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0 10:48: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拥有梦想和激情,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阶段属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矛盾冲突增加,具有易受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脆弱敏感、容易受挫等心理特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变迁、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和心理严重失衡,甚至选择自杀或者伤害他人。所以重视和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爱,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如2006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左右,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05级学生揣着:“我自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其他人无关”的遗书,坠楼死亡。同天下午五点左右,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一名男研究生从学校6号楼9层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0日凌晨,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周泰强被自己的同学持水果刀刺死,直接诱因是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2006年10月26日下午3点左右,复旦大学一位女博士生坠楼身亡。2006年4月1日,24岁的绵阳某高校学生因失恋生恨,杀害女友(绵阳师范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3]

这些事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正确,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淡薄,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足够的抗挫折能力,采取消极方式应对问题。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杨雄则在他最新的自杀课程研究中明确提出:缺乏生命教育也是当今社会自杀率上升的一大缘由。[4]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爱惜生命,健康成长。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我国迅速开展,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特点、明确生活目标、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意义教育

生命意义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生命的意义使人们在面对愧疚、痛苦、不公、表面的混乱和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存在的理由。[5]只有不断寻求和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生活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灿烂辉煌。[6]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生命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欣赏到生命之美,感受到人生之美,领悟到人性之美。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使命。生命意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无论自己身上存在多少缺点和不足,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身边的每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命。生命的宝贵在于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珍视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在于珍视他人的生命。

二、责任感教育

每个人除了有生存的权利外,还应该有生存的义务与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许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对生命进行积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充实。近年来,大学生由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而导致的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与热情的负责任的人,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积极追求健康的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自觉地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关心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对自我责任的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践行能力,使大学生妥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生。

三、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的阻碍或干扰。通过挫折教育,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调节不良情绪,免于心理失衡,不失去对生命的信念。人生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矛盾,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幸不可避免,疾病染身、突发横祸等会不期而至,消极躲避只会让不幸更甚。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属于生命的,是无法选择和抗拒的。所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使大学生意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逆境,激发潜力,唤醒尊严与价值,珍爱生命,提升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地争取幸福,成就积极人生。

四、死亡教育

死亡学的学者Brenna曾说:“研究死亡使我们更了解生命。”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会倍加爱惜生命。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从大学生自杀、伤人现象屡屡发生的事实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已迫在眉睫。死亡教育通过对死亡的探索,使大学生意识到生存的时间有限,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价值。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死亡意识薄弱,意识不到生命的宝贵。死亡意识就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对人的灵性生命的探索,对超越优先、趋向永恒的渴望与追求。[7]通过死亡教育,大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死亡教育使学生理性认识死亡、使大学生有限短暂的生命具备长久的价值。死亡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点起一盏灯,引导他们前行,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神,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以一种开朗乐观的心态应对人生挫折,超越生命的死亡,去实现生命的意义,走向人生的美好与辉煌。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此绚丽,是一切智慧和美好的载体。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他们寄予无限厚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生命教育,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给生命以理性的关怀,建构美丽的生命家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大学生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33).

[2]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7-112.

[3]http://dispnews.asp?id=1990.

[4]陈瑜.生命教育——按摩心灵的手[N].解放日报,2003-09-11.

[5]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21.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112―01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抓关键词是重要的一环。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词、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词都是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很好运用这些关键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抓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抓住那些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词句,以一当十,反复揣摩、玩味、品析。训练此种能力,可以抓关键词法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比如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表明事线的“骗”,一个是表明物线的“新装”。围绕事线“骗”很容易就可梳理出童话的情节:骗子行骗――官员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文章标题为《皇帝的新装》,学生非常容易地可以抓出“新装”这一关键词,围绕物线“新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着新装――小孩揭新装。

2.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仍不得要领,“抓关键词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事件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子弹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3.抓关键词理解课文主题。

课文关键词中的一种是课文主题词,课文主题词揭示了文章核心意义。抓主题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比如阅读散文《散步》,学生初读后,常常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题关键词:亲情、孝心、责任、和谐。老师教学也常常将文体主题解读为“亲情、孝心、责任、”,很少从“生命”意义上解读文体。我在教学时,抓住“散步――生命”这对关键词解读课文。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同时作者在谈到散文写作背景时,也重点强化了“生命”主题:“《散步》写于1985年; 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强化‘生命’,类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学生阅读时,我设计了以下内容供学生阅读时探讨:对散步的描写: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队形;背负老与小;大小路选择;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请学生根据内容要求精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整理在课本上,以备交流。通过学生阅读和交流发现,从生命角度解读全文,文章就一以贯通:因为生命和谐,所以我们谦让;因为生命成熟,所以我们尽责。在生命的延续链条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身处某一段落,我们幼时会受到呵护,我们成年要肩负责任,我们老年会受到孝敬。处在生命链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尊老爱幼,承担其延续生命的责任;因为生命的主体性和群体性,所以我们才要享受生命,迎接和谐。

