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

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0:4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前后路联合手术;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患者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92-02

1 前言

一般情况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发脊髓损伤的机率相当之高,这主要是因为颈椎脱位而导致椎管受损,骨折块压迫脊椎管中的脊髓从而引发脊髓的损伤。针对只发生颈椎骨折脱位的病人可以使用牵引以及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并发脊髓损伤的患者经及时实施手术,从而防止加重脊髓的损害。我院对4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所取得的效果良好,现分析如下。

2 患者临床资料

4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随脊髓损伤患者均系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所收治,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20~45岁之间。患者受伤的主要原因有砸伤、坠落伤、摔伤以及车祸伤。利用Frankle标准[1]对患者进行分析,其中A级8例,B级16例,C级12例,D级6例。

3 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之时立即给予颅骨牵引,实行手术之前进行全身麻醉。首先实施后路手术,手术患者均取俯卧位,在患者骨折的部位正中取一切口,充分显露患者脱位节段中的所有椎体,而侧块区则应显露到外侧的关节突处,接着立即实施复位。[2]结束复位之后固定双节段内的侧块,在整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椎体节段不稳固或者是出现严重缺损性骨折等情况时,应继续实施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完成后路手术后再实施前路手术,即患者取俯卧位。从患者的颈椎前路切入,清理脱位节段处的骨折碎块,再在前方进行二次降压,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固定治疗或者是植骨。最后放置负压进行引流,并缝合切口。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将引流条拔出,并给予常规的雾化吸氧3~5天,以及给予精神营养素以及抗生素常规治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后的24小时之内可以允许患者在颈托的保护下下床活动。[3]

4 治疗结果

经过手术治疗以及固定治疗之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并且在6个月的复查以及随访中尚未有并发症的发生,拍片结果显示不存在脊柱畸形其且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脊髓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善。42例患者的内固定均为发现断裂或是松动现象;所有患者的植骨均完全融合;患者的椎体均未出现生理曲度的变化。

5 讨论

在临床上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应该要坚持减压、脱位复位和内固定的治疗原则,并且注重维护病患的脊椎稳定性,从而缓解脊髓的压迫,更好的修复患者的神经。在实施手术之前应该首先确定病患骨折脱位的具体类型及其受伤程度,因此作为术式选择的依据。当前使用几率最高的术式有后路手术、前路手术以及前后联合手术。[4]

在传统的手术治疗中,不管是后路手术或者前路手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和难度。因此为了增强治疗效果,规避手术风险,则应对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优化。我科经过对颈椎骨折脱位伴随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发现,前后路联合这一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现分析如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入院之后应立即实施颅骨牵引,从根本上防止脊髓损伤的发生;在实行后路手术的过程中,应首先显露患者受伤部位的邻近节段,然后再显露受伤节段;进行前路手术是应注意内固定以及植骨技术的提高,防止食道受损以及持续拉扯,导致食道瘘的发生;固定患者的头部在一个适当的上,防止加重损伤;大于50岁的病患实行后路手术时,最宜选择门成形手术,而小于55岁的病患则宜选择椎板切除手术[5];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注重维持患者终板下骨的稳定,以避免在植骨之后出现植骨不结合或是植骨坍塌的现象发生。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院所收治的42例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病患在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治疗之后,均痊愈出院,并在术后6个月的复查以及随访中,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且脊髓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诉,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以及内固定的方式来对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且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裴飞舟,尚显文,张皓,李振武,尹锐锋.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J].现代预防医学,2009,15(01):78-79.

[2] 周亮.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105-106.

[3] 刘瑾,谈敬忠.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5(09):59-60.

篇(2)

【关键词】 枢椎骨折; 上颈椎骨折; 脊柱骨折; 治疗进展

Treatment Progress of Axis Fracture/YE Wen-ming,SONG Qing-q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5):141-144

【Abstract】 Upper cervical spin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occipital and the cervical spine on C2-3,including the occipital condyle,atlas,axis,ligaments and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tissue.In recent yes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traffic getting heavier and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accidents become more frequent,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re more and more common.Upper cervical spine injruies account for a third in cervical spine fracture,among them,axis fractures are the most common.As a special anatomical structure in the spine,axis fracture forms are diversified.So far,there are no unified trea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and the treatment of axial fractures have always been hotly debated.This review focuses on advanced study relevant to the ba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xis fracture.

【Key words】 Axis fracture; Upp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Spine fracture; Treatment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3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4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与建筑事业的发展,上颈椎损伤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其中枢椎骨折占上颈椎的骨折的73%左右;由于枢椎结构特殊以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其骨折形式较多样化,造成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其死亡率在骨科所有损伤中占据首位。枢椎骨折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也因此对本病一些诊断与治疗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枢椎骨折的一些治疗的相关问题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枢椎解剖特点

枢椎结构有别于其他脊柱椎体,不但有椎体、椎弓、椎板、关节突和棘突,还有其他椎骨所没有的齿状突,对整个颈椎的活动及稳定有重要作用。枢椎侧块关节突的上下关节面不在同一垂线,上关节面垂线靠前很多,且枢椎椎孔宽大,脊髓仅占其横截面积1/3,外伤时脊髓在此水平有较大缓冲空间,故临床上多无明显神经症状[1-2]。齿状突与寰椎齿状凹相关节,其间有滑膜囊及关节腔。齿状突后方有十字韧带,其水平部分为寰椎横韧带,垂直部分为齿状突尖韧带,向上延伸附着于斜坡表面。十字韧带主要作用是防止齿状突后移,其与齿状突间也有滑膜囊及关节腔。齿状突尖上还有翼状韧带向上延伸至两侧枕髁内侧,均起到稳定齿状突的作用。寰椎前弓和枢椎椎体、第三颈椎椎体前方有前纵韧带相连,后纵韧带覆盖于寰枢椎后方的横韧带和斜坡之间,并向下方颈椎椎体后方延伸。延髓通过斜坡、枕骨大孔在齿状突水平与颈脊髓相连,其分界线为第一颈神经根发出处[3]。

2 枢椎骨折临床特点

枢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多为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损伤,为过伸+屈曲机制导致。其临床表现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是否伴有脊髓压迫。轻者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重者则由于延髓及脊髓压迫在事故当场死亡,即使能够存活的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4]。

3 枢椎骨折诊断

诊断方法主要是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来获得明确诊断。影像学方法有X线片、CT及MRI。怀疑有枢椎损伤者,颈椎正侧位及开口位片为首选检查方法,过伸过屈位片可以判断颈椎稳定性,但损伤急性期难以获得,Pratt等[5]发现采用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74%、80%。CT可以更清楚地反映骨折块移位情况,而CT三S重建也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出骨折的类型[6]。MRI对脊髓、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显示具有独特优势。

4 枢椎骨折治疗

治疗原则:恢复颈椎的稳定性,解除神经脊髓压迫,并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活动功能。

4.1 齿状突骨折治疗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齿状突骨折的分型方法是Anderson-D’Alonzo分型,其将齿状突尖部的骨折定义为Ⅰ型,多为附着在齿状突尖部的尖韧带及翼状韧带牵拉撕脱所致,此型较为罕见,且稳定性好,临床多无特殊不适,Ⅱ型骨折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齿状突骨折的2/3[7]。Eysel等[8]又将Ⅱ型齿状突骨折分为ⅡA、ⅡB及ⅡC三个亚型。ⅡA为齿状突基底部横行骨折,且无明显移位;ⅡB为骨折线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或移位超过1 mm的横行骨折;ⅡC型骨折为骨折线由后上斜向前下的斜形骨折。Ⅱ型骨折稳定性差,齿状突基底部骨质致密,近端血运差,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Ⅲ型骨折为枢椎椎体部骨折。Ⅲ型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高低又分为浅Ⅲ型及深Ⅲ型,深Ⅲ型骨折稳定性较浅Ⅲ型要好。

