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08:49: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沟通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8年11月15日,来自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共二百四十多人齐聚福州大学,参加“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暨2008英特尔杯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颁奖大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福州大学的领导莅临指导,《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奚春雁主编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到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主任李未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全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吴敏生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周立柱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蒋宗礼教授;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教授;台湾铭传大学资讯学院贾丛林院长、杨健贵学务长和国际学院王立天主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倪明选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总编焦金生教授。
另外到会的《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国家级名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系陈明教授。
开幕式上,李未院士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计算机教育》杂志出色的组织工作和福州大学细致的准备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次论文获奖者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真诚的祝贺!在接下来的热情致辞中,李未院士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七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指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引发的强烈震撼和深远变革,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做了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预测。李未院士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举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一面鲜明旗帜,引发了台上台下各位老师和同仁的强烈共鸣,引领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坚定和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福州大学建校50周年来为福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所做的杰出贡献,肯定了计算机教育论坛的举办对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计算机教育的促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福音。
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计算机教育所必须经历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号召大家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他倡议:让我们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航空母舰永远航行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前列!
《计算机教育》杂志焦金生总编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论文的评比过程,并宣布获奖名单。本次论文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6篇。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主席台的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奖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他们能够踊跃参加《计算机教育》杂志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论文评比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计算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张铭老师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发表了获奖感言。
开幕式后,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正式拉开帷幕。李未院士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的《构筑校企合作体系,全方位促进工程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的《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天津师范大学王立柱教授的《十年课程改革有感》、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的《瞄准定位,科学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殿富教授的《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才观》、台湾铭传大学贾丛林教授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的《IT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与改革实践》、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课程改革思路》主题报告陆续展开。每位专家聚多年研究之精华,集毕生经验之大成,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独特新颖、热情洋溢的专业演讲大会,论坛迭起,反响热烈。
在第二天的分会场上,各位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分别在“专业组”、“基础组”和“职教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青海大学黄维通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担任各分会场主持人。
苏州大学徐云龙教授、复旦大学高峰教授、黑龙江工程学院孔宪君教授、四川大学陈杰华教授、台湾铭传大学王立天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David M. Arnow教授、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周艳明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常理民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因为报告都很精彩,很多老师在三个分会场之间“紧张地转换”,希望能够多听几个报告,接触更多更新的思想,开阔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组王立天教授的《上一门不用教科书的课――运用5段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和David M. Arnow教授的《CodeLab and Teaching――The Craft of Programming》分会场报告视角独特,贴近教学,引发了与会代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希望现场得到两位老师的解答,为自己的课程内容或课题指点迷津。王立天教授应老师们的强烈要求,在主题报告后又做了《通识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小报告,演讲结束后还被很多老师簇拥在中央,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育问题。David M. Arnow教授的演讲刚刚结束,就被几个教师请到会场外,共同交流中西方教学的异同及计算机程序教学的体会,并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便于继续合作,交谈十分融洽。分会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仍在继续,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很多老师纷纷反映,“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加强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交流和合作,拓展了计算机界与社会、企业和各方人士沟通的渠道,表彰、激励、鼓舞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赢得了良好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计算机教育》自创刊之日起,一直秉承为行业“提供交流平台,挖掘新思想,发现新人才”的专业期刊宗旨。“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和优秀论文评比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辐射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计算机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届论坛的召开恰逢《计算计教育》创刊5周年,《计算机教育》杂志的影响因子已经突破了1.0大关,跃居同类48份期刊第3名(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8)》),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美国高校的教育精英,可谓盛会规模空前,惊喜接踵而至!
