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1:4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本市场形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更密切。资本市场是宏观经济晴雨表。过去十几年,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我行我素”,与宏观经济没有相关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缺乏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因素。此前,对经济影响很大的企业大都不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对GDP贡献达65%以上的民营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的主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或业绩预期影响资本市场。如果主体都不在资本市场上,这个“传导机制”便不存在,与宏观经济的联系也就无从谈起了。
缺乏规范的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以纯粹投机性股评为主的分析方式主导着资本市场的研究领域,没有把宏观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表现联系起来,没有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价值研究。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
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一些大型公司上市,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一些非常专业的宏观分析人士参与资本市场研究,特别是A+H同步发行的新模式加强两地市场互动,我们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财政和货币政策、汇率利率变化、“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经济数据,资本市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一变化说明,资本市场开始与经济发展共进退,分享经济成长,也分享市场波动。虽然称之为“晴雨表”还为时过早,但密切相关已经名副其实。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强。自2006年5月恢复IPO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有近80家公司发行和上市。主板30多家,中小板40多家,融资超过1500亿元。不论是上市公司的家数还是融资水平,都超过历史纪录。特别是工行、中行这些创世界发行规模的超级大盘股,显现出巨大的调动资金的能力,冻结申购资金分别达7800亿元和6300亿元。最近中国人寿的发行,再次印证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潜力,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大盘股“恐惧症”。
大型股票平稳上市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改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加强。资本市场将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改变中国不合理的融资结构(间接融资占95%),降低金融风险,改善中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大盘蓝筹改变市场投资行为。蓝筹概念的启蒙应该归功于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QFII毫不犹豫地持有价格波动不大,甚至连中国机构投资者也不愿参与的大盘蓝筹股,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的崛起,再次使大盘蓝筹概念成为市场的主流投资思路,并真正开始迎接大盘股发行上市,奠定资本市场基础,着眼长期投资的时代。
关键词:资本市场 利率市场化 资源配置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问题。事物就其本质而言均具有连续性,很多都可以运用数学函数表达或近似的表达出来。但真实处理日常事物时却很难用连续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连续性的资本市场应具有完备的期限、风险、收益等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但在现实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在的要求是资本市场应具有多层次的特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较为常见的是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资本市场本身来考察。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具有国有、民营、外企、合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国企,由于其国有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认为其具有较好的信用,也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于国企,特别是小微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从这个方面来看,需求方类型各异,需求也就各异,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从供给方来看,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又可以分为QF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各种机构。他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率、流动性等都具有不同期望,从而产生了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多维度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自90年代初建立以来,已经过20多年的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维度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在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反观债券市场却相对单薄,流动性不足是其一大表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样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满足各种投资主体的需求的。其中导致资本市场发展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利率的行政化,由此造成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定价扭曲,同时间接融资成本较低挤兑直接融资,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并且由于利率固定,各类金融机构并没有产生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导致金融衍生品研发滞后。因此我国若想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完善发展,发挥其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源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早在1974年麦金农和肖的研究理论就指出管制利率会束缚投融资规模,制约经济增长,建议放松或放弃利率管制,通过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定价引导资金配置,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我国渐进式利率改革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多元化发展方面皆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程度。斯蒂格利茨和赫尔曼(1996)引入信息经济学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强调一定的政府干预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适当的利率管制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度则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实践方面,199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期望在银行间形成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1996年6月1日央行真正放开银行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银行间的市场调节机制。同年,证券交易所开始通过路演询价和利率招标的形式进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尝试。1997年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银行间债券自由流动,利率由银行间市场决定。1998年国开行也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2004年经过调整,央行开始取消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最多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7月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全面取消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当前仍未实现市场化的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二、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利率市场化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供保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息,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总额为2.02万亿元,占11.68%,间接融资总额为15.27万亿元,占88.32%。与此同时,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G20国家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比重却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于65%―75%之间。而美国的直接融资比重更是远远高于我国,超过了80%。与各国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善、利率行政化干预严重所导致的,企业在进行外源债权融资的过程中会首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债而非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向相关投资人进行融资,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改善企业的融资偏好至关重要。