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发展的优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5:29: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的优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的优势

篇(1)

关键词:农业;品牌;路径

一、加强领导与考核,切实重视农业品牌建设

潍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潍坊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提升潍坊市的知名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潍坊农业品牌的建设。但是,虽然这些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潍坊农业发展优势作为一项重大决策,但随着农村提留、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的取消,部分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对农业品牌的建设关系度不够,这成为制约潍坊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因素。对此,一定要加强领导与考核,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二、抓好宣传与培训,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是内因、是核心、是关键。要以提高农民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为重点,加大各层次农民的培训力度:一是搞好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培训。要发挥农广校的优势,以提高社区干部学历教育为突破口,搞好培训招生和管理;要组织搞好对农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社区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训。二是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对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民开展培训。三是搞好社区新型农民培训。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发挥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系统作用,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业首席专家或外聘专家教授举办技术讲座,每年举办大型培训班、社区培训班,大规模培训农民。四是认真实施农民培训项目。组织农民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发展农业品牌

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我市农业能否继续领跑全国。对此,一定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活用好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将其优先安排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金融、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本及人才、技术等因素进园入区,着力破解示范基地发展担保难、贷款难问题。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投资示范基地建设。在破解土地制约瓶颈方面,既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又要积极对上争取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示范基地企业出口创汇及人才引导等优惠政策,为示范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品牌农业发展载体

一是搞好规划引领。要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要求,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园区、科技园区、种苗园区,形成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园区内农产品要求通过认证,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求,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镇街,培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农业创新园等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规范完善千亩以上农业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每处镇街新建2处以上规模大、水平高、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鼓励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奖励政策,鼓励引导各类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形成以社会工商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高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三是培育特色农业社区。要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积极培植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社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提升社区新建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打造种植业特色品牌社区。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

要围绕发展品牌农业,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机制。健全完善市、镇、社区三级监管体系,逐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包靠人员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责任清晰,监管、检测、执法、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全面落实和完善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连锁经营、质量承诺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奖举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全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供体系机制保障。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田间生产到采收上市的全程监管,尤其加大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放心农资进社区”活动,狠抓大要案查处,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不法行为。三是加强生产基地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购进使用、技术规范、生产档案、质量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管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高各县市区检测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争取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增加对叶菜类、可生食类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按照“七有”标准,完善镇街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市镇检测数据共享,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发展品牌农业奠定良好基础。

六、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一是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借鉴先进县市的做法,尽快研究出台我市鼓励农业品牌创建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我市区域优势和传统优势,筛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采取整合资源、改造工艺、加大品种选育力度等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努力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高端农业品牌。二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认证中的主体作用,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在严把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认证数量,促进农业品牌总量膨胀。三是搞好农业品牌运营。加强指导与协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区域集合品牌,形成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四是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市场竞争环境。规范“三品”基地管理及标志使用监管,组织开展打假治假、保护品牌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农业品牌的市场环境。

七、深化农业产业化升级,提升品牌农业整体实力

一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要以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和省种植大户补助政策为切入点,加大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农场建设鼓励力度,规范完善一批粮食、蔬菜、果茶等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典型指导作用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农场或合作社。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高端、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或园区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坚持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路子,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组织分散的农民参加产业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意识。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种植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统计调查和梳理摸底工作,并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抓手,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中国食品谷”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下沉农村社区,设立原料生产基地,开办加工车间,以企业先进理念,带动社区产业发展壮大,订单农业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围绕新兴的花卉、苗木、果茶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龙头。加快龙头企业升级,培强做大现有龙头。引导、鼓励发展前景好、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型农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抱团合作、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方式,膨胀规模,做强实力,形成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龙头企业建立定期联系、沟通交流机制,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共同拓展国内外高端市场,促进品牌农业发展。

篇(2)

>> 南阳市核桃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情况调查 南阳市有机肥料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 南阳市:涉农协会力促农业发展 南阳市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富兴林: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扶贫路径 南阳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南阳市光武大桥设计探讨 南阳市屋顶绿化的发展空间 南阳市街头绿地现状及发展建议 南阳市新城区发展策略研究 南阳市核桃发展现状及对策 南阳市城市东区发展新思路 南阳市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九江发展有机农业的探讨 加快辽宁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探讨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 对南阳市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调查 后农业税时代南阳市农民负担问题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滕晶,邬元娟.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6.

