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死亡教育定义

死亡教育定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8 11:3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死亡教育定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死亡教育定义

篇(1)

关键词: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死亡态度;生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7-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现象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人的生命打交道,其生命观、生命意义感及死亡观、死亡态度如何首先将影响其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和未来的从业态度,同时还将影响其对临终病人的医疗处置态度及医疗处置方案,因此,了解医学生的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生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大一“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课伊始即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2%。学生结构统计如下:

问卷分4部分,第一部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健康状况等如上表所列;第二部分:《生命意义感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即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以Liker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每个题目皆有两个极端,各有对应词语,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总分介于20~1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高。第三部分:《死亡态度量表》,共有32个项目,分为5个维度,即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和自然(中性)的死亡接受。;第四部分:关于生死知识的来源、是否需要学习生死知识、是否需要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等问题的调查。

二、医学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现状

1.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总体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新生的生命意义感平均得分为98.39分,介于92至112分之间。按照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在92分以下为低分组,表明生命意义感缺乏;92至112分之间为中间组,表明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112分以上为高分组,表明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的划分标准,将医学新生的生命意义状态划分为三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医学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平均得分为4.91,其中生活态度维度平均得分4.75分,低于平均得分;生活目标维度5.05分,高于平均得分;生命价值维度得分4.91,与平均得分持平;生活自主维度得分4.96,也高于平均得分。

2.新生对于生死知识及生死教育的需求现状。问卷第四部分的调查显示,关于“生死知识来源”,在被调查医学生中,5.8%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朋友,19.6%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学校,23.1%的学生认为来源于家庭,51.5%的学生认为来源于社会传媒。关于“是否需要生死教育”,79.6%的学生认为需要,13.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5.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关于生死教育的途径”,6.1%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24.8%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32.6%的学生应该进行学科渗透,33.3%的学生选择开展主题活动,41.6%的学生选择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34.8%的学生选择增强实践体验。

三、基于结论的生死教育尝试

1.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我们查阅国内外资料发现,根据Herndon,Jackson等人的一项调查,美国的死亡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着眼于学理的课程,重认知感悟,另一类是落实于体验的课程,重感受反思。我们借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内他校经验,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的内容:(1)生死教育概述:生死教育简介及发展历程,其重点在于从古老寓言故事中引入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生命之舞:生命的起源、发展、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亮度四个方面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之约:死亡的传统定义、死亡的新医学定义与器官移植、死亡的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死观生,认识“死亡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4)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我国儒释道的生死智慧、西方死亡哲学、死亡之美等,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消除死亡焦虑,克服死亡恐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5)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自杀定义、大学生自杀现状及预防措施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6)安乐死、临终关怀:安乐死的含义及其现状、临终关怀的内涵、要求及其实践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医学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7)应对人生重大失落:缺失目标之空虚、难抵诱惑之焦虑、失恋之苦、丧亲之痛等的应对措施,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与低谷,坦然面对人生的重大失落。

2.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临床医学案例、影视欣赏等均设计讨论问题,学生分组或集体进行讨论。如在观看了《相约星期二》后,教师设计了5个思考题:(1)莫里老师的什么打动了你?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表达个我化的内心感受,学会关照自我的内心。(2)死亡对于莫里老师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对于学生米奇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日常生活,从而进行价值观的调整。(4)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做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克服死亡恐惧,学习坦然面对死亡。(5)我的墓志铭,此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围绕这5个问题,学生分组制作ppt,并在课堂展示。

3.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开课即准备一本“生命感言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都可在“生命感言集”里留下自己的生命感言,课程结束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或感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如《活着》、《此生未完成》、《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清单》等,针对医学生还专门推荐了《死亡如此多情》、《最后的期末考》等。参与社会实践,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周末组织学生志愿者去养老院关爱老人,感悟生命的有限。

4.创新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的非考试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采用“235”的过程性评价,即平时课堂发言20%,中期观影的分组ppt及展示30%,期末报告50%。期末报告的设计,仍以对生命及死亡的自发思考为主要目标,一共设计4个思考题供学生任选其一:(1)死亡离我有多远?(2)假如某一天你要走了,你最想对谁说什么话?(3)我看安乐死――以《死亡医生》为例。(4)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本漂流书。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报告看,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层面,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国也没有相关的师资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实践层面,教学学时太少,每期结课学生与老师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班级人数太多,部分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得不到保证;生死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媛媛.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篇(2)

