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0:48: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下,本着非营利,促进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发展为目的的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Green Building Council Of Australia,简称GBCA)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先是陆续颁布了各类建筑的评价标准,然后从侧重于政府建筑开始逐步扩大个体建筑的参评范围,从最初的办公建筑,到如今的教育,医疗,住宅,工业等,涵括了大部分建筑类型。
澳大利亚的绿色之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吸收了欧美日等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优点,同时又有自己简易可行的特点,因此很快就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并逐渐摒弃了原先也曾尝试过的其他几个评价体系。
根据有关研究,十年来的绿色建筑的评估推广,为澳大利亚的环境建设贡献巨大,在减低碳排放量,节能节水,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的缘起和早期实践
要说到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概念的起源,要回溯到2000年10月第27届夏季奥运会在悉尼举行。这是一届被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成为“最成功的奥运会”,而能为澳大利亚争得这届奥运会主办权的是“绿色奥运”的概念。当时有两个年轻建筑师在设计奥运村是最先提出的这个概念,为悉尼赢得那一届的奥运举办权立下汗马功劳。
为了实现这个当初的承诺,悉尼的组织者们也是动了不少脑筋的。在获得举办权的不久,1993年10月,悉尼奥委会了“夏季奥运会环境指导方针”, 提出了在场馆设计和建设中应遵循的五大环保因素:
1、 节能;2、节水;3、减少废弃物;4、提高空气、水和土壤质量;5、保持
特有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这个指导方针,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实践的评价标准和遵从原则,也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雏形。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建设,严格地执行了这些标准。尤其是澳大利亚体育场(Stadium Australia),作为那个世界瞩目的赛事中的最大场馆,在整个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都非常严格地遵从着这一标准。并且为了更好地指导执行这一标准,研究出台了 “出生到坟墓”的理论,既如何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一个阶段考虑其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从它还在孕育之中到最后诞生,甚至,到将来如何长大,如何拆毁,每一步,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划和要求。
奥运之后,通过对奥运场馆建设的研讨总结和反思,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在整个长达六七年的场馆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奥运场馆的建设为澳大利亚的建筑业建立了绿色建筑的初步标准和指导方向,是澳大利亚建筑业朝绿色建筑迈进的巨大一步。这为2002年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立,2003年提出绿色之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澳大利亚早期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对绿色建筑有过一种国家建筑环境评估体系,简称NABERS(National Australian Built Environment Rating Scheme-NABERS)。它的前身是澳大利亚建筑温室效应评估体系,简称ABGR(Australian Building Green house Rating Scheme-ABGR)。
ABGR评估体系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对商业性建筑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水平的评价体系,它通过对建筑本身能源消耗的控制,来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澳大利亚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监督议定书,确定了要达到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为此,他们于1999年研究开发了这样1个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开始是由可持续能源部和一些建筑领域、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发、管理的,现在是作为政府对能源有效利用法案的组成部分,适用于澳大利亚所有的商业性建筑。从2008年起,ABGR评估与NABERS评估体系相结合,作为其能源评估的部分,更名为NABERS Energy。
NABERS评估体系是以性能为基础的等级评估体系,对既有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整体环境影响进行衡量。NABERS评估与ABGR评估同属于后评估,即通过建筑运行过程中实际积累的数据来评估。NABERS评估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办公建筑,是对既有商用办公建筑进行等级评定,另一部分是住宅建筑,是对住宅进行的特定地区住宅平均水平的比较。评估的建筑星级等级越高,实际环境性能越好。目前,NABERS评估体系有关办公建筑包含了能源和温室气体评估、水评估、垃圾和废弃物评估和室内环境评估。具体评价指标分类为3个方面:一是建筑对较大范围内环境的影响,包含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的使用、废弃物排放和处理、交通、制冷剂使用(可能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臭氧层破坏);二是建筑对使用者的影响,包括室内环境质量、用户满意程度;三是建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包含雨水排放、雨水污染、污水排放、自然景观多样性等。
四、绿色之星(Green Star)评估体系
第二种是目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绿色之星认证体系,简称Green Star(Green Star Certification)。绿色之星认证是由澳大利亚半官方且非盈利的绿色建筑委员会(GBCA)开发并推广实施。
该评估体系涉及9个方面的指标,包括:
1、 管理;2、室内环境质量;3、能源;4、交通;5、水;6、材料;7、土地使用和生态;8、排放;9、创新
每一项指标由分值表示其达到的绿色星级目标的水平,采用环境加权系数计算总分。全澳大利亚各州和地区的加权系数不尽相同,反应出各个地区各不相同的环境关注点。总分计算出来后共分为六级,其中四级以上可获得证书及奖牌。其中获45分~59分,为四星级,称号为“最佳实践”; 60分~74分为五星级,称号为“澳大利亚最佳”;,75分~100分为六星级,称号为“世界领先”。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抓绿色建筑首先从政府办公建筑做起。从2000年开始联邦政府要求政府自建办公建筑必须按照5星级标准设计建造,政府租用办公楼也要优先租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办公建筑。目前,澳大利亚通过绿色建筑评估的主要是政府办公建筑、商用办公建筑、会议中心、购物中心、宾馆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并进一步扩大到了医院建筑和学校建筑。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估;设计原则;设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可持续、最优化的实施和运营;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地域性原则。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因地制宜地制订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和技术导则,选择匹配的技术。
(3)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小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
