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0:4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和旅游风险评估

篇(1)

第二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又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是指根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估或者预测,并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的活动。

第四条各镇政府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

第五条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管理、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发改、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机制。

第六条以下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油库、气库,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火灾危险环境设施;

(三)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游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通讯、电力、金融证劵、信息系统等重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大型建设工程、县以上重点工程以及其它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第七条凡属第六条所列工程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通知相关建设单位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前向县气象主管机构提出核准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后,告知建设单位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

第九条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应同步委托有资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第十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证书后,方可在其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并接受当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资质管理,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应当作为建设工程的防雷技术依据。

第十三条对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出具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单位对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拒不进行评估的;

(二)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未使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三)涂改、伪造建设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的;

(四)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资质证书的;

(五)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

(六)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

(七)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八)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相关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

篇(2)

【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这一点应受到充分重视。文章针对以上两个方面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与理论探讨,提出包括自然环境价值与生态环境风险损失在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损益评估方程。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对资源开发风险进行先期评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其开发损失,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风险管理体系;少数民族

Abstract:According to queries of tourism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and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ports touris in Hunan, Hubei, Chongqing and Guizhou Minority Area, basic theory of tourism and sports tourism-related security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reating risk management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the necessity to escort sports tourism of this region.

Key words:sports tourism; risk management system;the minonrity nationality

发展西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发展则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湘鄂渝黔交汇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多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的注意力,旅游产业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随着近些年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纯欣赏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特别是中青年旅游爱好者的要求。因此,特色旅游随之而来,各地都在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产品,体验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在这其中,体育旅游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参与性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对于体育旅游的风险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角度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风险及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在一定情况下,有关某一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用概率描述,不确定性是指基于某一事件发生的结果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当某一事件结果发生的概率是0或1时,说明该事件确定发生或确定不发生,因而就没有风险。风险既可以是积极结果,即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是消极结果,即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价,对风险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

二、湘鄂渝黔交汇地区体育旅游的风险因素分析

1.环境及旅游项目因素

本地区体育旅游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体育项目的神秘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中极少有室内项目,绝大多数都属于室外项目,究其来源是古代人们的一些生存技能,如狩猎、军事训练中的一些项目与方法。因此,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就会受到自然环境很大的制约性,自然环境的潜在危险也就成为体育旅游风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体育旅游的旅游项目即旅游客体分为两部分,包括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由于旅游资源大多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其原生性是吸引游客的重点,项目组织者也会尽力保持这种原生性和神秘感以吸引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正是因为这种原生性,导致现代化的保护措施相对缺失,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缺少预见与控制,由此产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经济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于体验式体育旅游的设备投入也就相对较少,作为辅助的保护设备的投入也就相应的更少了。这个也是风险系数提高的重要原因。

2.人文因素

(1)从组织机构方面分析风险因素

本地区的体育旅游组织机构由旅游公司、旅游景点以及一部分的私人旅游项目经营者组成。由于体育旅游还属于新兴产业,各方面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组织者的资质管理也相对松散,使得一部分没有资质的组织者也在经营这些项目。参与式体育旅游的客体属于体育运动项目,要遵循体育运动的一般规律,属于专业性旅游项目。游客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员,项目工作人员对于其参与前指导以及参与中的指挥就显得格外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是体育旅游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之一。经过走访调查,目前受过专业训练的项目管理人员极少,绝大多数仅仅是对本项目较熟悉的业余人员从事项目指导与指挥工作。体育旅游项目管理人员的规范培训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从旅游参与者方面分析风险因素

体育旅游的主体是旅游的参与者,体育旅游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年老及年幼者很少参与。这些参与者都是富于冒险精神的,希望寻找新奇刺激的人群,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但是受过专业运动训练的比例较小。这就会出现一部分的参与者对所要参与项目的危险性预见不足,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出现偏差,从而会导致危险的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民族体育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必将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安全是每个旅游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没有了安全的保障,旅游项目的魅力无论有多大都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从而也就对其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目前常规旅游业以及成型的体育产业正逐步形成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旅游团体的专业导游;参与项目的专业陪同人员;大型体育赛事的专业安保工作;种类繁多的保险项目等,但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体育旅游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是个空白。根据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制订与之相适应的风险识别与评估、预警机制以及控制手段,逐步形成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魏德建,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构成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5(9):69-70.

