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3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能训练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体能训练;通用教材;版本;比较;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97-06
众所周知,现代竞技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以不断提高整体竞技水平。而作为竞技能力五大主导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模式与途径,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和科学化,是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要目标”[1]。张蓓认为,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技术能力也无依附[2]。可以看出,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能训练从传统向着现展的过程中,[JP2]如果要进一步创新,必须在传统体能训练的范畴和功能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多学科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两个平台。[JP]
近20多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果和经验,从中国实践出发,借助《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分流、引申、拓展和创新,在吴谦、许玉茹、周子璋、杨兴权、唐思宗、杨世勇、唐照明、吴东明、王健、张英波、孙文新、王卫星、李少丹、胡扬、陈小平、李春雷、叶燎昆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上升到学科层面,还有很多理论、论点和方法是在重复引用和借鉴国外及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的《体能训练》教材与体能训练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有差距,有待我们不断研究、补充和完善。从理论上讲,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虽然现在国内学术界对体能训练尚无统一的说法,并且国内外对体能概念的诠释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体能训练的探索和实践[2]。所以,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对《体能训练》的整体结构体系(特别是体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层次、主要分类及主要结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把握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整体结构内容历史溯源
1.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各章节横向比较
在比较前,我们有必要了解1992年唐思宗等著的《身体训练学》,虽然该书不作为教材使用,但该书以身体训练“学”命名;在此前,北京体育大学与其他体育学院(上海、西安、沈阳、天津、广州)合作编写了一部内部教材《身体训练法讲义》。1999年吴谦编写了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该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函授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职的教练员等,突出身体素质训练“法”(方法)。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认为,“本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3]
从表1可以看出,《身体训练学》《体能训练学》和《身体素质训练法》这三本教材,在内容和章节顺序上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围绕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进行;不同的是《身体训练学》偏重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法》偏重教学,《体能训练学》偏重综合。因此,唐思宗《身体训练学》用两章篇幅介绍了“各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杨世勇编著的《体能训练学》,也用了两章篇幅介绍了这两章内容。限于当时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我国理论界和训练界对体能的认识经过了“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体能”三个阶段,这反映了对事物认识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背后的阶段性,是客观的、不可逾越的,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龙斌等研究表明,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4]。张蓓认为,从形式上说,体能训练有效地避免了《运动训练学》将运动训练划分为五大素质带来的诸多问题,直观地表述了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客观地反映了运动竞赛实际中的体能表现形式。由此看来,身体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体能训练是对传统意义上身体训练的补充与发展,体能训练是更高意义上的身体训练[2]。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出版,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
从表2 可以看出:1)《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目的、目标和适用对象不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是“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社会急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7]。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是面向全国体育院校和有关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用的通用教材”[1]。2013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本教材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以竞技运动体能训练、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实践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能训练的原理、方法、现状和发展趋势。”[8]
2)在第一章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绪论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都论述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价值、原则、要求及趋势。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理学)的阐述。
3)在第二章板块中,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不具有相同点: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物化学)的阐述;2012年通用版偏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的阐述;而2013年高教版偏重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阐述。
4)在第三章~第七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个版本都是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前者强调“训练”因素,后者强调“理论与方法”。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的第三章~第六章分别以“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编排,特别是第三章突然提出“健康体能训练”的概念,在逻辑上与第五章“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和第六章“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不具有递进关系,偏重健身类的范畴;但是,第四章“竞技体能训练”的七节内容,在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论述上,第四节以“肌肉力量训练”代替“力量素质训练”,而“速度素质训练”没有作为一节单独论述,原因不详。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显得比较独特。
5)在第八章~第九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者都有各项群体能训练,2012年通用版是“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偏重儿童青少年运动员;2013年高教版教材是“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对象明确,两者都按照项群的两大类八个亚类进行论述;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不同点:2012年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而2013年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1)在我国,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而当时,还没有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版的《体能训练》教材,只有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从“身体训练体能训练”,时间节点是从1999年到2000年之间。2001年,杨世勇等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末……直到现在,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能训练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体系[3]。因此,为了尊重历史,我们以1999年作为我国《体能训练》教材的标志时间。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以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为标志、体育院校通用版和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修订了三次,总章节数总体是增加的。以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教材为基数标准,2005年版教材总章数没有增加,总节数减少3节,减少幅度为12%;2012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7节,增加幅度为21.88%;2013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9节,增加幅度为26.47%。可见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也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科学、系统的研究的结果。
