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1 10:36: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CDIO;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61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1

0 引 言

在当前阶段中,随着经济增长,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不论是在人们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加强了对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更加便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使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因此,对人才计算机基础能力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地位,逐渐的进行改革,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做出了贡献。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中,随着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人们逐渐加强了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在各大高校中都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打下了一定计算机能力基础。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首先是主次不明,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只能在讲台下通过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收,使教学的质量不是很高;其次是在实践教学中,通常都是进行验证性实验,缺乏一定的创新与设计,导致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是学生独自一人完成的,缺乏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学生之后的工作与学习当中不能合理的利用团队协作来提升自己,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发展。

2 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2.1 CDIO模式介绍

所谓的CDIO教育模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划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Conceiw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与Operate(运作),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载体,加强了课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对教学进行引导,不仅能够使教学改革具体化,而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可测性,使教学更加的统一,满足了当前阶段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入了CDIO理念后,就将该理念中的四个步骤加入到了教学活动中,通过其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将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为之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CDIO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就会将实践环节作为其中的关键点,对以往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改变,加入一些创新元素以及设计的内容,因此,该教学理念具有做中学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互换,由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良好的引导方法,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通常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完成的。首先是项目,制定出良好的项目,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加了解;其次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对教学手段与内容进行改变;再次为学生,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不仅需要独自完成资料查询的任务,而且还能够与同学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通过两种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项目;最后为考核,在以往的学生考核过程中,通常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高低而决定的,没有对学生创新、动手等能力进行评价,使考核的质量不是很高,因此,在考核中就要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加入进去,保证考核的准确性。

2.3 改革实施过程

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4个步骤:首先在新生报到时,对其进行相应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将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保证每一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不多;其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遇到的问题,不断对教学内容与手段进行更改,为教学改革实施的质量提供了保障;最后,在课程完成后,对学生多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之后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3 结 语

在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加入了CDIO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更深的了解,不仅为之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之后的工作,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奇,李晓峰,伍宗福,等.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篇(2)

    论文摘要: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基于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为了更好的培养时代与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在必行,并从师资培养、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拥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求职者计算机的水平如何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用人依据之一。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更好的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为避免盲目跟进,调研是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是改革的依据,必须了解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和填写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情况,了解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期望和要求,以便对症下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该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师资结构的分布存在着不合理性,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偏离,一些高职院校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量化教学质量的指标,使很多学校片面要求通过率,有些学校甚至将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教师为了提高通过率教学中运用题海战术以提高通过率,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难以统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会开设,但是由于存在着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计算机使用率几乎为零,而一些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常用操作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多数高职院校仍以试卷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显然无法适应当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要想让学生能够获取最新的知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目前在中国,学校教育是滞后于实际发展的,所以为了能够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师要坚持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通过短期的学习和交流,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步伐。高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及相应专业对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编写教材讲义格外重要。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现在的计算机教材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内容简略,知识结构不系统,甚至有些老化了的知识还出现在教材上,而一些新的技术、新知识又未能及时补充到教材中,不能为教学所用。鼓励教师编写教材讲义,促使他们能将现实生活中的新技术及时更新到教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只有教材跟上时代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考试方式,实现考试方式多元化。目前,尽管高有些职院校已做出上机考核代替笔试考核的改革,但是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考生由于事先不熟悉考试环境,导致考试发挥失常,更严重者还有得零分的情况,针对出现的类似情况,应借鉴国家或省级计算机考证考试的经验,要求学生获取一个国家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证书为基本前提,结合教学中的过程化考核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考试题库,允许学生使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外学习和练习,考试试题可采用从题库中随机性的抽取的方式,使学生做到有备而来,也能很好的促进他们平时的学习,增加学习的兴趣。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工作、学习、娱乐都离开计算机,它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通过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刚开始会抱着极高的学习兴致来学这门课,但是学习兴致很快就变淡了。通过调查,我们获知是教学方法存在着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一个教室、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理论教学一般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于课时少、内容多、知识新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是不适应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是为地方经济培养技术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操作性较强,所以将授课环境安排在机房更科学、合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边学边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工学结合。

    总之,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和系统工程,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如何实现双赢,它需要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长时间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考点可概括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又主要包含三部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转换。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考试指FORTRAN语言,主要掌握FORTRAN语言程序结构与基本规定;FORTRAN语言数据类型与运算;FORTRAN语言数据文件;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常用语句;FORTRAN语言程序函数与过程。

