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1:2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力输送的基本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输电;无线输电;实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电的依赖程度在逐步的增加,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积极对电力的输送进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对于电力输送的研究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电力输送研究过程之中最为热门的方面就是无线输电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的电力输送进行过程受环境影响较小,不用架设电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程无线输电是无线输电过程中较为先进和实用的输电方式,本文正是基于中程距离输电方法的实现方法与途径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希望为促进中程距离无线输电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程无线输电的技术原理
中程无线输电方案的基本原理是电磁共振耦合理论,最早是由Powercast公司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一种电磁波线圈技术,应用非辐射磁场进行的高效无线传输方式。中程无线输电技术中中程距离的定义为感应线圈半径8倍距离,这是中程无线输电的最远距离,如果电力传输的距离超出了这个限制,就会由于感应磁场强度较低,造成接受线圈无法准确高效的接受相应的电能。
具体而言,中程无线输电技术的整个装置主要包括两个线圈,一般这种线圈都是由铜制成的,每一个线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振系统。但是这两个线圈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各有分工。其中一个作为放射装置,另一个则为接收装置。发射装置与电源相连,也就是和传统的能量源相连,改线圈的主要功能是在其周围形成一个非辐射磁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电能向场能的转换;另一个线圈的自振荡频率,主要作用是接受相应的电能,当然接收的就是非磁场辐射的能量,实现场能向电能的转换,中程无线输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
二、无线输电的分类
无线输电的研究相对较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当时的主要研究者为Nicola Tesla。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现阶段无线输电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一)电磁波无线输电
短距离无线输电是最早产生的无线输电方式,该方式主要的借助电磁波来进行电能传播的,其主要的实现形式为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对能量就具有损耗,因此这中无线输电方式在实际的传输过程之中存在传播距离短,能量损耗大的弱点。但是,这种无线传输方式无源通信等方面却有着独特的功能,近些年,其主要的应用方向为无源RFID卡等。
(二)微波、激光无线输电
微波与激光在进行无线输电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有点就是方向性很强,另一个特点就是传输能量相对较为集中,在实际传输过程之中对于发射源的功率要求较小,即使很小的发射源也能实现这种无线输电的实现。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微波炉、气象雷达、导航和移动通信等。
(三)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形式中程传输
这种无线电能输送方式就是传统的中程传输,这种无线电能传输方式的主要特点为传输距离较远,能耗较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无线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针对手机、笔记本等小型用电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其他领域,其中较为热门的领域就是医疗用具的输电问题,该方向已经成为现代电力无线传输的主要研究与发展方向。如果可以将这种无线中程传输技术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极大进步。比如人造卫星、航天器之间的能量传输等,在太空的太阳光线没有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辐射能量十分稳定,是“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如果在静止轨道上建设太阳能电站,一年有99%的时间是白天,其利用效率比在地面上要高出6倍~15倍。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紧张,向太空要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
三、中程无线输电的方案实现
电磁感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无线输电方案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中程无线输电方案实现中最为基础的的支撑原理为毕奥萨伐尔定律:回路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与回路电流I成正比,故穿过回路的磁通也与回路电流I成正比;而磁通量的变化率和感应电势成正比,所以回路电流的变化率直接影响感应电势。
(一)谐振线圈
谐振线圈是中程距离无线输电的发射装置,这种线圈的半径决定了非辐射磁场的辐射能力,从而控制了有效磁耦合的发生半径。在实际的谐振线圈的选择与工作之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电路的耦合度,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通常是在传输线圈两端直接用市电通过整流稳压得到的高压直流电源,同时使用多管驱动,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电路的耦合度,有效的提高了无线传输电能的效率。
在驱动信号的频率这方面,Powercast公司的电力传输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频率为900MHz左右时接收到的能量最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高的频率对电路、器件要求太高,所以一般10MHz的震荡频率比较合适;在位置上,两个振子的中轴线尽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次耦合系数更高。
(二)线圈有效长度
线圈的长度对于电力传输的效率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线圈的有效长度接近其工作频率半波(1/2波长)的正整数倍时,这时候的线圈效率相对最高,实现最佳的输电功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当这个倍数增加时,线圈的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但波长数(传输线圈长度)的增加与效率的提高不是成正比关系。环型线圈的直径增加时,线圈效率会提高,环型线圈的圈数增加时,线圈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在电路中,线圈上的电压和电流会随电路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为此电路使用基本的补偿拓中的电容串联补偿电路,有效的补偿了绕组上的电压,从而降低了电源的电压定额;同时要实现传输电路的谐振,就要使传输电的阻抗显纯电阻性,对于串联的电路有Z=R+JWL-J1/WC,当JWL-J1/WC=0才会发生谐振,对于感性线圈的传输电路来说,当补偿电容C取值满足与电感在系统工作频率处谐振时,传输网络感纳与容纳抵消,为纯电导,从而尽可能的提高能量的传输效率。
(三)接收电力的设计与实现
接收电路是整个中程距离无线输电的最后环节,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接收装置主要依靠接收线圈完成,在接收电路之中主要是应用变化的磁场转化为变化的电厂,闭合接收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之后便会再回路之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继而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电能的接收,完成无线输电过程。在接收设备与负载之间经常会连接电容并联补偿电路,有效的补偿了绕组中的电流,从而稳定了电源的电流额定值。
四、结束语
中程距离无线输电具有传输方便,能耗较低,施工简单等特点,是电力输送过程的一项革命,对于现代电力输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实际的电力输送过程之中应用充分注重这种方式的应用与实现,促进现代电力输送工作的发展,降低电力输送过程中的能源损耗。
参考文献:
[1]路林吉,王坚,江龙康.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孙平.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肖容绪.中国环保产业[J].2003(03).
