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0:46: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城市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城市内涵

篇(1)

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1.1.1适当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内的规划为系统性规划,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整体目标以及要求,对城市内的各个类型的绿地加以布局规划,进而有效控制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建设。积极开展系统性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以此为契机,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1.1.2保护好原来的自然地貌与植被

当前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地区正在大力搞经济开发,进行移山造地、大面积推土,这严重破坏了原来的地貌,建设了大面积绿地广场、商品住房等。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城市内或者城市近郊,需要保持好原来的植被,因为它们是当地物种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生态变迁等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构建丰富园林景观

城市景观规划需要全面考虑到观赏价值,所以,需要建立丰富的园林尽管,开展科学植物造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色调以及植物层次来构建观赏性的园林景致。此外,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突出设计建筑,还需要充分依托城市的特色,设计大量的自然景观,将当地独有的特色物种、古老树木作为设计主元素,真正实现绿化城市与游览观赏的目的。

1.3创建现代园林绿地衡量标准

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出发,园林工作人员在开展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的基础上,对能体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规划来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功能标准

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现代城市园林功能进行评价;

(2)循环和再生标准

注重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本身的再生与循环功能,建立城市园林的绿地系统,禁止过度使用非可再生资源;

(3)经济和高效标准

注重使用最少的经济投入来完善自然生态,进而能充分满足人的身心健康,注重科学使用有限土地资源,减少施用农药与化肥。

(4)地方和风土精神标准

注重每一个地方的文化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独有的地方特色。园林绿地对体现地方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能从内涵上更加注重表达地方精神。

2、结语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渐增强,园林绿化工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民群众对城市绿化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作为一项工程,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既要造型设计丰富、美观、多种多样,在资源利用上又要合理、节约。

1 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作用

1.1 园林绿化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维护与提高,也是对园林植物(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园林绿地不但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好去处,满足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需求,因此,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自然空间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其发展规模和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的改善。

1.2 创造城市景观风貌

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园林绿化具有优化环境、丰富文化、加强艺术内涵的功能,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着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作为城市的软质景观以其柔和的色彩和动人的姿态营造了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

2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加强法制措施,建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我国的国情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必须紧紧把握这个实际来考虑问题。这就是需要采取法律的强制手段,同时,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也需要走法制化的道路。要在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生态园林建设的总体规划》等条例,同时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如林业政策,园林政策等。

2.2 生态立市,树立生态园林建设的思想基础

提高“生态”认识是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生态园林建设,更会使人们提高对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使城市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行业都把“生态”作为一个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政府不仅在宣传上,更应在具体的工作上,提高广大群众的信任感和自觉性,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跳出单位和部门的框架,走向社会,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爱绿、植绿、造绿、护绿的社会氛围。

2.3 加强城市大环境的绿化以保护生态环境

大环境绿化就是建设生态园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城市绿色工程不能仅从市内的有限空间去挖潜,而且必须把城郊绿化纳入城市生态总体工程建设之中。除了保护好城郊天然植被外,应营造城防林、经济林,这样可以对城市起到防风固沙的屏障作用,也可以改善局部的生态小气候。同时,在城市内功能区间加强绿化,调节生态环境。加强市内功能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带状或片状绿地加以分隔工业区与其他区域,既可以增加绿地面积,防止噪声、污染空气的扩散,又可以起到调解生态环境,树立“绿色屏障”和“空气过滤器”的作用。此外,加强城市道路绿化,美化城市生态环境。道路绿化是道路建设中一项最富有生命力的事业。

2.4 对园林绿化进行合理布局

在布置园林绿化时,首先以生态平衡的原理做主导,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使城市生态园林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利用天然的森林与植被,把自然引入城市中,拓展城市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以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其次,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和互惠互利的原理,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又形成了优美的景观。第三是要保护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尽量不要建造纯林,多造混交林,使植物种类尽可能的丰富,提高物种多样性,强化群落抗干扰能力,也降低了养护的要求。

