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医疗的社会效益

智慧医疗的社会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0:4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医疗的社会效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医疗的社会效益

篇(1)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智慧健康项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在项目建设伊始,宁波市卫生局便着手智慧健康项目的顶层规划和系统布局,并将其与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相结合,启动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顶层设计。

与顶层设计相匹配,宁波市同期展开标准规范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截至2014年4月,共组织完成《宁波市智慧健康标准规范目录体系》、《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标准建议-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分册》等9项涵盖了一期建设项目所涉及的标准规范,编制完成《宁波市智慧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建议书》、《宁波市医卫协作平台项目建议书暨可行性研究报告》等7项项目咨询报告,均已提交审批或实施。2014年5月,宁波市启动开展了智慧健康二期建设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调研,为后续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支撑。

以人为本,成效显著

自2011年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宁波市围绕“五个统一、六项任务”,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医卫协作平台、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等具体项目建设,智慧健康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示范效应凸显,逐步成为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区域卫生信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宁波市以实现“统一数字化集成平台”和“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目标,加快智慧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建设,为智慧健康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医疗服务走向健康服务迈出了关键一步。截至2014年4月底,基本实现9个县(市)区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8家市级医院等公共卫生机构与市平台系统的对接。据统计,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集中了1200万条健康信息和5.3亿条健康档案数据。

智慧健康基础设施率先取得进展。宁波市以实现“统一医疗卫生专网”和“统一的数据中心”为目标,率先开展智慧健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医疗卫生专网已连接到11个县(市)区,覆盖了所有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智慧健康数据中心为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海曙、江东、江北提供基础平台、服务托管和异地灾备等服务。超前的智慧健康基础设施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传输网络。以鄞州区为例,2013年,鄞州区区域影像中心约服务30万人次,其中纠错约3000人次。

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目前,以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免疫接种门诊、妇保门诊、儿保门诊和健康体检中心“五门诊一中心”为基本建设内容的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在宁波市全面推广,全科医生工作站、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社区医生随访系统已在10个县(市)区广泛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预约挂号、医疗信息查询系统等惠及民生。数据显示,提供预约挂号、诊疗信息和医疗资源查询等服务的宁波市公众健康服务平台日均服务量超过8000人次,累计服务人次超过400万,年服务人次达150万。根据测算,应用预约服务的患者至少能减少一小时左右的在院时间。2014年4月,中英优质数字医疗展示中心建成并落户于宁波市第二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实现了国内外优质资源整合,为市民提供 “家门口”的数字医疗服务。2014年7月上线运行的“智慧健康―医院通” 手机和电视客户端,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和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

篇(2)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篇(3)

3D实景智慧医嘱受欢迎

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在院区来回兜转也不怕迷路;手捏一堆B超、CT、MRI检查医嘱,也不担心走错检查室;办完住院不必担心要在病床上“干等”……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情景。随着3D实景智慧医嘱系统、一站闭环式出入院服务中心等一批细节服务“新菜单”的推出,这些曾经一度让患者产生“微恐慌”的就医痛点,正在进一步破题。

该套系统以3D全景导航为切入点,并与院内HIS(医院信息系统)系统实时对接,使患者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通过医院内的WiFi网络自助完成叫号查询、科室查询、专家查询和取报告单,并把患者室内位置和医嘱进行智能结合,进行整个医疗流程的智能导航。

患者进入医院范围内即可通过手机WiFi连接本地无线热点,无须下载任何APP。在页面输入当前位置即可定位患者,并察看到特定地点的实景图片。当患者选择院内某一目的地时,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并生成一条导航线路,并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展示,通过方向箭头,科室提示等信息,同步引导患者到达目的地。另外,这一系统与医院HIS(医院信息系统)对接,可以实时获取患者每一个检查项目的状态。患者挂号并在页面输入就诊卡号后,系统将智能计算出其依次进行就诊、检查、付费等流程的最佳“医嘱路线”,为患者推荐最节约时间的路线方案,大大减少患者往返周折。

据悉,自今年3月1日上线到8月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日均连上3D导航WiFi的手机终端为1500余台,累积连线超过25万次。在医院与第三方进行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这一功能获得了97.6%受调查者的好评。