[4]马广大.大气的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北京高等出版社,1989.
[5]王培良.发电机自动检测的PLC控制系统[J].电气自动化,2004(01),60-61.
[6]范荣谦.沥青烟气消烟方法评述[J].通风除尘,1994(04):46-47.
[7]张洪林,耿安朝.流化床吸附法净化处理沥青烟气的研究[J].环境工程,1995(01):21-24.
[8]李桂芹.提高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J].电气自动化,2006(01):57-58.
[9]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潘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0l).
[12]徐国庆.基于知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2.
[13]孙伟民.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14]柳秉毅.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04).
[15]胡敏.实验室发展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
[16]李小跃.重点实验室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17]苏文平.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摘要:无功补偿是电网运行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降损节能技术措施之一。它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供必要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损耗,改善电网电压质量。
关键词:无功补偿 线路 变压器 输送功能
一、对电力用户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电力用户对无功补偿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他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此总认为无功补偿是供电公司的事,与用户没有多大关系,进行无功补偿对用户没有多大好处。其实,无功补偿不仅对供电公司有利,而且对电力用户也有很大好处。为便于电力用户理解,简单分析如下:
无功补偿的实质是要尽量减少无功功率在网络中传递,设法就地安装无功电源,从而满足电力用户及网络元件对无功功率的需求。变电站安装的电容器装置只能减少110kV、35kV线路中无功功率的传递,降低110kV、35kV线路的损耗,而电力用户安装的电容器装置,能减少整个网络中无功功率的传递,从而能降低整个网络的线路损耗。
具体地说,电力用户安装无功补偿装置的好处有:
1.实行力率收费,可减少电费支出。
力率电费是指电力用户感性负载无功消耗量过大,造成功率因数低于国家标准,从而按电费额的百分比追收的电费(详见功率因数调整电费表)。
高压计量的用户:
力率电费=(电度电费+基本电费)×罚款比例
奖励电费=(电度电费+基本电费)×奖励比例
低压计量的用户:
力率电费=电度电费×罚款比例
奖励电费=电度电费×奖励比例
电度电费是指动力电费,不包括照明电费,照明是不收力率电费的。
高压计量的用户当变压器的容量超过315KVA时收基本电费,基本电费是按变压器的容量来收取的。
2.减少了电能损失。
因为ΔP=()2×R,所以ΔP与功率因数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户的功率因数从0.7提高到0.95,功率损失可减少46%,如果功率因数从0.7提高到0.90,则功率损失可减少40%,效果是明显的,因此,提高用户功率因数是节约电能的重大措施。
3.可选用截面较小导线:
因为I=,功率因数提高后,电流数值下降,导线截面可相应减少。
4.可选用较小容量的变压器。
因为视在功率S=,功率因数提高后,S值相应下降,可选用较小容量的变压器,减少变压器的一次性投资、增容时的贴费和支付给电业部门按变压器容量收取的基本电费。
5.减少电压降,改善电压质量:
因电压降ΔU=,而且一般电力系统的X>>R值,Q减少后,可较大幅度地减少电压降,从而改善用户的电压质量。
电力用户功率因数提高到何值是最经济的,需要根据技术比较,全面衡量后确定。
二、对农网线路
电力线路是用来传输电能的,而线损是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功电能、无功电能和电压损失的总称。电网的线损按性质可分为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技术线损又称为理论线损,它是电网中各元件电能损耗的总称。管理线损是由计量设备误差引起的线损以及由于管理不善和失误等原因造成的线损,如窃电和抄表核算过程中漏抄、错抄、错算等原因造成的线损。管理线损通过加强管理来达到降低的目地。
在技术措施方面主要是安装线路无功补偿装置来改善网络中的无功功率分布,提高功率因数COSφ。
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减少无功远距离输送。增设无功补偿装置,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合理地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改变无功潮流分布,减少有功损耗和电压损耗、减少发电机送出的无功功率和通过线路、变压器传输的无功功率,使线损大为降低,还可以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线路和变压器的输送能力。
无功功率对电压的影响
电网在进行功率传输时,电流将在线路等阻抗上产生电压损耗U,假如始端电压为U1,末端电压为U2,则电压损耗计算公式为:U=U1-U2=(PR+QX)/Un
式中:P 有功功率(KW)
Q 无功功率(Kvar)
Un 线路额定电压(KV)
R、X 线路电阻、电抗(Ω)
若保持有功功率恒定,而R和X为定值,无功功率Q愈小,则电压损失愈小,电压质量就愈高。当线路安装容量为QC的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后,线路的电压损耗变为:
U′=[PR+(Q-QC)X]/Un
可以看出:采取无功补偿以后,线路传输的无功功率变小,相应地减少了线路电压的损耗,提高了配电网的电压质量。无功功率对线损的影响
无功功率不仅影响配电系统的电压质量,而且导致了配电系统供电线损的增加。
1.线路
在农用配电网中线路的年电能损耗为:A=3RI2maxて×10-3=Pmaxて×10-3=P2Rて×10-3/(U2COS2φ)(KWh)
式中:Pmax 年内线路输送最大负荷时的有功功率(KW)
Imax 装置所通过的最大负荷电流(A)
て 最大负荷损耗时间(h)。
将功率因数由COSφ1提高到COSφ2时,线路中的功率损耗降低率为:
P%=[1-(COSφ1/COSφ2)2]×100%
当功率因数由0.7提高到0.9时,线路中的功率损耗可减少39.5%。
2.变压器
当电压为额定值时,在农用配电网中变压器的年电能损耗为:A=nP0t+S2maxPKて/(nS2n)(KWh)
式中:P0 铁损(KW)
PK 铜损(KW)
Sn 额定容量(KVA)
Smax 最大负荷(KVA)
t 变压器每年投入运行的小时数(h)
n 并联运行的变压器台数
て 最大负荷损耗时间(h)。
由于最大负荷损耗时间て与功率因数COSφ有关,当COSφ增大时,输送的无功功率减少,相应的て值也就减少,因而电网损耗也就明显降低。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市场;市场化改革;系统可靠性
引言
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后,国家确定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方向。十五期间,电力体制率先完成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的目标。经过近10年多曲折的进程,2011年9月29日,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两大辅业集团挂牌成立,随着2012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地(市)县层面主多分离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主辅分离”也基本告一段落,国内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即将进入难度最大的“输配分开”阶段[1]。与此同时,国务院、国家电监会相继密集出台《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2012年成本与价格监管工作方案》《关于在苏州、深圳供电公司开展输配电财务及成本独立核算试点的通知》等相关办法和通知要求,培育市场主体,加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意图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以“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为主要特征的电力工程建设也如火如荼。2004年12月27日,国网公司首次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的战略构想。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和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相继建成投运,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相继于2011年和2012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将建成特高压网架和近20回特高压直流工程,全国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电网、东北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四个同步电网,联接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实现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2]。