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6 10:40: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生婴儿护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生婴儿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产后访视;新生儿;护理干预

新生儿是指出生后未到1个月的婴儿, 或者说出生至28 d的婴儿。新生儿出生时有足月生产儿, 也有早产儿, 新生儿出生后其头部、视觉、脏器、感觉、听觉等各项机体能力及发育都不完全, 需要出生后逐渐发育才能逐渐健全[1]。因此, 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及照顾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健康照料的能力, 医院进行了产后家庭访视, 并针对家属出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对170例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探讨,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在本院生产的17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产后访视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97例, 女73例;剖宫产106例, 自然分娩64例;早产2例, 足月生产168例。

1. 2 方法

1. 2. 1 访视方法 医生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的第7、14、28天, 分3次进入产妇家中进行产后访视, 医护人员需对新生儿的身体、卫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抚触情况等进行观察, 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给予正确的护理指导方法并教会产妇。第2次访视, 观察产妇在护理指导后对新生儿的照顾情况, 对仍有问题的再次进行护理干预;待第3次访视时, 观察新生儿通过护理干预后的健康情况。

1. 2. 2 护理干预 ①黄疸的护理干预。新生儿出生2~3 d易发生黄疸, 医护人员应先询问婴儿出现黄疸的时间, 将婴儿抱至阳光充裕的地方观察黄疸情况, 对较轻者需安抚家属一般10 d左右会自然消退, 同时告知产妇多给予母乳喂养或喂水, 促进婴儿排尿从而降低黄疸程度;对黄疸颜色较重并一直不消退者, 医生需建议婴儿家属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再采取对症措施处理。②脐部感染护理。婴儿脐部感染会出现脐部及周围肿胀、红晕、渗液等症状, 医护人员应先将手清洗干净, 使用消毒棉棒蘸取稀碘酊(含量0.75%)[2]给婴儿脐部及周围进行轻轻擦拭, 将感染物擦掉并消毒;对脐带脱落的婴儿, 从脐窝顺时针方向向外将感染物轻轻擦拭出并消毒;叮嘱家属每天用稀碘酊给婴儿脐部进行擦拭, 2次/d至恢复;并告知家属保持婴儿用品的勤洗勤换, 保持卫生。③湿疹护理。婴儿多数会出现面部或颈部湿疹, 需告知家属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干燥和通风;发现湿疹后不可用奶水或不正规药物抹擦;较轻者可使用皮炎平等抹擦, 对湿疹泡较大者可用稀碘酊进行擦拭消毒;尽量避免给婴儿使用纤化或毛线类衣物;勤给婴儿洗澡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爽身浴液, 水温保持在36.5~37.5℃为宜;湿疹期间避免食用鱼虾类食物。④母乳喂养干预。访视中发现有很多产妇未给婴儿母乳喂养, 而是采用奶粉或糖水等喂养, 问其原因, 有因乳汁不够者、有因怕身材变形者等, 医护人员需耐心给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 它可以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 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等, 建议产妇要坚持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⑤新生儿抚触干预。医护人员需教会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 适时给婴儿进行抚触可以增强其免疫力, 增加体重, 减少疾病的感染等, 指导家属正确的抚触方法, 并叮嘱其不要佩戴首饰避免刮伤孩子。⑥其他护理干预。访视中有的家属将婴儿用被或毯子包裹起来, 说是怕长大X型腿或受惊吓, 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让婴儿自由生长, 捆绑会造成其呼吸困难、不利于散热及其神经等发育;对小儿夜啼的情况, 医护人员建议产妇应抱其入睡, 给婴儿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减少其离开母体后的不安全感。

2 结果

访视中医护人员发现新生儿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98例)、脐部感染(69例)、湿疹(89例)、母乳喂养(67例)和正确抚触(21例)等;护理干预后, 发现黄疸(29例)、脐部感染(14例)及湿疹(17例)的婴儿明显减少, 母乳喂养(148例)及正确抚触(101例)的明显增多, 说明访视及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3 小结

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是医护人员为了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的照料, 而走出医院进入到产妇家中, 对新生儿的健康进行观察, 针对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直接护理指导的一种方式[3]。不仅增进了医患关系,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而且在访视及护理干预下, 也使产妇及其家属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使婴儿在正确抚育下健康成长。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发现, 新生儿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黄疸、脐带感染、母乳喂养或正确抚触等, 而通过访视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护理干预后, 新生儿发生黄疸、脐带感染等数量明显减少, 而母乳喂养及正确抚触的数量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 对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及护理干预, 可正确指导家属抚育婴儿的方法, 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减少病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爱君. 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4):96-98.