二、“关键词”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1.拓展关键词进行作文构思。

命题作文的题目、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关键词,或表明时间,或表明事件,或表明主题。比如作文题目“那一刻,我难以忘怀”,表时间的关键词是“那一刻”,表主题的关键词是“难以忘怀”。写作就要抓住“那一刻”这个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出事情的令人“难以忘怀”。

2.铺排关键词提挈作文内容。

一个学生在“难忘2008”的征文写作时,拟题为“理想2008”,写由2008年北京奥运百年圆梦联想到自己小学升初中时的“圆梦”,以及上初中后自己产生的新的梦想。其写作的独到之处在于关键词:“备考”、“收获”、“圆梦”结构文章,使主题明朗清晰。

篇(4)

大家好!我叫XXX,是***冶金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能够站在这里发表演讲,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无比荣幸。今天,我作“安全就是生命”的演讲,向各位领导和员工同志们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安全事故,激励大家牢记“安全就是生命”,在工作中时刻注意安全生产,为实现我们心中的“冶金梦”而不懈奋斗。

我不知道,你们对于“幸福”二字,有着怎样的理解。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是简单的,它也许只是在你身心疲惫时,妻儿、丈夫端到手上的一杯清茶;也许是在你萎靡消沉时,来自身边朋友的一声简单的问候和勉励,又或许是在你汗流浃背,努力工作时,领导同事的一声肯定或者赞扬。但是这些对于我而言,却不是我所认同的幸福,因为我是一名来冶炼厂基层的机车副司机,我对幸福自有着我自己的理解。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再多的精彩,再多的幸福也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安全意味着生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个人的平安,家庭的幸福,这也是我对幸福的理解。

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对我们却只有一次!安全这沉重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太沉重了!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责任。

我们冶金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还记得2012年12月24日18时50分,在嘉北站至工厂站K2+800m处与由嘉北站GK1c型231#机车推进的8辆(2重6空)至CSP区域的车列相撞,造成8辆车辆颠覆、2台机车和14辆车辆不同程度受损。后经兰州铁路局安监室两次组织对此次事故进行了分析,初步核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98万元;依据《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规定,将此次事故定性为铁路行车一般D类事故,酒钢公司负全部责任。我想,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稍微谨慎一点,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安全就是责任,重如泰山的责任。所谓“责任”就要“居其位,谋其政”以安全为己任,安全作为一种责任就要将责任落实。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文化。安全关乎你、我、他,要有落实安全责任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持之以恒不得有半点马虎,我们每个岗位的人员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把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让我们共同携手起来,用行动担当责任,用责任呵护生命。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只有我们对安全责任负责,安全才会对我们的生命负责。

安全之重在于落实。“抓落实”,我们要加强工作力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把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我们要加强工作深度,从实际出发,抓细节、抓深入、抓具体,有效推进工作落实。要深入到隐患比较多、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方,摸清底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责任落实下去,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彻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要加强工作广度,岗位安全涉及各个领域,要高度重视,长抓不懈。每个人要真正负起责任,认真履行应尽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工作广度,加强对岗位安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整改到位,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诗人裴多菲说过,“如果我可以,我将给你光明,让你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丽;如果我能,我将令你站立,让你知道到松土铺成的小路上,刚刚经历过一个春天;如果我做到了,我将挽留你的生命,让你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的美丽。”

这多像是送给我们这些机车们的歌。是的,我可以,是的,我能,是的,我做到了,从尊重个人的安全到一个企业的安全;看到个人遭遇的痛苦或者他人脸上的微笑,让我们看到安全才是真正的幸福!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科素养

1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首先是生命观念,主要指通过观察生命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抽象化的解释,并经过相关事实进行观点和想法的认证,具有解释相关生命现象的能力。生物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科素养,进而能够深化自身对生命世界的认知,以及生命现象的合理诠释。其次是理性思维,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与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相关事物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再次是科学探究,在进行各类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是最具可行性的研究方法,是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等环节,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最后是社会责任,高中时期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因此,应培养高中生对他人感受的关怀。在学习了生物知识后,以及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素养之后,能够履行关爱生命、倡导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2.1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

