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常用方法

中医常用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5:39: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常用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常用方法

篇(1)

1内治法

1.1中药内服法:刘俊英[3]临床将痤疮分为肺胃郁热型和脾虚湿盛型。肺胃郁热治宜清解肺胃、活血散瘀,治疗用Ⅰ号方:枇杷叶15g、白花蛇舌草20g、生地黄10g、黄芩10g、桑白皮10g、金银花10g、丹参15g、生甘草6g、薏苡仁10g、夏枯草15g。煎服,随证加减,直至痤疮完全消失。脾虚湿盛治宜健脾清肺,治疗用Ⅱ号方:柴胡12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5g、枇杷叶15g、白花蛇舌草15g、薏苡仁20g、蚤休6g、赤芍10g、丹参12g、夏枯草10g、黄芩10g。煎服,随证加减。刘大文等[4]认为应从心论治面部痤疮,可以分为心火上炎型、气阴两虚型和心血瘀阻型。心火上炎治宜清心泻火,方选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生地30g、生甘草9g、淡竹叶9g、黄连9g、黄芩9g、栀子9g、大黄9g、丹皮20g、连翘20g,若心烦心热加淡豆豉9g、莲子心9g;若口干渴甚,口舌生疮加生石膏30g、天花粉30g;若大便秘结加川厚朴15g、枳实9g。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酸枣仁40g、柏子仁15g、麦门冬9g、天门冬9g、生地黄30g、当归15g、人参6g、丹参15g、玄参15g、五味子9g、炙甘草15g,若神疲乏力较重加黄芪30g以补气;若自汗现象较重加防风9g、浮小麦9g,以益卫固表止汗;若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合用黄连阿胶汤。心血瘀阻治宜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g、红花9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9g、白芍15g、丹皮20g、丹参15g、三七粉3g (冲服)。若舌苔黄腻加赤芍15g、土茯苓15g、黄芩9g,若面部瘢痕成片,久不消退加浙贝母9g、牡蛎30g、三棱9g、莪术9g等,若胸闷心痛加丹参15g、檀香9g、砂仁9g、瓜蒌30g等。冯小菁[5]采用面针配合中药治疗痤疮135例。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白皮、赤芍、、黄柏、白芷各10g、丹参12g、生甘草6g,脾胃湿热型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厚朴、法半夏各10g,薏苡仁30g,通草、竹叶各6g,滑石20g,鸡内金、山楂各15g,热毒型方用消毒饮加减:野、丹参、丹皮各10g,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5g,蒲公英25g。面针取穴:神庭、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四白、巨、大迎等。操作方法:上穴分成两组, 每次选3~5穴。此外还可根据面部皮损情况施以局部围刺, 隔日1次。方法:常规消毒,用0.75cm面针直刺, 留针30min, 10次为1个疗程。对残留色斑红斑者继续围刺1个疗程, 以消除色斑红斑。敷面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茯苓、锻牡砺等。磨粉水调, 每周敷面1次, 4次为1个疗程。治愈后每月敷面1~2次,135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75例,显效45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100%。

1.2 药膳疗法:黄霏莉[6]药膳疗法将痤疮分为三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脾虚湿盛型。肺经风热型:将枇杷叶洗净切碎,煮沸10~15min,捞去渣后,加入薏米煮粥,粥熟后,将切碎的枇杷肉,放入其中搅匀,食用;脾虚湿盛型:将鲜苋菜、鲜冬苋菜、鲜马齿苋各100g,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min,取出控去水,切段,加入调料后拌匀即可;脾虚湿盛型:将桃仁、山楂、贝母各9g煎成汤液,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日服3次,共服30天。

2外治法

2.1中药制剂外用法:李海华[7]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加刺络拔罐治疗痤疮50例。内服消痤汤(基本方药组成:桑白皮15g、杏仁10g、杷叶30g、丹参15g、黄芩10g、生地30g、大黄10g、双花15g、紫花地丁10g、夏枯草10g、栀子10g),脓疱重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痒重者加白鲜皮,皮脂溢出多者加生白术、生薏米,女性月经不调者加香附、坤草,炎症消退遗有粉刺结节囊肿者加红花、浙贝。每日1 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外敷痤疮膜:珍珠10g、硫磺10g、大黄10g、月石30g、密陀僧10g、冰片10g、白芷30g、丹参10g、滑石10g、石膏20g、僵蚕10g、白芨10g、炉甘石10g,取各上药共研细粉过100目筛,每次取适量细粉,洁面后,用蛋清或矿泉水调制外敷于面部皮损处,日1次,每次保持1h 以上,最好待至膜干后,用温水洗净。刺络拔罐法: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穴位(或用三棱针局部点刺数下),立即在该穴位用小号火罐拔罐,以出血为度,留罐10min后起罐,用棉球擦去血液每3天1次。治疗1~3个月后,治愈14例,显效18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张莉[8]采用中药外敷治疗痤疮60例。药物制备及用法:取黄芩、黄柏、黄连、野、苦参、白芷各150g,冰片、薄荷各50g,混合烘干打碎,过80目筛备用。患者治疗时采用清洁皮肤,挤压器挤压粉刺清毒脓疮,取磨好的中药粉20g以蜂蜜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外敷1cm厚石膏,30min后取下,每周2 次。治疗总有效率98.3 %。王少安[9]用双黄一白散治疗痤疮。药物制备及用法:大黄1000g、雄黄50g、白芷100g。以上药物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入瓶中,加凉开水300ml,摇匀备用。每晚睡前温开水洗脸后,倒备用药水20ml加红醋2ml,涂于患部,次日起床后用温开水洗去即可。每晚1次,连用2周为1个疗程。症状轻者1个疗程见效,重者2~3个疗程即可治愈。