一站闭环式出入院中心

住院最怕时间上的“耗”。等床位耗时间,手术前各种被打散的检查,“今天一个,明天两个”同样耗时间。第一人民医院在申城率先启用首个双轨制、集约式出入院服务中心。针对患者术前待床日较长、入院准备事项繁琐易遗漏、出院后长期随访不便等“痛点”,提供从入院登记到出院随访的“一站包围式”服务。上海市第一医院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过去患者入院检查通常需要一到两天。究其原因,住院患者检查是床位医生负责制。住进医院以后,床位医生根据患者手术情况,开出检查项目单。而现在,门诊医生开出入院通知单以后,在门诊中就提前开好入院检查项目单。一旦有床位空出来,出入院服务中心通知患者确认第二天能够住院的同时,就能在电脑系统中调出患者资料,根据门诊医生开出的检查项目单和检验科、CT室等检查科室预约检查时间段。患者在入院第一刻就能进入检查环节,当天完成手术前检查,直接缩短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日和平均住院日。“改变的是住院的流程,调动起来的是医院中所有的床位。”

据悉,一站式出入院服务中心自2015年1月开始启动,同年6月在全院手术科室正式推行,陆续覆盖了胃肠、肝胆、甲乳、泌尿、五官、血管介入、胸外、骨科创伤等临床专科。

从去年开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推出的《上海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依据,制定了以三年为时间轴的市一医院人文服务规划纲要,并牵头发起“人文公济,凝心创全”文明服务系列主题活动,推行了一系列蕴含人文内涵的便民服务举措。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项被列入“市一人文服务10大工程”之一的医院移动智慧医疗项目。该系统如同著名的“高德导航”一般,通过在医院重点区域采集三维全景照片信息,向患者提供全院实景导航服务。患者进入医院范围内即可通过手机WiFi连接智慧无线网关放出的本地无线热点,获得医院门户页面的推送。在页面输入位置号或“扫一扫”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即可定位患者的当前位置。

另外,患者挂号后在页面输入就诊卡号,可直接在页面了解到就诊过程中的下一步环节信息,包括就诊地点、医技检查地点与等候时间、取报告时间和取药地点等。

“市一人文服务10大工程”是市一医院在2013年、2014年两轮“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持续细化、完善、创新后推出的服务举措。

其中不乏在全市具有首创性、先驱性,并使人眼前一亮的项目,除了3D全景智能导航系统外,一站式出入院处置中心亦颇具亮点。

“3+2”模式360度患者系统

当然,听喜亦听忧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升服务。市一医院为了充分听取患者的意见,自主开发具有市一特色的“360服务反馈测试评价系统”。面向医院患者提供的问卷调查系统,患者或家属可通过调查平台对在住院期间或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的各个需调查的环节进行调查,医院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优化医院业务流程,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在统计路径方面,该系统融入“3+2”模式,即移动测评端(iPAD)、固定测评端(“一日清”、“一站式自助服务机”等)、服务窗口测评端(在挂号收费、药房、预约等窗口安装测评器)配合官网测评与院内BBS测评。以电子问卷代替纸质问卷,以环节评价代替抽样调查、以背靠背代替面对面,遵循大样本与全员评价相结合,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开展实时、在线、全面的患者满意度评价。

改善服务 始终在行动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文学,需要人文的滋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衡量医学质量的标准不再只是治愈率的高低,而是患者心理需求的满意度和生命的质量。旧的医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人的需求,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医院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也符合患者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医院人性化服务这一理念并不是由医学模式转变派生出来的新名词,而是长期存在并伴随于医学发展的人文科学之中。医疗技术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而优良的服务和人性化的理念却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就医感受,这也正符合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古训。

篇(4)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平台构建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在图书馆界,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自2009年IBM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各种各样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等成为人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概莫能外。

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检索近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特征是在继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的一场革命。