当前实体企业债权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的间接融资,借助于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的货币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将货币成本转嫁给实体企业,推高其融资成本,引导其转向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手段。给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市场作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从而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和谐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定价机制确定不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可以认为国债的抵押资产为全国人民的税收收入,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对其进行支撑,因此可将国债利率视为相应期限的无风险利率),为企业发行公司债定下利率基准,从而理顺资金成本,引导资金合理流向,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使公司债券的发行更具合理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以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为基础进行定价。在证券市场上,资金逐利性决定其将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区域,高投资、高回报资金市场需求较大,推高了证券价格,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
(三)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降低,使其失去这种无风险获利的机会。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能自谋出路,研究创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利率市场化推进了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期限以及不同流动性的需求,克服金融产品因同质化引发的“利率大战”以及资金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汇率与世界各国汇率联系越来越紧密,可能会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利率产生剧烈变化,从而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此时就有对研发更多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需要。例如:国债期货、利率期权、金融互换合约、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工具的研发。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形成对这些套期保值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满足了资本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在需求,增加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增加债券市场流动性。投资者认为,购买债券是因为债券的低风险、低收益性,他们将债券看作一种具有稳定收益的金融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可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而变化,也可能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而变化,其波动幅度远远高于从前。有波动,就有短期套利的机会,自然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兴趣。同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等购买大量国债以及一定信用级别以上的企业债,他们通过回购的手段,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从而增强了债券的流动性。利率市场化可以推动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利率未实现市场化之前,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成本过低,使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景象,并且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贷款利率较低,扭曲了债券市场上各个种类企业债的收益率。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比,就可以确定各类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收益率,有效抑制了以上不良状况,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资本市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才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备。其中股票市场发展最好,债券市场(特别是交易所上市债券)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而利率实质上就是对金融产品的一种定价机制,这种定价包含基准利率的变动,风险释放的定价,还有金融产品设计时的定价。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可以对风险进行议价,风险定价机制对于投资者衡量自己的投资决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旦引入利率市场化,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利率上下波动变大,甚至可能出现利率被某些投资者操纵的现象,由于利率在风险定价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增大从而产生资本市场的动荡。
(二)助长资本市场投机。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实体经济的利润有限、成本较高、生产周期偏长,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在当前实体经济利润率回报偏低的情况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涌入资本市场,部分实体经济部门逐步缩小规模,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高、资金回流快、风险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和资本增值。同时,利率市场化加速了“金融脱媒”,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原本投向产业经济的金融资本反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市场,过度杠杆化、过度衍生、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自我膨胀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超越实体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积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受到冲击,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增加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本国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行业的经营状况、央行执行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等都会对利率的波动造成较大影响。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能力较弱,并且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表外业务不发达,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增加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当信贷利率放开之后,会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收益得不到保证并面临萎缩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的悲观情绪。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是国有企业独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委托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再者由于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其治理状况较差、行政干预严重,从而导致其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其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使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显现化,增加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形式上看,当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只有存款利率上限。但这个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政府管制意义上的市场化,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能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市场利率,有待于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有待于风险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一旦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中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曲线(这个无风险利率曲线由不同年限的国债利率决定),通过这个曲线,不管是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抑或是货币市场,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资本成本也将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发展。但现在来看这样的曲线并没有形成,中间还缺乏很多金融衍生产品。因此看似只剩下最后一步的利率市场化要想真正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依然要加强监管。既是对原先信贷市场的监管,也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IPO制度由审核制转为注册制,虽然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更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企业。因此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不能放松,反而应该更为严格。纵观世界上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当刚刚放开利率的时候,均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为保证转变的顺利进行,一是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针对监管状况,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应该通力合作展开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配合的检查制度。二是针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严格要求其整改,真正将监管标准落到实处。不能让高质量的监管标准流于形式,而应该保证其实施质量。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一刀切,应该按照行业特征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监管的灵活性与严格性。
