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30: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铁路运输;第三方物流;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内物流的快速发展,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货源将逐渐被其它物流企业所掌握。铁路若不迅速调整经营战略向综合物流业发展,必将作为一个纯运输企业而逐渐远离真正的货主,在运输市场中失去主动性,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因此,铁路运输业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一、铁路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铁路运输业作为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第三方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2007年是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的一年,根据国务院2004年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从目前7.4万公里增加到10万公里,随着我国铁路体制的改革,我国铁路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铁路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铁路设备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铁路运输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劣势表现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要求随着物流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二、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必要性
从以上的优、劣势分析来看,我国铁路运输发展成为第三方物流同时具有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铁路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讯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铁路运输开展第三方物流需要具备的条件
1.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速、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有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和门到门服务。
2.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3.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反映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务系统化、目标广泛化、手段现代化、作业规范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是现代物流的特征。所以,要建成真正的物流企业,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建设。
五、我国铁路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应对措施
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入世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由目前提供简单储运服务,拓展到能够提供订货、保管、包装、配送等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今后,铁路运输部门要按照有关发展规划,加快集装箱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目前布点太多、货源分散、站停时间太长等弊端。大力发展专用箱,细分市场,满足不同货主、不同货物运输的需要。
(2)全面发展货运服务。铁路发展货运服务,具有全路5000多个车站相互联系、优势互补的路网优势。且多年来全路建成和改造了大量的"二线货场"、仓库、专用线等基础设施,但许多处于不饱和的状态,随着生产布局的进一步调整,还将有部分场地、设备、设施出现闲置。铁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的与货运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营业设施的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创造规模性的综合效益。
(3)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铁路运输企业要彻底改变与公路、水运、航空各自为政、封闭分割、自成体系的经营局面,主动加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走优势互补、联营联运、联网联运之路,提高规模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总之,加入WTO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间的长期服务关系,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 李松庆.第三方物流论―理论,比较与实证分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9-91.
[2] 恒舆.构建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04,1:45-47.
关键词:顺德国际物流;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产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075-02
一、顺德国际物流的发展状况
(一)顺德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现代物流科学的出现仅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它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与企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顺德对外贸易经济的迅速发展,顺德的国际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顺德现在的经济发展来说,顺德物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并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顺德的路网设施完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辆来往畅通,公路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188公里,居全国同级前列。水路方面,更有顺德、勒流、北窖等港口,拥有泊位35个,可停泊1500吨级船舶。其次,市场空间广。顺德2008实现GDP超过1600亿元,按物流成本占GDP20%计算,去年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除了交通运输、邮电业为120多亿元外,则还有近180亿元的物流量有待进一步开拓。顺德大型的骨干龙头企业多,其中年产值超百亿的有几家,超亿元的有100多家。随着这些企业改变对物流服务的看法,则其物流市场的需求无可估量。虽然顺德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已经成熟,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大物流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目前在顺德登记注册的物流服务企业100多家,规模较大且主营物流业务的企业有40多家,而已登记的或未登记的小型货运企业有上千家。物流企业遍地开花,是全国一个普遍现象。这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非但没利,反而会影响整个服务水平的低下,而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改变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的还不够完善,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顺德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求矛盾依然突出;仓库储存设施落后,大部分仓库是已相当陈旧;现代化的集装箱、散件运输发展速度不够快,顺德水路集装箱化率还跟不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国际上一般为60%;高效专用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还不能满足顺德经济发展的需要。
2.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就顺德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第一,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第二,速度慢。目前由于我国铁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仅46.4公里左右,散装、集装箱等高效运输方式比重较低,装卸时间较长;公路货车的运营速度也不足50公里;内河航运速度更低;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在3~6个月左右。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顺德的企业在成本方面,物流成本就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3.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过程中由物品的供方、需方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业发展经历过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阶段。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表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需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根据有关信息显示,著名的宝供物流企业以15亿资金进驻顺德,在顺德建立宝供顺德国际综合物流基地,为顺德的企业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从而来带动起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高效、更准确的服务。
4.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运用信息技术是发展物流业的关键。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和许多货主建立合作关系,要处理来自多个企业的不同种类的数量商品的传递,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利用互联网来汇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信息,根据企业的需要选择每一个环节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并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要有很强的信息收集、储存和处理的能力。对顺德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目前存在许多分歧,不少物流企业还处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
5.物流管理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完善。物流业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外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等存在较大不同,在对物流业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因管理之间的体制及机制性原因,造成物流业发展的许多困难。受条块分割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影响,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条条框框之间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