[2]胡炳志,等.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0.

篇(4)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基本概念

旅游企业经营领域涉及较为广泛,以游览、娱乐、住宿、购物、餐饮为经营主线,其财务管理特点基于旅游产品特点。就旅游企业来说,产品生产大多在服务上,其产品特性完全是服务性产品特点,如生产销售同时发生、不可储存性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面临的风险因子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企业处理好投资、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工作,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保障内部组织的稳定运营,为企业竞争提供必要基础。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总的来说包括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类,内部风险主要指内部管理失调引发的风险,包括投资、筹资、决策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动。这些风险因子都会对旅游企业的收益造成影响,对旅游业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旅游企业必须熟练掌握财务风险分析及管理工具,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分类

针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两类。其中,不可控风险不受企业自主意志影响,被动性强,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来自宏观条件,如国家产业政策、企业主营业务区域状况等。可控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笼及收益分配四方面,可通过自主决策避免或解决。

(一)不可控风险不可控风险主要是旅游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5.12地震为例,由于民众对地区灾害性时间的担忧,游客多数会选择其他地区旅行,直接减少了四川地区的旅游业务流量,若企业以此地区为主营,由于企业资金长期占用于收益小地区,这些地方的旅游企业经营风险就会极高。此外,国家政策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企业可能会被迫出现转产或经营调整,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不同。

(二)可控风险可控风险是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一般的,旅游企业可控风险主要表现为偿债能力不足、现金流量呈现负数、依赖短期借款引起的资金周转不灵等。这类风险的成因往往来自企业内部,如决策失误、资产负债评估能力不足、竞争过强、财务控制能力不足等。以财务控制为例,旅游企业财务控制难度远远高于工商业企业,一方面,企业应收账款控制难度大,流动资产占用高,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存在虚增企业利润,企业难以把握自身实际财务状况,直接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意识不足、人力成本及宣传成本支出占比过大、资金管理效能不佳、投融资风险度量不足、内部控制不到位、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从普遍性入手,本文总结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一)强化业务流程控制要实现高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旅游企业必须强化业务流程控制,强化财务管理刚性。首先,在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企业将所有业务纳入合同化管理中,避免由于客户要求、费用、行程上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在提供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要严格按照旅游合同办事,按照合同内容,依据景区计费标准行事,制定严密的计调单,若要开辟新路线,则需进行专项调查之后确定。第三,要按计调单编制及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合理划分行程中团队成员职责,形成相互制约机制,避免超预算、资金结算错误等风险。第四,旅游行程责任分配前置。要在出行前将计调单、安排、服务标准等要求事项部署下来,以便实现行程中费用控制。因此,计调单刚性必须足够,要严格按照计价单控制成本,严格审查,该报销尽快报销,不该报销坚决不报。

(二)强化财务控制首先,旅游企业应完善内部各项财务工作细则,按现有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特点制定本企业财务会计明细操作规范,强化风险监控。第二,要注重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强化经济活动的系统记录与分析,使企业内部资产及财务状况得以正确反映。第三,要强化资金和费用管理,提高预算科学性,要严格按照旅游主线及行程开展预算,避免预算超支及预算不足。