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图书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成熟后的一种全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技术层面是关键,而最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服务水平的则是服务层面。三个层面互为支持,共同支撑起智慧图书馆的大厦。欧美图书馆界是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率先提出者,而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也首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目前,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部分功能的尝试,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 RFID)提供图书馆智慧服务。例如,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提供的一项被称为Smart Library的新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于2010年采用无线射频识别 ( RFID)技术建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感应装置实现用户的身份验证,自助借还机协助用户完成无人值守的借还操作;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等等。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从技术的维度出发研究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更应该重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群整合与协同管理,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2.0与智慧图书馆体系都是建设在复合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件及技术上。图书馆 2.0主要依赖 Web2.0技术,包括Blog、Rss、Wiki、Instant 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图书馆则主要依赖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机。因硬件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 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个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务,但两者的服务理念与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有品质、有价值、有内容的高层次服务。柯平教授曾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台阶应该增加一个,即第四个智慧服务。

1、智慧服务的概念

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图书馆智慧服务关注的是通过知识产品的服务给知识用户带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智慧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而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和升华,图书馆智慧服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其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社会群体和全人类的,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二是智慧性,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三是资源丰富性,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四是管理集群化,图书馆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五是服务协同性,包括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在系统的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使命。

3、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

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用户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

(1)服务主导原则。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技术、资源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

(2)资源集成原则。资源集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图书馆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这里讲的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资源。资源集成就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例如, 2012年 3月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由位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市民今后有望仅凭一张读书卡即可浏览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近期将做到: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优惠图书。

(3)以人为本原则。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如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其自助服务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务机与图书馆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之上的。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结语

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望,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尝试也属于试验性的,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定十分远大。一是建立起用户与馆员多维的交互模式,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自组织和自主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 1-5.

篇(5)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加速了健康医疗领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涌现,为人口健康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浙江省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邱务土说,丽水市卫计系统以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为抓手,破除医疗信息孤岛,共建互享优质健康数据资源,不断开创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新局面。

示范项目背景

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2012年原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目前,浙江省级平台“一个专网”和“两个基础资源库”的基础架构已初步建成,并实现了与部分市县平台的数据交换。

在此背景下,丽水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纳入PPP项目,采取“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将健康信息服务辐射到村,并采取自建“健康云”的方式,搭建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及各大业务系统。

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峰分析认为,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是关系丽水全市民生的现代服务工程,它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本市的人口健康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对社区居民的全程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方便居民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二是促进区域医疗协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持续改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三是有利于对区域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以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四是有利于节约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提升卫生资金的使用效率。

示范项目概况

建设智慧健康惠民工程 实现医疗数据信息互联共享

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韦炜介绍称,该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是在现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2~3年的时间,按照“市―县―乡―村一体化”模式,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17年建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中心、四大数据库、四大标准规范、六大业务应用”,实现丽水市各医疗业务系统、相关部门数据中心和浙江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数据信息共享。

该PPP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基础建设工程,包括人口健康信息专有网络、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人口健康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二是智慧健康工程,包括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协同系统、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药品管理信息系统、卫生计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三是信息惠民工程,包括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系统、健康养老信息服务、远程医疗和网络医院等。

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的建设范围涵盖该市所有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系统及配套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全市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33 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23 家公立医院、193 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3个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项目建设期总体预算为1.41亿元,特许经营期为11年,第二年开始支付购买服务费,支付期为10年,项目10年预算支出为1.7976亿元。该项目实施机构是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示范项目进展

三大块建设已接近尾声 今年底完成所有项目

2015年9月,经过竞争性磋商,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7家上市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的社会资本合作方,与丽水市国有出资人――丽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以“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一体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运作方式来实施该PPP项目。

2015年12月,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丽水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政府出资人)代表市政府与中标的社会资本方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此后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共同成立的项目公司为丽水运盛人口健康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公司享有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通过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丽水市人口健康信息化PPP项目,提供项目投资、开发和运营等服务,并在特许经营期满后将该项目设施无偿、完好地移交给丽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或丽水市政府指定的机构,并保证正常运行。

