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7 10:4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

篇(1)

【关键词】儿童空间;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空间对话(SpaceCommunication);发展趋势

一、适合儿童的空间环境

如今儿童所经历的童年已经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完全不同,养育小孩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儿童的活动空间不再完全附属于成人的生活环境,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游戏空间和生活空间。这些空间适合儿童生长发育及学习玩耍,同时也帮助儿童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活动圈以及自己的文化。适合儿童的空间环境是空间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都迎合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儿童最早认识外界事物是通过五感进行直接地感知学习,空间中的色彩、形状、光照、声音、气味、质感等都能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反应。在儿童视力发育过程中,鲜亮的颜色、几何图形、柔和温暖的光照会产生刺激反应,影响他们的情绪起伏。另外儿童在初期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和感知,空间里的声音可以让儿童产生兴趣,成为其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不同的形状、质感让儿童可以触摸,直接用手感知认识。

二、儿童博物馆空间

儿童博物馆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特殊博物馆,它的空间与一般面向成年人的博物馆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儿童博物馆除了有主体的展示教育空间外,还要有辅助的功能空间。对儿童的管理教育服务要比一般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且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与儿童使用的空间要达到无缝连接,可以随时便捷地处理应急突发状况。

(一)儿童博物馆空间特点

1.功能空间

儿童博物馆的空间分为儿童学习活动空间、运营和行政管理空间、支援服务空间三个主要部分。以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为例进行说明,在展示空间之外还有阅读空间、户外游乐场、家长休息空间、亲子互动游戏空间、教育活动空间、志愿者服务室、幼儿房、医疗室等(见图1)。这些辅助空间和展示空间有时也融为一体,区分界限并不明确,主次空间所占比例差距不大。由于儿童的体力和精力有限,在主体展示空间其区域通常不大,其间也会安排休息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主要是给儿童和家长提供便利的服务,带给儿童和家长自由享受学习玩耍的时光。展示的展品基本上是以模型和游戏为主,很少有真实的文物展示,因此一般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工作室在儿童博物馆非常少有。儿童博物馆功能空间的特点与一般博物馆截然不同。

2.展示空间的形式

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儿童进行学习、互动、体验的主要场所,需要综合各种展示手段进行复合型演绎。儿童的感知学习方法与成人的逻辑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展示空间即是与儿童产生对话的途径。与一般博物馆文物陈列不同,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不只是具备展示的功能,而是让儿童观众在展示现场通过空间对话(SpaceCommunication)进行现场体验。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主要有模拟现场场景、多媒体空间、直接体验互动空间、游戏空间等演绎形式。模拟现场场景的再现空间是围绕主题将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环境以1:1的比例或放大、缩小的特定比例进行还原展示。与一般博物馆场景还原不同的是儿童博物馆的再现空间往往会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宏观、微观世界,儿童可以在里面体验不一样的新奇世界。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所有的展示内容都是主题型展示,其中在“水的世界”主题中再现了潜水艇舱内的空间环境,儿童可以自己操作潜水艇方向盘观看海底世界的生物(见图2)。多媒体空间是运用多媒体高科技技术营造的数字空间。在科技不断革新的今天,多媒体在展示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潮流,各种数字展示技术也在日渐成熟。多媒体所营造的奇幻空间对于儿童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用简单易操作的软件让儿童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学习写邮件(E-mail)、制作E卡(E-Card)(见图3)。儿童博物馆在经历最早的模型展示阶段后,将实验引入了博物馆。在很长的发展时期内,实验是儿童博物馆主要的互动体验展示手段。尤其是科技馆、天文馆、自然馆,运用实验让儿童及青少年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每层楼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安排了内容,其中用一层楼的区域营造了直接体验互动空间。展示空间分成几个小主题区,用一些大型装置展现物理原理,儿童可以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见图4)。游戏是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最主要的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激发创造力,锻炼思维能力,学习自我表达,与外界沟通协作,培养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游戏空间在儿童博物馆中是非常重要的展示空间,可以通过游戏设置开展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在主题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或休息区域设置了游戏空间,有简单的拼图游戏、组合游戏、几何游戏、寻找搜索游戏等(见图5)。

(二)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要素

儿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要素有色彩、照明、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通用性设计。色彩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因素之一,他们对色彩非常敏感,不同年龄阶段对色彩的喜好有不同的倾向。学龄前和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色彩形象主要以明朗、分明、清色为代表的温暖柔软(WS,即Warm-Soft)倾向,这样的形象与温柔的母亲和家庭环境相关联。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语言和逻辑思维学习能力后,对色彩的感觉逐渐偏向理性,喜欢以冷静、精准、浊色为代表的色彩形象。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需要参考儿童喜欢的色彩,为儿童创造舒适的色彩环境。光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的重要因素。一般昏暗的空间会让儿童产生激烈的情绪波动,他们会感到恐惧、烦躁、焦虑、惊慌,而明亮的空间会让他们感到愉快、活力、平静。光照度也会影响儿童的发育,过于强烈的光照度会对儿童的眼睛造成伤害。因此儿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要以适合儿童的标准参数设置照明,营造出明亮温和的光环境。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和通用性设计是以儿童的行为模式作为参照基础进行设计,要考虑安全性、无障碍操作、持续使用性、便利性。在施工和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使用安全环保的物料,这是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操作环节,比一般博物馆的标准要求更高。