【关键词】通识教育;行政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一般而言,通识教育也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与专业化教育相比较,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其重在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即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了专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
一、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行政文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秘书职业是一种渗透于一切行业之中的职业,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教各个战线的领导机关,农村、医院、学校都需要或多或少、或专职或兼职的秘书人员来支持和辅助领导及领导部门的工作。同时,由于秘书工作的综合性特点,它与行政管理、经济贸易、财务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性,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领导处理行政事务,辅助领导决策。综合概括为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信息处理、督促检查、调查研究,以及办文、办事、办会等行政事务处理工作。可见,行政秘书是一个综合性、服务性、文化性很强的职业。行政秘书不仅要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最基本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培养对学生发展是不利的,通过通识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当前行政文秘专业教育现状迫切需要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专业对口”已不再是唯一目标了。因此,某些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行政文秘就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从其传统专业建设而言,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仅仅围绕行政和秘书岗位核心工作,且过于偏重党政机关政务管理,政治性较强;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等等问题,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直处于矛盾的状态――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十分广泛,而专业人才又不能很好地符合市场需求。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往往比专业化更为有效。因此,在行政文秘专业推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原则。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通常它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模块,要求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二是要遵循课程、环境和活动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课程、环境和活动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要使专业核心课程与通识类课程之间存在拓展、衔接、引申等关系,引导学生从自身知识体系以及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要遵循“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原则。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四是要遵循既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原则。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乃至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中国的通识教育既应突出中国特色,又应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整合国内外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途径。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综合考虑当前乃至今后行政文秘人才特殊培养的需求,同时结合就业、升学、公务员考试等多种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以“理论够用,强化专业素养,突出专业技能”为主线,围绕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和法学、经济学、秘书学、文学六大学科模块分别开设相应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围绕管理学学科可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等课程;围绕行政学学科可以开设行政管理、企业公共行政学等;围绕政治和法学学科可以开设政治学、法理学、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围绕经济学学科可以开设宏观、微观经济学、会计基础等;围绕秘书学学科可以开设秘书理论与实务、档案学、写作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围绕文学学科可以开设现代汉语、中国文化、中外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能够适应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应岗位的需求。学生未来无论是考研、读双学位、就业乃至职业提升和转换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在专业技能性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可适当开设技能性实践课,比如行政事务综合实训、文书写作与档案管理实训、电子政务实训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二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在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除了全校公共课例如思政、马列、中国近代史、外语、体育、计算机、军事理论与军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外,专业特色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尝试按照以下思路设置:首先,设置文化学科课程――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历史经典研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等。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同时提高解读文本和写作能力。其次,设置社会科学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营销学、管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等课程,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第三,设置数学和逻辑学课程――通过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第四,设置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如音乐、戏曲表演、绘画赏析、影视欣赏、书法、社交礼仪、演讲口才、摄影摄像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提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第五,设置拓展性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学生的岗位适应范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其思想视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天下关怀、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总之,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职业气质,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注:本论文是我校“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JXC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立宾.通识教育视域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鸡西大学学报,2012(06).
[2]张艳艳.高校文秘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策略.教育与职业,第20期.
关键词:社区学院;教育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03-02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路”,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近年来新生产出来的教育在急速的增长,单纯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也开始关注精神方面的需要,希望通过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便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这种背景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运而生,终身教育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我国也正在对传统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社区学院的概念逐渐被引入,诸多学者希望社区学院能够推动整个社区教育的进步,为社会成员营造一个终身教育的环境。[1]
一、社区学院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社区学院的概念及特点
社区学院是指设立于社区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监督,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高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社会性的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培训实体。