(4)自然性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 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板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 对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采用适宜的措施引入自然要素。
(5)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 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空间场所和氛围。
(6)经济性原则。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具有经济运营现实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7)进化性原则(弹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 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留出操作接口和载体,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 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2.1 设计目标
(1)环境目标:采用更高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削减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水平内, 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2)经济目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将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观念目标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普适性,绿色建筑不应仅作为个别案例或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而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二是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 需在整合的时空范畴和专业领域, 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2.2 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这是目前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作为设计依据的目标。
3 典型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 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3.1.1 评估体系类别
该体系有针对多种建筑类别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新建筑项目(LEED-NC)、既有建筑绿色改造(LEED-EB)、商业建筑室内项目(LEED-CI)、建筑结构核心和外壳(LEED-CS)、中小学建筑、零售商业建筑、医疗设施、住宅(LEED-H)、社区邻里开发(LEEDND)等。
3.1.2 评估体系内容与等级
LEED评估体系最新的LEED2009版本主要从绿色选址(SS)、节水(WE)、能源与大气(EA)、材料与资源(MR)、室内环境品质(IEQ)、设计过程创新(ID)、地域优势(RP)等7个主题及主题下的若干指标,综合考察和评判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各方面指标和权重打分,综合得出总分,将评估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四个等级。
LEED评分的原则是必须满足前提条件才能参评;选择条款并根据权重计算得分;累加得分计算总分。
LEED2009评估体系总得分是110分(LEED V2.2总分为69),各认证等级须达到分数为:认证级40~49,银级50~59,金级60~79,铂金级80以上。
3.1.3 评估体系的不足
LEED评估体系各指标间可相互补充,不同条目间的得分可替代抵消。例如某参评建筑室内环境品质部分得分很高,即使节能部分得分很低甚至得零分,只要总分达标后也能通过评估, 甚至有可能得到高等级的证书,这表明很多得到LEED认证的建筑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节能,这是LEED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3.2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1 评价对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及旅馆建筑等。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对公共建筑,则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应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 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管理规定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通过工程质量验收并交付业主投入使用一年以上,且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2.2 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
(1)评价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进行完整表述,用于评价、比较已建成建筑物与定义的绿色建筑在性能上的差异,是依据国情、基于“四节一环保”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指标。由于目前国内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各类指标内容主要是定性化条款。
(2)评价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在满足绿色住宅建筑或绿色公共建筑所有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3.2.3 评价实施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包括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以及标识的申请、授予、管理等工作。
(1)管理机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工作;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负责评价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具体实施;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作为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依托单位。
(2)申报主体: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3)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形式,申报单位登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 进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上申报系统,按要求进行申报。
3.2.4 评估体系的不足
(1)条款中定性指标较多,可用于精确评价的定量指标不足, 造成对一些内容的评估缺乏明确的数据依据;(2) 在标准的整体架构中尚未有针对生态效益、排碳量等数据的计算和量度的条款内容和技术支持;(3)标准覆盖的系统不完整, 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商业等部分公共建筑,对农村住宅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的评价标准缺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建筑绿色绿色施工LEED认证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与资源、亲和生态环境和安全、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LEED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对现代建筑的环保节能、资源利用效率等贡献进行考核,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要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相关评价体系的拟定基本都借鉴国外经验。例如,2001年9月底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生态住宅技术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版本,同时也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3年8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联合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则参考了日本的CASBEE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