三、儿童博物馆发展方向

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以及博物馆类型的变革都与会展产业、科技工业、社会文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中国相邻的日本、韩国已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会展产业分类及学科研究,并拥有了世界级规模的会展市场环境和会展专业技术。这样的学科建设和技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两国博物馆概念与技术的全新变革。在成熟的体系建立过程中,两国也经历了概念混淆,与现有行业规范冲突的瓶颈及不断调整探索的发展阶段。中国目前也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早期阶段一样,会展产业还基本属于建筑室内装修行业。然而以建筑行业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实施并不符合会展产业,尤其是博物馆展示行业。博物馆在做展览施工时绝大多数使用的是广告公司或者室内装修公司进行施工布展,甚至中小型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也一并外包给广告公司,造成了很多问题。儿童博物馆的建设规范更为特殊,展示内容、照明规格、空间尺度、材料安全、施工安全等都需要有单独的规范标准。将现代儿童博物馆引入中国已是必然趋势,未来在大量建设儿童博物馆阶段必须建立一套独有的建设实施规范系统,并建立独立的综合学科研究体系。1970年大阪世博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都成为日韩两国会展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与日韩的发展轨迹一样,中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后会展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展示手段、科技技术得到大量革新。博物馆行业也借助这次革新浪潮,在展示概念和技术手段方面都有了颠覆性的发展。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科技馆、天文馆、自然馆,在新建展馆和旧馆改造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革新科技,使此类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大量运用科技硬件设备后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施工制作成本和后期维修成本巨大,设备故障率高,故障后不能及时维修导致展示效果受影响。另外很多家长也对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提出了质疑。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在观众调查中有个别家长提出青少年过多依赖电子产品和多媒体设备,期望展览中减少这些硬件设备的使用,给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学习空间环境。科技在展示中的应用是把双刃剑,使用的度和使用方法是在未来设计中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儿童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是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以单纯吸引眼球的形式出现,还是回归教育内容的本质,使儿童博物馆符合儿童的发展要求,成为既有趣味性又具备知识性的学习空间,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和把握的方向。

四、结论

中国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也在改变。国内博物馆界已经意识到源于美国现代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博物馆类型对改变教育的影响。为儿童创造合适的参观学习空间,引进儿童博物馆模式势必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国外发展成熟的儿童博物馆给正在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参考,我们在引进的同时也要考虑本土化转换,展示内容、空间设计、展示形式都应该适应中国儿童的发展需要,以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英)梅利莎•琼斯.儿童空间设计[M].郝卫国,王艳婷,许稚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Juong,SunYoung.关于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的研究[D].首尔: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韩)孟亨在,张完硕.韩国会展产业及未来发展趋势[J].设计艺术研究,2015(01).

[4](韩)Cheon,jinhui.保育设施室内设计和教具/游戏设施设计指南[M].汉城:韩国祥明大学公共设计中心,2007.

篇(2)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大唐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是在西市原址上在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和反映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的主题博物馆。调查发现,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在使用效率和空间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参观者较高的评价,为该类博物馆的公共大厅设计提供了许多参考价值。

一、功能节点分析

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成L形,18m的通高大厅空间遗址本体密切相关,同时在承担着人流集散、票务安检、休息等候等公共服。50m见方的十字街考古遗址是整座博物馆保护与展示的核心,与汉阳陵博物馆的设计类似,遗址被封存在玻璃板下,让参观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车辙、水沟、石桥等残迹,继而得以从个人尺度来体验当年西市的实景,而又不影响大厅空间的使用功能。

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可以划分为门厅区、遗址展示区、节点空间等数个24m×18m的功能单元(如图2所示),根据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外部模数理论”, 20―25m的模数是人际间存在联系的临界值,因为在此范围内人们可以辨别人脸,听清对方的声音,进行视线和语言的沟通。顶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为了模拟再现唐代西市十字街街道空间感受,同时创造形成适于交流的的空间,将大厅的宽度控制在25m以内,并且每隔24m设计空间节点,形成人性化而又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效果。

二、空间尺度分析

设计中面对的难点便是如何延续历史的小尺度,窄空间,并彰显其商业活力与影响力度,在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体现出西市说具有的历史叙事价值。通过合适的尺度判断和选择,地下遗址、参观者、地上空间三种之间形成良好的对话和互动关系。(图3)

建筑设计在切实保护隋唐西市道路、石桥、沟渠和建筑等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创造性地保护和展示了隋唐西市十字街遗址以及十字街原有道路格局、尺度、规模及氛围。通过采用尺寸为12m×12m的空间模数单元,既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展览单元;也可以组合成大空间。将隋唐长安城里坊布局、棋盘路网的特点,贯彻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始终。立体的还原唐西市历史街道的真实尺度与空间感受。表现隋唐长安城市与建筑文化的深层结构,以及唐代西市的恢弘气势与繁华景象。

三、人行流线分析

在对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调研中,分别记录了公共大厅中儿童、成人、老人三种不同年龄段的参观群体的行走路线,以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三种人群在公共大厅内的行走路线图可以看出,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参观者以成年人为主,老年人次之,儿童最少且多为随同父母参观。在行为特点上儿童的行走路线更加自由多变,这与儿童本身的好奇心、多动性的特点相吻合;成年人的行走路线较为多元化,对空间中的展陈、标识等停留意愿更强;对比来看,老年人的行走路线,无论是进入路线还是出馆路线相对来说都较为单一,现场观察来看,老年人更喜欢结伴而行,在公共大厅内的停留活动也主要是等同伴,表现出与儿童相反的行为特点。

四、自然采光分析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公共大厅采用全玻璃顶覆盖,采光面和地面的面积比(即窗地比)达到了1,采光面和单侧墙面的面积比例(即窗墙比)甚至大于1,因此室内的自然光线十分充足,光线强度基本和室外环境保持一致,即使阴雨天也不需要人工补充照明。同时,采光顶全方位接纳自然光线,无光线死角(自然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室内光线照度分布也较为均匀。

大唐西市博物馆公共大厅的顶面通过结构或构造要素的重复和变化取得韵律感,不仅在空间上有一种韵律变化,在时间上也体现了强烈的光影韵律:大厅屋顶界面的结构杆件在墙面、地面上的投影成为动态的构成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太阳方位移动,富有韵律感的光影变化使得古老遗址和现代建筑空间融合在一起,空间表情显的极具感染力,大大增添了空间魅力。

五、材料与色彩分析

西市博物馆为了对话遗址环境,其围合界面全部采用土黄色带有夯土肌理的仿石材的材料;该面板采用关中地区的典型色调,其泥土材质和拉夯土肌理与土遗址本身的美学特征形成一种强烈的对应关系。泛着泥土气息的围合界面、创造光影韵律的屋顶界面和展示遗址的玻璃地面形成一种空间的叠合效应,与博物馆本身的遗址环境和古都西安的文化环境对话和融合,反映出其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表达。