社区学院首先立足于社区本身,是社区学校体系的一部分,是社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系在社区内的延伸;学员主要来自于本社区,也包括在本社区“打工”人员,所开设课程与本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较为密切,是社区成员享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实体。因此不同社区文化、社区经济主业、社区风格,造就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不同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既立足本社区,也面向大众大门敞开。很多社区学院一般不要求学员必须是高中或初中毕业,没有最低录取分数线,只要学员具备学习能力,一般都入院参加相应形式和专业的学习。社区学院的学费比较低,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用住校,吃、住方面都比较省钱,学员课时安排比较灵活,双休日、晚上、假期都可以灵活安排一些课程,方便一些在职学员。
社区学院形式比较灵活,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比较灵活、适用。部分社区学院可根据社区人员的需要,开设短期培训性质和娱乐性质的学习、研修课程。既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也可以采用远程教学形式,学院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随时或读或停,只要学会积累达到要求即可。社区学院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一般比较实用,课程设置密切结合社区内的企业和其他单位对雇佣人员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社区学院在本社区内,因此学生们上学比较方便。专职教师的教学责任心相对比较强,科研任务轻,因此进行好日常教学工作就是她们首先考虑的,教学方面责任心比较强。
(二)社区学院的重要性
建立社区学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逐渐融为一体,终身教育强调了教育的终身性、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因此逐渐成为世界教育观念的主流。社区学院的建立,为很多不能走进大学继续深造的学员敞开了大门,给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了适合其本身的教育内容和形式。
社区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力保障。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众多的求学人口,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要求我们加大投入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社区学院立足社区、面向社区、服务社区,满足社会及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成为我国时间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一个有力保障。
建立社区学院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通过整合、优化现有职业教育的资源,成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办学、服务地方的社区学院,能够完善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同时,社区学院还可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建立社区学院是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一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不同的人才,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同时还需要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这就需要教育机构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各类型教育。社区学院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区域中的资源共享,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
二、H市社区学院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H市社区学院概况
H市社区位于H市中心,区域面积为31.46平方公里,覆盖71个社区,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共有49万。社区内交通便利,是目前H市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汇集之地。学院建立之初,包括20个标准教室和10个专用教室,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都属一流,随着H市市政府的支持,社区学院不断发展,将基地资源进行整合、配套,添置网络设施等,学员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层次、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场所等,H市社区学院共有78名专职教师,428名兼职教师,7126名志愿者,其中副高级职称专职教师有9人,硕士文凭的占6%,本科学历占94%,兼职大多是高校及科研单位的骨干,因此专业知识比较强。[3]
H市社区学院为社区市民提供了各类学历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立足于本社区,辐射周边社区,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H市社区学院是在原成人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它实施成人大专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学历文凭,与省内的高等学府合作,06年与有关高等院校联办的学历类教育达到5个专业。除了基本知识课程之外,学院开办了形体健美、插花艺术、书法绘画等一系列休闲类培训,丰富了市民生活,陶冶了市民情操。
(二)H市社区学院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不足。社区学院的经费往往是社区教育的拨款转到社区学院,中间经历了一定的波折,社区学院的教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学院资源的添置费用,很多活动无法开展。由于社区学教育经费投资的不足,市民学校不管在环境、人员及硬件设施,还是在教学、课程等软件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机构。目前的社区教育管理存在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统筹性强,权威性高,覆盖面广,不能真正体现社区群众的自我教育意识。社区学院的建设和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政府应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的地位,学院的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统一有效地组织管理机构对社区学院的正确定位和各级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分工合作,对社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课程开发缺少针对性和社区性。社区学院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普通高校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他的社区性,社区学院在教育上应注重灵活性,课程设置应按照社区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要进行设置。社区学院在课程的开发、教材的选用、评选等方面都没有根据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体现其特色。
4、学习者主体地位不明确。社区学院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不够,社区学院首要属性属于社区性,要立足社区,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教育需要是其根本宗旨。社区学院的学习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与社区学院之间应该处于一种互动状态中,为社区发展做积极贡献。社区学院宣传不到位,社区居民了解到社区学院的途径依然是通过传统的海报形式,通过网站和新闻报道等现代途径了解到社区学院的人比较少。
三、促进H市社区学院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社区学院的管理体制
社区学院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时刻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联系的,因此社区学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社区学院是有多层级、多单元、多功能、多目标的子系统共同组成的,这些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管理体制,使其人员构成、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能更好实现社区学院着一系统的开放性。
外部管理体制,社区学院是当地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应该接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当地教育部门结合社区人民群众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董事会成立的章程或相关条例,在当地建立主管部门批准的董事会。董事会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机构的设置,而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法律制度、私人制度等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6]
内部管理体制,即构建社区学院内部组织机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分工及横向专业部门的划分;二是协调机制,包括制度规则、沟通网络和程序等;三是纵向等级结构,包括权利的层级系统和职责划分。
(二)健全社区学院的保障体制
