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齐家文化论文

齐家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7 17:1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齐家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齐家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器;分区研究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的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文化遗存,年代与中原地区夏文化相当,约在公元前2183年~前1748年间。1923年至1924年间,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分布以甘肃省兰州市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目前,随着更多测年数据的公布及考古资料的积累,考古界倾向于将齐家文化作为与夏王朝共存的周边文化来认识,这就打破了以往把它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在新的国家文明背景下,重新研究齐家文化玉器就有了新的意义。

目前,经调查发现的遗址计约1450余处,统计发现的玉器的地点近50个,出土玉、石器3500余件组。谢端琚先生曾于《甘青地区史前考古》一书中将齐家文化各遗址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各地玉器出土情况发现,笔者也认为齐家文化玉器传统在整个甘青地区是极具差异性的。

一、东区类型

这一类型齐家文化主要指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地区,分布在渭河上游、泾河流域以及白龙江流等地。出土玉器包括生产工具及礼仪器,如琮、璜及由璜组成的围圈等,仪仗类的玉钺仅见于此区;弦纹玉琮等一批制作精美的齐家玉器精品也多出于东区;选材以软玉类玉材为主。东区齐家文化主要继承由客省庄二期文化,同时受到了西部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的影响。玉器出土情况如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店河墓地发现绿松石饰1件。原州河川乡上台村征集三璜连缀围圈1件,发现玉铲1件。隆德县页河子遗址文化层内发现玉锛1件,灰坑内发现玉1件,另有1件玉璧出土位置不明。西吉县白崖乡征集玉琮1件。

甘肃灵台县桥村遗址发现玉锛1件。师赵村遗址墓葬中出土具有礼器性质的软玉质琮1件,璧1件,文化层中出土软玉质玉环2件,璜10件。临渊磨沟遗址墓葬中出土绿松石珠2颗,滑石珠2颗。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墓葬内发现石璧2件。此外,平凉静宁县后柳沟村、李店村、晨光梁;灵台县大王、上梁三村;庄浪县良邑乡、水洛镇、南坪乡、阳川乡等。出土玉器近百件,种类包括玉璧、琮、环、璜、箍形器、铲、凿、钺等。庆阳华池县乔川乡、五蛟乡、玉嘴子乡及镇原县大塬村等,但多数玉器为采集品或征集品。种类有玉璧、环、锛、凿、钺等。

二、中区类型

中、西两区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文化。中区主要指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出土玉器以珠管等小型装饰品较为常见,同时璧、环类玉器也发现较多,还包括少量生产工具及璜和琮的礼器,选材多绿松石、石质等一类假玉材料。玉器出土情况如下:

甘肃永靖张家嘴遗址文化层中均发现绿松石珠3颗。大何庄墓葬出土绿松石珠20件,玛瑙珠2件。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出土于墓葬绿松石珠40余件,石璧1件;文化层出土石璧1件,另有石璧3件位置不明。新庄坪遗址采集到石璧9件均为圆形,中间有穿孔。最大者直径19、厚0.6厘米。最小者直径4.3、厚0.4厘米。其中一件为半成品,周边呈不规则方形,未经磨制,直径22厘米。绿松石珠169粒。多呈不规则的圆柱形,个别的为扁圆形,中间有穿孔。兰州青岗岔遗址房址内发现绿松石饰4件。榆中县征集璧、环、腕饰、铲等,定西内管营、三十里铺、渭源县七圣村、会宁县老鸦沟村、牛门洞遗址、团结乡高泉村。出土玉璧、环、璜、琮、铲、刀、管等60余件。

三、西区类型

西区主要指甘肃西部及青海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大通河流域。玉器以璧为主,珠管一类的小型玉器仍然数量庞大,而璜、琮等器物少见。选材以玉质为主,仍有绿松石等假玉材料。玉器出土情况如下: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墓葬中出土绿松石珠数枚、玉斧及石璧。第四次发掘中发现有24座墓随葬玉、石璧,少者1件,最多83件,一般都放置在髋骨及腰部上下,也有和小石子堆放在一起的,个别的在胸部、肘部、头下和手的部位。有20座墓随葬绿色或白色的小石子和粗玉石片,小石子一般都和陶器堆放在一起,个别的在头部上方和手旁堆放的,粗玉石片一般垫在骨架的肩、腰部之下。小石子大部分是粗玉和大理石料,都是经过人工打击的,粗玉石片一般都有截锯的痕迹,是制作石璧剩下的废料。海藏寺玉石作坊发现玉璧37件,镯1件,工具类玉器8件,玉料161件。古浪县朵家梁遗址发现璧、斧等。峡口遗址发现玉刀。新鲜公社四队发现玉斧。安西潘家庄墓葬中出土绿松石块1件。

