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0:1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经济统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旅游收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管理
[中图分类号]O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3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四川旅游收入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重视,并逐步开展了对旅游发展与GDP 关系的研究。本文基于四川GDP与旅游收入10年的统计数据,就经济增长的趋势与持续发展作一实证研究,提出旅游管理政策建议,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 数据与模型介绍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四川旅游政务网上近10年的年度样本数据用于实证分析。从样本数据看出,除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四川旅游总收入环比下降之外,10年间旅游总收入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且一直呈上升态势(如表1所示)。
1.2 主成分指标选取与处理
我们选取2000―2009年四川GDP与旅游总收入这两个主要成分,在同一张图表中将其直方图和折线图分别作出。因为直方图、折线图是非参数统计中估计总体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0―2009年四川旅游总收入与四川GDP的数据都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的态势,而且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折线图为我们寻求分析模型提供了线性回归研究的思路。
1.3 模型设定与最小二乘估计原理简介
由于上述问题是收入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分析,我们设定一个时间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将其表示为:
由表8知道,四川GDP与旅游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56,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从数量关系上看,四川旅游经济水平随着年度变化不断提升。从动态相关性上看,四川旅游收入不仅与旅游系统业内人士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四川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态势有关,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国民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是四川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旅游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及自然事件的影响程度而发生变化。
2.3 回归分析结果解读
回归方程(1)表明,2000―2009年的10年间,四川经济增长保持着一个斜率为1129.597,截距为-2256426.624的上升路径,意味着四川国民收入增加额保持在大约平均1129.6亿元的一个水平上。四川旅游收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平均增幅的定量分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所作实证分析的合理性。从表1的数据也能看到,四川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逐步提高到10%左右,旅游业已经成为四川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尽管因2008年特大地震影响,四川旅游收入总体出现了10.3%的负增长,这一数据对于建立回归方程(2)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2)显著有效,该模型的拟合度非常高,仍然可以接受。从表1看到,四川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6.4%提高到了2009年的10.4%,10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的趋势得以延续,显示出旅游对四川经济的强劲拉动力。
从拟合优度R上看,回归方程(1)、(2)的R值都在0.96以上,拟合情况都很好,表明四川GDP和旅游收入的实际值总体对(1)、(2)这两条回归直线的偏离情况都较小。再从方程(1)、(2)的形态来看,方程(1)的形态表现得比较陡峭,方程(2)的形态则表现得较为平缓,意味着四川经济和旅游锐势发展齐头并进。
3 持续发展化管理
第一,旅游业要适时进行危机管理。从四川旅游发展10年的数据中看到,2003 年SARS危机事件对旅游的影响,使得旅游收入增速比GDP增速低1.2个百分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等对四川旅游业综合影响,造成旅游收入10.3%的负增长。以SARS、“5•12”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保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系统需要建立起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危机事件后续影响的预见机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适时进行旅游危机管理很有必要。
第二,旅游管理要贯彻动态相关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这是由系统的动态性决定的。旅游行业的系统状态也是这样。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都要由系统的相关性决定。旅游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游系统动态性取决于其相关性。旅游行业管理要贯彻系统动态相关性原则,要把系统要素、系统内部和系统环境三者的关系协调好、统一好。
第三,旅游经济也要转变增长方式。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四川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经济增长的潜能将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去,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源投入的多少,一旦社会资源的投入减少或者增长不能满足递增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可能再维持下去。现在,旅游产业需要转型成集约型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表现出同样的要素投入带来经济的更快增长,或者是用较少的社会资源能达到同样的增长率水平。因此,集约型或内涵式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是现阶段的一种更有潜能并且质量更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旅游发展要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道路。表1反映出四川旅游收入的数量有了大发展。但四川旅游总收入常年处于全国第9位,这与四川拥有名列前茅的旅游资源并不相称。因此,旅游业需要尽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走靠质量发展的道路。在旅游发展质量上,一要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二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三要加快旅游产业和文化紧密融合;四要坚持发展旅游大产业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旅游业大发展与培育旅游大市场相结合、推进旅游大众化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护旅游大环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志勇,黄建山.美国旅华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1).
[2]康蓉,吴越.中国旅游消费统计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及解决对策[J].统计研究,2009(12).