1.2绿色施工管理具体措施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1.2.1指派专人协调、处理和监督与LEED相关的施工事项。该人员须经过LEED认证顾问单位的培训、指导、监督及管理,对LEED中所负责部分的相关得分点有基本了解。并清楚自己所负责部分在整个LEED评估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应开展培训课程,向与自己相关工作人员讲解LEED知识,协助整个LEED项目推进,并将培训内容进行记录。
1.2.2根据绿色建筑及LEED认证培训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实施规范细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严格按顾问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向业主或其全权代表汇报工作进展和质量情况,同时提交相应的中文及英文版本的文件和资料以供审查。
1.2.3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控制、土壤侵蚀及沉积控制、噪音控制、化学品和污染源控制、施工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等方案,实行动态监管和全过程的跟踪,同时做好各个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表格报告撰写工作,确保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就绿色建筑顾问单位下达的任务行动清单,及时有效的完成任务并递达认证所需材料。
1.2.4建立并维护绿色建筑施工阶段档案。收集、整理工程竣工相关文件,填写相关表格和资料。配备熟悉绿色建筑及英语书写、英语口语熟练的工作人员,按绿色建筑顾问单位的要求翻译并提交相关文件及资料。
2 LEED评价体系
2.1精确定量分析。LEED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定性阶段,对于各项指标,可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考核。这就使得该评价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也使得评价过程趋于可控化,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更具可实践性。
2.2极高的开放性。LEED在其开发运营中存在开放性。LEED评估的所有程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LEED评估项的得分点所引用的标准采用清单的形式,简单明确,后期评价过程也保证透明公开,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公开招募专家进行评估。USGBC作为开发者和独立的第三方,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为LEED带来极大可信度和权威性。
2.3以市场为导向。LEED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不仅仅关注于建筑绿色性能评价和环境保护,同时也关注于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开发商、业主和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都能从中获益,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如在开发商这个环节上,LEED认证并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也会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同时LEED会通过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予更高的价值评估,促使开发商积极地获得认证。
2.4贯彻始终。LEED关注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包括从建筑设计到竣工全过程对其进行绿色评价;要求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在施工阶段,LEED会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设计培训,且派遣监督员现场指导;LEED评价中同时关注建筑将来运营阶段能否为业主提供健康、优质的活动空间,建筑拆除后对环境影响是否降至最低。
2.5持续更新。如前文所述,LEED诞生至今,已发展为多个版本,且其子版本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LEED持久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以适应建筑领域的不断前进。
2 LEED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LEED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但其中一些评分细则却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目前最关心的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性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制订。对比LEED,可发现虽然两者都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等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鉴于国情,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3.1 LEED的局限性。LEED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LEED在“可持续性场地”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而且也与中国“四节一环保”中的节地理念背道而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绿化率的提高,日照时间的延长,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3.2 定量分析。我国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需的数据较为缺乏。例如,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材料加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室内装修时造成的空气污染物含量,如果采用LEED标准,许多评价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较为成熟,且易于获得数据的评价项,列出包涵具体数值的评价标准;对缺乏相关基础数据,尚无条件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评价指标,暂不纳入或提出定性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发展,再逐渐完善评价标准中的相关细节,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总之,任何绿色建筑政策必须建立于科学量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上,才能得到顺利发展。这正是LEED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Chang Yuan
(Nanch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Nanchang 330038,China)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绿色服务和环境管理理念在物业管理中也愈发流行,在低碳经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绿色物业管理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须,是不断满足业主需求的必由之路。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life. Green servi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dea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 green property management is a trend, more a necessary to meet owner's requirements.