论文摘要: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激励人们积极投入生活?贼予短哲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实施生命观教育是人类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实现其目的功能的需要。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观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紊养?提高其生命质量?还可以为当前的德育注入活力?并引导青少年珍爱生命。

一、生命观教育概念

近年来,探讨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观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这几个概念意思相近,但在相关定义上人们没有一致的表达。综合各种见解,笔者把它定义为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了解生与死的本质、获得有关生死的各种知识、认识死与生的辨证关系,促使人们由死观生、由生观死、珍惜生命、直面死亡,并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激励人们积极投人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

二、开展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哲学角度的探讨

1.人需要认识自我、认识生死

卡西尔说:“人被宣称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这即是说,认识自我,认识白身的生存状态,是人的本质所要求的。而对人来说,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而是与生俱来的,死与生同时并存,“死亡作为临终的时刻倒转过来,规定了我们对全部或整体生存结构的理解,,。因此,不认识生命,不理解死亡,人就不算是认识了自己。

从这一点上讲,人类素来就有探究生死的斋要,否则,我们也无法解释古往今来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感慨为何如此之多。

2‘人需要超越自我、超越死亡

人需要认识自我。无论怎样,人总是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我。由此便带来了一种可怕的自我意识,即对死亡的自我意识。由此,对死亡的恐俱和悲悯成了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

这就使人不能不怀疑存在的真实性,进而产生一连串的追间:既有一死,何以要生?既然要生,又何以超越死?总之,人类若不甘心成为死亡的奴隶和俘虏,就必须认识死亡、思考死亡、超越死亡,给生一个充分的、合理的理由。

(二)心理学角度的探讨

L生死意识的觉醒:生命历程中的断乳

幼小的儿童不知道生死有别。最先,他们不知道人之有死,而后,从大人那里他们逐渐听到“死”的字眼。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人不会永远活着,死亡会带走人的生命,带走现有的一切,死了不会再复生;而死也是谁都不能幸免的。生死惫识的觉醒是儿童心理的一次断乳,对死亡的意识使儿童生平第一次依稀感受到人的孤独无助及生命的脆弱无常。恰是这样一种尖锐而猛烈的心灵撞击,才使儿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位置,隐约看到自己的命运.然后才有可能奋起挣扎。

2从识生死本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由于开始面临各种人生的选择、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而压力倍增。然而,他们稚嫩的肩膀常常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人生阅历的缺乏又使他们很容易因各种小小的失意和失败而产生挫折心理,并由这种挫折感引发轻生念头。为此,青少年特别需要经由了解死亡而认识生命,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f三)教育学角度的探讨

1.生命观教育是回应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过去,我们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所培养的不是“人”,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机器,如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工人、农民等,亦即“人力”,这种“非人”的教育忽略人的需要,漠视人的体验,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只有向死而生、向死而在,才是本真的存在。在他看来,要获得本真的存在关键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必死性,领会生存与死亡的整体关联。而要获得这种大智慧,就必须借助于生命观教育,深人了解生死的本质和死亡的意义,并进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帮助人获得一种本真的生存可以说是教育功能中较为高雅的一面。然而,纵使是为了教育的世俗功能,我们未必不需要生死教育。而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也认为,教育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种种遭遇的干扰,因而教育学应把遭遇视为自然的东西。因为遭遇无法预料,对它的处理无法事先预备,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为遭遇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死亡可以说是人一生中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严重的遭遇。他人的、亲友的、自己的死亡都是人生无法回避的,只不过死的原因、方式、时间等会有不同。所以,就此而言,教育不可能不包括生命观的教育。

2.生命观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之必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谰认为,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句话既精妙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指明了教育要达其目的的途径。“为了人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通过人的生命”,则是途径。

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与人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卢梭强调,自爱是一种善的萌芽.“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欲念,是自爱。”换句话说,生命在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白爱I,的欲念和种种纯洁的萌芽。将自爱之心推己及人,自爱就变成了美德。

因此,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教育需要一种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核心便是对人的生与死的关注,对人的生死体验的重视。