创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和追求目标之一。环境行为学研究对于指导博物馆的公共大厅空间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中利用环境行为学理论对使用者的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得越细致透彻,就越容易创造出舒适度和满意度更高的环境空间,以求真正做到博物馆公共大厅的人性化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克成,肖莉.西安唐西市丝绸之路博物馆[J].世界建筑,2010,10.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空间布局;策略

当前在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博物馆数量迅猛增长,但随之出现的展陈设计形式单一、策展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博物馆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展陈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策展人员要综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工作,有效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博物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博物馆事业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加强博物馆文化建设,可以使广大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对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通过更具有特色的展陈设计和空间布局,加强对文物资源的展览利用,以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吸引人的参观氛围。

1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概念

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展示,以供人们研究、欣赏,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谓展陈设计,即展览和陈列设计,实质上二者并没有根本区别,都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以文物为主体、其他展品为辅助的,运用艺术化的设计语言,按照特定主题、艺术形式在空间和平面组合成的展品群体,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可以加强相应的空间和平面联系,构成一个独特的空间范围,以此不断强化人们的感受,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以此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展示空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其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赋予相应展示空间独特的文化含义。而通过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展陈的整体效果,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展陈设计理念僵化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展现出不同特色的主题。而在现阶段的展陈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设计观念及空间布局理念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创新,展陈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传统的展陈设计理念建设的博物馆,主要是以物为主体进行设计展览,没有从设计对象的角度出发,缺少了对受众者感知程度的了解,导致博物馆展陈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隔阂之感。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因受营销理念的影响,导致观众只能观看文物展品,无法深入挖掘其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从而降低了观众的体验感。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僵化的展陈设计形式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因此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优化转变。

2.2设计方式过于单一

博物馆空间设计及展示的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在现阶段的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博物馆仍旧单纯沿用传统的橱窗式和单体陈列,又或以静态陈列的方式进行陈列。这样单一、陈旧的展陈方式比较适合专业学者来观看,对于非专业观众而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无法激发观众的兴趣,难以让观众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创新展示的方式,加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借助多种展示途径,让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人们参观的兴趣,有效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2.3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仍有众多博物馆因其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观众参观时只能被动地接受展品的观点和内容,无法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传统的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还会给观众营造一种神秘感和深层感,拉开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观众难以深刻体会到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意义。通过加强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工作,能有效增强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保障展品背后的人物和事件能够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过分神化的现象出现。因而在博物馆空间布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博物馆文物展陈的自身特点,更新空间布局方式,以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3加强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策略

3.1加强室内设计,强化观众体验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将文物和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不断强化观众的参观体验,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陈的整体效果。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方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真实还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断优化创新博物馆展陈设计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有效增强展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在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活动中,因过于注重以文物为主体的展示,从而忽视了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使得博物馆的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加强文物与室内展示的有效融合,加强空间布局,提炼特定的主题以及和内容相符的元素符号,加强空间组织和规划,以此构建出良好的空间氛围和环境。因此,在博物馆室内展陈设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文物所需要的空间和条件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开展针对性的设计,要摆脱传统以物为本的展陈设计模式,将受众体验放在第一位,有效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创造与展品内容相契合的主题,烘托和展现文物展品的特质和内涵。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大哉孔子展”中,圆形序厅部分设计成书架的形式,四周是用亚克力材质打造的以儒家典籍为装饰的书墙,中间凸起的浮雕孔子像若隐若现(图1)。游客进入到序厅之后,就像走进了缤纷书海,走进了历史岁月中的孔子时代。

3.2加强数字化发展,丰富展陈设计方法

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实物陈列与数字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在传统的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实物展示,通过实物陈列能够真实体现历史景象,还原历史的真面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物陈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博物馆的陈列以更新颖的形式展现。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三维立体技术的使用,利用扫描技术和仿真处理技术,将文物真实地展现出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展陈设计方式,不断强化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在博物馆展陈设计活动中,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不仅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而且还能够丰富博物馆展陈的形式。通过加强空间形式设计,综合展陈设计的实际情况,以营造气势宏大的氛围效果,构建良好的艺术结构,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孔子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序厅部分通过采用多媒体环幕投影技术,为观众循环播放“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及其思想,以及孔子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进行总结性介绍,为观众正式进入展厅欣赏做铺垫,可以让广大观众在参观游览展厅时深刻体会到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历史,明确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意义,从而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3.3加强空间布局,做好叙事空间设计

在博物馆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加强空间布局设计,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叙事空间,可以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博物馆建设的整体效果。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陈的排列布局,保障观众能够跟随着文物历史进程层层深入其中,强化观众的主观体验。通过情景的重现,加强展示项目开发,有效增强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加强空间线路设计,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设计,来吸引观众停留驻足。综上在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有效增强文物展示的艺术美感,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为观众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空间。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应将时间元素纳入空间布局中,有效实现叙事空间设计,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保障整个设计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博物馆空间布局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加强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适当融入现代化元素,有效增强博物馆建筑空间布局的灵动性。孔子博物馆常设展览为“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图2),展线长2065米,基于独特的建筑空间布局,其展陈流线设计以圆筒为核心,由序厅和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以及诗礼传家七个部分组成,叙事空间连贯流畅、简明清晰,能够有效地将孔子和儒家文化解读并传达给广大观众。

4结语

总之,应加强博物馆建设,做好自然及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收藏、征集及陈列等相关工作。在博物馆展陈设计及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时代变迁,应积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创新,做好空间布局设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使博物馆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效促进博物馆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3(3):82-87.

[2]王静.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表现形式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0-141.

[3]王丽梅.关于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形式与空间的布局的分析[J].艺术品鉴,2019(36):219-220.

[4]钟旭.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5):124-125.