关键词:绿色建筑 物业管理 启示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property management;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17-01
1国内外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各国建筑业追求的目标,面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推行绿色建筑、智能建筑、节能建筑刻不容缓。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1.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英国于1990年提出的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其采用了一个相当透明、开放和比较简单的评估架构,主要评估条款包括管理、能源、健康舒适、土地使用、选址的生态价值等九个方面。美国LEED体系分场地规划、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和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建立了可以识别的全国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多国GBE是有加拿大等14个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共同提出的,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与灵活性,适用于办公建筑、集合住宅、学校建筑三种建筑类型,其评估内容主要涉及了资源消耗、环境负荷、室内环境质量、成本等六大方面;澳大利亚的NABERS评估对象为已使用的办公建筑和住宅,是一个对建筑实际运行性能进行评价的系统,它分为办公建筑综合评估、办公建筑基础性能评估、办公建筑用户反应评估、住宅评估四个方面。此外,日本CASBEE、德国DGNB、法国HQE也较为有名。
1.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该体系包括6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每种指标分为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3类。其中,控制项为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1、2、3星级。
2运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实行绿色物业管理
2.1 “四节”与“一环保”相结合,体现“绿色”理念鉴于我国人口资源的严峻形势,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是现实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总理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根据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四节”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它不仅强调了“节”,保证建筑用材、建筑施工、建筑管理充分体现“绿色”理念,还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宣传环保意识,提倡环保行为,保证建筑指标与管理效果双向达标。
2.2 过程控制与前馈、反馈控制相结合,突出“过程管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充分体现了管理学的一大职能――“控制”。控制,即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根据动态环境进行纠偏的过程。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行动完成的方向是朝着达到组织的目标,过程控制作为管理中的监督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从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到整体运营管理阶段,实行一系列的监督措施,不仅从源头上遏制了“浪费”、“污染”行为的产生,而且保证整个管理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
2.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级评价制度共同实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的规定,弥补了不同类型企业成本问题,企业可依据自身情况尽力达到指标要求。《标准》吸取了国内外特别是新加坡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近年来绿色建筑新发展,深化评价内容,改进体例及评分方法,创新性强。
2.4 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建立整个生命周期监测机制绿色建筑的评价是一个过程管理,而不是最终的一个标签,另一方面,还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和评估。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对建筑物及其物业设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从建筑物的建造方法、材料选择、装修过程、设备运行等方面都要体现绿色物业管理的精神。
3实行绿色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规模化管理,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目前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物业管理市场尚未形成。物业管理行业充分号召各主体企业遵照《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要求,并结合各企业自身特点,以不同程度推行绿色物业管理,进而形成规模效应。行业协会应在尊重企业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桥梁,随时向政府反映企业在推行“绿色物业管理”中的问题困难,并定期协助政府开展物业管理行业“环保质量”调研和统计工作,为政府制定改革方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提供预案和建议。
3.2 规范化管理,操作流程与评估体系配套施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予以了详细的指标规定,而绿色物业管理在遵循其基础上应有配套的管理绩效界定和评估标准。不仅如此,操作流程也需要制定详细的细则和条例。物业管理企业应定期对评价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如果有所不足,就应进行持续改进。只有这样,才可通过对体系不断修正与完善,达到改进绿色管理的目的。