青海乐都柳湾齐家文化366座墓葬资料进行整理。发现玉锛1件(1325号齐家文化中期),石壁1件(1046齐家文化晚期),软玉制玉璧1件(980号齐家文化晚期),玉斧1件(264号齐家文化晚期),绿松石饰34件。互助土族自治州总寨遗址墓葬中发现玉斧1件,玛瑙珠及绿松石珠若干。大通黄家寨遗址墓葬内发现玉纺轮1件。孙家寨墓葬出土四孔玉刀1件。西宁沈那遗址发现玉璧、绿松石饰、玉凿、玉锛等。喇家遗址内采集到玉锛、玉刀各1件,玉斧2件,玉璧2件;房址内出土玉璧3件,玉料2件;墓葬中出土具有礼器性质的玉璧4件,玉环1件,玉锛1件,玉管2件,玉片1件,玉凿1件,玉料1件,玉璧芯2件。尖扎县直岗拉卡遗址发现绿松石饰若干。

结语

通过以上统计发现,齐家文化玉器多以玉质、大理石质、绿松石等为治玉原料,形制包括装饰用坠饰、珠、环、璜等;工具类斧、刀等;礼器性质的璧、琮、钺等。具体看来,东区类型多出精品,以琮、围圈等为代表;中区为马家窑文化腹地,绿松石等装饰品较为发达;西区类型公布的发掘资料较为充分,在数量上占多数,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民和喇家遗址、宗日同德遗址等都是大宗玉器出土地点,出土玉器以璧类为代表。

由此可知,璧类器物无疑是齐家文化玉器代表,但观察崇“璧”的习俗在各个遗址内却又有不同的表现。以武威皇娘娘台及民和喇家遗址为例: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经四次发掘,墓葬内共出土玉石璧近300件,多置放人骨架胸腹部,这与同时期陶寺遗址内玉璧多做臂饰、腕饰的使用传统是大不相同的,却与良渚文化大墓内列璧习俗有相似之处。石璧多采用近玉质的绿色石料精工而成。每座墓葬中玉石璧的出土数量从一件到八十余件不等,男女长幼均可拥有,只能观察到财富占有的多寡,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所以推测此处崇璧习俗极有可能是崇“币”的表现。

但是,同处西部分布区的大型环壕聚落遗存―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内出土的玉璧就具有一定的宗教祭祀性质。于编号为F4的宗教或集会性质建筑的东壁北段,一处二次重砌的凸出墙面下,发现平铺玉璧2件,玉璧外侧各有玉石1件,盛于敛口瓮中的玉璧1件。此处墙面本为白灰面,后又均匀涂有一层黑色涂层,玉璧、玉料和石矛均集中放于黑色壁面旁。又于人工堆筑覆斗状祭祀土台顶部发现男性仰身直肢葬木棺墓一座,编号M17。遗址内其余墓葬大体都朝向M17,尤显墓主人身份尊贵。全墓共计出土玉器15件,另有1件猪下领骨放置在棺外左侧。于套口的填土中出土6件玉器,包括三璜合璧、锛、玉料、璧芯、三角形玉片和小璧芯各l件,摆放位置讲究。长方形竖穴墓口的填土中发现三璜合璧及璧芯各1件。墓主身上还有7件玉器,包括璧2件、管2件、环1件、纺轮(或为小璧)1件,均堆置在头颈部,另在右侧足端发现凿1件。

综上所述,极具差异的齐家文化玉器展现了其融合东部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的独特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装饰用玉传统、统一的崇璧传统以及与东方文化息息相关的琮、璜、钺等一类礼玉传统。高度发达的玉文化在所谓的“玉器时代”可谓大放异彩,对蜀地三星堆文化及中原二里头文化玉器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胡晓军:《尖扎县直岗拉卡乡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青海文物10》,1996年。

[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小桥沈那齐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1993、1994》。

篇(2)

