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3 16:02: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产养殖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篇(1)

水产养殖保险,是对投保人或投保组织在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因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水域污染等造成经济损失时,按合同约定条款进行经济赔偿的保险。由于水产养殖保险在操作中费率厘定困难、现场勘险定损繁琐、赔付率高,商业保险涉足经营意愿不强,普遍需要政府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和补助。近年来,四川省渔业主管部门动员和引导保险企业就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水产养殖保险开展情况2010年开始,四川省陆续有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其中,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2010年开始在四川成都开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试点,到2013年,保费突破2000万元。2016年,该公司陆续在乐山市等地拓展水产养殖保险业务,2018年全年的水产养殖保险保费收入突破4000万元。单从全省水产养殖保险数据反馈的赔付比率来看,只能说收入与赔付基本持平,尤其是该公司在乐山的保险收入,自业务开展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正因有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有力支撑,当地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水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有力促进了地方渔业经济的发展。2018年底,四川省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2个市18个县(市、区)启动了水产养殖保险共保模式试点。截止至2019年10月,已投保近1.2万多亩,收取保费245万余元,为养殖户提供了近6000万元的风险保障。由于处于试点阶段等多种原因,规模较小,但据统计累计赔付金额约100万余元,简单赔付率不到50%的数据,与单纯的商业保险运行模式和其他地区水产养殖保险赔付率相比较,目前四川“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的共保模式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值得全面推广。

(二)主要做法一是积极落实保险政策积极争取将水产业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切实为养殖户分担养殖风险。2017年,四川省财政厅出台了农业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适应当地“三农”发展需求的农业保险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同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的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渔业享受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有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渔业特色农业保险,对地方财政给予参保农户保费补贴的,四川省财政按规定对市(州)、县(市、区)政府给予奖补,切实提升渔业抗风险能力。”至此,水产养殖纳入省财政补贴范围,凡是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地方,四川省财政厅都将按比例给予保费补贴。2019年7月,四川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上,四川副省长尧斯丹再次强调,各地要抓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二是积极推广共保模式2017年11月,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与中航安盟财险公司签订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共保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水产养殖保险领域的“渔业互助保险+商业保险”共保模式正式进入四川。四川省水产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开展养殖保险,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统筹资源推动,协调各方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切实组织实施好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三是全力做好保险试点技术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关于印发水产养殖保险技术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技学〔2018〕2号)精神,指导试点县(市、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养殖户和保险机构提供相关公益性技术服务,包括开展技术咨询、宣传发动、风险管理技术服务、查勘定损技术支撑等,探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指导、渔业互助保险等保险机构运营、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水产养殖保险运行模式。四川省水产局牵头组建了四川省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工作专家服务团队,在养殖户参保前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保险机构制定保险条款;在养殖户参保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督导养殖户建立养殖日志,排查事故隐患;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协助水产技术部门及时给予养殖户减灾技术指导,并对事故进行查勘定损指导。四是积极开展宣传引导积极发挥省级主管部门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工作动态等。同时,会同各级地方渔业主管部门采取印发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结合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提高广大水产养殖户以及社会公众参与支持水产养殖保险工作的积极性。从四川水产养殖保险实践情况看,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风险保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发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水产养殖户还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风险意识不足、投保意愿不强,部分养殖户投保出险后道德风险高,地方渔业部门及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较少、经验不足,个别商业保险机构之间为了利益恶性竞争、出现高额赔付时单方面毁约,给养殖户造成不少负面影响,重建信任、恢复业务建设过程艰难等,客观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

二、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四川水产业在保障市场水产品供给、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01万公顷,另有稻田养鱼面积31.22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50多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40多亿元。但是,四川水产品总量供给不足,水产养殖分散粗放,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此,四川提出了“川鱼振兴”计划,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水产养殖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好的政策环境2018年,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提出要发展川猪、川鱼等“10+3”特色农业产业。“10+3”农业产业是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的核心主体,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路径。“川鱼”作为“10+3”农业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和新环境。2019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委发〔2019〕21号),明确了加快建设川粮油、川鱼等“10+3”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规划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意见》强调,“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现“10+3”产业全覆盖。”可以说,全省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有了更加坚强的政策保障,对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保险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川鱼振兴”为发展水产养殖保险带来了更广的市场空间四川水产品年均需求量在200万吨,其中需从省外购入约50万吨,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扩面增量、提质增效是四川水产当前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四川提出了到2022年实现总产量210万吨,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和进出平衡的目标任务。池塘、水库等养殖水面是四川深挖潜力的主要对象;全省现有待开发的宜渔稻田资源1100万亩、其中冬(囤)水田600万亩,适当改造后是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良好设施。为保障这些养殖设施、养殖基地安全有序稳产增收,必须要有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驾护航,必须要建立起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可以说,随着“川鱼振兴”的全面推进,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规模将越来越大、效益将越来越好。