[3]王起敬.旅游产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Haiyan Song & Stephen F Witt .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to Macau[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研究
一、引言
从2008年开始,国家旅游局都要依据《统计法》、《旅行社条例》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组织开展一场有一定规模的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工作,并依据统计调查结果,通过对全国旅行社进行经济指标和综合指标考核,并经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排出“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笔者收集整理了自2008年到2010年三年的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的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二、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名次,指依照一定标准排列的姓名或名称的次序,在统计学中常常把由小到大的依次排列的数称为秩。从属性上讲,名次资料属于分类资料。所以,若要用统计方法去处理这类数据,就不能采用参数检验,必须要用非参数检验,也不能用样本去估计总体。比较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有秩和检验(rank-sum test)。作为非参数统计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成组数据T-检验法(pooled t-test)的一个有力补充。与成组T-检验法相比,秩和检验方法使用简便,且对象无须满足服从正态分布的特征,应用范围更广[1]。为了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发现以旅行社为代表的各旅游大省之间的客观差异,并进行旅游实力的对比,需要先对名次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统计学意义上的秩有所不同,一般地,统计学上的秩是从小到大的排列位次,为此,第一名记为100,第二名记为99,依次类推,得到原始数据统计表后进行秩和检验。
三、对2008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从所得结果中可以看中,广东省以秩和总分848分位居第一,是名符其实的旅游强省,经济强省。广东省共拥有百强旅行社中的20家旅行社,占据了百强旅行社的五分之一,综合旅游实力极为强大。央企,辽宁,北京,上海,山东分别位居第二,三,四,五,六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旅游的第一层次省份,是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发展最快、最为繁荣和活跃的地区。他们共拥有百强旅行社中的63家旅行社,属于旅游经济极为发达的省份。而福建,浙江,重庆,黑龙江,湖南,云南六省拥有百强旅行社中的秩和分别位居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位,平均每省拥有二到三家百强旅行社,属于旅游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可以看作是中国旅游的第二层次省份。其他的各省市自治区由于拥有的百强旅行社数量有限,秩和也较为靠后,是旅游经济较为不发达的省份,可以看作是中国旅游的第三层次省份。
四、对2009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由于旅行社管理方面涉及取消ZY编号,原来所有的ZY编号的旅行社被其他旅行社合并,这样,加强了一些省市旅行社的实力。实际上也是一次旅游行业中洗牌的过程。经过新的一轮发展之后,出现了不少新的趋势,原来第一层次省份的数量在综合实力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广东位居第一,北京市由于原来的ZY编号的几家旅行社被属地管理,所以实力有所扩张,在拥有旅行社的秩和位次上前进了一位,列为第二,而同时辽宁省的名次下降为第三;第四位是上海,没有变化,第五位是山东,山东在一年的时间里,百强旅行社排名上有所进步,质量有所提高,秩和位次前进为第五位;第六位是浙江。浙江省所拥有的百强旅行社数量上有所增加,旅游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所以,由广东、北京、辽宁、上海、山东和辽宁构成了中国旅游经济的第一层次省市。它们共同拥有的百强旅行社数量共有57家,占百强旅行社的一半以上,旅游经济实力极为强大。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位的省市分别是福建、重庆、四川、湖南、黑龙江、湖北。他们平均拥有百强旅行社三至五家,大部分都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第一层次省市有点距离,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工作的认识,加大投资,加快发展速度。其余的省市区都属于旅游经济的第三层次省区,这些地区都位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实力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旅游省市来说有不小的差矩。旅游经济第三层次地区地广人稀,有很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潜力。
五、对2010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从所得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广东、北京、山东、上海、浙江、辽宁构成的第一层次旅游经济发达区仍然是变化明显。特别是山东,经过一年持续发展,所拥有的百强旅行社量从2009年的第五位向前跃进为第三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提升。而上海拥有的百强旅行社在数量上与去年持平,但是,秩和却下降了,所以,比山东落后了一个名次,这是因为上海的百强旅行社在内部秩上有所下降而造成的。除此之外,浙江不断发展旅游事业,在旅行社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质量得到了提高,进而顺利由第二层次地区进入了旅游经济的第一层次地区。旅游的第一层次省市共占百强旅行社63家,所占比例已经超出了原来的一半以上。第二层次地区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云南等六省所占百强旅行社秩和分别是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位,分别较前一年有所发展。重庆、黑龙江等原来在第二层次省份的省市却被挤出,这充分说明了旅游经济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有序发展的过程。以上数据充分印证,在有序竞争市场中,客观地存在着“二八规律”,即20%的优秀人才可以创造出80%的财富,同样,可以推理为20%的优秀地区也可以创造出80%的财富。这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一种表现。
六、对2008-2010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排行榜数据统计分析
1.百强旅行社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通过上述统计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广东,三年来,它所占的百强旅行社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稳据第一。它每年的百强旅行社的数量都在17个以上,而且质量相当高,位秩靠前,这样,才能保证广东省旅游经济持续第一的局面。也就是说,旅行社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生长点,旅游经济要繁荣,就必须大力发展旅行社,并且保证旅行社的发展质量。特别是全国百强旅行社,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应该能代表旅游经济发展的当前状态以及发展水平。
由于旅行社是旅游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活动的承担者或发起者,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要围绕着旅行社而展开。所以,百强旅行社在某一地区的集群情况,可以很明显地反映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本文的出发点就是依据年度百强旅行社的排行榜,来说明我国各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强弱。尽管这种研究方法有所偏失,能充分地利用排名榜这种资料,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经济信息,仍然不失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2.行政管理对旅行社集中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008年以前,我国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许可证编号,ZY。自2008以后,国家取消这一编号后,并把原来从属于这一编号的企业全部属地化管理,为当地的旅游企业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北京从2009年度百强社中的排名,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行政管理所造成的影响。