篇(4)

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设计趣味性设计展示理念娱乐教育

一、儿童博物馆趣味展示设计要素

(一)展示策划阶段趣味性设计概念的提出

1.儿童博物馆的概念

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对儿童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博物馆。美国博物馆协会 (AAM,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useum) 提出儿童博物馆是刺激儿童的好奇心诱发学习能动性,为满足儿童的要求和兴趣提供展示和教育活动的机构。儿童博物馆作为常设非营利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儿童博物馆展示的不是收藏品,而是以趣味性展示主题为基础,完全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博物馆。皮亚杰的发育心理学提出:“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发生的结果。”儿童博物馆让参观者能亲自参与,以Hands-on的形式进行互动展示。1899年,在美国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儿童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健康成长。

2.趣味性主题策划

儿童博物馆是一种主题型博物馆。博物馆有趣的主题是吸引儿童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对儿童行为特点的分析总结出,儿童想象力丰富,喜欢具有主题性的游戏活动,并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与游戏。

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以“原始古代人的生活体验”为主题,通过历史体验让儿童对韩国的古代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展示主题分为“家”“农业”“战争”“音乐”几个小单元,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以有趣的简单形式向儿童展示出来。

3.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活动

儿童博物馆是面向儿童的,所以与一般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是不同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儿童博物馆向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推出特别的教育体验活动。例如,针对于学龄前后的儿童推出主题性的体验活动。教育体验活动将人文、科学、艺术各领域知识相互融合,从新视角提出新颖的主题,培养儿童灵活的思考能力。强调儿童表现力的重要性,通过观察、感受、思考、探索、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参与性、创造性和自信感,让儿童从中了解各种文化、生活技巧或是某些才艺。

通过特殊的运营管理形式使儿童博物馆展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迎合儿童的兴趣需求,刺激儿童的学习热情,使儿童博物馆拥有持续的访问率,实现博物馆的价值。

(二)趣味性的展示内容

1.故事化的展示语言

故事的功能是把生活的规则告诉给儿童,是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通过故事儿童确认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儿童早期的故事教学,把故事作为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幼儿语言、智力发展,增长知识,启发想象,锻炼记忆,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故事在情节上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故事语言以及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相对浅显的,儿童通过故事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被传达的内容和知识。儿童博物馆运用故事化的展示语言,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且浅显易懂的内容能对儿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运用一些故事视频向儿童介绍韩国古代家庭文化。儿童通过故事短片很快就能对古代的建筑、社会构成、饮食、文化等脱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的内容形成初步的印象,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的诉求。

2.简单易懂的展示内容策划

针对于儿童的展示内容有别于一般面向成人的展示内容,这些内容需要进行策划安排。基于儿童学习能力的限制,展示内容的量不能过多,展示空间也不能过大。内容过多项目琐碎反而会使儿童感到混乱无法理解。将展示内容具体化更有深度地进行展示能使儿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另外,丰富的展示内容可以通过频繁更换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导入时间的概念,会使展示更具有新鲜感和灵活性。每次的展示内容集中而少量并能经常变换主题是适合于儿童特征的展示形式。

博物馆的娱乐教育使儿童产生初步印象而开始对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后,再通过学校的深入有条理性的教育,不但能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获得更丰富广泛的知识,同时还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儿童积极学习掌握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博物馆的娱乐教学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体验式展示空间的营造

1.生动的现场空间

现场空间是展示的主体部分,所以现场的空间构成和动线安排是吸引儿童的重要因素。在空间设计上要考虑到“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它是以空间主要的使用者——儿童的发育水平、兴趣、要求等为前提的。儿童博物馆展示空间构成要强调儿童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动线安排上可以提供多条路线,根据每条路线都能遇到不同的经历,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探索体验的热情,使整个空间成为儿童参与和沟通的展示过程。

现代展示设计已经不是简单地将展示品陈列出来,而是参观者在展示现场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现场体验。儿童博物馆体验展示的类型有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直接体验展示一般有制作式(Hands-On)展示、交互(Interactive)展示、游戏(Playing)展示、试演展示、参与(Participatory)展示等展示形式。而感觉体验展示则是通过五感体验,让儿童可以在展示空间里观察、聆听、闻、触摸、对话。

现场体验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再现空间。再现空间是指围绕主题将生活中或自然中现实空间环境以1:1的比例,或者以某个特定比例缩小或放大再现进行展示演出。儿童博物馆展示运用再现空间让儿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贴近生活的展示环境可以使儿童对空间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让儿童在熟悉的空间环境中尽情地感受现场体验。

2.媒体空间 (Media Space)

媒体空间与现场空间不同的是,现场空间是直接展示展品的空间,而媒体空间是为展示目的运用Multimedia进行加工的展示空间。比如利用数码创造炫丽的Digital 3D Space,或者利用水、光、植物等自然物创造具有哲学性、文化性的空间,通过色彩、声音、质感等刺激五感的感觉体验空间。

儿童与成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成人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学习,而儿童主要通过身体体验进行感觉和经验学习。儿童的五感相对于成人更为敏锐,对声音和色彩特别敏感。所以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运用大量的媒体空间进行展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说现场空间是一种空间体验的话,那么媒体空间就是一种时间体验。在媒体空间营造上,Media影像设计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得到大量运用。与电视电影传统影像制作不同,Media影像设计是专门为展示主题服务的影像制作。它已经从传统影像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展示设计中的一个独立的专业环节。

在儿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运用了娱乐教学理论,成为最前沿的博物馆展示理念。娱乐教学(Edutainment)的主要形式就是体验游戏和儿童教育电视节目。因此,Media影像设计成为儿童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影像展示让儿童在观赏美轮美奂的影像短片过程中展开一场愉快的时间体验之旅。

二、中国儿童博物馆展示策划提案

(一)展示主题与展示流程(Storyline)策划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它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文明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要让博物馆完全与国际接轨,除了藏品、学术、教育,应更注重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升级。作为国家博物馆,展示更侧重于专业性和学术性,然而同样作为非营利的社会教育机构,则更应该考虑不同参观者的需求。将博物馆展示对象进行市场化细分,其中有一部分参观者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却也是被相对忽略的,那就是儿童。针对于儿童的展示有其特殊性,应区别于常规展示。