2)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际体坛经过了2000悉尼、2004雅典、2008北京、2012伦敦四次奥运会。在这个阶段,国外体能训练发展处于“革新阶段”,其标志性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第一,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来华讲学的专家把“核心力量”一词传入到中国游泳界[2]。第二,美国对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重新认识,使得全球竞技领域掀起了“体能”热,对其定义为 “strength and condition training”,更强调力量训练,也就是把力量素质的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更强调爆发力训练和快速力量训练[2]。第三,美国在体能训练中居领先地位,出版了代表性著作《体能训练指南》[4]。
3)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内体坛经过了(2001广州、2005南京、2009济南、2013沈阳)四次全运会。我国体能训练研究处于“高起点、多角度、系统化与运动实践结合发展阶段”,其理论依据有四个:第一,1999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教练员学院”,对全国一线初、中、高级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讲授内容按专题进行,经过6年的培训总结,2015年编写了《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材,其中对“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9]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我国竞技体育一线教练员队伍进行灌输与统一思想,效果反映好。
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其中国内培训3天,美国培训20天,美国体能协会安排美国体能训练领域的9位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和4位体能教练进行实践操作。考察了Dekalb国际体育训练中心、美国体能训练中心等地[2]。这次培训班,直接促进了我国有关项目教练员的执教理念、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2008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体能训练、身体机能恢复和底氧训练三个实验室群组成。……该实验室不断创新,引进多种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理念,创建有效的恢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全方位、大投入地开展奥运备战和科技攻关工作,取得瞩目成绩[10]。这种思路,为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也值得其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借鉴。
第四,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著《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对(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10个运动项目备战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使相关项目体能训练理论进一步完善,运动实践经验得到进一步升华[11] 。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体能训练起步晚,但是,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起点高,目标准,进步快。在这14年间,我国运动员经历了四次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实战,一方面,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也为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二者的结合对体能训练教材内容也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此可以预测,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章节及顺序也会按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而删减或淘汰。
2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异同点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有其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即该门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外延[4],也即一门学科发展的快慢与好坏,首先在于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体能训练》作为从《运动训练学》学科分流出来的一门课程,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或浓缩。
就《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来看,是从传统训练理论(主要受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来研究体能。我们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主体内容结构都是借鉴1992年《身体训练学》和1999年《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原因有二:一是苏联训练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二是按照运动的类属划分,在教练员头脑中已经扎根形成了共识。换句话说,五大素质的发展与调控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共性的、普遍的问题。不同点在于《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只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属性做出了规定,但对于《体能训练》这门课程的属性认识较模糊,还没有上升到“法”和“学”(即“学科”)的高度。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出版有《身体素质训练法》《身体训练学》《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等专著或教材,还没有《体能训练法》或《体能训练学》命名的专著或教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由此可见,《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内涵上总体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体能训练的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不断深入。
《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外延上,即从该门学科(不成熟)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上看,基本都包括了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基础、价值、原则、要求、趋势的认识,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五大素质训练、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另外,从《体能训练》三种版本教材所包含内容的微观细节比较发现,难能可贵的表现是:1)2012体育院校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这是本教材的点睛之笔,也反映了体能训练内容的本质。正如王舸认为,体能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几部分,而且体能也不是这几项素质的一个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项素质既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2]。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各项素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就包含了各运动素质的转移。
2)2013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我国体能训练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核心力量一词是伴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体育领域。……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核心力量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尽管如此,“核心力量”进入教材比欧洲晚了10年之久。
由此看出,我国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正朝着兼容并蓄与实践操作两个方向发展。兼容并蓄表现在与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理论的吸收与消化,实践操作表现在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实验验证支持与理论纠正。
3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训练学思考
3.1 《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体能训练》学科重要术语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不规范
体能,这是一个竞技体育中广被提及的名词,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在体能问题上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作用、分类、原理的科学化探索和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2]