首先完善社区学院的法制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和发展社区学院,应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招生、学历、证书等方面,使社区学院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教育部门及立法部门应该加快有关社区教育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工作。法制制定后,在不同条件的社区学院进行试点运行,继而向全国推广。
其次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社区学院的投资力度,是社区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全民教育的重要措施。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而后是学院举办者的股东投入,另外学院还可以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校企联办企业,为学校带来效益,或者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让学生承担部分学费。
(三)提高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
1、加强师资建设,教师队伍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的因素,社区学院要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汇总站稳脚跟,就要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采用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聘任制度,采用公开招聘形式,标准灵活,可以从相关企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社区学院招聘教师必然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不能因事、因情聘任,严格按照学科设置、教学和科研,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竞争上岗。在确认聘任对象之后,社区学院与教师签订任职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享有的权利和公用遵守的义务条款。建立培养教师的有效方案,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师学历、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目标。针对不同教师选择合适的、与时俱进的培养内容,使教师培养内容更具生机和活力。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的原则和制度基础上,选择适合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培养单位或社会性培养机构。
2、创新教学管理,转变思想,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思想、行为都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社区学院的必须拥有一支政治修养过硬、道德素质优秀的管理队伍。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保证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学员提供的课程既为社区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一些非学历课程的设置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学院建立多样化的仁慈啊培养机制,给不同类型、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更大的选择学习进程的自。
3、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质量第一的原则,教学质量是任何一所学校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能为社会所用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树立社区学院的品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社区的宗旨,社区学院的一个特点就是其社区性,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依靠社区,发展社区;注重时间和应用的原则,社区学院的课程应体现鲜明的职业性,避免成为本科的缩影,加强实验室和工作室的建设和应用。在课程设置类型上,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社区近期、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积极拓宽非学历的教育课程,这是社区学院的又一大特色,它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服务对象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全方位性。不仅满足了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丰富了当地的居民生活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尧.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负担教育论坛,2008,(02).
[2]王志强.我国社区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王晓燕.我国社区学院建设[J].办公自动化,2012,(12).
[4]吴小蓉.发达国家社区学院的成人教育模式及借鉴[J].成人教育,2012,(06).
[5]王洪军.滨海新区创建高品质社区学院的紧迫性与可行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4).
[6]高明鸣.基于“教育商城”模式的社区学院形态及职能[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论文摘要〕班级是由一群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学习与成长的场所。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将是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拟从团体动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教师班级辅导策略:首先,对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其次,认识班级管理中的团体动力形态;最后,提出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一、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5]刘兴翠.“心”“法”“德”并举.育时代新人.基础教育研究,2006,(2).
舞蹈美学;舞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下,依据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的传授,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舞蹈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对舞蹈艺术欣赏与创造的能力的过程。舞蹈教学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而以舞蹈本体为研究中心的舞蹈美学,则着力于探索舞蹈本体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的审美规律和指导舞蹈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实践与发展[1]。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舞蹈技法,还要将舞蹈美学融入到舞蹈教学之中,利用舞蹈美学来促进舞蹈教学,通过对学生美学理念的灌输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建立审美理念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对教育方法和内容有所丰富。
1.舞蹈美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技巧、建立正确的的审美理念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是舞蹈教学的对象。张楚廷先生认为美育的使命包括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2]。这是很精辟的见解,具体而言,舞蹈美学对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舞蹈美学能够推动学生自身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教育并非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形成,达到学生的自我完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舞蹈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美学特征,而对这些特征的理解和吸收并非只通过外在的推力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学生通过对舞蹈美学的知识的吸取,进而将其吸纳、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舞蹈的美的认识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其人格心理的塑成和自我的完善。
舞蹈美学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内化”,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舞蹈,以严谨的建筑的秩序流动,以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为韵律,从而表现出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表现出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节奏表现的常状态,而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使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3]舞蹈通过将人即舞蹈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理解通过深层次的理解,然后借助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将其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进行外在的展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主体对外在物象的“内化”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并将其通过自身思考再进行外在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主体和客体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融合,这对于学生心理结构的优化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增强大有裨益。
