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减排的意义

低碳减排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3 16:02: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低碳减排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低碳减排的意义

篇(1)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中国城市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透露,经初步估算,2010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喜事。因为通过节能减排提高了能效,“十一五”前四年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这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也展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但我们在看到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该反思背后存在的隐忧。

“减排目标提前完成”的光环背后,是抹不掉的“拉闸限电”,是挥之不去的扭曲的政绩观。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下,节能减排“强制风”席卷全国,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这种“突击减排手段”之后,减排目标提前完成了。为了减排,山西晋城限电:居民生活用电1个月被停14天;安徽全椒为完成任务拉闸限电,医院自己发电做手术;“水电大省”湖北为减排陷入有电不能用的尴尬境地……当节能减排异化为一场“突击秀”时,我们应该为“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高兴还是悲哀呢?

对于减排目标提前完成的政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是一场持久战,应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绝不能靠短期的突击和邪门歪道手段来完成任务。倘若为节能而节能,那样的节能减排意义何在?节能减排没有捷径,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方面下功夫。一切投机取巧的节能减排行为最终只会导致恶性循环,与节能减排效果背道而驰。

要提高节能减排目标的含金量,让节能减排落到实处,必须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认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的手段,要为生活而节能,绝不能为节能而节能。其次,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政府则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让节能减排深入人心,让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只有人人参与才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捷径”。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效率;碳排放;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F22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高污染,以及低效率和碳排放剧增,即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温室气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碳排放强度看,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不但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例如,2010年我国每万美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3.8吨,是美国的3.8倍,日本的6.9倍, 欧盟的 6.3倍,巴西的7倍,印度的1.6倍①。

“十三五”纲要已明确提出,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研究经济效率的同时,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利用经济模型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对于推进低碳发展、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

2003年,英国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低碳消耗和低污染以获得高产出,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发展。J. A. Duro 和 E. Padilla利用 theil 指数分解法,证实影响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1]。Kei Gomi,Koji Shimada等对建立区域低碳社会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发展应该建立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计划,通过温和的经济增长来实现目标和计划[2]。M. David等分析了不同国家及部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3]。Toshihiko Nakata,Mikhail Rodionov等认为全球应通过构建一个新的能源系统向低碳社会转型,常规的能源系统侧重于世界能源供给与需求网络,新的能源系统应该是立足于减少全球碳排放,更改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创新系统[4]。Fankhauser S借鉴英国的经验,为碳减排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建议。他认为,给碳定价是至关重要的,但低碳还必须解决更广泛的市场、投资的政策和行为失败问题,这反过来提高政策的复杂性和协调的问题。碳转型主要是革命的生产,而不是消费。供应方面的创新和需求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但前者占主导地位[5]。Xue J, Watanabe S.通过分析日本的碳排放现状,对日本政府对气候管理和能源管理的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给,推动了日本传统社会向“新型低碳社会”的转变。日本的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对于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6]。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碳排放和能源政策的研究,对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中国学者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

1.对低碳经济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陈诗一基于SBM-DDF-AAM低碳经济分析理论机制,构建了低碳转型进程的动态评估指数,并对改革以来中国各省级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进行评估和预测[7]。朱承亮在考虑非期望产出SO2和COD的基础上,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从效率视角对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效率较低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但效率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为东部省份,个别西部省份在一些年份均处于生产前沿;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环境治理强度及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8]。刘瑞翔利用了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发现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9]。周莹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下构建了省域低碳经济运行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0]。相关学者对省域低碳经济效率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各省低碳发展的差异,进而对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对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林伯强得出对我国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和能源强度[11]。涂正革发现:经济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5百万吨(MT);不同行业间经济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很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节能技术与工艺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12]。李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回归,考察了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认为产业结构对改善碳排放效率最有成效。史亚东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主要能耗行业在碳减排约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发现碳减排约束对能源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1314]。贾登勋利用Tobit模型研究了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15]。