智能电网方面,国网公司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广域相量测量、灵活交流输电、数字化变电站、配电网自动化、智能电表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送出、大容量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自主研发建设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推广应用智能电表9200万只,建成投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243座、充电桩13283个,建成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积极服务风电、光伏式发电并网,并在智能电网理论研究、试验体系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一、智能电网及其基本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对智能电网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5月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作为未来的新一代电网,智能电网应具有以下基本内涵:
(一)坚强可靠
智能电网应拥有坚强的网架、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调配、减小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发生概率。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检测、定位和隔离故障,并指导作业人员快速确定停电原因恢复供电,缩短停电时间,防止电网大规模崩溃。智能电网能够不断对电网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运行中的异常信号并进行纠正和控制,以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供电中断的现象。
(二)经济高效
智能电网能够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智能电网通过采用数字化处理手段,对电力设备实施信息化管理,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实现对运行设备的在线状态监测,以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同时使设备运行在最佳状态,延长设备正常运行时间,通过调整系统的控制装置到降低损耗和消除阻塞的状态,选择最小成本的能源输送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能集成到现有的企业系统中,使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电网建设投资得到有效管理。
(三)清洁环保
智能电网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利用,提高清洁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智能电网能够适应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迅速发展和国家能源政策的需要,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提高发电利用效率,减少发电环节的碳排放,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透明开放
智能电网可以为电力市场化建设提供透明、开放的实施平台,提供高品质的附加增值服务。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智能化的交易平台具备电力市场运营业务所需的各项技术功能,其交易平台向各市场主体提供电力电量平衡、电力需求、负荷预测、网络阻塞、市场交易报价、签约以及电量结算等信息服务等供有访问权限的市场主体查阅,从而可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促进市场稳定、增加市场效益[3]。
(五)友好互动
智能电网能够灵活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友好兼容各类电源和用户的接入与退出,激励电源和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调节。智能电网能够为用户管理与互动服务提供实时、准确的基础数据,从而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加大用户参与力度,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能够以不同的价格水平提供不同等级的电能质量,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用户可以实时了解电价状况和计划停电信息,以合理安排电器使用。
二、智能电网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影响
(一)增强电力市场运行的可靠性
与欧洲电网不同,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突出强调了特高压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主导配置作用,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安全性对于电力市场可靠运行的基础作用。在长期投资上,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通过增加输电投资,提高电网传输容量,以有效支撑电源的接入和输送,通过发挥智能化电力设备的作用提高电网运行方式的灵活度和用户的响应能力,增强发输电容量的充裕性。在中期计划上,通过智能电网主动监测机组和输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减少不合理的计划检修,提高状态检修的质量,避免各类检修方式对电价和系统运行安全的不利影响。在实时调度上,为应对设备故障甚至系统停电,信息通信设备广泛配置,所检测的信息具有广域、全景、实时、全方位、准确可靠的特点,结合快速超前模拟,将使调度机构能以灵活的调度方式来适应不确定的潮流,充分利用输电设备,以接近实时的间隔监控电力系统、预判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4]。同时,监测数据也能使电力系统不断自我调节,维持最优运行状态。即使事故已经发生,灵活的可重构网络拓扑也能最大程度地限制故障影响范围,并通过最优恢复路径快速恢复系统。
(二)提高能源利用和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的智能输电网络,提高了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了电力远距离、大规模、高效环保输送,同时,智能电网能够主动监测系统各节点的自然环境、空间地理、设备状态、能源供需、系统运行状态、供电质量和价格、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信息,并反馈给市场各方,实现调度人员优化系统运行、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优化资产维护、消费者进行能源管理。特高压智能输电网络的建设,使传输设备的传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降低输电阻塞的频率和程度,减小了阻塞成本。对电源、电网资产的生产全过程的长期持续监测和分析,将进一步提高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资产状态检修维护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计划检测费用,并延长设备生命周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5]。同时,智能电网为中小电力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而参与实时电力平衡提供了基础平台,使电力市场竞争主体增加,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从而降低各环节的运行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推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