三、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对策建议

四川水产养殖保险要紧紧抓住“川鱼振兴”带来的机遇,加强前瞻性谋划,创新工作方式法,加强宣传引导,着力健全完善符合四川渔业特色的养殖保险制度体系,切实为“川鱼振兴”保驾护航。

(一)抓住机遇做好水产养殖保险工作要聚焦“川鱼振兴”,紧密结合省情农情渔情,制定好“川鱼振兴”工作推进方案,特别是要把抓好水产养殖保险的要求明确细化,并将有关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到本地区“川鱼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中。

(二)健全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要紧紧抓住全省推进“10+3”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强与财政、银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把水产养殖保险作为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有关补助机制、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代水产产业发展的水产养殖保险制度体系。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要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动员和组织保险管理机构和保险企业,大力开展水产养殖保险政策和知识宣传,让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养殖户真正认识到水产养殖保险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主动地推动、参与养殖保险。

(四)加强保险指导及推广工作各级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组织水产专家、保险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业讲座,指导各地推进养殖保险,协助解决推进养殖保险工作中的难题。

篇(2)

关键词 水库渔业;生态养殖;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9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5-01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东北侧,西南属黄山余脉,东南为天目山系,地势向北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年均气温15.4 ℃,年平均降水日数156 d,年降水量1 426.9 mm;全年无霜期226 d,年平均日照时数2 047 h[1-2]。全市有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3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2 369.4 km2,全市水域面积9 517 hm2,可养鱼水面4 867 hm2,其中各类水库78座,总面积3 627 hm2,发展水库渔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对山区小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实践和研究探讨,并积极引导养殖户开展生态特色养殖,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有助于提高渔业养殖方式和效益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宁国市水库渔业现状

全市有水库78座,面积3 627 hm2,占可养水面的78%,其中有小(1)型水库5座、小(2)型水库73座。港口湾水库是皖南新建的大(2)型水库,最高蓄水位135 m,水面面积3 267 hm2。且全部水库水质良好,没有污染。201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 015 t,水库养殖产量仅为1 094 t,占全市水产总量的15%,水库网箱产量300 t,占总产量的4.2%。水库渔业发展缓慢。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调查与规划

除港口湾水库外,其余水库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完整的生物资源调查、水质分析。对水库的水生生物资源家底、水环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知之甚少,渔业生产缺乏科学指导[3-4]。目前在渔业生产中,鱼种投放数量与规格、品种搭配、捕捞规格与数量等基本上属于经验型操作,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库生产潜力的发挥。

2.2 养殖品种和渔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水库养殖基本上均为鲢鳙鱼,渔业经济来源基本全部来自鲢鳙商品鱼销售。水库匙吻鲟、鳜鱼、翘嘴红鲌、大口鲶、鲈鱼、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休闲渔业形式单一,目前对水库渔业经济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2.3 鱼种放养规格偏小,自给率低

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放养鱼种的规格偏小。夏花鱼种占绝对数量,大规格鱼种投放量明显不足,致使鲢鳙鱼种成活率降低,生长周期拉长,起捕规格偏低,进而影响总产量。所投放的苗种大多从外地采购,加大了成本投入[5-6]。

3 宁国市水库渔业发展前景

3.1 水库渔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宁国市有水库78座,水质良好,饵料丰富,绝大多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在网箱养殖方面,可调整养殖品种,稳定滤食性网箱,加快发展投食性网箱,进一步提高水产品产量。

3.2 市场空间广阔

宁国市紧邻苏、浙、沪等地区,消费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宁国市水库具备生产有机、绿色水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们对有机、绿色水产品需求的增长,宁国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3 具有良好的水库渔业发展氛围

宁国市委、市政府把渔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水产养殖。

4 水库渔业的发展措施

4.1 创新养殖模式,发展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

山区小水库习惯于传统施肥投饵养鱼模式,且限于山塘水库年底才能干塘清库,实际可供选择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不多,完全摒弃施肥养鱼模式有较大难度,特别需要新型适用养殖模式进行转型替代。经试验,在水量充沛的小型水库内设置一定比例的网箱,网箱内养殖各种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网箱外养殖花白鲢鱼调节水质,并混养一定数量的斑鳜、翘嘴红鮊等控制野杂鱼过度繁殖;网箱内投饵精养,网箱外任其自然生长,形成山区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新模式,达到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保护水域环境双赢的目的。至2012年底,已发展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养殖品种有黄鳝、斑鳜、光倒刺鲃、光唇鱼、翘嘴红鮊、草鱼等,年养殖优质鱼产量达300 t,年产值达1 2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库采用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后,鱼种放养方便,品种结构调整简易,捕捞方便,上市灵活,后续发展空间很大,有效拓宽了生态渔业发展途径。

4.2 发展休闲渔业

水库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发展垂钓、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渔业,使旅游与渔业有机结合,达到水库渔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3 推广鳜鱼生态混养