[2] 陈小萍. 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青海医药杂志, 2014, 44(3):36-37.

篇(2)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遵医行为;满意度

现代产科护理中,强调向产妇及家属提供咨询和健康教育服务,提高其育儿知识及技能,强调尽快接纳新生婴儿以适应新家庭角色。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围生期实施产妇、婴儿同室护理与保健,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产妇、婴儿健康以及保健教育的实施。这是一种新型产科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婴护理新理念[1]。我院对72例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遵医行为及家属满意度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136例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实验组72例。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4.7±7.1)岁。平均孕周41.2w,均为足月产。纳入标准:①产妇意识清楚、智力正常、无认知障碍;②新生婴儿均健康正常;③产妇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心、肝、肾、肺等全身性疾病;④产妇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过程、目的、意义,并同意参与。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文化水平、孕周、住院时间等比较中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

1.2.1对照组采取母婴分离的常规护理模式,对新生婴儿采取封闭式护理操作,如脐带消毒、沐浴等送到婴儿洗浴间集中完成,新生儿接种及抚触在无菌治疗室完成。产妇实行围生期常规护理与相关健康保健教育。健康保健教育主要采取集中讲解授课的方式进行,辅以文字和多媒体资料。

1.2.2实验组采取母婴同室护理模式,在产妇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操作,母婴实行一对一个性化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是学历高、工作能力强、善于沟通、有责任心并且经过标标准化培训的高年资护士,针对每对母婴不同情况制度护理内容。主要护理内容:新生儿洗浴、脐部消毒、皮肤护理、更换尿布、抚触、预防接种等。健康保健教育由专业护士针对每名产妇进行讲解合并实际演练的方法,要求产妇及陪护家属均参与,并现场练习,及时发现错误操作方式并进行纠正。同时发放文字和多媒体资料,内容包括:母乳喂养优点及技巧、护理方法、产褥期常见症状处理、合理休息与活动、产后饮食管理等,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保暖事项、洗浴方法、脐带消毒、大小便处理、预防接种等。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变化情况,如出现心理异常则应及时进行疏导。

1.3评价指标 ①遵医行为比较采用遵医行为水平量表,根据文献设计问卷收集数据[2],包括:母乳喂养、新生儿洗浴、游泳、抚触、臀部护理,每一项得分20分。②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评价表,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比较 在母乳喂养、婴儿洗浴、游泳、抚触、臀部护理等遵医行为的比较中,实验组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

2.2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家属满意度可达到97.2%,而对照组为84.4%,实验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传统产科护理模式采取产前、产中、产后分段服务,产妇和新生婴儿是两个不同的护理服务对象,这种分离的护理模式不利于母婴交流和母婴亲近感的建立,淡化了人性化服务[3]。母婴床旁护理作为产科新型护理模式,以产妇及家属的需求与关注为重点,是一种以产妇和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行为,在护理过程中满足了婴儿、产妇、家庭三方的需求。这种护理模式既可以确保母婴健康,又可以搭建一个母婴情感交流的良好平台,促进产妇及家属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床旁健康保健教育解除产妇对喂养、育婴等方面的担心,教给其正确护理新生儿方法。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较传统护理模式更显示出连续性护理的优点。床旁护理干预在重视保健知识宣教的同时,还强调产妇及家属对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以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把新生儿护理及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传授给产妇及家属,以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自我保健能力[4]。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床旁母婴护理的实验组遵医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可以有效提升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提高母婴生活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注重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可以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相婷.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及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606-608.

[2]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共家属道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52.

[3]朱利娜,王养娥.母婴床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5,28(1):112-113.