根据骨折分型的不同特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对于AndersonⅠ型、Ⅲ型及无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均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主要通过3~6周颅骨牵引制动后改用头颈胸石膏或Halo支架固定至12周,大多患者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对于有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延迟愈合的Ⅲ型齿状突骨折则考虑手术治疗。马迅等[9]则认为无明显移位或经牵引后复位满意的骨折线为前上向后下或者横行的AndersonⅡB型齿突骨折和AndersonⅢ型骨折为单纯空心螺钉固定术的主要适应证,因其既起到固定齿状突,稳定颈椎的作用,又保留了寰枢关节的活动功能,达到了生理性重建的要求。手术方法主要是经口腔或颈前路空心螺钉固定。但行空心钉固定时由于国人齿状突横径较小,难以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而单枚螺钉抗旋转力度较差,且空心螺钉角度稍有不对,易引起骨折端移位,或者齿状突再骨折,即使置钉角度良好,其术后再遇到头部外伤也易引起齿状突粉碎或螺钉断裂。此外,骨质疏松也是导致前路齿状突骨折螺钉内固定失效的重要因素[10]。蔡贤华等[11]采用前路齿状突螺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C2~3椎间盘损伤患者11例,术后用头颈胸石膏或支架固定3个月,随访6~3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对于齿突骨折复位不满意者、骨折线走向为前下向后上者、陈旧性骨折者,应采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闫明等[12]采用后路寰枢融合术治疗7例新鲜齿突骨折,于术后12周时均获骨性愈合。马迅等[9]也采用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合并横韧带断裂者2例,严重移位的Ⅱ型齿状突骨折6例均获得满意效果。

4.2 Hangman骨折治疗 Hangman骨折为涉及枢椎峡部、椎弓根及关节突的骨折。常伴有C2~3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损伤。目前Hangman骨折沿用的仍为1985年Levine等[13]所提出的分型方法,其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将Hangman骨折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枢椎双侧椎弓根骨折,骨折线位于关节突关节前方,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主要引起枢椎椎体与后方关节突、椎板及棘突的分离;多不对椎管内脊髓形成压迫。Ⅱ型为枢椎椎体在前者基础上向前移位,形成成角畸形,前后纵韧带及C2~3椎间盘多有损伤。骨折端分离一般>3 mm,或成角>11°。Ⅲ型Hangman骨折在Ⅱ型的基础上枢椎椎体移位更明显,并伴有C2~3椎节脱位。

对于Ⅰ型Hangman骨折,可行颅骨牵引3周后改头颈胸石膏或Halo支架固定至12周。对于有移位的Ⅱ型或Ⅲ型Hangman骨折则建议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前路开放复位C2~3椎间植骨融合术,前路钛板内固定术以及后路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等。后路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术主要适用于颅骨牵引可复位并且骨折线与螺钉方向垂直、C2~3椎间盘无损伤者。该术式不破坏关节,并最大限度保留了寰枢椎及C2~3椎节的活动功能。谭军等[14]采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治疗22例Hangman骨折,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赵则雪等[1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技术治疗8例Hangmen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满意效果。对于颅骨牵引复位不满意者、C2~3椎间盘有损伤者,选择前路复位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则更为合适,因其术中可进一步复位,并且重建了前中柱的稳定性。马毅等[16]采用前路复位植骨融合钢板内固术治疗Hangman骨折27例,6个月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王威等[17]蟮啦捎镁鼻奥烦葑赐宦荻す潭+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例Hangma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及枢椎椎体横向骨折患者,术后头颈胸支具外固定3个月,随访获得骨性愈合。

4.3 复合枢椎骨折 不同于单纯的齿状突骨折、Hangman骨折以及枢椎椎体骨折,复合枢椎骨折将C1~3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其在枢椎骨折的基础上常合并相邻节段不稳。有学者将上颈椎复合骨折分为4个类型: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C1骨折-稳定性枢椎骨折、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及C1骨折-Hangman骨折[18]。王雷等[19]将枢椎合并相邻节段不稳的情况分成3型:A型为枢椎骨折合并C1~2不稳者;B型为枢椎骨折合并C2~3不稳者;C型为枢椎骨折合并C1~2及C2~3不稳者。复合枢椎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引起,患者多伴有其他合并伤,且早期颈部肌肉痉挛常难以获得满意X线片资料。应根据需要行CT扫描+三维骨重建、MRI检查等。对骨折情况有了充分了解后才能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有学者报道用Halo支架治疗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并获得满意效果[20-21]。王威等[17]报道17例复合枢椎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C1骨折-稳定枢椎骨折8例,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2例,C1骨折-Hangman骨折(C2~3成角

2个月,改颈托固定1个月。9例用头颈胸石膏固定

1个月改Tack夹板固定2个月,4例用halo支架固定。随访3~6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无一例发生脱位。Seybold等[20]也报道了3例用Halo支架成功治疗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保守治疗操作简单、风险较小,适宜在基层医院或一些没有手术条件的医院开展。但保守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固定不牢靠、复位容易丢失、预后差以及患者痛苦等缺点[21-22]。Tashjian等[22]研究发现年龄超过65岁患者采用Halo支架固定治疗寰枢椎复合骨折疗效明显差于手术治疗,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6%,死亡率也高达31%。随着各种手术辅助技术及内固定技术的发展,更多骨折类型被纳入手术指征,况且部分术前被评估为稳定骨折的病例,在术中也被发现韧带及C2~3椎间盘损伤而存在不稳。所以,复合枢椎骨折是否手术不能单纯由骨折类型决定,还需根据脊柱稳定性,医师手术熟练程度、甚至患者经济能力等情况决定。Magerl等[23]认为所有枢椎骨折合并C1~2、C2~3不稳者均可作为早期手术指征。复合枢椎骨折手术方法包括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齿状突空心螺钉固定术、前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前路指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而后路手术主要有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经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Hangman骨折后路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术以及枕颈融合钉棒内固定术五种。

4.3.1 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与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 对此两种类型骨折手术治疗主要根据横韧带是否完整以及齿状突移位程度决定。如果横韧带完整,可行前路空心钉固定齿状突骨折,再用Halo支架制动。对有合并C2~3椎间盘损伤者可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如果颈椎开口位X线片见LMD≥6.9 cm,则提示横韧带完全断裂,则建议性后路融合固定。后路固定有寰枢椎固定术和枕颈融合术两大类。枕颈融合术主要适用于寰枢椎粉碎性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无法复位或复位不理想者。由于其创伤较大,固定节段多,牺牲了寰枕关节以及寰枢关节的伸屈旋转功能,对整个颈椎的各个方向活动均有明显影响,且较寰枢椎融合而言其不愈合率更高。所以,能采用其他手术方式固定寰枢椎骨折脱位者,均不建议采用枕颈融合术。

4.3.2 C1骨折-Hangman骨折 根据Hangman骨折情况决定,对于Ⅰ型Hangman骨折,用头颈胸石膏或Halo支架、硬颈围制动12周即可获得满意效果[24]。而对于Ⅱ/Ⅲ型Hangman骨折则建议采用后路C2~3椎弓根钉固定。Tuite曾报道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保守治疗远期出现颈部疼痛,颈椎不稳。Haus等[24]也报道Ⅱ、Ⅲ型Hangman骨折保守治疗的骨折不愈合率高达85%。