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各方的广泛参与,这将改变现有的产业链结构,使电力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在电力、信息通信、互联网、家电、交通等产业间出现跨行业的公司和并购整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电力行业内发、输、配、售的单一纵向产业结构,使电力产业链条在纵向上沿上游的化石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一直延伸到下游的家电、交通产业,横向上则与信息通信产业等深度结合。智能电网建设通过物理基础的改变,极大地强化电力的普通商品属性。电力对用户而言更接近普通商品,具有实时的商品质量和价格信息,能通过储能设备实现延迟供应。这不仅能为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形成新的理论支撑点,也可能在市场设计等方面有利于放松部分传统的严格约束。智能电表的广泛安装为用户选择权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而增大输配概念模糊性的双向供电模式,从本质上改变了用户参与市场的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市场的程度,促使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入推进用户侧放开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一)电力市场改革对智能电网建设造成的不确定性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很多起伏之后,大都已经发展到新的模式下,即:发电、售电实现市场竞争,输电、配电由国家监管保持垄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电力供应商。在我国,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在发电端引入了一定的竞争,但仍然存在很多改革难点,电力市场尚未有效建立,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是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的,需要协调和解决的矛盾更多,利益冲突更广泛,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大,同时,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改革的反馈作用,更为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确保电力市场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将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建设的成败。
另一方面,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的侧重方向不同。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所倡导的智能电网,更关注于分布式电源及客户端的接入、信息的获取与传输及其之上的高级功能与业务应用,而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和可再生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和高效利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特别是美加大停电和印度大停电发生之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成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6]。
我国现有的电力体制尽管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在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得益于此,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动机”,两大电网特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对国内电力市场的影响力必将大幅弱化,智能电网建设可能因缺乏强有力的推动者而放缓,并可能因此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市场主体,无法形成市场合力,一旦发生大规模停电和电力系统不稳定事件,将很有可能导致智能电网建设的停滞甚至倒退。
(二)与智能电网相关的诸多技术问题仍有待解决
智能电网作为下一代电力系统发展方向,其成功实现,必然要依靠诸多技术的支持,主要包括:现代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微处理技术、设备制造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控制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功率预测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等[7]。
智能电网能够提高电网输送能力,确保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具有坚强的网架结构,是坚强可靠的电网。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并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加快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服务于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深入开展灵活交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控制灵活性;需要进一步开展大电网安全稳定、智能调度、状态检修、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防灾等技术,提高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智能电网能够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电网运行和输送效率,是经济高效的电网。因此,需要研究先进储能技术、电力电子等技术,提高发电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类电网优化分析技术,安排合理运行方式,降低电网全局损耗;需要研究需求侧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用户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智能电网能够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是清洁环保的绿色电网。因此,需要研究可再生能源并网、监视、预测、分析、控制相关技术,服务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振兴规划;需要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和微电网等技术,促进用户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升用电可靠性。
智能电网能够促进电源、电网、用户协调互动运行,是灵活互动的电网。因此,需要研究机网协调运行控制技术,推进机网信息双向实时交互;需要研究推广发电厂辅助服务考核技术,提高发电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的积极性;需要研究互动营销、智能电表等技术,提高电网、用户间的互动水平和用户服务质量。
智能电网能够实现电网、电源和用户的信息透明共享,是友好开放的电网。因此,需要研究用电信息采集技术和营销信息化技术,确保电网与用户间信息透明开发;需要研究多周期、多目标调度计划技术、电力市场交易相关技术,构建公正透明的调度计划运作平台、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确保电网与电源信息的透明共享。
四、结语
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虽起步较早,但在完成厂网分开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进展缓慢,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也开始加速,在基本完成了电网的主辅分离任务后,逐步开展输配分开和竞价上网的前期试点工作。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智能电网在推进电力市场化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妥善处理将是发挥智能电网对我国电力市场化推动作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冰凝.国家电网公司完成主辅分离改革[EB/OL].http:///20111008/n321430849.shtml,2011-10-08
[2] 刘振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电力保障[N].人民日报,2013-01-07(16).
[3] 颜伟,文旭,余娟,等.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4):224-230.
[4] 鲁刚,魏玢,马莉.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9):1-6.
[5] 刘宝华,王冬容,赵学顺.电力市场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1-5.
[6] 曾鸣,李红林,薛松,等. 系统安全背景下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印度大停电事故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启示[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25):175-181.
[7] 杨奖利,毛昭元.智能电网发展现状及设备研发方向需求分析[J].电器工业,2011,11:10-32.