据韦炜介绍,目前该项目三大块建设内容为专网、数据中心和软件系统。其中全市布设了一张专网,1200个点位已经覆盖完成;数据中心投入2500万元,建成了两个本地数据中心,目前正在测试,异地的备份中心正在建设;软件系统方面,已经完成了一套健康档案系统,对公众开放预约挂号的公众门户网站、区域影像系统及微信公众号已建成投入使用,社会反响良好;基层医务人员工位系统也已完成。管理系统上,考核平台正在建设,23家县级以上医院的系统接口建设正在进行,进度过半。总体来说,该项目的建设已接近尾声,整个硬件投入全部完成,软件系统正在加紧补充完善,确保今年底完成全部工作。

示范项目成效

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实现多赢 社会效益更为突出

丽水市财政局PPP项目中心主任张剑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PPP项目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社会资本方的运营与管理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张剑飞说,10年特许经营期间,政府付费总额为1767万元,每年仅需支出176.7万元,中标价不足预算控制价的10%。通过PPP模式运作,政府付费总额大幅降低,只用原来预算控制价十分之一的投入就撬动了一个优质项目。从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提供的财务方案可以看出,即使政府方面投入该项目的金额不足预算的10%,但是依靠运盛(上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运营能力,仍能保证项目公司达到6%~8%的预期收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互利多赢的局面。

张剑飞说,该PPP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二是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对科研机构而言,医学研究获取信息更为便利;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M;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来说,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例情况。

篇(6)

关键词: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21-03

经浙江省统一部署,作为国家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的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于2014年4月1日零时正式启动,迄今已满两年。以下对改革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轮杭州市级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行药品(不含中药饮片)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改革探索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引导市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机制;健全医务人员薪酬体系和晋升体制;最终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综合改革目标。

二、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一)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转变了市级公立医院成本补偿机制

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零差率销售是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公立医院成本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改革后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由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政府补助三个渠道基本变成医疗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为确保医改的顺利实施,降低对市级公立医院日常经营的影响,价格改革前,卫生、物价、财政等各部门都做了大量的测算和宣传工作,医院和医保系统均顺利完成升级。

价格改革后,财政部门对医疗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方面,提高参保人员的财政补助标准(见表1),同步调整医保政策,基本医疗保险按调整后的医药服务价格执行,尽量降低价格调整产生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直接投入(见表2)来补偿市级公立医院减少的药品收入,使之综合补偿率达到92%,其余8%由医院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自行消化。

(二)适当上调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了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公立医院的医药服务价格、价值长期背离,药品价格虚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格偏低,价值扭曲现象严重。因此,杭州市市级公立医院在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对体现本地医疗技术特色的服务价格予以适当上调,主要涉及四个类别:诊查、护理、治疗及手术项目(见表3)。以上服务价格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初步扭转了价值扭曲现象,提高了医护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医改后市级公立医院日常业务保持平稳,收支结构有所变化

本轮医改后,市级公立医院的日常业务保持稳定,但医疗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医疗收入的增长幅度,收支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从收入结构看,医改后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非药品医疗服务收入的比重上升。以杭州市四家业务量最大的市级公立医院为例,医改后一年医疗收入(含药品)46.99亿元,较改革前一年增长了9.69%;其中,药品收入下降了14.62%,而不含药品的医疗服务收入增长了38.56%,两项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次序发生显著变化,药品收入不再是医院的最大收入来源(见表4)。

从支出结构看,药品支出比重下降,人员经费支出、卫生材料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同样以上述四家医院为例,医改后一年医疗支出47.83亿元,较改革前一年增长了14.23%;其中药品支出下降了3.67%,卫生材料支出增长了27.61%,人员经费支出增长了37.76%。虽然2015年的医疗支出中,药品支出的占比依然居首,但已明显下降,预计未来人员经费支出将成为市级公立医院最大的支出项目(见表5)。

(四)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取消的西、成药品差价占原药价的15%左右,病人配药的花费大幅下降,加上医保等部门加强了对医药费用的审核监管,虽然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有所上调,但病人的就医成本没有大幅增加,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初杭州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市级公立医院的门急诊人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都持续下降,确实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减轻了就医费用负担。其中,2014年作为医改第一年(当年4月实施),门诊人均费用和住院人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0.24%和1.55%,而2015年同比分别继续下降了2.31%、1.83%(见表6)。