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逻辑,大多先介绍原理,再进行实验,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完成后进行实习。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尽管上过理论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学生不会运用理论去思考问题,实习过程中要重复理论的讲解。这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割裂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是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大多是已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实现对方法能力的培养,难以形成经验的积累。要开展项目化教学,要考虑基于什么样的载体,即选择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下作关系和典型的下作任务来确定的,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包括工作计划、实施及工作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促进该领域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2]。

3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思考与总结。中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成为任何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长远发展。笔者在分析“Window XP操作系统”一课教学设计案例时,将案例设计者的实施过程和教学反思与笔者的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进行了对比分析,有了如下认识与思考: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转变教学的常规手段,综合运用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辅之以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都注意引入具体地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论从操作系统的开关机等基础操作结合的能力。其次,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指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是老师讲的好坏,而是学生“学”的好坏,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的任务,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帮助老师完成“教”的任务,那么在处理教师的“教”助学生的“学”的问题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合理的安排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教学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和变化,这是笔者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进行课堂教学亟需改进的地方,教师在充分的预设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3]。最后,教学改革重点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理念的创设和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培养是分不开。教学改革以后课时和教学内容不成正比,课时量少,教学内容量大,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中会不断努力,力争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156-157.

篇(4)

关键词:政府订单式教育;用人单位式订单教育;“三基”教学理念;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1-69-04

0.引言

如果以1996年国家人事部《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人发[1996]5号)划分,我们可以把此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定义为政府订单式教育,而把此后,特别是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定义为用人单位订单式教育。

在政府订单式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均由国家确定,由高校实施,毕业生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分配。在进入用人单位订单式教育阶段后,在培养目标方面,各高校依然按国家的规定,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方面则出现了学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其中绝大部分院校基本延续了政府订单式教育时期习惯与作法,只有极少部分稍作修改。而在就业方面变化最大,虽以双向选择为基础,但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单位基于求职人员所具有的技能类别和水平所做出的抉择。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虽然《高教法》对人才培养做出的规定十分明确,但从非常具体的教学实施来看,这种过于宏观的培养目标定义并没有给课程建设带来明确而具体的指引,散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用人单位尚未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合力,因而也就无法积极、具体地参与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课程设置,以至于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用人单位订单式教育阶段后的十几年里,大学里各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本还延续着政府订单式教育的格式,导致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重合度过低。另外,现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效益一直在低位徘徊。这学用不吻的现象源于以下两个没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的确定,二是教学内容的获取程度。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实际要求。

这两个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中,有学者将其具体概括为“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三个问题。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针对这三个问题给出符合当今中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答案,那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然沦为一句空话。

1.“三基”教W理念的引入

前述问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存在,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大学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和教师根据从改革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最终总结出了“面向社会、针对岗位、辅助主修,注重实用”这样十六个字,用以指导改革。其中“面向社会”源于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岗位”则是针对毕业生第一次就业岗位,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大学生在离开学校后的第一餐饭和第一张床的问题;“辅助主修”要求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强化学生以主修专业为环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实用”强调授课内容必须紧密结合第一就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

笔者认为指导广东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十六字很好地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应该借鉴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三基”教学理念,很好地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的教学中开展“三基”教学尝试,即以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以计算机智能化教学辅助为环境,以教师紧密跟踪辅以靶向指导为教学质量保障,基于学生已有水平与能力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从而探索基于“三基”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激活学生的自学意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改进,到目前为止,在笔者负责的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三基”教学理念和两个意识、两个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2.引入“三基”教学理念必要性

在2006年广东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之前,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设语言类课程的高校占据很大的比例,而99%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后并没有机会应用到所学的计算机语言。在教学形式上,传统授课方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依旧是掌控课堂的主要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着教师向他们灌输知识。即使在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实验课,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的项目也多属验征性和模仿式的操作,而非问题解决型、设计型的操作。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不理想。加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无论是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引入“三基”教学理念势在必行。笔者对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的“三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把学生“领进门”为主要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修身”,以便于学生在掌握“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两个意识和两个能力。