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展示主题为“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综合常设展厅的展示主题针对于儿童提出儿童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为“中华文明体验之旅”。整合中国的文明史,针对儿童进行重新梳理,提出展示流程(Storyline)为“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礼乐文明—衣与裳—家和国—伟大的创造”。

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布局运用中国传统儿童游戏“七巧板”的元素进行规划设计,并结合展示流程安排展示路线,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为主展示馆参观路线,一条为参观主题活动路线。两条路线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空间设计也相对开放。

(二)展示内容与展示形式策划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博物馆展示首先在策划阶段要确立吸引儿童的主题,然后把展示内容具体化、深入化展出。儿童体验展示空间设计体现直接体验和感觉体验形式,通过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相结合,营造媒体空间进行展示。

展示产业不断更新进步,促使现代展示设计从强调展示形式到越来越强调展示理念和展示内容策划;从注重对展品的宣传展示到注重服务参观者的人文设计;从单一的陈列形式发展为复合型的展示形式;不但要将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运用于展示中,而且注重人性化的感性设计;从展示空间营造到通过空间沟通(Space Communication)进行展示体验,展示产业作为服务行业正在逐渐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精彩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展示作为一种展示种类,不但具有学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针对儿童的特殊博物馆——儿童博物馆是博物馆产业走向专业化细分后的产物。儿童博物馆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吸引儿童的趣味展示,为儿童提供娱乐教育服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博物馆将承担起大众教育的社会职能。博物馆将不再只为专家学者研究提供史料,而在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展示也将从文物遗址陈列逐渐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服务形式,为普通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并具有教育性的场所将成为博物馆新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Choi,Bo Ah.儿童体验馆活跃性研究[J].韩国设计博览,2007.

[3]Lee,Kon Mu.快乐的历史体验——儿童博物馆[M].国立中央博物馆,2005.

[4]Ryu,Kun Pil.儿童文化空间策划案研究[J].展示设计研究,2010.

[5]Sung,Jung A.作为教育空间的儿童体验馆展示策划[J].展示设计研究,2010.

篇(5)

[关键词]现当代 博物馆 展示空间设计 新元素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91-02

博物馆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其演变经历从私人到公有、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非专业到专业,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国内的博物馆都办出了不少特色,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了改陈,对旧的展示设计进行了革新,使用了多种新材料、新技术。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它们把当今最具创意的展示手法、最先进的科技设备大胆地运用在陈列设计中,令观众耳目一新。当今的展示设计是以科技和艺术为手段,并利用传统或现代的媒体对展示环境进行系统地包装、装饰的过程,并营造出幽雅和舒适的展示环境。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博物馆文化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博物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文化纽带,也是科学技术及文化宣传的窗口,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其他行业或媒体不可替代的角色。世界各国为展示自己国家的科学、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成就多是不遗余力的,实际上博物馆就是要展示国家发展的魅力,表现民族文化的精彩。

一、简约设计理念的兴起

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它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因此,简约的空间设计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效果。在展示设计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令当今展示手段的形式丰富多彩,陈列展品的展示材料都出现了可持续使用、环保、绿色的材料。不过,设计可能需要像油画、服装或者家具一样展现出它们的物理背景和社会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应该把它们作为美学物品来强调和对待,甚至把它们当作“研究性”藏品的一部分来处理。如此多的内容要分配,化繁为简、合理配置,营造绿色环保的展览空间是势在必行的。

二、强调展览环境的色调

上海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以冷暖颜色划分陈列展示主题,展厅中大量运用大面积的色彩配置,它的设计意念是用大面积的色块突现空间视觉效果,通过冷暖颜色的对比营造出不同的陈列空间环境。不同内容的陈列展示空间会随着色彩面积、色量等因素的增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内容的陈列展示空间会随着色彩面积大小的增减,色量等也会随之增减,对于观众视觉的刺激与心理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减。如1cm2的黑色会产生清晰、干净的视觉效果;在1m2的黑色面前,则会产生一种严肃、沉闷的心理感受;当人处在100m2的黑色环境中时,会产生阴森恐怖的心理反应。1cm2的大红色使人感觉鲜艳可爱;1m2的大红色使人觉得兴奋激动;但当人处在100m2的大红色包围中,会有过分刺激而造成的疲倦之感,进而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烦恼。上海博物馆在设计色调的控制中做的工作非常仔细,首先在电脑中设计出两到三种的陈列主题大色调,然后在地下室用1:1的空间选用两种不同的色调制作出模拟场景,随时可以修改。它的展示设计使用大面积色彩,选用亮度高、彩度低、对比弱的色彩,给人带来明快、持久和谐的舒适感。利用中等面积的色彩对比,如设计图案的配色中,邻近色组及亮度通过对比,选出既能引起视觉兴奋、又没有过分的刺激色彩与亮度。小面积的色彩常用鲜色和亮色形成强对比,如小展品、小标志等,可引起人们的注意。上海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链接关系,因为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形象要素之一,一个颜色的出现总是伴随一定的形态同时被我们感受。形状也会由集中到分散逐渐分割,尽管画面总的色量未变,但对比的效果却大大改变了,给人高雅、舒适的感觉,让人感觉很安静,放下紧张的心情来看展览。

三、通过舒适的照明灯光营造展示环境

展示照明设计的品质取决于光的分布结构所传递出的信息和内涵。光的分布结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光照凸显物体形态并产生浓重的阴影,常用于突出展品;间接光照通过作用于其他介质的漫反射传递,光弱且不具有明确的指向,常用于营造环境。光分布一是用直接光照的方式烘托展品,二是整体展示环境得益于发光墙壁在四周介质上制造的漫反射效应。光和色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担负着传递视觉信息的作用。在展示照明设计领域,以色温度和演色性来度量光的色彩品质。北京电影博物馆就大量运用光照射的原理,营造展厅气氛,它的光源变化较多,有层次,同一色彩在不同光源下,可呈现出不同效果;而展览中同一光源选择不同色彩,造成了不同的展示效果。它利用光色和固有色之间衍生的复杂效应,对营造美妙的展示照明环境产生了很好的视觉。通常色温度,是人类对色温的反应,它来自生活体验,是建立在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基础上的情绪反射。我们把色温对空间中的材质与色调的不同作用特点,及对物体表面的色彩属性的烘托或强调的功能进行调配。如高色温利于烘托暖色调的环境,低色温则常被用于表现金属质感。色温一种是低色温照明与金属地板以及蓝色顶棚营造出的高科技展示氛围。色温二种是高色温照明对暖色调的环境烘托。

