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30: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考虑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思想在物流中的具体体现。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必须大力提倡绿色物流。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基本概念,说明了建立绿色物流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在此原则基础土,构建出了绿色物流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发展原则;物流模式
1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基本概念
从生态学意义上理解,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保护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现代化物流的内涵,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从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的含义可以看到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其实质是相同的,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在物流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要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就必须注重绿色物流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依赖绿色物流,绿色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绿色物流适应了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世界大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的作用日益重要,绿色浪潮惠及的不仅是生产、营销和消费。物流的绿色化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物流绿色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至造成再次重复污染,可见,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绿色物流还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由之路。据统计,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物流基本上还是:高投人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人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
绿色物流的建立,更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物流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应运而生的。试想再绿色的生产和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无污染物流的维系,绿色消费就难以进行。同时,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意味着生活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无不有赖于绿色物流,可以说没有绿色物流,就没有人类的休闲自在。
3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言之,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作用。
(2)再利用原则。
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利用人们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零部件设计,以避免更换整个产品。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合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以增加消费品循环使用的频率。
(3)资源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增建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资源化方式有二:一是原级资源化,这是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所谓循环经济仅仅是把废弃物资源化,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废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式之一。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4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
首先,目前的物流模式之所以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是由于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存在管理割裂与运作分散问题,因此必须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实施有机结合,建立能够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整体优化的物流模式。其次,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以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为首要目标。在企业层面上,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上,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综合上述两点因素,并结合物流活动的自身特点,本文认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模式应包括企业、供应链、社会三种类型。
4.1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是由企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组成的闭环系统,其结构如图l所示。传统的企业物流模式一般是从原料采购开始,终止于消费者手中,企业输出生产品,副产品作为废弃物处理。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要求企业物流管理延伸到废弃产品的回收领域。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物流模式具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首先,从技术角度,企业使用原材料的种类有限,企业熟悉其原材料的性质,具有再生利用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再生利用,可以避免浪费和减少原材料输入;其次,从管理角度,企业内部的循环便于操作,可以减少距离成本和避免交易成本。
4.2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应涵盖所有供应链上的企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其结构如图2所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此外,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或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种类型、多个国家的企业构成,并且存在若干个不同范围的资源循环。因此,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协调管理的工作。
4.3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
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不仅应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物流活动,还应包括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物流活动,其结构如图3所示。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使得自然环境系入的资源最小化,同时社会经济系统向自然环境系统输出的各种废弃物也达到最小化。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物流模式的运行机制。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物流活动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规范社会物流活动,促使企业采用低能耗、少污染的物流技术,并进行废物回收与再生利用,实现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优化。
(2)物流模式的运作组织。社会物流活动的规划、管理与执行,都是由一定的组织完成的。不同的组织模式与职能分工。对物流模式的运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物流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整合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运作组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3)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是承载物流作业的大型物流设施,包括运输线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对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具有很大影响,合理的设施布局可以减少迂回运输,提高运输设备利用率,进而减少尾气与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4)物流信息网络。在国际互联网、区域公用经济信息网等平台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可以实现物流信息集成与共享,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减少物流活动的不确定性与盲目性,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与物质资源的消耗。