关键词:无功补偿 功率因数 电容器 线损
一、无功补偿的概念
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荷,在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在电网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设备以后,可以提供感性负载所消耗的无功功率,减少了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由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由于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因此可以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这就是无功补偿。
二、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电网输出的功率包括两部分;一是有功功率;二是无功功率.直接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热能,化学能或声能,利用这些能作功,这部分功率称为有功功率;不消耗电能;只是把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能,这种能作为电气设备能够作功的必备条件,并且,这种能是在电网中与电能进行周期性转换,这部分功率称为无功功率,如电磁元件建立磁场占用的电能,电容器建立电场所占的电能.电流在电感元件中作功时,电流滞后于电压90°.而电流在电容元件中作功时,电流超前电压90°.在同一电路中,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方向相反,互差180°.如果在电磁元件电路中有比例地安装电容元件,使两者的电流相互抵消,使电流的矢量与电压矢量之间的夹角缩小,
无功补偿的具体实现方式:把具有容性功率负荷的装置与感性功率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相互交换。这样,感性负荷所需要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补偿。无功补偿的意义:
⑴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增加电网中有功功率的比例常数。
⑵减少发、供电设备的设计容量,减少投资,例如当功率因数cosΦ=0.8增加到cosΦ=0.95时,装1Kvar电容器可节省设备容量0.52KW;反之,增加0.52KW对原有设备而言,相当于增大了发、供电设备容量。因此,对新建、改建工程,应充分考虑无功补偿,便可以减少设计容量,从而减少投资。
⑶降低线损,由公式ΔΡ%=(1-cosΦ/cosΦ)×100%得出其中cosΦ为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osΦ为补偿前的功率因数则:
cosΦ>cosΦ,所以提高功率因数后,线损率也下降了,减少设计容量、减少投资,增加电网中有功功率的输送比例,以及降低线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功率因数是考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规划、实施无功补偿势在必行。
三、无功补偿的应用
电网中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包括:
① 集中补偿:在高低压配电线路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组;
② 分组补偿: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和用户车间配电屏安装并联补偿电容器;
③ 单台电动机就地补偿:在单台电动机处安装并联电容器等。
加装无功补偿设备,不仅可使功率消耗小,功率因数提高,还可以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
确定无功补偿容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在轻负荷时要避免过补偿,倒送无功造成功率损耗增加,也是不经济的。
② 功率因数越高,每千伏补偿容量减少损耗的作用将变小,通常情况下,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5就是合理补偿
就三种补偿方式而言,无功就地补偿克服了集中补偿和分组补偿的缺点,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补偿方式:
⑴因电容器与电动机直接并联,同时投入或停用,可使无功不倒流,保证用户功率因数始终处于滞后状态,既有利于用户,也有利于电网。
⑵有利于降低电动机起动电流,减少接触器的火花,提高控制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延长电动机与控制设备的使用寿命。
无功就地补偿容量可以根据以下经验公式确定:Q≤UΙ0式中:Q---无功补偿容量(kvar);U---电动机的额定电压(V);Ι0---电动机空载电流(A);但是无功就地补偿也有其缺点:⑴不能全面取代高压集中补偿和低压分组补偿;众所周之,无功补偿按其安装位置和接线方法可分为:高压集中补偿、低压分组补偿和低压就地补偿。其中就地补偿区域最大,效果也好。但它总的电容器安装容量比其它两种方式要大,电容器利用率也低。高压集中补偿和低压分组补偿的电容器容量相对较小,利用率也高,且能补偿变压器自身的无功损耗。为此,这三种补偿方式各有应用范围,应结合实际确定使用场合,各司其职。
实际中上述方法可同时使用,对较大容量机组进行就地无功补偿。
做好无功补偿的意义也是深远的,尤其对电力用户及电网而言:
(1)可以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用户侧功率因数的提高,可以减少电力用户的力调电费,从而减少电力用户的用电成本。
(2)可以减少电压损失。从而提高电网的电压质量,提高供电可靠率。
(3)减少线路损失。
关键词:全国联网 电压等级 大机组 超高压 大电网
1 引言
近年来经常有文章在开头采用“我国电力系统已发展到以‘大机组、超电压和大电网’为特点的阶段”这样的表述方式,这已不约而同地成为众多电力工作者喜用常写又喜闻乐见的用语。虽然这种常用的表述方式并不能严格地描述具体电网发展各阶段(省网、大区网、全国网)的技术特点[1],但仍可清楚地表述我国电力系统2020年以前从省网经大区电网发展到全国联网的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总的技术特点。
“大机组”表明了发电部分的技术进步;“超高压”表明了输电和联网技术的适应能力;而"大电网"则体现了电力整体的发展水平,“大电网”也涵盖了输电网和配电网两大组成部分。所以“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综合概括了全部电力系统和电力工业的主体发展内容,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适应和配合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一种内在的互相适应和制约的规律,是不能允许“失调”的,否则即会成为一种战略性、长远性和全局性配合关系的失误。重大决策的成功是从长远和全局的实际出发的,而不是从形式和慨念出发的决策。
2 用词含义
(1)“大机组”是指容量更大的主力发电机组,也指因容量增大而结构发生变化(如火电机组的汽缸分缸、增设中间再热器等)、性能得以改进(煤耗减少,热效率提高)及参数变化(主蒸汽压力和温度的提高)的机组。我国的火电大机组应从200MW算起(125MW只是 “准大机组”,100MW则不能算做大机组),直到目前华东上海外高桥电厂的超临界参数的1000MW大机组[2]和以后的超GW大机组,其间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系列,这体现了电力工业发展的步伐,也适应了发展的需求。