由于体能,特别是现代体能,我国受前苏联传统训练思想的影响深重。面对美国八十年代对体能的重新认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任务是对其概念的准确界定,抓住牛鼻子,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这个问题解决好后的益处有三:一是促进学科发展,引领理论界对体能研究的规范、系统、持续发展;二是直接促进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初级――中级――高级”各项目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思想统一,缩短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学术交流砝码。
3.1.2 对《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的统一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表4可以看出,《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主要包含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了以上内容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外,《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或顾此失彼。也即不同版本还缺乏统一性,例如: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居然没有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论述,导致传统体能训练与现代体能训练的脱节;有“运动素质的转移”章节,却没有“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作为其的前期垫铺,在体系上显得不够严谨。
由此看来,不同版本在学科内容体系上的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这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作者的编写思路对以后《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完善提供了借鉴经验。
3.1.3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科学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2]。所谓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上的,能够反映竞技运动项目的客观规律,也必须是符合竞技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离不开竞技运动项目本身,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称之为学科,体能训练则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基础训练学科,并系统的加以整合和完善而具有了学科特性。[2]
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由于对《体能训练》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研究对象认识不明确或欠准确,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的观点、论据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章节引用的是七十年代的数据,用七十年代的数据来论证说明现在的体能训练情况,值得反思。在《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中,还有一[JP2]些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把握上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这些本质上都是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体能训练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的前提是科学,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
3.1.4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实效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体能训练是手段,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是为技战术服务的,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在五大素质的论证和论述中,虽然有一定的的数据,但是,数据欠缺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级别、训练时期、性别)的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这也是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编的大量教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用一本实效性不强的教材去培养和培训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体育系统的学生及各级教练员,其效果是不高的。
3.2 建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对策
3.2.1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学科术语的规范与国际接轨
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一线的教练员。什么是体能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既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必须团队作战,在编写通用教材之时,一定要打破旧有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考虑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国家队、省市专业队的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比例,使教材的编写符合国情,反映实际,服务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体能训练教材中的概念、术语进行精准梳理,重视体能训练相关概念、术语的区分、界定与规范。从学科的严谨性出发,每一个版本对术语概念的解释应具有统一性,克服其重要术语的模糊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最后做到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2.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充实与完善
目前体能训练还未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学科内容体系,如何界定体能训练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层次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界在以下内容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此之外,还有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未达成的共识的内容、章节能否补充到其内容框架?这个问题不解决,体能训练内容就不能上升到其理论体系,相应就会制约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发挥体能训练界同仁的力量,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体能,完善体能体系。
3.2.3 以“科学性”和“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两翼发展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当前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13]。体能训练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
一部分内容与分支,作为竞技能力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理论上它要求 “科学性”,在实践上它要求“实用性”。因此,《体能训练》作为一门体育应用学科,也应该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发展的两翼,用科学性来保证体能训练理论的规范与准确,用实用性(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成功与否的标准。体能训练是否合理和科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效性是检验体能训练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体能训练理论的创新,还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创造,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被纳入体能训练体系,才能被运动实践所接受[2]。这也是我们在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坚持和把握的一条根本原则。
4 结语
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教材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教材的成熟与完善,也促进学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中竞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我国体能训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体能训练》教材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机遇和挑战。
[HJ1.6mm]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2.
[2]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世勇,唐照华,李遵,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4]龙斌,张金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61-62.
[5]唐思宗. 身体训练学[M].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1992.
[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8]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9]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4.
[10]胡扬.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2.
[11]王卫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2,72.