三、青少年生命观教育的预期功能

(一)提高青少年整体索质

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将可从以下各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L提高科学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生死教育,使种种关于生死问题的迷信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四处传播,这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尤甚,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青少年实施生命观教育,使其对生死持有科学的认识,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破除迷信。

2.增强人文索养

我们当前提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旨在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启发青少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在正确意义的导向下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生命观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要旨是完全相符的,因为它也正是引导学生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投入生活,赋予短暂生命以无限价值的教育。由此可见,生命观教育有着深刻的人文底蕴,对提升人文素质极为有益。

3.提高生命质量

正因生与死终生伴随,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与死亡搏斗的一生。但生命的质量决不单纯取决于其长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如何度过有生之年,取决于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长的生命不一定比短的生命好,除非其他事情是相等的。”

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正因为终有一死,生命才弥足珍贵,意识到只有正确对待生死才能战胜死亡、超越死亡,活出真正的人的尊严,并创造人生价值,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激活学校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陷于形式主义的泥坑,成为一种“假、大、空”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施生命观教育,促使青少年关注人的生死大事,给他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引导他们从自身生命感受出发去思考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脱离形式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

篇(3)

【关键词】 生存分析;肺结核;疗效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而漫长的全球性传染病,历史上曾是不治之症,随着多种抗结核药物的相继发现和全程督导短程化疗(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DOTS)策略的实施,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开始全球性的下降。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多年来,国内学者对肺结核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DOTS下肺结核开始好转的时间和好转率关注不多,本文用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1名肺结核患者的资料,着重关注初治肺结核何时病情开始好转及各个时间好转的累积概率,并探讨可能影响早期治疗效果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51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入选标准:1)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2)3次以上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但根据中华医学会结核病诊疗指南中提出的菌阴肺结核诊断标准(①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②抗结核治疗有效;③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④结核菌素(PPD5TU)皮肤试验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⑤痰结核菌PCR加2探针检测阳性;⑥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病变;⑦BALF检出分枝杆菌;⑧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性改变。存在肺部疾患,具备上诉①-⑥中3项或⑦-⑧中任何一项)诊断为肺结核。3)全程接受标准治疗方案2HRZE/4HR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合并肺部肿瘤、血液系统肿瘤等肿瘤患者、肺外结核患者。③在进一步的随访过程中排除非肺结核患者,如确诊肺癌、炎性假瘤、肺炎等。④因严重副作用更换治疗方案,非2HRZE/4HR方案化疗者。⑤在研究终点出现前不遵医嘱用药者。

1.2 资料收集方法 查阅住院病历、门诊病历、放射科资料、电话随访和信件随访。研究以患者开始接受2HRZE/4HR标准化疗为起点,菌阳肺结核以复查痰菌转阴和胸片开病灶开始吸收为研究终点,菌阴肺结核以复查胸片病灶开始吸收为研究终点,若未达到上诉事件结果(如死亡、失访、无好转)也为观察终点。每月随访1次。出现研究终点则停止随访。截止2012年10月本研究中最长随访时间为8个月。本研究中的151例患者在终点出现之前死亡2例,失访3例,无好转1例,在生存分析中称为删失值,生存分析方法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充分利用不完全数据。

1.3 有关定义 本研究主要关注初治肺结核患者在DOTS下的好转时间及好转率。我们以痰菌转阴和胸片病灶开始吸收为好转标准,故本研究将痰菌转阴和胸片病灶开始吸收事件定义为1,若未达到事件结果(如死亡、失访、无好转)则为删失值,定义为0。生存时间,对应好转时间定义为患者开始接受标准化疗至患者痰菌转阴和胸片病灶开始吸收或末次随诊或死亡研究结束时仍为观察到研究终点所经历的时间,以月计量。性别女定义为0,男定义为1;年龄分3层,≤30岁定义为0,30至60(含60岁)定义为1,>60岁定义为2。农村户口定义为0、城市户口定义为1;学历高中及以下定义为0,高中以上定义为1;无吸烟史定义为0,有吸烟史定义为1;痰菌程度分5级,痰菌(-)定义为0,痰菌(+)定义为1,痰菌(++)定义为2,痰菌(+++)定义为3,痰菌(++++-+++++)定义为4;病程分5层,半月以内定义为0,半月至1月之间定义为1,1至3月之间定义2,3个月至6个月之间定义为3,6个月或超过6个月定义为4;毒血症状少于2项定义为0,2项及以上定义为1;影像学提示受累的肺野范围分3层,1-2个定义为0,3-4个定义为1,5-6个定义为2;无空洞定义为0,有空洞定义为1;治疗过程中肝功正常定义为0,有损害定义为1;无糖尿病定义为0,合并糖尿病定义为1。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好转率应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获得病例151例,女性52例,男性99例;年龄范围18-84岁,其中18至30岁52例,30至60岁者80例,>60岁19例;城市户籍81例;学历高中及以下者118例。