展示设计中的光对立体塑型与质感表现的作用是光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直接影响观者心理。只有运用正确的光源与光色、科学到位的照明器械以及准确的调光对焦,才能塑造出理想的空间意象,提供优美的展示环境,过多地运用光照明会使参观者疲劳。北京首都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有情感”的光照明。设计者认为光可以表现思想、情感、内心活动的特点,所以在光照明这一项目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利用源于立体物凹凸表面的明暗差异,呈角度的光源配置并通过调整适当的投光角度和光强度大小,可使字体或展示装置获得清晰的立体表现。立体感的塑造一方面是由人工照明塑造出了卵形展示装置的立体感。立体感的塑造可通过对投光角度和光强度大小的调整,使字体或展品结构获得清晰的立体美感。

表现物体表面的质感及突出部分所构成的纹理,需要与之平行的光照来表现。为了更好地刻画物体细节质感,应避免过强的照明。好的质感表现,有助于丰富展示效果。质感表现是对于从属地位的背景装饰而言,强光有利于弱化其质感细节,从而达到烘托主体的目的。同时可以选择平行照明对金属肌理进行表现。首都博物馆的光照明的确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其巧妙地利用光的原理、光的折射、光的角度把展品真实地体现出来。

四、可体验崭新的展览环境

展览设计作为人、展品、环境沟通的媒介,设计者一般会考虑到观众对于展览内容和背景故事的了解。展览主题通常是被动的,在策展时需体现与观者的协调与平衡,博物馆应合理选用材料、选配展品来服务大众。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给设计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观众在网络空间里创造定制的、个人化的独特体验。如“温哥华艺术画廊举办的‘Massibe Change’展览触动人的感觉神经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理解、认知,它使观众处于展品的包围之中,甚至连他们站立的地板都是展品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展览的开始、中间还是展览结束之后,参观者们都能完全地投入到展览中去”,彻底体验和触及展览的主题范围内的最深层次。

篇(6)

关键词:现代展示 ,生态设计, 互动 ,虚拟实境

一、现代展示设计及其趋势概述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展示设计的核心在于展示,旨在解决参观者与展品及展示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在特定空间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语言传达特殊的信号和意义,从而扩大影响,标榜理念的作用。在展示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也往往都是需要解决展示空间以及展示手段和媒体的运用。

赫伯特·拜耶早在《展览与博物馆设计的面貌》一书中说道:“展览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作为大众传播与集体努力和影响的力量与多种媒体的顶点。视觉(形象)传播的整合方式组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复杂体:语言作为形象的印刷(载体),图片、绘画、照片、雕塑物、材料和外表、色彩、光线、运动、影片、图表等等都是作为符号象征,所有有形的与心理的方法的运用产生了展览设计的强化和新的设计语汇。”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和手段得以不断参与到展示设计中,(如现代声像技术、 摄影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一起到来的是人们接受信息新的方式,而这势必带来展示设计在概念,思维以及设计方法和趋势方面的转变。因此,新的材料,新的设计概念,新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使得现代展示设计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向,如:设计人性化、参与互动性、信息网络化、设计多样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等。但在这些特点和趋势中,给人印象最深刻,影响也许最深远的当属展示空间的生态设计、展示手段上的虚拟实境和即时互动的发展。

本文将以几个较大规模的与较固定性的博览会场、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和展示手段的设计分析出发对这些趋势进行阐述。

二、展示设计空间的生态设计

在地球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式下,生态设计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态设计已成为现代设计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展示设计中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即包括展示空间的设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展示空间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新的材料,在满足展示设计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在这个方面, 2010年举行的世博会场馆设计,可以说是较好的例子。

(一) 新技术手段的使用

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强调环保和城市发展,因此生态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世博会各参展国展馆设计中得以贯彻,节能成为各场馆的设计要素。

以意大利场馆为例,世博会意大利场馆是意大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和沟通的桥梁。整个场馆的造型呈一个60x70x20米的方块“盒子” 状。方盒子被贯穿整个建筑的玻璃线条有机的分割为多个独立的、非对称的体块,通过楼梯、电梯、自动扶梯、连廊等交通组织,其功能各有不同又相互联系。

为了实现展示空间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大利场馆在空间设计上使用了最新生态软件进行实体模拟,改进原方案的不足。通过生态设计分析软件ECOTECT进行防火分区的分隔、核心筒的消防疏散、房间的采光通风、外墙半透明的视觉效果等方面的生态设计分析。利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既解决了展示空间所需的展示功能问题,又提升了其美学效果和生态性。

(二) 新材料的使用

有了生态设计分析的支撑的同时,新的材料的运用也是整个意大利场馆展示空间设计中重要一环。主入口的玻璃大堂和中心庭院以及六条纵横交错的玻璃分割线条为整个室内环境带来了良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外墙采用透明混凝土+双层ETFE膜结构作为维护结构外墙,所有的玻璃均采用高透光和低辐射的LOW-E中空玻璃,从而保证了建筑生态性的实现。其中,外墙上采用的“透明混凝土”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材料,它的特点是可以透过墙体看到另一面的景象,墙体的不同部位设置不同透明度的透明混凝土板材,从外面看上去,整个建筑如梦如幻,充满想象的空间。

三、展示手段上的虚拟实境

就展示手段来说,考察资讯和知识的传播与展示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演化可以大致分为5个时期:口耳相传时期,文字描述时期,影音接收时期,电脑科技时期,以及虚拟实境时期。而数字化时代虚拟展示将成为未来展示设计的主要趋势和补充。