4.3.3 C1骨折-枢椎椎体骨折 目前凶底堤骞钦鄣姆掷喾椒较多,根据骨折线及外力方向可分为冠状、矢状及水平状骨折3型;根据放射学表现又可分为撕脱型,水平型、爆裂型及矢状型4型。对于C1骨折-枢椎椎体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C2~3节段稳定性来决定。如无明显C2~3椎节不稳者可行Halo支架或头颈胸石膏固定12周;如出现C2~3椎节不稳则建议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前路C2~3椎间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如椎弓完整也可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25]。

综上所述,枢椎骨折在上颈椎损伤中较为常见,且其骨折形式较为多样,也常合并有相邻椎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对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功能影响较大。对于枢椎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前沿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如即时三维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等的应用,以及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被认为可以保守治疗的骨折类型也有倾向于手术治疗的趋势[26]。而上颈椎手术无论是前路内固定或是后路内固定均具有较高的风险,其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复杂、创伤大,且上颈椎解剖变异较大,稍有偏差将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在手术方案选择上,医师不但要考虑患者的骨折类型,还要考虑自身技术娴熟水平、患者预后期望、经济能力等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脊柱外科的诊断及治疗,为进一步寻求枢椎骨折更有效、更安全、更简单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Max A,Vincent A,John K W.Aospine Manual[M].Leipzig: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2007:7-11.

[2] Clawson K,lverson L.Manual of Orthopaedics[M].5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1:164.

[3]王智运,尹庆水,王建华,等.寰枢椎脱位及TARP手术应用解剖学[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5,7(1):53-58.

[4] Chaudhary S B,Martinez M,Shah N P,et al.Traumatic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with Hangman fracture[J].Spine J,2015,15(4):e15-e18.

[5] Pratt H,Davies E,King L.Traumatic injuries of the C1/C2 complex:compulted tomographic imaging appearances[J].Curr Probl Diagnradiol,2008,37(1):26-38.

[6]贾连顺.枕颈部损伤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概念[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1):3-5.

[7] Anderson L D,D’Alonzo R T.Fracture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8):1663-1674.

[8] Eysel P,Roosen K.Ventral or dorsal spondylodesis in dens basal fracture――a new classification for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J].Zentralbl Neurochir,1993,54(4):159-165.

[9]马迅,薛晨晖,关晓明,等.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5):556-564.

[10] Waschke A,Berger-Roscher N,Kielstein H,et al.Cement augmented anterior odontoid screw fixation is biomechanically advantageous in osteoporotic patientswith Anderson typeⅡfractures[J].J Spinal Disord Tech,2014,28(3):E126-132.

[11]蔡贤华,王威,康辉,等.前路内固定治疗复杂枢椎损伤[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17-22.

[12]闫明,王超,王圣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式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9):650-655.

[13] Levine A M,Edwards C C.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 of the axis[J].Bone Joint Surg Am,1985,67(2):217-226.

[14]谭军,贾连顺,侯黎升,等.C2椎弓根拉力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1):653-656.

[15]赵则雪,费昊东,王守国,等.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临床体会[J].重庆医学杂志,2016,45(10):1350-1352.

[16]马毅,邓树才,刘建坤,等.经常规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治疗Hangman骨折[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5):2451-2454.

[17]王威,蔡t华,刘曦明,等.枢椎体横向骨折合并Hangman骨折一例[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2):187-188.

[18] Dickman C A,Hadley M N,Browner C,et al.Neurosurgical mangement of acute atlas-axis combination fractures-A review of 25 cases[J].J Neurosurg,1989,70(1):45-49.

[19]王雷,柳超,刘杰,等.寰枢椎复合骨折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0):1041-1047.

[20] Seybold E A,Bayley J C.Functional outcome of surgically and conservatively managed dens fractures[J].Spine(Phila Pa 1976),1998,23(17):1837-1846.

[21] Tomaszewski R.Treatment of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with halo vest method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J].Orto Traumatol Rehabil,2014,16(5):449-454.

[22] Tashjian R Z,Majercik S,Biffl W L,et al.Halo-vest immobilization increases earl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odontoid fractures[J].J Trauma,2006,60(1):199-203.

[23] Magerl F,Seemann P S.Stable posterior fusion of the atlas and axis by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Kelr P,Weidner A,eds.Cervical Spine[C].New York:springer verdog,1987:322-327.

[24] Haus B M,Harris M B.Case report: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an unstale Jefferon fracture using a cervcal coolar[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8,466(5):1257-1261.

[25] Francis W R,Fielding J W,Hawkins R J,et al.Traumatic spndylolisthesis of the axis[J].Clin Orthop,2003,17(239):47-52.

篇(3)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椎弓根螺钉; 钢板; 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 R6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0012-02

The Efficacy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ixation by Multilevel Pedicle Screw in Posterior and Internal Fixation by Steel Plate in Anterior on Treating Hangman Fracture/LI Ju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0):12-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internal fixation by multilevel pedicle screw in posterior and internal fixation by steel plate in anterior on treating Hangman fracture.Method: 45 patients with Hangman fracture from June 2010 to June 2013 in th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osterior group (23 cases) and anterior group(22 cases). Surgery time, bleeding volume, complication incidence, cure condition of fracture and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Resul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rgery time, bleeding volume, cure condition of fracture and recovery of spinal cord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osterior group(4.35%)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nterior group(31.82%),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angman fracture; Pedicle screw; Steel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Foshan 528211,China

上颈椎损伤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为Hangman骨折俗称枢椎椎弓骨折,在颈椎骨折中占5%~21%,并且死亡率比较高,主要原因为,骨折时分离颅颈,强烈的牵张外力使颈脊髓受累,或使颈脊髓严重褶皱,扭曲颈脊髓,瞬间损伤患者,严重者可立即死亡[1]。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在早期可以采用手术使该区域得到重建或恢复,使其生理功能得到保持[2]。但对于治疗不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的方法尚未确定,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得到更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颈后路组23例和颈前路组22例。颈后路组女11例,男12例,年龄18~66岁,平均(41.2±4.3)岁;颈前路组女12例,男10例,年龄19~64岁,平均(40.3±5.7)岁。采用X线片和CT三维扫描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颈椎正侧位的检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表现均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

1.2 方法

颈后路组患者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头部被固定在头架上使头部稍往后仰,沿颈后正中线切开,确定进针的位置,将椎弓根探子钻进入椎体沿着椎弓根的方向。根据椎弓根探子及钉道内的导针进行诊断,确定位置,逐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颈前路组的患者术前准备与颈后路组的患者相同,在颈前路切开,切口为衡弧形,约5 cm的长度,使第二、三颈椎体及椎间盘暴露,采用X线定位,第二、三椎间盘切除,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在放置引流条后。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的24 h心电监护,术后48~72 h拔出引流管,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时间为5 d。在颈托的保护下术后3~4 d可下床活动,颈托保护1个月,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治疗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骨折痊愈的程度(痊愈的标准:按压或叩击局部没有头痛的感觉;骨折处有骨痂的生长在X线下诊断;痊愈过程中无任何畸形)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痊愈的程度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骨折痊愈例(%) 脊髓功能恢复例(%)

颈后路组(n=23) 122±19 361±24 19(82.61) 18(78.26)

颈前路组(n=22) 119±18 355±28 20(90.91) 19(86.36)

t/字2值 0.5432 0.7729 0.1445 0.1028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颈后路组的患者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明显少于颈前路组的患者,颈后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35%)明显低于颈前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778,P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例(%)

组别 静脉丛损伤 喉上神经损伤 食管损伤 总并发症

颈后路组(n=23) 1(4.35) 0 0 1(4.35)

颈前路组(n=22) 0 4(18.18) 3(13.64) 7(31.82)