小鲫鱼等低值野杂鱼多是山塘小水库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鳜鱼生态混养,将低值野杂鱼转化成高档的鳜鱼商品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鳜鱼生态混养模式如下:当年清库的山塘小水库可混养翘嘴鳜,多年清库的山塘水库可混养斑鳜,鳜鱼苗种放养后不需另行增加投入,只要成活率高,效益是比较可观的,一般可增收1 950元/hm2以上。

4.4 推行标准化养殖生产

全面推行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标准、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实现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生产,建立水产养殖“三项记录”制度,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产品流向可追踪。

4.5 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

宁国市境内水库水质清新无污染,所产水产品质量上乘,要积极申请无公害水产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为产品注册商标,扩大影响力、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和范围。

5 参考文献

[1] 詹兴发,周乔.湖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和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9(13):13-15.

[2] 李勤慎,陈静.甘肃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2):106-109.

[3] 辛毅,李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金字塔”模型分析——以淡水养殖渔业为例[J].中国物价,2006(12):16-20,26.

[4] 王跃智,赵萌,梁拥军,等.北京观赏渔业发展现状、需求及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08(4):38-42.

篇(3)

关键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1 前言

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水产养殖种类的增多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着经济的逐渐提升。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业所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对水产养殖业的数量与品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以,需对水产养殖技术大力推广,使得更加多较为先进的技术能够运用到水产养殖环节中去。

2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较为广阔的农村区域,只需具备相应的水域环境,大多数均会将水产养殖当作谋生的手段,水产养殖对农民的全面奔小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在种植地区逐渐拓展水产养殖业,例如:在稻田里面,以农作物为主导,并且还是能够实施蔬菜的种植与鱼蟹的养殖。此稻田种养新技术全面运用边际收益,以制造出无公害的蔬菜、稻谷以及水产品等,为农民创造了更加多的经济收益。

转变了传统形式的资源开采。目前,大部分国家依然依托海洋来达到其水产品产值的提升,其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遭受侵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我们国家同样如此,即使最近几年内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已初步形成了相应的规模,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水产品加工69%左右依然源自于海洋资源,水产养殖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全面推广水产养殖的技术,可以从根本层面转变传统形式的水产资源开采,有助于对于自然环境与海洋生态的维护等。

3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从当前我们国家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特征便是有着相对较大的养殖规模,然而养殖模式却比较粗放,大都在自然生态环境下进行养殖。从水产养殖业的属性层面而言,其是一种适合拓展中高端农业的行业,具备非常长的产业链,可以在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中全面融合,促进整个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共同进步。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初步达到农业现代化以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以“产业链创建”与“技术推广”为中心同时向前推进。合理的产业链创建可以增强市场的需求,加强水产养殖者的动力。然而此时需提供对应的技术引导,特别是推动养殖人员改变养殖方法,运用人工又或是半人工调控背景下的工业化养殖方式,才可以更加好的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着产业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拓展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为达到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基础,制定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具体路径,全面意识到目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所出现的不足,改善推广方式。

4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4.1 养殖户科技理念较差

传统形式的水产养殖业,是以养殖人员自身的经验与最为基本的水产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因为我们国家进行水产养殖的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均相对较低,思想较为保守,所以在具体养殖环节对于并不关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一些缺少合理养殖观念的水产养殖人员,在养殖环节发生了非常多的问题,其大都将问题归因于自身的运气不佳,而无法由科学的层面去探索问题形成的具体缘由。若在水产养殖环节所发生的问题无法获得妥善的处理,便会造成水产养殖领域的恶性循环,造成水产养殖技术无法较好的推广与运用。

4.2 B殖户营销经验欠缺

水产品的出售同样是水产养殖人员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水产养殖人员营销经验的欠缺同样是影响水产养殖技术是否能够较好推广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人员之所进行水产品的养殖水产品便是为了能够将其出售出去以获得经济收益,增强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大部分的养殖人员均缺乏相应的营销经验,依然运用最为原始的营销方式,无法吸引更加多的顾客。

4.3 水产养殖者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缺乏

当前,我们国家的水产养殖户的专业理论水平依然有着非常广阔的上升空间,其大都遵循自己所所具备的经验去进行水产品的养殖,并不具备专业性的技术基础,极易导致经济收入的随机性,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无法挖掘问题的根源,并且水产养殖技术与本身习性之间的差距,专业理论的缺,导致了我们国家水产养殖技术无法较好的推广。针对水产品养殖技术,部分青年群体或许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依托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其它的水产养殖户在察觉以后便会效仿,然而并未经过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其便会向其他的养殖户学习,若照抄别人的养殖形式,或许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专业养殖技术的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4 缺少正确的示范和销售渠道