苏泽兰(Ivan Sutherland)设计的第一个头戴式显示系统的出现宣告了虚拟实境的诞生,这一技术原来曾经只在电玩及专业领域内使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及成本的降低,至今已经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应用。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 : VR)是指由计算机生成的即时性的模拟环境,经过技术处理及程序计算可以让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一般的影像或感官;同时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输入设备和计算机的展示产品及资料产生互动。故事化、 情节化、场景化的声光电全媒体技术等等,这一切理由都使得虚拟实境成为展示设计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

相对于传统的展示手段,虚拟实境具有展示效率高,效果生动逼真,信息准确性好等特性。对于一些不方便搬运的展品可以进行模拟,网络的发达又帮助展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更少消耗。例如现在悄然兴起的虚拟博物馆,即是以博物馆为主题,结合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展示平台。

此外,由于虚拟展示平台的和其他媒体的互动性好,扩充性佳,便利性等特点,尤其其环境控制也优于传统的实体展示平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都使得虚拟实境的展示平台有着更为富于想象力和多元化的前景。诚如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所说:社会的发展又对展示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终将造成展示学科的更新换代, 因此,展示设计在数字化时代必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文明。

四、展示手段上的即时互动

展示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人(观众)与物(展品陈列、展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宗旨则是力求达 到信息的完美沟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改变了展示设计的技术手段。

而展示的互动性设计可以说最为符合现代信息的传播理念,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单方面传播,展示的互动性设计的基本精神是倡导民主与开放,倡导尊重与沟通。目前正在兴起的即时互动展示设计, 严格来说是虚拟实境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虚拟实境的展示概念中包含了互动(interaction)、沉浸(immersion)与想象(imagination)三个方面。就互动来说,它是以观众为主体的一种角色的转换。它更能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互动的展示设计,打破单一的静态展示、有助于创造积极和令人愉悦的学习和展示环境。例如:北京故宮的三维建筑模型互动展示,英国丘吉尔博物馆的互动年表等。

探讨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一)基于“观众为中心”的互动设计策略;根据观众与展示本身之间交流方式归类,如:参观型、触动型、操作型等,这方面利用比较多的是天文馆,科学馆等等。

(二)基于“数字信息化为基础”的互动设计策略;

(三)基于“主题性”的互动设计策略;从展示主题的性质入手,根据展览主题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如:过程展示、构造展示、综合展示等,制定出适当的互动设计策略。例如一些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展品的虚拟展示。

例如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开发的“智慧型人机互动展示” (Human Interaction Computer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Computer and Intelligent Interface)的博物馆展示经验来看,其中的多重解析度指触互动桌,互动虚拟显影展示的魔幻水晶球系统等创造了新的展示体验方式以及积极愉悦的博物馆展示学习环境。其中结合南宋范安仁《鱼藻图》而制作的凌空触物人机互动装置以水波虚拟显影及电脑视觉感知科技,音效等配合动画呈现,利用影音、情景效果和人机互动装置等多媒体应用于博物馆展示活动中,达到了展示设计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加深了观众整体的博物馆参观经验.

五、结语

如今,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既对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为展示设计提供了先进和多样的手段和技术,为现代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因此,也只有把握住社会和时代的脉搏,了解展示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展示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4

[2]韩斌.展示设计学[M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3]朱曦 苗岭 周东梅.展示空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篇(7)

摘要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塑造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秉承“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创造了许多新颖的空间形式,完美的空间艺术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极具创新,体现了时代特色。本文以不同形态的入口空间、院落空间、几何形态空间和光影空间为例,解读分析了空间艺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空间艺术的形态特征和景观特色。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空间艺术 入口空间 院落空间 几何形态空间 光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于1991年宣布退休之后,在经历了德国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之后而为家乡贡献的“封刀之作”。博物馆满载着贝聿铭先生浓浓的乡情,虽然早年接受西方包豪斯教育,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华裔的血统、东方文化的烙印、叶落归根的夙愿都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呈现出与大师以往作品的极大不同。“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使博物馆既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苏州地域特色,又不仅仅是单纯地继承传统。在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极富创新地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辅以最为擅长的几何造型、玻璃金字塔、光影效果、剪力墙和钢结构,谱写了一曲欧美乐风中融合了东方神韵的美妙的旋律。 “中而新,苏而新”的“苏”系主要体现在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上,而“新”则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新材料的不同组合,使得“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中而新,苏而新”设计理念指导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用玻璃、钢结构、花岗石片、粉墙等材料塑造的建筑空间辅以姿态优美、线条柔和的文竹和紫藤树,在刚柔相济的对比中,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一入口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古城历史街区的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上,从这两条街口望去,建筑造型突出: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遥相呼应的灰白色调;钢和玻璃材质的时代感;镶嵌花岗岩片的新颖屋顶;与周围环境基本接近的尺度,所有这些,都勾画出建筑形态上强烈的轮廓线条,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而沿着东北街自东往西、街边高大的梧桐树也换成了花台中细小的柳树,与西侧外墙简洁的城市空间共同为主入口打下伏笔,这种斩进式、具导向性的入口空间处理手法,可谓独具匠心。

入口通常是很特别的地方,所有建筑的喜悦和悲伤,以及期待和不安都集中在这里。

入口大门将入口空间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空间则由大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南边的小河及对岸民居围合出门前广场,适宜的尺度,富有苏州水城传统的空间格局,玲珑剔透中彰显着不俗的大气。

入口大门是一个钢与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在这个门楼的设计中,既含有中国传统建筑门文化的造型元素――重檐,又加以现代材料――玻璃和钢构架,并赋予其崭新的风格。但是由于入口大门其整体尺度不大,二重檐的大门顶部在比例上稍显过大。迈进钢和玻璃构成的通透的门楼是入口庭院,十字形的铺地明显地具有导向作用:东、西向的是卖品部和票务处,正对面是入口大堂,在庭院的西北和东南耸立的松树有着迎客和送客的分明寓意。小小的入口庭院与入口大门围成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传统而现代。

二院落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单体建筑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之中,讲究建筑群体的整体感和完整性,单体建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通过院落空间进行流动,并依靠院落空间来完成其功能的联系与转变,孤立的单体建筑尚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整个群体建筑的序列来完成。

