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1:3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高职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这是由于当今的人才只拥有够硬的知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整体的身心素质也成为要考虑的内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与身心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人文项目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1 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内涵
把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即为人文教育,它是我国如今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注重人文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教育中得到提升,让他们领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关怀,让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体贴他人,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
以人文本的理论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即把学生看作是整个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从而使学生个体的潜能与个性得到发展。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人为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教师设定授课内容时,要重视对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的方法上,更要强调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选择适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而言之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就是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在安排人文主义的健康课程时,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教学的内容、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等。只有才使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体现出人文主义教学的价值观。
2 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现
2.1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主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核心精华,它是人类价值观中和谐、科学以及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2 树立起具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主义教育,它的实现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学生自身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法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根据自身特点,选定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
3 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加强对人文教育的培养
3.1 落实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
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求按照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学习的环境、教学的手段以及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念渗透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从而人本思想的具体价值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高职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中心与主体,教师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掌握。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构建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环境,这需要学校改进相关的制度、物质以及评价,这是使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得到实现与提高的基础和保障。
3.2 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
要是人文教学在种植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渗透,教师需要通过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的认知特点以及相关的体育技能,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起始能力以及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阶段,来加强入文主义教育的教学。进行体育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对于体育人文主义的相关内涵和价值方面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就是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但是学生本身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掌握理解,与实际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教师应该从教学的角度构建好体育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主义的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更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3.3 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人文主义就是要求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师对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人文主义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想使的学生们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提高,就必须尊重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们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3.4 高职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的实施应当从各个方面做起
要想让学生能及时深刻地领会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技,这就要求教师给做好对学生的积极的引导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充分的掌握所学到的体育方面的文化知识,通过健康体育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生存的本领,通过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拓创新、集体意识等方面的人文主义教育,能够把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更有有计划性和有针对性,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思想;教学;启示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
人文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它对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了关于“人”的新的看法。第一,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人文主义在其本质中有着一种乐观精神,追求人的快乐的权利。第二,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因反对封建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个性,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第三,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①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也带有贵族性质,但它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力。人文主义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内容的主要思想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提倡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十分广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多利诺倡导的自由教育就是实施以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等经典文化,还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知识。北欧的人文主义者莫尔主张除了在德智体上的教学,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劳动实践与理论的并进。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肯定的同时,认为判断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断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比如他使用活动的字母教授读写,用游戏的方法教授算术,有时一边与学生散步,一边讨论学习。伊拉斯谟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词法和句法规则时尽量少些,简明些,因为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而是靠同习惯于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思想的那些人的日常交往,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批判强调儿童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主张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在他认为,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在他的《巨人传》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观察作为学习知识的基础,谈话、游戏、游学等都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蒙田基于知识与判断力的区别,主张学习的彻底性,强调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②而这种教学思想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缺少的。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本文想结合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做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在教学方面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并阐述这些思想对当今教学的意义。