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并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渗透学科素养的基础理念和内涵,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素养的内涵。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并未渗透学科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理解。然而需要教师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将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运用灵活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使抽象化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中蕴含的学科素养。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不是既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情境注意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绿色植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询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光照的强弱对植物光合速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继而为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在带着疑问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2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思维逻辑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若教师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感到无聊或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若在教学中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为传统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化的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学科,是高中生物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知识更为具体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形式将生物知识进行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并且,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呈现能够有效缓解原本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带着探索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着重培育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

道德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内容,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等知识进行实例教学。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气候情况,带领学生共同探讨气候转暖的原因,通过课堂活动逐渐为学生渗透生态环境与温室气体与有毒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可拓展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植树、为树木浇水等活动,并参与宣传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教导学生将保护环境以及预防环境污染作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如,教师在讲解必修三教材中“艾滋病与免疫”的章节时,教师可列举几种典型的传染疾病,并为学生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及治疗方法,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措施。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学生讲解艾滋病的传播以及预防方法,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源自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普通的接触与共食是并不会感染艾滋的。通过这样的宣传性教育,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认知,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并提示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护意识,进一步深化高中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6)

什么是给予?对佛学深有造诣的西方分析心理学大家弗洛姆有过专门研究。他认为,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不简单。

我们往往误解了给予。

最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放弃,是被剥夺,被牺牲了。一个不懂得给予的真正意义的人,一个没有施舍意识的人,他就是以上述这种方式来感受给予行为的。比如,一个市场性格的人,他愿意给予,是因为有接受交换的利益。只有给予,而没有接受,他就认为他是受骗了,是吃亏了,是被剥夺了,甚至是牺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一般不肯施舍,拒绝给予。

还有一种人,他把给予看作是美德,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牺牲。他们仍然觉得,给予是我的施舍,是我的失去,但因为这是美德,所以,我肯失去,肯牺牲。他们认为,给予比接受更好,因为这是美德,我不求回报,我只求给予,我能接受牺牲,忍受失去。当然,这也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对仁者,对佛陀教化的慈悲心来说,给予还有更高的意义:给予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人的善性,本性,菩萨心。正是在给予、施舍中,我体验到我的富有(当然这是精神能力的富有)。这是一种能量,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的正能量。这不是牺牲,不是被剥夺,不是失去,而是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的生命力和人性中最崇高的施舍。是无我、无私,无任何个人目的的,是为了利他,为了利群利众,为了成就他人,成就别人的需求。

在物质财富的领域内,并不是拥有得越多就越富有。恰恰是能施舍、能给予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囤积者,吝啬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他一毛不拔,他处处提防失去,他就肯定焦虑不安,唯恐失去,他在心理意义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贫穷的,是十分卑微、可怜的。吝啬,正是贪婪的特殊形式。他的心灵一片空空,他永远享受不到那种施舍与给予的喜乐。穷人比富人更愿意给予,这个道理看起来很吊诡,其实也不难解释:因为穷人在心理上比富人更不怕失去。2011年5月,美国《福布斯》杂志首次选出全球19位最肯施舍的慈善家,排名首位的是比尔・盖茨,他共捐出280亿美元。其次是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分别捐款83亿、80亿美元。19人中唯一的华人是李嘉诚先生,他捐出了16亿美元。可见,贫穷的痛苦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它剥夺了穷人享受给予的喜悦。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给予的主要含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东西,而是在人的精神力量,人品识见,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给予,往往不是给钱,给物,而是把自己给予出去,把自己的生命给予出去。这当然不是说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是生命中最有能量的东西,比如你的喜悦、关怀、知识、善良本性,甚至是智慧、福德、因缘,生命的一切表现,一切自然流露,都可以给予他人。

因为给予,你充实了他人,帮助了他人,以自己的生命感觉,增强了他人的生命感觉。你不是为了接受,为了回报才给予,而是为使他人也成为一个给予者,你把自己最美好、最具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了更多人的生命之中,更多的人,也成为了给予者。佛洛姆对此非常深刻地说:“爱是一种唤起爱的能力,爱的无能就是不能够唤起爱。”他还特别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表达得极为优美的话。马克思说:

“设想人就是人,他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性的关系,而你只能用爱换取爱,用信赖换取信赖,等等。假如你希望享受艺术,你必得是一个有艺术训练的人;如果你希望影响他人,你必须是一个能鼓励他人、激使他人前进的人。你同自然界、同人的每种关系,都必须确定地表现出你真正的、个人的生命,同时这种生命之表现与你当时的愿望所指向的目标要互相呼应。如果你的爱不能唤起爱─这就是说,如果你的那种爱,不能产生爱,如果你以你作为一个爱者的生命之表现,不能使自己成为被爱者,则你的爱是无能的,你的爱是一种不幸。”