行政管理对旅行社的扶持力度越大,旅行社的发展就越快,旅游经济也就越繁荣。近年来,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对旅游经济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从而保证了山东省第一层次省市的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条件所囿,经济欠发达,虽然拥有很多吸引人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却拿不出开发的经济投入来。中西部地区旅行社百强社的拥有数量和秩和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就是很好的明证。现在,为了扶持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工程,如果要想真正的改变西部贫困的现状,还需要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
3.充分地反映了旅行社在某些地区集中度较高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自2008至2010年三年间全国百强旅行社的研究,发现了在旅游经济发达繁荣地区,旅行社集中度较高,它们所占有的百强社的数量较多。一般来说,只要是一个省份中百强社占有数量达到8个,或8个以上时,就可以归为旅游经济较为发达区;而一个没有,或者百强社的数量上达不到三到四个,就是旅游经济落后地区,也是国家需要扶持的旅游经济区。现在,我国的的旅游经济以广东省等第一层次省市为龙头,特别是广东省三年连续百强旅行社占有量稳居第一,令人鼓舞。另外,我国在百强旅行社拥有量上的这种格局分成三个层次,这种情况一时是不会改变。如何鼓励落后地区对旅游的投入和发展,实现西部旅游经济的繁荣,则是下一步国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产业集中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旅行社行业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制约了旅行社产业的集中,必须坚决纠正只靠市场一只看不到的手起调节作用的局面,国家要及时出台对旅游落后地区的扶持政策,理顺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制度变迁来促进统一市场的藏市场进出渠道的通畅,建立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使旅行社的绩效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还要加强旅行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强化相法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力量,使其建立旅行社行业信用体系,促进旅行社自律和经营,正确处理和改善旅行社行业与供应商、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维持,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2]。
七、总结
本文利用2008年至2010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的数据,进行了秩和检验,发现了我国旅游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省市,百强社一般都能稳定在8家以上,行业集中现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百强社的占有数量很低,需要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讲,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是很明显的,需要国家和政府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卫星账户;延长表;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01-0047-08
一、前言
如马休(Massieu)所言:“旅游是人们在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移动,是现代社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无论从哪个地域级别上讲,旅游都是一种值得专门进行研究的相关经济活动。”[1]而旅游这一值得研究的新型经济活动,因其独特的非标准性和非具象性,各界研究的视角、方法和结论常常大相径庭,甚至一些引进式的方法研究因缺乏对方法本源性经济含义的了解而不乏谬误。如依照联合国SNA93的核算体系从供给的角度探讨旅游业总体经济规模的测算方法时,往往只介绍方法而止步于计算过程。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从最终需求角度测算旅游业GDP更为合理,如此一来采矿等原材料产业因为不涉及最终需求而无法核算出自身产业的GDP,实质上着眼需求角度的统计核算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大旅游”对GDP的完全贡献[2]。也有一些研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X=(I-A)-1Y测算旅游消费对某地GDP的完全影响[3],殊不知该模型仅反映最终产品与总产品(最终产品加中间产品)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所谓的GDP乘数永远为1,根本不能据此推算对GDP的完整影响(数学证明详见笔者《对旅游业几个重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一文)[4]。国内还有研究通过调查所得旅游相关产业需求与总产出表示的供给之间的比例,作为相关产业中属于旅游的份额而构造出厦门市旅游卫星账户,这种处理方法虽然总体上符合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流程,但是细节上仍然有失偏颇[5]。毕竟总产出是包含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综合性指标,除非以相关旅游投资和旅游消费之和与各相关产业总产出的比值作为旅游份额系数,否则得出的比例势必明显偏小。
笔者认为,如果不了解一个国家旅游业生产总值(或称旅游业GDP),就无法摆脱产业统计数据杂乱无章的困境,更无法获知旅游业全貌和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旅游卫星账户,正是解决旅游业宏观统计缺失的国际通行方法。自旅游卫星账户问世,特别是世界旅游组织编制的《TSA(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基本理论框架》成为旅游业GDP核算的国际标准以来,法国、美国、西班牙、新加坡、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进行了延续性的编制实践,并涌现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然而在这一国际通用研究范式下,由于国内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高,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大多浅尝辙止,有欠连续性和系统性。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厦门、广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都进行了通过编制旅游卫星账户测算地区旅游业GDP的相关尝试,反响较好,但大多也没有很好的延续。应该说,我国各省市编制TSA的方法和流程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使得横向的可比性也大打折扣。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也曾进行过初步的研究与合作,但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能全面、系统地推进。应该说,缺乏一套符合我国旅游发展特点的TSA核算标准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完全贡献测算,是我国旅游统计的缺憾,更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的缺憾。
二、中国旅游卫星账户2007延长表(CTSA-2007)核算算法与数据预备
1.编制CTSA-2007的可行性及技术路线
严格意义来说,编制中国旅游卫星账户需展开专门的问卷调研,借此达到详细了解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平均停留(旅游)天数、人均天花费及构成,出境游客行前及行后相关旅游花费及构成,以及剔除非旅游目的的入境游客(既有的入境游人次基于海关通关人次获得,不区分入关目的)等统计要件的目的。然而,组织实施此项调研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项典型的“公共物品”,可以预见到的是,如表1所示,通过旅游卫星账户测算出来的旅游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必然明显较目前广为使用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国GDP的比重低,使得这项“公共物品”的供给始终限于短缺,中国旅游业也就难以摆脱萨缪尔森所称之为的缺乏宏观统计之困。