1、蒙田的判断力教育和学习彻底性
蒙田反对过度沉溺于书本,他认为除了书本之外,大千世界里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他说:“我愿意把这个世界结构作为我学生精选的教科书: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样的宗派、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法律,以及奇异的风俗习惯,它们教我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启迪我们的判断力去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天生的虚弱。”
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迪,它说明了两个涵义,第一,我们教学生书本知识,同时也要教书本以外的知识。第二,这些知识要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不断反思。
当今学校课堂的教学只是教学生学会知识,除了课本,其他的课外书基本不读,造成了封闭狭隘的教学思路。不仅教师的教学思想狭隘,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有着标准答案的,导致学生整齐划一的学习思想,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坚信不疑,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是靠记忆了文字符号去参加考试。这种教学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学生自己对任何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对大千世界毫无好奇之心,对身边事物也不会关心,渐渐形成了学习上的行尸走肉。现在的学生少有怀疑、批判精神,对事物已经麻木,应该把判断与批判怀疑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思路宽广,可以使学生多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当前的教育当中需要判断力教育。这种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回归生活,告诉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每天都要努力进步一点点,告诉他们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种判断力教育慢慢演变成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其实是渗透在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个老师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判断力的教育。
2、伊拉斯谟的句法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伊拉斯谟主张在语言学习当中少些语法教学,多练习表达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对于我们学习外国语是有很大启发的。通常在教学开始我们就会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但这种方法学生并不理解,也学不好外语。在教学当中,初级的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看,了解了语言的特点之后,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而不是在一整节课中一直在讲授语法,这样教学生规则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语言,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收的机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促进学生口语的进步,造成了现在很多的“哑巴英语”等等。就连外语专业也没有形成练习多读多写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难于开口。要摆脱这种现象,就要形成多读多写外语的观点。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门语言,才能在外国人的面前自信地交流沟通。
3、拉伯雷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教育
拉伯雷主张使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
这同样也是当今的教学所缺乏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就靠记住那些文字符号;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往往直接教给学生学习结果,没有让学生从接触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不想理解那些文字符号,更不会主动思考。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一方面,他让学生与当地的学者接触,引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可以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在一些生物课上,利用观察植物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探求知识的思考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学生变得乐学,爱学。如果不是观察型的课堂,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事例解释、举例说明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也是一种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地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彼此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并有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总结
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同时它对现代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人文主义教育中得到学习的知识和借鉴的思想。
[注释]
①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7-161
②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2-174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高亮亮.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育学中以人为本的理论,将学生看作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体育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潜能、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教学目标的认识上,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以人为本的学习观,更加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方法上,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行白我选择和白我发现,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把学生看作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水平、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储备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学习风格作为学生持续一贯的,表现出一定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倾向于学习策略的总和。这样才能够实现体育健康课的有效学习,更好的体现出大学体育健康课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教学价值观。
二、高职体育教学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价值
(一)高职人文教育的含义
人文作为一个动态概念,指的是:我们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现代社会所说的人文,或者人文主义精神,通常指的是:人类历史文化中保留下来的核心精华,即人们先进的价值观和各种完善规范的集中体现[2]。人文主义精神是科学、和谐、仁爱思想的体现。人文教育思想,是整个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任何历史形态的民族其发展都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持。高职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主要场所,更加需要重视和加强对人文教育环境的构建,以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人文教育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做好各个学科的人文价值挖掘,加强体育比赛人文内涵价值的展示等。
(二)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高职体育教学的人文主义教育,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层,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是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通过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学”的程度要人于重视“教”,它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将学习的内容等分成较小的单元来进行,对对每个单元以及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定,允许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步调,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增加人文项目的措施和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学习环境的构建、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这样才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教学观的理念,更好的体现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本思想的实践价值。将大学生看作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水平、大学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水平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学习风格作为学生持续一贯的,表现出一定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倾向于学习策略的总和。高职体育教学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需要学校从物质、制度、评价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引领,以更好的提升高职体育教学人文教学的基础[3]。