3.3 开放化管理,学习先进方法并加以创新施行开放化管理,应将绿色物业管理延伸到规划、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这种生命周期监测管理机制具有良好的监督效应。我国绿色物业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应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为绿色物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那么,作为房地产行业后续阶段的物业管理,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评估体系十分必要。因此,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在学习国外先进做法的前提下,加以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绿色建筑;层次分析法;灰色白化权函数;评价标准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准则及评估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成为热点,很多学者在对已有建筑评估时“地域性特征”较模糊,为了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在绿色建筑评估中应结合“地域性特征”进行评价。例如,青海省各地气候、环境、资源、经济与民俗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在评估时应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区的特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基于此,本文借鉴国内外既有绿色建筑评价理论,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西宁市某住宅小区为例,建立符合这一地域的评价模型。
2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模型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一定的可操作性。由于评价指标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可量化原则。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指标较多,为使评价体系简明适用,要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表1)。
2.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定量和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选择知识渊博的相关专家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再经分析确定指标权重。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首先将要解决的问题条理化,分层建立结构模型。2)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可根据1~9比较尺度确定重要顺序(表2)。3)相对权重的计算。先用特征根法计算相对权重,再用几何平均数法计算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4)一致性检验。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不符合一致性要求时则需重构判断矩阵。5)计算指标权重。算完每个因素相对目标层的重要度后,按照由上到下顺序,计算绝对权重。
2.3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建立
采用灰色聚类评价法,首先须将分类进行定义,再对测得数据和对象用白化权函数进行分类。由于本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指标因子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关性,为使相同层次因素的评价基准一致,选用三角白化权函数作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
2.4评价指标各层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取得数据、构造判断矩阵,邀请青海省绿色建筑方面的专家对准则层进行打分,结合绿色建筑技术相关资料定量分析。目标层的权重参考《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428-2015)。对数据分析处理后得到指标权重,详见表3。
2.5确定评价标准
本文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结合青海省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避免各因素评价分值不同的差异,对规定的强制性指标在评价参数范围内取值,这样使得评价体系简单可行。对绿色建筑性能的评价采用十分制,对其建筑性能打分,评分标准详见表4。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项目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30.5万m2,由40栋多层住宅和10栋小高层住宅楼及配套构筑物组成。该小区大量采用适用于西宁地区的住宅新材料和新科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和“室内新风系统”。居住建筑节能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到户、安装分户超静音新风系统、新型材料等。小区结合项目地块特征按照和谐共生、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确保小区住宅性能达到“3A标准”。
3.2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集的构建与评分
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的分值范围为1,2,3,…,10,这十项分值代表的指标评语为极其差、很差、差、较差、一般、一般好、较好、好、很好、极其好,由十个专家打分的平均结果可得到绿色建筑的评价实现值,统计结果详见表5。
3.3评价灰类的划分与阈值的选取
这三种评价灰类位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即灰类k=1,2,3,分别代表绿色建筑的评价等级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每个灰类的取值范围有三个区间[a1,a2],[a2,a3],[a3,a4]=[1,4],[4,7],[7,10]。
4结语
本文结合青海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根据AHP法测算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建立灰色聚类评估模型;考虑地域特征,建立符合案例所在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青海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提供较合理的参考依据。在今后的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项目中,各地的指标因子选取要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在青海省绿色建筑项目设计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推动绿色建筑在该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雨,杨璐萍.群层次分析法和证据推理法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16(2):76-81.
[2]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3]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3/T1110-2015[S].2015.