(三)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首先,风险评估指标设置应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基础,当资产负债介于40%~60%时,企业资金配置最为合理,低于40%资金充裕且可能发生限制,高于60%企业资金紧张,负债较高,应启用财务预警,控制负债增加及比例。此外,流动比率也应作为风险指标的组成,应将流动比率控制在1.5倍,避免企业资金链风险。其次,在风险防控设置上,旅游企业应当首先强化员工及部门财务风险意识,在规范财务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制度性建设,在大财务管理架构上,计调单、会计核算凭证等进行标准规范,对收支预算、资金回款等项设置专用管理办法。最后,旅游企业可引进外部监察机构,利用抽查、倒查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评判,提高管理接入的及时性,避免事后控制。

(四)强化财务队伍建设团队凝聚力上,应当营造以人为本的团队氛围,为财务人员树立信心,提高凝聚力;在岗位设置上,应实行轮岗,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避免长期任职出现的岗位漏洞;培训机制上,可采取持续教育与专项教育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企业内宣传财务风险知识,联合专业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营造风险防控氛围,另一方面可开展主题明确、重点明晰的财务风险防控教育活动,如竞赛、案例交换等,提升财务队伍素质,避免因人员疏忽导致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旅游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信息咨询、电子政务、旅游电商三大系统。策略上,旅游企业应当从强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政府应为企业构建信息技术宏观条件,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门户网站建设,如提高网站信息详尽程度、组建论坛、构建客户交流机制、同行联合网上宣传等;优化电商模式,如构建个性化网络平台、开展虚拟旅游经营等;大力开展网络营销,如交换友链、Email推广、自媒体推广、竞价排名推广等。第三,要强化多方合作,如旅游相关部门协作、银行网上协作、网络公司协作等。第四,可开展CRM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客户回流。第五,强化系列服务。第六,加大员工专业培训,如导游技能、财务技能等。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旅游保险;现状;原因;对策 

1现状

虽然从理论上而言,旅游保险对旅游业能起到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来看,旅游保险的这种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保险市场“叫好不叫座”。

旅游保险自产生以来,就被各界推崇,被看做是规避旅游风险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发达国家也得到了证实,每年不断递增的旅游收入和中国旅游良好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极具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2006年国内旅游有13.94亿人次,出境旅游有3452万人次,同时还接待了1.29亿人次的入境旅游,旅游总收入6229.74万元。但是,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随团旅游由旅行社办理保险外,绝大部分出游者均处于无保险状态,每年至少应有70亿元保费潜力的旅游保险市场,实际却只有约10%至20%的收入,有八至九成的市场尚未开发。旅游保险市场存在舆论导向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即政府在积极推进,但旅游企业、保险公司和游客这些利益相关方却持观望态度。

(2)旅游保险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总体而言,旅游保险的种类还比较多,比如说太平洋寿险的“逍遥游”、“世纪行”、“神行天下”、“境外救援”;平安保险公司的“旅行平安卡”;中国人寿的个人旅游意外伤害保险;太保产险的君安行等,此外,为防范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些保险公司还推出了综合旅游险,涵盖了意外身故、残疾、烧伤保险金、意外医药补偿、意外住院补贴等保障,如平安寿险“万里通”卡、友邦宝安个人意外险计划、太保寿险综合意外险保障计划,还有美国美亚保险公司的“万国游踪”和人保财险新推出“商务旅行保险”等等,这些产品的开发标志着国内财产保险公司在旅游保险产品开发的广度、深度和精细化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人保财险共开发旅游保险产品94个,包括61个全国性产品和33个区域性产品。虽然险种的涉及面和涵盖面都比较广,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消费者的购买率还是比较低,还没得到市场的积极反应,由于专业性强和产品名目繁多的原因,有许多产品甚至还不为人知,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我国现有的旅游保险产品在营销方式和理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旅游险种涉及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我国主要有旅行社责任险、旅行人身意外险等险种,这些险种的很多条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险没有太大区别,而面对日益火爆的“自助游”市场和漂流、攀岩等特种旅游项目,保险公司又没有相应的产品与之对应,整个市场存在供需不对称的矛盾。

