,并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3.小规模班级上课,保证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规模的班级上课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为此,必须实行班级规模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门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

(四)成绩评定改革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评价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一是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二是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三是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可以进行企业虚拟薪金考核方式,即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或学习领域课程中,建立较好的激励机制,并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五是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和在仿真实践过程中有业务往来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门课程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

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德武.MPAcc已成为一种潮流[EB/OL].[2008-10-15]./MPAcc/Instructs/060322/11170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