2.2 累积好转率 统计显示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即好转时间为3个月。全组肺结核患者1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25.0%,2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48.2%,3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72.2%,4个月累积好转率为81.4%,5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86.1%,6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92.3%,7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96.9%,8个月的累积好转率达98.5%。

2.3 单因素分析 对患者性别、年龄、城乡、受教育情况、吸烟史、病程、毒血症状、影像学肺部病变范围、空洞、痰菌程度、治疗过程中肝功损害和合并糖尿病这12个因素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寻找与肺结核累积好转率有关的因素,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女性累积好转率高于男性(P=0.013)、年轻者累积好转率高于年老者(P=0.000)、学历高中以上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高中及以下患者(P=0.002)、无吸烟史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有吸烟吸患者(P=0.011)、病程短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病程长患者(P=0.040)、影像学肺部病变范围小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病变范围广患者(P=0.004)、痰菌程度轻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痰菌程度重患者(P=0.043)、无肝功能损害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有肝功能损害患者(P=0.043)、无糖尿病患者累积好转率高于合并糖尿病患者(P=0.000)。而城乡(P=0.539)、空洞(P=0.083)、毒血症状(P=0.527)的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肺结核的累积好转率无影响。

2.4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向后:条件法,按α=0.05的水准筛选变量,结果显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痰菌程度、肝功能损害、糖尿病,故可以认为上述5个因素是影响初治肺结核好转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标准误、P值及风险比见表1。

3 讨 论

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肺结核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因此,重视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缩短患者痰菌转阴及病灶开始吸收的时间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全组肺结核患者1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25.0%,2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48.2%,3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72.2%,4个月累积好转率为81.4%,5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86.1%,6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92.3%,7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为96.9%,8个月的累积好转率达98.5%。1个月和2个月的累积好转率与人群的数据结果相差较大,可能与住院结核病人病情相对复杂、较重,年龄大、合并症多患者所占比例高有关。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吸烟史、病程、影像学肺部病变范围、痰菌程度、肝功能损害、合并糖尿病是初治肺患者累积好转率的影响因素,其中性别、年龄、痰菌程度、肝功能损害、合并糖尿病是独立影响因素。同一时间点上,女性的累积好转率高于男性,性别的差异可能与男女在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期望值以及在社会中所充当角色的差异、男性社会接触广等有关,其累积好转率是男性的(1/0.598=1.67倍。年轻人的累积好转率高于年老者,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未好转率增加1/RR即2.05倍,除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外,年纪大的患者一般文化程度低,对疾病认识不够等也会影响好转率;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认识较深入、自身重视治疗、经济条件好、依从性好、年龄相对年轻,故好转时间短。一般认为吸烟影响肺结核的预后,原因可能与吸烟可以加快肺结核的进展、吸烟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有关[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影响肺结核治愈率的因素做了较多分析[3],但对DOTS下肺结核病开始好转时间和好转率关注不多,且研究方法大都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不能将患者治愈和达到治愈所经历的时间结合起来分析,而生存分析却能克服这个缺点,而且可以同时分析众多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排除混杂因子的干扰、通过数学模型定量研究患者预后。本文较早将其运用于住院初治肺结核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同时,本文关注目前学者较少关注的住院初治肺结核好转时间及好转率,探讨标准化疗是否完全合理及在标准化疗下的合理治疗时间。

目前,在标准化疗方案下,6个月的累积好转率虽然超过90%,但8个月的累积好转率更高。因此,我们建议为了提高肺结核的好转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对部分男性、年龄大、痰菌量大、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延长化疗强化期和巩固期,总疗程8-12个月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138.