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苏浙地区,院落空间除了上述所示的功能作用之外,在文化传承、园林景观塑造甚至在改善局部小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以及单体建筑与群体上的关系,将整个场馆分为三大块:中央部分是主入口、入口内院、大堂和中心庭院,西部为展厅部分,东部为行政办公、教育和餐饮部分。用院落空间划分的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原有的忠王府格局看上去十分和谐,建筑尺度的把握也十分适宜,主体建筑檐口高度被控制在6米之内,考虑到东边的忠王府和北边的拙政园,高度为16米,二层的中央大厅建筑和展厅建筑被安排在稍远之处,与拙政园虽然有高墙相隔,但是地处中心庭院的墙体非但没有阻断新旧建筑的关系,反而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历史悠久的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有较多的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这座在古典园林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极具创意的山水园林占用了大约整个场馆五分之一的空间,它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富创新思想,是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诠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构思上,贝聿铭先生有一套独创的“插枝理论”,即有好的土壤和根就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好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了。基于“插枝理论”,便诞生了从忠王府嫁接而来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徽明当年亲手栽种的紫藤,从而使得紫藤园延续了500年的文化血脉,院落空间打上了深深的吴文化的烙印。

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东、南、西三面均由不同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站在中央大厅的落地玻璃窗前,主庭院的全貌可一览无余。

主庭院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直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所有这些均系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园中水景始于北墙一角,而此墙之外即拙政园,水仿佛由拙政园而来,无形之中,墙内外已经融为一体。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是贝聿铭先生所独创,当传统的太湖石假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且已无法超越时,他另辟蹊径独创的片石假山,便能够别具一格融合巧妙,清新轮廓剪影效果,新旧园景笔断意连,达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大师境界。

三几何形态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从中央大厅到各个展厅甚至连交通空间都较多地使用了几何形态的空间形式,我们知道这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空间设计手法之一,大师的几何设计语言丰富多变,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会考虑“传统的形制”并引入“变化的因素”,以适用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要求。

例如,同一时期并先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在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后,现代与传统相融合便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其主体建筑通过对日本江户时代农舍形象的提炼,将传统的歇山式屋顶进行几何抽象化设计,大框架的出挑与抽象的几何形态既让人能联想到江户时代农舍的轮廓,极具美学意义的剪影效果;又展现出时代的新面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何建筑形体与日本美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空间式,但是其通过院落空间营造出的宁静、亲切、朴实、华丽的几何建筑空间,不论从整体构思、结构形式还是材料选用上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影子,中日双方的东方风格在这里很好地相互融合。而苏州博物馆大量采用的几何形体在塑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的同时,还凭借灰白两色的基本色调传递了粉墙黛瓦的苏州地域特色,在几何形态的尺度上与江南传统民居非常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以及无数的直线为不同的室内外空间创造了动人心弦的美妙旋律,特别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斜坡屋顶,而在材料上没有使用传统的木材,而是用钢材和玻璃将其替代,这种创新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大屋顶沉重、压抑的束缚,另一方面在表达地域特色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采光问题。

位于入口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二层、高度16米,是整个建筑群体的最高高度,而其坐拥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则凸显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几何空间造型也是整个建筑群体的视觉中心。在中央大厅内部设有园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展开的天窗廊道,连接着各个功能区,落地玻璃窗外则是既有苏州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中心庭院。

空间是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物质与精神是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建筑空间的塑造是建筑师永恒的主题。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极大成功,几何形态空间的运用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类型的建筑并不是一般常规性的建筑,其对功能、形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贝聿铭先生恰好认识到了这一点,凭借其对几何空间驾轻就熟的深厚功力,他以几何形态空间为特色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获得众口一致的好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光影空间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的名言,与苏州博物馆几何形态空间相对应的是光对空间意境的营造,从而产生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它还将本来相互隔离的室内外空间通过光线的流量和角度使之产生互动,达到营造室内空间意境的目的。

从贝聿铭先生退休后的四个作品来看,其共同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材料基本上都是采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充分利用玻璃的透明和钢材的轻巧以及混凝土的厚重,让光线透过玻璃并将玻璃和钢架的轮廓投射到室内或地面或墙面或人身上,产生出如幻影般的光影空间。

例如,德国历史博物馆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的螺旋式的玻璃中心柱和玻璃包装挑高三层的大厅,宽敞明亮、现代、动感,旁边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旧馆建筑被引进来,新旧时空在这里交汇,犹如光和影的重叠。

在城堡遗址上建造的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本身就像一座城堡,顶部那座棱角分明的高高的玻璃炮塔和二层画廊的玻璃顶在透进大量阳光的同时产生了如时光隧道般的光影效果。

日本美秀博物馆同样使用玻璃和钢架做屋顶,但是与同处西方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和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略显不同的是,屋顶出现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材质格栅,具有木纹柔软质感的铝合金格栅使得光线柔和的投进室内,格栅的的使用使得屋顶呈现出半透光性,它一方面使室内空间的光影变得朦胧起来,营造出温馨、雅致的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的品性。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光影空间塑造与日本美秀博物馆如出一辙,主要表现在顶部和侧向的两个进光方面。在其顶部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并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钢构等元素,顶部天窗玻璃与钢架支撑之间也使用了木纹质感的铝合金格栅来取代传统建筑中的雕花木窗,投进室内空间的自然光线通过格栅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呈现出柔和、朦胧的意境,如诗如画,妙不可言,别致的光影空间透出东方文化的韵味。而从侧向投进的自然光线则由格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线以漫反射的形式进入室内,以满足博物馆陈列物品的要求。

自然光线透过考究的格栅射进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变成独具性格的光影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变化游弋在大堂、展厅、走廊、扶手、楼梯、墙面和地面上,产生不同的光影空间,光影空间使得原本平静、安逸的角落变得活泼轻快,同样使得喧扰、熙攘的人群融入了静谧祥和的气氛。

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先生一贯倡导的,并体现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其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和院落,将内外空间利用内庭和院落联系起来,空间产生流动而不再静止,使建筑源于自然并融入自然。

参考文献:

[1] [日]香山寿夫,宁晶译:《建筑意匠十二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