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按季度展开的关于国内游电话调查,及与各省旅游局合作按年度展开的入境游客问卷调查,足以揭示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旅游)天数、人均天花费及构成、国内游平均出游率等关键统计信息,加之每年通过与约100家旅行社围绕约1850个旅行团展开的入境地接团费去向调查,能基本保证入境游客花费构成的精度。这些统计数据,构成了通过旅游卫星账户法,按照特征产品、有联系产品和非特定产品几个主要类目,了解境内旅游产品消费量的主体。与此同时,投入产出表则可提供对应的旅游特征产品、有联系产品和非特定产品的总供给数据。两方面数据相较即可获得旅游卫星账户所构架的“合成旅游业”。这一核算思路学界鲜有涉及,本文愿潜心尝试。只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前说明。
(1)关于核算精度。诚然,缺少旅游卫星账户专项统计调查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本文所述方法的准确性,如非旅游目的入境游客没能被剔选,但是目前既有调研能基本满足旅游卫星账户核算的要求,如果因为一成的误差而否定九成的准确是非常不可取的。国内外学术界其实早有共识,即模型都是错误的,但都是有用的。任何统计数据亦是如此,都是不精确的,但都是有用的。而且在正负误差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有更可观的参考价值。
(2)关于销售价格和生产价格。以上所述思路中,游客消费调查为销售价格,而投入产出表数据则基于生产价格(成本加利润,税收不包含在内),两者最主要的差别即为税收,在第二产业上表现为17%的增值税及其12%的附加税(总和为17%×112%=19-04%),以及企业所得税。而在第三产业上则主要表现为5%的营业税及其12%的附加税(总和为5%×112%=5-6%),以及企业所得税。为使通过旅游产品消费除以相应供给获得旅游业份额基于同样的价格水平,核算中将针对旅游产品消费数据分别扣除以上两种税收。
2.CTSA-2007核算算法
传统意义上而言,一组企业群是否构成一个“产业”,往往需要满足3个标准,即生产相对同质性的产品、使用基本相同的技术、企业数量及其产出价值达到必要的规模。虽然这一传统理解不适用,也不妨碍社会对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的认可,但确实直接指出了旅游业宏观统计的原因所在。旅游卫星账户作为一种隶属于国民账户体系基本原则的一种新方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测量旅游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标准模型。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领域来测量,并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比较。一言以蔽之,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将传统产业中生产旅游商品的各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而得以形成一个“合成”的旅游产业,其核算算法如图1所示。
篇幅所限,本文将不对学界已经频繁探讨的旅游卫星账户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重复梳理,只是按照图1的算法逻辑推算中国旅游卫星账户延长表中的主要表式。之所以称之为延长表,是借用逢0和5年份编制投入产出表延长表的称谓方式,也就是说,不通过专项调查数据编制卫星账户,而依据既有调查和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旅游卫星账户。另外,推算过程中涉及的资料准备和合理化处理将在推算的过程中一一阐述。后文将以目前可得的最新投入产出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旅游业完全经济价值的测算,因此,本文所截面数据统一限定为2007年度,推算所得的中国旅游卫星账户2007也简称为CTSA-2007。
3.数据预备及处理
《2008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列明了对约42000名入境游客抽样调查所得人均旅游花费及其构成,见表2。根据《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7年我国共接待入境一日游客和过夜游客分别为7715-35万人次和5471-98万人次。用这两个人次指标分别乘以表2中相应的人均花费,所得的全年旅游外汇收入仅为132-44亿美元,与公布的当年超过400亿美元的入境外汇收入相去甚远,也与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372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贷方(也就是所谓的旅游外汇收入)差距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手册》(第六版)的规定,旅行贷方包括非居民在访问某经济体期间(一年以内)从该经济体处购买自用或馈赠的货物和服务[7]。理论上,由国际收支获得的旅游服务贷方统计数据较花费抽样乘以人次得到的旅游外汇收入数据更为准确。虽然由表2计算的旅游外汇收入绝对水平误差明显,但所提供的入境一日游客和过夜游客花费对比和各自构成的相对数据却值得信赖。因此,以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372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贷方数据为全年外汇收入总值,按照表3列示的相对构成,可得2007年我国入境游客消费数据见表3。
《2008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别列明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国内散客旅游的平均花费和支出构成。理论上而言,虽然旅游产品购买及支付方式不同,但散客花费构成与团队游客的花费构成应该较为类似,即便结构上的略微差异,也不会对本文即将分析的宏观统计结论造成明显影响。因此,本文以散客花费构成代替全体游客支出构成,从而计算合并出国内游客旅游花费见表3。
三、CTSA-2007核心延长表编算及前提假定
1.CTSA-2007核心延长表编算
为了将表3列明的关于旅游产品的消费额对应至相关产业,就需要借助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为研究的方便和对与旅游关联紧密的产业进行重点考察,本文将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归并调整为41部门表
限于篇幅,调整后41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未在文中列示,需要者可通过以下邮箱向作者索取:。。按照《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案》释义,投入产出表中的旅游业指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的服务。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食宿和交通等服务,还包括导游活动。因此,归并所得41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旅游业实际内涵基本限定于旅行社业。而在由产品向产业关联对应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表3中多达2485-94亿元的其他项旅游消费(表3中其他项合计)的产业取向。同时由表3可知,作为最为纯粹的旅游业所属行业,旅行社业从游客总消费中分得的份额没能得到体现。虽然旅游业的产业边界较为模糊,但至少现阶段而言,缺少旅行社的旅游业必定是不完全的。根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07年全国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39-30亿元,而2007年的全国投入产出表列明旅游业,也即附表说明的旅行社业总产值为1623-23亿元。由于两组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略有差异,不到0-1%的差距属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因本文研究以投入产出表为基准和纽带,此处以1623-23亿元作为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消费购买,并从其他项产品支出中提扣。进一步根据德尔菲法,将剩余的862-71亿元其他项旅游消费按照2∶3∶5的比例分别归入保险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其次,按照《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案》中的旅游企业成本费用构成汇总表的核算原则,旅行社营业成本中的交通费,也即旅游产品中的包价的机票、火车票等的采购费用中,40%应计入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因为这部分费用虽然由航空公司、客运公司等企业主体收取,但需要转付给燃料生产部门。另外,文娱费按照2∶8的比例剥离给文化艺术业和娱乐业。本文将按照以上比例分解相关旅游消费,结果见表4数据首列。