篇(3)

1 加强护士素质培养,提高业务水平

特护婴儿室的工作紧张而繁重,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高尚的护理道德和为护理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婴儿室面对的是不能主诉的婴儿,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有扎实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才能为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为此笔者采取了小讲课,教学查房等多种方法,使护士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操作熟练。

为了给新生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笔者制定出管理目标和质量检查目标,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护士长采取有计划的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始终坚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的科学管理。配备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技术操作熟练的护理人员实行了科学分工。由年资较高的、经验丰富、工作耐心细致、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新生儿抢救及护理工作。由于专人负责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利于了解病情、观察及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2 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通过制定质量评比标准,每周定期对护士工作进行检查,评比使质量管理落实在实处,充分地发挥了质量的管理作用,规章制度的落实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岗位训练,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要求护士按常规办事,多年来,由于管理到位,规章制度落实扎实,无发生任何差错事故。

3 加强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特护婴儿室的管理应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内应确立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护理目标及各项规章制度。特护婴儿室的最终目标是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向新生儿提供基础护理、疾病护理。为满足每一个新生儿的需要,组织护理人员要做到综合、安全、有效的计划服务。而规章制度的落实,是现实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加强制度化管理,就是用规章制度统一标准要求,用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按特护婴儿室完善的规章制度从严要求才能有约束力。

3.1 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 具体做法:①新生儿出入室制度:严格执行出入室标准;②查对制度:治疗护理时应核对床头卡、标志牌及手圈上的姓名、性别;③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写清,口头交班讲清,床头交班看清;④抢救工作制度:建立抢救岗位卡,明确分工;抢救器械、药品定量固定放置,用后及时补充,损坏及时维护,并于接班时清点检查备用;⑤消毒隔离及防止交叉感染制度:要从工作人员、新生儿室、新生儿三方面做好消毒隔离工作;⑥差错事故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防范措施,做好查对工作,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⑦物品器材管理制度:建立账目专人分类保管,定期检查清点。每天各班次做好物品器材的交接班并有登记;⑧护理文件管理制度:护理单书写正确,清楚,任何异常情况均应记录。通过加强管理,婴儿室的工作有条不紊,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3.2 严格执行常规制度 认真执行晨间护理常规、沐浴常规、喂奶常规、光疗常规、高危儿护理常规及微量输液泵、血糖监测仪等仪器的护理操作常规,针对各项常规制度进行严格的岗位训练。并以护理工作标准为准则,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不断总结贯彻质量标准的经验,要求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常规办事。多年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未发生过任何差错事故。

4 实施整体护理全面提高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质量

开展整体护理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儿的情况,根据婴儿病情,由一名护士分管几个婴儿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护理。由于对婴儿对病情观察和疾病护理的连续性,也为疾病的治疗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整体护理中护士坚持运用护理程序,收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制定一系列完整的标准护理计划,对婴儿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整体护理,使早产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早产儿硬肿症的发生率降至为零。

5 实施整体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经之路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与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系统的工作方法,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同时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由于新生儿不会主诉,而且病情变化快,全靠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来发现问题。开展整体护理能更有利于了解患儿的全面情况,使患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所以对新生儿实施整体护理有重要意义。

篇(4)

本文探讨产后访视在产褥期的作用,观察产妇产褥期的基本情况,通过产后访视促使产妇在产褥期中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良好恢复,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婴儿顺利度过新生儿期,减少产后并发症发生。

资料与方法

所辖地段社区2008~2010年1600例产后休养的产妇和1612例婴儿(12对双胎)。其中顺产981例,剖宫产619例。

方法:由经过母婴保健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的妇幼保人员,根据南宁市产后访视工作规范的要求,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孕产妇围产保健系统卡的内容,在产妇出院后,访视人员分别在产后7天或出院3天、14天、28天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特殊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或转医院诊治。产后42天回医院检查。

产后访视内容:⑴产妇方面:①了解有无产程异常、难产及产后出血。手术产的手术指征、麻醉方法、手术方式、腹部刀口及抗生素的应用。②了解产妇一般情况。③检查宫底高度,评估子宫缩复情况及恶露排除有无异常。检查产妇是否充盈,局部有无红肿,有无皲裂等。④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同时指导正确母乳喂养方法。⑤指导产妇进行产后康复训练。⑥指导产妇避孕,进行健康教育,提醒产后42天复查。⑵婴儿方面:①了解有无胎儿窘迫、产程异常、难产、产伤及窒息,出生时体重,疫苗接种情况。②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呼吸、睡眠、哭声、吸吮能力、大小便。③新生儿体温、体重、身长、黄疸、有无头皮血肿、皮肤黏膜有无感染情况、脐带情况。④向产妇及家人传授新生儿沐浴、抚触、按摩的方法。⑤提醒家长按时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指导科学育儿。