2.2 中医面膜法:将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成面膜,涂敷于面部,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可以有效地消除炎症,加速有效成分的吸收[10]。韩树勤等[11]采用山百合保健面膜治疗痤疮1629例。方药组成:山百合50g、苦参30g、槐花40g、防风50g、草河车30g。功效:清热解毒,收湿吸水,化瘀软坚,清凉止痒。适用于急性湿热性而又没有(或较少)渗出的痤疮急性发作期,2~3日外敷1次,皮损较严重者可每日1次。总有效率为99.82%。田东梅[12]采用口服痤疮灵联合中药倒模治疗寻常痤疮。痤疮灵由生地、淡竹叶、金银花、土大黄等组成,煎汤剂备用。中药倒模配方:大黄、姜黄、黄柏、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粉,加蜂蜜调和混匀备用。治疗方法:痤疮灵口服,3次/天,一次30ml。中药倒模法:先用温水(油性肤质可加洗面奶)清洁皮肤,再用离子喷雾器热喷面部约5min,用粉刺针挤出黑头及粉刺,配合人体经络,穴位按摩,涂覆中药于面部,辅以面膜石膏粉倒模,过15-20min后取下模型,用温水稍加清洗面部即可,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1%,其中5例无效病例继续重复1个疗程治疗,显效4例和有效1例。郑水立等[13]采用复方颠倒散面膜治疗痤疮37例。面膜主要含大黄、黄柏、芦荟、苦参、升华硫、液体石蜡、甘油、滑石粉、丙二醇、薄荷醇、柠檬草香精等成分,按面膜制剂工艺配方组成。面膜呈土黄色半流动状均匀膏体,无沉淀及药物结晶析出,无分层现象。使用方法:水洁面后,以适量面膜外敷于皮损处,30min后用清水洗去,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总有效率达86.49%。敷药后患者均无不良反应。黄瑾等[14]采用中药喷雾及面膜治疗痤疮106 例。中药面膜药用:黄芩、黄柏各20g,大黄3g,白芷20g,硫黄5g,滑石粉50g,石膏粉20g等。混合后研粉,过180目筛备用;中药喷雾药用:金银花、甘草、蛇床子各2g。用纱布将药包好放于喷雾机的药碗中。使用方法: 让患者平卧在床上,以硫磺皂洗面后,用中药喷雾机喷面5~10min,并行面部穴位按摩15min,主要穴位有承浆、颊车、下关、地仓、迎香、印堂、攒竹、鱼腰、瞳子、承泣、四白、太阳等穴。炎症明显者按摩手法轻柔,炎症性囊肿处不按摩, 有黑头粉刺者以暗疮针清除之,取上述中药粉10g,凉水调成稠糊状,敷于面部,30min后清除,根据痤疮性质不同,有脓疱者可加连翘,痤疮愈后遗留色素沉着者可加白芨、丹参、白茯苓。每周1 次,间歇期每天早晚搽痤疮霜(维生素B62g,甲硝唑5g,研成细粉,红霉素注射液10支,加入基质调匀),4 周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5.3%,平均治疗57天,平均见效14天。

2.3 面部经络穴位按摩:经络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通过对穴位的按压,可以调节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刘宜群等[15]面部经络穴位按摩分三型,肺经风热型主要在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取穴,可选择百会、大椎、尺泽、曲池、合谷、肺俞、中府、云门、迎香等穴位,脾虚湿盛型主要在足阳明胃经上取穴,可选择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等穴,气滞血瘀型在足少阳胆经上取穴,主要选择听会、阳白、风池、肩井等穴。

2.4 针灸疗法:是利用针灸的美容作用,将腧穴治疗和护理按摩法结合起来,利用按、揉、提、抽等手法,使面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加速,产生微热,使气血通畅、肌肉弹性恢复。根据中医理论,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既有经气输注,又可以调节内在脏腑功能。

2.4.1 针刺:郭焕容等[16]采用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治疗痤疮120 例。刺络放血: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脾俞,皮肤常规消毒后,于各穴周围用一次性5ml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3~5 针,每穴点刺后即用闪火法于各穴上拔罐,留罐10~15min ,各穴出血量约2~5ml。起罐后清除血液,盐水棉球擦净皮肤,隔日1次,3~7 次为1个疗程。针刺:痤疮周围用0.5寸毫针围刺,同时配合体针。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另根据各人证候不同分别配以相应穴位,各穴均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2~3 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5%。陈积详等[17]将痤疮分为三型:主穴取双侧的合谷、曲池,脾肺风热配足三里,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冲任不调配三阴交。分为二组:单纯针刺组57 例,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日一次,20 次为一个疗程。痊愈30例,显效25 例,无效2 例。电针组:87例,用G6805治疗仪,断续波,每次通电20min,日一次,20 次为一个疗程,痊愈76 例,显效11例。

2.4.2火针:陈纯涛等[18]应用火针治疗痤疮1148例。点刺皮损局部(阿是穴):暴露面部皮损部位,选好进针点,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mm),在酒精灯上烧红至发白之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顶部。若皮损为丘疹、黑头、脓疱,常点刺一下即可,稍加挤压把皮疹上的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脓栓、脓血清除;若为结节坚硬者,则应在其中心和周围多处点刺,其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刺入结节中部为宜;若为囊肿,刺破囊壁时则有落空感,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出囊内容物。无论何种皮损,都应先浅后深,且深度尽量控制在2mm内。一般治疗后第二天开始结痂,且勿用手抓,让痂壳5天左右自行脱落,若痂壳脱落后皮损未消失则再次治疗。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点刺背部腧穴:常规选肺俞、膈俞、脾俞。热重者加大椎,便秘者加大肠俞,月经不调者加次。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深度控制在5mm内。5 天1次, 3次为1个疗程。1148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603例(52.53%),显效267例(23.26%),好转171例(14.90%),无效107例(9.32%),总有效率为90.68%。