3 讨论

Hangman骨折常常被定义为:骨折发生在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骨质连接区域内,又被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常常合并枢椎椎体脱位[3]。骨折可分为4型:骨折移位小于2 mm时为Ⅰ型骨折,韧带损伤程度较轻,上颈椎伸展压缩外力是其主要的机制[4]。椎体移位大于2 mm时为Ⅱ型骨折,可以成角。脱位性骨折为Ⅲ型骨折,可有单侧或双侧的关节突脱位[5]。对于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早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对于不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治疗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医学界是一大难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6]。有研究表明颈前路手术很难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及直接加压固定的作用,仅仅达到间接固定的效果,只能使脊柱的前柱得到固定,所以后方结构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畸形的可能性很大,虽然颈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可以使骨折端到达解剖复位,确切的加压,但是术后会有颈椎不稳的可能性[7]。所以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原理是采用了三柱固定,手术选择较浅的部位,比较容易暴露且有较小的创伤,在手术中操作比较容易,第二颈椎椎弓根螺钉可以使骨折端解剖复位及在之间可以使骨折的愈合得到促进 。有研究表明,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所以对于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为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且比较安全可靠 。本研究显示: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明显少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4.35%)明显低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3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有较高的价值,并且比较安全可靠,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所以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Hangman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广泛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金泉,徐皓,姚晓东,等.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4):280-283.

[2]任虎,申勇,张英泽,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8):1361-1364.

[3] Levine A M,Edwards C C. Selection of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Hangman’s fractures[J].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2011,21(7):554-560.

[4]王海川,随承锋,桑原田.胫骨远端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7):1980-1982.

[5]邹剑,范鑫斌,张长青.胫骨远端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9):821-824.

[6]李莹,张力丹,王满宜,等.经皮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干远1/3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7):642-646.

篇(4)

【关键词】 脊柱骨折; X线;CT;MRI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变, 早期判断骨折情况是正确治疗和评价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可对脊柱骨折的类型、范围、分型作出明确判断, 为术前评估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间确诊脊柱骨折患者62例, 男37例, 女25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48岁。43例有明确外伤史, 其中坠落伤14例, 车祸伤25例, 其他4例。神经损伤临床表现有13例, 其中高位截瘫2例, 不全截瘫5例, 轻度神经损伤6例。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摄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CT、MRI检查。CT采用Simens双源CT扫描仪(Somatom Definition), 层厚3 mm, 层间距3 mm。MRI设备采用Simens Vrrio 3.0 T全身超导MRI扫描仪, 颈椎线圈, 胸腰椎采用体线圈。成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和脂肪抑制FSE T2WI, 层厚3 mm, 层间距0.4 cm。怀疑病理性骨折性磁共振增强检查, 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后行轴位FSE T1WI、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扫描SE T1WI。

2 结果

62例中累计发现76个椎节骨折, 骨折大多位于胸腰段(T11~L2)59个。颈椎骨折9例, 胸椎骨折26例, 腰椎骨折41例, 其中胸腰椎骨折8例, ≥2个椎体骨折11例。本组病例中无椎管狭窄15例, 轻度椎管狭窄26例, 中度椎管狭窄11例, 重度椎管狭窄9例(多椎体骨折以最重计算), 其中38个椎节骨挫伤, 脊髓损伤13例, 椎间盘损伤7例。

62例病例的X 线平片对脊柱骨折的显示与螺旋CT、MRI相同。螺旋CT及MPR图像的联合应用检查对椎体骨折线、椎管结构、水平方向的细小骨折、轻微关节脱位、关节内骨折、椎弓骨折的显示优于X 线平片和MRI。螺旋CT及MPR图像显示24例合并有椎板、椎弓骨折中, MRI未能检出8例, X线平片均未能直接发现椎板骨折。MRI检查病例中, 确认脊髓损伤13例, 有脊髓损伤表现而未能明确的有1例。MRI显示脊髓及韧带损伤、椎体骨髓挫伤比螺旋CT具有优势。MRI对脊髓有无压迫损伤、脊髓损伤出血可作出明确诊断, 而螺旋CT只能做出部分诊断, X 线平片只能根据间接征象提示可能性诊断。

所有病例经影像及临床证实, 新鲜骨折51个椎节, 陈旧性骨折9个椎节, 病理性骨折16个椎节。病理性骨折后经临床证实, 肺癌转移8例, 乳腺癌转移5例, 前列腺癌转移3例。

3 讨论

脊柱骨折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及神经症状, 常见原因有外伤、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 以外伤多见,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1], 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MRI等。X线在椎体压缩形态、定位等方面有较高诊断价值, 尤其是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骨折的检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发现, X线常被用做病变椎体定位。然而对于是否合并椎弓骨折、骨碎片移位及脊髓受累等情况价值较低[2] 。

螺旋CT图像分辨率高, 能够显示脊柱骨折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 但对于平行于扫描基线的细小骨折容易漏诊。MPR图像能在立体空间反映脊柱骨折周围情况, 特别对移位不明显的附件骨折, 选择适当的平面和角度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线走向、断端移位、椎管受累情况及骨碎片数目、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3]。本组病例中12例横突骨折, 9例棘突骨折, 3例椎弓根骨折均通过MPR图像明确定位, 并可清晰显示骨折块移位的程度、骨折块的大小。MPR重建也可以对术前的椎管狭窄做出量化评估, 并可精确估价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 [4]。

MRI具有三维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可以反映组织生物学变化等优势。MRI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病变脊柱与脊髓的关系以及骨折碎片在椎管内的定位。MRI通过观察椎体的形态、脊髓信号、脊柱骨髓信号及周围组织的改变来鉴别新鲜、陈旧压缩性骨折, 良性与病理性骨折以及有无脊髓的损伤[5]。急性压缩骨折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及STIR像高信号。陈旧性压缩骨折则在T1WI、T2WI上与正常椎体呈等信号, 在STIR像上呈低信号。单纯性压缩T1WI信号强度表现为部分的正常骨髓信号保留, 病理性骨折则为骨髓信号全部被病变取代。一般在MRI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T2WI及STIR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 压缩椎体前后径拉长, 椎旁软组织肿块, 椎弓根破坏。MRI造影剂(Gd-DTPA)增强后病变椎体及椎旁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6]。MRI诊断脊髓、韧带、椎间盘以及椎旁软组织损伤优于其他影像检查, 也可准确的诊断脊柱骨折有无脊髓及韧带的损伤、损伤程度以及预估其的发展过程。

对于脊柱骨折而言, 影像检查特别是CT和MRI检查, 能够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掌握, 为临床医师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和选择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4):153-154.

[2] 范宏伟. X线平片、CT与MRI对脊柱骨折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3(8):304-305.

[3] 周忠杰. 基层医院对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评价(附80例报告).中国伤残医学, 2014(2):175-176.

[4] 王文惠, 沈树云, 王建波.螺旋CT诊断脊柱骨折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2):153-155.

[5] 赵玉芝. MRI与CT联合检查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24): 115-116.

