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3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系统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游戏教学的内涵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戏的内涵,通过自己制作简单Flash游戏或者选择已经商用化的游戏来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以游戏学习知识”,使游戏能够真正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而让游戏成为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游戏教学模式中,游戏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知识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利用游戏展现内容,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也可以借助游戏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操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等等。总之,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创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率。
2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分析
在信息技术游戏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尊重传统教学设计方法之外,还要融入游戏设计的特点,要从教材、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2.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中的知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对教材的分析,充分发觉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游戏教学设计要以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为大背景,要拓展教学资源,不能照本宣科。
2.2 重点和难点分析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本次课的难点与重点。重点就是本次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难点就是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掌握或者理解的知识。在游戏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游戏教学的优势。
2.3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探究、设疑等。游戏化教学策略主要还是游戏,要找好游戏资源,探索游戏服务教学的方式等,这是教师做好信息技术游戏教学的最重要的工作。
3 游戏教学的应用
根据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游戏教学常用的三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教材基础知识而采用的游戏模式(即知识类游戏模式),比如信息技术知识问答游戏等;一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设置的游戏模式(即技能操作游戏模式),比如金山打字通等;一种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而设置的游戏模式(即综合应用游戏模式)。
3.1 知识类游戏模式
知识类游戏模式一般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系统、硬件等内容的讲解,这些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如果单纯讲述,无法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针对这样的内容,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生动、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系统和硬件的时候,课前,笔者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连连看”和“大家来找茬”这样的游戏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制作出两个简单的Flash游戏。其中,一个游戏类似于“连连看”,不过内容改动了,改为“计算机硬件实物图片”和“计算机硬件名称”之间的连接,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连接准确。第二个就是类似于“大家来找茬”这样的游戏软件,笔者还是用Flash来设计的,游戏中给出了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硬件的连接图(里面有很多错误点),让学生来找出什么地方有错误,并且记录学生完成的时间。最后统计学生完成这两个游戏的时间,并且在全班做对比,看看谁做的速度最快。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学习了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硬件的知识,而且通过比赛竞争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3.2 技能操作类的游戏模式
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而技能操作类的游戏主要是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技能操作往往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的形式来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好,学生遗忘速度较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技能操作游戏”。下面就以“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为例进行探讨。
鼠标和键盘是计算机两个最重要的外部输入设备,而大部分初中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对这两项输入设备的操作还不是特别熟悉。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熟练操作鼠标和键盘,笔者分别选择了“扫雷”和“金山打字通”这两个小游戏。“扫雷”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鼠标左键、右键以及中键的使用而特意选择的游戏。“扫雷”这个游戏比较简单,但是需要考查人的智力,而且这个游戏只需要鼠标的三个键,对于学生操作鼠标来说,最为合适。“金山打字通”是为了让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键盘输入而选择的游戏。相对鼠标来说,键盘操作复杂,所以在课时分配上可以适当地加大比重。为此,笔者选择了金山打字通的四个游戏“太空大战”“鼠的故事”“拯救苹果”“激流勇进”和“生死时速”,让学生反复练习,在练习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比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3.3 综合应用游戏模式
信息技术的最终教学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学完知识内容后,能够用它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完Word后,学生就能够掌握Word基本的操作功能,能够对文档进行编辑;在学完PowerPoint后,学生就能够做出合格的PPT文件。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笔者开始尝试将综合应用游戏应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如,笔者就利用了PowerPoint做了一个简单的走迷宫游戏。首先,在课堂上,笔者将这个简单的走迷宫游戏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玩耍,然后问学生:“大家想知道这个游戏是如何做成的吗?”这样充分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笔者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这个游戏的制作过程,并让学生跟着操作。
笔者先将准备好的三张图片传送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然后向学生讲解每张图片的用途:第一张图片就是刚开始时的图片,在触发开始按钮后,幻灯片进入第二张图片,第二张图片的路径上都设定上超级链接,如果学生一不小心碰到,就自动跳转到第三张图片——“game over”图片。在详细地解释完成后,学生也体会到“原来制作游戏这样的简单”。
4 总结
游戏教学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游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在引入游戏方面注意适中度,绝不能滥用,同时要讲究方法策略,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计算思维 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Based on Computing Thinking
LI Juan, HUANG Yin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is on the basis of computing thinking. We aim to permeate ideas and concepts of computing thinking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to foster 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computer. In re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computing thinking" is added to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s directly. The inquiry program is used in teaching design to enlighten students on Computing Thinking.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case teaching, task driven and class discussion, and strive to permeate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in every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teaching module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reform effect. Students can have basic computing thinking after classes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reform can interpret connotation and core value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perfectly.