再次,虽然表4第三列数据为旅游相关产业的总供给,也即投入产出表中包含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总产出。但表4首列旅游消费数据来源于住户电话调查,很大程度上仅反映居民的旅游消费,政府旅游消费基本不含在内。如前文所述,以旅游消费与总产出的比值作为旅游份额系数得出的比值必然偏小。而仅仅从总产出中简单扣除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作为计算旅游份额系数的分母也值得商榷,因为分母数据也包含了用于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的中间消耗。因此,本文将先从最终使用中扣除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再利用X=(I-A)-1Y计算不包含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以及生产政府消费和资本形成需要的中间消耗的调整后的总产出(见表4第四列数据),使得作为分子的表4首列旅游消费(需扣除税收)与作为分母的调整后的总产出同属一个范畴,因而具有符合经济意义的可比性。
最后,由于表4第一列消费数据以销售价格为统计口径,而第三列数据以生产价格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为税收,即前文所述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或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主要以会计利润为税基;增值税虽然是价外税,但终究由消费者买单,且税基为生产活动的增值部分;营业税为面向服务业的税收,税基为营业收入。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当年全行业营业盈余率为9-80%,旅游消费额乘以营业盈余率再乘以25%(企业所得税率),即可扣除销售价格所包含的企业所得税部分。同样,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当年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与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18-76%,游客对于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与化学原料制造产品的消费额乘以18-76%,再乘以19-04%(增值税17%及其附加12%),即可扣除石油及核燃料加工、炼焦与化学原料制造业产品销售价格所包含的增值税部分;至于运输、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因隶属服务业,销售额乘以5-6%(营业税5%及其附加12%),即可扣除销售价格所包含的营业税部分。最终各相关产业的扣税比例见表4第二列,而表4第一列扣除第二列比例部分,可得以生产价格计量的旅游消费,从而与第四列中总产出数据处于同一价格口径。
依据以上数据处理方案,按照图1的编算流程,可获得CTSA-2007核心延长表(如表4)。
2007年投入产出表显示所有产业增加值合计为266043-81亿元,如此算来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67%。美国2004年测算的该比值为2.6%,挪威2005年的测算结果为3.1%,澳大利亚2005年的测算结果为3.9%,加拿大2005年的测算结果为2.0%,台湾2007年的测算结果为2.2%,本文测算的比值与以上国家的旅游卫星账户专项测算值相当。对比表1可知,这一比例与美国、加拿大等具有较强可比性大国的旅游业GDP占比处于同一数量级。进一步利用表4第四列的旅游份额数据对41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行列调整,得到包含“合成”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限于篇幅,包含广义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未在文中列示,需要者可通过以下邮箱向作者索取:。。由该表可以知,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在41个行业部门中排名位于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建筑业、运输及仓储业、通信设备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不含保险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教育及卫生业、煤炭和石油开采业、金属制品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电热水气生产和供应业、服装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之后,居于第15位。进一步利用包含“合成”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借由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可以测算旅游消费或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完全贡献。或者通过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式(1),测算石油价格上涨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旅游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各产业或CPI的影响程度。通过式(1)初步测算,旅游产品价格上涨10%,可使CPI上涨0-76%。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笔者将另行著文详细探讨,在此仅想表明本文通过从抽样数据到旅游卫星账户编算,再到包含“合成”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表调整,切实开启了分析旅游业完全经济影响和产业价格关联的研究窗口。
2.CTSA-2007核心延长表编算暗含的前提假定
CTSA-2007核心延长表编算过程实质上是将旅游抽样调查及统计数据逐步刻画于投入产出表的过程,因此同样需要遵循投入产出技术的两项基础性假定,一是同质性假定,也就是假定每个产品部门只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不同产品部门的产品之间不能相互替代。二是比例性假定,也即部门的产出量和投入量成正比例关系。除此之外,以上编算过程还需要遵循以下假定:
(1)同一性假定。即旅游投资占全社会资本形成的比例和构成与旅游消费占全社会最终消费的比例和构成一致。理论上来说,调查得到旅游相关产业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份额的合计数,除以相应产业的总产出才能准确获得各旅游相关产业中的旅游份额。但因结构性投资数据缺乏,其中对于旅游的投资数据更加难以分辨并获取,也就只能将旅游消费占比视作各产业中应归入旅游业的份额。当然,这一假定并不违背经济现实,毕竟投资的最终目的在于提供消费,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相似性假定。即假定政府旅游消费与居民旅游消费构成相似。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依赖的住户调查难以获得不可忽视的政府旅游花费及构成,虽然居民旅游消费构成与政府旅游消费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政府旅游花费中机票、住宿和餐饮的比例较高,而景区游览的占比则较低,但以居民旅游消费构成作为全体游客的支出结构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而且对本文最后计算的旅游业GDP总量值影响应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需要强调的是,存在前提假定并不表示模型算法不切实际。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作为对经济社会进行抽象研究的学科,其任何量化方法的起点均源自前提假定,如统计调查不但需要假定受访者真实表达,还需要假定受访者的回答彼此不会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是建立在经济人、投资等于储蓄、完全竞争市场、对称信息等各种与社会现实差距甚远的假设之上。只要前提假设是进行抽象理论分析时对经济现实尽可能少的剥除,就不该否定模型算法的现实价值。
四、结语
近年来,旅游发展成就和形势喜人,但我国旅游业“大产业,小统计”的发展现状依旧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善,这与缺乏旅游业宏观经济价值的统计指标不无关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方面,旅游业不但自身缺乏统一的自我认识,外界的了解和肯定更为缺乏。而对行业外的非专业人士而言,统计数字(特别是可以用于横向比较的宏观数字)才是其认识旅游业的最有效媒介。另一方面,可比性统计数字的缺乏,也使旅游业本身难以“摸清家底”,并对旅游研究融入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主流研究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以旅游卫星账户和投入产出技术为基础构建的旅游宏观统计体系,既是帮助了解旅游产业规模的有利手段,更加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探究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间
的价值关联。非专项抽样调查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或多或少存在,但在核算方法体系正确的前提下,与其因不可避免的数据误差而畏手畏脚,不如在建立国家层面的旅游卫星账户调查长效机制上更加果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ssieu A. A System of Tourism Statistics (STS) Scope and Content [M]. London: Continuum, 2001-3-13.