水电和核电机组的容量虽然更多地受其动力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但也遵从逐步发展的规律,且其容量也大致与火电机组一致。
(2)“超高压”是指大于220kV而小于1000kV的电压等级,如日本采用的275kV;我国西北网采用的330kV(含315kV、345kV)等;西欧采用的400kV(含380kV、440kV)等;我国西北以外的其他地区和俄、日、美、加等采用的500kV;我国西北、巴西等采用的750kV(含735kV、765kV)等。虽然少数国家的一些机构(例如日本)和少数专家(如文[3]作者)认为750kV级也属于特高压范围,但这并不符合国内外正式的技术标准。
超高压是电网发展扩大所需的主要电压等级,也是电网骨架线路采用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的位置、相互关系(包括输电方式)及所用的电压等级决定了一个电网网架的基本结构,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水平。由于电源和负荷布局要受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电网的输送能力主要取决于网络结构和电压等级两个因素。
已有超高压段的电压等级是随着发电机组和电网容量的扩大而逐步提高的,由此形成了由电网发展各阶段决定的各网架电压系列(见图1)。
直流输电以其优越性能逐步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输电和联网任务。已建成的有±100kV、±250kV、±400kV、±500kV、±600kV等线路,已设计筹建的±750kV的长距离输电线路,其电压等级也大致与交流输电电压等级相近。
(3)“大电网”是指电网发展过程中覆盖范围和互联关系达到一定程度和阶段的电网,它和“超高压”不同的是尚无正式的定量规定,即超过多少MW的电网为“大电网”,但可按电网发展阶段定义为:电网起初是发电直供负荷;然后发展到具有并列安全和负荷经济分配等问题的供电网及由多电源和多用户形成的地区电网;再进一步形成边界较固定的省网;省网再经互联形成大区电网;最后再互联成全国及国际联网,甚至已被多次国际会议讨论过的全球电网。可以认为省网形成及以前各阶段为低级发展阶段,以后即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也可以认为此后又再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电网的发展和扩大是由其本身负荷容量的增大(量变或渐变)和相互的互联(质变或突变)两个方式实现的,一方面电网的发展整体上呈现阶跃式上升状态,另一方面,每阶段电网自身又是连续上升的,故不适于用其总容量表示发展。因此图1采用了各阶段中输电和联网容量作为纵坐标,但每一省网或大区网的具体发展又有极大差别,故只能示意地表述其发展如图1。
转贴于 3 相互适应的关系
大机组、超高压和大电网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违背的相互适应的要求和关系。
(1)大机组与超高压的适应关系
我国大部分地区只选用500kV一级超高压,担负着300MW到1000MW级所有大机组的输电任务,事实上我国不少200MW机组也直接接入到500kV输电线上[4,5],使其负担过重;有时短线或弱线也不得不采用500kV;而且由于大机组接入过多,还可能导致开关关断能力过早不足。文[6]作者根据各级电压自然功率和经济输送功率及与各级大机组的配合情况,建议除500kV以外还应再建设380kV、750kV电压等级。这样大机组与超高压才能更好地相互适应。
(2)超高压与大电网的适应关系
图1显示出大电网在中级发展和高级发展的两大阶段上,只采用了500kV电压等级,20多年建设和运行500kV电压等级的经验证明其现有性能相当低下(造价过高和输送能力长期严重不足),文[4]、[5]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输送能力不足的原因。调研世界主要国家的电网情况,发现在超高压段内只采用单级500kV电压的电网就仅有我国电网一个(西北地区除外)。国外实用经验也证明各发展阶段的电网都应具有各自的网架电压,才能有利于运行和调度及规范工作的灵活性[5]。
(3)大机组与大电网的适应关系
明显地小电网带大机组将引起安全问题;大电网中小机组过多也必然产生经济性差的后果。发电机组是大电网的核心,不仅控制着电能供应,也是电网中各种调节和控制的关键环节。大电网除了安装供热、调频或调荷性能优越的机组外,还应尽量采用大型机组。因此大电网和大机组相互适应的关系相对地易于掌握和实现,但需经过“超高压”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500kV电压作为超高压段唯一的中间环节,其“输送能力不足,造价过大,建设速度慢”等缺点也十分不利于疏通这层适应关系。
总结上述:我国在广大地域(西北除外)将形成三级大电网(省网、大区网、全国网)共用电气互通的单一500kV网架及在适应四级大机组(200或300MW,500或600MW,800和1000MW)供电的输送大范围内只采用单级500kV输电的不利局面。其实质是将本应是适应能力强的台阶型立体结构矮化为单一平面型结构,形成了送、受端等值阻抗数值的巨大差别。其结果是电网将长期相对薄弱,输送能力将长期不足,短路电流将连续快速增大,运行调度和电网自动化也将遇到一些不应有的困难,还会影响电网规划工作中应有的适应能力及未来乡级电力市场营运中应有的灵活性。因此,可以认为我国超高压段的输电和联网电压只选用了单级500kV是一次严重“失策”。
4 结束语
(1)我国500kV输电能力经近20年的努力,至今仍大致仅达到或稍高于国外380~400kV级的输电能力。实用经验及国外电网建设和运行经验[5]皆证明在超高段只选用500kV单级是一次重大决策上的失误。
(2)应及时全面总结并对比大部分地区采用单级超高压500kV和西北地区采用330kV、750kV双级超高压等级的建设、运行和发展经验,并参照国外的实际经验以取得真正一致的认识。
(3)补救性措施是使已建或在建500kV输电从开始就应用各种串补、横补及紧凑化等措施,或将输送任务尽量转移给直流输电承担。但新增的基本投资将使“积重难返”的被动局面更显突出;且像我国这样一个客观上存在多地区、多层次之间资源优化关系的复杂大电网,极不可能使所有联网和输电都采用直流输电。
(4)根本性措施是因地制宜地在500kV以上增用765kV(即800kV)电压级,与500kV共同作为全国电网的网架电压[7,8],并在500kV以下有条件地增用380kV级电压,与500kV共同作为省网和大区网的网架电压以使各级电网从电压级上分开,并使三者在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显示各自的生命力。
(5)我国电工界已对采用单极500kV输电的不合理性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决策失误的政策原因是只从近期、少量项目,而非从长远、全局电网的发展需要来考虑和决策;而失误的思想原因则是仅从电压级的比例关系或电压系列等形式性概念出发[9],而非从电网全局的内部适应及配合的合理关系出发来考虑和决策。
(6)我国电网已有巨大发展,但比起20年之后建成的高水平小康社会时的全国特大型电网(更不必说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更发达电网)来说,当前电网还只是起步时期的一个雏形电网,因此发展初期的一些失误也是在所难免,还来得及修改或补救。
[1] 国电公司.市场经济下电力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2] 中国电力信息中心.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China[Z].北京:中国电力信息中心,2002.