养殖示范基地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水产养殖人员看到更加多的利益,以鼓励其对于全新养殖技术的不断学习,然而我们国家的养殖示范基础数量比较少,所发挥的作用非常之低。此外,销售渠道的缺乏无法确保养殖技术的深入推广。水产养殖人员实施水产养殖最终的目标便是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果销售过程中发生任何问题便极易造成水产品养殖的失败。

5 完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对策

5.1 增强养殖户的科技理念

伴随人们对于水产品的品质需求日益提升,凭借传统形式的水产养殖技术已没有办法达到人民群众对于水产品的要求。所以,当地的水产管理机构需要完成好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增强水产品养殖人员的科技理念。其能够在所限定的时间内邀请部分水产养殖界的专业人士,组织公益性的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活动,向那些从事水产品养殖的人员传授较为实用的养殖技术与最新的养殖观念,有利于水产养殖人员树立起较为科学的养殖理念。在针对养殖人员实施培训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应的事前动员工作,确保地区内的全部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均可以加入到技术培训环节,所培训的内容需要满足当地水产养殖的现实状况,尽可能的为养殖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防止远离现实的培育内容,进而经过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育,使得养殖人员能够获得更加多的经济收入。

5.2 加强水产养殖户营销战略

第一,从水产养殖户层面而言,不但需要充分掌握附近城市水产品的市场情况,同时还需要了解部分大中城市的市场情况,需要把握机遇快速的占领当地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以提升其在市场中所占据的比重。

第二,需要增强水产品的品质,主张健康的水产养殖。针对虾、鱼等其它的水产品需要处置好药物残留的问题,贝壳类的水产品需要处置好体内的有毒物质等等,达到顾客对品质的需求。唯有品质安全增强了,才可以培养起相应的客户人群,增强其销售量,创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除此之外,产品的包装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过程,一个美观的产品包装有助于吸引顾客的眼球,推动其进行消费。

第三,充分运用网络对产品进行宣传。进行网上销售,完全展示水产品的品质、营养以及保健等其它作用,增强了顾客的认知,销售成本费用同样有所减少。

5.3 增大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育力度

阻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水产品养殖人员对于养殖技术并不具备充分的把握,为了转变当前的情况,便需对于水产品养殖人员实施相关理论的培育。其同样需要受所有政府相关机关的帮扶,在农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里面融入水产养殖业。在水产养殖技术培育的具体环节里面,需要由以下几个层面落实。采取派出去形式实施培育。素质差是当前大部分技术推广人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唯有运用派出去的形式才可以逐渐增强其推广技术和技术的不断变更。此时,同样需要融合请回来的形式,逐渐将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引入进来,逐渐壮大推广组织,增强推广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水产养殖技术所进行的推广需要和科研部门、高效等实施沟通、合作,并且还需要与知名度较高的养殖 公司实施大量的交流,逐渐增强养殖技术。

5.4 拓宽销售渠道

我们国家目前所具有的销售渠道无法使得水产养殖人员能够接受全新的养殖技术,若由根源层面为水产养殖者处理好销售渠道的问题那么技术推广的问题便能够获得解决。我们国家需要对目前的销售状况实施充分的调研,掌握目前所具有主要销售渠道,对其不断拓展。在水产品难以销售难的背景之下能够实施集中性的销售,促进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不但确保了我们国家水产养殖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还给我们国家的水产养殖者吃了颗定心丸。具备了最为基础的水产养殖销售保障,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才能够获得合理的推广。

5.5 关注市场走向

在进行水产品养殖之时还需要高度关注市场的走向,逐渐的调整对于水产养殖人员所传授的养殖技术。最为主要的便是需要把握好“两性”:养殖业的预见性;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针对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实施预估,针对养殖环节可能发横的问题实施预估,针对养殖人员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实施预估。通过相应的实践已经获得了部分较好的成绩。在最近几年时间内,伴随我们国家GDP的逐渐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地区按照本身的农业发展具体情况,都在推广自身的特、名以及优农产品,不难得知,其病害同样在不断发展,影响了水产品的后期发展。当前,在我们国家的合作社之中已经创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病害防范体制,在经过检验之后可以确保水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样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奠定了相应的参考。

6 结语

伴随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水产养殖技术同样获得了大量的发展。普通水产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均非常只好,水产养殖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养殖者本身同样具备极为丰富的经验,然而传统经验依然有着非常多的,将传统经验与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相互融合,水产养殖便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收益,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覃志乾,等.浅议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困难及应对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5(35):16.

[2]何晓枫,等.当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23)95.

[3]李文文,姜胜辉,等.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2014(09):183

[4]闵宽洪. 技术推广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J]. 中国渔业经济, 2000(4):25-26.

[5]廖国璋. 发展世界各国水产养殖科研与技术推广的若干问题[J]. 国外水产, 1993(1):6-10.

[6]刘莉华.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策略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7(1):123-124.

[7]唐建明.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20):68-68.