篇(4)

>> MOOC即出版:兼论其意义与应用 数字出版即全媒体出版论 试考“医者,易也”之首倡者兼论其意义 用法即意义 “关系”即意义 企业MOOC应用案例 论死亡及其意义 论MOOC与混合式教学 “心即理”的认识论意义 MOOC发展与应用的探索 明辨“即”与“既” “即”与“既” “教育即生长”与性善论 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耦合及其意义 庄子论“待”及其意义 论《圣经》之“孝”及其意义 论家谱的演变及其意义 论绿色体育及其意义 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 主题出版的“意义”与“意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新闻出版总署就网络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EB/OL] . [2015-03-30].ht

[7]徐葳,贾永政,[美]阿曼多・福克斯,[美]戴维・帕特森.从MOOC到SP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13-20

[8] Fox, A., Patterson, D. A. & Ilson, R. et al.(2014).Softwar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Technology Transfer: Lessons Learned from MOOCs and SPOCs[R]. UC Berkeley Technical Report

[9]尼古拉斯・卡尔,布赖恩・克罗宁.高等教育:在危险与机遇的岔路口[J].科技创业,2012(11):38-44

[10]王鹏,边琦,肖凤艳,等. MOOC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作的回顾[J].现代教育技术,2014(4):82-87

[1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28].

篇(5)

(1.保定市统计局,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生命表技术是人口学定量分析的源头,也是人口学的分析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根据年龄别死亡数据编制的、反映一代人从出生到死亡、陆续减少直至全部消失过程的一种以特殊“统计表”形式存在的人口模型。在综合国内外主要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单递减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与步骤给予综述,以期待对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的数据开发与利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生命表;假想队列;时期分析;队列分析

作者简介:付晨光(1983—),男,河北顺平人,硕士,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

王颖(1983—),女,硕士,河北保定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设计。

1 生命表基本思想

生命表是人口统计中最基本的思想,它在死亡分析、生育分析、迁移分析和人口预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命表思想就是用假设在某一时期(通常为1年)、某一地区来自不同时期经历同一“人口事件”(例如出生、迁移、死亡等)的不同队列(也可以说是一个假想队列)表示为纵向跟踪某一队列(某一时期共同经历了某一人口事件的“一批人”)按观察到的时期“假想队列”所经历的人口事件完全退出为止,即用时期分析来代替队列分析的一种假设模型。[1]这样,更能生动地反映该时期人口过程水平与特征的综合指标。

1.1 生命表的定义

人口学中,通常把同时出生的一批人(也就是同龄人)随着年龄增长而陆续死亡的人数列成一种表格形式称为死亡表。由于它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着这一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也叫做生命表。[2]又因为在此表中可以计算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有人也叫它寿命表。

1.2 “一批人”的概念

在人口学中,把在同一时期内发生某种同样人口事件的人称为“一批人”,又叫一个队列。

生命表最基本的用途是死亡研究(当然还可用于婚姻、生育、迁移等),是跟踪同年出生的一批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期指标。[3]在现实生活中,追踪这批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大约需要上百年时间,而且也不可能跟踪到每一个人,于是人们想出了“假想队列”。人们根据在某一年当中不同年份出生的不同年龄的多个队列编制成一张表,这张表只需从0岁到最高年龄中各个年龄中详细的平均人口、死亡人口,据此可以计算出mx,qx,lx,dx…各个指标。我们将其看成同年出生的一个队列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这样我们无需去跟踪,而只需找出某一年(如普查年和抽样调查年)份的较准确的分年龄、分性别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即可。这就是“假想队列”的人口学含义。

2 生命表的应用

生命表技术是人口学、经济学乃至其它研究变量的社会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

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卫生部门可以根据去死因生命表所反映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占年龄别死亡率的比重差异来决定医疗卫生投资动向;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生命表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不同阶段适龄教育人口的变动趋势来决定对不同阶段、类型的教育投资;在保险市场,生命表经常被用来进行寿险分析,以供保险公司和参保人研发制定和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生命保险方案和产品;国家税收和其它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命表来制定税收方案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

笔者相信,随着生命表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该技术还会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生命表的基本编制步骤