健康指导: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母乳含有抗感染的活性白细胞、免疫抗体和其他免疫因子,尤其是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物质就像抗生素一样,可以保护婴儿免收细菌感染,不易发生肺炎等疾病。正确的授乳方法和技巧,按需哺乳,正确合理的喂养,利于婴儿生长发育。②婴儿护理保健:周到细致的护理才能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喂养、保暖、防感染及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情况是护理指导的主要内容。初产妇因缺乏科学育儿经验,指导产妇及家属对婴儿的脐部皮肤日常护理,常见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等是非常重要的,有条件的家庭指导婴儿沐浴、游泳、新生儿抚触等。③心理保健指导,保持心情舒畅,鼓励与亲友沟通,交流经验,宣泄情绪,协助产妇与婴儿建立亲子依附关系,讲解母婴同室的重要性。④饮食调理,合理营养,进食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鱼、蛋、禽等以利产妇身体恢复,乳汁化生,增强抗病能力,忌生冷、硬、固、辛、酸、辣味。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预防便秘。⑤计划生育指导,适当运动,充分休息,注意会卫生,避免受热受冷,注意腹部保暖,产褥期禁,盆浴以免感染,产后42天开始正确避孕。⑥计划免疫指导,建立婴儿预防接种证,按时接种。

结 果

产妇访视情况,见表1。

婴儿访视情况,见表2。

影响母亲健康的因素,见表3。

讨 论

本组结果显示,1600例产妇3次访视出现症状与体征最多的为产后出血,其次为相关疾病,出现症状与体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1612例婴儿3次访视,正常49.5%,有症状与体征者以新生儿黄疸、湿疹和红臀发生率较高。不良习俗影响母亲健康的恢复。通过产后访视,产妇能及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尤其是面对面的具体指导,提高产妇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新生儿护理能力,纠正不良的习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影响母乳喂养的不良因素,从而保证母婴能够健康平安地度过产褥期。产褥期母亲身体恢复得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幸福[1,2]。产后访视是健康教育的继续,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母婴健康,提高妇幼保健两个系统管理率起到积极作用[3]。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

篇(5)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母婴皮肤接触;早期

新生儿在分娩后会有体温降低的现象出现,并且对于母乳的喂养也会有不成功现象的出现,因此这个时候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曾有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新生儿进行早期母婴皮肤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同时可以提高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然而对于母婴皮肤的接触应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时间内[1]。本文通过对母婴进行早期皮肤接触对于新生儿的体温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促进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可以科学合理的在临床得以推广和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孕妇中随机抽取92例,孕妇均产下单胎儿。将产妇以及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类。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产妇有61例。约有82%的产妇曾经参加过过于母乳喂养活动的训练,并且是非常支持用母乳进行喂养的。产妇的平均产次为1.4次,平均孕次为1.9次。将两组中产妇一般资料里所有的指标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中,85%的新生儿没有出现宫内窘迫的现象,73%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前没有出现胎膜早破的现象。新生儿的平均胎龄是278.6天,平均体重是3371.6克,平均体温为35.4℃。将所有新生儿的体征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于对照组中新生儿的护理 对新生儿实行常规性的护理。在其出生之后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工作,断脐带并进行消毒和包扎。把新生儿放于辐射台,温度为28℃—30℃,使用温水轻轻洗掉新生儿身上的血迹,并且用婴儿的润肤油擦掉胎脂,为新生儿注入维生素k1[2],并且按脚印,测量体重与身高,最后用婴儿的毯子将婴儿包裹好,将其放于婴儿车里。

1.2.2 对观察组中的新生儿进行护理 对于观察组的新生儿,则除了常规护理之外,还要增加一些干预性的措施,这些措施要在产妇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产妇分娩之前要帮助产妇将内衣脱掉,在分娩之后产妇要以较为舒适轻松的仰卧姿势将上衣解开。而新生儿经常规护理之后要,以俯卧的姿势放于产妇敞开的胸前,将室内的温度调成28℃左右。将新生儿的头放于产妇的中间,脸则偏向于一侧。新生儿的后背要覆盖着婴儿的毯子,与此同时,引导着产妇使用一只手将婴儿的臀部托住,另一只手则要放在婴儿的后背上以保护其安全。产妇与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的时间大约要持续一小时。在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产妇同新生儿进行一定的交流,包括对婴儿轻声的说话,呼唤新生儿的名字,抚摸以及亲吻新生儿的头部。后背等等。