篇(5)

【关键词】 骨折;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

齿状突骨折是枢椎最常见的损伤,占全部颈椎损伤的8%~15%[1],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Gerstenkorn[2]报道齿状突骨折约占颈椎损伤的10%~20%,Anderson-D’AlonzoⅡ型约占35%。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占6%~25%,总的死亡率为3%~8%[3]。早在1910年Mixter和Osgood就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外科治疗。Anderson和D’Alonzo在1974年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X线分型,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螺旋CT在脊柱外科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已有多方面的描述,其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移位特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寰椎功能的丢失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笔者在X线分型的基础上,综述螺旋CT三维重建分型、机制及临床意义。

1 枢椎的解剖与临床问题

枢椎结构较寰椎复杂,是枕寰枢区的运动枢纽,齿突是其主要特征,齿状突颈部实为横韧带压迹。齿状突的顶端称为齿状突尖,有齿状突尖韧带附着。齿状突后外侧方有两粗糙骨结节,翼状韧带附着。齿状突及枢椎椎体前方的皮质骨明显较前外侧、侧方和后方皮质骨厚,皮质骨最薄弱的区域位于枢椎椎体后方。齿状突本身及侧块包含相当数量的骨小梁,而在齿状突基底部却呈现骨小梁空虚或为密度减低区。国人齿突高度(mm)14.7±1.9(10.9~21.7)、齿突前后径(mm)10.5±1.1(8.6~12.9)、齿突横径(mm)8.3±0.6(7.7~12.0)、齿突后倾角(°)10.3±3.5(0~22.0)、枢椎体前高(mm)22.8+1.1(17.5~26.2)、枢椎体后高(mm)19.5±0.9(14.2~21.9)、枢椎体前唇高(mm)3.3±0.6(0.8~5.5)[4]。其基底部较细,骨皮质较薄,松质骨疏松,是齿突的薄弱和易骨折部位。齿突基底部骨折发生率高有其解剖学基础:①基底是从密质骨为主的齿突与松质骨椎体的移行部位,也是应力交接处;②齿突为高出的圆柱状骨,基底部较上方的齿突膨大和下方的枢椎体细,是力学薄弱处;③齿突尖及膨大部分别有翼状韧带等贴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基底部无类似韧带结构的支持;④齿突和枢椎椎体分别来自不同的骨化中心,在齿突与椎体结合部有软骨联合,约12岁发生骨性融合,但有1/4的软骨板骨化不全,残留于齿突与枢椎椎体之间,受到水平剪切力与轴向压缩力的作用发生骨折。成人的齿状突已全部骨化,骨内各动脉吻合呈网状,研究还表明齿突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的营养动脉,该动脉进入部位恒定,当齿突骨折线位于该动脉下部时,因基底部营养动脉完整,骨折上端血供不受影响,愈合率高,而骨折线位于上部时,基底部营养动脉上支断裂,血供相对不足,可致骨不连,由此探讨Ⅱ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可能与骨折线的水平,基底部营养动脉断裂有关。近年研究认为齿突血液供应和韧带的作用是影响齿突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齿突血供较为复杂,较固定的动脉血供由2个来源的3组动脉组成:前升动脉、后升动脉、裂穿动脉(水平动脉)。前两者来源于椎动脉,后者来源于颈内动脉。前升动脉成对,在颈2和颈3连接水平各起源于各自椎动脉的前内面,在颈2和颈3椎间孔处上行于颈长肌深面,在枢椎体前面中点处双侧吻合。在枢椎关节面水平发出分支供应其前内侧面滑膜及关节囊。该动脉继续向上行于寰椎前弓下面及其后面,两侧前升动脉各发出细支穿入齿突基底部的前外侧面,之后绕齿突继续上行,并发出分支进入椎间孔。在此水平与来自颈内动脉的裂穿动脉吻合,然后在齿突后外侧部上行。在翼状韧带水平发出一分支供应此韧带和关节囊及软骨下骨。之后前升动脉继续行于翼状韧带表面,并绕过它与后升动脉吻合。后升动脉成对,较前升动脉粗,从椎动脉后内侧面发出,向上行于枢椎关节突与椎体间沟内。发出分支至其前面的枢椎骨及后纵韧带和覆膜。之后行于齿突外侧缘1~2 mm,并穿对寰椎横韧带后面在此处向内侧弯曲,穿各自翼状韧带后面,在此韧带上缘、齿突外缘上行,在这水平与前升动脉吻合。在齿突尖端左右后升动脉在中线处汇合形成弓,在此处发出数支血管供给齿突尖端、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及周围软组织。裂穿动脉由来源于颈内动脉上段的许多小血管组成。它们行于双侧咽后裂,在枢椎齿突基部的相对水平与前升动脉吻合。上部吻合稀疏,基底部吻合致密。

2 齿状突骨折的流行病学

齿状突骨折占脊柱骨折的l%~2%,占颈椎骨折的8%~15%,Reynier等[5]通过统计,致伤原因主要系交通事故(66.6%),其次为坠落伤、潜水。发病年龄峰值在20~30岁。其中AndersonⅡ型、ⅢA型骨折占齿状突骨折的50%~84.2%。Blauty[6]等发现儿童齿状突骨折在脊柱骨折中约占0.2%,其中1.5%~3%伴有颈髓损伤。主要系外伤作用于头部引起的一时性头颈部侧屈、过伸性损伤。不同年龄的齿突骨折亦有不同的特点。小于7岁的儿童齿突骨折特点为:①骨折线多在骨骺线上,甚至低至椎体内;②绝大多数系屈曲型损伤,前脱位最多见,而后脱位甚少;③骨折愈合好,很少出现再移位,日后颈部活动多不受影响,晚期脊髓受压情况甚少。成人齿突骨折与儿童相反,骨折平面较高,多在骨骺线平面之上,如枢椎内遗留有软骨岛,则更证明此点。仅少数患者骨折线位于枢椎椎体部。成人骨折线部位的骨密质较薄,其骨松质也较疏松,故容易发生骨折,骨折愈合亦较差。Muller等[7]认为大于70岁的老年人发生齿状突骨折是常见的,且Ⅱ型骨折占95%,是伴有高并发症率(52.2%)和高死亡率(34.8%)的一组。近几年来,随着交通事业、建筑业等发展,年发生率呈增多趋势。