(五)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的“双下沉”工作以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可以让病人在基层卫生机构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减轻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压力;同时也为市级公立医院带来新的优质病源,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用于解决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从上述4家医院改革后的门诊、住院工作量看,医改当年和医改后一年门急诊人次同比分别下降了2.48%、0.14%,出院人次则同比分别增长了11.93%、4.53%(见表7)。与此同时,主城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总量却明显上升,仅2015年门急诊量就增长了6.94%,社区签约病人的就诊率达到61.09%。由此可见,随着优质资源下沉、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对病源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市级公立医院的门诊压力有所减轻,而住院工作量有所增加。

(六)依托智慧医疗优化诊疗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病人就诊体验

作为一项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的便民服务,智慧医疗的推进大大减少了病人的候诊时间。截至2016年初,全市已有超过500万人开通了智慧医疗服务,市级医院诊间平均结算率超过了70%,24小时自助挂号机平均使用率超过了82%,每个病人在医院内就医的时间至少缩短了1小时,大大改善了就诊体验。

综上所述,随着综合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原先扭曲的成本补偿机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医护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得到重视。同时,新的医疗技术、医疗项目获得鼓励和保护,传统特色医疗服务项目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市级公立医院应适应医改带来的新变化,紧紧围绕国家医改的目标,努力调整结构,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医改后释放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云计算;医院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6.149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网络技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同时,在新医改的深化发展中,信息化建设成为医院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作为适合医院发展需要的云计算技术也逐渐被关注和应用。

1云计算技术简介

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方式,它按照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的需求,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把以共享软硬件信息和资源的形式,为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提供服务,作为人类智慧进步的结晶,云计算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安全,云计算可以提供最安全、最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使用户不用担心病毒入侵、数据丢失等麻烦;其次,方便,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再次,共享数据,云计算可以轻松的实现不同设备间的应用和数据共享;最后,无限可能,云计算可以给用户提供几乎无限多的可能[1]。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随着云计算项目的建设和筹备,其运算能力、发展规模、覆盖面积等会逐渐增大,使用者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利用云计算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成本,是医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的实现资源共享。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与发展,我国的卫生行业逐渐壮大和发展。在卫生行业处于建设阶段的情况下,作为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特殊服务机构,医院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而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则严重影响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是医院发展的前提。但是,由于医院信息标准和编码混乱,应用软件不能及时开发、更新,致使医院的信息标准不能规范和统一,独立的医疗机构具有不同的信息系统,难以充分的实现资源共享。

2.2系统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因此,利用云计算建设信息化,需要系统的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还需要调查和研究医院各个部门的业务,但是,由于许多医院为了更快的建设好信息化,没有能够综合考虑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只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系统,致使医院数据库里的资源混乱、复杂,进而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同时,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被替换和取代,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不利于节约医院的资金成本。

2.3专业人员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给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些医院的工作人员不能够积极的与时俱进,没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不能很好的使用系统,给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3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1整合有限的医疗资源。目前,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是制约医院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利用云计算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取得资源共享的良好结果。云计算具有方便、快捷、专业性低等特点,因此,通过云平台把所有信息资源存入到云端,可以把资源的使用者联系起来,经过使用者的授权,医生可以详细的看到使用者的病例,进行远程治疗,既节约了彼此的时间,又可以给其他患者提供及时的服务。同时,利用云计算集中数据,可以高效整合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发展。

3.2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医院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机构,既具有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医院的健康发展更是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通过云计算,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高效整合医疗资源,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是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云计算技术使用范围广、覆盖面积大,使用群体庞大,医院不需要特意花费资去购买,只需要缴纳少量的必须费用,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极大的节约了医院的资金投入。另外,云计算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定制服务,很好的避免了重复开发,节约了医院的营运成本[2]。

3.3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医院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利用云计算建设信息化,提升服务水平是医院发展的前提。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医院系统中的问题,高效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云计算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操作者可以快速的掌握其使用方法,并依靠云计算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云计算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利用云计算建设信息化,是医院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医院需要认识到云计算的优势地位,利用云计算整合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3]。

参考文献

[1]孙瑛,朱刘松.浅析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4,(07):660-661+666.

[2]焦一.云计算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