中国学者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回归等方法来研究我国的碳排放和低碳经济发展,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而探索改善碳减排的措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低碳经济效率极低(有效值低于0.45)地区有: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河北、山西等7省,说明这些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迫切。例如山西省,GDP为12 113亿元,CO2排放量为10 396万吨,资本存量为11 511亿元,劳动力人口为1 790万人,能源消耗为19 336万吨。山西省是明显的高排放、高能耗省份,产出并没有高出平均水平,低碳经济效率极低。甘肃省,GDP为5 650亿元,CO2排放量为4 048万吨,资本存量为6 155亿元,劳动力人口为1 492万人,能源消耗为7 007万吨。甘肃省各项指标都很低,但其低产出是低碳效率极低的最主要原因。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基于交叉评价DEA方法,测度和评价了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低碳经济效率,避免了传统DEA模型中权重依赖性的缺陷。

研究表明,2012年中国区域低碳经济效率基本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且省际差异明显。从区域层面上看,低碳经济效率东部为0.68,中部为0.58,西部为0.48,同时,从省际层面上,各省低碳经济效率差异较大。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湖北、海南等7个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河北、山西等7省,这些地区低碳经济效率最低。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低碳经济效率低下的主要来源。在明确了省际低碳经济效率差异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省市效率低下的原因,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布局,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战略,有的放矢。例如,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煤炭产区,属于传统能源大省,煤炭开采与加工对地区碳排放影响较为显著。山西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达到53%,因此其低碳化进程中,应加大煤炭开发使用领域的技术投资,强化高能耗行业研发管理力度。

(二)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手段

1.发展低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提高能源效率。以“高能耗、高产出”的辽宁省为例,应当在产出不减少的情况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2.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限制“高能耗、低产出”产业的发展。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比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以山西省为例,面对其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特征,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3.提倡低碳消费与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直接关联。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经济指标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只有通过节能减排、要素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改善才是低碳转型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鼓励自主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强度,完善碳权交易平台和碳基金运营模式。完善碳交易平台,将碳排放纳入效率评价体系,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政府为低碳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拨款,同时鼓励民间投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与资金支持。

注释:

①此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中二氧化碳数据来源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

[参考文献]

[1]Duro Juan Antonio, Padilla Emilio .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 A decomposition methodology by kaya factors[J] . Energy Economics , 2006,28(2):170187.

[2]Kei Gomi, Koji Shimada, Yuzuru Matsuoka, et al. Scenario Study for a Regional Low carbon Society[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2007(2):121131.

[3]David M, Christopher Y.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 , 2009,37(12):550559.

[4]Nakata T, Rodionov M, Silva D, et al. Shift to a low carbon society through energy systems design[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0,53(1):134143.

[5]Fankhauser S.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 lowcarbon economy: lessons from the UK[J]. Climate Policy, 2013,13(3):345362.

[6]Xue J, Watanabe S. Low Carbon Economy in Japan[J],Handbook of clean energy systems,2015(6):37193753.

[7]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3244.

篇(3)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意义;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introduced in a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its realization.

Keywords: low carbon; A low carbon economy; Mea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F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实施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1 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对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2 污染减排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协同效应

污染减排措施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不容忽视的协同效应,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对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体上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控制局域污染物排放( 如 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另一方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中同时可减少其他局域污染物排放。

1.3节能减排事关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情况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制约着经济发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且呈上升趋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劣五类水质占将近全国三分之一的水体,重点流域频繁发生水污染事故,40%以上断面的水质没有达到规划要求,一些处在其流经河段的城市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是我国

近年来又一严重危害人们衣食住行的问题,我国大气污染已和发达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的程度相当。在2005年监测的52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低于二级标准的达1/3以上,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人口达城市人口的1/5。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证实,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单位计算,我国除煤炭资源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资源为28%,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05%、7.69%。因此,只有节约资源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4国际上对我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压力逐渐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世界资源需求的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我国原油需求量日均约为665万桶,占全球日均需求量的近8%。2005年上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80%,这其中近50%靠进口满足。另据统计,2002年至2005年间,我国对锡和镍的需求增长量占世界消费增长量的大部分。我国需求增长量已经成为影响初级金属产品和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一些投机集团哄抬资源价格的幌子,受到一些初级产品进口国的指责和一些国家的担心。但我国对全球初级产品和石油的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高污染、高能耗生产环节的结果,其中相当部分产品并不在我国消费,而是出口到全球市场。我国是全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均占近全球排放量的14%,对全球大气污染的影响很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以及世界未来格局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国际压力将不断增加。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来说,煤炭是主要的能源,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采用的技术和工艺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实现的途径也不同。