[8]李瑞展. \谈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中国林业产业, 2016(3).

篇(4)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自1996年成立以来,渔业生产一直呈现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不仅水产养殖面积、产品总产量、养殖品种不断增长,而且在产业化程度,产品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年,港北区水产养殖面积仅为791lunZ,水产品总产量为4拼9t,2仪刃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增至87lhinZ,水产品总产量达7079t,比19%年分别增长了1.1、1.7倍。特别是经过1999一2(XX)年2年万水工程项目在港北区的实施,带动了一批农户养殖名优水产品种,大大促进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经统计核实,鱿以)年港北区名优水产品总产量为198h,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养殖面积加Zhln早,占总养殖面积的23.2%。特种水产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取得了建区以来名优水产品生产的最好成绩。港北发展名优特新水产品种养殖,增加农民收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水产品种的增多,水产品品质的改善,水产品总量的增加不仅适应了城乡居民对水产品需求的多样性,而且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使“吃鱼难”问题在港北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二、港北区发展渔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殖品种单调

(l)目前全区的水产养殖品种仍是以鳝、缩、鲤、草为主,这4种鱼的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左右,名特优新水产品的产量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8%,所占的比例偏低。(2)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难成规模。新发展的养殖品种往往是一哄而上,或小打小闹,养殖品种多而乱,难以形成规模生产。

2.种苗生产滞后

港北区目前无鱼苗繁殖场,只有极少数养殖户利用手工操作式的孵化缸进行鱼苗繁育和几户鱼苗培育户进行鱼苗培育,每年合计培育鱼苗的数量仅为1以X)万尾,而港北区所需的鱼苗则在40以)万尾以上,仅占所需鱼苗的1/4,特别是名优水产苗种生产少得可怜。苗种繁育与养殖生产相脱节,形成了优良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的局面,区内鱼苗的主要来源依赖于外调,主要从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和灵山、桂平等县市调进,而从外地购进的苗种存在着严重的苗种质量差,数量不足、以及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此外,由于不少繁育户普遍缺乏种质保护意识,急功近利,使苗种质量下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鱼苗繁育滞后严重制约了港北渔业生产的发展。

3.渔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组织有效

的鱼病监测、鱼病防治和技术推广工作。在提倡绿色水产养殖、健康水产养殖的今天,港北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一个科研技术推广机构,至今无法完善自己的硬件设施:无办公地方,无培训场地,无化验仪器设备,无试验基地等,而乡镇水产站至今“三定”还没有落实,无机构无人员,水产工作只能通过畜牧兽医人员去督促、落实。在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鱼病监测工作,无法针对某一危害性极大的鱼病进行专门的科技攻关。这些情况在几年间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鱼病泛滥,如去年在港成镇暴发的缝墉鱼出血病,胡子鳃出血性肠炎病,斑点叉尾鲍病毒病,造成了大批死鱼,养鱼户生产遭受很大的损失。

4水产品流通不畅

辖区内无专门的水产品交易市场,仅靠菜市内不多的摊点买水产品,水产品销量极其有限,而目前养殖户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7一n月份上市,造成鱼“多”价贱,加上水产品流通处于一种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从事外运的中介组织又少,且无加工企业。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港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加大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

港北区地处贵港市城区,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养殖名特优新水产品种,为此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发展罗氏沼虾、胡子鳃、鲡鱼、斑鳝、中华鳖、单性罗非鱼等适合市场需求,价格高的水产品种。在发展养殖中,要树立创水产品牌的意识,要以创建一个品牌做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实现多元高效的渔业养殖新格局。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实施“万水工程”项目的养殖基地,继续改善原池塘养殖条件,进一步扩大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和总量,力争通过3一5年的努力,使名特优水产品种饲养量占水产品饲养总量的50%,实现养殖品种结构的新突破。

2.抓好水产种苗基础工程

①主要抓好原有育苗场的建设,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场的条件,帮助制订育苗生产计划,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引导养殖场主吸收外地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②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区外的优良品种,通过引进新的品种、品系,提纯、复壮现有品种。③筹建名特优品种繁育场,畜牧水产主管部门出面联系,引导部分经济能人以合资、或独资方式参与筹建繁育场,场地的选择,技术人员培训,由畜牧水产主管部门承担。主攻目标主要是建立胡子鳃、缘鱼、斑鳗繁育基地。④实施水产苗种检疫制度,鱼苗种生产场(点)生产许可证制度,通过依法行政,打击生产、出售假冒伪劣鱼苗行为,规范苗种生产秩序,提高生产鱼苗种质量,维护养鱼者利益。

3.增加投入,加大全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鱼病监测网络,提高全区的鱼病防治能力