舞蹈美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助于技能的掌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美学理论更多是的通过精神层面的理解与灌输即逻辑思维来展现的,而舞蹈动作则是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和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即形象思维来展现的。舞蹈教学是将舞蹈美学的理论和舞蹈动作实现合一,学生通过对具体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一方面对提高了自身的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美学的理念用到舞蹈技能的学习中,利用美来提升自己对技能的认识和掌握,达到身形协调,动作统一,充分展示舞蹈之美。
舞蹈美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舞蹈美学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然后再通过艺术创造将舞蹈的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在舞蹈教学中,通过对舞蹈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具有形态美、力量美、神韵美的舞蹈技能的掌握,对舞蹈艺术形式美和舞蹈艺术内容美的感知,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如何提升这一能力的途径上,首先要注重对审美经验的积累,注重学习中的点滴;其次要重视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刻苦学习;最后要重视对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美学侧重于对形式美的理解和展示,提升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将其用之于创造能力之中。
2.舞蹈美学丰富和发展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舞蹈教学是舞蹈美学的基础和服务对象,舞蹈美学则为舞蹈教学提供艺术指导和美学参考,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舞蹈美学一方面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对舞蹈教学的方法有很大的补充和发展。
舞蹈美学丰富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丰富。在如何定义美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理念”的学问,有将其看成是研究感性的学问,有将其看作对固定领域和事物的“美”的标准研究的学问,有人将其定义为“艺术哲学”,将其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依照“是研究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审美关系的学问”的定义标准我们认为舞蹈美学是文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艺术美学包含诸如美学理论、各子范畴的美学等等,涵盖范围极为宽泛,因此舞蹈美学不是单一孤立的学科,而是多种理论和学科相交叉性的学科。“舞蹈美学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舞蹈的审美创造、审美表现、审美规律、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的学科。”[5]传统的舞蹈教学的内容一般只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而将美学的相关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发展出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技术性的教育,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丰富舞蹈教学,拓展出新的学科,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新颖性等,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舞蹈美学更新和发展了舞蹈教学方法。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技术性讲解来获取教学成果。而将美学理论引入舞蹈教学中,则可以对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发展。“舞蹈之美的表象的背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社会因素,我们不能就舞之美而论舞之美,而是应该将舞蹈之美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生态环境相连,系统地、全面地分析其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舞蹈之美的影响的原因、特点、方式与规律等问题。”[6]因而,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更新主要基于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舞蹈美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已论及,舞蹈美学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而舞蹈本身又是舞蹈主体将其对客体的认识进而以身体姿态的形式将自然美、社会美、意识形态美展示出来,这其中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问题。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主体自身的学科构成、具体的社会状态、客体的状态等等都会影响到主体对客体的看法,这势必会涉及到诸如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的内容,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舞蹈美学也必然导致舞蹈教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次,舞蹈美学教育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舞蹈教育方法一般采取教师对学生单一的技能说教为主,较为简单和机械。而舞蹈美学作为综合性的学科,其可以将美学教育的诸如精神分析法、解构法、历史研究法、符号文艺学等方法引入到舞蹈教学中来,通过对具体动作的全方位剖析,并进行理论的全新构建,最后依据教育主体及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舞蹈美学对舞蹈教学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在舞蹈教学中引入了有综合性质的舞蹈美学,这对教学主体即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教师要完成“精专型”向“既通又专型”的转变。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这种要求大部分只是局限于技能一项上,即看舞蹈教师的技术能力,而对教师的其他要求相对较少,集中表现于教师技能“精专”。但不管在现代教育的要求下,抑或是舞蹈美学的要求下都需要教师完成由“精专”向“既通又专”的转变,如此才能保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做到“既通又精”,就必须:首先,教师要保证自身的业务能力,要有娴熟而精细的舞蹈基础、技能及表现能力,这是作为舞蹈教育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其次,要求教师精通教育方面的技巧,对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学习和熟知教育方面的理论;第三,教师要掌握美学的理论并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要注重自身的美学理论积累和能力历练,教师既要阅读大量的美学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理论能力,同时又必须在自身的舞蹈学习和锻炼中将美学贯穿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将这三种知识及能力完全具足,教师才可以将自己的业务技能,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而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即学生进行指导,保证舞蹈教学高质量的进行。
舞蹈美学促使教师对“主客二分”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理念。传统的舞蹈教学所采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教育理念,即将师生间划分出主体和客体。这种教学方式舞蹈教师承担了多种角色,如教书育人、行政管理的角色、心理导向角色和自我定向角色。这种主客体泾渭分明的划分使得客体无法对主体进行促进和感染,无法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这就对师生间的平等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美学理念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摈弃这种具有主客体二分的教育方式,而应将教育中的师生交流看作是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首先,我们还要改正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单极表演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舞蹈教师作为导演对舞蹈教学过程完全控制,这种单极的表演是对学生群体的漠视。在美学理念下的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建立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表演而共建意义的教育模式,师生在舞蹈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而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双方都可以将对舞蹈的理解进行相互表达和阐释;其次,教师要摈弃传统舞蹈教学中师生间互为手段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对方看作是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角色而难以形成融洽的和合关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将人看做目的而非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和理解人,才能使师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都具有个人意志,而双方也都可以去帮助别人或获得自我经验,双方通过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而共同获得成长和发展,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舞蹈美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促进教学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扩展,还提升了教育主体的素质。但舞蹈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舞蹈美学引入舞蹈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舞蹈教学中将美学和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基于学理和实践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在舞蹈教学中引入舞蹈美学必将能促使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古丽米拉・吾尔买江.舞蹈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舞蹈美学[J].北方文学,2012.02