卡尔・马克思的这段话,让弗洛姆产生了共鸣。因为他认为给予与接受是同体共生的,而给予与接受,并不仅仅限于爱的范畴。他认为,教师可以被他的学生所教导,演员可以被他的观众所引导,医生可以被他的病人所治疗。那么,这种给予,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一个人的高素质的养成了。

一个人惧怕给予,可以说,这个人还没有走向成长和成熟。

给予,说到底,你给予的是什么?是对方心理上的需要。这是我作为一个宗教师的体会。让我说个故事吧。

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唐晔先生,他是上海《沪港经济》月刊的执行主编,他在2011年中,采访报道了10多家上海最底层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半年都吃不上一口肉。2012年到来的前夜,他掏自己的腰包,请这些接受他采访的人家吃“年夜饭”,共开三桌(大约30多人吧),每桌2000元标准(饭菜质量可想而知了),然后,每人派“利是”200元,还给了他们回家“打的”的车钱。

这件事做完,他来信问我:“师父,我还有疑惑在心头。我请这些贫困家庭吃饭,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说有的话,意义在哪里?一顿年夜饭,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回去以后,还是过他们本来的日子。所以说,看起来是我请他们吃饭,其实,是他们给我面子,是他们在引发我进行一个更深的思考,是他们在洗涤我的心灵。是我得到的多于他们????”唐晔先生问得好,也说得好啊。他做的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小事确实不小,他所给予的不是一餐饭,一席酒,不是那200、300元,他所给予的正是过年过节对方心理的需要啊,是对方“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我心头都生长着一片常绿的思念”啊(我的弟子陶星宏先生从英国寄来的诗)。

行笔至此,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弗洛姆曾经谈到爱的四个要素:照顾,责任,尊重,了解。我认为,四个要素中,责任是最核心的自觉,尊重是最根本的前提。正因为有责任承担、承担责任的自觉,才会尊重他人,照顾他人,也才能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过去,在呼喊万岁的年代,我们有过“理解万岁”的响亮呼声,其实,对一个不懂得责任、又不能承担责任的人来说,他能理解吗?连尊重别人都不可能,他还能理解什么、了解什么呢?

篇(7)

关键字:医疗纠纷;伦理意识;患方

在中国,医生似乎也成为了高危行业,公开报道的伤医事件越来越多,把医患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2016年3月21日,淮北市社集区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被疑似精神病患者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如此恶性的事件,医生的职业风险成为了焦点。“伤医、刺医、医闹”的发生不仅仅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还会打击医务人员的职业信心,对于患者而言也是不利的。在纠纷的双方主体中,患方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患方自律性差和法律意识淡薄导致不良结果的发生。尤其是医患关系上升到暴力与“医闹”的程度后,其涉及的已不仅仅道德问题,而已经演化为法律问题,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道德意识,那么他就很容易触犯到法律边界。患方的道德意识的提升是阻止其触犯法律的第一道防线,而且也只有患方提高道德的认知水平,内化为对医生尊重与对生命的敬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暴力,消除“医闹”。

1、增强患方道德意识的构建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依靠双方共同的努力获得的,仅仅强调医方的道德责任是不够的,患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里,在社会经济、公共行政、自然环境以及个人生命等领域都出现了忽视道德削弱的现象。患者病人角色意识强化了患者无责的心理,在就医过程中,患方往往就会趾高气昂,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践行自身的道德责任,也不自觉地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患者在疾病状态下,将自身道德责任给予忽视,忽视每个道德个体都有的道德责任。医患关系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人际关系,其有着多重性质取向,从道德层面上讲,它是一种信托关系。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是就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社会属性,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是一个道德个体,当这个道德个体转化为另外一种角色―病人,他仍然是一个社会中的道德个体,是公民角色,个体的道德责任和意识不能削弱。况且,患者在患病期间的一些社会角色的削弱并不意味着患者不用承当相应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所以,患者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求医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自由”人,而仍然是受道德约束和规制的道德个体,对自己要有准确的道德定位,扮演好求医过程中的道德角色。

2、追求健康的道德责任

医学不是万能的,因此,生命的健康需要每一位患者防患于未然。早在 1948 年,WHO 就提出健康的概念,继而在 1989年,又提出了健康的最新定义,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这是目前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客观和完整的概念。人们要努力追求健康,就要全面理性理解健康的概念,认真践行在追求健康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即使在患病状态下,也应履行自身的社会角色,保持追求康复过程中的社会健康,应履行角色身份正确,能遵守角色行为规范,正确处理角色冲突,不发生伤害他人的举动。

3、构建理性平台――实现医患双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