关键词:山崎暗斋;敬;变容

一、山崎暗斋与其主敬思想概说

1、山崎暗斋简介

山崎暗斋生于1619年,是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家、神道家、思想家。名嘉,字敬义。作为浪人之子出生的暗斋来说,父亲刻板、母亲严厉,同时也很重视对他的教育。这对暗斋成人后刚烈、敏锐的性格形成了很深影响。暗斋小时曾在比壑山为僧,19岁师从土佐南学派的谷时中入门朱子学,25岁还俗成为儒学者。之后还曾受吉田神道思想影响,创立了垂加神道。山崎暗斋对朱子学可谓是如般的崇拜,一切以朱熹的观

点为标准判断分析。由于当时在日本的朱熹文集甚少,因此儒学家们实际并没有再研究真正纯粹的朱子思想。暗斋主张研读朱熹原著,是日本朱子学复古革新运动的先驱者。

2、山崎暗斋主敬思想概说

宋代产生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是一门根据“理”和“性”来把握世界存在原理的学问,非常强调人的主体修养。周敦颐提出了以“主静”为基础的修养论,二程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主敬思想。敬的意思是谨慎、控制心绪,即“主一无适”。这之后,朱熹继承并发扬了主敬思想。朱熹认为,“敬”不仅是获得学问、掌握真理的入口。“居敬”与“穷理”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之后,主敬思想作为外来文化被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由于当时的日本从天皇到德川幕府都崇拜朱子学,主敬思想与幕府对武士的绝对统治意图不谋而合。与此同时,作为儒学传播者的山崎暗斋,由于其自身对朱子学的崇拜,更加深刻认识到提倡主敬思想,追求纯粹学问的必要性。

首先,完全崇拜朱熹的山崎暗斋,对朱熹主要思想之一的主敬思想的重视是很容易理解的。其次,暗斋的“敬”,是贯穿身心的。分别来说,“心敬”为强固内心,“身敬”则从“静、动、表、里”四个方面总结外在身体行为之敬。

二、山崎暗斋主敬思想的变容

1、含义的变容

1.1主一的敬与主事的敬

主一的敬中的“主一”,是由程颐提出的。“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主”为动词,是掌握控制之意;“一”为专心致志之意。暗斋的“主一的敬”为心上之敬,是心集中在一事之上的含义。主事之敬,是山崎暗斋根据程颐的“无适”二字提出的。“事”是相对于心上的专一工夫,处理心外之事。主事的敬表示为一事专心一意之时不为其他事所拘束烦扰。关于主一的敬和主事的敬的关系,暗斋认为“主事的敬”被包含于“主一的敬”之中。因此暗斋的主敬思想以“心集中于眼前事”为第一要意,二者必须合二为一、缺一不可。

1.2关于敬义

“敬义”出自于易经的坤封文言传中的额“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义”,是符合道德的行为,将其加入主敬思想之中,使修养工夫论的实践性变得更强。敬不仅是心上的工夫,更是身上的行动。这里,表明了暗斋强调主观能动性的态度。也正因如此,在山崎暗斋主敬思想之中,敬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2、意义的变容

2.1朱熹主敬思想的意义

朱熹有言“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理”,在朱熹的主敬思想之中,敬的意义是穷理。穷理的方法则是“致知在格物”。朱子学最重要的文献《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其中朱熹主张的最初步骤是“格物致知”,也是修养论的重要之处。另外,“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学者的工夫为居敬穷理二事,二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2暗斋主敬思想的意义

“人之一身五伦备焉,而主乎一身者心也。是故心敬,则一身修,而五伦明矣。”这句话表明了暗斋主敬思想的意义,即谨心、修身,明五伦。具体说来,主身者为心,以敬制心。心若敬,自修身,连五伦。

另外,暗斋关于“敬义”的论断也包含了“敬”的意义。

「大学の身以上は、内を直くするの目、家以下は、外を方にするの模なり。明命かくぜんとして、内外あらざるなり。故に明を天下に明らかに欲す、「中庸の九は、身を修むるなり、を尊ぶなり。此れ内を直くすることなり。其の余は、即ち外を方にするのことなり。(中略)是の故に程子の曰く、敬以内を直くし以外を方にす、内外を合するの道なりと。又曰く、敬持して直に上り、天にすること此自りすと。夫れ八字の用まらざること此の如し。朱子吾を欺かず。[17]

关于《大学》中的八条目,暗斋指出“修身以上”即格物到修身的五条目,“齐家以下”即齐家后三条目。根据暗斋的理解,敬是最基本的工夫,是为了修身而起。并且,若有敬,则得“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由此看来,山崎暗斋主敬思想的变容主要体现在敬的意义方面。敬的含义分为“主一的敬”和“主事的敬”,主事之敬为暗斋自己提出。敬的意义在于修身,并达到明五伦的目的。这更是符合日本朱子学重视五伦的特点。因此,研究暗斋主敬思想的变容是很具有日本儒学代表性的。■

参考文献

[1]西・阿部隆一・丸山真男丸校注. 山崎学派[M].京:岩波店、1980.