关键词:短跑 运动员 体能训练 训练体制 教练员
前言:
体能是获得任何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日常训练中都应该的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体能在比赛中的发挥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通过体能训练,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改造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进而提高运动成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能训练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多,在当今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人类极限时,怎样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人类的能力将是运动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实行的是前苏联的三级训练体制,成立了“业余体校――省、市地方运动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教练员基本上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承担运动队几乎所有的角色,而且和外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固守自己原有的体能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短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检索的到得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以这些文献为理论基础,探究我国学者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认识上的异同点,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
2.2专家访谈法
对体能训练的专家和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中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在取得专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找出专家们对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能概念的探析
“体能”一词不断出现在运动训练及运动训练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但是所界定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对其定义是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又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这三部分组成。熊斗寅认为,体能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有大体能和小体能之分,大体能即泛指的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和各项身体素质小体能则是指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2.体能训练的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训练实践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总结,起到指导训练、处理训练中遇到问题的标准的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更加清晰,运动训练原则的制定越来越接近客观规律。在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是保证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有效实施科学化训练进程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对短跑运动训练具有积极意义。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和建议体能训练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主要有渐进性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体化原则、整体性原则。
2.1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短跑运动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有着自己特殊的生理特点,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慢慢进行,在体能训练中,渐进性的训练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训练量从少到多,训练强度从小到大,创lj练时间从短到长。它不但体现在多年训练计划中,也体现在每个年度训练和每个训练周期中。
2.2专项化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必须要坚持专项化的原则,不同的项目其技术特点和用力方式不同,在运动项目进入成人化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专项化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该项目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和能力,以及符合该项目神经肌肉的特点。
2.3整体性原则
根据“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思想,体能训练既要求各子系统的协调不能离开大系统的整体性而存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挥各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大系统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人体是一个系统,必须要均衡的锻炼身体的各个部分,否则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甚至是会断送职业生涯,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3.短跑体能训练存在问题
3.1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够完整
大多数教练员直接由运动队转来,文化功底不强,训练方法还是沿袭其原教练的方法和手段,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行研修,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始终如意的训练手段, 优秀的短跑教练员必须具备运动生理学、训练学、解剖学、运动医学和田径专项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对体能训练进行把握和调控。
3.2训练理念落后
由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我国教练员的培养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教练员训练理念较为落后,传统的体能训练中又有较多错误甚至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动作,然而他们却一直沿用。大城市和小城市、省队和国家队、业余训练队和专业队这些培养机构的交流较少,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能够传入下一级单位。
3.3力量训练安排不合理
短跑是速度型项目,要想获得速度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最快最有效的是力量的练习,大多数教练员为了完成任务,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力量练习过多,造成运动员成绩出来较早,昙花一现,不利于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3.4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不重视
没有训练就没有成绩,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大多数教练员不注重整理活动,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者运动员兴奋度不够。在大强度的训练之后几乎很少的教练会十分看重整理或自动,这就造成运动员恢复时间延长或者恢复效果不好,有的运动员柔韧性就很差,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时受到阻碍。
参考文献
[1]袁运平.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4,02:3-8+16.
关键词 篮球 体能 方法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已经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联赛逐步取代了赛会制,使赛期大大延长,比赛的密度也显著提高。激烈的对抗无疑也加大了比赛强度。比赛强度的加大给各队技战术的运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快节奏的攻防转换、激烈而频繁的身体对抗、快攻次数的增多、大范围的穿插跑动、扩大的半场人盯人防守以及凶悍的篮板球拼抢等。这些战术的演变无疑对篮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体能要求。
一、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能训练科学研究的缺位