(二)设置丰富的人文主义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在大学体育健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时,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大学生的体育起始能力、体育兴趣特点和水平,根据大学生起始能力和体育健康课教学的特点、阶段,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人文主义教学策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进行体育健康课这一学科学习活动之前,己经具备的关于体育人文内涵、体育人文实例、体育人文价值等内容。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与体育健康课人文价值观的体现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从教育学上讲的学习主体的需要角度出发,做好高职体育健康课人文环境的构建。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丰富的人文教学内容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要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基础上,借助于多种多样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与实践,提高大学体育健康课学习策略的选择范围,不断的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提高和扩展的意识和能力,将大学体育学习策略和教学的技巧融入到人文主义内涵的构建中。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人文修养,从个体差异出发,做好体育健康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引导等时间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学;影响;应用研究
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可以影响到教学方向与效果,还关系到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人文性教学便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影响因素。现代以来,国家尤其重视语文的人文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语文人文性要求下的人文教育直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导,在转变教育者教学观念的同时也极大的推进了素质教育进程。本文着重分析了高中的人文教育问题。
一、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课改规定中明确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教育目标,并提倡将人文教学贯穿到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实质性飞跃,人文教学的目标与性质可以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也能推进各学科教学回归到学生本位总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国家素质教育潮流下的一大两点。人文主义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活动中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放在教育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天性,坚持教育在改造与塑造人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人文教育中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深度重视。新课改提倡的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便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以致人文性已经发展成为高中语文学科的一大特征,人文教育也成为了语文教学方向体现。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贯穿到文学与语言学教学,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载体地位越加突出。语文阅读中不仅可以了解时代人情风貌,还能体会时代人文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将人文主义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育文明传承作用的实现,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方向引导。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进而忽略了学生的本位需求,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也缺乏人文思想的独特感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协调发展,该模式的语文教学效果也有限。新课改下的语文人文教育基于学生本文需求将情感与认知、过程与动机等结合于一体着重进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完善,也是基于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改革。
二、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用
新课改目标下,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众多的教育学者已经对构建高中语文人文教学模式达成了共识。将人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创建活跃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领悟、成长。笔者就高中语文人文教学应用问题提几点建议。
1.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中教师观念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进行语文人文教学必须进行教师观念改革,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真正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活动。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还存在落后、不称职的现象,针对该种问题,教师必须进行观念转变,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
2.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构建人文主义教学模式需要进行语文教学内容优化,将人文思想与教学内容系统融合,将人文思想贯穿进整个课堂教学氛围中。高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实践阵地,语言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人文世界中的情感,还要就感受进行发言交流,真正实现人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帮助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走入人文世界,充实思想。
在高中语文人文教学中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灵性,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教材范文。当前,教师利用语文作业贯穿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语文作业也应该融入人文主义,教师充分发挥作业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作用。
3.完善评价机制
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下的语文人文教学需要构建人文化的教育评价机制。人文教学影响下的语文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还要在评价机制中创新使用实践活动评价项目,在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考核的同时进行学生潜力的激发。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教学活动增添了生命力,但是在构建语文人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以人文理念为指导,增加教学活动中内部人文因素,改善创造利于人文传播的外部环境。
三、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课改下的高中人文教学的必要性与应用问题。笔者认为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改革教学活动,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发展方向,还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这样才有助于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启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艺术类专业教育已普遍化、大众化。相较于普通类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有更独特的创造力和较强的个性,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得更为散漫和不服管。艺术类大学生难管理成了许多高校辅导员的共识,而正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前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1.认知感性,集体观较弱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认知较为感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非常喜欢展示自我个性、自尊、追求与众不同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高考前他们一般都参加过社会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高考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松散拖沓,只关注学生专业性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长期理想化地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世界中,对集体观念较为模糊,在集体中表现出自我的散漫、随意。到大学后,学生自我管理更为松散,更难以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纠正。
2.思维活跃,差异化明显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呈现出理想化及浪漫主义色彩。长期浸润在艺术专业的熏陶中,具有较强的觉察力,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自身变化的高度关注。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傲独行,情绪化处理日常事务,而部分学生则呈现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的特点。明显的个性差异让艺术类大学生成为高校中的特殊“族群”,他们思想跳跃性较强,个体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学生中的边缘群体,学生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也成为某些校园事件的主角。