[5] 孙岚.南阳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机遇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4(15):54-55.

[6] 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10] 王玉霞.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8.

篇(3)

1.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以及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信息含量最大、指标冗余信息剔除、指标代表性与可观测性强、指标能够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等指标筛选标准,利用K聚类将同一准则层内的指标进行分类,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出信息含量最大的指标.0,最终构建了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等7个准则层,包括有效灌溉率、道路密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数量等20个指标在内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陕西省西安、宝鸡、铜等10个地级市为评价对象,现代农业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陕西省10地市2013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及方法

1.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原理

当利用多种单一评价方法对现代农业评价进行排序时,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排序,例如,第:个评价对象在第j种方法下的现代农业评价排名为rij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pealand法三种组合方法对评价排名rij进行组合评价,寻找能通过SpeaYman一致性检验的组合评价排名,则该排名为第i个对象最终评价排名,这就是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

2.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模式采用主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其中,主观赋权采用G1法、客观赋权采用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三种方法。若组合赋权评价排序能通过Kendall检验,则进行组合排名,直至通过Spearman一致性检验。三种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平均值法。用排序打分法将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排名转换为分数Rij。

式(1)中,R,表示第z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分数,:名。i=1,2,w,n;t=1,2,w,m。其中,n表示地区总个数,YY表示第: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排表示评价方法总个数。均值法的组合评价表达式为:

式(2)中,R为现代农业组合评价值,R,为排名的分数。

按组合评价值R,按照数值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如果两个地区的评价值相等,需要计算均值法得分下的标准差。

若标准差不同,则,越小则排名越靠前;若标准差相同,则两地区评价排名相同。(2)Boarda法。定义Y01YCla矩阵B=(/,,)x},其中:(4)式(4)中,二S二,代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此时记为1。若认为评价地区:

评价对象:的Y01YCla得分的计算公式为:1,x,5x0,其它比评价地区7“好”的个数多于评价地区7和评价地区J一样“好”,则记为。。B一艺。

3)Copealand法。Copealand法与YOaYCIa法评价原理相同,但是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价地区J“好”的个数少于评价地区J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时,记为一to(5)比评定义Copealand矩阵C=(。,)x},其中:

评价对象:的Copealand得分的计算公式为:C一叉。

Boarda法、Copealand法的评价排名方法与平均值法评价排名方法一致。3.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1)事前一致性的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1)提出假设。假设H‑: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不具有一致性;: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2)构造统计量。构造统计量X}为:

式(8)中:

3)一致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得临界值X2-(n一1)。当X2(n一1)>XZ-一1)时,拒绝H‑,接受H,。反之,则需重新选择单一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

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的作用:考查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等以上4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市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具有一致。

C2)事后一致性检验的Spearman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Pu表达式为: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的作用:若PuPu}1,则说明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进行重复组合评价,直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使最终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致。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运用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对陕西省10地级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方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根据式(8),得出统计量XZ(10一1)=34.636,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下,查表得临界值X2},.},;,2-19.023,有34.636>19.023,即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00(置信度为9500)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H‑,接受原假设H,,即4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

2.循环修正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循环修正模式的评价过程,分别用平均值法、YOaYCIa法、Copealand法对单一评价结果排名进行循环修正,得到3种组合评价法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排名,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式(11),组合评价结果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即为最终评价结果。

为了揭示各地区现代农业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循环修正模型对各准则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利用三种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排名,均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即为最终评价准则层排名。

3.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聚类分析

利用SPSS21.0软件,运用K一均值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准则层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宝鸡、西安、咸阳、汉中、渭南、榆林、延安、铜、安康、商洛,通过K一均值聚类将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可以发现:第一类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三市,该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其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类为陕北的延安、榆林以及关中渭南、陕南汉中市,该类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均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为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市以及关中的铜市,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与周边经济发达城市联系不紧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由各准则层评价得分以及K一均值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在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方面位于全省前列,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陕北、渭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在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农业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之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现象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矿产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和水源污染、地表塌陷等次生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安康、商洛在农业产出、农业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利用K一均值聚类分析了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研究结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一陕北一陕南梯度发展态势;通过各准则层排名分析得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受环境因素制约加剧。