[2]蒙培元著.朱熹哲学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程颐程颢撰.二程遗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朱谦之著.日本朱子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3)

论文摘要: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于历史的原因,1966年收藏于甘肃省。该文初步探讨甘肃保存这部文化典籍的理由。

2005年7月8日,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的藏书楼,建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的白塔山九州台。这个由2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年事业经费300多万元的藏书馆,是甘肃省专门为珍贵文化典籍文溯阁《四库全书》修建的藏书楼,是全国第一个《四库全书》保护管理专业机构。与此同时,“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藏书楼落成之日挂牌,同日召开,这标志着甘肃省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收藏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必将使甘肃在《四库全书》收藏保护、科学管理、学术研究及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集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建立四库全书馆,由乾隆第六子永瑢统领,纪昀(晓岚)任总编纂官,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编纂《四库全书》。这部穷纪昀毕生精力的典籍可谓是超级文化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

《四库全书》修成后,正本七份(另有底本一份,原藏翰林院,后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战祸,或被焚,或散佚,部分藏于外国图书馆中)。先编写四个抄本,分藏于北京文渊阁(现存台北)、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焚毁)、热河行宫文津歌(现藏北京图书馆)、丰田陪都文溯阁(1966年10月保存于甘肃省榆中县,现存白塔山九州台),以上总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即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存浙江省图书馆)、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上称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其中文宗阁、文汇阁毁于战争,文澜阁虽有散佚,但经抄本基本补全。文渊、文津、文溯三部保存至今。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文溯阁《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全书共计3477种,6144函,36315册,79897卷。[1]此书从1948年11月起,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同前苏联关系恶化,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10月文化部决定《四库全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拨交甘肃保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省有关方面向甘肃省表示,希望文溯阁《四库全书》回迁辽宁。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认为文溯阁《四库全书》收藏甘肃有以下的几点理由:

1.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

《四库全书》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伟大丛书典籍,是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经典之大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祖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我们民族的书籍,不存在归属哪个省的问题,而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所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佳浩认为,《四库全书》是属于国家的文物,既然两个省份都在中国,其实没有必要非得争夺《四库全书》的管理权。

2.布局合理。

我国幅员辽阔,四部《四库全书》分别收藏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布局上来说是很合理的。海峡之外的台湾省台北市一部,作为我国的文化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一部,南方的杭州一部,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省会兰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收藏一部,其布局是非常合理的。

甘肃,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和大地湾文化,共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甘肃,素有“羲皇故里,河岳根源”之称,文化根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天水已经建立中华祭祖基地,一年四季到伏羲庙寻根问祖的游子络绎不绝,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甘肃,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除了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和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外,还拥有40多处价值较高的中小石窟。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以其恢弘、博大和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和无限魅力,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古道在东西方经贸交流中,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传播与融合。

3.甘肃的气候干燥,非常适合存放。

甘肃气候干燥凉爽,远胜于人工的保护环境,对延长文物寿命非常有利。《四库全书》1966年运来时有不少霉点,经过在甘肃38年的精心保管,残存的霉点多已消失。所以,《四库全书》的着眼点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存放在适合存放的地方,以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而不单是简单的归属问题。

30多年来,甘肃省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专库,配置设备,及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受了的严峻考验,确保了这部文化宝典的绝对安全。并且在兰州黄河岸畔北山九州台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在今后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更能够保护好这部文化宝典。

4.文溯阁《四库全书》是文化部挑拨到甘肃的。

当初,国家文化部为了更好地保管《四库全书》,亲自批示,把《四库全书》从辽宁调拨到甘肃。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调拨文物是不能归还的。既然《四库全书》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留在甘肃,那么辽宁方面就应该尊重这一历史变迁。至于说为了遵从历史的原貌把文物运回沈阳,也要具体分析,如果沈阳的保存条件比较好,能够两者兼顾当然更好,不然的话还是应当保存在甘肃。甘肃省文物局有关人员认为,关于《四库全书》是否应该回家这个问题,最后还应该由国家文化部进行协调,“不过甘肃已经保管了近40年,甘肃现在就是《四库全书》的家。”