1.3 疗效标准

1.3.1 对新生儿的体温进行观察 对两组新生儿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的腋窝体温进行测量和记录。

1.3.2 对新生儿进行喂养的情况进行观察 对新生儿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具体状况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为护士或者产妇将新生儿包起来进行喂奶的时候新生儿的状态怎么样;第二个为新生儿接触到产房的时候具体表现怎么样;第三个是新生儿对于母乳进行吮吸的情况;第四个为新生儿对进行含接的具体姿势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估时,每一项的最高分数为三分,最低分数为零分,总分若是大于八分则表示母乳进行喂养的情况为成功。

1.3.3 对婴儿开始进行母乳喂养的时间以及整个吮吸持续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所得的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由表3得知,观察组中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是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55.00%,两组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增加母婴早期皮肤接触的环节可以有效的提升新生儿的体温,优化母乳喂养的情况,提升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居家护理; 新生儿脐炎; 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18-02

为了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三级医院不得不加快病床周转来增加床位使用率,产后产妇和新生儿住院时间逐渐缩短[1]。目前我国各医院产妇分娩后一般2~4 d出院,在这短暂的住院期间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产妇及其家庭的需要,出院后的产妇及婴儿仍然有着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2]。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若脐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新生儿脐部感染。出院前护士给予产妇脐部护理指导,但每位产妇的掌握程度不同,出院后又缺乏有效的延续性指导,常发生新生儿脐炎等问题,甚至婴儿可能再次入院,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1-4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研究,探讨产后居家护理模式的开展在新生儿脐炎干预中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4月出生的正常出院新生儿,纳入标准为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 g,排除早产、各种先天性疾病患儿以及住院期间已发生脐炎的新生儿。所有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96例,对照组200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统一的断脐方法,于出生后24~48 h取下脐夹,每日用75%的乙醇消毒,待脐带自行脱落。脐炎的诊断标准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实用新生儿学》中轻度脐炎的诊断标准:脐轮及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的浆液脓性分泌物。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产后居家护理指导,对照组出院后进入社区访视。跟踪比较两组脐炎的发生率及入院率,分析居家护理指导在脐炎干预中的效果。具体调查方法如下:观察组在婴儿出院后分别于第3、7、14、28天对其进行电话访视,了解脐部的情况,并根据脐部情况及产妇的护理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行家庭访视,追踪观察脐带的结局;对照组出院后常规进入社区访视,在第28 d电话了解新生儿的脐带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2.0%(4/196),对照组9.0%(18/200),观察组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字2=9.288,P=0.002,P

3 讨论

3.1 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脐炎是指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常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之一[3]。有资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6%~87.5%,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轻者表现为脐渗液,渗血或脓液凝结,此时不及时处置,极易发生局部红肿,脓液增多,脐内组织腐烂,有臭味、婴儿拒奶,少哭,烦躁不安[4]。如不能够对该类患儿进行及时治疗,感染程度严重的患儿可并发腹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5]。

3.2 住院时间缩短,产妇不能全面掌握婴儿护理知识

由于临床路径的推行使住院时间缩短,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无法完全提供全面的产后护理知识,产妇因在产后未能全面掌握自我保健和婴儿的护理知识,出院后遇到问题则往往不知所措。据产后居家护理问卷调查显示,产妇产后急于想了解的内容依次为新生儿脐部护理、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康复指导、育儿知识等。35%的产妇希望学习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知识,是因为她们不能正确护理新生儿脐部[6]。产妇及家属采取的一些不当护理方法是导致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

3.3 我国城市产后访视率较低

《全国城乡孕产期保健质量标准和要求》中规定了城市产妇产后第7、14、28天必须由社区保健人员进行3次访视,访视率应达到80%。但研究发现实际访视率并不高,其中“延误联系”占69.23%,“拒绝接受”占30.77%。究其原因,由于社区保健人员数量有限、访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需要、技术力量较薄弱,无法为产妇提供全面、专业、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造成出院后产妇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就诊。

3.4 开展居家护理有效降低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率及入院率

居家护理是临床工作的延续,是护理人员对出院后有后续照护需求的个体及家庭在其居家环境中提供定期的专业健康照护服务,从而达到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目的[7]。有学者把这种连续性的护理称为“无缝护理”[8],许多出院后的患者仍然有很高的健康照护需求。

通过电话、短信、网上交流平台及必要时的上门访视对产妇提供延续性照护,可提高产妇对婴儿的照护能力,降低新生儿脐炎发生率及入院率

综上所述,开展产后居家护理,产妇得到持续性医疗照护,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促进其康复,降低再住院率及卫生服务成本[9], 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成就感,拓宽了护理专业领域,必将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57-58.