[2]Song Ziqian, Zheng Xiangmin.On some theoretical pondering over the industrial status of tourism industry [J].Tourism Tribune, 2001,16(4):27-30.[宋子千,郑向敏. 旅游业产业地位衡量指标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1,16(4):27-30.]
[3]Yang Bingduo, Mi Hong, Wu Xun.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2002 in Beijing [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2006,21(2):71-76. [杨炳铎,米红,吴逊. 北京市旅游卫星账户2002[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21(2):71-76.]
[4]Ma Yiliang. Economic analysis to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J].Economic Geography, 2011,31(5): 852-856.[马仪亮. 对旅游业几个重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地理, 2011,31(5): 852-856.]
[5]Zhao Lixia,Wei Weixian.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accounts for tourism (TSA)1998[J].Statistical Research, 2001,(8):13-17. [赵丽霞,魏巍贤. 旅游卫星账户(TSA)-1998的构建[J].统计研究,2001,(8):13-17.]
(一) 国外旅游经济的研究
最早研究旅游经济的文献是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L.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其后尼塞福罗(A.Niceforo)和贝尼尼(R.Benini)分别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1923)、《关于旅游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1926)。他们从统计学角度研究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的关系,反映了人们早期从经济层面对旅游现象的认知。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A.Mariotti)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做出系统剖析和论证,他主张把旅游活动分为“能动旅游”和“被动旅游”两种形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理论。
(二) 国内旅游经济的研究
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创立了旅游经济学科;第二阶段是在90年代,该阶段是由点到面阶段;第三阶段是近几年出现的,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来研究旅游经济现象。如李创新(2008)根据基尼系数理论构建出由旅游竞争力贡献率累积与旅游收入占有率累积分布图呈现的洛仑兹曲线模型,提出各省市旅游竞争力对旅游收入的贡献。刘丽梅(2007)从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旅游就业效应和旅游投资效应入手,分析了内蒙古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应。郝晓兰(2012)提出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转型,指出产业融合会产生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会产生整个产业的创新。李海燕(2013)提出随着第一、二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减弱,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对整个区域内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旅游是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体三要素构成的人们空间移动的现象,旅游经济是一种由人们的空间移动消费而引起的经济现象。
二、内蒙古旅游资源简介
内蒙古地处中国正北方,是祖国的北大门,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内跨“三北”,毗邻八省,潜在国内客源市场庞大,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一)自然旅游资源
主要有草原、沙漠戈壁、湖泊、森林、河流、冰雪、矿(温)泉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其中草原资源尤为丰富。
(二)人文性旅游资源
蒙古族、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风情,具有很强的传统特色,参与性强。节庆时期还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如那达慕大会、满洲里冰雪节、科尔沁草原赛马节、赤峰冰雪旅游节、昭君文化节、乌海葡萄节等。
(三)地方特色旅游资源
内蒙古地方风味美食,主要指居住在内蒙古地域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共同经济、文化生活中,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风味饮食。如内蒙古的烤全羊、烤羊腿、手把肉、奶皮、奶豆腐、奶茶等。
三、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9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以后,受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如表1、图1所示,内蒙古旅游业对自治区国民经济的贡献先呈增加态势,但在2008年以后这种态势逐步下降。1999年,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产值的2.48%,占全区GDP的1.03%。2007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8.13%和6.49%,较1999年分别增长了六倍。但2008年后旅游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在萎缩,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需进一步明确。
表1 1999-2007年内蒙古地区旅游收入与GDP、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整理。
图1 内蒙古旅游收入分析
四、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淡旺季突出,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得不到修复
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仅在夏季适宜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在其他季节的适宜性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 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就自然旅游景区而言,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6亿亩,从东部的科尔沁到西部的阿拉善草原,从北部的呼伦贝尔到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纵横几千里,但近年来草场遭到人为或“蹄灾”破坏,整片整片的草场得不到生长。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历史古迹保护不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内蒙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点) 空间分布较散,旅游产业化意识薄弱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景区( 点) 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者角度考虑,其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体验多条旅游线路。旅游业涉“行、住、食、游、娱、购”六大要素,本身具有一种与其它产业关联度极强的特性。旅游业的生产资料和设备都几乎由所有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提供,其回归效应非常强。因此可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内蒙古旅游产业结构单一,还没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整体旅游经济规模偏小,水平较低,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互动。
(三)宣传力度不够,旅游管理人才稀缺
内蒙古许多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宣传不够,许多旅游产品照搬外地,甚至直接从外地引进,缺乏个性,加上旅游管理人才稀缺,旅游价值未能真正体现。
五、内蒙古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一)加大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超越季节性限制
产业融合可以带来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最终引起整个产业的创新。旅游业本身就具有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特质,如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农牧业的融合开发出沙漠生态旅游、蒙牛伊利生态游、草原生态游、民俗旅游等,这创新了旅游产品形态,丰富了旅游线路产品的内容,为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及提升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提供可借鉴建议。