2.1 降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

由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化以天然气和石油等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的能源消费模式是社会的必然趋势。煤炭的耗能要比石油和天然气高很多,降低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的分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一定风险,但综合比较各种方式之后,这种措施仍是首选。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因此,加大力度实施煤炭净化技术以改善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个长期的基本的任务。

2.2 充分发挥碳汇潜力

发展低碳经济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林业的措施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充分发挥碳汇潜力。过去的50年间,我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用于造林,但至今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2%,这项通过改进森林管理、提高森林的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的面积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被证明不实用,并且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花费。因此,必须研究、探讨新的措施发挥森林碳汇潜力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2.3 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碳排放的技术和进行一定的资金援助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减排,还有利于完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我国以实际行动为低碳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技术市场,采取各种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十”中提出截至2010年底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5,这相当于减少了近12亿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因此,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2.4 完善政策体系

“低碳经济”提出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先后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但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欠缺。要推进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节约资源法、清洁生产法等的实施; 制订和实施鼓励低碳经济的财政、税收和融资等经济优惠政策,制订和完善碳交易和碳审计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推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制订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改造节能建筑;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及依照国际通用的 “碳源 - 碳汇”平衡规则,对国内生态保护区实施补偿;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掌握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相应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统计和管理体系,让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赢之策。

2.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按照“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实行清洁生产,强化污染预防并实施全过程管理; 另一方面合理布局,使产业之间耦合共生,延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以少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获得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2.6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还是个新事物,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倡导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等理念,通过健全和发展各种环保组织,指导企业和公众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组织推进、全民参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整体合力,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7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国应积极引进先进的减碳、无碳技术,加快创新和推广速度; 探索国际企业间、学术界间及其他组织间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3 结论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制约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民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因此,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奚建武,徐丙奎. 节约型城市 [M]. 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国志.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J]. 亚太经济,2010,( 4) .

[3] 李丽平,周国梅. 切莫忽视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 [J]. 环境保护,2009,( 24) .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融资;CDM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082-0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10年中国能源相关的CO2排放总量为68.8亿吨,“十一五”期间中国CO2排放总量较“十五”增长了33.6%,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可见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是全球性的。低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使低碳融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低碳融资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破点。

一、低碳融资与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阐述了其在未来五十年的能源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金融,而低碳金融同时也赋予了低碳经济新的内涵。低碳金融的概念,归结起来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投融资活动、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碳衍生品交易。可见,低碳融资是低碳金融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的转型,还是低碳企业的持续发展,如果缺少了资金的支持,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低碳融资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研发低碳技术、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各种融资模式向社会资金供应方筹集资金的过程和行为。具体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碳基金和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大大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状况和融资保证问题。中国不管是由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变,还是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程,都将面临技术和资金这两大约束条件。而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经济发展。因此,低碳融资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低碳融资渠道

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瓶颈,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因本文主要研究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应采取的融资方式,故短期融资本文暂不做详细描述。企业融资方式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可划分为内源融资(Internal Financing)和外源融资(External Financing),外源融资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从范围上则包括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以下我们就各种融资方式的概念和优缺点做一下分析。

1.内源融资。内源融资,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是指某一经济单位将自身积累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资金、留存收益和折旧基金构成。相比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具有自主性大、融资成本较低、掌握产权控制权和抗风险的优点。同时,内源融资还具有原始性和无法满足企业急切需求等缺点。