[2]张楚廷.美学教育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3]黄汉华.由诗及乐由乐及美――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札记[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一是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生升入初中直升率达到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少数民族儿童入
学率达99%以上。13至15周岁初中少年毛入学率达97%以上,“普九”巩固工作达到省定标准。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以内,初
中控制在3%以内。
二是学前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30%,以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为主,新建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2000人,职业高中招生4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4%。
四是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组织200人参加扫盲巩固提高班学习。
五是学校基本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危房改造工程的立项、申报和规划等工作,拟改造校舍18000平方米。
六是“两室”及远程教育:通过政府采购,按一类标准配备10所小学科学实验室。争取市教育局评估县二中、二小、麟凤中学的“
两室”建设与管理。评估旧城中学、麟凤小学、旧城小学、长安小学、双河小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装备中小学
图书5万册。各乡镇创建1至2所卫星教学收视点示范学校和1至2所光盘教学播放示范学校。
七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在职学历培训,使全县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
教师大学学历分别达到60%和20%,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分别达到90%和70%。积极加强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
八是教育创强创优:复查省市级文明学校2所,县一中达到省一级三等完中办学水平。
九是教育经费管理:认真编制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计划,严格审批使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经费效益,确保“两免一补”经费落到
实处,实现教育负债比上年下降。
十是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质量和效益,全县初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体育合格率达到90%以
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中学达到50%,小学达到40%以上,近视新发病率不超过8%。中小学劳动、音乐、美术开出率达到
90%。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在校生违纪犯罪。继续提高高中会考合格率,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和录取
人数有新的提高,达70%以上,提高一本上线率。
(二)2009年的工作思路
确定2009年为教育管理年,以发展为核心,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加强
内部管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和“两免一补”、规范
教育收费等工作。
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更好地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管理、提质量、保稳定,构和谐的总体目标。主要抓
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我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已经近十年,经过多年来的巩固与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义务教
育是政府行为,作为教育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是我县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除继
续坚持原来好的经验与做法外。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以会代训、上门动员、设点宣传、出黑
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法》。今年,要重点解决一年级学生不足龄的问题,从09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统
计情况看,我们全县的小学中有五六千学生不足龄,有的四五岁就送到学校来了。这样一是影响巩固率,由于年龄小,读不了,跟不上
就会流失。二是年龄小,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起来,理解不了,学不走,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浪费了义务教育的资源,几千人需要
上百名的老师,数十万元的工资,占用数千套桌椅。现在各中心校可以鼓励民办教育来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中心校要加强领导、指
导与管理。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学生流失。把学生的入学巩固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与评选先
进、履职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爱心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
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乡镇、学校的帮扶力度,完善县直学校对乡镇学校的
帮扶机制,扎实推进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城镇对农村教师的帮扶机制,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拔一批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到县城学
校学习提高,选派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实施“特色立校”,培育特色校风、教风、学风;建立学校特色培养、评价
机制,围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培植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三要采
取有效措施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有留守儿童少年在校生39501人,其中小学31890人,中学7611人。父母一方外
出打工的学生23002人,其中小学18257人,中学4745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学生16499人,小学13633人,中学2866人。留守儿童少年
的教育影响着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好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也是教育部门应该的责任。各学校要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
留守学生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
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畅通留守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并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召开家长会、留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
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保证留守学生的教育。四要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
育内容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测评力度,重点抓好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
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加强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校园
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理所应当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
。长期以来,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破坏了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
不久前召开的全县“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的师德师风问题提出议案。我们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将师