(二)通过产业扶贫延伸产业链
内蒙古地区应利用特色资源在第二产业中的优势来扶植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产业部门。它们围绕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通过各种横向和纵向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形式的产业组织,即旅游产业集群。比如:扶持、引导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形成具有优势的集团。通过培育有优势的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形成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从整体上延伸内蒙古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内蒙古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竞争力。
(三)发挥政府干预机制,提高旅游业与整体经济的关联度
【关键词】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禀赋;空间分布
1.研究区域概况
1.1 位置及范围
宁夏沿黄经济区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范围,区别于行政区域范围。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区域范围,以宁夏境内黄河上游引黄灌区为依托,包括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但却不包括吴忠、中卫所辖的红寺堡、海原等中部干旱带地区,主要辐射贺兰、永宁、灵武、平罗、青铜峡、中宁及其所属若干个建制镇。区域内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区土地面积236.73平方公里;总人口342.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65万人。分别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2%、城市区土地面积的79.76%和全区总人口的57.43%、城镇总人口的90.7%。
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多样,拥有黄河、山岳、湖泊水系、沙漠、草原、古长城、西夏文化、回族风情、塞上农耕、古人类遗址等15类旅游景观系列,基本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沿黄经济区为主的两大版块的旅游特色,具备建设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的特征。自2000年来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形成了以北有沙湖、南有沙坡头、中间以西部影视城与西夏王陵为过渡的主要景点,逐步开发升级的旅游格局,产业发展逐渐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的转变。
进入十一五,经济区内旅游产业才真正得到发展。2007年是全区旅游发展突破性的一年,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快速发展,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201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数达102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67.8亿元,增长26.9%。旅游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禀赋
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截止2010年,全区现有旅游景区(点)近百家,其中年接待量2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有:沙湖旅游区、沙坡头旅游区、黄河生态园、镇北堡影视城、西夏王陵。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有A级景区32家,其中:A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A级景区9家、AAA级景区13家、AA级景区7家、A级景区1家。全区有旅行社102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国际社11家,国内社91家。全区有旅游星级饭店6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1家,三星级40家,二星级10家。笔者在此次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中选取了区域内24个AAA级以上景区作为研究对象。
3.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测定
3.1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测定方法的选取
宁夏沿黄经济区各旅游资源点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根据点状要素分布类型进行测定。借鉴Stephen LJ Smith的旅游决策分析方法一书中的标准偏差椭圆方法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进行测定与分析。如图1所示,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点共计24个,在这张分布图上,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方向上布点的离中趋势常常会大于另一个方向的离中趋势,在这张分布图上,旅游资源点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南北向长、东西向短。若是采用标准距离则无法反映这一布局特点,因为它只是一个数值。一种既能放映离散程度又能反映方向偏倚的、对布点离散情况更为精确的度量指标是标准偏差椭圆。
3.2 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测定
笔者根据宁夏沿黄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分布特点,选取了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点进行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选取的测定方法,我们知道标准偏差椭圆有四个组成部分,从而能反映出布点格局的主要特征。首先,椭圆的中心点位于布局的均值中心点上。接下来的两个组成部分是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可分别反映出最大和最小方向上的离散程度。最后,椭圆的方向可表明布点格局方向偏差的角度。
在图1中,标以方格为坐标系统,分别测量出24个旅游资源点的坐标值。根据标准偏差椭圆计算方法,需计算出横纵坐标的均值,以及各坐标与X均值和Y均值的差数,差数的平方值以及差数之积。同时,各栏数据的合计也需要计算出具体数值结果。
①计算旋转角θ:
其中,tanθ≈0.11,它为旋角θ的正切值,则θ≈6°,sinθ=0.10,cosθ=0.99。
②计算沿椭圆短轴方向与长轴方向的标准差: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短轴方向的标准差为σm=0.34,长轴方向的标准差为σM=0.57。
③绘制旅游资源标准偏差椭圆空间分布图
以均值中心点(7.47,8.81)为椭圆的中心绘制该标准偏差椭圆,分别将标准距离σm和σM乘以2可得到每个轴的长度。根据测算出来的6°角,从“北”穿过均值中心点的y轴,顺时针确定该椭圆的方向,短轴=2*0.34=0.68单位,长轴=2*0.57=1.14单位。根据这些数值连通旋转角度和均值中心一起,就可绘制出如图1所示的椭圆。
4.小结
4.1 宁夏沿黄经济区旅游资源均值中心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图1上发现整个宁夏沿黄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分布的均值中心点坐标为(7.47,8.81),此点位于区域内的永宁县,几乎与当前开发的中华回乡文化园(7.12,9.12)重合。测算结果均值中心点即为区域内旅游资源分布的中心地,它反映了该空间内最适合作为旅游中心地的一个基础地点,其区域辐射效力是最佳的。
4.2 旅游资源东西分散,南北相对集中
在宁夏沿黄经济区内,东西部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在西部,主要以中卫沙坡头景区为吸引中心,而东部则主要以大银川旅游区为吸引中心;附属于两大旅游资源吸引中心的其他旅游资源点的分布就相差很大:大银川旅游区周边旅游资源点众多,且离整个区域分布的均值中心点较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沙坡头景区周边旅游资源分布较少,且距离较远,不易构成旅游环线,同时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点与点之间的时间成本较大。相对于东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来讲,南北资源分布则比较集中。主要以黄河东西为界,两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且离均值中心点距离较近。
4.3 旅游资源分布整体上呈“西南——东北”走向
从图1上可以看出,该标准偏差椭圆的长轴顺时针偏离坐标y轴正北方向6°,使得整个椭圆的长轴方向几乎与黄河流向平行,从而形成了“西南——东北”走向的旅游资源整体分布态势。这样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对整个宁夏沿黄经济区的旅游空间架构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文宝.宁夏人文地理[M].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出版社,2006(11).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201003250004.htm.