目前国内篮球体能训练存在主要问题有,训练方法不合理,理论不清楚,盲目操作造成大量运动损伤。用篮球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我国在篮球体能训练科研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篮球强国,当我国研究领域局限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战术战胜国外强队的范畴时,而国外早就在研究如何加强体能训练来保证技战术的实施。
(二)体能训练理念落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思想决定行动。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觉反映,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指导训练是无效训练甚至是破坏性训练。训练理念的落后必定导致竞技成绩落后,因此,篮球训练要有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我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体能训练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
我国CBA联赛是一周三赛制,WCBA是一周二赛制,期间如何安排体能训练,还没有科学的理论研究。例如,2007年时任中国主教练的尤纳斯曾说:“如果你想在篮球馆的训练中取得好的效果的话,那么就需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保障,为之后的训练打基础。篮球并不完全是靠投篮的,力量、速度和弹跳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以上国家队教练所讲的情况,就反映了我国俱乐部在体能训练方面缺乏系统性问题。
(四)球员缺乏专职体能教练,体能训练器材不足
我国俱乐部并没有专门的体能教练,体能训练效果自然就难以保证。一直以来我国篮球教练只设置主教练和助理教两人,而美国NBA每个球队至少有4-6名教练员,从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分析,我国的教练员基本是篮球专业出身,在体能训练理论方面缺乏研究,主要以过往经验为主,缺乏创新。而NBA的教练员则不同,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从当今篮球职业比赛和训练发展来看,对教练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目前我国的教练员制度难以满足联赛和国家队的发展要求。
二、提高篮球体能训练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运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在各级篮球队中,要求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并逐渐推广,作为制度规定下来。通过国内外专家讲学、体育院校开设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等多种途径培训教练员,培养我国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要求各级篮球队伍设置体能教练员,并实行体能教练员上岗制度。
(三)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对两者之间合理转换。改变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形式化的误区,加大对专项体能的研究。
(四)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狠抓落实,在每次训练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后进行体能训练,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中国篮球协会•2005年全国篮球体能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Z].2005.
[3]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1.13(9):38-46.
[4]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5]于振峰.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3):123-126.
[6]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0-13.
Abstract: Using each kind of investigation method law, has carri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high level volleyball team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Result discovery: Changchun University high level volleyball team has not worked out the annual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plan; The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not to be high; Tallies basically in the physical 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choice the volleyball movement project characteristic, but they, in has the oxygen to train on are relatively few.
作者简介:刘巍,1973年9月生,吉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排球运动是以技能为主导的隔网对抗项群性集体项目。要想在排球比赛中获得胜利, 运动员必须具备完善的技术、战术和充沛的体能, 运动员充沛的体能是贯彻技术、战术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仍存在着体能训练与排球运动员运动所需求的体能相互脱节和偏离的现象。为尽快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水平, 笔者对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水平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
1. 2研究方法
1. 2. 1问卷调查法针对本课题具体的内容和目的, 反复征求专家意见, 设计了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教练员与运动员调查表; 并对问卷作了信度与效度检验。
1. 2. 2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有关数据在SPSS115.0, Excel2007软件上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2. 1体能训练计划制定情况
体能训练计划是指对未来体能训练过程中所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总结、吸取教训和抛弃失败教训, 以利于提高运动水平的一种科学手段。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目的在于科学的、合理的、迅速的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 多年计划、全年计划、阶段计划、周计划、课时计划。统计显示所调查球队大多只制定阶段计划; 少数球队除制定阶段计划外,还制定了周计划; 所调查球队都没有制定没有全年计划与课时计划。各球队应重视对各种训练计划的制定, 以确保高校排球队业余训练与比赛的正常进行。
2. 2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
所调查球队教练员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方法大致有三种: 技战术训练之后、技战术训练之间与单独安排训练。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0% 教练员是将体能训练课放在技战术训练之后。教练员将体能训练时间放在技战术训练课之后, 这种方法结合了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特点, 既为体能训练节约时间, 又解决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10% 的教练员将体能训练放在技战术训练之间, 这种方法是指在预加负荷后进行体能训练, 之后再进行技战术训练, 这种安排方法能够达到比赛负荷起到模拟比赛的要求; 40% 的教练员采用的是单独安排体能训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保证体能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三种时间的安排都各自有其优点, 教练员根据各阶段计划的任务与要求, 采用相应的体能训练的安排方法。
2. 3专项体能训练占整个体能训练的比重
根据所调查排球队运动员的特点, 我们知道他们大部分来源是退役运动员与传统排球学校, 他们的训练年限相对较长, 有相对完善的技战术素养, 由于考入大学后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系统训练, 他们的体能下降非常明显, 这时候作为长春市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教练, 应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体能; 在发展运动员一般体能的同时, 要重点发展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统计显示所调查球队在专项体能训练安排上基本集中在60% 以下, 所占比重不高; 各球队应当重视专项体能训练, 适当增加其比重。
2. 4体能训练的重点
在排球项目中, 重点素质及其重点程度的顺序是移动速度、弹跳力、挥臂力量。受场地的限制, 移动素质需要的是短距离起动的速度及制动和转换方向的速度, 而不是长距离的位移速度。弹跳力主要是弹跳高度、弹跳速度及连续起跳的能力。挥臂力量主要发展躯干肌及上肢肌群的爆发力。统计可看出:80% 的教练员认为专项体能训练重点是发展运动员的弹跳, 这也基本符合了排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趋势, 现代排球体能训练要以发展弹跳力、连续弹跳的能力及弹跳的绝对高度为主要方向。