Key words computing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computer foundation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全专业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大学本科教育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案是以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与MS Office应用为导向,根据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注重于培养学生对相关软件的熟练应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技能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很多大学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了解,甚至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地位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甚至产生了“此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的质疑,使得该课程面临严重的危机,对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被认为是近十年来产生的最具基础性、长期性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计算科学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力求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概念,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旨在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基于计算思维的内容组织
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然立足于应用需求。但这里的“应用”并非指传统方式的应用软件,而是指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计算机素质与技能,包括科学计算、信息检索、办公自动化、模拟训练、指挥和管理等。计算机技术在这些系统中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本科课程的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支持简单的信息处理需求。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程总学时数为40学时,内容包括引言、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问题求解。与改革前相比,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将“计算思维”增加到课程知识体系中。在第一章引言部分增加介绍计算思维基本概念、作用与意义介绍的小节,增加“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一章专门讲授计算思维典型方法和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
(2)拓展基础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等级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和基本原理。因此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表示,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和常用应用技术。着重在“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培养学员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并以此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
(3)淡化软件应用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体系中,不再涉及到具体的工具软件,不在课堂讲授具体软件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实践”环节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
改革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方式,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探究式设计方案,注重启发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方法的层面。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过程
这里以“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一章中“计算机码制”一节的内容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提出问题: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整数。(2)描述问题:如何解决符号(正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3)方法1:原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4)方法1分析:以0的原码和原码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原码的缺点。(5)方法2:反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6)方法2分析:以带进位的反码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反码的缺点。(7)方法3:补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再加1。(8)方法3分析:编码唯一,运算简单。(9)总结原、反、补码编码方式及优缺点。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如,可以通过“我们的姓名在计算机中如何存储?”这个任务题引导学生对字符编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如何解决由于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上的不平衡而导致的CPU性能不能完全发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高速缓存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案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设计,促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和基本原理理解。如,通过“小型局域网组建”案例,贯穿“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章节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案例,贯穿“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技术。
课堂研讨更多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在思维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好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同时也学习思维本身。课堂研讨活动开始于研讨主题的设置,学生的分组和任务布置,由学生根据分组及任务在课后完成基本概念的理解、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消化,课堂上以交流学习成果,探讨与主体相关的重难点为主,之后形成结论,完成并提交研究报告。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多媒体技术基础”中,设置研讨主题:多媒体信息处理。按“声音数字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与动画技术”进行分组,进行课堂研讨。
4 结论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摒弃“狭义工具论”思想,完美诠释该课程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M.Wing. Computing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3-35.
[2] Jeannette 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Series A,2008.7:3717-3725.