3 齿状突骨折的损伤机制

齿突骨折可向前移位或向后移位,前者的病例数是后者的7倍,但老年人的齿突骨折向后移位的情况更常见[8]。大多数中青年人的齿突骨折是由于遭到轴向撞击力的作用同时伴有剪切应力,从而导致齿突基底或枢椎椎体上部的断裂,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伤。齿突骨折的部位决定于作用在颈椎的暴力大小和方向,同时撞击瞬间齿突与寰椎椎弓的相对位置也是造成不同部位齿突骨折的重要因素。Fielding等采用水平前拉载荷导致齿突骨折的应力为3114~8009 N,骨折线由齿突基底向外通过枢椎上关节突,而且导致齿突骨折的应力总是比相同实验条件下导致同一标本横韧带损伤的应力为大。Althoff等分别对寰枢关节施加过屈、过伸及水平剪切等载荷,结果均未能造成齿突骨折, 前后水平方向的外力主要引起韧带的破坏,而不引起齿突骨折。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引起齿突骨折不同类型的载荷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水平剪切加轴向压缩、来自前侧方或后侧方与矢状面成45°的载荷、与矢状面成直角的侧方载荷,因此提出水平剪切与轴向压缩力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突骨折的主要机制。Puttlitz等[9]向头向的伸展力和侧方的剪切压缩力可导致Ⅰ型骨折,轴向和侧方的剪切力可导致Ⅱ型骨折。 Graham[10]应用134 MPa的最大纯伸展张力可产生Ⅲ型骨折,在45°123 MPa的伸展力可产生Ⅱ型骨折,大于15°侧方定向力和45°的压缩力可发生Ⅲ型骨折向Ⅱ型骨折的转变。 Doherty[11]等发现,纯伸展载荷可导致Ⅲ型齿突骨折,平均载荷量为1740 N,而斜向载荷可导致Ⅱ型齿突骨折,平均载荷量为1282 N。当头部受到外力作用,突然过度伸展,向前屈曲或侧方屈曲时易引起齿状突骨折。 Doherty[11]及Sasso等[12]通过标本进行实验表明,伸展载荷可导致齿突Ⅲ型骨折。斜载荷加侧向屈曲运动则产生齿突Ⅱ型骨折,Doherty等还认为,由于载荷的差异及个体枢椎的变异,产生的齿状突骨折在Anderson-D’Alonzo分型中可出现若干亚型。Hahnle等[13]认为涉及齿状突的骨折常有间接力导致,为不稳定损伤,Anderson-D’Alonzo Ⅲ型也有过度屈曲损伤所致。伴有上关节突的齿张突骨折多由侧方过度屈曲损伤所致。矢状力产生典型的Jefferson骨折,继续延伸为压缩和轴向力时,作用于翼状韧带,产生齿状突撕脱性骨折[14]。骨折移位大小影响骨折愈合,齿突骨折的愈合直接影响寰枢椎的稳定性。移位者不愈合率为72%,无移位者不愈合率为41.7%。齿突周围的韧带对维持寰枢椎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对齿突骨折愈合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当横韧带覆盖整个齿状突的后部时,由于接触面较大,力作用于整个齿状突,易造成齿状突于椎体交界处的应力集中,而产生齿状突的Ⅲ型骨折。Ⅲ型骨折虽也有韧带牵拉作用,但骨折面积较大,特别是具有屈曲外力,骨折段有互相嵌压作用,Ⅲ型骨折血管网相对完整,愈合较好,故认为是稳定性骨折。而横韧带仅覆盖齿状突的下部,外力作用时应力集中于齿状突的腰部,临床上易产生齿状突的Ⅱ型骨折。当齿突基底部骨折(Ⅱ型)时,其血管网断裂,骨折上端血供不足,愈合困难。翼状韧带主要是传导扭曲外力时,并引起Ⅰ、Ⅲ型骨折的头段旋转移位。因此,这些韧带的附着和牵拉作用,说明了Ⅰ、Ⅲ型骨折是具有内在稳定作用,而Ⅱ型骨折是具有移位倾向的不稳定性骨折。 Fielding等[15]研究发现在齿突骨折时,在韧带的牵拉作用下,齿突发生分离移位,齿突向后移位4 mm,可减少接触面积50%,如同时有侧方移位则将使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相反,如两个方向移位不超过2 mm,接触面积在65%以上。 Ryan研究认为基底部横切面呈圆形,截面积为80 mm2,骨折时,实际接触面积小于X线提供的面积。 Mouradian等[16]对齿突Ⅲ型骨折研究认为,其骨虽有韧带牵拉,而产生移位,但骨折面积较大,此种骨折多为屈曲外力所致。骨折端有互相嵌压作用,有利骨折愈合,为稳定性骨折。我们认为临床上行牵引复位时,牵引的重量、角度等均可影响骨折愈合,值得重视。

4 CT三维重建(MPR)的优越性

三维CT是80年代开始的将先进的图像重建技术和CT扫描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它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结构的形态特征。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图像连续等特点,临床上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图像重建完成后,可围绕X线轴(身体左右横轴)及Z轴(身体上下纵轴)任意旋转,并可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治疗要求选择所需观察的特殊图像。不但能观察到齿状突的骨折,而且对齿状突骨折的移位情况观察的也非常清楚。另外,由于螺旋CT可以三维重建图像,这样就可以多角度的展现齿状突,并能很好的观察其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齿状突骨折的诊断率。 CT三维重建既对齿状突可疑骺分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又可以判断是否有椎动脉(VA)走行变异, 同时还可测量椎弓峡部的高度和VA沟的顶与上关节面的距离。 Blacksin和Avagliano[17]认为当CT显示齿状突骨折缘为光滑的皮质样骨质时,则提示为陈旧性骨折、骨不连。若环椎前弓与齿状突间距在3~5 mm,则表示横韧带断裂。若环椎前弓与齿状突间距大于5 mm,则表示环椎横韧带和翼状韧带部分断裂。环椎两侧块移位总和大于6.9 mm,则表示横韧带完全断裂。疑有环枢椎旋转移位,CT检查能明确诊断。并且CT三维重建是制定术前计划和术中指导的基本的工具[18]。 CT还能判断环枢椎骨折的稳定性,一般认为环椎前弓有骨折或横韧带有断裂, Ⅱ型齿状突骨折无论有无移位,Ⅲ型齿状突骨折有移位者均属不稳定性骨折。多数学者认为Ⅱ型及不稳定的Ⅲ型齿状突骨折,有碎骨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应进行手术治疗,故CT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指导手术路径有重要意义。 Sherburn等[19]报道7岁以下儿童的齿状突骨折发生在透明软骨,普通X可明确诊断,但是,在最初的X线诊断中,延误诊断是经常的。他报告一例2岁的儿童齿状突骨折骨折X线和普通CT均误诊,但是,CT三维重建完全描述这种损伤,认为三维重建在评价儿童齿状突骨折中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Castillo等[20]利用3年的时间,对30例齿状突骨折进行观察,鉴定和回顾性的复习了X线、CT扫描和MR,认为X线不能显示垂直的齿状突骨折,轴向和矢状的CT扫描能清楚的显示垂直的齿状突骨折。垂直的齿状突骨折可能来自于轴向的负荷和头活动范围加大,且伴随其他的颈l、2骨折,矢状CT扫描是诊断垂直齿状突骨折较理想的成像方法。Geusens等[21]报道在探查低位齿状突骨折中螺旋CT是非常重要的,是Ⅲ型骨折唯一的放射征象。

5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尽管对于齿突骨折已有多种分类,但目前在临床上广泛采用的仍是1974年Anderson和D’Alonzo依据齿突解剖和骨折情况所做的分型。Ⅰ型:齿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当头部过度伸展时,可发生齿突尖端撕脱骨折,伤后一般无严重症状,骨折稳定性好,行石膏固定2~3个月后骨折就可愈合,即使不愈合也不致于引起寰枢椎严重不稳。Ⅱ型:齿突与枢椎椎体连结处的骨折,占65%。 Hadly等[22]发现有5%的Ⅱ型骨折在齿突基底前、后伴有小骨折片,并常伴有与齿突相关的韧带损伤,比典型的Ⅱ型骨折更不稳定,故其将此类骨折命名为ⅡB型骨折。Ⅱ型骨折不愈合率可高达41.7%~72%,常出现明显的寰枢椎不稳,易引起神经系统症状,需要内固定治疗。不少研究证明,其不愈合的主要因素是局部血供差、延误诊断、骨折未复位及固定不确实或时间不够长等。因此,对此型骨折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措施。Ⅲ型:枢椎体部骨折,这一部分相当于胚胎时期前寰椎与尾侧C2椎体节融合处,占31%。按骨折线位置高低又分为浅型和深型骨折,此部骨折位于松质骨内,骨折愈合率在90%。深Ⅲ型较稳定,应给予保守治疗。 浅Ⅲ型骨折靠近齿状突颈,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同Ⅱ型骨折。儿童亦可发生齿突骨折,通常发生齿突与枢椎交界骨骺处。此类骨折易与齿状骨相混淆。齿突骨折的愈合与局部血运有关。骨折容易愈合,复位后行石膏固定应不少于3个月。若骨折不愈合可引起寰枢椎不稳,导致脊髓受压,尽早行寰枢椎融合术。多数作者认为,以这种分类方法为基础,结合患者的年龄、骨折移位的方向等因素,能够判断骨折的预后,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方法尚未被广泛承认和应用。 但Seelig等[23]则认为,传统的Anderson-D’Alonzo分型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常常出现错误,可导致继发性骨折移位。因此,根据创伤机制决定手术治疗与否是很重要的,他们建议推出更好的分型方法。 Fujii等则认为,7岁以下儿童的齿状突骨折属于骨骺分离,应列为特殊类型。 Kokkino等[24]报道绝大多数齿状突骨折可以按照Anderson-D’Alonzo分类分为三型,但是,垂直的齿状突骨折不适合这种分类。Eyselp等[25]依临床外科治疗的需要,按骨折线的走向对相当于AndersonⅡ型骨折分为A、B、C三个亚型,即骨折线走向为水平方向、前上向后下、后上向前下。Seelig等[26]基于Anderson-D’Alonzo的分类对误解骨折的稳定有高的危险性并导致二次骨折脱位。Blauth等[27]把创伤后的非联合型作为Ⅳ型齿状突骨折。因此,关于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创伤机理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是很重要的。此外,好的齿状突骨折分类方法将被推荐。作者认为, CT三维重建分型应在Anderson-D’Alonzo分型的基础上,将Ⅱ型骨折分为三个亚型,即骨折线走向为水平方向者为ⅡA型、前上向后下者为ⅡB型、后上向前下者为ⅡC型;将Ⅲ型骨折分为两个亚型,骨折线位置高者为ⅢA型骨折,骨折线位置低者为ⅢB型骨折。

