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09:24: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山西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特色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升。但整体而言,山西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产业化程度偏低、市场交易不规范、科技转化率不高等深层次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特色农业经营化水平高低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一般来说,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越高,其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占有率越高。从整体经营水平看,现阶段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尚不完善,和其他省份相比,经营水平低,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少,仅有25家。2015年列入“513”工程的省级龙头企业仅81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就很难起到同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影响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交易不规范。目前,特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厂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不正当手段,钻法律的“空子”。市场交易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准则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厂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通过一些特卖促销活动以低价销售产品,不能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新鲜。另外,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真假辨别能力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部分特色农产品定价过高,有的甚至形成市场垄断,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
3.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从山西省公共财政投入中不难看出,山西省农业研发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在国家对各省份的财政投入中,对山西省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其中科学技术的投入为62.06亿元,农业相关的投入仅为339.69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最少。
二、制约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山西省特色农业面临的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水平不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等。
1.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特色农业是资源、劳动力、科技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它是一种高效农业。所以,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现阶段而言,山西省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特色农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方面,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员偏少,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比较短缺,许多现代化的生物科技、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等还未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科技资源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2.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不通畅。山西省因地处大陆内部,交通不便和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成为山西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如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就业人数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铁路运输业,水运和航空就业人数较少。进一步说明山西省航空和水运发展缓慢,这就导致特色农产品新鲜度和保质期延长。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山西省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143687.4公里,在中部六省中运输里程最短。其中,公路运输里程最长,为139343公里,但是在六省中排名最后。可见,身处内陆地区,交通不便利,对山西省对外运输特色农产品影响很大。另外,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条件不容乐观,许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道路、运输设备、仓储设施、保鲜设备等硬件设施还很落后,现代化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市场信息不灵,信息收集、传递手段落后,时效性差使绝大多数农户不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
3.劳动力素质偏低。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求农民对该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越来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山西省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力大部分是体力型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如图1显示的是2013年山西省农村受教育程度。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总劳动人口的22.7%,初中文化程度占47.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8%。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业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户自身生产意识薄弱、风险意识不强,阻碍了特色农业向科学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
4.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目前山西省虽然创建出水塔老陈醋、冠云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古城纯牛奶、六味斋酱肉等一批农产品品牌,但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不注重农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在2014年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国1191家龙头企业名单中,山西省合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6家,仅占2.2%。这对于树立山西省特色农业品牌,提高知名度非常不利。5.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政策因素往往是作为外部因素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策因素同样影响特色农业的发展,往往政策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或抑制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以区域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相关的抑制政策能够有效地防止盲目开发农业资源。
三、加快发展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特色农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科技投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把农业做强、做优,增强市场竞争是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要加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优质杂粮的选择和栽培。根据山西省农业地域差异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培育适合各农业生态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重点研究具有特殊用途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要立足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提高绿色蔬菜种植产量。要研究制定鼓励优势品牌和高新技术农畜产品出口的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加工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2.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对提高产业化水平至关重要。所以,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山西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把确实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发展山西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积极开发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业土特产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开发绿色食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更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加强政府监督和扶持力度,促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农业政策、资金投入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具体而言,首先,政府要制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者降低税率。其次,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应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渠道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农业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加大投入,增加对农业灾害的补贴;同时,逐步建立完善农业科学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根本利益。
4.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保障。省委、省政府应该在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培训等方式。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可以请专家进行专门的培训,政府给予一些补贴,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加快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2
我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 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 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 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 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 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本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学有关理论,采取现代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和手段,以一个经济周期重点数据为主,系统分析当前贵州承接的东部转移产业对贵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既分析有利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也分析可能存在的资源挤占效应,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产业承转中凸显的贵州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新一轮产业承接中,承接产业转移给贵州省带来了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效十分突出。但就农业产业来说,从目前研究情况看,产业接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强有力的促进,农业的弱势没有得到改变,其投入绝对值在增长,而其所占比重更轻,对总产值的贡献率将继续走低,没有体现出产业承转发挥的“发展效应”、“就业扩大效应”、“优化效应”等。
在产业接转中凸显出来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既有自然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自然历史因素看:一是缺乏常规产业化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典型的山区特征使得与平原农村地区相比更难使农业经济突破自然经济限制。贵州全省山地面积15323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丘陵面积17600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0%,平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左右。全省坝子面积计622.2万亩,占总面积的2.36%,1万亩以上的坝子只有47个。总体呈现山区农村经济和产业特征,不符合常规产业化发展对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更难突破其自然经济状态。二是虽然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却不便于形成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经济带动性的主导产业。一方面仍然缘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就是资源丰富反而更容易在生产布局中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从现实因素来看:一是生产要素的薄弱,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薄弱是最大的制约。表现在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的长期短缺。这也正是当前加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之所在。二是整个工业体系,特别是其中与本地农业产业密切关联的部分,十分落后,对农业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不能有效促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反映出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推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不能与农业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不能客观反映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建设对农业、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服务体系的欠缺,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以及如何转变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也因此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虽然,从上面分析得知面临的困难很多,原因很复杂。但是,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探索,全省上下对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已形成共识,分析优势抓住机遇,通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科学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路子前景可期。