摘 要 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对竞赛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剖析体能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结合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提出训练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方法,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体能 训练
一、引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表现连续、复杂、高强度成套动作的运动项目。该运动项目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成套动作必须通过连续的动作组合,展示运动员的柔韧性和力量、七种步伐的多样性操化动作组合、结合难度动作完成成套动作的竞技术力。199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接受健美操进入国际体联,建立了FIG 健美操委员会,使健美操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理论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欠缺。要想在国际健美操竞技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指导我们的训练实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3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前六名运动员比赛录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统计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能训练的概念
1.体能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相应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从狭义上来说体能是指是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走、跑、攀、爬、蹬等活动的能力。竞技体育中的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地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克服疲劳、高质量完成专项训练和比赛的机能能力。
2.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也叫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通常理解为身体六大素质的训练(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力量素质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素质属于同等地位。
(二)体能的主要构成因素
1.身体形态
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因此,健美操对形态的要求很高。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它不仅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分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形态的训练要常抓不懈。
2.耐力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1)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2)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3)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
3.力量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
4.柔韧与协调
竞技健美操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比赛中要完成体现高难度的柔韧素质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柔韧性,还要有很好的肌肉弹性,因此,对柔韧素质训练应特别重视肌肉放松这一环节。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时的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韵律与节奏感的协调等。
5.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在竞技健美操的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在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动作能轻松完成,动作舒展、优美,有力度感,节奏好,动作能与音乐紧密结合,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一般力量素质练习
①上肢力量练习:肩、肘关节主要用力肌肉有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一般采用卧推、平推、计时的单臂俯卧撑、单臂侧倒俯卧撑、单臂单腿卧撑,负重俯卧撑等训练方法;②下肢力量练习:髋、膝、踝关节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大腿屈肌等,常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负重深蹲、团身跳等训练方法;③躯干部位力量练习:脊椎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腹直肌、腹内斜肌、斜方肌等,一般采用仰卧起坐转体、手持重物转体、负重转体、肋木悬垂收腹举腿等训练方法。
(2)耐力素质练习
竞技健美操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机体是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是由磷酸元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代谢形式。因此,练习时采用80%~90%的训练强度,将心率控制在180次/分~190次/分,采用一次练习1分钟~2分钟的计时跑连续踢腿跳或连续完成成套动作的方式进行耐力素质训练。
(3)柔韧素质练习
①上肢柔韧练习:各种徒手体操中活动肩、肘、髋关节的动作练习,双手握肋木直臂压肩韧带,双手体后握肋术向前探肩,与同伴互扶侧身正侧压肩;②下肢柔韧性练习: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劈叉控腿;③躯干部位柔韧性练习:体侧屈、体侧转、体后屈。
2.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力量训练
操化动作训练肌肉控制力原地纵跳训练、剪刀跳练习、改变动作幅度和方向进行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它指的是一种训练躯干部位腰腹肌群、脊柱部位肌群、盆骨部位盆带肌群的综合训练方法,结合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灵敏、平衡、柔韧以及本体感受训练。
(2)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在竞技健美操中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协调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多采用如下练习方式:配合音乐进行七种及其组合变形基本步法训练;手臂的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通过音乐进行训练;上、下肢相互配合训练;躯干及肩、髋关节的协调性训练。
(3)身体姿态训练
身体姿态训练一般多采用舞蹈训练法如芭蕾舞等,但要注意健美操与芭蕾舞的身体姿态区别要求。同时还可借助健美操动作的反复练习如在完全掌握操化动作之后,改变动作数量进行训练。
(4)表现力训练
练习不同的套路动作或反复练习同一套路以加强其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训练;模拟比赛训练法: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比赛场所喧闹地气氛,或模拟正式比赛的裁判员评分、组织观众参观等环境氛围等进行专门表情肌的训练,通过听音乐,理解音乐与动作的内涵,将想表达的内容表现于面部。
四、结论
(一)体能对竞技健美操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内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体能训练己迫在眉睫;(二)体能训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竞技健美操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整体力量、力度、运动耐力、柔韧与协调五个方面的内容;(三)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必须贯彻年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健美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这是体能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体能训练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
[2] 马鸿韬.竞技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瑞峰,齐家玉,白玫等.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80-281.