2.4.3 耳针:徐宜厚[19]取肺(双)、肾(双)为主穴,脓疱型加刺心,皮脂溢出重者加脾,便秘加大肠,痛经加肝、内分泌,皮损集中某一区域时加刺其表面投影反应点。操作:耳区皮肤消毒后,取五分毫针,快速刺入反应点,以不透过软骨为宜。留针15~30 min,其间轻巧捻转3~6次。2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80例中,10~25次后见效,痊愈62 例,占77.5%,显效11例,占13.8%,无效7例,占8.7%,总有效率为91.3%。王泽锡等[20]应用耳针治疗痤疮200例,取穴配方:主穴为内分泌、神门、肺、面颊、耳尖,配穴为肝、胃、脾、大肠、风溪。配穴:主穴5个酌情加2个配穴。操作方法:耳尖放血法,其余各穴均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法进行。耳尖放血法:常规消毒后,操作者持消毒的一次性采血针在穴上垂直剌入,深达耳软骨,放血10 滴,术者可用手协助挤压出血。贴压法:常规消毒后,操作者持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0.4cm×0.4cm) 按照选定的穴位,准确贴上压紧,并嘱患者每日早、中、晚各穴分别按压3 次,每次2~3 min。3天治疗1 次,10 次为1个疗程。前3 次两耳同时进行,从第四次起每次只治疗一只耳,让另一耳休息,以后轮流交替进行,总有效率为89.5 %。治愈时间最短的半个疗程,最长的2 个疗程。黄霏莉等[21]耳针法将痤疮分为三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气滞血瘀型,肺经风热型、脾虚湿盛型:主穴选用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局部穴,配穴选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或耳针埋线或耳穴压豆,二耳轮换,3日1次,5次1个疗程。气滞血瘀型:主穴选用肺、皮质下、交感、心、肝、脾、病变局部穴。便秘配大肠、直肠下段;有脓疱等配耳尖,月经不调配内生殖器、卵巢。每次取主穴3~4个,配穴2~3个,以王不留行籽贴压。病变局部穴可刺血。两耳轮换,3日1次,10次1个疗程。

2.4.4 刺络拔罐法:袁云霞[22]刺络拔罐治疗痤疮30例,肺热型取肺俞、合谷,胃热型取胃俞、足三里,血热型取肝俞、太冲。嘱患者反坐于椅上,暴露所取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3~5 次,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于其上,使出血适量。取下火罐,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渗血。同时配合用针刺合谷、足三里、太冲穴,采取疾刺疾出针法,隔日一次,10 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勿用手挤压痤疮,以防感染。治愈21 例,痤疮全部消失,无新痤疮出现,半年未复发;6 例有效, 痤疮大部分消退而未净或消退后又有少数新的痤疮出现,余3 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任幼红等[23]应用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58 例。刺络拔罐:先让患者俯卧,将背部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局部常规消毒,然后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再加拔火罐5~10min ,使出血1~3ml 。火针疗法:患者仰卧,先将需要针刺的痤疮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持酒精灯尽量接近针刺部位,右手持火针,将火针在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发白,迅速准确地刺入痤疮中心,再迅速将针拔出。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出痤疮内粉质或脓血样物质,若为结节囊肿性痤疮,则不仅需要点刺痤疮中心,尚需在痤疮周围点刺,然后轻轻挤压其内容物。针面部时要用细火针(直径为0.4mm),深度以针尖透过皮肤病变组织,而刚接触正常组织为宜。火针在操作时,要注意三个要点,即“红”、“准”、“快”,这是取得好疗效的关键。以上疗法均为每周1 次,426 次为1个疗程。火针当日的正常反应为针孔发红、发痒,注意不能搔抓,火针点刺部位1天内不能沾水。治愈42 例(72%),好转12例(21%),无效4例(7%),总有效率为93%。

2.4.5 刮痧法:蒋晓霞[24]采用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56例,治疗组取项背部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督脉经从哑门刮至腰俞以下,两侧膀胱经则分别从天柱至大肠俞以下,从附分至胞盲。以刮痧板蘸刮痧油由上向下顺经络下刮,以痧出为度。刮完后,嘱患者饮下2大杯白开水(300ml以上)促进水液代谢,同时中药局部外敷。净面后,以自制的清热去痘面膜,外敷30min后洗去。面膜以清热解毒药为主,配伍少量活血祛风药,根据情况加减;对照组单纯用中药局部外敷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76.1%。

2.4.6 梅花针面部叩刺法:孟军红[25]梅花针治疗痤疮286例。采用梅花针轻打局部,直至雨点状出血,再用哈慈五行针轻吸2~3min 后酒精棉球清洁局部,隔天1 次;轻打曲池、大椎、合谷、血海、委中等穴至点状出血,每天1 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熬0.5h 后给予薰气15~20min ,每天1 次。TDP 照射10~15min ,每天1 次。严重者加以穴位埋线,每月1 次。粉刺128 例全部治愈,丘疹65 例全部治愈;脓疱治愈38 例,有效5 例;结节或囊肿治愈17 例,有效10 例;瘢痕治愈18例,有效5 例,无无效病例。治疗时间最长3个月,最短2周。

2.4.7穴位埋线疗法:邹本桂[26]应用穴位埋线治疗痤疮86例。取穴:大椎、灵台、合谷、足三里、下关、曲池、太阳等穴,操作: 背穴用穿线法。穴处消毒局麻,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从穴旁1cm处进针,横穿穴下深层,从另一侧1cm 处出针,剪去线头, 留置肠线2~3cm,出针后从针眼处挤出鲜血数滴。合谷用注线法,用12号腰穿针装入1号肠线1cm,刺入2cm,注入肠线,20 天埋线1 次,3 次为一个疗程。足三里、下关、曲池、太阳均用埋线法。局部消毒局麻后,取1号肠线放入12 号腰穿针内, 刺入穴内2~3cm (太阳穴向后斜刺),注入肠线,退针后用胶布保护。10 天埋线1 次,三组穴交替使用。治愈77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100%。赵喜新等[27]应用埋线配合局部针刺治疗痤疮50例。埋线选穴:大椎、肺俞、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为基础穴,肺胃郁热型加内庭、曲池,瘀血内阻型加三阴交,痰瘀结聚型加丰隆。操作器械及材料:灭菌埋线包1个(弯盘1只,手术剪1 把,镊子1把,洞巾1块,磨平针芯尖部的7号腰穿针1支),创可贴若干,4-0 号羊肠线。操作:打开埋线包,戴乳胶手套,将羊肠线剪成1~2cm若干段,将羊肠线从腰穿针前端穿入,后接针芯;助手将穴位消毒,把洞巾铺在埋线处,暴露穴位;把装有羊肠线的针头垂直刺入穴位2~3cm,然后一手抵住针芯,一手回退针管,把线埋入穴位。针孔用创可贴覆盖24h。20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局部针刺:让患者仰卧,常规消毒面部,用直径0.20mm、长10mm的毫针在患者有痤疮的部位或旁边刺入1.5~3 mm,半小时后把针取出。2天治疗1次,20次为一个疗程。配合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80天后进行随访,有效率为90.0%。