(4)旅游保险赔付限制较多。

主要表现在:①赔付的金额较低;②赔付手续繁琐;③赔付率不高。以上海为例, 2006年上海市旅游保险赔款和给付为586.4万元,简单赔付率为14.5%,低于2006年上海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19.9%的赔付率。

(5)旅行社责任险作用未有效发挥。

旅行社责任险是为规避旅行社经营风险,保障游客权益而对旅行社征收的强制险,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现有旅行社责任险面临的有利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出来,①由于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旅行社处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降低投保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险公司理赔不到位,赔付缓慢和赔付款额低的局面;②游客的误解,大部分游客认为旅行社投保了强制险是为游客的风险买单,只要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任何侵权行为或意外均可找旅行社索赔;③旅行社责任险赔付金额太低远远无法弥补一次意外或事故的损失,极大挫伤,旅行社投保的积极性。

2原因

旅游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居民的普遍保险意识薄弱,旅游保险产品不能有效地对应日益细分的旅游市场,保险公司营销不到位等等因素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发展,但是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2.1文化因素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生活的细节。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人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以此为逃避和开脱的理由,采用消极态度,而一部分人则讲究“吉利”,凡事必往好的方面想,如果要在出门前就把若干风险因素考虑进去,事先为未知的意外买一份保险,是许多人不能接受的,说是侥幸心理也好,说迷信也好,大部分国人的保险意识仍然十分淡薄缺。在我国,目前寿险的保单密度仅10%,人均保费不到400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再如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几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但我国保险界的保险赔付仅为33.5亿元,显然绝大多数的灾民都没有向保险公司投保。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在美国,85%以上的家庭都参加寿险,他们的保单密度已经超过了150%,保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险业虽然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保险意识并没能相应的达到普及和全民接受,保险意识并没有所深入人心,人们普遍对保险缺乏认识,这和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2.2行业因素

(1)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

旅游业和保险业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开始起步,二者的发展时间不到30年,而且都是以略微“超前”的模式发展,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新兴行业的代表。尽管两个行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不容小觑,但是这一发展并非是渐进式地良性发展,再繁荣的光环仍然无法遮挡由于基础薄弱而遗留的各种体制上和制度衔接上的问题。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旅游业和保险业均存在低价恶意竞争,市场不规范、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2)行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旅游保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于旅游业和保险业而言都具有边缘性,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旅游业和保险业是两个完不同的行业,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体制。由于两个行业对彼此业务不熟悉,客观上造成了行业之间信息沟通的不顺畅,如旅行社的资质和信用度不能为保险公司所掌握,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对该旅行社的风险评估,而旅行社对保险业务的不熟悉也会直接造成对保险公司的种种误解和抵触情绪。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了隔阂,从而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保险的良性发展。

篇(6)

关键词:会信息化 内部控制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会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系统的普及使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无纸化会计带来的数据审核、确认,电子档案的归档保存,会计电算化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对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会计人员在操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企业的管理监督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浙江某大酒店是一家涉外旅游饭店,由国有集团公司投资近2亿元组建而成的。酒店于2000年4月29日正式对外营业。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规范。这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少企业虽有意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却觉得无从下手。由于假期有幸在N酒店财务部进行了实践锻炼,能够详细了解该酒店的情况并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熟悉该酒店的内部管理。因此,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成果和实务经验,研究建立适合N酒店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时希望通过酒店内部控制的分析,分析其内控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也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意义。

一、酒店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设计问卷,并根据深度访谈的内容,对N酒店有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酒店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实施其内部控制的依据。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为整个内控系统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根据访谈了解到,酒店的机构设置做得相对完善。从酒店是否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分级授权控制中了解到,酒店的权责分配做的相对比较好,让权责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分配来完成。但是董事会对于酒店的决策控制力不足。因为经理层位于生产经营的一线,而董事会成员中有一部分是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而非执行董事,这类董事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且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董事会对于管理层的提案无论支持与否都缺乏充分的知识支持和信息支持。