2.建议

(1)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票赋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关中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陕北、渭北地区应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产品、名优特色农业、果业、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应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创立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化解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如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推进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技术装备“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辟新的农业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农户个人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关中地区应将农业投入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农业资源规模化配置和产业园区配套上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陕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对草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投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陕南地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篇(4)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怎么发展,党的十报告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从上述两段论述中看,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效供给,另一个是竞争新优势,无论是有效供给还是竞争优势,都要有品牌作支撑。党的十报告中把“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列入了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品牌列为了第二大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品牌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从有效供给来说,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无论在什么条件和任何风险下,要保证人民有饭吃,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其次是要有优质的粮食,有些粮食虽能保障供给,但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些食品对人体有害,即便是保证了供给,也谈不上安全。所以保证粮食安全,要保证量,更要保证质。有量有质就形成了粮食自己的品牌。再从竞争优势谈。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农产品(不仅是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究其原因是生产技术滞后,品牌意识不强,质差量少,服务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怎样才能通过培育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笔者认为:

一是要增强发展品牌农业的意识,要在培育和提升农业品牌上下工夫。所谓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突出地表现为市场上的竞争将不再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尽管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牌,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扶持效应不够明显,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较淡薄,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通过建设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必然和现实,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因此,无论政府和企业以及农产品拥有者和生产者必须要增强品牌农业的意识,强化品牌农业建设、管理和保护、创新。农业品牌是农产品的生命,要把培育和提升农产品品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战略选择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牌效应,需要政府、农民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从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角度讲,就是要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从政府的角度讲,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有利于品牌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改革,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提高政府对品牌农业的支持力度,改善政府对品牌农业创建的公共服务,营造保护、培育和提升品牌农业的良好环境和良好氛围。

二是保护与创新结合,重点在有利于品牌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下工夫。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品牌农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消费者中形成的传统品牌也不断涌现。如射阳大米、烟台苹果、宜昌蜜橘、吐鲁番葡萄、和田玉枣、胶州大白菜、云南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武定状鸡、剑川的木雕、 “两烟”、普洱茶等。这些传统品牌,为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培育品牌农业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政府对品牌农业发展的支持重点应把保护和创新结合起来,加大对品牌农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建立起发展品牌农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品牌农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加快非国营机构和服务的发展,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品牌农业中有更多的融资渠道,获得更为优惠的贷款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化、品牌化进程,发展大型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多渠道推动农民和农业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引导他们把创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牢固树立没有好品牌就不能有好的发展、大的发展的意识,达到培育品牌、发展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应用品牌的目的,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

三是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密不可分,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它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重点是围绕土地建立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农产品公共品牌引领,“专家大院”的农业科技支撑、“农业服务超市”的社会化专业保障,农村基层融资平台推进,搭建现代农业与品牌农业发展的平台,形成了品牌农业和现代农业密不可分的有效载体,要想实施现代农业必须有品牌农业作支撑,没有一定数量的品牌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有些省份在品牌农业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例如,云南根据省情和区域特点,大力发展具有高原特点和特征的品牌农业,创建“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个特色品牌;培育“粮食、烟草、蔗糖、茶叶、咖啡、橡胶、果类、蔬菜、畜牧、蚕桑、花卉园艺、生物制药、淡水渔业、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等14个特色农产品。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把品牌农业发展同步推进,品牌农业与现代农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品牌农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培育品牌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形成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篇(5)

关键词:特色农业;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20世纪50年代,特色农业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加入到特色农业的研究中,特色农业是相对常规农业而言的,是农业的一个特例。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特色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内许多学者也在不断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探讨及实践对于我国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孔祥智(2003)首先总结特色农业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包括物种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接着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机遇、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认为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中药材开发、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应该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1]。

陈印军(2003)论述了特色农业的概念、特点及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资源环境优势,此外,还详细分析了影响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粗放经营、品质退化、科技落后、生产趋同、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与市场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大战略举措促进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2]。

杨祥禄(2003)针对四川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分析其意义、条件、思路及目标的基础上,指出四川特色农业的主导方向应是特色茶叶产品、特色水果产品、“两高双低”优质油菜、特色中药材产品、特色蚕桑产品、特色蔬菜产品、特色名品杂粮等[3]。

陶性潜(2003)的分析是围绕贵州开展的,指出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是中药材、野菜野果、杂粮杂豆、苦丁茶、辣椒等方面,还指出加强市场调查,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资源调查,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搞好区域布局,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当前贵州发展特色农业时需要关注的三个重要问题[4]。