[3] 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4]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5] 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2010.7.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兴趣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胜防。本文将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网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应注意哪些不安全因素
对计算机信息构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发的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漏洞,或者潜入计算机房,盗用计算机系统资源,非法获取重要数据、篡改系统数据、破坏硬件设备、编制计算机病毒。人为因素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是对全世界都开放的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方便地传输和获取各种信息,互联网这种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的特点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在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以下几项不可靠的安全性。
(1))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技术是全开放的,使得网络所面临的攻击来自多方面。或是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或是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以及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漏洞实施攻击。
(2)网络的国际性,意味着对网络的攻击不仅是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所以,网络的安全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
(3)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2.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操作系统是一个支撑软件,是计算机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可靠安全性,是计算机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
(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像这些远程调用、文件传输,如果生产厂家或个人在上面安装间谍程序,那么用户的整个传输过程、使用过程都会被别人监视到,所有的这些传输文件、加载的程序、安装的程序、执行文件,都可能给操作系统带来安全的隐患。所以,建议尽量少使用一些来历不明,或者无法证明它的安全性的软件。
(3)操作系统有守护进程的防护功能,它是系统的一些进程,总是在等待某些事件的出现。所谓的守护进程,就是监控病毒的监控软件,当有病毒出现就会被捕捉到。但是有些进程是一些病毒,碰到特定的情况它就会把用户的硬盘格式化,这些进程就是很危险的守护进程,平时它可能不起作用,可是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后,它才发生作用。如果操作系统守护进程被人为地破坏掉就会出现这种不良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 CAI教学 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媒体又称媒介,是传递信息的中介物。教学媒体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工具或载体。现代教学媒体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记录、传递、储存教育信息的载体,通常分为硬件与软件两种形态。硬件: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激光播放机、语言实验室等。软件:幻灯片、投影片、录像片、计算机磁盘、视盘、录音带等。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其一是主要通过程序教学来进行,其主要原理有:极反应原理、时确认原理、小步子原理、自定步速原理和测验原理。第二阶段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构成,简称CAI。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CAI课件系统由三种设备群—计算机系统、学习终端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组成。CAI软件系统是通过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交互式的“人机对话”展开的。
在整个过程,以存贮、传递、交换、解释和处理这些教学信息的。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课堂教学型课件,课堂教学性课件可以通过动画呈现过程演示和局部放大等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模拟实验型课件是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利用形象表现手法揭示其中的内涵和规律;习题复习性课件有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数字表现力强,实时交互控制和双向式交流,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实现目前几乎所有的电教媒体的功能,构成一种全新的优良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实现了实时的、动态的交互性能, 表现在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一问一答,相互交换信息,用户对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内容的随意操作和处理,各种信息之间的交互,模拟功能强,参与性好,有利于能力培养,个别化教学功能强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功能丰富多样,效益卓著,进行试题分析和进行试题分析和考试检查,减轻教师大量的重复劳动。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探索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具有灵活性、内容丰富性、教学形式新颖性,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
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难点在于设计与开发通用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模式, 其难点在于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困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较难、在远程教学中,由于范围广,人员散,情况复杂,授课缺乏针对性,较难实时得到效果反馈。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系统,是一个为了改善学习而进行的系统计划过程。远程教学课程的综合化、技术化困难,对远程教学设计理论的把握困难。远程教学系统开发则应从“需求分析”入手,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有助于教学实施。
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这些课件以超文本编排,再加上一些指导性的解说,第二种是同步模式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教师和学生通过Web同时在一个“虚拟教室”中,具有充分发挥协同交互功能的优势。
总体结构在设计中,多数采用客户机用及务器结构。其中客户端用户使用浏览器软件即可进行相应学习,服务器端在服务器专用的TCP端口监听来自客户方Applet程序发出的请求。用Socket来实现客户方和服务器方的通讯,客户机与客户机之间通信必须分别设立线程去获取和处理消息。Web数据库访问有多种方法,我们采用Java Applet直接通过JDBC来访问Web数据库。
开发远程教学系统的几点建议。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个性化教学化的思想,分析学生特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把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管理,老师提供学生必要的辅助学习活动和各种指导。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中,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吉庆,段惠芬,《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与实验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