1.1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理论,其认为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宇宙飞船里的一样,排放的废弃物要经过加工,然后重新加入到物质闭式循环中去,实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后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人们把地球生态循环观点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式上来,提倡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这才真正的被确立下来,该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把人类对资源的索取控制到自然能够自我调节恢复的范围内,实现物质利用循环化、经济增长合理化、生态污染最小化,实现人类-经济-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1]。
1.2理论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减量化”注重的是尽可能的使进入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达到最小,因为物质越少,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少;“再利用”强调的是对循环体系中物质的利用要最大化,杜绝物质过早的脱离循环圈,变为废弃物;“再循环”是对“再利用”的补充,它指出物质当被某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完价值后,通过对其性能进行改造,将其放置循环体系中的另一个环节中,达到物质性能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分别从循环体系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进行强调,严格杜绝污染的产生,极大的提高物质的利用率。
2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研究
煤矿作为资源、经济、人类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产业,任何不合理的经济增长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弊端,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目前矿区发展存在的弊端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注重对煤矿企业的废水废物进行加工循环再利用,但是还远未达到全面普及的地步,目前,我国大部分矿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漏洞需要尽快弥补。1)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旧突出。上个世纪被人们普遍认为“脏乱差”的煤矿生产环境现在在一些矿区依旧存在,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伴随的是开采的不合理、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机械化水平的不高等,造成了矿难频发、地表大范围沉陷、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下降、环境极其恶劣。2)技术水平跟不上开采条件的复杂性。随着浅埋和中部煤层的资源枯竭,未来数十年我国煤层的开采将转向深部,但是深部的开采将伴随着一系列的威胁,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地压会越来越大,会发生冲击地压,支护技术要求将会提高;深部地质条件将变得更加复杂,突水事故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将变得频繁;深部地层的温度将变得很高,既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对矿井通风提出更高的要求。3)大量的伴生矿被遗弃。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对主采矿种的利用,与主采矿种共生的伴生矿大多被遗弃。伴生矿种类很多,资源丰富,而且多数都可以被其他工业生产所利用,有的可以加工成化工材料,像石墨、黏土、高岭土,有的可以直接当作能源消费,像煤层气、铝土矿等。
2.2实例分析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分析可知,实现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煤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下面以晋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矿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晋煤集团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创建了产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培育循环型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绿色环保、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提升企业效益。集团着重强调瓦斯治理,通过对煤层气的清洁转化和全浓度利用来做到精煤层气企业“小循环”。集团下属煤矿进行了“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试验,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做到绿色环保开采,做精煤炭企业“小循环”。此外,在煤化工产业中,通过升级改造、技术优化和创新,使集团煤化工产业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晋煤集团在发展新项目的过程中坚持“大项目推进、园区式承载”原则,相关企业在园区内耦合,使资源、产品、废物在各单元之间循环利用,推动了各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矿区分布和资源特点,按照产业集聚、耦合的目标,集团施行“一矿一园,园中循环”的矿区建设,将煤炭的开采和洗选、煤层气的抽采和液化及其相关产业在矿区集聚,构建起一系列的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传统煤炭产业新型化、循环化,实现最佳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目前,已经建成了成庄、寺河、赵庄、长平四个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园区,构建起了“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主导产业链,并且在其延伸产业链中能源资源实现相互转化,相关产业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晋煤集团的发展模式做到了废物的少排放、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两不误,大力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国内一些煤矿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像平煤集团形成了以煤电-煤焦-煤化工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皖北煤电集团成功实现了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的循环经济模式;潞安集团建立了以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化工,煤-油-煤化工三条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2]。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建立企业、技术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表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目前,对于我国矿区来说,技术的革新才是发展矿区循环经济的根本,几种主要的循环经济技术如下:1)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是国家在十二五计划当中比较扶持的项目,在能源匮乏的今日,煤层气是一个比较环保的资源,煤层气抽采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2)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对于煤矸石的处理,矿区主要是建立煤矸石电厂,达到废料回收利用和减少煤矸石排放的目的。煤矸石还可以用来制砖,提高煤矸石利用率就,增加经济效益。粉煤灰中可以提取三氧化二铝,生产氧化铝后的废料又可加工水泥,粉煤灰还可用来制砖。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后,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普遍仍局限在对基本概念的简单了解上,对究竟什么是循环经济,它与传统的经济学的本质性区别存在于哪些方面却往往知之甚少。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全民的参与,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在我国大力开展全民循环经济教育工作。
一、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应该说,传统经济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传统经济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经济是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其指导理论是社会财富论,其目标体系为高增长、高消费,最大限度创造社会财富,其价值观是金钱至上、竞争,其经济要素是劳力、土地、资本,其资源状况为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但是,在人类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财富迅猛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地在全球显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普遍呈现紧缺状态,传统经济学逐步呈现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权威机构测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2/3的经济增长是在对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初步实现了“小康”。