6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

齿状突骨折多见,系影响环枢椎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迟发性脊髓压迫,甚至危及生命。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主要包括Halo保守治疗和前后路手术固定,治疗的成功依靠对病人的选择。Komadina等[28]从1995到1999用Halo治疗14例Ⅱ型和Ⅲ型病人,1年后,融合率为85.7%,没有神经损害,64.3%的病人没有主观性疼痛。 Vieweg等[29]认为韧带性寰枢椎不稳有60%的治愈率,治愈并不是指所有的Ⅰ型齿状突骨折,85%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和67%的合并其他损伤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孤立的Ⅲ型骨折有97%的治愈率。没有分型的齿状突骨折有85%的治愈率。Halo背心治疗Ⅱ型、Ⅲ型齿状突骨折有较低的脱位率。Halo背心治疗Ⅱ型治愈率较低,为86%。Dantas等[30]提议一种类型的骨折适合一种手术方法,骨折类型的正确诊断和合适病人的选择是获得好结果的主要因素。Ⅰ型:齿状突尖部骨折,约占4%,当头部过度伸展可发生齿状突尖部撕脱骨折。伤后一般无严重症状,骨折稳定性较好,行石膏固定2~3个月后骨折可愈合。成人Ⅰ型骨折齿状突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骨折被X线和CT重建排除,就没有必要治疗[31]。Ⅱ型:齿状突腰部骨折,约占65%,为最易发生骨不连的部位。不少研究证明,齿状突骨折移位>6 mm者不愈合率达67%,而移位<4 mm者不愈合率只有10%,其不愈合的主要因素为局部血供差,延误诊断,骨折未复位及固定不确实或时间不够长等。其它因素包括50岁以上与前、后移位者,不适当制动和延长牵引时间也容易导致不愈合。另外,Stulik等[31]认为Ⅱ型有高的不稳定,因有较小的骨折接触面,比Ⅲ型有小的治愈能力。有的作者建议当移位大于4 mm、年龄大于40岁和诊断在损伤一周后做出的型ⅡA型和型ⅡB型骨折立刻手术治疗。因此,对此型骨折应早期诊断,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措施,对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不稳脱位,或骨折移位>4 mm合并脊髓神经压迫症状时,均为其手术适应证。ⅡA型、ⅡB型骨折应首选ASF, ⅡC型骨折不宜行前路螺丝钉直接内固定治疗,可选择后路融合术,首选Magrel术。Ⅲ型:齿状突基底部骨折,占3l%,此型骨折容易愈合。ⅢA型骨折治疗方法同Ⅱ型骨折,ⅢB型骨折采用保守治疗便可达到治愈,但复位后行石膏固定应不少于3个月。如骨折不愈合可引起C1~2不稳,发生脊髓压迫,应尽早行环枢椎融合术。陈旧Ⅲ型骨折如果牵引后无法复位,很可能已经畸形愈合,不必再行后路融合术。儿童型骨折,实际上多为骨骺分离,一般采用保守治疗;部分高龄患者可行石膏固定或Halovest支架固定,也可采用此法。不愿或难以忍受长时间石膏固定或Halovest支架固定者,可行手术治疗。

参 考 文 献

1. Aebi M,Etter C,Coscia M.Fracrue of the odontoid process:treatment with anterior screw fixation[J].Spine,1989,14:1065

2. Gerstenkorn C,Cacciola R,Thomusch O,et al.Delayed diagnosis of odontoid fracture after whiplash trauma of the cervical spine[J].Unfallchirurg,2000,103(10):895

3. Mewe P,van Frank E,Ward JC.Fracture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in primary myelopathy.Report of a case[J].Unfallchirurg,1998,24(1):38

4. 曹正霖,钟世镇,徐达传.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18(4):299

5. Reynier Y,Lena G,Diaz Z P,et al.Evaluaton of the fractur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during a recent 5 years period (1979-1983).therapeutic approaches[J].Nearo Chirurgie,1985,31(2):153

6. Blauth M,Schmidt U,Lange U.Injuri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children[J].Unfallchirurg,1998,101(8):590

7. Muller EJ,Wick M,Russe O,et al.Management of odontoid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Eur Spine J,1999,8(5):360

8. Howard SA.Principle and techniques of Spine Surgery[M].1998.343

9. Puttlitz CM,Goel VK,Clark CR,et al.Traynelis VC.Pathomechanisms of failures of the odontoid[J].Spine,2000,25(22):2868

10. Graham RS,Oberlander EK,Stewart JE.Validation and use of a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2 for determination of stress and fracture patterns of anterior odontoid loads[J].J Neurosurg,2000,93(1 Suppl):117

11. Doherty BJ,Heggeness MH,Esses SI.A biomechanical study of odontoid fractures and fracture fixation[J].Spine,1993,18:178

12. Sasso R,Doherty BJ,Crawford MJ,et al.Biomechanical study of C2 (Axis) fracture:effect of restraint[J].Spine,1993,18:1950

13. Hahnle UR,Wisniewski TF,Craig JB.Shear fracture through the body of the axis vertebra[J].Spine,1999,24(21):2278

14. Mazur JM,Loveless EA,Cummings RJ.Combined odontoid and jefferson fracture in a child:a case report

[J].Spine,2002,27(7):E197

15. Fielding JW,Van BG,Cochran MD.Tears of the transverse ligament of the atlas[J].J Bone Joint Surg,1974,56(A):1683

16. Mouradian WH,Fretti Jr VG,Cochran GVB,et al.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A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study of transmission[J].Orthop Clin North(Am),1988,19:985

17. Blaksin MF,Avagliano P.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hronic odontoid fratures[J].Spine,1999,24(2):158

18. Mizuno J,Nakagawa H.Spinal instrumentation for unstable C1-2 injury[J].Neurol Med Chir (Tokyo),1999,39(6):434

19. Sherburn EW,Day RA,Kaufman BA,et al.Subdental synchondrosis fracture in children:the value of 3-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Pediatr Neurosurg,1996,25(5):256

20. Castillo M,Mukherji SK.Vertical fractures of the dens[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6,17(9):1627

21. Geusens E,Pans S,Brys P,et al.The axis ring:a forgotten semiologic sign in the detection of low odontoid fractures[J].JBR-BTR,2002,85(5):241

22. Hadly MN,Browner CM,Liu SS,et al.Neurosurgery,1988,22:67

23. Seelig M,Roth R,Worsdorfer O,et al.Transoral correction osteotomy in transdental fracture dislocation that healed in the wrong position[J].Unfallchirurg,2000,103(9):791