2.5 园林绿化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特点

篇(3)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1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1.1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应运用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破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这是核心所在;二是生态城市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区域,故需特定的区域为依托,包括产业结构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匹配,生产力布局,人工、自然环境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等;三是强调层次性,城市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

1.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二是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力;三是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旨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四是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

规划内容要点为:(1)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2)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3)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4)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5)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6)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的涵养;(7)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8)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9)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10)完善的管理机制。

2 生态城市的规划

2.1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配合

城市规划要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观出发,才能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布局与自然山川的有机结合。好的规划都懂得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自然因素,如山丘、河流、湖泊、植被、林木、地形、气候等,甚至把远处的自然景色,如高山、海洋等“借用”或“引入”到城市中来,加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接触和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一个更为贴近自然的宜人生存环境。

2.2 建立再生、循环利用的产业结构

建立合理的再生、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城市性质规定了城市基本的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和空间分布,也规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所以,在确定城市性质和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职能上的特点等,遵循生态工艺原理,将各部门组成综合利用资源、互相利用产品和废弃物,使其成为首尾相接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具有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规模化、集团化的产业结构。

2.3 利用自然地域空间的城市形态

就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而言,其形态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在原基础上向四周扩伸,规划界形象的称为“摊大饼’,即同心圆式形态;二是原基础上形成一城多心的组团结构;三是保留旧城,在周围建设卫星城,形成多中心开放式,达到地区全力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地形,形成自由式城市形态。从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后三种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优势有:(1)将城市分解成若干具有一定职能的组团单元,组团之间留有明显的绿色空间,拓宽了城市和自然界的接触面;(2)工作生活尽可能在组团内就近解决,形成相对独立平衡的“工作――居住――学习――休憩――社会活动综合区”,克服了钟摆式交通;(3)富于弹性和开放性,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力度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绿地规划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多只求在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项硬指标。而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对不同城市的绿地总量、布局等,常常缺乏定量的分析研究,因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性与生态的平衡关系。

2.5 加强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

2.6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生态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等正悄然发生着重大改变,这一改变也直接影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全世界呼吁重视人居环境的呼声中,我们也认识到城市环境的恶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流失,更重要是对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颠覆性的破坏。我们生活的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不再能体会到宜人的生活环境,甚至连最起码的生活资源:空气、水、植物都将被消蚀殆尽。

风景园林随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所含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早期的庭院建设到现在的领土整治,适用范围的扩展使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进入新世纪,面对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以及由此激发出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宜居城市的提出更是体现了作为营建宜居城市环境主要渠道的风景园林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师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建设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为己任,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

1.宏观层面下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进入21世纪,、全球城市都在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出现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城市的发展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放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以谋求城市的长远发展,宜居城市的营建不仅要关注城市内部宜居环境的建设,更要从城市所在的大区域范围入手,统筹规划区域整体发展。

1.1构建互相联系的区域绿地系统大框架

城市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市占地面积急速膨大,而这种城市面积的扩张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联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便利条件,但是,我们站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看,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必须要依靠城市周边大面积的自然区域,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周边那些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广大郊区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而城市急剧的扩张蚕食了郊区的土地,这无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几个相邻的城市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城市之间的大面积绿地以达到构建良好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些绿地要经过合理的规划,以期形成一张严密、有效、实用的绿色大网,首先,规划要尽量保护城郊的自然景观,保持原有山水结构,加强城郊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衔接和连通,其次,把城郊绿地视为城市绿地的延伸,把市域范围内的风景林地、河流水域、防护林带、山地丘陵和农田林场与城市绿地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将大自然直接引入城市,实现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生态空间,再次,可以利用城郊绿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城郊旅游业,建立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大型观赏性绿地,