但在资源环境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采取的传统经济学发展模式选取了一条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现,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来势异常凶猛,复杂程度更是各发达工业化国家前所未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在面对这种严峻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更加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体系是现代全面小康社会;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经济要素是劳力、资源、资本、环境、科学技术;资源状况是逐步提高的资源循环利用。可见,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循环经济更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3月9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现在,循环经济作为国策已经被赋予了崇高而庄严的历史使命,如何运用好循环经济理念和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至高点的一场新竞赛。
二、循环经济的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循环经济是在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其所倡导的循环使用资源、维系生态系统等均需全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因此,原有过分注重某一人才群体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满足发展农业经济及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下工业经济需要,但已难以维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需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其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群体均受到良好的教育及对循环经济理念的深刻领会。
其次,由于知识和智力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智力的不断提高,而知识和智力的来源就是教育。在此情况下,教育的目标转变为尽可能的将整个社会群体培养成为多方位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不再只是阶段性的教育,而是终身性的教育。
第三,从知识和智力资源在循环经济中的投入方式上看,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活动。因此,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循环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包括了通过学习获取综合知识形成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能力,是获取、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把自己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把自己素质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能力。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参与式的能力教育。
三、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教育
1、循环经济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循环经济把传统工业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从无尽开发转变到循环利用,其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巨大创新,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而创新主要源于人的创造性,因此,循环经济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是要培养出熟悉循环经济理念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循环经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一,稀缺自然资源激励更多的人在更大的领域中创新。例如,传统工业经济中的机械化农业受土地、水、气候和作物品种的制约,增产受到极大局限。而循环经济中可以进行无土栽培、节水浇灌水循环使用,在增产、增收方面开辟了更新的广阔天地。
第二,在循环经济中由于信息与知识都可以直接成为产品,而且有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人的创新由线性模式变为多元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的创新机遇和创新能力。
第三,在循环经济教育的创新系统中实行矩阵管理,纵横交错,结点聚合,激励创新。矩阵是为某项工作目标暂时组合的系统,其中元素的选择不是按行政级别,也不是按资产多少,而是按对某个目标做创新贡献的能力。其中各元素可以是大学、研究所、企业、实验室、课题组,甚至可以是个人。这样不但改变了行政机构中固定组合,互相限制,有人干、有人看,甚至有人压抑创新的现象,而且给个人创新提供了工业经济中不可比拟的机遇,大大促进了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2、循环经济教育的重点。
首先,要研究资源循环资本、劳动力、资源(土地)三种生产要素是传统经济学的共识,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的循环,即古典经济学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再生产理论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一系列资本循环理论。传统经济学也研究劳动力的循环,如现代的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制,都是使劳动力能在休息后再次投入生产过程,并能繁衍后代提供以后所需要的劳动力。但传统经济学理论唯独不研究资源的循环。事实上,大部分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传统经济学理论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思想开辟了新的领域,研究资源的循环,是一种新的经济学,也是传统经济学的创新。#p#分页标题#e#
其次,要注重综合效益最大化。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理念中,只要产出大于投入,收益大于成本,这一经济循环就是有效的,因此经济发展往往不惜代价。这些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很惊人。以全国为例,1983年成品钢材消耗量仅3000万吨,2003年则达2.5亿吨,20年增长了8倍。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这种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研究的是综合效益最大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还要考虑生态平衡,自然环境等综合要素。
第三,要从单程式经济向循环型经济的理念转变。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再用、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的一种生态经济和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15-04
一、引言
我国经济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点的,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同时,必然是城市废弃物的大量增加和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废弃物历年量堆存量已高达70亿吨,占地约5亿m2,约有2/3的城市陷入城市废弃物的包围之中。城市生活废弃物人均年产达到440千克,并以8%~10%的速度增长,按估算,到2010年城市废弃物将达2亿吨。1986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353个,2000年增加到663个,在今后的50年我国的城市还会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那么城市废弃物的增长也将随之达到一个高峰。[1]目前,我国城市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现实和潜在的污染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变废为宝,加强城市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大力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赢的局面。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出发点是减少消耗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它要求我们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构成的单向流动线条经济。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高一低”――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简单的说,就是把无限的资源投入到一个生产的大环境中再产生无限的废物。传统的“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措施。包括城市废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对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谁污染,谁治理”,其实就是对“先污染,后治理”的默认,但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成本也高,从而常常使治理有名无实,经济、社会、环境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治标不治本的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在于:它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的可循环的环形流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低一高”――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整个经济系统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久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