24. Kokkino AJ,Lazio BE,Perin NI.Vertical fracture of the odontoid process:case report[J].Neurosurgery,1996,38(1):200

25. Eyselp,Roosenk.Ventral lordsal spondy lodesis indens basal fracture a new classfication for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J].Zentralbl Neurochir,1993,54(4):159

26. Seelig M,Roth R,Worsdorfer O.Transoral correction osteotomy in transdental fracture dislocation that healed in the wrong position[J].Unfallchirurg,2000,103(9):791

27. Blauth M,Richter M,Kiesewetter B,et al.Operative versus non operative treatment of odontoid non unions.How dangerous is it not to stabilize a non union of the dens[J]?Chirurg,1999,70(11):1225

28. Komadina R,Brilej D,Kosanovic M,et al.Halo Jacket in odontoid fractures type Ⅱ and Ⅲ[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3,123(2-3):64

29. Vieweg U,Schultheiss RA.Review of halo vest treatment of upper cervical spine injuries[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1,121(1-2):50

30. Dantas FL,Prandini MN,Caires AC,et al. Management of odontoid fractures using anterior screw fixation:analysis of 15 cases[J].Arq Neuropsiquiatr,2002,60(3-B):823

篇(6)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经前路内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14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fra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about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he treatment on thoracic lumbar spinal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lumbar spine fractures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neural func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neural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observab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y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role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scores and total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observab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remarkably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applying to patients with thoracic lumbar spine fractur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nerve function,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s, with good rehabilitation effects and higher security.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Thoracic lumbar spinal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effect

胸腰段脊柱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多见于交通事故伤害、高处坠落伤及跌倒损伤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理功能。另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流失情况明显增加,相应增加了该病发生率[1-2]。目前常见治疗方法为经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因所选手术方式的不同,所获得的临床效果也存在差异[3-4]。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不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同样也需要配合合理的护理方法,已达到促进改善康复效果的目的。现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0例经前路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展开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全部经过X线检查后确诊,临床上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疼痛、日常活动受限、行动不便等,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免疫性疾病者和传染性疾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6岁,平均(63.5±4.3)岁;损伤部位:T10~11椎体24例,L1~2椎体1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4岁,平均(66.3±4.8)岁;损伤部位:T10~11椎体27例,L1~2椎体1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实验的知情权同意书,实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按照医嘱更换使用药物,注意用药期间反应,监测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心电图等。

观察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变化特点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由于胸腰段脊柱骨折多伴有突然性,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需加强与患者之前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所需,给予心理疏导。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在病房内为患者提供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途径讲解术后康复可能获得的效果等,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对患者所提疑问给予耐心指导。②加强监测指标。术后3 h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卧床、禁食、补液的同时,加强对患者受伤部位及程度的观察,出现特殊情况后,护理人员与医生取得联系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并做好解释工作,安抚患者情绪。③早期饮食护理干预。术后护理人员叮嘱患者避免进食豆制品、牛奶等食物,避免引起腹胀,鼓励患者多进食新鲜的水果与蔬菜,充分刺激肠蠕动,并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给予搭配,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其讲解饮食护理干预对重要性,并邀请配合实施过程。④血管神经牵拉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后每8小时进行1次脊髓功能测定,重点测定下肢部位感觉,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患者,需将患者摆放头侧卧位,指导其进行持续性的深呼吸,待症状缓解后,再给予饮食指导。对于出现胃肠道疼痛的患者,给予使用开塞露排气;护理人员对患者感到皮肤温度异常的部位给予热敷与按摩,并辅助患者完成简单的活动,包括抬腿屈膝等,以促进恢复下肢血运。⑤早期功能训练。术后7 d护理人员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运动,通过播放视频或演示图片的方法,配合切身演示教导。根据患者个体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下地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超过30 min。可按照患者需求为其制作石膏背心磨具,并给予上体支具,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两组均护理3个月。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及术后生活质量。①临床效果评价标准。显效: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疼痛感消失,骨组织恢复情况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疼痛感减轻,骨组织有恢复迹象,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疼痛未减轻,骨组织恢复情况较差,生活质量仍未改善评为;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5-6]。②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按照frankel分级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分为A~E五个等级:A级为无任何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B级为仅存在感觉功能,损伤水平面以下除了运动功能外都保留;C级为保留了运动,但无任何有用的功能,可以保留可以不保留;D级为保留运动功能的同时保留了有用的随意的运动功能;E级为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均完全恢复,但仍存在一定的异常反应。等级越高,说明神经功能越好[7]。③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中包括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分级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由于胸腰段作为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在发生骨折后可对机体周围重要的神经组织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引起下肢瘫痪,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大量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在骨折期间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痛苦,影响治疗结果与预后[9]。为此,针对胸腰椎段脊柱骨折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至关重要。

资料显示,前路内固定治疗通过将骨折部位的脊柱畸形直接矫正,并在直视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获得更加突出的减压效果,不仅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获得更加突出的减压效果,同时可分散脊柱的承受能力,以达到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10-11]。在手术操作期间要对各个脏器的阻挡情况给予充分考虑并引起重视,同时注意减少对肋间血管与节段动脉之间的结扎,避免对神经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12-13]。术后_保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需求[14-15]。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实施了早期护理干预,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疏导,采用多媒体等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训练的重点及方法,面对患者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配合饮食护理与功能锻炼早期促进患者康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从侧面促进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生活质量[16-1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分级均得到改善,并且观察组神经功能分级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辅助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在促进缓解症状体征,减轻疼痛感,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临床意义,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8]。另外,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针对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给予了有效预防,提高了治疗及康复安全性[19-20]。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及总分均得到改善,其中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易于被接受认可。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相比于常规护理,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康复效果较好,降低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由于本次实验的样本量有限,未能进行长期随访,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可通过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护理方法以获得精确结论。

[参考文献]

[1] 陈农,周海林,周凯华,等.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临床医学,2016,23(1):48-52.

[2] 蔡谦,蒋再平,万钧,等.前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探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1):35-36.

[3] 杨峰,许康永,周蓓.AF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医学,2011,8(3):2901-2902.

[4] 张红,张站立,常山,等.经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伴骨髓损伤88例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21):68-69.

[5] 寿建伟,贺永雄,刘斌,等.颈脊髓完全性损伤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z1):60-63.

[6] 刘会平.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1,31(6):456-457.

[7]王端勋,闫小磊,朱光,等.101例胸腰椎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0-91.

[8] 梁代萍.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35例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12,36(11):1054-1055.

[9] 王宏华,程银花,陈丽艳.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病人等的治疗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0):523-524.

[10] 胡红霞,陈伟红.前路内固定治疗承认胸腰段脊柱骨折护理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6(5):123-124.

[11] 沈文云.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9(27):244-245.

[12] 汪凡栋,蔡奇霖.前置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5(2):232-233.

[13] Smith TM,Berk AS,Upadhyay H.Severe hypothermia in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al abnormality [J]. JEmerg Trauma Shock,2011,4(3):421-424.

[14] Ganuza JR,Garcia Forcada A,Gambarrutta C,et al. Effect of technique and timing of tracheos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JSpinal Cord Med,2011,34(1):76-84.

[15] 贾连顺.颈脊髓损伤死亡因素及其早期救治与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2):2017-2018.

[16] 李微,扎西卓玛.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90-91.

[17] 林建玲,黄秋葵,邓洁娜,等.风险管理在胸腰椎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护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32):89-90.

[18] 杨艳颖,李海平,朱让腾,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胸腰椎骨折术后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8):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