[3] 贺家李,李永丽,董新州,等(He Jiali,Li Yongli,Dong Xinzhou et al).特高压输电线继电保护配置方案(一)特高压输电线的结构运行特点(Relay protection for UHV transmission lines part on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2,26(23):1-5.
[4] 周孝信,郭剑波,胡学浩,等(Zhou Xiaoxin,Guo Jianbo,Hu Xuehao et al).提高交流500kV线路输电能力的实用化技术和措施(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transmitting capability of 500kV transmission lines)[J].电网技术(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1,25(3):1-6.
[5] 何大愚(He Dayu).超高压段内采用两个电压等级才能适应电网发展的实际需求(Using two voltage grades of EHV range to suit practical needs of power grid development)[J].电网技术(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2,26(3):1-4.
[6] 张炜,徐奇(Zhang Wei,Xu Qi).确定合理电压等级标准使电网可能持续发展(Establishing reasonable standards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voltage class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wer network)[J].中国电力(Electric Power),2002,35(12):67-69.
[7] 郑健超.关于“西电东送”的输电方式和电压等级[C].电网建设专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北京:2002.
【关键词】输电线路;节能措施;新型导线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可以减少生产活动中资源浪费的行为,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为经济的增长也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从电网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电网设施排放的污染物少,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节能,即减少电能损耗。采用线损率较小的新型导线只要合理的确定导线的根数和分布的间距,能够减少电晕放电并且还能帮助导线提高输电的能力。
一、导线节能措施分析
1.1减少能量损失
对具有相同导电体材质的不同截面导线,其电阻率与导线截面积呈反比例关系,因此增加导线的截面积有利于降低导线的电阻率,从而减少导线的发热损耗。同等条件(电压级数,分裂数量、导线材料)下,导线截面面积增加,按照电流的密度计算,导线的输电容量会上升到之前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按照导线的发热量计算,输电的容量也能提升。
1.2输送功率增加
一般情况下,短距离的电能输送主要受限于导线的热容量限制,从而导致其输送电流收到限制。如果想让输电线路能够承载更大的输送电流,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功能,在不能改变导线升温的情况下,就要增加导线截面的面积来扩大输电功率。
二、输电线路新型节能增效技术
2.1铝合金芯铝绞线(ACAR或JL/LHA1)
ACAR用高硬度铝合金(6203)作为芯线,与硬拉1390铝线同心组合制成。在某些结构中,铝合金线还要分布于铝层中。中国近年也开始关注并试用该产品技术。
2.2中强度铝合金绞线(JLHA3)
JLHA3全部采用58.5%~59%导电率中强度铝合金材料,在直径相等的情况下ACSR相比,电阻要小3.5%,在输送的电流值相等的情况下,因电阻较低,能够减少输电线路损耗。表1是等直径JL/G1A-630/45、JL/LHA1-465/210及JLHA3-660 导线的技术参数对比。
表二等直径JL/GIA、JH/LHAI及JLHA3的技术参数对比
2.3型线导线
型线同心绞架空导线是将型线结构的铝导体和圆线结构的钢绞线同心绞合形成。型线导线主要是成型铝绞线系列,其基本结构有SZ型和T型。
2.4小直径特高强度钢芯导线
目前,铝包钢芯铝绞线的加强芯一般采用D2.6~4.8mm的钢线,镀锌钢线最大抗拉强度是1770MPa,铝包钢线最大抗拉强度是1340MPa(20%导电率)。
(1)提高钢线强度性能。研究发现钢线的线径和抗拉强度近似于反比关系。日本技术人员特别开发了小直径特高强度钢线(SST)。(2)改善导线基本特性。利用特别开发的小直径特高强度钢线(SST)制成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TACSR/SST-590平方。
三、输电线路地线节能技术研究和应用
尽管地线损耗只占系统损耗的一小部分,但减小它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最常用减小地线损耗的技术是分段和换位。
3.1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分段绝缘接地方式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一般采用逐塔接地的运行方式。以一条长为115km的500kV超高压同塔双回线路为例,经理论计算,4种不同接地方式下OPGW和分流地线单位长度所消耗的电能如表四所示。
分流地线和OPGW均采用分段绝缘单点接地或全线绝缘方式,可大大降低电能损耗,是输电线路节能降损的优选技术之一。
3.2开环地线新技术
美国电力公司(AEP)开发了一种开环地线技术,每个开环由2个相邻的换位铁塔和它们之间的地线构成,如表4所示
3.3输电导线的光纤温度、应力监测技术
利用光纤技术实现输电导线温度、应力等运行状态监测是一种先进技术。通过光纤在线测温,可提高线路的输电能力;可起到预警作用;可作为实施融冰的基础。
3.3.1基于光纤光栅的OPPC在线温度监测。从原理上而言,电网线路的输送能力取决于线路听三种状况,这三种状况就是线热稳定状况、线路的暂态稳定状况、线路的动态稳定状况。我国的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目前尚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线路输送水平,但是,对于我国电力系统而言,基于我国的线路质量等方面的原因,绝对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输电能力,否则将给我国的电网造成线路不可恢复性损坏。因为持续的过热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就必然引起导线的永久变形。利用各档距中不同波长的光栅对各个温度监测点温度变化的灵敏性感知信息。
3.3.2基于光纤光栅的OPPC在线应力监测。应力监测系统采用光纤光栅应力传感器以及相应软件,可实现对架空线的弧垂和覆冰的监测。
四、结语
大力推进输电导线和地线产品的升级换代,进行材料更新、结构更新和性能更新。同时,中国设计和使用部门也应适时转变观念,推动新型输电导线和地线的应用实践,以实现输电线路节能增效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于我国国家电网的一个告诫就是输电线路的温度保持在80 摄氏度以下的水平是较为适宜的,一旦超过80摄氏度就非常容易出现导线的永久性故障。
参考文献
[1]王勇刚,刘仲全.大截面钢芯成型铝合金绞线在重冰区的应用[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北京,2011:31-35.