在生产的投入环节尽可能减少输入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上,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资源投入,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2.再利用Reuse原则
即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要求产品多次或多种方式再利用,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周期,避免过早成为废弃物,从而减少废弃物产生。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即在产品的输出端要求物品完成功能后,可回收和综合利用,变成再生资源。在提高产品和服务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使废弃物资源化变成其他产业或产品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
1.企业内部的小循环――生态企业
即单个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企业内的物资循环,就是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同时,把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生产流程或者作为其它生产流程的资源。
2.区域间的中循环――生态工业园
即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这种联盟就是为了弥补单个企业内部循环始终不能完全消化的不足而建立的。在这样的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可以共享还可以互换彼此的副产品。如此一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资实现的合理流动,上游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能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
3.整个城市的大循环――生态城市
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基础之上,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即把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挖掘整个城市或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潜力,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实现合理流动,在生产和生活之间建立连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经济共同圈。
三、我国城市废弃物存在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在操作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居民普遍缺乏分类收集回收、投放的意识
生活废弃物是城市废弃物最复杂、种类最广、处理起来最难的一种。许多城市的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的分收处实则形同虚设。生活废弃物不分类、直接投放到生活垃圾回收站,便无法大量回收其中的可回收物―资源。如干电池等未经过分类就直接进入垃圾,造成了严重污染。可回收物难以回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有关研究资料显示,部分城市生活废弃物中可回收物含量在16%~38%之间,对49个城市调研资料显示其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含量也在5%~50%。如此可观的可回收物难以回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浪费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很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而言,简直是一种消费上的奢侈。
(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我国城市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管理及其配套政策不完善,措施不力,管理缺乏有力保障。长期以来,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执行部门,政企不分。政府对违规企业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许多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进行环保投入,更别提从源头的减量化控制了。
(三)资金投入不足
1990年以前,城市政府在生活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投资非常少,尽管2000年以后废弃物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不足仍制约着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良性发展,政府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项目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投资补助,导致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投资项目积极性不高。
(四)技术瓶颈的限制
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支撑,提高资源节约的技术水平。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甚至可以说,只要不惜成本,没有什么废弃物不能转化为再生资源。所以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也是一大瓶颈,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一旦得以突破,那么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率便可得以长足进步。
四、发展我国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对策
我国要实现城市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再利用,真正“变废为宝”,就必须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充分融入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过程当中, 从而解决我国城市废弃物问题,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并完善废弃物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弃物处置法》和日本的“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的成功经验,都充分证明我国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且还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更缺少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譬如,废弃家电回收中明确规定居民废弃一台家电应交的处理费,以及资源回收、回收率等等,特别是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体系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2.政策上的支持、激励
在政策上,给予更具实效性的经济激励或其他刺激手段促进发展城市废弃物的循环经济,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和限制相结合,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进行引导,形成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1)价格方面。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水价和电价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在用电、用水高峰期实施差别定价等等。目的在于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材行业的盲目发展,有效地保护、合理利用资源。
(2)税收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行业的发展政策,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发展。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的税收政策;鼓励低耗油、小排量车辆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不易回收的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实施收费或押金制度。