首先要对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走自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发展的自我需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让它保持活力、富有效益,否则,凋敞的农业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稳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兼顾各方要求,把产业关联的各方利益进行紧密整合的一体化经营和组织形式,标志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形式,是农业发展的自我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来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结构上由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户形成的分散经营如何与强大规范的市场机制融为一体;二是在产业链上,生产、加工、销售不同环节被不同部门分割。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效益的提高。要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要通过谋求农户家庭经营的外部规模,从立体的角度把农业的规模扩大,即把农业视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一个完整的链条,拉长该产业链条,使种养业可以从后续环节中分享到不断增加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是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这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大体上拿到平均利润。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来综合利益机制,才能协调解决实现。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解决利益分配严重倾斜的问题,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农民和企业都要完成各自的职责,如政府的规划和监管,农民的生产等,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产物,对市场具有天然的适应性,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的规划、调节等要通过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最终落到具体的农民个体生产活动中。政府、企业和农民这三者依靠产业化机制的互动最终实现目的。
其次,我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产品,再加上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品类繁多,名优土特产品品种齐全,这些条件为我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们选择主导产业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们立足省情,确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原料基地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大承转中,根据我省实际确定了医药产业(中药种植为基础)、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些特色产业方面,纵向比较,取得的成效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从近期的有关材料显示,各方的重视和投入还在继续加大,应该说,我省农业产业化正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二、对策:加快贵州农业产业化。促进“三化同步”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预警的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可能性,核心就是要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产业化,而不能局限于农业谈农业产业化,要等同于其他产业,一样大力吸引和承接相关产业,促进本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把原始的种养业、初加工业等做成将相关的加工业、服务业等都融入其中的立体大农业产业、现代大农业产业。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在进一步的产业转承中赢得足够的重视,切实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促进我省“三化同步”战略顺利实施。
1.主动作为,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推进农业市场化和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政府都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在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上,应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育。支持农民以稳定就业方式进城、进镇,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长,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化各环节间转移。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逐步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状况,使农村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积极引导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各环节。还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是运用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产业转移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支持。政府要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各行各业,尤其是鼓励产前、产后企业直接和农户(场)签订信贷合同,以贷款补贴和付货款等方式把资本投向农业: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公司给予一定的所得税减免,以保护一体化组织的收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产,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
2.科学布局,实现农业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与加工
虽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但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特别是我省仍然改变不了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现实。从实践来看,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通过聚集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基地建设、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建立具有本地特点的若干个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是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对那些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主导产业。我省确定的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和较强竞争力,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它们,要从种植、加工和市场推介等全产业链统筹,充分考虑其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市场流向等,逐个产业进行研究,形成“一业一策”和“一品一策”,制定出台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意见和规划等政策措施。布局中要抓好产业配套,既要从产、加、销纵向一体化规划发展产业,又要从产品物流、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加工增值、组织形式等横向一体化地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二是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原料基地。着力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原料基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集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产业布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乡一品”、“一县一业”思路推进。近年来,随着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茶产业、马铃薯、辣椒、火龙果、太子参、半夏等产业已基本或即将解决基地的规模化和集中度问题,其他优势特色产业的基地规模化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茶园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年新增面积占全国一半,遵义和铜仁茶园面积占全省一半,有万亩乡镇118个、万亩村20个: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4%,毕节和六盘水种植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辣椒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遵义县面积占全省1/8等。仁怀、习水占遵义酒用高梁原料基地的近70%。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建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引导在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基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是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疏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竞争能力的大小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规模与成效。应选择一批规模较大、起点较高、产品较新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要注重引导工商、民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从政策、资金、技术、项目上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引导企业向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区域集聚,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的企业、产业集群。目前,我省初步形成了畜牧养殖、辣椒、茶叶、中药业的优势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产业转承,四川希望、南京雨润、广东温氏、泰国正大、香港裕东、河南柳江等近百家龙头企业大量投资,涌入我省农业产业化领域,“十一五”期间,仅茶产业就引进企业178家、投资6.8亿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健全体系,强化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产业化越发展,农业与市场的联系越紧密,对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就越高。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社会化服务体系应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等,这些基础性工作,有的完全是公益性的,由政府投入和提供服务是最有效的,有的可以逐步转为企业自身经济行为,但前期需要政府引导和铺垫。
二是企业化经营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企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等。企业化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企业行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其经营服务行为。
三是农协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农户参与的合作性经济组织,既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又可以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政府应在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壮大各种农协组织,为其服务农民提供必要条件。
4.深化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链条,因而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城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都处于一个需要调整和优化的过程。要对涉及的政策、立法、计划、农业、财政、金融、工商、税收、供销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各方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协调解决利益调整等问题。特别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维系农业产业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把利益机制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项目要完善准确,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要明确;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各利益主体都要增加履约意识,严格按合同办事,对违约的要进行处罚;政府要依法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切实改变龙头企业提出合同、农户签字,权利和责任不对等,甚至损害农户利益的现象。
5.加大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和教育的进步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技术进步为先导,要求技术进步贯穿于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土地改良、栽培、农产品加工、储备、运销等各个环节,可以说,没有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无法实现农业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科技进步这个关键,围绕农业产业化,加大各方特别是政府投入,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放宽政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科技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同时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特别是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否则农业产业化从生产的第一环节就成为空谈。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戚建强,李红.有机农业在中国[J].蔬菜,2009(09).