[2]Chow S K Y,Wang F K Y,Chan T,et munitynursing services for post discharge chronically ill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 17(7b):260-271

[3]张轶群.新生儿脐炎原因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96-997.

[4]刘玉香.新生儿脐炎的早期预防和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2):179-180.

[5]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54.

[6]李敬虹.产妇的产后访视需求调查与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5,12(3):12-13.

[7]马山珊,郑红筱,王蓓.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63-365.

[8]刘素珍,李小萍,徐世兰.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在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3,9(3):165-168.

篇(7)

【关键词】 新生儿;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护理

本文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综合护理,这种病症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在体内血清胆红素含量高于正常标准的情况下发生巩膜、黏膜以及皮肤黄染的现象,是刚出生婴儿十分普遍的一种病症。假如无法给与正确的治疗及护理,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新生儿的夭折。病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童84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84列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患儿童84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84列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列。两组患儿在性别、数量和病情诊断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对处在对照组的患儿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这里所说的常规护理也就是指婴儿疾病的普通护理方式以及早产造成婴儿身体功能不齐全的护理方式。

1.2.2 对处在观察组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再进行多一层的综合护理。

1.2.2.1 初入院的检查工作 负责护理工作的人员要在护理工作开展前有充分的准备,在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初入院时要了解其基本信息,比如出生日期之类的,其外还要对患儿的各项病症体现做出细致的审查记录,并由此作为依据对患儿体内的黄疸含量做出大致的评测。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小心谨慎,接触婴儿皮肤的工作中要细致甚微,以免出现患儿皮肤被抓破的现象。

1.2.2.2 日常的基础护理工作 对新生儿的病症表现做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并经常轻抚其皮肤。按照医师嘱咐开展各项护理工作,辅助医生的治疗。在新生儿接受针剂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患儿双手不要乱动,以免发生针头脱落的情况。由于刚出生的婴儿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未能发育健全,体温也无法通过自身很好的调节,因此要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症变化并作出相关的处理。

1.2.2.3 光疗护理工作 对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开展光疗护理工作,将熟睡之后的新生儿衣服放置在光疗箱中,并且做好相关的婴儿标识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采取患儿眼睛的保护措施,以免患儿的眼睛因为强光受到损伤。

1.2.2.4 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 要注意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给患儿家长,并在传授过程中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性的语言,要通过日常口语化的传授让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患儿病情的进展及时的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并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一定的护理措施,以便日后的出院后续护理。

1.3 临床效果评价 优: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良: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有所好转但还没有恢复正常;差:未达到优和良的标准。优良率:(效果优病例数+效果良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 果

对照组优11例(26.19%),良22例(52.38%),差9例(21.43%),优良率78.57%;观察组优23例(54.76%),良17例(40.48%),差2例(4.76%),优良率95.24%。两组在效果优良率上有显著性差异(χ2=12.95,P

3 讨 论

一般情况下,婴儿在脱离母体十到十二个小时之内就能够进行第一次的排便,排出的属于胎儿时期的胎便,之后的三到四天内就能够正常的排便,假如婴儿未能及时排便,或者排便情况不正常,就会造成加大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量的情况,从而造成胆红素吸收过量的状况,因此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哺乳,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婴儿的正常排便,有效避免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要把这些相关信息普及给家长,让家长对高胆红素血的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配合医院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

母乳喂养儿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人群,需要严密监测。早产儿有高危因素(缺氧、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时,低于生理值也需积极干预。胎龄越小越需干预。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者,应找原因,积极干预。对有黄疸的危险因素(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早产儿等)的患儿要特别关注,及时予以干预。

在开展综合护理的过程中,应该让保证病房的干净以及确保空气的流通。在开展光疗护理的过程中,婴儿的哭闹,出汗会导致其身体缺水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注意采取静脉补液的护理方式,同时将信息高速家长,通过哺乳加强相对的补水工作。在患儿睡在光疗箱中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要把患儿的头适当的抬高,避免患儿的呼吸不畅。

总之,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方法,加快患儿康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