2.外源融资。一般意义上讲,企业需要资金时首先会动用内部融得的资金,但随着企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在企业发展中便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外源融资按地域可分为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因本文主要研究低碳经济企业如何在国际范围进行融资,所以对国内融资的具体方式不再做分析。除去一些国际对华援助和捐赠,国际融资按照融资人和投资人之间的权利关系,又可以分为国际权益融资和国际债务融资两种。国际权益融资是指融资者通过发行权益性有价证券或者接受国际投资人合资经营的要求,从而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国际投资基金、国际风险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债务融资则要求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各种形式的贷款、债券和融资租赁都属于债务融资。

外源融资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优点。资金来源广泛,方式多种多样,使用上灵活方便,可以满足融资者各种各样的融资需求。当然,外源融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融资者要进行外源融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条件更是严格,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其次是融资成本,外源融资需要支付一定的融资成本。债务融资如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股权融资则有可能使原企业控制者面临企业控制权分散的风险。

三、CDM机制

篇(5)

关键词:CDM(清洁发展机制) 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 碳交易市场 碳减排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CDM项目的发展,并非是看到了其自身的商业利益,而是为未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基础,因为低碳经济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

1.能源方面存在的现状。当前我国能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制约因素,使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所以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我国不管是能源战略还是能源政策都应从这些制约因素为出发点。在我国的能源方面存在着几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当前煤炭在开采和燃烧过程中给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对煤炭的需求量比例会不断增加,仍处于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燃煤过程中所导致的CO2排放总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对CO2进行捕捉的成本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在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及全球变暖的危机下,发展低碳经济已不仅仅是我国重要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就导致对能源的需求呈持续增长的态势,“高碳”已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样就必须走上西方国家为发展牺牲环境的旧路上来,而且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和缺油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需要以煤为主,而长期以来我国又是以工业发展为经济结构的主体,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我国经济高碳的特征。

2.低碳产业链方面的现状。当前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将单位GDP的碳排放比纳入到中长期的规划当中,并制定了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等。而长期以来我国更重视于单纯强调GDP的增长,但在减排目标公布后则需要加快实现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及成熟,全面提升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进程,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当前我国我国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产业群体已经形成,这就对传统行业的发展规模带来较大的挑战。而在这其中对于航空业的挑战则将更为严竣。目前欧盟对其进出欧盟市场的多家航空公司都制定了减排责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拥有欧盟航线的航空公司将付出巨额的成本。这就需要我国加快低碳行业的发展,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国需要将低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链条进行缩短,,而对这些高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进行低碳化。同时还需要对高碳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国民经济发展有效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重,削弱重工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及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销售网络的形成,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实现产业调整的步伐,使其更趋近于低碳经济的标准。另外还需要根据各地区情况的不同,实现能源的集成优化,从而使其得以规模化和进入分步实施阶段。

二、发展碳交易市场

当前碳减排的途径并非只有CDM这一条路可走,尽量开展CDM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碳减排。所以在要想实现碳减排还要利用碳交易市场,充分的发展碳交易市场,使其与实体经济关系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从而使其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具有透明性,从而促进其发展,使其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1.碳减排量作为一种虚拟产品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当前碳交易已开始商品化,这是随着碳减排量和碳信用额的产生而实现的,当前在国际上碳减排合作和碳交易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化,有效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要想实现低碳产业链,则需要以绿色技术为基础来进行碳交易,同时实现机制上的创新,带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实体经济转型的成功。

2.绿色环保从理念到商业化的革命。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环保是对自身行为和自由的限制与约束,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碳虚拟商品的出现将使人们意识到环保行为可以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带来切实的收益。随着碳虚拟商品与实体经济的不断结合,人们的环保行为将从社会责任感驱动逐渐转变为利益驱动。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实现这一重要的历史重任,则不管是自主研发还是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说到根本上也就是需要我们掌握核心的技术。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在CDM的基础上对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存在着许多不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当前要想使我国的低碳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加大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主研发的力度,同时还要对核心技术市场进行掌握,这才是我国碳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以CDM项目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低碳经济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贾思远.浅谈CDM发展的积极意义及目前面临困难的探析.现代商业2013年8期.