其次,从资本市场来看,深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巨大,优化资本市场内部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一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的能力,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高资本市场使用效率,减少投资者的非理。二是发展多元资本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安全稳定性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资金、精力投入,设计多种金融产品,使其能够涵盖所有资本市场,覆盖各个风险层次。三是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完善交易机制的创新与交易场所的完善,培育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使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其他要素价格的改革进程互相协调。
再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就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来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但反观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层次化程度不明显,并且存在大量没有基本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无视资本市场的风险,盲目投资会给自己带来投资损失,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因此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从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投资期限等方面提高个人投资者的决策水平。
最后,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与公司治理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来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合理,二来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一部分有毒抵押资产,轻装上阵,从而保证银行类企业在利率市场化下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国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宏观环境稳定与货币政策适当为利率改革提供基础。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到,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从发展中国家情况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多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结果引发超高利率、外资流入、通货膨胀等,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财政状况是否健康与稳定。
(二)企业改制确保利率改革的成效。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表现为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这样的利率才可为金融衍生品、公司债等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有效定价,增加其流动性。但如果不进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优势地位,行政色彩浓厚,不易对利率的市场信号做出反应。此外国有企业由于问题的存在,导致国企领导层倾向于建立企业王国,因此对资金需求畸高,从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为确保利率改革成效,必须同时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民企处于同等的地位。从新西兰的成功经验来看,也是在利率改革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国企改革方案,从而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三)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性很高。就目前已经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几乎都具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甚至许多国家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从一些国家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与厚度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多维度化、多元化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S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J].经济导刊,2012,(7).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
[4]王国松.中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5]龚浩成,戴国强.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7]田晓丽,王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8]柏凌菁.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策略[J].商业会计,2007,(09).
作者简介: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
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
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养老保险成了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一些政协委员认为,上海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养老基金支出数额巨大,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增强养老基金支撑力势在必行。
上海于1979年进入老龄型城市,到2000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的19%以上,超过国际公认老龄化社会标准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中退休人员占主体,到2001年底全市退休人员以达240万人,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300万人。同时,2000年男女平均寿命已达到76.71岁和80.81岁,平均寿命延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延长,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的进程,取得了成效。但由于突出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1年上海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800多元,全市一年养老基金的支出就有230多亿元,而1978年仅为2.5亿多元,23年增加了90多倍。而受管理体制、资本市场等条件制约,养老基金投资增值渠道单一,资金收益率很低。因此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形势比较严峻,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也在不断扩大。
对此,有政协委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并经过市场运作后提高其效率,已在国际上成为共识。如养老基金可在资本市场内选择从包括实物资本市场中的房地产,到金融资本市场中的债券、股票等品种,通过市场投资,提高回报率。这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的经验。现在,面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将为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构架稳定的社会保障网和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通过市场运作,使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提高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民盟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年,全市新增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合计完成173.4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获得“省融资五强省辖市”荣誉称号,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的融资目标是171亿元,其中新增贷款106亿元,资本市场融资65亿元。为进一步做好我市融资工作,根据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测算,经市政府研究,现将年融资目标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一)新增贷款目标
1.市直:新增贷款40亿元。由市金融办牵头,人行、银监局负责落实。