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今年全县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抓好落实,抓好整顿,抓好教育和引导。一是探索建
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严格编制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要继续争取
教师补员计划指标,到昆明等地高等院校招聘优秀高中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今后,凡是中小学教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
,必须先辞去教师职务,才能参加考试,各学校要严格把关,以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各中心校要合理调配使用教师资源,严格控制代
课教师,不得随意增加代课教师。二是启动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开展寒暑假师德专题教育讲座,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立
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
否决。三是逐步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长培养、选拔、培训、任用、交流以及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
竞争上岗、任期管理和异地交流制度,配套建立中小学校长评价体系,强化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科研骨干队
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对学科带
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完善名师选拔培养机制,开展“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为优秀教师进入特级教
师行列创设条件。积极推进名师工程,今年教育局将组织评选10名县级名师。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培养、考核、
奖惩机制,深化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快班主任专业成长。评优、晋职称和绩效工资都要向班主任倾斜。五是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步伐,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探索建立教师业绩考评细则,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和社会评价、教学情况
与师德表现情况有机结合。加大绩效工资的考核分配力度,杜绝平均主义,逐步建立按能力、实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分配向关
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在抓质量建设上,今年,一是落实管理责任。继续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联系乡镇、学校制度
。坚持目标管理,把教育质量较差的的乡镇、学校列入重点管理单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质量管理
机制。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责任,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抓实过程管理,强
化“六环”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集体备课
。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追求优质教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行教学管理进课堂,把推门听课、
跟踪听课与课堂教学竞赛结合起来。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工作,营造科研兴教的良好
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果的教育
工作者。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通过开展教学视导、学科教学比赛、教师技能大赛、教育案例、教育论文评比、送教下乡等活动
,落实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积极研究解
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教育课程改革。四是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完中要在秋季学期全面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
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要发放相关资料,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选派教师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做好思想和人
员的准备,营造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为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三生”教育,切实做好“减负”工作
自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教厅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我县按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启动。今年,省教厅又有新的举措,就是在全
省开展“减负”。这是全省全市的热点,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各位校长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是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年,我县已经在全县中小学启动了“三生”教育工作,成立了领导组
,下发了文件。各校要以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载体,普遍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
提高育人质量。在抓“三生”教育中,要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原则,研究制定好“三生”教育的工作方案和
实施意见,并精心策划,培训队伍,落实具体工作。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
展生命,从而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能力。
二是做好“减负”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与我县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要冷静地对待,也要从历史
上汲取经验教训。上世纪末,县教育局搞过“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实验性研究,本世纪初,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
,当时我县正在实施“普九”,小学不搞升学考试,一些学校就放松了教学要求,且美其名曰搞“减负”,结果是导致初中教学质量急
剧下滑,初中影响高中,直到今天元气都还没有恢复过来。我县是农业县,农村教育散、质量意识不够、管理要求不高等特点大家是清
楚的。因此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多年来,不是负担重了,而是不够。我们抓质量,课时要足,作业要改,要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谈“减负
”,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提质减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减负”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减负”
我县将成立领导组,聘请监督员,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至于具体的安排,下午季大恒副局长将做部署,我还要与各学校签订“减负”
目标责任书。我希望各学校务必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抓好每一项工作,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五)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的同时,各校在经费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据去年市审计调查组调查指出的就有以
下问题。一是一些中心校过于集中使用公用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下拨到村级完小及其以下学校,一些下属学校只有20元的使用权。
二是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和财政局的文件规定办理,使用公用经费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三是部分学校对大宗物品购置、
建设维修资金较大的,没有先报批审核计划就实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我县还
将积极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化工作,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校财局管”模式,加
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二是各中小学要管好用好经费,按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确保不增加新债务。要加强教育内部审
计工作,请审计部门帮助审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校长及财务人员的财会纪律及
业务培训,不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四是要认真做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足额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工作,
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关于勤工俭学的问题。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不断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发挥勤工俭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各中小学要强化学校食堂、小卖部的规范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县教育局已经研