[2]李学农,丁彦青,温玲,《多媒体教学优化设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
[3]潘中淑,张润来主编,《多媒体课件编制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关键词:操作系统;类比法;多媒体动画;讨论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的教学一直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美国IEEE-CS和ACM 联合专题组发表的CC2001报告中,提出了14个知识领域,操作系统便是其中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所所提出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1993”也把“操作系统”列为一门主要的课程。因而,“操作系统”教学一直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在国内有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实验、考核等环节。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内容是由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和相关理论综合而形成的。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的基本概念多、密度大、抽象、易混淆;专业术语涉及的知识面广,某些技术的实现思想难以理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作为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的操作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系统设计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使操作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操作系统”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尽可能清楚和全面地为学生展现当代操作系统的本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传授课程的知识点,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结合作者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类比法教学、动画支持的多媒体教学和讨论互动教学等为代表的新颖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了预期的授课效果。
2“操作系统”课程特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结构以及基本实现方法,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为以后进行深层的软件研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2.1操作系统本身发展迅速
类似于其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系统结构与实现技术的变更与发展。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硬件、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设计技术的限制,一些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相比于现代操作系统来讲已经是过时或不合理了。操作系统设计技术的发展,对课程授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授课老师能紧跟当前国内外操作系统技术发展的前沿,适时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修订,从发展中找出规律和创新思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创新活动。
2.2课程理论知识性强
“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较强,部分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学生难以掌握其核心内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逃避和害怕心理。如何将课程中抽象内容和现实生活中客观实例结合起来,是提高授课质量的关键点。
2.3实践操作内容要求高
学习操作系统,不只为了掌握其基本原理,关键在于运用掌握的原理进行操作系统相关实验,甚至设计。从基本程序、子系统到多道程序系统、进程、进间通信与同步,再到文件系统、存储系统设计,直至构造一个真正的、简单的、有一定功能的操作系统。这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最高要求,然而这需要老师在其中切实充当好领路人,通过互动讨论等方法将学生 “扶上马,送一程”。
3类比法教学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是由其在计算机系统中承担的任务决定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它有一定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作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教学法,将抽象理论和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现象,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完成课程教学。
3.1类比教学法概念
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欲将一系列复杂问题,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达到授课目的,类比教学法是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类比教学法,就是根据类比法的特点而组织起来的教学,包括用类比法设计教案、课件、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类比思想。类比教学法是创设真实生动情景的有效工具之一,教师运用类比法创设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方法,让学生沉浸在问题情景中,将要探索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找到类比的对象,进而运用对此类比对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建构类比以寻求规律,大胆猜想并找出证明思路,为建构知识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类比法的应用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属性相类似,从而推出这两个对象其他属性亦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人们认识事物和理解一个新问题很容易从一个客观可见的实体出发,然后通过自己感官认识并理解它。在授课过程中,可将操作系统相关概念和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分析。下面以实例来说明类比法的好处。
首先以操作系统概念为例。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系统软件,它负责控制和管理整个系统的资源并组织用户协调使用这些资源,使计算机高效地工作。为更好理解这一概念,在阐述操作系统定义时,可以把它理解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大管家,类似于一个大的集团公司的“主管人员”。为确保一个集团公司的目标要得以有效实现,必须通过层层分解,将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直至组织的每个成员身上。而操作系统有五大功能,分别是: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管理;类似于主管人员的五个部门主管,如销售、研发、人力资源等。通过此类比,学生立刻就明白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并可延伸其至管理方法。