关键词:电网调度;调度措施;节能降损
Abstract: As a major energy current domestic energy shortage and power system there is a serious waste of energy of the imagination, energy saving h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strong. Economic dispatch of power grids to strengthen,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on mode improve voltage without power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ower loss of power system has been built.
Key words: power dispatching; scheduling measures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loss;
中图分类号:TU994
引言:
电力工业即是重要的能源生产部门,同时又是耗能大户。电力系统在发、供、用电过程中,其自身损耗是相当大的。每年全国电力系统的总损耗高达3000~3700亿kwh,这相当于一个较大电力系统的发电量。巨大的电能损耗不仅造成电力企业生产效益低下,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更是使得我国的能源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挖掘节电潜力,实施电网经济调度,降低电力系统的损耗,提高供电的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合理安排电网调度以降低网损的措施
1.1加强电网的经济运行分析 调度应与运维部门配合,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加强电网运行的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做到每月对电网运行中设备检修情况、设备运行情况、供电电量、电容器投退、网损等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改进的措施,加强电网经济运行研究工作,使电网长期处于最经济方式下运行。实践证明,加强对电网的经济运行分析是管理好电网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
1.2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 运行方式的编制一是要在确保安全、可靠、满足电能质量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二是要准确掌握网内各“元件”的经济运行特性,确保网内各“元件”在最佳经济状态下运行 ;三是要及时了解电网运行工况.对不利于电网经济运行的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更。实践证明运行方式安排合理与否,对电网经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使网内损耗成倍地增加或降低,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1.3加强无功电压管理,优化网络结构电网输送无功过多、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电网的损耗,影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因此,加强无功电压管理,优化网络结构,对提高电网运行经济性至关重要。 1.3.1要求监控人员在值班时注意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充分利用电网中无功电源、无功补偿及电压调节设备,保证无功电力的就地平衡。另外,提高用户功率因数,减少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
1.3.2充分利用网内无功补偿装置,避免大容量无功在电网间传输,使无功功率达到就地平衡。需要注意的是,无功补偿的最佳效果是“就地平衡”,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发生“过补偿 ”和 “欠补 偿”现象,因为“过补偿 ”和“欠补偿”运行都是不经济的。
1.3.3全面掌握网内各电压监测点运行电压,及时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予以调整,避免部分设备长期“欠压”或“过压”运行。
1.3.4根据网内无功电压情况,适时提出改善无功电压的计划和措施,不断优化网络结构,避免无功容量过大传输和“远距离 、超半径”供电现象发生 。
1.4合理安排主变运行方式,减少变压器损耗主变的经济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安排主变台数,二是合理调节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当变电站下带负荷较小时将主变并列运行将使系统损耗增大,而当变电站下带负荷较大时主变的并列运行却能够降低损耗。因此要求当值调度员根据负荷情况实行主变的并列或单台运行,以达到减少了变压器空载损耗的目的。另外合理调整变压器分头位置,有利于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从而有利于降损。通过调度自动化SCADA系统采集全网各节点实时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和计算,实现无功补偿设备投入合理和无功分层就地平衡、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最少、全网网损率最小的综合优化目标。
1.5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电网负荷率
1.5.1加强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它是电网负荷的监控与管理的一项基本功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对电力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合理地安排电网运行方式,以及对发、供电计划的编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预测结果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良好的负荷预测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电及网络运营成本,更好地为地区电力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 负荷预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a.安排短期设备维修即目前的每月调度检修计划。 b.制定周、日发电计划。 c.网络安全分析(调度运行人员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控制线路的输送功率)。从以上几方面可知,负荷预测的准确与否,同样会间接地引起网损变化。及时掌握网内负荷变化动态,可以为经济调度提供决策依据。负荷预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结合电网实际采用合理的模式,提高预测精度。
1.6充分发挥调度自动化的作用
调度自动化系统是调度人员对电网进行管理、更好地使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基本工具之一。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调度人员往往只注重遥测、遥信、遥视功能的运用,对遥调、遥控功能不愿多应用,害怕出问题。其实,调度自动化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技术和设备已完全成熟。调度人员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根据调度自动化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电网运行参数,及时投切有关设备,使整个电网始终处于最佳经济运行状态。同时,利用调度自动化还可以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和事故处理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1.7加强调度人员素质培训
调度运行人员是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直接操作者,电网经济运行的各项措施必须由调度值班人员来落实。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调度值班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必须加强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其不但是电网运行操作的指挥者,更要成为电网经济运行的行家里手。可见,调度部门在降损节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调度部门的管理人员只要紧密团结,多探索,高度重视降损节能工作,熟练运用降损节能的技术措施,就一定能在确保电网安全调度的情况下,做好降损节能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友建.电网调度降损节能的技术措施.江苏电机工程,2005,24(4):42—45
[2]赵敏.调度工作如何搞好降损节能.农村电气化,2001,9(7):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