(3)信贷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金融机构对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4)征费方面。建立合理的费用机制,完善促进废弃物循环发展的收费政策。如征收居民废弃物处理费、征收废弃物丢弃费、城市污水处理费,为废弃物的收集、存储和利用提供资金。
(5)深化企业改革。要求企业都要对其所生产的商品实行全过程负责制,直至商品彻底完成功能成为垃圾,再负责回收、利用或转至相关领域投入新的生产;要减少或不生产一次性使用商品,并在商品包装上注明此商品对环境有害,对于一次性商品使用后所产生的废弃物由生产企业进行回收,从而奠定废弃物循环发展的组织基础。
3.倡导“绿色消费”
政府应大力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居民减少一次性商品(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口袋、一次性碗筷等)的使用;引导消费,在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认准“能效标识”,使用节能产品(如:节能冰箱、节能灯等),提高商品的使用效率;杜绝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并规定企业生产商品的包装力求简化,只能对商品进行必要包装,杜绝浪费性包装,比如每年一到中秋佳节,必提到“黄金月饼”等等奢侈浪费、不切实际的包装,不仅让许多老百姓望而却步,在造成了极大浪费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包装废弃物。通过一些宣传、教育、引导的方式,最后让这种消费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二)企业方面
1.从思想上转变
企业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首先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在商业目标与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改变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兼顾社会利益,注重环境保护。
2.在企业内部开展小循环
在单个企业内部要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和“零排放”。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广泛使用可再生的材料,注重从源头削减和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尽可能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低环境负荷的产物,以生态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在区域内开展中循环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关联企业集聚成群而形成生态工业园区。在这样一个生态工业园内,企业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自主、自觉、自发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事业中去,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来自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将其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除了基础设施、公共资源、能源共享之外,由于把相关企业都联系起来,互相交换彼此的副产品,上游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能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从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资实现合理流动而组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如此一来,既减轻了自己企业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还大大节约的社会资源。
4.努力构建整个城市的大循环
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大力开展城市的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把生产、生活和消费领域相连接,提高全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实现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目标。企业在已建立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二者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以扩大辐射范围,让生产和生活实现很好的衔接,把整个城市或者说在物流允许的情况下乃至全社会纳入到大循环经济体系中去,为构建生态城市贡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民众方面
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当然也离不开人民大众广泛参与和支持。
1.树立分类回收、投放的意识
日本公众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分类工作,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局每年向家庭发放介绍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状况的宣传手册排放废弃物,积极参加废旧资源回收和废弃物减量化活动。在“岩松带你看日本”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日本人在家庭中就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在小区内定时、定点投放,若今天提垃圾出去倒的时候,正好垃圾车已经开走,当地居民会将垃圾再提回家去,等到明天再来投放,绝不会随处乱扔垃圾。另外,对于已经使用过一次性饭盒,居民都会进行清理之后再到指定垃圾箱进行投放,此举大大降低了废弃物回收后再分类的成本,提高了废弃物的回收率,也减轻了废弃物的处理难度。这点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分类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2.树立节约意识,从生活中的细小处培养
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浪费。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包括防止使用过量包装的物品,尽量减少包装垃圾或一次性生活用品,做到绿色消费;还要尽可能减少排出垃圾,如市民应该购买净菜,饭菜不要做得过多,适量就好,不要铺张浪费;增加反复利用意识,对购买的生活用品,反复、多次使用,自己动手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生活乐趣,如:用完洗发水的空塑料瓶,可做成漂亮的塑料花,废旧的雨伞可做成简易手提包等等;对生活耐用品如家电、家具等自己不用了可以送给亲戚朋友或其他需要的人使用,切勿随意丢弃。
(四)技术的支持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柱。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途径或效率的技术上有了一些进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远远落后。我们知道,新技术的发展会大大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例如:现在手机的广泛使用代替了座机的使用。便减少了铺设固定电话时对铜导线的大量需求。据统计,到2005年全球使用的手机数量已超过固定电话,因此可节省几百万吨的铜导线。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究并开发出资源节约或资源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节约成本的技术、不断提高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水平,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达到最小化,从源头缓解废弃物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另外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发展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并不断创新,让科学技术起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五)中介机构的推动
中介组织是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德国的DSD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提供的旧货信息为废弃物资源的减量化和回收和再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和吸收。希望通过中介组织这个平台,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认识到发展城市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冯之浚.郭强.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
[5]刘鸿亮.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思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6]刘炜. 陈景新.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垃圾资源再生开发利用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6,(10):124-126.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ing Recycling Economy in Our Cities
He Xionglang1,2,Zhu Xuguang3
(1.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Yibin College,Yibin 644007,China; 2.Mobile Station for the Post-doctor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3.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Hangzhou310018,China)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