类比法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相关概念,还有助于指导他们在课程学习中创新。如讲述“资源管理”这一知识点时,可将CPU资源比喻成餐馆,而将欲占用CPU资源的进程比喻成顾客。顾客为了就餐,必须按照到餐馆的时间顺序进行排队,这是操作系统中处理多个进程的基本方法。那么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扩大餐馆的规模,于是引出进程并行的方法。另一个问题是,往往由于某个进程等待某一资源,而拼命地“空转”,不断地查询当前CPU的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类似的,餐馆中服务员叫号的方法,等待期间顾客可以忙自己的事情,而不必进行查询,叫号后由服务员唤醒当前正在等待的顾客,于是又引出操作系统中中断的机制。其实,很多操作系统中采取的策略,均来自生活,因而用类比方法授课,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上述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类比教学法的个别案例。在操作系统中还有很多问题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去类比讲解。如“优先级调度算法”,本义是指从进程就绪队列中挑选优先级别高的进程,并且把CPU分配给它使用,可把它比喻成火车站售票窗口军人优先的例子;还有“死锁”的概念可比喻成生活中交通堵塞的问题;临界区资源可比喻成在电话亭排队打电话等。这些恰当的比喻都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想在教学中用好类比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能深刻透彻理解问题的本质;其次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最后还要教师能够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把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分析二者本质上的相似点,以此让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4动画支持的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本身也促进了现代教学方法的进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
笔者还在国防科技大学就读时,在“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课堂上,曾被张晨曦教授用“网动王”所设计的课件震撼。张教授以动画形式展示了流水线各个阶段的全过程,非常通俗、清晰地说明了所有问题,使原本难以理解的流水线问题变得简单。这就是动画技术的特点。于是当笔者成为一名老师时,便开始了在“操作系统”课程授课中探索多媒体、动画教学的历程。
在教学中,笔者常将操作系统中理论性强、极其抽象的内容制作成Flas。例如在讲述死锁这一内容时,对多个进程死锁的产生和进程竞争等,用Flas来演示,以便在课上形象讲解各个进程需要占用的资源,竞争的产生,死锁产生的原因及依赖关系等。课程讲述过程中,可采用PowerPoint和动画结合的课件模式,能用动画的绝不用静态表示方法,能用图片表示的绝不用文字等,切实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较难的算法必须编写教学软件进行动态演示。用动画技术展示算法的全过程,加深学生理解。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5讨论互动式教学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和教师同时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而“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5.1讨论互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讨论互动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网上讨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专题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够引发对不同角度与方法的探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开展“讨论互动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适合开展“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的概念较抽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缺乏接受课程的自信心,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有畏惧心理。通过讨论和适当互动,能对学生正确引导,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其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大部分学生缺少参与意识。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必须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应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而目前仍然有部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传统教学观念,习惯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
再次,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信。没有自信心,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越是自卑越不想学,进而导致恶性循环。经常采用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网上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促进师生及同学问的双向交流,在培养学生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
5.2讨论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温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互动形式进行教学。
(1) 课堂随机提问。上课时,若学生知道老师要发问,听讲会更认真。提问内容一部分是对授课内容的简单回顾,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一部分则是对课程内容的适当延伸,激发大家的创新意识,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 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后,随机抽学生上讲台做“十分钟老师”。这种做法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也能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产生许多有益启发。实践证明,此方法效果显著。
6结束语
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一般性问题,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教育心理学的方法,探索性提出了类比法教学、动画支持的多媒体技术教学、互动讨论式教学等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述“操作系统”课程,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改善本课程教学效果。我们要努力积极行动、认真实践,锲而不舍,不断向前。本研究得到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院教学改革立项的支持,在这里感谢。
参考文献:
[1] 宋广华,段健平,李善平. 边学边干,教研结合――谈“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5):1-3.
[2] 朱贵良. 国外若干知名大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特点研究[J].许昌师专学报,2001,20(5):101-105.
[3] 龚玲,陆松年,薛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报,2007,29(5):1-3.
[4] 郝继升.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探索[J]. 教学理论,2007(8):99-101.
[5] 王群,喻勇,柯尊平. 操作系统课程改革与探索[J]. 物流工程与理.2008,30(11):125-126.
[6] 董飚. 《操作系统》课程中的“讨论式"教学法[J]. 中国科技信息,2005(22):150.
[7] 陈晓红. 信管专业《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 电脑知识与术,2007(4):272.
[8] 廖汗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探讨[J]. 科技广场,2007(1):233-235.
[9] 罗宇,张颖蓓,叶常春,等. 本科操作系统课程设置及教学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6(1):39-40.
[10] 彭宗举,沈明,赵一鸣. 类比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123-125.
[11] 江志华. 浅谈类比教学法在操作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 福建电脑,2008(8):203-204.