3.“三基”教学的课程设置

经过仔细研究,笔者总结出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课程中涉及到的“三基”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执行方案,并在设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游戏概念,设置了两种学习方式,一是传统式学习,二是“闯关”式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课程别对“闯关”学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让检测点概括到各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覆盖到符合教学要求的知识面。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充分考虑了现在各大高校都在缩减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情况。为顺应形势,我们采用线上和课堂二级教学,学习以学生借助智能化教学平台在线学习为主,教学内容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课堂面授主要根据智能化教学平台反馈回来的问题对学生线上进行课下靶向导学。我们以滤镜为例进行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分别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具体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或者体现方式。

(1)《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涉及到的计算机基本理论(以滤镜为例)

基本理论明确滤镜的概述、滤镜的定义、滤镜的原理、滤镜的作用、适用的范围。

教学实施教学采用以PPT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展示讲解。

(2)《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包含的基础知识(以滤镜为例)

基础知识该章节的基础知识主要有:①了解滤镜的分类及其特点;②了解每个种类的滤镜所能显示的特殊效果;③了解破坏性滤镜与校正性滤镜的区别及应用特点。

教学实施由于滤镜的知识点多、技巧性强,我们设置了相应的知识点(关卡),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以“闯关”学习为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快速过滤,为每个学生筛选出具体的学习难点,通过个人反复练习、同学互助和教师线上、线下的靶向指导,辅助学生完成学习。

在滤镜分类的知识点讲解时,我们不再遵循常规教学模式,把滤镜分为内置和外置两种滤镜,而是把滤镜分为三大类:内阙滤镜(程序内部滤镜,共6组24个滤镜)、内置滤镜(自带滤镜,共12组72支)、外挂滤镜(即第三方滤镜,不考虑版本差异),这样就把滤镜中常用的和不常用的教学内容有效进行区分,有的放矢地把重点展示给学生。

对于每个种类的滤镜所能显示的特殊效果的知识点,我们采用案例教学,对任意相同图片使用不同滤镜会产生什么样的特殊效果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个滤镜的不同效果。讲授过程的顺序为案例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演示,接着进行相关知识讲述,然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要制作一个玉镯,先把玉镯展示给学生,然后分析需要哪些滤镜,这里主要使用到渲染中的云彩滤镜和液化滤镜,然后对这两个滤镜的知识进行讲述。

(3)完成《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需要的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该章节的基本技能我们归纳为7个,并对这7个知识点进行具体要求:熟练掌握滤镜的使用规则和应用技巧、模糊类滤镜中各种滤镜效果的处理、画笔描边类滤镜的使用、扭曲类滤镜的使用、滤镜中的各种渲染命令、滤镜中的各种纹理滤镜命令、艺术效果类滤镜中各种滤镜效果的处理。

教学实施我们把几十种滤镜归类为7大类:模糊类滤镜中各种滤镜效果的处理、画笔描边类滤镜的使用、扭曲类滤镜的使用、滤镜中的各种渲染命令、滤镜中的各种纹理滤镜命令、艺术效果类滤镜中各种滤镜效果的处理和外挂滤镜。

每类滤镜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讲解,例如扭曲类滤镜的使用,我们制作“雨后彩虹”效果的图片,首先打开素材。①新建图层,建立矩形选区;②使用渐变色填充工具中的色谱或彩色进行填充选区;③取消选区,对彩虹层进行扭曲中的切变(重点对各参数{整做个说明);④利用自由变换工具对彩虹进行旋转缩放位置调整;⑤调低彩虹层不透明度,使用橡皮擦工具减淡一些地方颜色。演示讲解之后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幅“极品飞车”,保存成png格式,或要求学生自行制作“雨后彩虹”效果图片,并保存成psd格式,明确文件保存时文件的命名要求,如“学号+效果名”形式。

学完滤镜之后,学生应该具备用彩色半调滤镜使图片卡通化的能力;用液化滤镜给人做整形手术;用风格化组合滤镜进行城市速写;用消失点滤镜建造摩天大楼、清理杂物;用外挂闪电滤镜引燃强雷暴等技能,可以为图像做比较专业的处理,使学生在学到相应技能的同时,获得图像处理的乐趣与技巧。

(4)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用以下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加强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液化”滤镜时,我们只是把“液化”滤镜有什么功能展示给学生,然后给学生两张头像,一张需要学生塑造完美的脸型,另一张需要学生把普通人像制作出搞笑漫画头像。所有的操作过程都由学生任意发挥,自由创新。从提交的作品来看,没有重复作品,效果非常理想。