(二)酒店风险评估

酒店的运行与长期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但是对于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却介绍的不够详细。从酒店的员工是否能很好的理解酒店发展的长期战略和明确的目标?这一问题了解到,当酒店管理层制定发展目标后,会传达到各个部门,上下级之间很少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但是员工对于本业务单元的目标认同感却并不是很强,大多数的员工只是比较机械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员工对风险的识别,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相对较好,康乐部对风险识别能力不是很强。而当员工发现风险,很多时候没有能够向管理人员及时的汇报。

从深度访谈问题:您是否清楚有哪些外部因素可能引发酒店管理的风险?可以了解到员工了解的比较多的是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但是酒店内部人员的流动和财务状况对内部风险的引发,员工的了解比较少。从这两个问题的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员工对于引发酒店风险的因素了解的还不够全面,还需要管理人员在这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酒店的风险分析流程还不够全面恰当,而且当风险分析出来之后,没有马上传达给管理层。酒店的员工对风险分析能力很欠缺,无法明确的描述相应的风险。从深度访谈问题,员工对于风险分析基本都停留在表观层次上,而不了解具体风险分析的方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使识别出了风险,也没有办法对风险有一个准确的分析,更没有办法做到良好的风险应对。

(三)酒店控制活动

酒店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分离监督机构,并且对酒店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取了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落实和完善。酒店根据经营活动中金批准额大小和事项重要程度不同控制分层级授权审批。酒店管理层的直系亲属系统没有担任酒店财务管理部门控制的管理人员。

没有轮岗不利于岗位人员对于酒店会计工作整体需求和工作要求的了解,而且对酒店整体的利益观和效益观的了解也会有所欠缺,最重要的是,互相牵制人员在长期的搭档中可能会互相包庇。了解到酒店营运分析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酒店目前只有预算执行结束后的考没有建立阶段性考评工作,而这方面的问题亟待改善。

二、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笔者根据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了解到酒店企业的真实情况,针对酒店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优化,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由于酒店董事会的决策控制能力不够强、酒店并没有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分开;员工职业素养需要提高、对特定岗位的描述不够清楚、对员工的考察次数不够、培训制度贯彻不够认真;管理者对酒店文化的宣传不够、员工违背道德准则时,没有给予足够的惩罚措施、招聘流程不规范等。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一)岗位设置与权责分配

酒店的管理结构完善与否对酒店内部控制体系效果的发挥起到基础性作用。酒店应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准确的描述及规范,从而形成《职位说明书》,其中包括各个职位的称谓、描述、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等。

具体建议:

1、工作内容和流程进一步标准化

由于不同的酒店财务岗位设置不太一样,即使同样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也大相径庭,能否研究一套标准化的工作内容和流程,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的。建议在明确岗位架构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既能够完成酒店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责,也能够实现工作的高效,最终形成一套标准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这套标准可以在酒店其它部门和集团内其它酒店推广。

2、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

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细化,尽可能使得一个新手按照工作流程的说明就能够完成该项工作,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一个新手熟悉岗位的时间,无形之中也是对酒店人力成本的节约。

3、采购与存货管理方面问题与建议

(1)采购无任何计划性。计划采购与应急采购无任何区分,各部T对本部门使用物品没有任何月度以及年度的采购计划,所有采购都是即时的。建议酒店制度采购计划,由酒店各部门根据每年物资的消耗率、损耗率和对第二年的预测,在每年年底编制采购计划和预算报财务部审核;计划外采购或临时增加的项目,需要制定计划或报告财务部审核。

(2)采购付款报销方式不够明确。酒店没有明确额度内的报销方式,自由性较大。建议酒店采购员采购的大宗物资的付款要经财务总监审核,经确认批准后方可付款;支票结帐一般由出纳根据采购员提供的准确数字或单据填制支票,若由采购员领空白支票与对方结帐,金额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按酒店财务制度,规定额度内的付款可以采用现金,超过的使用支票或委托银行付款结款;超过额度要求付现金者,必须经财务部经理或财务总监审查批准后方可付款,但现金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