1.引言
在环境问题日益复杂情况下,环境保护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环境管制方法已经不再使用,而适应这种情况的环境经济政策开始被制定并出台。以下就来阐述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
2.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政府政策价值观等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实际中,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均拥有两种特性,一种是描述性,另一种是规范性。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描述性主要是对事实和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而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规范性主要是以价值判断作为评价活动的先决条件。
关于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具有市场特定理论价值理念的手段。这种手段的实施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等的问题。最终达到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平衡的目的。关于环境政策它是环境政策的一部分,是环境权威部门根据中央总方针和特定环境所拟定的一种经济手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相关伦理在实际发展中必定会得到协调、融合和完善,从而能最大化的消除环境的危险因素,保证全体公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
3.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措施
3.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在20世纪后半期所产生的新经济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这些经济形态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人类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以及生存危机的一种反思,最后在这种反思中总结出一套理论。关于生态经济,其主要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经济状态是各个国家在意识到环境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之后所创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气候的变化之下,低碳的发展道路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欢迎,最后达成一种国际共识。
3.2实行绿色信贷政策
经实践证实,单纯的行政手段是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从经济政策手段中入手。在现实中,大部分“两高“企业都需要借助银行资金来成长发展。所以,中央银行有必要与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制定出一条绿色信贷机制和绿色金融生态链。这条生态链包括以下环节:银行、政府部分、证券公司、融资租赁资金和专项资金等。2007年,绿色信贷开始出台,这是环境经济体系建设的起始,也是一个有待完善的生态链。为了完善这个生态链,相关方面需要借助国际同行的经验,并将各方面的优势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绿色信贷立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还需要加强。关于绿色信贷法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修改有关的金融业法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金融法律。最后,踏踏实实的将这些工作的内容,以及具体有效的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稳健发展。
3.3推行环境污染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它的作用是,当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伤害时,企业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标的。“绿色污染保险”是继“绿色信贷政策”后所出台的第二条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企业违法污染”和“社会环境损害”等,国家让保险行业介入,以市场作为平息纠纷的手段,进而降低企业和政府的风险。在2008年2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是被确立。之后,我国一些省市的环境污染条例逐渐被写入环境污染保险条款之中。不仅如此,国务院政府还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一道重要政策。推行环境污染保险是我国的一道新策略,所以在推行的过程中会有认识不到位,法律不健全、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和实施措施等问题的出现,不过这些问题均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所以,在今年,关于环境污染保险的责任保险制度已得到完善,并在会推向全国,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控制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大作用。
3.4实施环境绿色证券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的领军者,所以其被赋予更多的责任。绿色证券的作用是在上市公司进行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过程中,让环保部门对其进行环保审核。环境绿色证券是继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2008年2月,《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条制度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的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它主要由国家环保部们和其他相关部门来推动,最后在此推动下建构一个绿色证券市场。这个绿色证券市场包含绿色增发、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和环境绩效披露制度等内容。不过,绿色证券政策目前虽然已经有了核心框架,不过其框架还不完整,所以,关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规范。
3.5推广绿色贸易政策
当中国贸易受到西方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挤压之后,我国开始调整贸易政策,建立绿色贸易政策。国家在贸易上开始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变为高质量和高环保等,并限制“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等行业,以便避免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干扰。近年来,我国批准了《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以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的先关公约。这些公约的签订可以限制“双高”企业进行出动,从而改善出口结构。这种措施既有利于我国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和我国企业履行国际公约,最终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拒于门外。
3.6建立环境税收制度
环境税收制度早已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从严格上来说,环境税收指的是,单位、个人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相关部门便按根据所伤害的程度收取一定的税款。当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立法。不过,我国在建立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上面也开始下狠功夫,主要将“三废”措施综合利用起来,将控制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实行加法征收、建立专门税种等作为税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排污严重,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重税惩罚。引进环境税打击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可以实现税收增加的目的,还可以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
4.结论
经经验中得出,想要让全球的环境得到保护,单单依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完整的环境经济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措施,如绿色信贷政策、环境污染保险、环境绿色证券、绿色贸易政策和环境税收制度等。尽管有相关政策出台,不过还不够完善,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一个很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会牵扯到很多的利益问题,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经历坎坷曲折是必然的。不过现实不容许我们后退一步,不论遭遇多大的险阻,将这项政策实施下去是必须的。(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丁世敏,王里奥,封享华,胡武洪.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评述[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5):62-63.