摘要 随着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足球比赛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运动员在足球比赛中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技术、战术水平,同时比赛和训练也对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关键词 足球运动 技术 战术 体能
目前世界足球发展的趋势是技术越来越全面,战术越来越灵活多变,场上运动员分工越来越明显,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要求非常高运动员只有具备非常好的体能才能适应比赛的需要。
传统的身体训练主要偏重于对单一素质的追求,忽略整体机能潜力的提高和顽强拼搏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看作为运动素质训练或身体训练体能和运动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主要对高校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探讨[2]。
一、体能训练对足球训练的意义
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体能的表达。体能是决定运动员专项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研究与训练中,常常将足球运动界定为单纯的技能类运动项目,导致了足球运动走了许多弯路,也是导致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定位严重不符合足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影响了足球运动的健康开展。体能训练是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能够取得并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是一支球队团体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元素之一。总之,由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构成的体能水平,是足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在足球训练中应当重视体能训练这一重要内容[3]。
二、足球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
体能是足球竞技能力发展和发挥的先决条件,是足球竞技运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足球比赛对抗更加激烈,攻守转换更加快速,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最大程度挖掘运动员潜能是国内外体能训练的共同目标,需要采取有力的对策解决问题。
(一)采取必要的强制性训练手段进行耐力训练
耐力训练是发展有氧代谢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没有良好的耐力力量等体能素质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确定训练量后,决不允许队员讨价还价,必须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在选择耐力训练项目时候,注意采用多种手段,最大程度上防止运动员的负面情绪在训练后利用蒸汽浴按摩等手段尽快提高恢复的速度。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超负荷训练
超负荷训练体能的训练过程存在着周期变化,而周期性变化又是通过机体有序和无序状态的更迭实现的控制负荷运动量安排要合理搭配,大中小结合,不能一味追求大运动量。
(三)强化耐力素质,增强运动员力量素质
根据对足球专项体能的划分,力量素质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爆发力和绝对力量地方球队训练以往对力量素质的评价往往主要是利用纵跳摸高以及立定跳远来进行关于爆发力的评价,然而在足球比赛中爆发力不仅仅是体现跳跃冲刺等方面,改变速度改变方向的能力也是体现爆发力的方面,因为当身体处于运动过程时,要突然改变速度和方向就需要有足够快足够大的力量作为支撑。进行爆发力测试的时候要考虑到爆发力是全面体现足球运动中的一项素质,因此对测试方法的设计时也要从综合的方面去考虑[4]。
(四)使用多种手段提高速度素质
足球运动是一项同场竞技的运动项目,情况复杂多变,对速度的要求极高速度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运动速度(或者位移速度),在足球运动中,这几种速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培养过程中,注意手段多样性。速度训练要求精神集中,同时能耗量极大,所以安排训练时候注意将反应速度放在前面动作速度其次,运动速度放置最后,只有是合理的安排顺序和手段,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足球体能训练要求
(一)要树立终身的体能训练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能的增长绝非一日之功,也非一劳永逸。体能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因此,必须要树立终身的体能训练观,才能保持体能的不断提高。
(二)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运动员要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情况,注重体能的协调发展,重视基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同步发展;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体能水平,因材施教,合理科学地安排各项体能训练的内容,做到基本体能与转向体能合理搭配,均衡发展。
(三)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要穿行
体能训练只有与技战术训练穿行,才不会使体能训练枯燥无味,也才会使不因体能训练而体能训练,做到因足球训练而体能训练,使足球训练的体能训练充满快乐和激情,充满对抗和刺激,使足球训练的体能训练有兴趣去练,愿意继续练下去[5]。
四、小结
体能训练是足球运动训练的重要部分,必须贯彻在年训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训练方法。这是足球运动体能训练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之文.体能与体质概念的区别[J].体育学院学报.2001(5).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天津工业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得出网络课程的应用解决了篮球课与信息技术在融合方面与硬件条件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学习和练习方式等结论。
关键词 篮球 体能训练 网络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津工业大学篮球课体能训练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二、研究内容