程序设计 C语言教学 基本方案
一、引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强调4个方面的专业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运用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在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设计到的程序设计的内容,为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种系统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已广泛用于为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编写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汇编器及编辑器等;作为一种应用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已广泛用于编写各种应用领域的应用软件。
关于C语言的教学探讨一直都是学者、教师和相关人员的主要探讨的课题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学往往缺少活力。在开设的理工类课程中,科学逻辑很强,通常采用演绎方式进行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和自己设计课程内容环节。C语言的教学也大体如此。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在大一开设C语言,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C语言概念性强,理论内容较丰富;抽象性强;逻辑性要求高;一开始容易陷入C语言的繁琐的细节中。
2.没有突出C语言本身的特点。课堂教学没有突出C语言本身的特点,如灵活的指针、追求执行效率等,不容易掌握C语言的精华。
3.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导致要求完成的实践内容脱离实际的、有趣的应用。
4.相关基本内容设计不足。对算法思想、数据结构的相关基本内容设计不足。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反馈)。
2.强调“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情境下的学习,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容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3.强调“协作学习”。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群体中,允许观点和方法的碰撞和交锋,但最终需要群体成员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这样的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其中的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建立教学资源库。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教学媒体和资料),以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
三、具体方案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当前学生学习的主题(即确定与基本概念、语法以及程序设计有关的知识内容),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
2.学习任务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拟采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进行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某个实际项目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结合现场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子项目)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导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训练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内容由浅入深,涉及的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全面,并以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各章内容。
借助于计算机相关课程(如软件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等)的基本内容,对C语言加深理解和应用。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促进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将实际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和实验实训项目。根据课程内容和工作过程,结合学生特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把工作项目开发过程的工作环节及任务穿插于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中。
4.信息资源设计。确定与项目完成相关的信息资源。确定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完成本次任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需要确定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提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5.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6.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7.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时,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测验、操作、作品展示、项目设计等多种评价方式。评价要体现:突出能力本位;重视对原有学习能力的认可;个性化评价;强调创新能力的评价。
四、总结
通过对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编程思想,使其具备基本程序结构代码的编写能力,熟悉基本程序设计方法,能更好地利用程序设计思想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将程序设计方法用于后续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学习中,为其他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姜守旭.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清新.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关键词:自主学习;实践;课程纲要;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00-03
引言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化,学生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形象的动画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老教授精彩的网络讲课,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国家精品课程无论在知识的底蕴、学识的渊博上,普通老师都无法媲美。有学识渊博的大师,有精彩的网络课堂传授知识技能,我们的讲课是不是成了班门弄斧?我们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这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借助于网络共享平台,迫切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知识技能的传授完全可以依托国内外大师的讲课,新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怎样保证学生课后进行自主自学,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有设计合理的课程纲要进行必要的自主学习指导。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设计
但是,学生会充分地利用时间自觉自愿去学习吗?学生真的人人有这种自觉性吗?真的可以不用教师的指导吗? 真的不用任何约束吗?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年轻群体,抵御外界诱惑,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弱,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不思进取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普教中广泛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更使学生们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容易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迷茫。怎样引导学生走向一条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之路呢?需要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导,需要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为了创立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了四个自主学习主题。