6.标准化建设滞后。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而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而顺德的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接口标准等。
二、顺德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措施
(一)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现代物流的管理,涉及计划、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信息、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现代物流的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须协调动作,形成合力。物流必然和政府多个部门有关,应设立专门机构物流科负责协调政策管理,如果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中明确设立物流部门,对于物流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都应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负责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的规划,并负责协调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体制环境。
(二)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税收要鼓励物流业务的整合,提升物流企业的供给能力。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物流行业发展有制约作用。应该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传统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但在实践中由于物流总商首先一票对客户,然后转包业务(如仓储、运输)到各合作单位时,存在重复纳税的问题,影响了总商整合业务的开展。物流不整合就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鉴于目前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物流整合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用户(生产和商贸企业)身上,建议对于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的部分,仅对其增值服务的部分征税。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核心业务,企业分工趋于专门化,这将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提高本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就要懂得从成本、服务、风险、竞争力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去创造价值。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有: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促使小于规模经济的物流企业转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各种法规和政府行为,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四)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在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要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五)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
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设施自动化和经营网络化两个方面。设施自动化是指货物的接收、分拣、装卸、运送、监控等环节以自动化的过程来完成。设施自动化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如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EDI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设施,可以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装卸、自动存取,从而大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经营网络化是指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物流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它既包括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网络化,也包括对外联系上的网络化。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额较大,各个地区和各个企业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认真做好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定要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能搞“形象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是要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
(六)在高等院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抓紧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为了要使物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抓紧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大学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和相关法律;熟悉物流方式,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运行方式、发展规律等,都应该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熟悉现代物流管理;熟悉现代物流技术。其次,通过职业教育,要使物流企业职工达到本工作岗位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建立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当前应尽快建立物流师职业标准与认证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物流企业的用人,保证物流业健康、持续、高速发展。
三、结论
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顺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国际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没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没有高效和顺畅的物流也就没有外贸的高效益。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在市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下,传统的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应运而生,全球化观念、物流系统化观念、精益物流观念、以顾客满足为上的观念、零库存观念、物流信息化观念以及绿色物流观念等现代物流观念被广泛应用。这一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候铁珊.国际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Michael H.Lane著,秦阳译.国际物流新概念[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
【关键词】市场需求 技能型物流人才 问题 建议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因此,对物流技能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物流人才培养,满足物流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各所高校教育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目前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给予市场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在高校物流专业教育中,虽然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少,但是却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对物流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都反映高校毕业生只能掌握传统的储运业,而对现代物流的观念、技能掌握较差。这反映了高校物流教学内容与现代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需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很多高校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学模式仍旧停留在注重传统储运业的工作流程和经营方式教学上,现代化信息物流教学还不完善。
(二)教学理念陈旧,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在教学中,教师强行地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设定的套路之下,不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高速流动让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目前的物流教学中,物流专业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因为过去并没有物流人才的培养,导致学校缺少专业的物流教师,物流课程并不作为专业主修课,往往由相关经济专业教师代课,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为了加快物流教学的改革,很多学校将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送出去进行短期培训,在简单熟悉了物流课程,或者是翻阅了一些物流方面的书籍之后,将这些教师投入到物流教学中,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对物流操作时间缺乏认识。物流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实践,导致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的脱节。
表1: 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名称 内容
传统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物流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教学理念陈旧,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师资力量薄弱