2019年以来,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茶桑产业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切实将行业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现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2019年本中心行业扶贫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按照县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结对帮扶全县两个重点贫困村,漫水河镇平田村和东西溪乡杨树口村,2019年安排19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55户183人。2018年度结对帮扶的平田村和杨树口村两个村已出列,结对帮扶对象已脱贫53户172人,还有2户6人拟2019年度脱贫。
(一)平田村辖23个村民组,606户,2228人。2016年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87户276人,贫困发生率12.8%。至2018年已脱贫73户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5%,2019年计划脱贫13户19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9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24户88人,2018年底已全部脱贫。
(二)杨树口村辖20个村民组,398户1460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394人,贫困发生率26.9%。至2018年度全村已脱贫120户35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以下,2019年计划脱贫3户11人,2020年脱贫3户7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10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31户95人,2018年已脱贫29户86人,2019年拟脱贫1户3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县43个贫困村都确定了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专业村全部达标,其中确定特色主导产业的是茶叶的有37个村(杨树口村和平田村在列),15个贫困村实现了“一村一品”达标认定,其中十一个村是茶叶,占比73%。
二是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1户、32102人, 2019年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6589户,项目覆盖率达76%,其中2019年茶叶产业发展占比79%。产业奖补23368亩茶园。截止目前,共采购良种茶苗桑苗819.49万株,新建良种茶园桑园基地3210亩,15个乡镇,2401户贫困户受益。其中茶苗747.72万株,新建茶园2492亩,12个乡镇,55个村(社区),2205户贫困户受益;桑苗71.77万株,新建桑园718亩,
2019年杨树口和平田两个贫困村累计免费发放茶苗76.8万株,桑苗5000株。
三、帮扶举措
1、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分管负责,制定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和帮扶工作制度。明确包保工作任务,定期研究部署扶贫工作。
2、定期开展调研。主要领导定期到村开展扶贫调研,认真查找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结对帮扶村出谋划策。同时包保干部定期开展走访,扶贫领导小组根据走访反馈情况,认真开展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全体扶贫帮扶干部业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脱贫攻坚工作。
3、主攻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1 筛选与论证产业发育点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首先要针对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重点选择。选择产业项目的视野要宽,应依据乡镇特点、产品市场前景、农民的生产实践、上级的有关产业政策导向、外地的发展经验、有无技术上的先进性等选择项目。镇党委、政府应定期对大家在产业项目上的建议进行收集、梳理,然后确定项目范围,继而深入论证。论证方法有开班子会讨论、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听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想法、进行市场调研等,力求使筛选、论证出的发展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2 科学规划、宣传发动
对确立的产业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对产业发展的区域、规模、阶段及实施方式、方法进行整体设计与统一规划,并经全镇上下反复讨论形成意见较为一致的产业发展规划。为调动广大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如召开多层次会议,到示范户参观,带部分农户到外地考察,请领导、专家做报告,印发宣传资料等,使农户对项目的意义、前景、收益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出参与项目经营的热情,最终使之成为产业经营上的主体。
3 组织协调,为产业实施提供条件
农户是产业经营的主体,因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协调有关农业、畜牧、金融、土地、科技、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及人员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开展好服务工作,并明确任务、强化职责、切实解决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难。如解决场地问题,由土地部门和村、组集体组织出面协调农户承包田的租赁关系,按照统一规划和承租、出租户“双赢”原则,实施了产业的集中连片生产,有效解决了示范片的用地问题。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在项目论证,制定规划时就让乡镇信用社参加,以增加其对产业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村、组集体组织协助信用社做好信贷抵押工作、使全部贷款户都用自己的房产及其他资产作为抵押物,完备信用社手续,达到了放贷双方的满意。同时,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与有关的经销组织,市场中介机构和个人联系,为产品的销售疏通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由乡镇党委、政府出面聘请专家顾问和技术人员。
4 出台有关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为发育、壮大所确立的农业产业,乡镇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对积极参加支柱产业经营的农户,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在经营场地、协调资金等方面优先对待;对经营成效较佳的村和农户给以精神和物质上奖励;鼓励支持镇、村干部带头兴办示范片,并对其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等,使乡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多地得到政策上的保障。
5 领导班子应具有强烈的为民意识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如果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不具有较强的为民意识,没有经济发展上一套过硬“本事”,就很难下决心努力地开展并做好这方面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把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和应担负的重任。深入农户、园区,多方请专家、寻项目、考察市场,只有这样才赢得了广大农户的信赖,取得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较佳效果。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历史特点;问题;对策;福建福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近年来,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了茶业、果蔬、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多项规模农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为了提高福安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福安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历史特点
福安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万hm2,其中生态茶园6 66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3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 666.67 hm2,仅赛岐镇象环、苏阳连片设施葡萄就达到666.67 hm2,形成了“万亩设施葡萄带”。此外,还种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龙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脐橙近666.67 hm2,农业产业呈现种养加多元化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纵观福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几次关键的历史转变阶段,如19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产业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麦;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两水(水果、水产)、两菇(蘑菇、香菇)、两茶(茶叶、油茶)、两竹(绿竹、毛竹)”,建立水果、水产、蘑菇、香菇、茶叶、油茶、绿竹、毛竹基地,全面推进8个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把福安市农业产业推向一个历史的鼎盛时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农业生产则更胜一筹,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福安市农业生产从温饱型转为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型农业,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农业发展实际,是实现福安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1]。