(3)资产报损控制不够严格,对员工无惩罚激励机制。酒店对低值易耗等物品的报损控制不够严格,没有明确正常的报损率以及相关的惩罚激励机制。建议明确建立相关的报损率以及相关的惩罚激励机制,以此来鼓励员工降低物品的损耗率,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

酒店应当依据公司设定的具体控制目标,进行全面、系统、不间断的收集相关有效信息,结合酒店的具体经营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实现有效控制。员工缺乏风险应对能力,对应对风险的策略了解的不够全面。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设定控制目标

酒店内控控制目标的设定是酒店进行基于风险评估的内部控制运作的前提。酒店内控目标既包含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同时也包含酒店近期计划的短期具体目标。目标设定应遵循实事求是和目标指导实践的原则,指定的控制目标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与酒店的发展规划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指定详细的具体目标,指导酒店内部业务活动和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活动。

2、酒店的风险识别

造成酒店经营风险的因素来自很多方面,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酒店内员工现阶段对于外部风险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了解较少,对店内的内部风险的财务状况因素及内部员工流动性风险认识存在不足,酒店需要建立相关培训体系,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各个业务部门员工的培训。只有对风险因素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有效的进行内控体系风险的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方法。

3、酒店风险应对

酒店风险评估是为了最终的风险应对,酒店在对自身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继续搜集分析风险变化信息,从而适时调整应对风险的策略。对员工进行风险应对相关培训,让其了解主要的风险应对策略包含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

(三)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酒店的运转基于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取得、分析及使用。通畅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是酒店高效运营的重要基础。笔者对酒店信息沟通系统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如下问题:酒店各部门之间合作有待加强、各个系统协同化不够好、餐饮部对信息收集能力较弱、员工对高质量信息理解不全面。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实现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主要依托于建立协同化的酒店信息系统,主要由会计信息系统、客房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购和仓储系统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组成,各个系统协同工作,无缝衔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及时提供符合会计电算化要求的会计信息,并且根据酒店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系统的各个分模块,与此同时,酒店应合理安排不相容工作岗位的设置。客房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智能化的客房服务管理系统,从而保障酒店提供服务的智能化及高效。

餐饮管理系统。用计算机系统为顾客点餐提供自动服务,从而完成点菜、送单及收款服务。此系统要与采购销售系统相结合,无缝衔接,发挥其内在分析功能,从而协调采购与销售活动,并结合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同时鉴于调查问卷中发现餐饮部对于信息收集能力很差,餐饮部门的员工在为客户服务时,尽可能多的了解顾客的信息,提高服务质量,在酒店餐饮搞活动时如团购等通知顾客,尽量争取回头客数量的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到酒店各个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系统设计合理,其信息流畅性及保密性均表现良好,但员工对于信息系统架构的了解只在初步阶段,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强。同时各个系统的协同化不够好,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单一系统的强大无法弥补系统协作上的不畅和失误,这是提高酒店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信息系统的员工培训对于系统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酒店应该定期加强对此系统的应用培训,可不定期引进或咨询外部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相关培训。

(四)规范并完善酒店的控制活动

笔者对酒店控制活动的调查分析中发现如下问题:酒店的职务分离控制做的不够完善、授权责任不清。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及会计系统控制。完善健全的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及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增加夜审岗

由于夜审很难招到人,所以财务部一直没有设置该岗位。夜审和日审是酒店稽查体系的两个枢纽,只有建立完整的稽查系统才能有效的掌控整个酒店的经营,虽然目前采取由前台收银行使夜间稽核的职能,但实践中前台收银只是完成了过账职能,并没有履行起稽核职能,夜审工作流于形式,这就难免产生漏洞。建议加强夜审岗的招聘工作,在招到合适的人员之前可以采取由日审人员进行突击夜审的办法来加强夜间稽核工作。