3.文化功底与学习能力较差从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源来看,的确有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天分。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功利化学习艺术类专业,因为艺术类高考对文化分要求较低,艺考已然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捷径。所以相当一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对学习缺乏坚持性,过多关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导致文化功底薄弱、缺乏文化底蕴、知识面狭窄。长期如此,也导致他们逐步陷入自我编制的“信息茧房”,对社会的变化所知甚少。
二、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现状
1.对艺术类大学生特殊性认识不足尽管当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都比较重视,但是在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上却存在一定不足。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集中在开班会、上思想教育课上,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形式化,脱离实际生活空间,使管理陷入枯燥无趣的说教,艺术类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活跃的思想使得学生对类似的管理较为排斥和抵触,管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类学生的管理缺乏一定理论基础,没有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进行融合思考,简单化的“管学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学生管理,还需对症下药,认清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怀引导情感的方式,让学生自身参与到管理之中。
2.标准化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是文化类与艺术类混合型的,在管理和教学上也实行一刀切。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就忽视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举措的必要措施,但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标准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主义艺术关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明确,容易使艺术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管理理念背道而驰。艺术类大学生内心细腻敏感,易受外界影响,更倾向于对外情感的交流,理性和客观的管理缺乏人文主义关怀。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对艺术类学生日常的外出实践以及比赛锻炼等突况难以灵活机动处理,固定的管理无法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1.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文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对“人”的关注,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塑造学生人格。古今中外的人文主义精神都以高雅、通俗、现代、古朴的方式通过特有的文化载体向人们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脉络。无论是王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还是孔子所尊崇的“仁”以及对完美品格的赞叹,都显示出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对个人主体性的重视。人文主义精神是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肥沃土壤,其中对社会、自然、生命、家国的高度关注,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命探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从人文主义精神中挖掘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部分,塑造他们的人格,在“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独特人格”中扩展学生文化心理,并以人文思想陶冶情操。在课外实践中体会人文思想的内涵,将生活和知识、思想相链接,相互沟通联系,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培养完善的人格。
2.探寻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在现代主义教育影响下,学生逐渐变成容纳知识的容器,碎片化的知识堆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探寻[1]。艺术类大学生对外界的感知较为敏感,躁动和功利主义学习缺少对知识的发现、理解、探究的过程,消解了生命价值作为学生内在成长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体“能用性”的过度开发逐渐导致自我精神的失衡,本该完善人多元主体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过度注重职业化的教育。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完整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显示出更为开阔的生命理念空间,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滋养,教会艺术类大学生如何正确追寻自身生存和发展价值,也是充实其个体生命成长、培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对学生的管理回归到学生个体生命本身,不仅仅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理念变革的检验,更是教会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对学生管理教育最终目的的达成。
3.对“人”的关注建构学生独立思想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新旧价值观交织碰撞,人们容易缺失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进行关注,注重个体的“唤醒”,而艺术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建构学生的独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日常规矩之中,就无法培养出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想。对未来及自我职业的规划就无从谈起,很多学生也因此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在大学中浪费大好的青春。所以,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唤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权威、教条主义保持审慎的理性态度。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挣脱管理上给他们带来的多余束缚,独立识别、选择、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模式,明辨是非,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以理性的独立思想指导未来的工作学习[2]。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启示
1.转变方式,与学生进行人文沟通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活泼、感性随意,传统的“灌输式”管理已经陷入说教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人文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当下的学生管理必须进行方式上的转变,应该在管理上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转变辅导员老师管理者的角色,从管理者走向引导者,与学生进行人文对话,彰显管理中的真诚关怀。无论是生活上的关心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教师真诚的沟通和主动的了解都是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金钥匙。例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开拓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践行人生理想,追寻个人生命价值。在人文交流中,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成长中所需的人文关怀。逐渐将学生作为管理中心,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师生关系,在人文沟通中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优化他们的行为方式。
2.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差异化明显,在学生管理中需要辅导员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特点,对他们的人格给予同样程度的尊重[3]。这种对“主体性”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学生多样化发展方式的尊重上,不对学生进行外部压力的施加,而是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所热爱、符合他们自身期待的事情,维护其主体选择上的权利。在处理学生突发状况时冷静有序,以和谐融洽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的对话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体原始朴素主义的赤子之心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既是对其内在个体的唤醒,也是教育伦理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管理中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也是个体在发展中教育基础性原则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尊重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发展。
3.明确职责,注重人文精神传递在管理中职责的明确实际上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从一方面来说,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许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各方管理主体职能上的不明确,在学生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与辅导员的管理易出现管理空档,权责不明。从人文主义精神角度出发,要求各方明确管理职能,划清各自管理的权限和职责边界,在学生实际的管理中更加精准施力[4]。从另一方面来说,辅导员老师也有义务在管理中进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递,这首先也要求辅导员老师自身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将人文主义精神的传递当作工作中的重点,明确认识到人文思想对艺术类学生管理的价值所在,深入学习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以人文思想引导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启迪,实现学生管理效果的逐步提升。