2.4.8 足三里注射自血疗法:邬裕琼[28]用足三里注射自血疗法治疗痤疮。方法:足三里穴位注射自血4ml,每周1次;外搽20%金粟兰酊,每日2次,脓疱者,加入氯霉素针0.5g;口服四环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葡萄糖酸锌;给予人参枇杷饮加减,每周间歇性服药3剂。设对照组:除不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自血的方法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0%。

2.4.9 温灸疗法:罗敏然[29]采用温灸疗法治疗痤疮35例。治疗方法:纯艾条温和灸关元、足三里(单)、三阴交(单)、合谷(单)各30min,若舌苔厚腻加灸丰隆,局部痤疮用艾条悬灸。隔日1次。每10次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愈20例,好转9例,未愈6 例,总有效率82.9%。

3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治疗上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刺拔罐、面膜等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并且多数医家倾向于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医中药的特色,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痤疮的临床治愈率。虽然近年来中医对痤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研设计不严谨,疗效标准不统一,部分文献不设随机对照。因此我们在开展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基础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实验研究是说明中医药治疗机制的方法和途径。目前此类文献报道较少,如何从病理上、生理上说明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②在临床研究中,亟待进行严格的随机双盲研究,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统一的疗效标准,使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从而增强说服力;③更多地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有目的地研究有效方药的药效、药理及其作用机制,筛选出疗效确切的方药。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4.

[2]刘肇瑞.北京高二学生痤疮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华皮肤病杂志,2003,36(9): 519-520.

[3]刘俊英,贾延明.辨证施治治疗痤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138):81.

[4]刘大文,钱秋海.面部痤疮从心论治[J].北京中医药,2008,27(1):20-21.

[5]冯小菁.面针配合中药治疗座疮135例[J].医学论坛,2006,23(6):189.

[6]黄霏莉,佘 靖.中医美容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5-247.

[7]李海华.中药内服外敷加刺络拔罐治疗痤疮50 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9.

[8]张 莉.中药治疗痤疮60例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 17(1):70.

[9]王少安.双黄一白散治痤疮[J]. 家庭中医药,2008,3(3):60.

[10]刘宜群,佘 靖. 健康教育丛书-痤疮[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7.

[11]韩树勤,王树才.山百合保健面膜治疗痤疮1629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1,20(4):32.

[12]田东梅.口服痤疮灵加中药倒模治疗寻常痤疮3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1644.

[13]郑水立,郭婷婷,陈 莹,等.复方颠倒散面膜治疗痤疮37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24.

[14]黄瑾,卢 源,刘伟芳.中药喷雾及面膜治疗痤疮106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90.

[15]郭焕容,顾立. 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治疗痤疮120 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43.

[16]陈积祥,冯世华,廉有山,等. 针刺治疗痤疮144例.新中医,1986,5:27

[17]陈纯涛,黄蜀,郑 蓉,等. 火针治疗痤疮114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1):38.

[18]陈纯涛,黄 蜀,郑 蓉,等.火针治疗痤疮114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1):38.

[19]王泽锡,文 娟. 耳针治疗痤疮200例[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0,23(1):61.

[20]袁云霞. 刺络拔罐治疗痤疮30例[J]. 中国民间疗法,1999,7(8):10.

[21]任幼红,张文平,陈竹碧.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58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4):16.

[22]蒋晓霞.刮痧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痤疮[J].天津中医药,2005,22(1):67.

[23]孟军红.梅花针治疗痤疮28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5):275.

[24]邹本桂.穴位埋线治疗痤疮86例[J].中国乡村医生,2000,12:33.

[25]赵喜新,吕晓蕊,冉鹏飞,等. 埋线配合局部针刺治疗痤疮50例[J].中国针灸,2008,28(8):615.

[26]邬裕琼.足三里注射自血疗法为主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1,23(5):370.

篇(2)

关键词:中医;骨折;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68-01

对创伤骨折的方药治疗,唐代确立了以活血化瘀、养血舒筋和补益肝肾为主的骨折初、中、后期的治疗原则,经宋、元时期的充实,明、清时期的总结和发展,逐渐得到了完善。本文就现代中医治疗创伤骨折的常用方法做具体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中医治疗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男性22例,女,8例,年龄13-67岁。其中,车祸骨折19例,跌打骨折11例。

1.2方法30例患者,根据不同病症,给予中医的内治和外治疗法。具体如下:

1.2.1内治

初期治疗:在治疗中,对出血不多的创伤,常与活血化瘀药同用,若遇出血过多时,则须配合补气摄血之法,以防止气血虚脱。本期的外用药主要以膏药外敷为主,能加速瘀肿的吸收消散,常用方有海桐皮汤、接骨膏、乌龙膏、定痛膏、散瘀和伤汤等。

中期: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后期治疗:骨折损伤后期,筋骨虽然接续生长,但经破血活血药的应用,或缺少功能活动,使气血虚弱、肝肾受损,治法按气血、脏腑的虚衰情况辨证,施以补益药物。

1.2.2外治

外敷药:将药物研细为末,用药汁、醋、酒、油类或凡士林混合调拌成糊状,按损伤部位的大小,将药摊于相应的纱布或厚纸上,覆盖于局部。

搽药:把药物置于酒类溶液中泡浸一段时间后去渣,或将药物加入香油中煎熬后去渣,取其药液搽伤处,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功。用于损伤初、中期患者,如桂枝红花酒、正筋水、舒筋止痛水、红花酒精、伤油膏、跌打万花油等。