2、增加资产管理岗

由于除存货外,大部分实物资产为业主所有,在核算时也未记入损益,所以在资产管理上除专人管理存货外,其它资产的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如果这些资产管理不善的话,会大大增加酒店的费用支出,影响当期损益。建议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岗来管理酒店的资产。

3、制定岗位说明书

目前财务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还是依赖相关人员的经验,并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字说明。建议制定包含岗位基本情况、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岗位说明书。

三、主要结论

本项目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酒店为调研对象,采用了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酒店的经营状况和内控现状进行了解,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酒店内控体系的缺陷及问题。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针对发现的实际问题,对酒店内控体系提出相应的优化完善建议。酒店主要问题表现在员工素质考察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较差、对于企业文化认同感有待加强、风险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风险应对策略单一、控制活动职务分离建设较差、内部监督体系尚须完善等等。笔者根据上述问题提供优化内部控制体系思路: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人力资源系统并建立相应员工培训教育制度,尤其是对风险应对的培训;建立高效信息系统;完善监督体系,制度严格的监督制度及监管流程;明晰酒店各部分控制活动、职务分离并建立严格预算。通过对酒店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优化建议及方案,以期为我国本土星级酒店企业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J].交通财会, 2009 (6)

篇(7)

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因此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社会风险管理,以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引发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主要归为以下五类:

(一)项目融资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的建设经营需要而导致的土地征用、居民拆迁、移民安置与补偿等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征地拆迁类风险也是项目融资中最常见的一类社会风险,贷款项目往往会因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涉及征地拆迁。1.建设征地。农民由于土地的征收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土地后,其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即便获得相应的补偿,他们仍然要面对生活习惯和生计方式的改变,一旦花光了项目单位给予的补偿,生活温饱再次难以解决时,就有可能激发矛盾,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对于失地农民,仅仅给予其充分的补偿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项目单位应对其采取技能培训等措施解决其就业问题,恢复其生计来源,而对于有些情绪较大则需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2.城市房屋拆迁。由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引起的城市拆迁导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非自愿移民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最为关注的群体,拆迁补偿制度是否合理公平、申诉渠道是否通畅、拆迁执行单位的执行方式都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此外,被拆迁的居民通常被安置在新的居住区域里,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会使其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国内因对融资项目中社会风险认识不足而导致项目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中冶置业南京下关地王项目,昔日的全国总价地王如今被第四次拆分转让,中冶置业以256亿元拿下的下关1、2、3号地块由于拆迁困难等问题,在近4年的时间内都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施工,使项目陷入资金流动困难的僵局,中冶置业最终选择放弃了这个拆迁缓慢、开发周期长并且占用资金多的项目。项目融资业务中,项目的失败必然导致银行收益的损失,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的防范对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由自然和事故灾难导致的社会风险。1.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鉴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项目融资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风险也占有一定比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泥石流、火山爆发、洪涝等。地震灾害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导致爆炸起火、房屋道路桥梁坍塌、毒气泄漏、放射物污染等。洪涝灾害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台风则是气象灾害中破坏强度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性,不管出现哪种,都会导致项目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灾害高发地区的融资项目,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应考虑到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引发的项目完工和收益风险。2.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分为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和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风险。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包括:火灾、爆炸、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施工设备发生故障等,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主要发生在一些高危行业里,例如矿业、化工产业、发电行业、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储存易燃易爆物料,其生产过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事件。项目事故灾难会直接导致项目质量受损、成本超支、工期拖延、停工、施工人员伤害等问题,也会间接的增加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例如,武汉某建筑工地的电梯坠落事件,在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一台正在施工的升降机在升到距离地面约100米高度的距离时,突然间坠落下来,电梯里面19名作业的工人随之坠下,全部当场死亡。在事故原因调查中,在场的工人说到,提前检查时原本发现升降机支架有螺丝松动,并且升降机经常严重超载,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对施工安全的忽视,项目建设时期应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三)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主要由劳工薪资待遇和劳工的工作条件等问题导致。1.劳工薪资待遇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劳工的薪资待遇问题切实关乎劳工权益,项目单位由于违约或资金短缺而导致拖欠工资、歧视或者虐待基层劳工的行为也会引起社会冲突的产生。劳工由于信息不对等,与项目方势力的悬殊,而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产生。2.劳工的工作条件。劳工的工作条件也是导致劳工问题的一个导火索,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工作时间和强度等。工作过程中,应保证劳工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类,疲劳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对于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等高危行业应严格监控安全设施,将劳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随着劳工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劳工问题的日益凸显,由劳工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比比皆是,其导致的社会风险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项目产生负面社会影响,造成项目方的还贷危机。