除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培养他们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所有滤镜讲解完后,我们给学生拟定一个“节约用水”主题,没有统一的最终效果图,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个宣传“节约用水”的宣传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收集素材(例如水滴、背景图等),也可以自己创作相关素材进行整体的海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以图片为主,文案为辅,综合表达主题,可以自己策划宣传语等相关内容,但标题必须为“节约用水”。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讲解完后,引入游戏概念的“闯关”式学习,学生课后在导学平台上通过闯关来消化教师讲解的内容,通过闯关来巩固知识。闯关试题的题型分为:基本操作题、综合操作题、基本设计题、综合设计题。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操作题有l到3个,学生自由选择1个,通过则给予一定奖励,并进入下一关综合操作题。每个知识点的综合操作题有1到2个,学生任选一个,通过后即可进入基本设计题。基本设计题只有一题,不提供最终效果图,由学生自由发挥,做完基本设计题后,进入综合设计题。综合设计题中只给定主题和基本要求,不给定统一的最终效果图。给定部分素材,同时学生可自行收集和设计其他素材。闯关失败则说明学生对相对应的知识掌握不牢,学习平台将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界面,开展学习,并再次闯关,直至完成。在“闯关”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智能化教学平台指导学习,辅以同学互助。教师只在出现较大面积闯关失败的情况下,以分析具体原因为基础,召集闯关失败的学生,以面授的方式给予指导。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能力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得计算机应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由于区域性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在不同地区的中小学就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但还是有部分地区直至学生大学入校才接触计算机知识,这也使得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3-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针对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因此,本文针对我校动物工程分院和药物化工分院的2个大一新生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情况做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玩游戏、看视频、上网聊天等更多娱乐性的应用上,对于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有些甚至对于基础的打字练习也是从零开始,这些并未达到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大学课堂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知识,提高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兴趣,对于之后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材并没有达到与时俱进,有的教材甚至几年也不更新;传统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讲授教学,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其知识面相对较窄,这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软件”和“硬件”资源上没有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无法提高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5]。因此,作为大学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想完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

(一)坚持创新型教学理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比较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理念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创新的时代,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型教育理念是主流趋势。细致来讲,创新型教学理念,就是倡导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该以开创性个性为培养目标,以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基础,将“互联网+”思想融入各个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升[6]。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把课程内容、学生需求知识点和等级考试等内容相互融合,在开放性摄取知识的环境下鼓励学生多方式和多形式获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并丰富教学内容,获取内容包括课程总结知识点、学习视频资料和操作视频等,其教学环境已从线下授课变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智慧型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集中思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分享网络获取的知识小视频或操作小视频,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把上机演示的实验项目做成微课共享到班级群里,以便大家学习或讨论。同时,教师还可以开放网络在线课程,把课堂内容、课后习题、课程测验和意见互动等在网络在线课程中体现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在这种创新性教学模式中既满足了学生追求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整个教学过程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翻转课堂就是非常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单元设计的一种教学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作业展示,提醒或启发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云端资源”或学校网上图书、视频资料等完成翻转课堂的展示内容。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讨论,合理安排每组成员的项目内容,他们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学习、搜索查找相关知识点、下载资料、软件等方式完成个人的分类内容,使每个学生在项目作业完成和展示的过程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自身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完善教学评价

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和单一性,在“互联网+”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价可以实现对大数据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数据整合,形成综合型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评价学生后再进行综合测评,这样才能较为完善地对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同时,针对学生期末考试阶段的突击式复习,教师还可以把课程考核平分到每个课程单元中,这也是课程教学中学习数据的动态记录,这样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也可帮助学生根据单元考评结果调整自身学习情况。这些都是“互联网+”对教学评价内容丰富性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较为全面综合地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评。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较为全面地对学生的课程掌握和理解程度做出判断。

(四)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多是从课本、图书资料、课堂等环境获取,范围相对狭窄,而“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获取方式。课堂资源已从静止的课本资源变为动态的、可持续延伸的动态资源,学生已不必拘泥于课堂授课中单纯的获取方式,通过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学习资源。虽然开放的网络平台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迅速和海量信息获取的便捷,但也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于庞大信息量的筛选、判断和应用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开发相应的智能学习App或是适合上机操作的答题软件,也开设专题网站,帮助学生梳理各类学习资源,供学生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搜寻学习资料和视频等。把课堂学习内容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知识相结合,对于网络课程的筛选可以不局限于班级,放宽至同一专业,同时也可达到课程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这样既带动了课堂教学的多成果体现,又便于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对于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加强、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加强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和学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已产生的相对成熟的教学新技术,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要深入了解,实现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素质的学习,及时补充课本延伸性内容,尤其要掌握课程的前沿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需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和学习,并通过信息平台和专家进行授课经验交流,也可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定期对新、老教师进行外出培训学习和专家讲座。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知识,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的设计操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教师的新知识延伸,同时也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篇(6)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广东 广州 510663)