熏洗:将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草药或方药,经煮沸一定时间后趁热熏洗。有舒松关节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凡关节强直拘急,酸痛麻木,或损伤而兼风湿者,均可用之。常用的有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海桐皮汤等。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15例治疗组患者经过中医的内外治疗,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14例患者康复良好,1例经治疗仍出现损伤处红肿、明显疼痛。对照组12例患者康复良好,3例治疗效果一般。治疗组15例中为治疗组治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

3讨论

中医骨伤的早期内治疗法宗旨体现八个字:攻下逐瘀、行气活血。

攻下逐瘀法:创伤恶血滞留,壅阻于经道,局部红肿,黯红,疼痛,身热,腹胀,大便秘结,舌质暗滞,苔黄,脉数。瘀血不支则新血不生,取攻下逐瘀之法疏通经络气血。方药选用大成汤、当归导滞散、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地鳖紫金丹、抵当汤等治之。攻逐瘀血的药物苦寒泻下,效力竣猛,对体虚、妇女妊娠、经期、产后禁用。

行气活血法:创伤后,经络气血运行逆乱,致气滞血瘀,局部肿胀、疼痛,但无蓄血和里实热证。唯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新血不生,所以方药选用复元通气散、紫金散、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顺气活血汤、清心药方等。行气活血法的方药并不峻猛,必要时可与攻下法配合运用。

中医骨伤的中期治法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和营止痛法:骨折损伤中期,气滞血瘀,肿胀瘀痛尚未消除,须进一步调气血,和营阴。常用方药有七厘散、少林治伤十三味总方、和营止痛汤、定痛汤、疼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等。

接骨续筋法:骨折中期,骨已正,筋已顺,但形成的骨痂尚未坚实,仍有瘀血不去。用祛瘀生新,生骨续筋之法。选用方有活血丹、续骨丸、自然铜散、接骨紫金丹、五伤接骨膏等。

舒筋活络法:创伤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基本消失,但有筋络挛缩,关节僵硬,屈伸不利。以调整机体气血功能、消除凝滞、舒筋活络为主。常用方有牛七散、地黄散、续骨活血汤、舒筋汤、蠲痹汤等。这些方药,既可内服,也可以用于外洗外敷。

中医骨伤的后期疗法主要为补气养血法。补气养血法补益气血滋养筋骨之法。适用于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不能活动,日久致体质虚弱,气血亏损,筋骨萎弱,或迟缓愈合。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等。

篇(3)

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必须重视综合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操作。为此,我校将《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引入到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就自2005年以来,对我校部分非护理专业医学生开设了任意选修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以下简称《常护》)的相关情况及所取得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我校非护理专业的医学生,主要是针灸推拿、骨伤、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等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常护》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

1.2 教学内容

市面上护理操作方面的教材比较多,但大多实用性不强。我教研室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编写了校内教学讲义,根据其将来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主要参考我校四年制护理本科班所用教材,如人卫版《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凝炼出临床最常用、与医生工作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与输血、动静脉采血术、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鼻饲、生命体征的测量、体温单和医嘱单的记录、危重患者的抢救、PICC、外科换药术、止血包扎术、外科洗手、烧伤、冻伤和电击伤等的急救等20余项教学内容。

1.3 教学方法

我校《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课程共计45学时,每次课3个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授课教师选择近3年来一直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讲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理论课采用全程多媒体教学,借助电教片和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解相关理论内容,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等,初步掌握操作方法。

实验课采用改良式PBL技能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导出教学内容。教师示教操作技术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时采用角色扮演法、下课前回示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各种注射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及插胃管等操作,要求学生互相练习,真人实做。

1.4 考核办法

通过形成性教学评价,我们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活动、形成性课后练习的反馈、以及实验技能、理论考试成绩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1.5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分别在课程结束后、实习结束返校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满意度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不记名,问卷回收率99.2 %。

2 结果

学生选修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很大,选修班级也呈逐年增加。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开设了《常护》课的班级学生相比较于没有开设该门课班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上手更快,无菌观念、动手能力和急救处理能力均较强。带教老师的满意度也提高,9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开设《常护》课十分必要,拓展了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特别是无菌操作、隔离技术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95%的学生认为填补了自身知识的盲点。

3 讨论

3.1 开设《常用护理技能操作》的必要性

3.1.1 使医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见习和实习

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范畴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有些医院如插胃管、静脉采血、PICC等护理技术由医生来完成。另一方面,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走入临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应无菌意识淡薄[1],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急救处理能力不强[2]。有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甚至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测血压都不会,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学校、医院更加注重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3.1.2 紧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奠定基础

我校非护理专业医学生毕业后大多要考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证,而中医执业医师和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项目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操作题均为护理操作。如无菌技术操作、穿脱隔离衣、安全搬运患者、戴无菌手套、导尿、插胃管、外科换药、心肺复苏等。因此开设《常护》课程,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好地掌握这些操作,为日后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3.1.3 培养学生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

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仁”即“仁爱”,是对患者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3]。为了培养学生的中医人文精神和爱伤观念,部分护理操作如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插胃管、搬运患者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真人实做,让学生相互进行医患模拟训练。学生亲身感受插胃管的痛苦体验和注射时的痛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含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加体恤患者的痛苦,从而苦练基本功。将“大医精诚”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和仁爱之心发扬光大。

近5年来开设《常护》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到的常用护理操作无论是在临床工作还是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校开设《常护》课程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开设《常护》课程可以显著增强我校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些常用临床操作,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实现从医学生到临床工作者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从整体医疗护理的观点出发,实现医疗和护理的无缝隙对接。

参 考 文 献

[1] 张弛,谭生奎,姚洪武,等.中医学生临床思维与动手能力存在问题分析.中医教育,2006,(25)3:20-22.