2 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农业投入逐步与市场成功对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品滞销比较严重,还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财政农业支出不稳定,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少
从2014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4 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福安农业产业发展。但从2001―2012年财政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来看,虽然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结构上分析,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少,且不够稳定。如就福安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来看,2014―2016年分别是269万元(其中省上160万元)、129万元(其中省厅40万元)、121万元(其中省厅5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较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发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家(省级10家、宁德市级36家),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农业企业的30%;从事京东、当当、天猫、淘宝等网络经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2 000多人,年销售逾8 000 t,产值逾4亿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如芙蓉李产业,3 000 hm2的芙蓉李产品,原来仅靠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加工,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造成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产,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在生产加工;由于企业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鲜果仅靠民众自已加工李干,自营自销,效益低下;另外还有政府财政投资较多的葡萄产业,2016年在晓阳、松罗、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区也已出现滞销现象,许多种植大户葡萄鲜果烂熟在田里;穆阳水蜜桃面积在666.67 hm2时产品非常热销,价格很好,现在发展到1 333.33 hm2,几乎全部靠鲜销,穆阳水蜜桃鲜果难贮运,因此市场需求与产品需求量已经成为问题。此外,近666.67 hm2脐橙也存在类似情况,其鲜果农历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场上售价3元/kg;溪潭芹洋一带桔柚严重滞销,后来只能通过媒体促销。
2.3 缺乏农业科技与市场嫁接平台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重项目、轻市场,重研究、轻效益;生产与科研项目结合不紧”的现象[2-3]。政府部门往往是依据行政目标对具有政绩效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农民或农业企业则倾向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这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或者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2.4 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
虽然福安市每年会下拨一定的金额用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但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农产品品牌一是申请多,宣传少,造成品牌知晓率低,市场效应低;二是企业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产生市场效应。
3 进一步推进福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业之基、安定之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观念,加大基础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保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后劲。
3.1 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预算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将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贯穿其中,适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以政府为引导的无偿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引导农业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其次是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贴息降低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少量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来[4]。
3.2 依托龙头建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福安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5]。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展壮大。因地制宜,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化生产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现了不少科技创新技术,如19世纪60年代的银耳栽培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的茶叶新品种选育和对虾养殖技术创新、穆阳水蜜桃的品种提纯复壮、“八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的弹涂鱼养殖技术创新等,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一是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示范园区为“样板”和“基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姻,推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扩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制约福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很难起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选择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7-8]。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为了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农业推介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市政府必须增加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品牌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农企争创各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农业领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4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农产品10多种、“三品一标”企业33家49个产品,潭头芙蓉李获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围绕福安市国字号品牌,继续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如“坦洋工夫”“穆阳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脐橙”“苏阳杨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3.5 抓创新、转方式,推动农产品社会化经营
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企业提质工程,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果蔬保鲜、精深加工及营销配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9]。另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目前,电商已成为福安市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为了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成本,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把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领农产品探索现代营销新模式[10]。
4 参考文献
[1] 金敏.立足优势 凸显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J].海峡通讯,2015(8):30-31.
[2] 汤旖G.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辽宁经济,2011(8):44-46.
[3] 巴瑞苹.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3-305.
[5]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赵保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