(四)项目融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是指由于项目融资的建设运营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涉及环境问题的项目备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媒体舆论的压力极易造成社会风险的放大,贷款项目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一触即发。国内由于项目融资启动时环评不充分、对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风险的忽视而使项目停滞甚至“下马”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启动排海工程、昆明PX项目、舜盈光伏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下马”也警示了项目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项目只能停工。

(五)项目融资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是指银行项目融资对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项目建设造成的对旅游资源及景观的破坏,对宗教设施、文物古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土著人权的破坏或影响等。1.文化遗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种基础建设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间的矛盾,盲目的开发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的损失和破坏,这种建设性破坏对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引发社会危机。2.宗教场所设施的破坏。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是潜在和长期的。土地的征用如果造成了寺庙、墓地、教堂、宗教场所或仪式台等的破坏,很有可能引发当地居民内心对项目的强烈抵触和阻工事件的发生,这些宗教文化场所代表着当地一代代信徒的精神慰藉和心灵依托,如不处理好项目融资实施中涉及的宗教文化问题,便会导致宗教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3.少数民族习俗的破坏。由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等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区域开展的项目融资,要把保护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民族遗产放在首位,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生冲突的风险,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土耳其伊利苏大坝的修建便是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伊利苏项目开始于1954年,是由土耳其国家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按照增强底格里斯河土壤和水资源的研究需求而发起的。伊利苏大坝完成后,它将淹没哈桑凯伊夫小镇,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村庄和文物,并且导致当地土著居民的大规模非自愿移民。由于伊利苏项目违反世界银行的规定,所以世界银行拒绝为其贷款。此项目至今争议不断,受到国际NGO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影响深远,在项目融资中应尽力避免和缓解,解决好项目建设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免引发社会矛盾,造成银行的借贷风险。

二、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防范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恶化日渐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扩大化,直接影响者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意识到不负责任的信贷行为对其在法律、经营和名誉方面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规定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或者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主体需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些举动和措施都标志着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社会风险更加重视,并且落脚于中国实际的金融环境。针对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管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提出相应的社会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银行自身建设,将社会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风险的预防是风险管理中的基石,也显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银行业必须转变其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对社会风险的认识。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负责任的信贷行为可以为银行带来良好的声誉,将防范社会风险的理念塑造为企业文化有利于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培养复合型的社会风险管理人才在银行内部成立独立的社会风险评估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一方面有利于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监督和预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项目融资流程中对社会风险的全程控制。社会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复杂广泛,设计经济、法律、管理、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管理者需要跨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在银行进行内部专业培训,并通过招聘外部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指导。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银行业内部融资指南国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用赤道原则来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借鉴其成功的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可将其转化为各个行业的融资指南,使其具有强操作性。将融资项目依据该行业的融资指南和社会准则进行审查,银行信贷部门对于客户提出的贷款申请,在进行审核和准入控制时,不仅要满足国家信贷政策,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和环境标准。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效益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不同的项目融资,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