(一)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最好体现,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新教学方式。高校中的体育网络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指导,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进行结合,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中心,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网络的运用进行有机互动,把体育运动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训练手段等以图形、影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学生作为中心,开展一种新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与篮球训练课程进行合理的结合,符合未来篮球课程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也能够更加直观和具体的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网络课程在篮球训练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拥有相对自由的思考和选择空间,尤其是在体能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独立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点的内容。网络课程的应用解决了篮球课与信息技术在融合方面与硬件条件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学习和练习方式。
(二)网络课程对篮球体能训练的影响
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进步将篮球变成了一项不仅仅需要技术和战术较量的项目,更是一项需要体能,智能与心理素质等综合角逐的运动。我国的高校在篮球课训练中多以技战术训练为主,很少涉及体能训练,体能是所有运动的前提,尤其在篮球运动中更是制胜因素。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体能训练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解决了传统训练方法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兴趣。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更加详细,形象生动。网络课程就是利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百科辞典中对课程的解释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接受教育学习行为的综合,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网络课程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传统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提供的学习情境和平台更加真实形象,资源使用更加便捷,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性、自主性。
优秀的运动员通常都肩负着较重的训练任务,比赛的地点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能的训练方式,为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外出期间也能够进行体能的训练,因此进行深度的训练教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课程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远程网络的教学和训练。将体能训练作为重点训练环节,运动员可以充分的利用到网络课程中的大量资源,自主进行学习训练,提高体能素质,为比赛和训练效果做保证。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网络课程的开展将教学环境做了很大的调整,将校园变成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形态,运动员在网络课程上面接触到的各种知识都会对他们的训练产生影响。
(三)篮球体能训练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超过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拥有全天候、数字化以及信息化优势的学习模式,能够有力的促进体育教学发展,作为学校网络课程系统需要重点建设的工作之一,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网络课程的应用与当前的新教育理念相符合,特别是教学训练方法的多媒体使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训练实践方面的积极性。
网络课程在篮球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篮球体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改善基础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培养学生在篮球技术动作方面运用的准确性,提高体能训练效率。可以让学生看到和了解除了文字和教师讲课声音以外的现象和概念,添加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运动场面、以及合理的解说、和谐的音乐。在传统的篮球训练中,篮球知识的教授都是依靠教练员的口头讲解和示范动作,在进行篮球知识和运动技战术的传授过程中,人们发现只靠教练员进行单纯的讲解示范来作为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的载体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篮球训练中的效率和效果,许多体育工作者开始寻找一种能够使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教学弊端的新模式。将网络课程引入到篮球体能教学当中,不但可以弥补常规训练方式中的缺陷,还能够为师生之间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交流平台,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的沟通。实现运动员的个别化学习目的,加深运动员对训练内涵的掌握,也为今后进一步实施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一)网络课程的应用解决了篮球课与信息技术在融合方面与硬件条件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学习和练习方式。
(二)网络课程的建设对体能训练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解决了传统训练方法的弊端,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更加详细,形象生动,将校园变成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形态,运动员在网络课程上面接触到的各种知识都会对他们的训练产生影响。
(三)网络课程在篮球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篮球体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改善基础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培养学生在篮球技术动作方面运用的准确性,提高体能训练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