(l)要抓住机构改革这一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乡镇水产站的“三定”工作。

(2)争取财政投人,建立和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完善检测、化验设备。

(3)通过项目,争取中央、自治区、市财政的支持。

(4)引导养殖户加大投入,巩固基础设施,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搞活流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l)针对城区水产流通自发性、分散性、无序性的状况,要组织水产执法人员规范城区几大市场的水产品交易行为,严格检疫,力保上市水产品的质量。其次政府出台政策,引导、鼓励部分水产经纪人,经济能人,运输大户从事水产品流通、加工工作,主动出击市场,拓宽营销门路,发展新的销售区域和新的客户。

(2)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要按照“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要求,重点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导联合部分经济能人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水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冷冻淡水鱼,提高低值鱼类的附加值。

篇(5)

关键词:水产养殖;养殖结构;水产体系

1 太湖县水产养殖业现状

1.1 基本情况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105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地表径流丰富,河川密布,溪流交错,有大小河流20条,长河纵贯县内81公里;池塘水库星罗棋布,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年均降水1368.4毫米,水资源丰富,南有波光万顷的泊湖,北有风景秀丽的花亭湖,水质清新,总水面积39万亩;渔业资源丰富:全县定居性鱼类67种,其中有不少名贵的地方品种和国家保护品种。全县可养鱼水面25万亩,水产养殖业潜力巨大。

“十二五”以来太湖县把水产养殖作为农业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取得了较大成绩。截至2013年底,全县完成养殖面积20.33万亩,生产鱼苗0.87亿尾,其中名、特、优0.21亿尾,生产鱼种2108吨;投放鱼种9650万尾、4250吨;河蟹870万尾。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3.23万吨,渔业产值5.18亿元;水产养殖以鱼类为主,主要养殖青、草、鲢、鳙四大鱼种,占水产养殖的89.65%。养殖经营方式以公司、专业合作社为主,占经营户的80%。全县渔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人均收入1.02万元。

1.2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实施水产大县创建工作 一是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县水产局颁布了全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渔业部门确立了生态渔业、精养渔业、特种水产品养殖三项渔业重点工程发展目标,制定了苗种基地、大水面鳙鱼、水库群白鲳、池塘精养、网箱养鳝五项支柱产业发展措施,经过“十一五”和近些年的切实工作,已在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量二项指标达到水产大县创建标准。二是科学布局,根据水域所在地的功能制定合理的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8万亩花亭湖是我县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库周山高林密,植被茂盛,饵料丰富,坚持纯天然养殖为主,同时控制网箱养殖和拦汊养殖面积。10万亩泊湖为跨界水面,为保护水草和底栖生物资源,严格控制河蟹和草鱼苗种投放数量,重点发展二龄鳙鱼种养殖,已成为重要的二龄鳙鱼种生产基地;为提高湖区丰富的低值野杂鱼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了网箱优质鱼养殖;利用泊湖水产品资源鲜活、丰富特点,建设休闲渔庄。针对本县山塘水库较多,重点引进水库群白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养殖户养殖,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养池塘特种鱼类养殖业。今年太湖县在全省水产大县绩效考核中有望进入前20名。

1.3 大力发展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水产养殖的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全面提升群众性养殖水平。目前已完成22家渔业合作社建设,通过省渔业局对口扶持为各合作社配备了电脑相关硬件设施。县水产局和县农委经管科组织了渔业专业合作社法人和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了渔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管理能力,有力保障了我县群众性养殖健康发展。例如太湖县共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精养池塘210亩,年产优质商品鱼200吨、大规格鱼种4万公斤,所有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论证,实现利润80万元。并组织成若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仅此一项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壮大水产龙头企业和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县金融担保公司,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推进水产系列食品加工开发,扶持壮大水产品批发、配送交易市场,强化水产品牌整合和推广,提升“花亭湖”牌水产品市场知名度。

1.4 紧抓良种体系建设,满足优质种苗要求 徐桥水产良种场是我县的市级水产良种场,实施了池塘养殖倍增计划,开展了50亩池塘微孔增氧养殖试验,引进了黄颡鱼、鳜鱼、乌鳢、大口鲶苗种养殖,良种养殖效益日益明显。为解决水产良种供应的不足,花凉亭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吸收社会资本投资500万元,利用珠珊湖低洼湖田资源建设了800亩水产良种基地,引进团头鲂、乌鳢繁育设施,争取2―3年时间建设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将显著提高我县渔业经济发展水平。

1.5 加大渔业招商力度,提升养殖水平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县水产局和县委组织部已和江苏盐城裕达饲料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书,客商计划在我县创业圩和汪家港投资亿元开发万亩精养池塘。2013年11月客商正式进场,全面实施投资计划。该项目完成后,将推动我县渔业生产方式、养殖技术、经营观念、产量效益等更好更快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太湖县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粗放养殖为主,科技含量低 我县水产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单一,粗放型养殖模式、传统型养殖品种主体地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渔业企业经营理念、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不强,离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县水产局虽然在渔业养殖技术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基层渔技推广机构缺乏,集约化养殖技术很难幅射个体养殖户;盲目建设、盲从养殖,严重制约养殖效益提升。