1.2加强城郊和城市内部绿地总体规划

宜居城市的营造不能单靠城市内部的绿地这一单个方面,而是要依靠市域范围内包括城市内部和城郊的所有绿地,市域范围内的绿地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而不能单纯考虑一方面的规划方法,而忽略了城市整体环境的营建,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都展开了详尽的研究,也得出了很多相当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这些结论用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同样适用,但是针对宜居城市的构成特点,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要在安全空间的营建,城市、城乡文化的传承,使用便利等方面加以关注。

1.3依托城市自然条件,构建城市绿色框架

宜居城市的营建应在城市自身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的手段,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的分布,统筹布置不同功能的绿地"从城市自然环境出发,依托于城市的自然脉络)河流湖泊、山地丘陵等,通过营建、绿色廊道、绿色斑块,将城市的公园、游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与城市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加强城市内部绿地与城郊自然景观的衔接和联通,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城市绿色框架。

2.以小区园林为例分析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

2.1分析园林服务对象

园林绿地所服务的对象是小区居民,明确服务对象定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需求,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居民建议意见后,进行科学合理又人性化的综合规划、综合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真正需求。通过园林建筑布局、园林小品、园林道路、铺地广场等渗透、交融和连贯等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氛围,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大众的效果。

2.2体现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彰显地域风情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将这两者协调搭配,合理的功能分区、优美的景观空间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将民族气息和历史故事保留在园林风景中,通过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来传承厚重的历史文脉,体现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情,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景园林特色,彰显地域特色。

2.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休憩、休闲和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居民营造接近自然为宗旨的,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在设计时要挖掘出每块场地、每块土地所蕴涵的内涵,准确把握场地的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借助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四周既有的植物景观,将其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与既有山水、原生植被、人工设施融合,形成丰富、多层感强和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需根据本地区所属的区域性大气候,以及植物具体栽植地点的局域性小气候特点,因时制宜,选择出最适宜的植物品种及其组合,丰富植物群落,以取得最佳观赏效果。

2.4适地适树,突出植物造景

园林植物不仅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而且在空间艺术表现上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我国园林品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原产中国的乔灌木多达8000种,但园林景观设计时依然提倡选择本土植物丰富园林景观,引进未经驯化的新品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低,浪费资金,而且易破坏现有生态平衡,对既有的生物群落存有不可预知的隐患。

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原则适地适树,即保持生物多样性,又体现地方特色,还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品种经济、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而且也容易创造出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

植物种植设计中,利用地形起伏变化,乔灌木配置高低错落,花卉宿根地被植物点缀其中,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点面线有机结合,鲜明立面构图,突出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以小区居民为第一考虑因素,移步异景,放松心情、减轻疲劳、陶冶情操。2.5追求创新,打造生态园林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生态、建筑、植物、历史、地理、居民素质层次等多方面,人们对园林的追求趋向于情感和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设计时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景色的美感,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文化、历史、民情、风俗、园林设施材质、后期养护等要素,事无巨细,兼备实用性,在景观表达效果上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才能满足才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结语:

总之,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大园林,园林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大园林,不久的将来,园林将进入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高度融合的阶段,园林绿化既要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历史风貌,还要蕴含时展的新气息,并在改善生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将是一个宏观轮廓,风景园林设计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地域景观,形成特色生态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波&王丽莉.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杨新民.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J].太原科技,2006(12)

4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2007(36)

篇(5)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而立体三维绿化能大幅增加城市的三维绿量,降温除污减噪效果显著,却不能纳入城市绿地的统计中。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篇(6)

(1)城市标志是图像、文字、色彩三类视觉符号系统的集合。城市标志要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人文风情和历史文脉。在国外,城市标志已相当普及,法国、美国等城市已拥有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城市标志。城市的形象标识不只是一个图案,而是城市的一部分,是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设计并经过严格的测试产生的,需要政府的组织、专业团队设计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甚至需要在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征集。国内的城市中大多十分重视标识的推广和营销,而且十分巧妙地将其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香港、青岛、重庆等,而且城标的推出往往伴有大型的媒介公关活动为其造势,在营销中又充分重视城市特色经济或者行业、企业的品牌对城标的应用,在使用规范中也进行了比较宽松的规定。