总之,甘肃完全有能力作好《四库全书》保存工作,将来仍会对《四库全书》的研究保存做出贡献的。

注释:

[1]据2001年6月,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清点册”统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3] 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

篇(5)

论文摘 要:历史教育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部中国史,是一部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去内省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必将成为迷惘而失落的一代。同时,中国要想雄立于世界之林,必是凭借文化的崛起去包容、去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转型期每一个中国人所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的付诸于实践的理念。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历史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与适应力,是我阅读了有关书籍之后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我将一些浅知陋见陈述如下:

一、深入挖掘,学生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之知识

知识是文化的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中国历史教材每一个历史时期讲述完后的“文化”课时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讲到“文字的演变”时,书上列出了从甲骨文到大篆体的“马”字的演变,在此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变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时,教师可列举出更多的文字来说明这一变化特点。

讲到古代历法时,可让学生背诵至今沿用的24个节气,辅以农业生产安排说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他们认识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继承性的。

又如在教学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时,可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的言论,让他们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至今仍有教育意义,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二、拓展延伸,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点

关于传统文化,教材中并无专题讲述,很多传统文化之精要需教师在讲解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点点滴滴融入一章一节的授课中。

如讲到春秋战国诸子学说时,可引言: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学说的萌芽,之后历代思想家对其不断补充、阐述、辨析,使儒、道学说得以充实和发展。

如讲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提到的“中医”,教师可阐释: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医学、医术,中医里运用的一些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同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不尽相同。当今社会,随着西医在国内的引进和传播,传统中医的精华逐渐被国人所抛弃,这是令每个从医者深思的事。

如讲到古代书画艺术时,可补充:中国传统艺术注重写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关注字体、人物的个性或作品的思想性,这是同西方对艺术的写实所不同的一种境界。

又如讲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时,可揭示: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建筑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务和权力的中心,在整个封建社会长河中,皇权巩固则社会稳定,皇权旁落则社会动荡,以皇帝为中心的观念已根植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心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和揭示需教师辅之以阅读相应的书籍与材料,教师要有“一桶水”方可满足学生杯水求知的渴望。

三、品评分析,师生共鉴中国传统文化之作品

文字与图案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观古人之生活样式及社会场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或图画数不胜数,除去那些折射着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为数较多的便是不少渗透着个性与思想的艺术作品。古人素有不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作风,他们习惯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与观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提炼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中国历史教材展现了为数众多的古往今来的国人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书法、雕塑等,无不显示了泱泱中华繁荣而灿烂的艺术史。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继承已逝去的艺术家们的传统个性,是使中国传统文化之光辉继续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鉴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激发学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蕴蓄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几本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将初步的历史文化现象展现于师生面前,更多的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之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林存光,《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7年02期

[2]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4]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篇(6)

【关键词】韩国;梅;意象;儒学

一.韩国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韩国的梅文化起源于新罗末期崔匡裕所做的《庭梅》,唐朝留学的崔匡裕受到中国诗人咏梅热潮的影响,回国后将梅文化发扬光大。后经由李奎报等人传承,以高丽末期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进行创作。朝鲜前期,代表性的馆阁文人徐居正的文集《题画诗》中收录有多首梅花诗,以宋朝林逋的轶事为题材所做的画作和以梅花闻名遐迩的罗浮山神仙为题材的咏梅诗也小有名气。到了朝鲜时代中后期,文人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代表性的梅花诗人有朴齐家,丁若镛,申濡等。到了近现代,梅的精神被传播到各个领域,渐渐成为韩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倩影。

二.梅意象的形成

梅花具有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特性,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仍然可以保持翠绿挺拔、生生不息的姿态,在文人心目中,是“君子”的代表;又因其不贪恋繁华,“凌寒独自开”,折射出刚直不阿的“隐士”品格;再者还有一些诗歌中出现的梅花意象与秀雅妍丽的“美人”和坚贞不屈的“恋人”形象联系起来,用梅比喻女性外形的优美和一片丹心。

三.梅文化在韩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一)“君子”意象

徐居正在《题金季珍所藏蔡居敬墨梅》做诗道:

风霜操 ??? ??? ??? ??