水面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泊湖粗放式经营,花亭湖拦汊和网箱治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泊湖养殖户靠用天然饲料(鱼草、树叶等)喂养,往往是年初投放鱼苗,年尾捕捞,疏于管理,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粗放经营。花亭湖养殖户使用有机肥料培肥水质,如施用牛粪、人粪尿或施撒无机肥如氮肥等,污染了县城的饮用水源,破坏了环境也影响了水产品的品质。从事精养池塘养鱼的渔(农)民的养鱼技术知识有待提高,特别是对大力推广的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知之甚少,大多数人养鱼是摸着石头过河。水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从而严重制约了太湖县水产养殖业的效益。

2.2 扶持不到位,机制不健全 县政府虽已把水产养殖作为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但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实际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同时,管理机构、服务体系、投入机制等缺乏连续性,妨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池塘养鱼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池塘养鱼的渔(农)民水质管理意识弱。在精养池塘工程建设上,存在速度慢、标准不高、措施不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良种繁育体系、病害防治体系、市场信息传递体系、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不配套。晋熙水产品交易市场还在建设中,市场信息和流通体系不健全,水产养殖户主要通过收购商收购,虽然因为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太湖县的水产品品质优良,口感好,产品不愁销路,但由于养殖户自身规模小、产量不高、分散经营,不能形成合力,销售环节大部分利润无法分享。

2.3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生产扩展及产业升级 养殖户除了在技术上感到自身严重不足外,对资金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在受访的10个养殖户中都感觉融资困难、资金不足难以扩大生产规模。首先是政府扶持不足,财政补贴、周转资金支助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是严重不足,比例极不协调;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贷款困难,时间过短,不能与渔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由于资金不足,养殖户从饲料到药品,真货不好买,假货到处有, 制约本地渔业健康、快速发展。技改资金投入不足,新建池塘标准不高,设计不规范,对养殖病害和自然灾害抗御能力差。渔政执法机构,人员配备不齐,力量不足,往往不能及时查处偷盗、偷钓等各种渔政案件,难以有效维护养殖户利益。

2.4 稻田养鱼优势拓展不够 稻田养鱼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适宜的鱼类有鲤、鲫和泥鳅等,可以稻鱼兼作和稻鱼轮作,提高生态效益。太湖县现有水稻种植面积61万亩,在稻田养鱼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例如新仓花园的个体养殖户李祚霞在发展猪鱼混养的同时,今年拿出两亩水田利用当地猪粪多的资源优势开始试验种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鳅稻共生的养殖模式,达到了稻香、鳅肥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他本人表示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他认为如果技术条件成熟的话,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太湖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种植面积广,具有稻田养鱼的天然优势。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对于稻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对稻谷增产的认识不够,很少在稻田养鱼。虽有少量养殖户稻鱼混养,但品种单一,依靠稻田中的自然饵料和稻花为食,收割稻谷时即全部捕捞,水田利用效率低。

3 发展壮大太湖县水产养殖业的一些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为使太湖县水产养殖业更好更快发展,真正成为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期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3.1 调整养殖结构,提高科技含量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是太湖县养殖户生产实践中选定的优良种类,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丢弃的。在稳住“当家鱼”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销路好 、价格高的新品种(如已经引进的鲳鱼、鱼、黄颡鱼、黄鳝、泥鳅等品种),发展特色养殖。建立养殖示范户,为群众树立榜样,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努力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向高效渔业、常规渔业向科技渔业、生产渔业向生态渔业”的四个转变,不断提高渔业附加值,促进渔业效益的快速增长,

加强渔技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创业指导,改变养殖户小富即安、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知难而退、不思进取的不良心态;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增强他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设基层渔技推广机构,渔技人员向养殖户手把手传授科学养鱼技术,大力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及时防治常见的鱼病,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产量和利润。在鱼塘改造上,要逐步实现自动排灌、自动化的施肥投饵系统、增氧系统及水质监测系统。拓展稻田养殖及池塘种养轮换的养殖方式,达到渔农双丰收。同时加强渔政管理,切实做好野生渔类资源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和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精品、休闲养殖上下功夫。

3.2 转变经营方式,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整合养殖资源,走联合经营、统一品牌、集体采购养殖饲料、龙头带动股份制道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模式。扩大滩涂沟圩池塘建设,增加养殖面积。

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稳定承包关系。在今后的水面承包过程中,建议在自愿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水面资源的流转,选择有资金实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承包主体,以确保在投入和水产品产量、质量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承包期应依据水产品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以避免一旦经营不善改变难的问题。在签定承包合同时,要明确投入标准,根据承包水面的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投放量和捕捞量;每年投放鱼苗时,水产主管部门都应进行现场指导,引导其按生产需要的数量和质量合理投苗;对于经营、管理好的养殖户要稳定承包合同,鼓励长期承包。