[4]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是无法估量的,而我国的建筑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远高于世界平均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建设理念正在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的内涵在于最大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项目的整个建设及营运周期内把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降到最低,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绿色地产是绿色建筑与地产形式结合的新型地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项目前期定位到后期营运整个寿命周期内采用合理的技术与策略,开发出节能、无污染、少浪费、高使用率的房地产产品。首先,在项目前期定位设计阶段,启动了绿色定位和绿色设计,将绿色开发完全融入项目开发过程中。其次,会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绿色定位,根据项目情况选用合适、正确的绿色技术和策略。最后,工程建设成本会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一、世界各国评价体系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
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自身环境的特点来推动绿色地产的发展,其中的主要手段为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考量绿色地产的准入与后期运营中的关键因素,并形成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成果主要有美国的LEED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台湾的绿色建筑九大评估指针系统、排序与地球环境关系等,各国所针对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评价方法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1、英国BREEAM评价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国家,于1990年提出的英国建筑研究环境组织评价法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该体系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为三个评价阶段。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检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等级。
目前,该体系已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系统不少参考或直接以BREEAM作为范本,如香港的“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加拿大BEPAC体系,挪威的EcoProfile体系等。
2、加拿大GBTOOL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截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使得有用的性能能够在国家之间交换,并为各个国家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提供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予以学习研究,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在权重体系方面,GBTOOL体系采用4级权重的方法,其中前两级权重固定,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方面,后两级可以根据使用GBTOOL体系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因此,GBTOOL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广泛的适用性,但同时这也使评价过程变得过于繁琐,导致整个评价体系在市场推广上难度较大。
3、美国LEED评价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其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其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2到8个子条款,每一个子条款又包括了若干细则,共为41个指标,总分69分的分值。而LEED 体系并未采用权重系统,而使用了较为简单的直接累加的评分方式,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评价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LEED 认证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国际上,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目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已有53个工程获得了LEED评估认定为绿色建筑,另有820个工程已注册申请进行绿色建筑评估。每年的新增注册申请建筑都在20%以上。凡通过LEED 评估为绿色建筑的工程都可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标识。
4、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大潮流背景下,在2001年4月,日本国内由企业、政府、学者联合成立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并合作开展了项目研究,最终于2003年开发出“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建筑物环境效率”概念,在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
CASBEE和BREEAM等评价体系一样,主要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权重,评价工具设为4级权重。CASBEE体系独创性地引入了建筑环境效率BEE,使评价结果变得简洁、明确。但是Q类指标和L类指标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同时,过多的指标使该体系复杂且不易操作。
综上所述,各国的评价标准均有侧重点,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依据资源利用情况等不同因素而制定的符合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都共同推动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顺利引导绿色地产市场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二、地产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
1、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概念界定。根据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可以理解为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间的差价,基准成本是指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的方案为基准方案所产生,以当地的材料与设备准入机制所规定的价格定价的产品。增量成本是指相对于基准建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星级认证等价要求采用技术上所增加的成本,不包括额外的装饰费用和开发商推广费用,以及超过等级认证所要求范围所产生的成本。绿色地产的增量效益指由增量成本所产生的效益,分为增量经济效益、增量环境效益和增量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为直接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接效益。
2、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已在市场承受范围内,通过技术的改进与进一步宣传措施,可按照不同体系的要求,大范围复制并推广。并已经在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实现。应尽量在项目前期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可尽量地根据项目要求与具体情况减少增量成本。随着绿色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绿色增量成本仍将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而绿色增量成本的下降与增量效益的提升能够提升开发商开发绿色地产的积极态度。
三、我国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建议
1、绿色地产在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在绿色地产刚刚起步和市场尚未形成之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多方主体博弈行为会使得市场转向非绿色地产市场,政府应当有效介入市场。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参与各方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各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专家评审制度与社会公示制度,来保障绿色地产市场转化为健康、有序的商品化市场。在绿色地产市场机制形成以后,市场上的多重主体对绿色地产的需求增强,进入正常的市场化发展轨道后,政府再慢慢退出,以市场引导绿色地产的发展。
2、绿色地产的大力推广依靠对研发技术的持续投入。绿色地产发展最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支持,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支撑体系,因此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和潜在的需求,根据绿色建筑标准开发符合标准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并以示范项目为平台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在项目中积极引进高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展绿色技术的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不失时机地自主研究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绿色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控制。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高达五分之四以上,因此,必须加强决策设计阶段有效的成本管理。尽可能地使参与各方信息有效流通,加强交流与合作,降低不必要的信息成本;打破专业技术壁垒,保证绿色地产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管理方面,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与营运成本,形成绿色地产的生产管理一体化。
4、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需要全社会环保观念的转变。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社会观念的革新转变才是绿色地产发展的最强劲的推动力和助推器。绿色地产市场更多地依赖于用户使用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更多的用户购买并使用,是市场形成的根本工作、任务和方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地产需求时,开发商的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如欧美许多家庭趋向于选择有绿色标示的住宅,市场自然迎合他们,从而得到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China Economical Weekly VIP's Opinion,2005(11)
[2] 李晓林:绿色建筑的黑白前途[J].绿色中国,2005(10).