二、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技能型物流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分析当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关度较高的物流课程。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当地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总课时的30%-40%即可,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应该多开设一些与实际物流工作相关的实验课程,安排学生有步骤的操作,安排学生定期到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回校后安排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实践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大一时期对物流理论知识学习后,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流行业;二是基础实践阶段,在学生掌握一部分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适度实践学习,掌握物流的基础环节操作; 三是专业实践阶段,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由学校组织,安排到对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际的物流操作技能。
(二)加强校企合作,掌握市场需求动向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是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契机。首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企业的先进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由于教育的投入较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可能独立培养自己员工,对于员工的培训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有效培训已有员工,实现员工专业知识的更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物流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对已有的师资力量应该组织专业系统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知识牢固的优秀博硕士毕业生,更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通过这种形式聘请著名专家到校授课,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物流企业存在的风险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对有关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无疑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物流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着下列风险:配送延时的责任风险,违反了jit原则,客户就会向物流企业索赔,物流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赔偿责任;由于物流周转的环节多,再加上货物丢失难以调查准确信息本文由收集整理,经常出现货物丢失或者损毁,物流企业难辞其咎;业务合作的风险,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实力完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就需要委托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物流配送,但是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较弱、信誉较低,就会出现供应链被破坏的风险。仅凭一张运单,如果出现责任事故就很难划分责任、解决纠纷。(2)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导致分发路径发生错误,使货物错发错运,给客户带来损失,客户可以依据物流服务协议中约定的“准确配送条款”提出索赔。(3)运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某些救助或施救措施而发生的额外费用;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骗贷”和“骗取货款”的诈骗风险,都会给物流业造成重大冲击和经济损失。(4)不少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增值服务,在供应链运输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服务意识,难以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再就是,物流企业与货主之间的应收账款拖期问题比较严重,造成物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大了经营成本和风险。
2. 物流企业领导者如何规避企业风险
peter l.bernstein在《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一书中说: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看法是,对风险的掌握程度是划分现代和过去时代的分水岭:所谓对风险的掌握就是说未来不再更多地依赖上帝的安排,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被动的。因此,物流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探析风险防范策略,做出科学的决策,规避企业风险。
2.1建立动态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构有利于物流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与经常化。风险管理机构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防范措施、方案的制定者,是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监控、防范、处置的运作主体,主要由财务、法律和企业主要业务单位的成员代表组成。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疏忽和失职会导致服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会造成生命、财产等重大损失。对此类风险控制是整个物流系统顺利运行的保障。因此,在领导干部中要责任明确,责权对等: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分管领导要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做好衔接和合作。
2.2建章立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严格的制度管理可以避免大部分风险,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因此,物流企业要在
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整体构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对企业的安全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将工作中的责任落实到人,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和审核制度,实现物流服务的制度化管理,保证物流系统的顺畅运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物流企业要抓好安全基础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每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有隐患要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清理“各级认真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安排探究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2.3提高信息分析能力,预防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信息手段越健全,信息反馈越全面,对确定因素的预防性就越强,信息处理能力也越强,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小。因此,物流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投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认真研究分析各种信息,从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根据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有效预防各类物流风险。
2.4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探析应对策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阶段性、特殊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的避免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和防范。企业的决策者应清楚地认识到,要避免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要掌握风险识别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进行风险对策研究。
物流企业要引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动态物流安全管控检测与分析,通过风险因素分析,建立物流风险评价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异常报警系统。从制度上引领企业走向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要对新型物流风险发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物流安全与弹性,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风险应变机制,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
2.5抓好资金流管理,抵御经营风险
在财务收支管理方面,要增加财务收入,节约财务支出,实现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已达到尽快回收项目投资的目的,从而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可以与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让其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针对现代物流的物流金融和保险解决方案。
2.6增强法律意识,寻求合作伙伴
对于每一项业务都要经过反复的法律论证,保证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可行性。合同是防范物流风险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物流管理和运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制衡作用。因此,在草拟合同、谈判,直至签署过程中,物流企业都要选派谈判小组参与。谈判小组应包括物流主管、律师、公式财务顾问、风险管理人员等。在合同执行阶段,要确保有物流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依据合同对执行状况进行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物流风险。
物流企业要有较强的保险意识,对于可能发生风险的项目,应当投保分散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降低与合作的物流企业或者公司间的风险,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关键词:企业物流 战略管理 物流营销 电子商务
Abstract: Summarizes U.S.A. enterprises’ law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on developing in fifty years, sets out from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laws suitable to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Then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z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views on strategy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logistics.