如雨露荣 ?? ??? ??? ?? ???

到头存淡泊 ??? ?? ?? ???

换骨几豪英 ??? ??? ??,??????

玉色程明道 ??? ??? ???? ??? ??

铁肠宋广平 ??? ?? ??? ??? ?????

不须求面貌 ???? ??? ??? ????

默己合神精 ??? 神?经 ??? ??

《???》

诗中用“雨露”代指帝王的器重,用风霜中不畏严寒安然挺立于风霜中的梅花,来表达具有高洁情操的“君子志士”的意象,生动感跃然纸上;最后两句表达了不求世人皆知晓,但求无愧我精神的高尚飘逸的情操。

金麟厚在《梅五咏亭次韵五首》中写道:

春风愁与众芳同 ?? ? ??? ?? ?? ????

笑倚峥嵘冰雪中 ??? ? ??? ??? ?? ??

不许世人轻物色 ??? ???? ???? ????

莫将容易比诸公 ???? ??? ??? ????

《????》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古典诗歌中的“君子”意象,用笔比较含蓄,将情感寄托在描绘梅花的外部形象之后,并善于借助其他物体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多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二)“隐士”意象

在韩国的古典诗歌中,常用梅花来代指“隐士”,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郑道传在《咏梅》中写道:

缕玉制衣裳 ?? ??? ?? ??? ??

啜永养性灵 ??? ?? ??? ???

年年带霜雪 ??? ??? ?? ??

不识韶光荣 ??? ??? ?? ???

名唱横榧几 ?? ?? ??? ?? ??

不许素庆侵 ??? ???? ???? ??

《???》

在这首诗中,用“玉”和“霜雪”来比喻梅花,突出了梅花不在意世俗的条条框框,在繁杂的世间保持清澈纯洁而又安于寂寞的胸怀,展现了忠于内心、隐于世间的理想信念。

徐居正在《四佳集》中有诗《梅竹轩》,诗中写道:

孤竹圣之清 ??? ???? ??? ????

梅也仙之骨 ??? ? ?? ??? ????

潇洒伯仲间 ??? ?? ? ??? ????

天地一清白 ??? ??? ?????.

贞虚以为心 ?? ??? ??? ??

馨香以为德 ??? ??? ?? ???

高人有雅致 ??? ??? ?? ???

独乃爱之酷 ?? ???? ?? ???

《四佳集》

这首诗在翻译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梅花清高的姿态和优雅的气质,飘逸脱俗的梅花在这个浮躁繁杂的世间,散发着让人无法不赞叹的雅致高洁,让诗人不得不深深的爱慕和赞叹。

(三)“美人”意象

梅花因其容颜秀丽,自古便有“美人”意象。又因其本身具有暗香浮动一般的雅趣,梅的意象常常被活用为与女性和恋人相关联的物体。如李慎仪的诗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滩集》

在这首作品中,梅尽情的吐露着芬芳,蝴蝶闻到了这香味,愤然斩断了情思。

李奎报在《梅花》一诗中写道:

带雪更妆千点雪 ? ??? ? ?? ?????

先春偷作一番春 ??? ?? ?? ?? ?? ???

玉肌尚有清香在 ? ?? ??? ?? ?? ????

琼乐环娥月裹身 ??? ?? ??? ???? ?? ? ???

《东国李相国集》

从上面的诗句翻译可以看出,韩国以梅花比喻女性,则侧重于将其描写成仙子或者修炼成精的梅仙,表达了诗人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想象。

四.结论

韩国和中国同属于东亚儒教文化圈,梅花的内涵和其诗歌里面的运用,其实就是儒学思想的表现。人类的道德性涵养和祖先崇拜这两大儒教特性,始终渗透在道德体系中。诗歌艺术是一门创造性的工作,翻译更是要求译者具有信、达、雅的基本功。通过文人学者们的创造,以及译者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艺术性的加工,隐藏于自然事物内部的美和意义被逐步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韩]安贤在,《韩国的梅花》,福源出版社,2001年。

[2][韩]李仙玉,《朝鲜时代梅花图研究》,韩国中央研究院,博士论文,2004年。

[3][韩]李宗灿、金河吉,《朝鲜后期作家论》,礼惠文化社,1998年。

[4][韩]李御宁,《梅花》,????,2001年。

[5][韩]陈在教,《李朝后期汉诗的社会史》,召命出版,2001年。

篇(7)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