生命表按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单递减生命表、“多递减”生命表、多增—减生命表、去死因生命表和模型生命表;根据数据的获得性又分为完全生命表和简略生命表。笔者在此将单递减生命表中的完全生命表的编制步骤和主要指标的推导公式加以介绍。简略生命表的编制方法和步骤与此类似,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重复。

如前所述,所有生命表需要的已知数据为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一定地区分年龄(组)、分性别的人口总数和死亡人口。[4]假设生命表中的初始0岁(组)人口为100000人。据此,其它各指标的推导公式如下:(1)

式中:mx为x岁人口的死亡率;dx为x岁的死亡人口;Px为某时期、某地区x岁的平均人口。

我们根据年龄别死亡率推导年龄别死亡概率(具体推导过程略),公式为: (2)

0岁组的死亡概率就是死亡率:q0=m0(3)

x岁的死亡概率:(4)

最高岁组M+地死亡概率为1,即这一队列全部人口都退出生命过程。

式中:ax为某年某地区x岁死亡的人口在这一年内平均存活的期间。据经验,a0取0.09,1~4岁组中的a1,a2,a3,a4取0.3,5岁及以上到aM-1取0.5[5],当ax取0.5时,公式(4)式等同于(2)式。

留存人数,0岁组根据惯例假设为100000人。这样,死亡人口和下一岁的留存人口计算公式为:dx=lx×qx (5),lx=lx-1-dx-1(6)

式中:x取除了最高岁组以外的所有值,最高岁组的留存人口等于死亡人口。留存人年的计算公式:Lx=lx+1×l+ax×dx(7)

式中:Lx为x岁的留存人年;ax的人口学意义和取值同qx公式中的ax。最高岁组的留存人年LM+的计算公式如下:(8)

从公式(8)可知LM+是最高岁组死亡率的倒数与最高岁组的留存人口的乘积。(由于篇幅所限,略去具体推导过程) 累计留存人年Tx的计算公式:

(9)

式中:x的取值从0岁到M-1岁。最高岁组的累计留存人年就是最高岁组的留存人年,即TM+=LM+。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公式:

(10)

式中:x的取值从0岁到M+岁。最高岁组是最高岁组死亡率的倒数,即

(11)

留存率的计算公式:(12)

式中:x的取值从0岁到M-1岁。定义最高岁组为0。

至此,笔者已经完成单递减生命表编制方法与步骤的介绍,这也是对目前学术界单递减生命表编制方法简洁而实用的总结。以后,笔者将陆续总结多递减生命表、去特定死因生命表和模型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与步骤。不同类型生命表的编制将对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评估、开发与利用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毅.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02).

[2]刘铮,邬沧萍,査瑞传.人口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A.Coale and P.Demency.Reginal Model Life and Stable Popula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4]T.N.E.Grevile.Short metheds of constructing abridged life tables[J].The Record of the American Institude of Actuaries.Vol.XXXII,No65,1943.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病史5年以上并且血压控制不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均为男性,年龄62~86岁,平均74岁;收缩压166.2±8.4mmHg、舒张压98.6±4.2mmHg;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病并发症。

方法: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有关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正常血压标准知晓率、原发性高血压定义的认识、如何监测自己的血压、服药治疗情况、如何正确掌握饮食治疗、是否愿意接受高血压知识教育等。

结 果

正常血压标准知晓率:按照WHO/ISH(1999)标准,正常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被调查对象中,能正确说出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仅5例(8.3%),只能说出其中之一30例(50%),对正常血压标准完全不知晓25例(41.7%)。

高血压的定义的认识:被调查的对象中30例(50%)知道什么是高血压。大多数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来源于道听途说,未接受正规的高血压的知识教育。

如何检测自己的血压和定期监测血压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检测自己血压仅6例(10%),定期监测血压12例(20%),有症状时测血压48例(80%)。