摘 要: 针对现阶段部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转变学员学习观念、提高学员信息素养、增强学员综合能力出发,围绕课程地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金字塔”模型;差异性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仿松,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网络安全,lephone@139.com。

0 引 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使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员的信息素养。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院校认为学员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简单,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公共基础课,只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1.2 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员计算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广州指挥学校2012级学员的调查,我们发现2%的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51%的学员进行过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网络购物,41%的学员使用过Word排版、Excel处理、PPT制作,6%的学员能进行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表1)。

1.3 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例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而教材内容还是Windows XP和Office 2003。教材内容的滞后让学员感觉课程与现实脱节。同时,与部队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1.4 专业结合不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多数院校沿用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1]。部队院校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几乎与地方院校相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

1.5 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在部队院校的推广,虽然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板书,但教学模式改变不大,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关系,学员只是照搬教员讲授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 明确课程地位

《基本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地位,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处理数据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2]。部队院校的校领导、系领导、任课教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 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 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研究,提出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与戴尔相似;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如图1所示。

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用听讲的方式,学员两周后只记得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参与度也最低。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低,学习保持率无法超过30%。从第五种到第七种都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高,学习保持率超过50%,最底端的学习方式保持率高达90%。

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员有机会把学习的知识立即应用,或让学员当小教员,效果非常明显。学员以小教员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沟通。学员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潜在智能的发展[3]。

2.3 差异性教学

《基本要求》提出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由于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区分专业差异,容易让学员误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万金油”,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作用不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

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能力需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按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知识普及型”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一授课;“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根据专业特色量身定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二、大三授课。

由于学员个体差异,在学习中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员如果忽略这种情况,采用同一起点授课,造成基础好的学员不想听,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水平无明显提高;基础差的学员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动力。

在教学安排上,参考新学员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的结果、遵循自愿原则,利用课程测试将学员分为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和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两类。例如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测试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如果考试合格即可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果不合格则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鼓励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来学习,激发这部分学员兴趣、让基础好的学员有新的学习动力。对不能免修的学员则认真地讲授“知识普及型”课程,通过测试后继续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通过将课程分类来解决学员“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教员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差异性教学,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课程内容,使学员对计算机课程保持浓厚兴趣。我们在2012年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提高了学员兴趣,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约束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应建构以学员为中心,由教员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动力,让学员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

2.4.1 加强实践教学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上机实践任务,让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广州指挥学校2012年通过增加上机实践学时,同时在机房增加辅助教员,让学员能及时与教员交流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2 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并设法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有学员在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完成任务,这样才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时,让学员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在学习Excel时,让学员用函数来统计打靶成绩。

2.5 优化考核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传统考试不能体现学员真实水平,应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考核。优化考核模式可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避免学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我们将学员成绩评定分为4个部分:平时成绩、小组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比例为20%、20%、30%和30%。平时成绩体现对学员的严格要求,让学员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成绩体现学员的团队协作、创新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员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作业设计;上机成绩体现学员上机操作技能;笔试成绩体现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 结 语

当前,部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的规划和设计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只有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所教、因材施教。

在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重视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便于学员掌握;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员组织学员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既注重个人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员,任重而道远,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平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晓勇.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7): 39-41.

[2] 侯九阳, 王希斌, 史健婷.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计算机, 2010(3): 65-67.

篇(7)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6-02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Reform//Sun Xichao, Liu Aiguo

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strateg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hot spo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ingtai College,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在一定阶段的任务,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从基础建设转向信息化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保证大学生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因此,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1.1 推行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世界的深刻变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和社会建设者,作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将关乎我国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落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生存素养。

1.3 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雏形日显,知识增长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与日俱增,信息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做出决策,缺乏信息素养将难以维系生存。其次,适应教育改革。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查找、评估、利用信息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落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再次,满足自身需要。学生最终是要走进社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影响,信息化正在深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们生存技能”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各种职业的需要,而不具备好的信息素养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