对于山塘、水库的养殖户要合理调度灌溉用水,让农业保险同时覆盖养殖户,确保养殖户利益。

制定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域内外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承包开发,投资水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

3.3 加大资金帮扶力度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一大瓶颈。首先要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财政扶持,进一步加强中央、省对支农惠农措施的贯彻力度,使文件中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银信部门,应加大对水产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周期,合理确定信贷额度和归还时间,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产养殖户的资金需求。担保公司也可拓展水产品担保以便水产养殖户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开发渔业保险产品,降低水产养殖风险。

篇(6)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太阳能;地源热泵

目前,太阳能和地源热泵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产生中低温水的领域不断拓宽,既环保节能又可以为用户节约大量的运行费用。而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2],而水产养殖业受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较大,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等冬季比较寒冷的地区,一些名贵的热带水产品种,即使在室内,如果不对养殖水提温,也无法达到生长要求或生长缓慢。所以每年到了冬季,为了能够维持热带水产品种的正常生长,寒冷地区只能采用燃烧常规能源(主要是煤炭)的方式来对养殖水提温,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煤炭燃烧后释放出的烟气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3]。本文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冬季寒冷地区寻找到一条既经济又节能环保的水产养殖方式。

1工程简介

1.1太阳能集热器

作为本工程主要热源的太阳能集热器采用了热管式真空管集热系统,考虑到北方冬季特别寒冷的因素,选择了防冻液作为热管内的循环介质[4],解决了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防冻问题,集热器面积共约40m2。

1.2地源热泵系统

地源热泵机组由哈尔滨市第二水泵厂设计加工,机组实际输入功率3.5kW,名义输出功率60kW。该地源热泵系统的循环方式为密闭式循环,机组外循环液体采用乙二醇,取热循环管为直径20mm导热性能良好并具有一定强度的PERT管。取热管布置在生产车间旁边每天用来排水用的池塘底部,共600m,采取平行布置,4组并联运行(图1)。

1.3系统设计

该系统由临沂大学、哈尔滨阳光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市第二水泵厂联合设计,该系统采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联合运行的方式对蓄水池中的水进行提温,太阳能取热不足时启动地源热泵系统加以补充,要求蓄水池中20t水的升温幅度为14℃(图2)。

1.4控制系统

本工程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利用专业模块采集各控制点温度输出信号给设备(泵、电磁阀、热泵主机等),并利用模块将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随时控制系统的起停,也可切换到人工控制。当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采集到的错误信息,进行自动报警。目前该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2能量计算

(1)式中:Q为吸收的热量;C为质量热容,水的质量热容是4.2×103J/(kg•K);M为质量;t为升高或者降低的温度。根据太阳能厂家所提供的参数该系统所采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在哈尔滨地区冬季晴好天气的日均得热量为1404MJ,太阳能集热器对水加热的转化率为85%。20t水的得热量为1404×85%=1193MJ>1176MJ。在绝大多数冬季晴好天气,单独运行太阳能进行集热就可满足20t水的提温要求。在冬季阴雪天气和光照不足的情况下,需要用地源热泵来进行补充。热泵采取间歇运行的方式,在太阳能完全不工作的情况下,只启动地源热泵机组,5~6h即可达到水温要求。

3运行效果及费用分析

根据2014年、2015年冬季该系统运行时的测试情况来看,实际运行效果稍好于设计情况,在晴好天气里,即使天气比较寒冷,太阳能部分也能满足提温要求;在太阳能无法工作的天气里,热泵机组的实际运行时间要比设计时数缩短将近1h。分析原因,太阳能部分是因为太阳能的实际转化效率比设计时预计的效率要高;而热泵部分是因为养鱼车间排出的水一般温度都在15℃左右,和池塘中的水混合之后,池塘中的水比设计时采用的温度要高。安装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后,与以前的0.3t/h锅炉的安装及运行费用比较见表1。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结合起来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是切实可行的,可全天候运行,可节约总运行费用近80%。4结论本工程的试验成功,将对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的联合应用,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今后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系统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成功的工程实例。(2)为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的联合应用及推广积累了经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数据;为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搭建了桥梁。(3)在实际工程中实现了太阳能和地源热泵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报警,使系统运行更加经济合理。(4)本工程初期投资15.3万元,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8.1万元,不到两年即可收回全部设备成本。

参考文献

[1]王雁生,王成勇,陈文明,等.太阳能+地源热泵并联热水系统冬季运行特性研究[J].暖通空调,2009,39(9):70-74.

[2]赵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2):18-20.

[3]吕青,卢晓中,焦宏强,等.良好水产养殖规范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展望[J].渔业现代化,2015,36(4):62-65.

[4]王崇杰,薛一冰,张蓓,等.太阳能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