(2)市徽是传递城市理念和城市品牌的统一的视觉符号。可以面向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要求是必须符合本城市特点和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具有较强的认知力和吸引力。市徽的要求主题突出、构图简单、新颖易记、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适宜电视表现、三维动画制作并且有详细的创意文字说明。

(3)城市口号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它具有解释,起到了传达品牌形象的沟通作用。城市在进行品牌传播活动时,不同的传播手段,其创意和表现是不一样的。然而,品牌口号是作为品牌在较长时间内、在多种媒介上使用的一种特定语,是用以表现品牌相对不变的基本理念,使受众保持长久的记忆和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成为品牌另外一种含义的“商标”。随着国内城市品牌化进程的加快,天南海北的各个城市都纷纷开始给自己的城市设计城市口号,从中也反映出不同城市各具特色的定位,如北京市把“不到长城非好汉”、桂林市把“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宣传标语,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赞美该城市的名言佳句,其实就是现成的最好的广告语;有的城市结合名称特点和当地风土人情特色,对城名巧思妙解,如“福州,福山福水福州游”“成都,成功之都,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等,给人以妙趣横尘之感;有的借用历史名人造势,如曲阜“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浙江富阳市“富春山水,孙权故里”、广东中山市的“伟人故里,锦绣中山”等宣传标语,打的都是历史名人这张牌;有的城市将特色生态为切入点大做文章,努力打造生态特色品牌,如“国花牡丹城———洛阳品”“昆明天天都是春天”“长沙,多情山水,天下洲城”等旅游城市的宣传标语,都是用生态特色来吸引世人眼球。

2城市环境建设系统策略

城市环境建设系统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从小众过渡到大众,逐渐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品质,城市环境建设所追求的不是奢华的外表,而是丰富的内涵,它不是钢筋混凝土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凝结了地域文化、历史之所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的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滞后安排的老做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的供给外,还要扩展到环境保护、生命支持、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围绕彰显“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质,全方位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品牌推广策略

(1)城市形象广告主要包括平面广告、广外广告、电视广告等,平面广告是旅游线路、旅游交通等产品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户外广告既是城市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媒体;电视广告是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在城市推广中较多地运用电视广告的是对城市进行概括性的形象宣传,从视觉上生动地展现城市形象和品牌概念,多数城市运用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进行广告投放。

(2)网络传播模式具有及时互动性、双向沟通特征,政府可利用政府网络宣传城市品牌形象。建立专门的城市品牌网站,并且和政府官方网站有互动,是城市信息对外传播的主窗口。充分利用门户、专业网站,有影响的论坛、社区乃至个人博客等达到宣传的目的。

(3)节事活动是城市营销重要推广手段,其实惯例化的、成功的节事活动,也是城市特殊的“产品”,当这种“产品”的知名度、认知度及其对城市形象的贡献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节事活动就上升为城市的“城市名片”,是城市品牌宣传品牌。节事活动的主题、风格、范围等要与城市的品牌识别相吻合,否则非但起不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篇(7)

中国20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代表性房地产业主要在大城市内部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遭遇到中国旅游产业重心由大众性旅游消费向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转移,由此二大产业在大城市都市圈外融合撞击而形成市郊生态旅游地带,并形成旅游地产业。

旅游房产就是以旅游人群为目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为消费形态的的物业形式,包括休闲度假村、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风景名胜度假村、海景住宅、景区住宅(风格别墅)、民俗度假村、等旅游置业项目。所有这些以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置业,可称为旅游房地产。旅游地产是生态化的产品,存在形象符号是环境、绿色、和谐和平缓,强调了生态生活的舒适性。

一、济南的旅游地产现状特征:

1、济南旅游地产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具有“市郊一圈”休闲度假旅游地带的典型特征