[3] 金占勇、孙金颖:绿色建筑市场激励理论与方法[J].建筑科学,2010,6(4).
关键词:建筑绿色绿色施工LEED认证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人类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LEED被认为是其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目前,LEED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结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利用LEED评价体系,从中寻找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之路。
1.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相关评价体系的拟定基本都借鉴国外经验。例如,2001年9月底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生态住宅技术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版本,同时也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3年8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联合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则参考了日本的CASBEE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
2.绿色施工管理具体措施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1.1指派专人协调、处理和监督与LEED相关的施工事项。该人员须经过LEED认证顾问单位的培训、指导、监督及管理,对LEED中所负责部分的相关得分点有基本了解。并清楚自己所负责部分在整个LEED评估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应开展培训课程,向与自己相关工作人员讲解LEED知识,协助整个LEED项目推进,并将培训内容进行记录。
2.1.2根据绿色建筑及LEED认证培训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实施规范细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严格按顾问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向业主或其全权代表汇报工作进展和质量情况,同时提交相应的中文及英文版本的文件和资料以供审查。
2.1.3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控制、土壤侵蚀及沉积控制、噪音控制、化学品和污染源控制、施工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等方案,实行动态监管和全过程的跟踪,同时做好各个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表格报告撰写工作,确保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就绿色建筑顾问单位下达的任务行动清单,及时有效的完成任务并递达认证所需材料。
2.1.4建立并维护绿色建筑施工阶段档案。收集、整理工程竣工相关文件,填写相关表格和资料。配备熟悉绿色建筑及英语书写、英语口语熟练的工作人员,按绿色建筑顾问单位的要求翻译并提交相关文件及资料。
3.LEED的启示
3.1LEED成功的经验
LEED评价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公认度很高,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可总结如下:
3.1.1精确定量分析。LEED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定性阶段,对于各项指标,可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考核。这就使得该评价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也使得评价过程趋于可控化,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更具可实践性。
3.1.2极高的开放性。LEED在其开发运营中存在开放性。LEED评估的所有程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LEED评估项的得分点所引用的标准采用清单的形式,简单明确,后期评价过程也保证透明公开,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公开招募专家进行评估。USGBC作为开发者和独立的第三方,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为LEED带来极大可信度和权威性。
3.1.3以市场为导向。LEED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不仅仅关注于建筑绿色性能评价和环境保护,同时也关注于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开发商、业主和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都能从中获益,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如在开发商这个环节上,LEED认证并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也会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同时LEED会通过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予更高的价值评估,促使开发商积极地获得认证。
3.1.4贯彻始终。LEED关注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包括从建筑设计到竣工全过程对其进行绿色评价;要求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在施工阶段,LEED会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设计培训,且派遣监督员现场指导;LEED评价中同时关注建筑将来运营阶段能否为业主提供健康、优质的活动空间,建筑拆除后对环境影响是否降至最低。
3.1.5持续更新。如前文所述,LEED诞生至今,已发展为多个版本,且其子版本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LEED持久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以适应建筑领域的不断前进。
3.2LEED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LEED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但其中一些评分细则却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目前最关心的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性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制订。对比LEED,可发现虽然两者都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等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鉴于国情,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3.2.1LEED的局限性。LEED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LEED在“可持续性场地”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而且也与中国“四节一环保”中的节地理念背道而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绿化率的提高,日照时间的延长,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3.2.2定量分析。我国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需的数据较为缺乏。例如,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材料加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室内装修时造成的空气污染物含量,如果采用LEED标准,许多评价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较为成熟,且易于获得数据的评价项,列出包涵具体数值的评价标准;对缺乏相关基础数据,尚无条件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评价指标,暂不纳入或提出定性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发展,再逐渐完善评价标准中的相关细节,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4.结语
任何绿色建筑政策必须建立于科学量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上,才能得到顺利发展。这正是LEED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LEED带给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评价体系和绿色技术,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LEED想在中国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考虑中国国情和本土化。这也正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中值得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