关键词:生态;绿道;绿色经济
1.基本概念
1.1绿道
绿道作为线状或者网状的开放空间,一般是沿山谷、河流、溪谷、风景区、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开发建设,绿道内设景观线路供游客和自行车进入。整个绿道会连接主要道路、历史遗迹、自然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城乡居民区等,构成一个重要的生态绿色区域。
绿道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绿道—greenway,分为两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比如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way”代表通道。二者统一起来代表的是与人为开发景观结合的一种自然走廊。绿道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城市河流型、休憩型、风景名胜型、综合型、自然生态型。
1.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从广义上来说是以生态资本为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本为支撑和杠杆、知识资本为主导和关键、社会资本为保障和助力,在良性互动和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以整体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可持续经济形态。狭义上看,它是在生产、消费、管理等环节中,以生态资本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及时修复为前提,以知识经济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经济技术手段和经济模式,概括来说,物质资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是它的重要构成要素。
2.绿道的发展状况
1991年,新加坡开始建设连接全国绿地和水体的绿道网络,串联起了山地、森林、公园、隔离绿带和滨海区等。畅通的绿道为生活在密集区域的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娱乐的空间;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对于自然景观的保护需要通过构建绿道网来推动,为此日本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国内的河道和大山进行编号。通过绿道建设把动植物保护区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管理,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的机会,更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东海岸有长约4500公里的绿道,它把户外活动、娱乐健身和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并连接了著名的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有关数据显示,该绿道总成本约3亿美元,建成后可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以上国家绿道建设和发展经验,对于中国发展和建设绿道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珠三角一些城市开展绿道建设的局部探索。2010年起广东省开始建设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它是一个绿色开敞空间纽带网,建成后总长约1690公里,接通广佛肇、珠中江和深莞惠三大都市区。绿道工程提已于2011年1月完成,当年5日举行了贯通仪式。
3.绿道对花溪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花溪区作为贵阳市的文化旅游区,有“云贵高原明珠”的美誉,森林覆盖率32.36%。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约占花溪区总面积的1/4,有包括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天河潭、高坡民族风情游在内的著名景观81个。目前,花溪区已经形成以湿地公园、十里河滩、天河潭为主线的绿道网络。通过绿道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地及附近居民在周末和节假日纷纷在花溪区旅游度假,沿绿道的自行车行驶、徒步旅行、游泳、划船等,使更多的人走出居室亲近自然。同时,人们意识到优美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保护,花溪区自发组织有清捡垃圾,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志愿者;政府则对原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加强监督和管理。例如,通过设置重要文物设置保护栏,来减少对它的损坏;通过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提倡节电、节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绿道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更多行业的发展,如建筑、餐饮、住宿、服装业等,增加了就业。有生意头脑的人,纷纷开家庭旅馆,特色饭店,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商品店,从而带动当地税收和经济的发展。
4.绿道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
绿色经济是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绿道作为自然存在和人为开发景观设施的载体,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花溪区充分利用花溪公园、湿地公园、十里河滩这些绿色景观,以“幸福全民,快乐游客,增农富农”为宗旨,大力推动绿道建设。把绿道建设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规划结合,充分响应2013年贵阳生态文明会议的主题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消费,实现绿道建设效益的最大化。花溪区以绿道为支撑,努力发展绿色经济,使绿道真正成为“富民之道”。绿道的建设发展对于绿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1)绿道周边一般会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绿道可以有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者农业生产用地作为隔离带。数量众多的社区绿道、城市绿道和区域绿道够成的绿道网是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供需原理,“绿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商品,消费者就是包括游客在内的使用者,有需求就会带动供给。绿道的建设可以吸引各地区的游客,从而快速拉动休闲农业、种植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用贵阳市著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花溪区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发展,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