一、学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非理性批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过于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化、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语文教材编写的逻辑化、教学方法的程式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而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语文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教学形式主义严重、语文成了应试的技艺之学等问题的出现,这不能说与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语文教育的侵没有关系。其负面影响的确越来越不容忽视。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育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一些圈内外学者对语文教育改革中由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而导致的问题进行了言词激烈的、有失理智的批评。
韩军在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几十年语文教学中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于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等等。他对科学主义基本持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他说:“科学主义,就是以‘公共性’粗暴地取代‘个人性’,以‘虚无性’蛮横地取代‘真实性’。”“我们不只在语文教育中‘限制科学主义’,而是更进一步,‘清除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潘庆玉则从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影响的历史角度批判了其弊端。他认为,“五四”以来,科学主义教育观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语文教育中的科学主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本体论到方法论,由方法论到价值论步步深入的过程;从实践上看经历了从学科化到科学化,从科学化到“唯科学方法”化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被长期压抑的全民族的教育热情迅速化为考试主义、学历主义的强大动力,在90年代形成了应试教育模式,在该模式的运作下,考试中心、认知至上、分析本位、技术主义大为盛行,这为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郑国民在谈到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时说,科学主义用实体还原、知识量化的思路来处理语文教育,直接导致了“知识中心论”的出现,该观念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学科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由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部分组成。认为“对于语文知识的崇尚和追求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丰富的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变成了对实用知识的记忆、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样的知识课教学中,“学生所形成的语文能力实际并无多大价值。相反,这种对知识的过分追求只能扼杀学生的情感和创造力。”此外,他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方面谈了科学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但他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基本持批判态度的。
二、对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辩证思考
从一些言论来看,在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语文教育走入了许多误区,而致使一部分学者对其价值取向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其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思想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就像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为社会和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我们看待科学主义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对其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既不要夸大科学的作用,也不要盲目排斥科学的使用,不能像给孩子洗过澡后,连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那样对待科学主义。就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而言,在追求科学化和高效率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不能因此来否定科学主义。因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主要是由科学主义来推动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国家政策、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因此,就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有学者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并非是“科学主义”太多,过了头,而是科学化水平太低。还有的学者则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语文教育需要科学化,更需要科学性。比如,张鸿苓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根据以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还不够科学,语文教育科学化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从大的范围说,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学科,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排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排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于漪则是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来谈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都要加强的必要性,她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个整体。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对不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
显然,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基本特征来看,是崇尚“真”的,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则是崇尚“善”和“美”的。因此,不论如何在一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内推崇一种哲学价值观念,都是不完善的,当下在语文教育领域出现了与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相对立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对立也不行,正如前文所述,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所以倡导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语文教育观则成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这股潮流大大推动了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上,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多年来“语文工具性“的主导局面,肯定了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主要特点,这也是人文主义者张扬“人文性”的胜利。人文性和工具性一样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的制订从政策上了结束了语文性质之争的混乱局面,从常理上更利于推动语文学科的大发展。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语文实践,我们发现,语文教育改革依旧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而且问题辈出,比如提倡自主学习,结果成了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强调探究学习,结果成了学生逍遥或“沙龙”的时刻(时段);提倡对话教学,结果成了忽略基础知识教学的满堂问;提倡反思性学习,结果成了不顾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无休止的争辩和批判等等,这些做法貌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对人尊重的人文理念,实际上,也是不科学的,反科学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因此,语文教育要想真正的科学化,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语文教育中不能没有科学,不能没有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的介入,因为这是促使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谈到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的确,我们不能否认科学主义的历史功绩。不用多说,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因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所以,察今要观古,察古更铸今。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问题距离现实太近了,难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回到源头乃是真”。更何况今天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比如,今天所谓的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对话教学理论等被不加筛选地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孕育出“非中非西”理论怪胎,与20世纪20年代前后盲目将西方的实用主义理论和教育测量理论等引入语文教育领域不顾实际的模仿和借用而惨遭失败之情形,虽时隔80余年,其性质是何等的相似!因此,对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进行考察,是很有必要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也理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