究决定撤销勤工俭学办公室,注销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公司。局勤俭办转为教育部门政府采购中心领导组的办公室,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服
务,收集信息,跟踪质量。教育局不设勤俭办,今后各学校添置的教学大宗物品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常规的教学物品由各校根据市场价
格自行采购。在这里我就给各位校长打招呼了。不允许任何校长乱采购物品,局机关任何人不得向学校推销物品,更不允许局机关工作
人员打着领导的旗号推销物品。今后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学校没经预算审核,就擅自采购物品的,局里也将作出严肃处理。各位校长不要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遮了自己的眼睛,丢了自己的前途,败坏了教育的形象。
(六)认真做好“普实”迎接省市的年检工作
大力推进“两室”建设,强化图书、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要进一步明确“普实”工作的指导方针,充
分认清“普实”巩固提高工作的形势,做到早安排、早部署。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配好人员,搞好建设
。要收好资料,健全档案。争取我县的“普实”年检复查顺利通过,为全县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使办学条件得到不
断改善。同时,要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巩固工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装备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快教
育现代化进程。
(七)整体推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的教育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些处于全市前例,比如高中和学前教育;有些又处于全市的末尾,比如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不
平衡,阻碍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一是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
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快县一中创建省一级三等完中的步伐,全力建设新校区,使县一中顺利通过省教厅组织的验收,实现县一中的达标
晋级。县一中要明确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新校区的征地拆迁要抓紧进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同时,巩固提高县
二中的发展成果,稳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现在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十天,两所完中要抓好教学管理,提升质量,县一中的高考综
合上线率要达到80%以上,县二中要达到65%以上。县一中要重点抓好一二本的上线率,县二中重点抓好二三本上线率。二是克服困难,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突破高中办学“瓶颈”的重要途
径。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很大,县委、政府对全县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局里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各中学的目标考核,把职业教育作
为全县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促进全县职业教育,成
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加大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专款以及政府的支持,扩大
学校的校园面积,逐步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室、宿舍、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条件的需要。县职教中心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职培训、上
岗培训、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要不断完善成职教育“面向市
场、服务经济、自主办学,突出特色”的办学机制,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及“成人继续
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工作,稳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畅通职高生的出口,做好对口高职升学,提高升学率,实行“订单式培养”
,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做好初三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分流工作,促进普通高中教
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稳步发展幼儿教育。认真做好城镇学前三年教育和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工作,落实乡镇幼儿园创建规划
,强化合格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加强民办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
发展民办教育的新路子,鼓励、支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禁止非法办学,对没有通过教育部门审核认可就招生办学的行为予以
制止,非法办学的学校予以取缔。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前班,要对有些小学占用义务教育资源办学前班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八)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健全和完善局机关召开会议、
下基层检查工作、组织评比活动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教职工请销假制度,规范学校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的审批制度。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
工作,建立教育系统干部廉政档案。继续坚持学校教学大宗物品政府招标采购制度。二是进一步巩固教育收费治理成果。进一步依法规
范教育收费工作,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继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治理查处力度,
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杜绝搭车收费、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严禁学校举办向学生收
费的各种重点班、提高班;严禁校外办学机构和一切人员利用学校设施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名目的辅导班。三是加强教育督导,推进
依法治教。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方案,开展对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及各种专项督导评估;实施中小学质量监测,探索建立义务教育
阶段学校质量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和考核体系,强化督导评估的保障作用。做好迎接省教育督导团对我县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
。四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与管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质保量加快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危改工程项目建
设力度。
(九)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管理
教育要稳定,学校要发展,安全是保证。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秩序,对于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全
社会安全稳定至关重要,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基础。一是切实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要充分发
挥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形成依法行政
和依法治校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强化对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逐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育人
环境。要落实“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法制副校长进校讲法计划。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牢固树
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安全教育,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严防各类
安全责任事故发生。要建立全县教育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体系,切实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
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要认真做好学校风险分散转移,提升学校对保险的认知度
,做好校方责任险的工作。三是各学校要根据实际,结合教育教学阶段性特点和安全工作自身规律,自觉加大自查和督促检查力度,既
要定期组织安全工作检查,也要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整治督查。对安全工作学校校长们不能浮在表面,夸夸其谈。要真抓实干,对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