张涛(2001)通过分析甘肃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明确其发展格局,并强调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特色农业与水资源的关系、特色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区际之间的关系及短期与长期的关系[5]。

吕火明(2002)对于特色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作用、原则、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6]。

李强、程科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特色农业发展与产业进入障碍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产业进入障碍类型及各自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产业进入障碍类型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7]。

曹国华、张祯祥认为市场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发展特色农业农民自主的经济行为,为避免市场盲目性,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建立风险防范和承担机制[8]。

刘晏良(2001)依据市场形势及发展机遇,以新疆为研究区域,通过综合分析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必要性、总体思路、产业布局等方面,指出新疆应重点发展优质棉产业、特色林果园艺业、红色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经济小作物、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六大产业,并提出了促进新疆快速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9]。

周凌云[10](2005)总结了国际上著名的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如美国、新加坡等国的“观光农场”、德国有机食品、以色列的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菜园”、“耕作社区”、“市民农园”等。

汤秀平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龙头带动与基地建设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积极开发与科学管理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自主发展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广度开发与深度开发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常规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六是正确处理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11]。

吴敬秋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区域、科技、市场、生态、规模五大特色[12]。张金云等[13] 分析了特色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熊添祥的研究重点是贫困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14],杨祥绿、陈彦研究了四川的特色农业[3],陈印军、杨瑞珍对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进行了研究[2],而梁锦波等研究的是县域的特色农业[15]。

上述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内涵、优势、存在问题、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探讨,为我国发展特色农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特色农业发展指明方向。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的微观研究则非常薄弱,基本没有实证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特色农业内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色列节水灌溉、美国生物农场等特色农业的成功,使全世界广泛接受特色农业。我国对特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关于特色农业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是围绕着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来定义的,请见表1。

综合以上的观点,应从七个方面定义特色农业的内涵:

首先,特色农业必须立足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农业区划,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另一方面特色农业要求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等条件并非能够满足所有地方,因而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就更为突出。区域性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特色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是独特的,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并要求其产品在营养、口感、外观、健康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无法健康发展。

第三,特色农业必须具有规模效应。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农业的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若不具备一定规模,其产品则无法进入市场,因为它只能是样品或展品。

第四,特色农业一个系统的农业产业工程,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型农业。

第五,特色农业必须具有高效性,其投资回报率应高于常规农业,否则,生产者就不愿意进行创新而从常规农业生产转入特色农业开发。此外,特色农业又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

第六,特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强调以特色占有市场,并强调区域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第七,特色农业必须与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因为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是衡量特色农业是否特色的重要标准。

总而言之,特色农业的内涵丰富,应从区域性、独特性、产业化、规模性、资源性、市场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予以综合把握。

参考文献:

[1]孔祥智,关伏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2]陈印军,杨瑞珍,等.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21-24.

[3]杨祥禄,陈彦,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11-15.

[4]陶性潜,许军.发展贵州特色农业大有可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1:8-10.

[5]张涛.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1.

[6]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7]李强,程科.产业进入障碍与发展特色农业[J].山西农经,2002(5):52-55.

[8]曹国华,张祯祥.发展特色农业中政府行为的若干问题[J].老区建设,1997(7):7-9.

[9]刘晏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3):111-116.

[10]周凌云.衡阳市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2005,11.

[11]汤秀平.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处理好六个关系[J].农村发展论坛,1997(3):63-63.

[12]吴敬秋.发展特色农业应突出五个特色[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25(5):473-475.

[13]张金云,等.安徽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966-968.

[14]熊添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问题初探[J].农村改革与发展,2002(5):29-30.

[15]梁锦波.发展新兴县特色农业的思路[J].广东经济,2003(3).

[16]王建农,邓祖龙,周凌荣.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17].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Vol.17.No.1:24-25.

[18]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新疆农垦经济,2000(5).

[19]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

[20]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与管理,2001(6).

[21]刘贞富,贺志强.特色农业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52-54.

[22]贾万志.发展区域特色农业[J].发展论坛,1997(2):31-33.

[23]徐琪.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探讨——以苏北地区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2):73-78.

[24]郭光荣.特色农业:人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作物研究,2001,15(1):12-14.

[25]颜合洪.特色农业的内涵、形成条件和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1,15(1):9-11.