1.国外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导航——张贴板教学法。为了让学生熟悉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外课程网站,学会查找、搜索可用资源,可对教师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动画设计、CAI辅助教学、课程特色、课程建设、试验内容、教学录像、试题库、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张贴板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信息,共同界定国家精品课程的含义,找出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2.学生讲课——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学较容易的章节,让学生先模仿网上名师讲课,再指导学生备课,然后课堂上由学生讲课,老师同学共同总结,给出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抽象归纳能力,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讲课诙谐、幽默、风趣,充满青春活力,反过来对老师改进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3.计算机专题研究学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专题研究)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阶段进行,确定专题研究任务、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师生共同讨论检查评估。专题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研究性学习中以2~3个人为一组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利用资源、搜索资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开发模型计算机结构复杂,包括串口、按钮、指示灯、开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接口、总线等部件。同时要自学汇编语言,研究指令系统的设计,控制器的设计,控制信号对各部件的控制及连接,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设计。要仔细研究模型计算机范例的设计文档,整机的构成和布局。这项自主学习安排和讨论对实验任务的完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各功能部件的学习、对课程内容的消化理解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学好了模型计算机系统才算真正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才能将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内容变成一台简单但能运行的计算机。学生只有完成一台计算机系统设计,才能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概念。一整计算机系统设计范例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
虽然我们强调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理论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掌握要通过精心设计的理论教学完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思想来指导教学呢?课堂教育怎样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呢?怎样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学会用精炼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呢?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教育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1.关注最新技术——提问教学技能。提问是引发学生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学生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提问的种类可分为检查知识与创造知识两大类,创造知识的问题是在学习者的内心引起新知识的问题,答案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教学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而需要展开创造知识的提问。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最新技术,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当前计算机技术中CPU非常快,内存速度不能满足要求是最被关注的难点,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平衡CUP与内存的速率?数据的延迟有什么新的方法解决吗?高速缓存由谁来管理?哪里是影响计算机速度的瓶颈?通过关注最新技术,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经过头脑风暴法组织课堂讨论,再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学生会把问题变成文章,再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产品。
2.教学思路设计——悬念导入法。有效的导入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学生带入设计好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主线,从大框架入手,一开篇给学生展示一幅简单明了的计算机组成关联图,并由此把学生立即领入到一个制高点,使学生看到一个极为简单的计算机框架,在此架构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上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一步一步进入计算机的微观世界。在每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总会暂留一些悬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机内部的庞杂架构及其如何自动工作的原理。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法应用。可以选用一种教学法,比如思维导图法组织几次全班的课程教学,教师宣布思维导图的方法,共同讨论一个中心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鼓励积极思考,宣布思考的时间,发给每组二级卡片,写上关键词,按顺序上讲台作一分钟解释,展示卡片,由老师引导学生把卡片归类整理成若干个大的方面。各组就已归类的几方面,再提出进一步的思考,规定思考时间。之后重复第三步,继续由学生解释展示卡片,此时学生展示的卡片形成了一个中间是中心议题,往外是二层若干主要方面观点形成的思维导图的整体图象。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协作精神。总结归类时学生还能相互启发,从而掌握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还能学会根据相关因素的主次,进行分层思考。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智慧,激励自己的灵感,产生更新更深层次的想法,促进每个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应用中常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纲要讨论实施——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教学法
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安排,自主学习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学要求等。作为教学依据,学习指南的课程纲要在课程一开始时就应进行讨论实施。一份精心制作的课程纲要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课程纲要的主要功能。(1)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根据课程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时间进度,开展教学活动,安排课外作业,组织小测、期中考、期末考,并且严格按照纲要约定的成绩评定方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2)学习的指南:课程纲要还能够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学生熟悉课程的概念框架和逻辑体系,提供给学生不容易获得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学习的动力:学生和教师在第一次课上相遇,一起阅读和讨论课程纲要。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发现教师已经设计好了达到课程目标的策略,就会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是一次组织良好的、有意义的智力旅行,就会对学习充满信心和积极性。(4)师生的契约:课程纲要是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之间的一份约定。课程纲要通常包括精确的课程进度表、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政策、学生出勤政策、实验安排、要求等,尤其要让学生知道,如果学生达不到课程的要求会出现什么后果。
2.课程纲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头脑风暴法是老师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老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再用张贴板教学法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写有内容的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讨论可以得出课程纲要的组成部分。(1)教师信息:包括教师姓名、办公地点、电话号码。(2)课程描述: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课程性质、课程对象、学分数、教室位置。(3)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尤其是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的发展。(4)教学方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哪种教学方法最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5)课程资源:包括课本,补充阅读材料,指明哪些是必读材料,哪些是推荐材料。(6)课程时间表:既是课程日历,也是课程结构图。(7)课程政策:包括出勤、迟到、课堂参与、作业迟交、小组贡献、实验成绩评定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