济南旅游地产发展处于初期,其中已建成的较成功项目较少。多数项目在建设中,作为自营项目的较少,多为投资项目。旅游地产消费渐呈二极分化,但大众性消费仍为市场主导。以前的旅游地产消费主体分为大众型旅游地产项目,主要为城市中的普通市民自驾游出行而准备,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这类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满足了市民周末外出,在主城区外围度假地的消费中数量大,但由于消费层次偏低,因此对旅游地产投资项目的实际贡献偏低。

2、投资主体专业化不够,且长期投资属性对投资商也是实力的考验。

济南旅游地产投资主体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商。但旅游地产不同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需要在后期的经营管理上有旅游开发的经验,这使得房地产商在这方面具有局限性。这也是目前济南旅游地产开发水平较低的重要制约因素。

3、济南旅游地产开发模式较为简单

一般为居所、产权式酒店,而复合型大型旅游地产开发少。目前济南旅游地产开发主要包括:

1)、以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的景区住宅开发为济南旅游地产开发的常见模式

这类住宅以为本地置业者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市内或市郊。通过依靠旅游资源(自然的、人文的或二者兼有的)条件,如优美的自然风光、主题突出的人文内涵、多种休闲娱乐设施,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但毕竟市内或近郊旅游资源有限,这一开发模式即将面临资源与市场的瓶颈。

2)沿袭传统,以旅游接待为目的的自营式酒(饭)店开发模式相对成熟。

这类酒店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中的“住”做文章,以为游客提供住宿为主要功能,增加了娱乐、会议等功能,多建在旅游、商务发达或会议较多的大中型城市。由于旅游酒(饭)店不出售物业,主要通过经营来收回投资,是最早出现的旅游房地产形式,不是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热点。

4、产品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济南旅游地产市场上的产品形式有:产权酒店、时权酒店、出租式别墅等。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如各旅游地产项目区内的规划趋同、开发趋同,休闲方式趋同,服务内容趋同,特色项目不明显。

二、济南经济发展带动旅游地产进入大规模开发的启动期

济南的经济发展阶段(都市发达经济圈人均GDP达2500美元)预示着济南即将进入休闲度假旅游大规模开发的启动期。

休闲度假旅游是体验经济的经典领域,按出行距离分为三类:市区型、郊外型、远程型。其中郊外型是目前阶段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类型。济南市旅游规划中“市郊一圈”范围也即郊外型休闲度假旅游地带。郊外型通常是围绕大城市主城区外围生态地带,1-2小时车程内,这一地带距离主城区有一定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

三、济南旅游地产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经进入到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了地产称作“一个休闲、四个度假”的大型市场结构,指的是一个休闲指周末为主导的,在2个小时范围内的休闲需求;四个度假市场,分别指黄金周、学生假期市场、银发度假市场、带薪休假市场。目前济南旅游地产很大一部分是要围绕这样的市场来开发的。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区位优势颇为明显,近期山东省大力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该经济圈是以济南为核心,与淄博、泰安、莱芜、德州、滨州等周边6市组成的圈层区域。为配合该区域内城市交通发展,济南市于2013年成立了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济南与周边圈层区域的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管理、运营工作。交通的便利,为济南市的旅游地产项目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济南作为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现已吸引了诸如绿城、万科、绿地等众多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济南旅游地产市场,上述企业的强有力的资本、资源、规划等开发投入加快加强了济南市旅游地产的开发强度,投资、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地产投资项目,将推动济南市旅游地产项目的健康发展。

目前济南在建的旅游地产项目均平和考虑了容积率和高品质内涵的完美结合,也平衡考虑了各收入群里的购买能力,这类旅游地产项目既考虑了高端人士的需求,也给大众性投资消费提供了了机会,而投资产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产品是未来度假地产最大的产品和最受欢迎的产品。由市场带动形成的旅游地产的多面性必将带动济南市旅游地产项目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