篇(4)

关键词:肿瘤康复治疗;中医食疗法;辨证

食疗法指的就是借助食物预防与治疗疾病的方法[1]。中医养生学一直都比较注重食养食疗,具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的理念[2]。在中医辨证理论中,食疗法更加重视系统性与整体性,通过改善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对肿瘤生长的内外环境予以改变,逐渐修复肿瘤破坏脏器的功能结构,补充肿瘤消耗能量,达到康复治疗效果。

1.肿瘤中医食疗的辨证分型

1.1正虚

通过对肿瘤发病原因的分析可知,正虚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正虚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血虚[3]。

1.1.1气虚

气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形体消瘦、语声低怯、少气懒言、脉虚弱、舌淡苔白、体倦健忘等[4]。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桂圆、甘薯、牛肉、鸡肉、人身、西洋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大枣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补虚正气粥、珠玉二宝粥、薏苡仁莲子粥、薏苡八宝粥等。

1.1.2阳虚

气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手足不温、易出汗、怕冷、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脉虚弱、食欲不振等[5]。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辣椒、葱、杜仲、丁香、海参、冬虫夏草、羊藿、肉苁蓉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附子粥、大蒜生姜饮、巴戟炖猪大肠、皂角猪心肺汤等。

1.1.3阴虚

阴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午后潮热、口燥咽干、头晕耳鸣、脉细无力、舌红少苔等[6]。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雪梨、白茅根、龟、鳖、银耳、麦冬、天冬、沙参、豆腐、牛奶、百合、芦笋、黄精、甲鱼、桑葚、枸杞子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真君粥、西瓜皮炖排骨、龟肉羹、藤梨根蛋、猪肺海带汤等。

1.1.4血虚

血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眩晕、心悸、唇舌色淡、脉虚细、失眠等[7]。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鱼鳔、龙眼肉、猪血、何首乌、羊奶、马奶、阿胶、当归、熟地黄、章鱼、白芍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西红柿花生粥、当归生姜羊肉汤、鹅血汤、滋阴花椒汤等。

1.2淤滞

一般而言,淤滞主要包括气滞、血滞。

1.2.1气滞

气滞患者的表现主要有胃纳减少、嗳气呃逆、痰多喘咳、胀痛、脉弦、舌色暗等[8]。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杏仁、山楂、大蒜、洋葱、白萝卜、韭菜、生姜、柚子、陈皮、柠檬、桂皮、黄酒、丁香、银杏、桃仁、柑橘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茶叶鹌鹑皮蛋、红花玫瑰炙羊心、木瓜汤、橘皮粥、槟榔粥等。

1.2.2血滞

血滞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脉细涩、口唇爪甲紫暗、疼痛如针刺等。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油菜、黑木耳、鹅血、黑大豆、鲨鱼、卷柏、桃仁、鸡血藤、穿山甲、田七、山楂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血藤猪肉汤、桃仁粥、黑木耳细粉饮、鹅血蘑菇汤、田七炖鸡等。

1.3痰凝

痰凝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咳吐痰涎、食欲不振、胸闷发堵、心悸眩晕、脉滑、舌苔厚腻等[9]。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芦笋、丝瓜、海带、海藻、海蛤、半夏、川贝母、前户、蘑菇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卷柏猪肉汤、文蛤饼、黄药蛋、海带薏苡汤等。

1.4毒聚

一般而言,毒聚主要包括阴毒、热毒。

1.4.1阴毒

阴毒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目发青、咽喉疼痛、四肢厥冷、短气呕逆等。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蟾蜍、干姜、艾叶、猴头菇、花椒、蜈蚣、小茴香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蟾蜍黄酒、蜈蚣蛋、猴头菇酒、胶艾汤、蟾蜍玉米散等。

1.4.2热毒

热毒患者的表现主要有咽喉干燥、发热、口干、烦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10]。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绿豆、牛黄、白花蛇舌草、苦瓜、败酱草、冬瓜、栀子、蜗牛、山豆根、马齿苋、藤梨根、龙葵、石上柏、土茯苓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小蓟齿苋粥、败酱草炖鸡蛋、石上柏汤、鲫鱼山慈膏、鹅血粥等。

2.肿瘤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针对肿瘤患者而言,饮食中除了遵循辨证施食原则之外,还要注意有关禁忌,避免出现药食不当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

2.1饮食和药物性味相宜

如果患者服用热性药物,那么就是进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果患者服用寒性、平性药物,那么就要进食一些寒性、平性食物,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药效的充分发挥,实现两者的康复治疗作用。相反,如果饮食和药物性味出现相冲,就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影响肿瘤患者的康复。

2.2饮食和病情相适应

根据中医学理论中对食物与疾病属性的分析,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当患者表现出热毒症状的时候,需要食用一些寒凉性食物,禁止食用热性食物;当患者表现出气滞血瘀症状的时候,禁止食用壅气类食物,如花生、土豆、红薯等;当患者表现出虚寒湿热症状的时候,禁止食用生冷滑泻类食物,如水产、瓜果、海腥等类。

3.结论

总而言之,在肿瘤康复治疗中,加强中医食疗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的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邢秀丽.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6):200-201.

[2] 王忠,钱彦方,陈玉卿,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肿瘤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最佳治疗模式[A].首届全国中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66-68.

[3] 刘炜,张刚.营养支持疗法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17-3219.

[4] 单琳.羽扇豆醇用于肿瘤治疗的给药剂量与方案研究及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

[5] 王敏,崔江河,隗荷婷,等.论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177-178.

[6] 孙晓生,陈鸿霓,林龙,等.初探中医食疗在恶性肿瘤康复中的运用[A].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159-159.

[7] 张迪.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4,(02):158-158.

[8] 何斌,郭中宁,杨宇飞,等.中医食疗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03):28-31.