服药治疗情况:能长期有规律服药15例(25%),偶尔服药43例(72%),完全不服药2例(3%)。

对饮食治疗的认识:能坚持低盐饮食12例(20%),完全不知道限盐饮食有利于降血压9例(15%),顺其自然39例(65%)。

是否愿意接受高血压知识教育:被调查者均表示愿意接受高血压知识教育。

讨 论

篇(7)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疾病;健康教育;生命质量

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水平的提高, 长期肆虐我国的多种烈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迅速得到控制, 而与此同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已成为整个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部分[1]。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形势也不容乐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适合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防治方法, 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从吴江区黎里镇所有行政村中随机抽取3个村, 以这三个村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 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干预前调查 2011年8月采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及综合控制研究全国协作组按统一要求设计的代谢综合征防治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防治知识等。

1. 2. 2 实施干预 2012年3~7月对研究对象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⑴发放带有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年画和宣传单;⑵制作健康知识折页和慢性病防治手册;⑶发放2 g限盐勺、BMI(体重指数)尺、印制有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扑克牌;⑷在乡镇卫生院和各村建立宣传栏和黑板报, 利用宣传栏和黑板报宣传有关慢性病防治知识, 并定期更新;⑸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录制成录音带, 充分利用村广播进行干预;⑹“小手拉大手—健康大行动”:针对广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 与教育部门合作, 首先在广大农村学生中普及健康知识, 然后再由学生通过自身行为和言语, 影响和改变家长健康行为, 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 改变不良行为, 防止疾病发生。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及预后等, 鼓励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 2. 3 干预后调查 干预后, 随机发放问卷再次对居民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同干预前。

1. 3 干预效果评价指标

⑴MS定义知晓率=×100%(MS定义知晓情况规定为, 知道MS的定义主要包括腰围超标、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及血糖升高)

⑵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

×100%

⑶糖尿病(DM)诊断标准知晓率=

×100%

⑷体重指数(BMI)正常范围知晓率

=×100% (体重指数正常范围知晓情况规定为, 知道最理想的BMI范围为18.5~24)

1. 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为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 考核合格后按调查项目进行分组。调查现场均设有项目复核人员, 对每一份问卷当日进行复核, 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1. 5 统计学方法 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录入资料, 双录入后进行一致性核查检验。采用SAS9.1.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人群的均衡性和干预效果, 应用logistic回归来调整性别、年龄和文化水平等混杂因素。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干预前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17份, 回收有效问卷496份(男260份, 女236份), 应答率为95.93%。干预后随机发放调查问卷517份, 回收有效问卷508份(男154份, 女354份), 应答率为98.26%。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详见表1。

2. 2 干预前后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农村居民在接受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 其提高程度如表2。

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后, 是否干预对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见表3。

2. 3 居民获得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 通过电视、广播获得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数最多, 约占总人数的41.68%;其次为通过子女或周围的人、报刊杂志、宣传单或宣传报和医学书籍, 所占比例分别为37.60%、16.43%、15.12%和12.16%;仅有不到7%的人通过健康讲座或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光盘和计算机网络获得卫生保健知识。

3 讨论

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占死亡总数的80%以上),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2]。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预测, 每年约有1700万人因慢性病的全球流行过早死亡[3]。绝大部分慢性病病例是由数量不多的已知和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不健康饮食, 不锻炼身体和使用烟草。近三十年来, 美国、芬兰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综合性健康教育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 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4]。因此, 在农村地区开展以改变人们不良生活方式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农民的防病意识,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 干预后农村居民对代谢综合征定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体重指数正常范围等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即使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后, 干预与否对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的提高仍有显著影响, 说明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然而, 居民态度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 在今后的干预工作中要循序渐进, 强化“知”, “信”, “行”等转变[5], 使居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防止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生。

本研究表明, 约41.68%的农村居民通过电视、广播获得卫生保健知识, 37.60%的居民通过子女或周围的人获得卫生保健知识, 仅有不到7%的人通过健康讲座或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光盘和计算机网络获得卫生保健知识, 提示在农村地区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 采用标语和横幅以及单次集中活动(如游行、播放录像、举办健康讲座)等方法, 效果不明显;而通过村广播反复播放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小手拉大手—健康大行动”(由学生向其家长宣教慢性病防治知识并督促其父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收效显著, 值得在其它地区推广。

总之, 在农村地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通过村广播反复播放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小手拉大手—健康大行动”是农村地区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农村地区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 采取综合的、多渠道的方法, 才能降低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 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 流行病学.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83-207.

[2]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86-289.

[3] 张璐, 孔灵芝. 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6, 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