Keyword: logistics of enterprises strategy management making of logistics E-business
1. 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 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 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 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 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 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 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 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 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 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 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 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 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 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4. 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 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一、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二、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三、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四、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现今,网络化的商业行销,即所谓的电子商务,是非常流行的营销方式。而电子商务最重要的是实现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融合为一体。随着商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手段来完成交易。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问题;信息化建设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134-02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信息化管理是国内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物流行业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即便是一些大型的物流服务机构,比如港口、货运站场,虽然也很早就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不过这些平台仍不是非常完善。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而在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物流企业中,80%左右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及时收集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少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约15%)开始提升信息化应用层次,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另有极少数物流企业(约5%)开始进入全面供应链系统的建设阶段。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16%左右。同时,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很小,大约是23%左右。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存在问题
1.物流行业还不规范,没有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物流行业发展至今,虽然国家相关部委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执行不到位等原因,很多政策法规并没有得到切实应用,从而导致物流行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标准不一致的地方。物流行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如果标准不统一,就会严重阻碍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不具备投资信息系统的实力。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少则三五万,多则需要数千万的投资。从国内来看,很大一部分的物流公司都是由之前的货运公司转变而来。这些货运公司以前一般只从事单纯的零担、整车配送等业务,规模较小,实力也比较薄弱,因此也不具备充分的实力投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在广州,类似这样的物流公司不下数千家。由于这一类物流公司大多在物流运作中担任末端配送业务,因此会导致物流信息的末端脱节,从而影响到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的进展。
3.相关政府部门或大型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建设缓慢。在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相关政府部门、大型物流企业、大型物流集散中心(如港口、机场、大型货运站场或位于城市边缘的物流接驳中心等)的物流信息化建设程度对整个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整个行业的物流工作效率,如果这些机构缺乏高效的物流信息支持,那么就会对整个物流的信息供应链带来阻塞,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很多先进的物流技术尚没有得到有效应用。由于国内物流行业起步比较晚,而且很多都是从货运公司转型而来,各方面观念都比较陈旧,一些新兴的物流技术尚没有在整个物流行业得到普及。比如条形码技术,在国外的仓储物流业中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而在国内,这种应用还尚未普及,原因之一也是前面阐述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等问题。此外面向批量物件的RF(RadioFrequency,射频技术)、面向车辆定位的GPS、GIS技术等,这些技术目前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企业在尝试应用。
5.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一些专业型的仓储、港口、码头等操作性较强的企业尤为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国内缺乏相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工作岗位也不需要很高的学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实施,一部分人员可能连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会。人力成本低廉也是影响物流信息系统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力成本偏低,而投资信息系统一般都耗费巨大,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如果增加一部分人手可以达到同样或类似的效果,并且成本相当,那么增加人手就会成为首选。
三、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WMS、TMS等业务系统建设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简单、机械地照搬同行企业的WMS(仓储管理系统)和TMS(运输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树立“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才能真正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桎梏,导致业务执行烦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而灵活调整,来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2.仓储、配送等业务信息从“异构、分散”向“统一、集中”转变。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和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趋势是,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3.第三方系统的信息集成建设将拓展客户服务的领域。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为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货物到达的准确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物流服务企业将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信息的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4.RFID技术将在物流行业广泛应用。随着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的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码系统。RFID技术凭借无光电应用特性,将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使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做好基础性公共平台建设。政府必须负责建设基础性和政务性的公共平台,即完成相关监管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以此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有三大系统建设与升级迫在眉睫:
一是电子口岸系统。这项国家级的重点工程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协调和领导力度,把电子口岸建设成为具有一个“门户”入网、一次认证登录等“一站式”服务功能、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
二是“大交通”监管系统。我国目前的交通分属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等多部门管理,在没有改变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建立一个“大交通”监管信息平台,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整合要逐步完成,当前重要的是在各种交通监管系统的基础上,确立一个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框架基础,使这个平台能够兼容多种信息采集方式,多种定位技术,多种信息的提供者、应用者,同时又有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准则。
三是特殊商品物流的监管系统。重点需要抓好两方面的建设:一是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例如重点食品、药品等,要实施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监管;二是建立全国危险品联网实时监管系统,加强对危险品储运的安全监管,预防和减少危险品储运过程中的恶性事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RFID技术。
过去,在物流行业流行的“大而全”思维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概念,单纯依靠扩大基础设施诸如仓储和运输规模来赢得市场的想法将被市场所淘汰。而如何利用新技术,为企业发展抢占先机成为众多物流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在这方面,一些企业已经走到了前列。例如,在海尔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中,使用无线网络和相关软件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只需扫描物料周转箱上的条形码,就可以轻松完成收货程序;而如果物料不在定单范围内,信息终端就会自动报警,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库存增加,使企业趋向“零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