篇(5)

关键词 中医药学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Vocational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 Jing, ZHAO Bin, WANG Qiong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36)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s th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iopharmaceutical technical expertise, beauty and image of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food biotechnology. From a reasonabl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xplor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s two aspec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ractical,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high vocational

中医药概论是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以及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健康行业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程整合了中医基础和中药方剂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多、需要记得东西多、学时却相对较少的矛盾使教学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反应知识点多,不容易记忆,记后易忘记。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以理论够用、应用为主、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及面向基层为指导思想,与传统的教学有一定出入,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对我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做了以下探索:

1 中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和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基础注重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记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在病理上的应用,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功能、分类。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掌握六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掌握脏腑辩证的要点。

中医药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思维形式现代人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造成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困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其一,引导学生理解中西医理论的巨大差异。①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诊病上是通过表现于外的征象,推测人体内在脏腑、气血津液的病变,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经验性;而西医理论则是从微观上探究机体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其二,把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活化。例如讲解五行相克理论时,联想生活中用金属工具砍树(金克木),小树长在土里(木克土),土能掩水(土克水),水能熄灭火(水克火),火能够将树木燃成灰烬(火克木)。在讲解心主神志理论时,联系网上报道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术,兴趣爱好、性格都改变了,让深奥的理论在现实中找到依据,讲藏象理论时尽量多引用病案故事,脏腑辩证多总结、联系,并结合具体病案进行辩证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对各个证型有较深刻的印象等等,这样慢慢使学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常用中药及应用知识部分根据专业不同重点也不同

中药总论中的四气五味、中药的配伍、用法以及用药禁忌是重点掌握内容。各论内容则根据专业不同,岗位需求不同,讲解重点也不同,如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中重点讲解中药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要突出中成药原料品种,具体讲解时结合本地特色,重点讲授本地区的常用药材。教学中采用采用分类、归纳、直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如安胎药有理气安胎药苏梗、清热安胎药黄芩、补肾安胎药桑椹等,清热药中黄芩善于清上焦热、黄连善于清中焦热、黄柏善于清下焦热。这样把复杂难记的中药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药物功效的大方向,增强记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比如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有哪些?活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凉血止血的药物有哪些等等。教学中建议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互问互答,进行知识竞赛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3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知识部分强调基本概念、常用品种与地方多用品种的讲解相结合

常用中药与方剂学只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能讲解。据调查,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多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事基层业务工作,这些岗位旨在为患者提供用药服务,进行导购零售和调剂。我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以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本位,遵循“合理选用基础,注重实践应用,增强职业素质,培养业务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中医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读中成药说明书和中医处方的审方能力,致力于学生能够安全、合理指导患者用药。比如讲感冒时,感冒最常见的症型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广东这里还常有暑湿感冒,上课时首先将这些感冒的临床表现和证型复习一下,再将处方用药的原则讲解一下,然后将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处方和常用中成药设计出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得出适当的处方及成药,完成“感冒”问病荐药的情境设计,为以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高职的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从各个专业的不同岗位需求出发,抓住重点,课堂形象生动,结合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交叉运用,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符的状况。

篇(6)

关键词:黄芪;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组方规律;数据挖掘

通讯作者:王丽霞,E-mail:wanglixia626@126.co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部颁标准》)是中药成方制剂的国家标准,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从药物和疾病两个维度的分析[1-2],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临床医师经验总结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等功效。笔者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3],对《中药部颁标准》中含有黄芪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采用规则分析对常用的配伍药物进行归类,为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对《中药部颁标准》中含有黄芪方剂进行收集整理,组成中明确含有“黄芪”的方剂446首。

1.2处方录入

将上述筛选的方剂由专人整理后,导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导入数据前,由2人负责数据源的审核,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

1.3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芪”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46首。然后点击相应功能按钮进行数据分析,包括药物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4](包括聚类分析、提取组合、网络化展示等)。统计分析方法为该软件自带的挖掘算法,包括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5]等。

2结果

2.1主治疾病统计

446首含有黄芪的成方制剂经“频次统计”,包含主治疾病134种,其中使用频次≥20次的有18种疾病,见表1。可见,黄芪主要用于治疗“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与《本草正义》“清气下陷者最宜”“表虚诸病,最为神剂”相吻合。

2.2常用药物频次统计

446首方剂中,共涉及655味中药,使用频次≥60次的25味药物见表2。可见,黄芪常与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等)和补气药(如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配伍应用。此外,黄芪具有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常与茯苓同用。

2.3证候统计

446首方剂涉及115种证候,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有15种,见表3。可见,黄芪广泛应用于以气虚为主的各种虚损证,固有“补药之长”之称。

2.4基于关联规则组方规律分析

2.4.1高频核心药物组合分析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34,支持度30%,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共16个,其中2味药的药对有12个,3味药药物组合4个,见表4。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1。图1可较清晰地展示黄芪的用药搭配,当支持度为30%时,其核心组合可认为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加减。

2.4.2核心药物组合深度分析选择含黄芪的核心药物组合使用频次较高的“黄芪-当归”“黄芪-党参”“黄芪-白术”3对组合,在3种支持度下纵横比较(见图2~图4)。当支持度为30%时,黄芪与党参、白术、当归核心组合相似,可认为是十全大补汤加减。当支持度为20%时,核心组合相似,外围药物仅有细微差别,说明黄芪与党参、白术、当归三者共同搭配使用,四者相须为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2.5主治疾病用药规律

由图5(支持度30%)可见,黄芪治疗不寐核心用药,为《济生方》归脾汤加减。不寐病位在心[6],以益气养血安神为治则。由图6(支持度30%)可见,黄芪治疗虚劳以补肾养脾丸加减(载于《成方便览》)。中医学认为,气血亏损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眩晕常用方剂的药物组合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方(见图7)。

3讨论

黄芪有“补气诸药之最”“气中血药”之称,通过证候分析得出含黄芪方剂主要应用于气血两虚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

本研究显示黄芪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涵盖了134种中医病症,其组方涉及655味中药,常与补益药如当归、党参、白术、枸杞子、菟丝子联用。本研究从含黄芪的核心药物组合中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黄芪-当归”“黄芪-党参”“黄芪-白术”3对组合进行分析,纵横比较分析药物组合的用药规律。支持度分别为20%、30%、40%时,3对组合核心用药规律高度相似,均以十全大补汤为底方加减。说明黄芪同党参、白术、当归三者共同搭配使用,四者相须为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篇(7)