(2)绿道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自然人文景观,更重要是把绿道作为载体来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花溪区可以绿道建设来发展绿色经济,以旅游为支撑,串联起一批生态旅游村落、农家乐园、著名景点,在游客享受自然景观河特色民族风的同时,带动周边生产、物流和消费,从而增加当地人民收入,带动政府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将绿道建设与发展度假休闲和都市农业结合起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以绿道为主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将自行车休闲绿道串起沿线村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农民围绕绿道、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特产品市场,激活农村物业的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建设绿道,整合农村果园、田塘、林木、村道等资源,推动休闲体验农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泽君 论绿道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以增城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城市观察2010(3)
[2]粟娟 何清 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健康走廊——广州增城绿道[J]园林2011(7)
[关键词]城市 垃圾处理 资源化与无害化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无害化是城市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环卫工作的核心。而现实中资源化概念的提升对垃圾处理行业产生的着极大的冲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是城市垃圾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尽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垃圾管理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这些管理的原则没有根本上的变化。关于垃圾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的问题,在技术和政策上的认识普遍存在混淆和争议。
1 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基本概念与辩证关系
资源化是指回收和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使之重新进入对人类有用的物流和能源利用中。无害化是指生活垃圾在经过科学的管理和处理后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
从表面上看,要实现垃圾无害化原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资源化可以将垃圾转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尽管两个过程在资金流上是相反的过程,但在注重环境成本发展的社会,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的辩证关系。
无害化和资源化没有矛盾。无害化不是垃圾处理的目的,而是控制目标,资源化则是垃圾无害化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资源化能够创造财富的同时,并不足以对垃圾处理实现经济上的补偿和平衡。资源化不是说明政府不需要再对来讲处理进行投入,也不说明垃圾处理不需要进行收费,资源化是垃圾处理的目标之一,从循环经济的高度来看,资源化比无害化具有更高的层次。
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相辅相成。无害化支撑资源化,不考虑垃圾无害化,单纯从资源化出发索取的财富,是以牺牲环境成本或者健康为代价的,也就是环境成本的外部化。资源化为无害化创造条件,一个资源化效率很高的项目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垃圾无害化治理的投入。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看,更应该把资源化放在很高的高度上来认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也将大力推行城市垃圾资源化作为目标之一,垃圾资源化目标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同样重大。
2 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管理途径
市场化体制下,垃圾处理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是企业的本性,监管水平是关系资源化和无害化执行效果的关键。比如,垃圾焚烧发电的飞灰是一种危险废物,如果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理的话,企业需要支付的费用大约是1000元/t,甚至有的高达2000元,如果按照一吨垃圾产生的3%左右的飞灰计算,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将提高30~50元。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污染问题、堆肥产品中的重要金属问题等等。这些污染物的控制和监管水平,直接关系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经济平衡点。经营企业会倾向性寻找不按照危险废物处理的机会和可能,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严格科学监管。
对于不同垃圾成分的资源化问题,政府需要分类加以区别对待。有些垃圾成分不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很好地加以解决。比如废纸、矿泉水瓶等;有些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有利的鼓励政策,促进资源化进程,如电子垃圾处理和堆肥等;还有一些可能根本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目前阶段资源化利用在经济上不可行。按照垃圾处理无害化的标准和协议,保护环境,为公众提供一个美好的环境。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竞争力和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进步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
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垃圾管理奠定了大的政策环境背景。但是地方配套不到位,制约了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也为技术路线的制定和选择带来很大的风险。例如对从事垃圾处理的企业可以获得税收优惠的鼓励政策,但是目前仍然没有确定是哪种税收优惠、优惠的幅度;大部分城市也不能提供垃圾焚烧上网电价的规定。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在进入垃圾处理行业时无法准确得到资源化的价值,基本都是个案研究、一事一议,具有很大的不规范性,企业进入市场受到限制,已经进入市场的企业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出发,没有综合的、科学的发展观念,丢失了很多资源化的利益。一些政策调理和标准规范的制定过于草率,在国外一项标准的出台往往需要3-5年,在国内缺乏基础性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几个月九可以完成,科学性差。
3 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技术途径
分类收集是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有效途径,将有利于降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没有分类的垃圾,由于垃圾中有机质高,使得填埋场渗滤液浓度高、产生量大;焚烧处理热值低;堆肥产品质量不高。目前,由于环境意识、管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实行全面的垃圾分类收集尚需时日。粗分类可能是目前情况下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混合收集难以处理的途径。
垃圾处理如果不能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结合的话,完全丧失了意义,即使在起始端做到了分类,在收集时重新混合到了一起,不仅不能起到分类的作用,前期的分类也将不会得到贯彻和执行。在很多城市的试点证明,分类运输的效率很低,这与垃圾分类的种类过细有关,把垃圾分为干湿两类作为过渡阶段,在公众投放时非常方便,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