[26]邹冬生.特色农业理论初探[J].作物研究,2001.

[27]柯建中.浅谈发展特色农业的六大关系[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6-7.

[28]张达珍.发展特色农业的几项技术措施[J].安徽农业,1998.

[29]葛承群.发展“特色农业”的几个认识误区.农业经济问题,1998.

[30]郭世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黑河学刊,1997.

[31]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坛,1996.

[32]程炯.闽东南区域特色农业的生态学研究——以漳州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

[33]蔡运龙,BarrySmit.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94-206.

[34]章家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支持系统[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

篇(6)

老挝人民共和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老挝在过去近30年的农业经济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试图通过探析老挝农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战略措施,对老挝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利对中国有所借鉴,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老挝;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保障。老挝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国家,其农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借鉴范本。老挝的农业生产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农业生态区,其中北部农业生态区有7个省市、中部农业生态区有6个省市,南部农业生态区有4个省。北部地区人口较多,工业发达,但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耕作面积减少,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中部地区是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最高。南部依靠湄公河航运优势,农业发展水平次于中部地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面临情况不同,因此老挝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农业区域发展战略。

1老挝农业发展的历史

老挝农业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老挝人民共和国成立(1975—1985年),第二阶段是老挝第二次改革之后(1986年至今)。1975年,老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政府遵循自愿、互利及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农业合作社,将生产资料归入国家所有,农户实行按劳分配。除此之外,老挝在万象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新型农业工具,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该项政策的出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5年,相比老挝成立之初(1975年),烟草、棉花、甘蔗和咖啡分别增长了18.5%、30.4%、329.4%和117.9%。第一次改革由于政府在政策的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农业改革陷入了危机。1986年,老挝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会议决定废除农业合作社制度,实行家庭农业承包合作制,农业生产资料再一次被重新分配,或转卖给农户,或将经营权转移给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产量也有所上升。农业改革的第二阶段,政府注重吸引外资来发展本国农业和实现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经济以年均4%~5%的速度实现稳步增长,各项农业生产总值实现了质的提高。农林业生产总值在1990、1995、1999年分别达到3718.4亿基普(100基普约合0.08元人民币,2016)、4536.8亿基普和5562.0亿基普。国家不断加强农业投资力度,2002—2003年,国内投资达到10790亿基普,国外直接投资9570亿基普[1]。

2老挝农业发展现状

2.1老挝农业发展战略及前景

老挝政府明确了在“五五”(2001—2005年)规划以及10年(2001—2010年)和20年(2001—2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政府致力于各项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确立了重点把农村建成开发基础单元的目标。10年和20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则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完全消除贫困的总目标。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主要做法有:①参与性计划。该项计划旨在削减中央政府对农业发展项目的过度操控,实现行政权力下放,基层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科学合理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②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变成为绿色生态有机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争取扩大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农作物灌溉面积,增加该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改进农作物的耕作模式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引进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开展农林牧副渔业的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一体化服务。③出台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行政机构进行管理。④注重科学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⑤营造科学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制定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

2.2老挝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2.1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且农业在其产业经济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例。自独立以来,老挝的农业经济贡献比例占全国总产值的90%~95%。在政府实施新计划政策后的1986—2012年,老挝GDP年均增长6.4%,2012年国民收入达到94.2亿美元。但老挝的城市化水平较低,2002年城市化率还不足10%,到了2010年才上升到约33.2%。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3大产业的产值已经有了比较均衡的发展,2010年3大产业产值分别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1.06%、26.96%和41.91%。但老挝的工业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主要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也不突出,主要以餐饮业和小额贸易为支撑。

2.2.2周边国家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近年来,中国、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老挝带来一定的威胁。与周边农业大国相比,老挝的农业资源、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农业发展远远不及周边国家,尤其与中国的差距更为明显。老挝周围接壤的农业大国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特别是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农产品在地域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2.3地区安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比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具体表现在政局动荡、经济危机、恐怖活动、气候异常等不可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老挝农业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入国际贸易竞争中。由于与外界的贸易联系业务频繁,摩擦也不断增加,地区的安全性遭受到了挑战。老挝若要在世界贸易经济一体化中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努力解决好国际贸易的纷争以及维护地区的安全[3]。