关键词:体质;中医美容;药食

1引言

中医美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加以应用的。它是广义的美容,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的美感及心理上、社会和环境适应上的全方位的美化[1]。根据中医学理论,不同人的体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辨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中医美容效果。

2人体体质与损美性疾病的关系

根据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多少,可将人体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2]。平和质者体形肥瘦适当、匀称、健壮,头发盛长色黑,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内含,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唇红润,肢体轻健有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性格平和开朗,因而体内气血阴阳平和是美容的内在依据。当体质偏颇时,就容易出现损美性疾病,不同的体质会出现一定的损美倾向。

气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脸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阴虚质的常见美容向题:皮肤明显偏干,易生皱纹,肤色苍白或潮红,易出现失眠,黑眼眶,便秘,白发等。阳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中性皮肤多见,皮肤松弛,肤色发白,易脱发、肥胖等。痰湿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面色多油腻,易出现肥胖、黄褐斑,黑眼眶等。湿热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易出现体臭、口臭、痤疮、酒糟鼻、黄褐斑、脱发等。瘀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肤色较暗,面部或有雀斑,易出现黄褐斑,黑眼眶等。气郁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毛发无光泽,易患失眠,抑郁症等。特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皮肤多为敏感性,易出现皮肤过敏,哮喘,鼻炎,荨麻疹等。

3不同体质的药食美容原则及方法

中医美容多采用自然疗法,如中药、食疗、针灸等。通过内服、外治等手段,起到美容保健和治疗损美性疾病,以保证身体健康和外在之美[3]。对于常见的损美性疾病如肥胖、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酒糟鼻、斑秃、皮脂溢出、痤疮、多汗症、雀斑、黄褐斑、黑眼眶等。在治疗中若注重改善体质,常能事半而功倍[4]。

3.1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肠,补中益气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由于肾为气之根,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人参粥、人参莲肉汤、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薏苡仁粥、黄芪粥等。对气虚消瘦,面色无华,神情疲惫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3.2阳虚质的药食美容阳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温阳补肾,益火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由于阴阳双方互为根基,所以多酌加熟地、枸杞子等养阴助阳之品。食疗举例:阳虚质应多食温性食物,如高粱、牛肉、狗肉、羊乳、鳝鱼、带鱼、虾、韭菜、辣椒、葱、蒜、栗子、核桃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韭菜粥、胡桃仁粥、苁蓉羊肉羹、壮阳狗肉汤、枸杞酒、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对阳虚体胖,浮肿便溏,怕冷倦怠等有改善作用。

3.3阴虚质的药食美容阴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滋补肾阴,壮水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女贞子、何首乌、菟丝子、龟版、阿胶等。但滋阴之剂应用时应防止过于滋腻。食疗举例:阴虚质应多食滋润养阴的食物,如梗米、猪肉、兔肉、牛乳、鸭肉、禽蛋、海蜇、龟鳌、海参、枇杷、杨梅、菠萝、香蕉、葡萄、荸荠、芝麻、百合等。美容药膳可服用枸杞子或石斛泡茶长期饮用,或食用山萸肉粥、天门冬粥、枸杞肉丝、雪羹汤、百合鸡子黄汤等。对阴虚质出现的皮肤干澡、失眠、消瘦、黄褐斑、便秘等有改善作用。3.4痰湿质的药食美容痰湿质的美容原则是健脾化痰,泻浊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砂仁、莲子肉、白芥子、冬瓜皮、荷叶等。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海藻、昆布等。食疗举例:痰湿质饮食以清淡为宜,可多食化痰降脂食物,如海藻、海带、黄瓜、丝瓜、冬瓜、萝卜、芥茉、桂花等食物,并少食猪肉、猪油及一切滋腻的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山楂汤,荷叶薏仁梗米茶,橘皮粥,燕麦粥等。对痰湿质肥胖,浮肿,神疲等有改善作用。

3.5湿热质的药食美容湿热质的美容原则是分消湿浊,清热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枇杷饮、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金银花、黄芩、茵陈、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因清热药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服用不宜过量。食疗举例:湿热质应多食凉性食物,并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之品。常食绿豆、冬瓜、苦瓜、黄瓜、蔬菜、荞麦、玉米、赤小豆、泥鳅、黄花菜、丝瓜、莴苣、菱白、竹笋等。美容药膳宜服用银花露、扁豆薏苡粥、绿豆车前子汤、薏苡仁汤、赤小豆鲫鱼汤。对湿热质出现的痤疮、口臭、浮肿、黄褐斑、酒糟鼻等有改善作用。

3.6瘀血质的药食美容瘀血质的美容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丹参、茜草、蒲黄、山楂等。食疗举例:瘀血质应多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荞麦、黄花菜、蘑菇、木耳、紫菜、山楂、红酒、醋、玫瑰花、桂花、绿茶、咖啡等。美容药膳可服用丹参酒、红花酒、玫瑰花汤、鸡血藤首乌卤黑豆、茜草猪蹄汤、月季花茶等。对瘀血质出现皮肤干燥、黄褐斑、雀斑、黑眼眶等有改善作用。

3.7气郁质的药食美容气郁质的美容原则是疏肝行气,解郁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食疗举例:气郁质应多食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花菜、芹菜、百合、佛手、金橘、橙、柚、榛子、玫瑰花、绿茶等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百合粥、小麦粥、酸枣仁粥、玫瑰花茶、百合鸡子黄汤。对气郁质出现的失眠、抑郁、黄褐斑等有改善作用。

3.8特禀质的药食美容特禀质的美容原则是益气固表、养血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衣、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食疗举例:特禀质的美容疗法主要是针对过敏性损美疾病,饮食宜不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如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带鱼、蛤蚌类、田螺、牡蛎肉、贝类、鲍鱼、虾、蟹、乌贼骨、海参、酒、辣椒等。美容药膳可服用如薏苡仁山药粥、黄芪红枣汤、玉屏风粥、人参黄芪粥。对特禀质出现的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等有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宏柱,陈筑君,等.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2.

[2]吴承玉.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