2.县区:新增贷款70亿元,其中:市5亿元;县市20亿元;县16亿元;县2亿元;县4亿元;县4亿元;县2亿元;县17亿元。
(二)资本市场融资目标
1.市直:资本市场融资20亿元。由市金融办牵头,市发改、工信、商务、建设、城建、房管、卫生、人行、市投资集团等部门负责落实。
2.县区:资本市场融资50亿元,其中:市3亿元;县市10亿元;县9亿元;县2亿元;县3亿元;县3亿元;县3亿元;县7亿元;区1亿元;区1亿元;区3亿元;区2亿元;区1亿元;工业园区1亿元;平原新区1亿元。
二、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和市有关本部门要高度重视融资工作,提高融资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融资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融资工作责任制,把融资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人员。人行、银监局要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组织做好银企对接。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到早考察、早申报、早投放。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资本市场的萌芽阶段(1978-1992年)。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使企业产生了各种资金需求。由此,以区域性试点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但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以及监管不力的状态。
第二阶段:全国性资本市场形成与初步发展(1993-1998年)。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资本市场步入了全国统一监管的框架。统一监管体系的确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资本市场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但是也同时将各种体制和机制的缺陷显现出来,规范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两个目标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的形势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上发展经验证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把资本市场当做一项战略任务,与我国的国情,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以及法律和监管体制等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的表现
理论上来说,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应该着重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上通过IPO的方式来进行的,上市公司以其自有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认知,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其二,二级市场的再融资配置功能。二级市场上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实现再融资功能,持续融资功能也体现了社会资源的再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融资作为主要功能,并且形成了“重资金筹集,轻资源配置”的现象,严重阻碍和延缓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功能的发挥,给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产出弹性小和非市场信息波动大的特点,居民对博取差价回报率的期望值过高。股价上涨会促使大量居民涌入股市,有助于企业实现股权融资的资金需求。但是这种投机性动机驱动下的资金支持会产生刺激经济增长和加大金融风险的双重作用。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居民投资工具的多元化,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户数量快速增长,但是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单一性却没有改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以推动企业改革、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目的,但是改革初期,“承包制”以及“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两种主要的企业形式都没有完全解决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暴露出了激励不足,企业缺乏经营活力以及约束缺失,企业行为短期化等特点。因此,股份制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希望所在,通过对产权结构的改变,以达到改善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资本市场规模得到发展的同时,竞争力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债权股权融资的失衡,使市场化监督机制愈发孱弱,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治理作用也并不明显。
实践发展证明,我国的上市公司还存在着除“内部人”之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重扭曲的问题。企业的业绩评价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在追求社会利益的同时,放弃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大股东忽略小股东的利益,利用上市公司“圈钱”的行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较为普遍。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可以演变为对资金使用通道的控制,“内部人”问题也由控制演变为争夺,“金宇事件”、“乐电事件”等都是由内部人争夺问题而导致产生效率损失的案例。市场发展不协调,竞争力水平低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年盈、两年平、三年亏”的现象,也证明了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失效现象的存在。
三、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原因分析
1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结构存在缺陷,以证券发行制度最为明显
我国所采取的核准制的证券发行制度较审批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过于复杂的审批监察缓解,使责任主体不能明确,责任机制过于混乱。证券发行审批缓解较为薄弱,相关机关无法确切的对责任人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过滤,导致欺诈上市行骗的案件屡有发生。
2 市场透明度差,缺乏质量较高的信息披露
由于上市公司和宏观市场上的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市公司存在着捏造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信息的不合规行为,并且通过控制信息的公开时机而获取不正当利益。不仅违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也妨碍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
3 市场退出机制过于宽松
我国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的退出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即缺乏可操作的细则。SP以及TP交易制度的出台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一现象,所以说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缺少严格的退出机制。吐故纳新的自我净化能力薄弱,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无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资源配置功能也相应的较为低下。
四、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的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能失效问题,要想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改革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
证券发行制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推动注册制发行制度的演进过程,避免过去由于核准制度而产生的过多的人为因素并且中介机构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注册制的应用而强化市场的准入标准,中介机构的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其次,推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目前我国证券的定价标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二级市场挂钩,但是却仍旧在很大程度上由发行公司、主承销商以及相关部门来决定最终的发行价格,真正体现市场需求的广大消费者反而影响力较小。因此只有建立了通过市场甄别等级的股票发行制度,才能使投资者的行为和股市实现价值的回归,最终起到规范证券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2 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资本市场内在价值增长的基石。资本市场内在价值的匮乏会造成指数上涨和规模扩大的后劲不足,从而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保证。由此可见,能否建立上市公司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今后中国资本市场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权力制衡机制的缺位。
3 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
通常来说,市场规则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体现“人的意志”的外生性约束机制和体现“市场逻辑”的内生性约束机制想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我国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往往把监督的希望寄托于外部约束机制,而忽视了自身内生性约束机制的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促进资本市场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形成,才能有效的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