篇(6)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又进一步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加。因此,碳排放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选择,许多国家都开始尝试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碳减排审计”应运而生,成为各全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中,将以什么是碳审计展开话题,接着将介绍世界各地碳审计研究的现状,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碳审计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碳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碳减排;审计;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碳审计①是用来衡量个人或者企业的温室其他排放的具体情况。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的碳审计,承担着为企业和政府检验和验证碳排放的承诺实现情况的责任,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独立监督和评价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增长,然而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得温室效应加速发展,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2013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了较为强烈以及持久的雾霾天气,二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便是造成雾霾的一大原因。因此中,作为经济发展中的而一个新兴国家,促进低碳减排势在必行。

曹梅、郭晓莎认为:“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经济问题”。好的经济环境要有好的生态环境作保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不是区域范围内的,气体会逐渐扩散至污染地周边的省市,甚至是周边的国家,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也会是世界范围内的,这种影响的波及,可能最终会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 “十二五” (2011年-2015 )计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将把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3 %作为十二五计划的一个目标。可见,碳减排审计已经被提上日程。

二、英国碳审计研究实施情况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的一个最显著影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对温室效应及其关注。早在本世纪初,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便在英国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被提出。

(一)审计目标

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气出了低碳审计的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遵循性;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低碳财税减免的真实性和效果性等等。

(二)审计内容

英国低碳审计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②:1、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2、低碳财税资金的审计监督;3、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

(三)审计成果

英国碳审计取得的众多成果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位于伦敦的贝丁顿零碳社区的成立。通过进行碳审计,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社区内各个建造和运行环节的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很多降低碳排放量的发放和政策。并且英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低碳生活链,包括:零能耗的采暖系统、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循环利用的节水系统以及绿色出行模式。

三、中英碳审计实施比较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我国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先后展开了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41 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专项审计调查等环境审计项目③,碳减排审计在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晚,我国碳审计的发展和英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可变现为以下几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碳减排审计的中英比较

比较项目英国碳审计中国碳审计

审计方式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以单项审计调查为主

审计重点政策评估项目评估

审计范围较广较窄

信息披露审计结果公开披露审计结果较少公开披露

四、碳审计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启示

(一) 我国碳审计现状

近些年,在与日俱增的全球性碳排放和国际环保,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多重压力下,促使我国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而且很可能将在日后负担一定的碳减排任务。低碳审计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视,然而碳减排审计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

1.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缺少较完整的碳审计体系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发展较为完善,并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体系,为其碳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使得碳审计的理论与规范相结合。而在我国,由于碳审计起步较晚,赖以依存的环境财务会计较缺乏,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在我国碳审计不仅缺乏理论指导而且缺乏实践指导,理论与实务脱节。对我国学者而言,碳审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新鲜度,对于“为什么进行碳审计?如何进行碳审计?”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仍然模糊且亟待澄清,而构建碳审计标准、方法、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应用理论更是望尘莫及。

2. 公众对碳审计认知度较低

碳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我国民众中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由于缺乏认知,部分企业便对碳审计的公正性产生质疑,更有甚者担心碳审计的开展可能会泄露其商业机密,出于以上考虑,是的部分企业从内心拒绝碳审计,不愿及时披露真是的待审计数据,最终造成审计取证难度的增加。

3. 开展碳审计的专业人才存在缺口

在碳审计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往往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碳审计,是的碳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碳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只是,因此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但是目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经人员转变而来,专业知识掌握范围较为狭窄,审计结果可信度较低。

(二)碳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能要消耗的大国之一,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上,碳排放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这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碳审计在英国及其他欧美国家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得出如下启示。

1. 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进行碳审计

碳审计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案例。美国通过将重点放在公民的生活方式上,从小小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是美国民众提高了低碳意识,从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丹麦开展 “气候公民”培训计划,并且成立专门的气候科学中心,用以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在我国,碳审计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实施碳审计过程中的第一步应是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危机和能源危机意识。

2. 政府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碳审计发展

第一,政府应尽快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碳审计理论准则;第二,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碳审计并对社会公开报告,对披露信息真实、合法、及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循序渐进,最终,由鼓励政策逐渐转变为强制性披露政策。