3老挝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老挝农业发展主要受到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资金投入、家庭经济结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农业发展的进程,其中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人才资源建设和科技的投入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了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气象基础设施、农业防护林设施等,都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保障,可以抵御一定的农业灾害风险。

3.1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

老挝自成立以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老挝国民经济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仅在2003—2012年,老挝GDP总量增长了3.6倍,人均GDP也翻了两番。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更为老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老挝实行对外开放,国外资金不断融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国民收入的增加也为其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国民拥有更多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拉动农产品贸易经济。老挝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农业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老挝经济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投入。

3.2科技人才队伍薄弱和资金不足

老挝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由于缺乏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专业的技术人才,产品在市场发展中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加大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的投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专门农业人才的支持。另外,资本的短缺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老挝农业基础设施短缺,可以用于农业运转的资金投入相当有限。一旦出现基金链的断裂,农业生产会遭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国家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出台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银行信贷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并用于发展本国农业。

3.3家庭经济结构制约

虽然大多数老挝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维持收入,但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并不高。老挝多数家庭中的人力通常是通过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来增加收入。老挝农村家庭中的青壮年多数倾向于外出打工,年老体弱的家庭成员则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的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农村耕作土地的大量荒废,因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的投入,缺失了这个生产要素,农业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3.4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缺失

老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经营规模小等弱点都有赖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老挝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无法吸引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使得老挝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农村经济结构和金融机构是目前影响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必须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努力予以完善。

3.5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中关键的生产要素有耕种土地,水利设施、肥料和资金,这方面农业生产要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程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护林建设等。水利设施是影响农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将近53%的老挝农村地区缺乏相关配套的水利设施,由于缺乏水利灌溉,耕作的次数必然减少,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公路是打开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如果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一些时令新鲜水果就无法及时运到市场,农产品销售通道不畅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

4老挝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由于老挝本土北部、中部、南部受到不同的地形、环境、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农业耕作品种以及农业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老挝因地制宜,根据北部、中部、南部各自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4.1北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从全国看,老挝北部从事农业的人员相对比较多,但是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其他地区。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北部地区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农村土地耕作面积的减少,农户需要雇佣外部劳动力进行农业耕作。北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发展极不平衡,难以实现农业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北部乡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以至于交通、水利灌溉、用电、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北部地区相对于全国而言,降水量比较少,因此适宜种植甘蔗和橡胶作物。北部背靠中国,地缘优势明显,农作物市场比较大。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口密集,土地分散,基础设施不足,不利于农产品的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北部地区与境外市场,比如中国、缅甸、泰国、越南均有接壤,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在北部地区实施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为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大帮扶力度和增加信贷支持,建设规模的旱季水稻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和橡胶生产基地。

4.2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是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地区的农业现代机械化水平全国最高。中部地区农作物人均种植面积最大,大多数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随着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最为完善。健全和完善的农村信用机构使得农户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得相应贷款用于抵御农业风险,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中沙湾拿吉省则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中部地区还大规模种植木薯和发展养殖业。中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高机械化,借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户将产品推向多元化的市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产品交易,保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农业打开一个新的契机。现在,老挝正致力于发展网络化农业和精细农业,利用科技力量来实现劳动成果的最大经济利益化。中部地区善于利用科技,培养高端知识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与国外交流,借鉴相关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老挝中部地区农业经济战略为实现产业一体化,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对农民的科学生产技术培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3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优于北部,但又不及中部,其交通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益于湄公河航运的优势,该地区可以利用航运资源发展外向型农业。南部地区农产品自给自足程度比较高,所以农产品在有剩余的情况下,农户一般倾向于将其投入市场,因此南部地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于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大多发展订单农业、客户与农户签订农作物种植合同,主要以种植湿季水稻为主,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也在逐年提高。老挝南部适宜种植咖啡,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90%,产品远销国内外。老挝政府在南部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做法是利用水运资源优势,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模式,建立与国外市场贸易联系的外向型经济[5]。

5结语

老挝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善于根据实际地区情况,分别在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战略视野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虽然老挝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农业大国相比,仍有差距,但老挝政府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使得本国农业正朝着稳定良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要积极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利用优势更好地反思与发展本国经济。

作者:江丽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明.云南-老挝农业合作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2]方芸.老挝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东南亚,2005(1):39-43.

[3]郑一省,王建坤.老挝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J].亚太经济,2012(5):106-110.

篇(7)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