3. 确定碳审计重点

我国应确定碳审计的重点,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审计标准。根据我国自身的切实需要,“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3%的约束性指标。目前我国现代建筑的碳排放占了总碳排放的近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建筑物碳排放应作为碳审计的,这点可以模仿伦敦的贝丁顿零碳社区,结合我国建材的特点,分析现有的建筑物排放的温室气体,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

4. 加强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企业碳审计人员不但应具备的各种统计分析,测试的标准和方法,而且需要具备设计政策,技术,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应具备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培养审计复合型审计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陆婧婧,苏宁.碳审计的国际比较[J].环球瞭望,2010.(8).

[2] 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研究,2010.(8).

[3] 黄溶冰,王丽艳.环境审计在碳减排中的应用:案例与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8).

[4] 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5] 韩广.抓好能源审计,促进节能减排[J].中国能源,2009,(5).

[6] 李鸥洋.我国企业碳审计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4.

注解:

① 陆婧婧,苏宁.碳审计的国际比较[J].环球瞭望,2010.(8).

篇(7)

关键词:低碳旅游;新经济;价值诉求;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76-03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压力下,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新经济形态。所谓“新经济”,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和支撑,以“三高三低”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随着新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低碳旅游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和接受,并被视为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式和战略选择,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改善气候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与属性

近年来,学界针对低碳旅游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概念和内涵上尚未形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减排说,强调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业务全流程中减少碳排放;(2)行为说,认为其实质是基于低碳排放的新型消费方式;(3)理念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是生态旅游的延伸和体现。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低碳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旅游产业“低碳化”;二是不能牺牲消费体验和质量;三是实现途径是多元的,包括理念、消费方式和技术创新等。基于此,可将低碳旅游的内涵概括为:为保障全球气候安全,在不损害旅游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理念重塑、科技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综合利用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转移排放、碳汇等多种途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

从本质上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具有新经济属性的理念、技术和产业体系,在理念上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技术上趋向于信息化、技术化和网络化,产业上则符合新经济“创新驱动、边际效益递增和可持续性”的内在特征和运行规律。[1]首先,低碳旅游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分配、加工和销售,如旅游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等;其次,低碳旅游以信息和技术为发展动力,形成无缝对接的网络化产业链,通过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使旅游成为一种知识型产品。[2]由于自然、人文、科技等知识的重复消费和边际成本较低,使低碳旅游具备了“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特征;再次,现代旅游业以知识和精神产品或服务为主,几乎不受时空等物质条件的约束,在此意义上,低碳旅游具备持续发展的无限空间。此外,可持续性还表现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除非受到战争、重大疫情等因素影响,低碳旅游不会因产业周期波动而出现产业潮、产能过剩等现象。

二、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

1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内生价值是本质属性的依据。因低碳旅游的属性涵盖理念、技术和行为等多项内容,由此决定了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多元取向。如“减排说”从政府或企业视角,将低碳旅游视为一种供应链,强调其功能性价值。“行为说”则以消费者行为感知价值为依据,低碳旅游具有其符号价值或象征意义,能够实现自我情感和意识的表达。低碳经济一般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在现有市场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低碳旅游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必须依托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集体努力。因此,可分别从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出发,围绕四个价值主体构建低碳旅游的价值关系网络(图1)。

一般而言,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可划分为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和社会性四种价值。[3]其中,功能性价值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出发,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即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侧重于消费体验,要求消费者尽可能采取全新的“低碳”模式,因而具有较高的体验价值;社会性价值则体现为社区居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联接,这种群体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亲和力,并激励消费者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可以预见,随着低碳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和成熟,其内生价值将不断外溢,不但能够显著降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还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低碳旅游的外在意义。外在意义是本质属性的功能体现。依靠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得以实现,低碳旅游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彰显了多个层面的外在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科学已证实,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会导致高温、干旱、龙卷风、强降水等极端异常天气。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问题正逐渐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旅游产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因此,减少旅游产业碳排放,发展低碳旅游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