近日,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召开会议,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黄金周旅游统计信息预报工作进行研讨。尽管“十一”之后,有关假日旅游的利弊得失人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应该肯定的是,黄金周旅游统计预报工作确是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次有益尝试。
长期以来,各级统计部门(包括政府统计部门的综合统计和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专业、行业统计)年年讲天天讲的是,统计要为政府服务,要为领导服务。这种提法本没有错,但却是不全面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面向公众、为社会服务,应该成为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面向公众是统计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统计用数字描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数量特征。统计数字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统计数字的需求自然也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绝不仅限于政府部门或有关领导。如果无视或轻视更为庞大的社会需求群体,统计工作就是不全面、也是不完整的。
统计面向公众是发展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所决定的。一方面,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愈来愈强,社会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必然愈来愈多。另一方面,所谓政府职能,从本质上说,就是运用法律赋予的管理手段为社会公众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逐步变管理为服务,政府统计部门自然也要转变观念和职能。
[关键词]旅游漏损;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欧美债务困局难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应对由于出口贸易乏力、内需不足及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旅游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日益集聚于个性化明显和市场优势健全的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区位优势、社会根治性要素的旅游业区域集聚得以加强,使其对经济的市场渗透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旅游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旅游漏损研究作为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还有待加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地方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地方经济再发展,而是流向了地方经济体系之外。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征,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漏损”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接待能力时,旅游业的收入漏损将会非常巨大。
一、旅游漏损概念的界定
漏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旅游漏损、城市供水官网漏损、金融漏损、碳漏损、信息漏损等,其中,旅游漏损与旅游产业关联被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旅游经济理论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地区或旅游社团和企业为支撑旅游业发展需要购入外地商品(进口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外汇流失现象。厉新建(2002)认为,旅游漏损一般指目的地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的流出。余光炜(1999)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过程中流出旅游地区经济的现象,可以分为溢出和漏出两种情形,其表现为从外地输入商品、资本、劳务等。传统的旅游漏损研究基于大的空间尺度,例如刘家明(2000)对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岛屿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外来资本注入而导致的经济漏损、岛屿民俗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滨海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Kerry Godfrey(2005)将旅游经济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包括进口漏损和出口漏损两方面。然而正如张骁鸣,保继刚(2004)指出,基于区域视角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在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实际上,由于区域贸易数据的欠缺及统计内容方法的针对性,旅游漏损的外延并没有准确的边界。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综合考虑统计及估算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旅游漏损是地区进口贸易在旅游经济领域的表现,因此,旅游漏损特指旅游进口漏损较为恰当。
二、旅游漏损的相关研究
从内涵上看,旅游业漏损理论及其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Godfrey,Clarke,2005),而其量化研究从收入漏损的角度出发,演变成为一个基于旅游统计指标的数据再加工;从方法上看,自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概念的雏形以来,旅游乘数理论不断发展应用。漏损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Nareeta Supradist,2004)及数学建模方法(张骁鸣,保继刚,2004),例如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强调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具体应用。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者如B.H.Archer、P.Murphey、D.Tailor等均利用凯思斯的乘数理论研究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提出评价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测算出当地的旅游收入乘数、旅游就业乘数等,并掘此向目的地政府提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性建议。Peter Walkenhorst等(2010)运用凯恩斯乘数对旅游漏损进行研究。
前人对旅游漏损的研究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在我国,一般将旅游收入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而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旅游业漏损的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量化研究比较少。Soteriades Marios和Varvaressos Stellos(2004)在研究旅游消费过程中指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在测算旅游经济效益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可信的结果。我国学者李天元(2000)、王洪滨(1993)、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等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定量分析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在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以各种家居调查、旅游支出调查、商业调查等为基础,运用附属账户的方法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或产业来进行测量,设置了一系列全球定义和标准来以量化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其统计结果用于旅游漏损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支出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三大块,即一是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又称旅游业GDP),二是旅游业GDP之外的旅游GDP(包括旅游间接效益及引致效应部分),三是旅游漏损。运用TSA研究能宏观把握三块的具体份额,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结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TSA统计由旅游支出而导致的各特征旅游活动与相关旅游活动中的漏损,忽视旅游业投入产出结构;其二旅游支出及结构等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三收集数据和开发旅游卫星账户之间存在时间后滞区,统计滞后甚至缺失。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36)创立投入产出法以来,这种“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反映出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然而,由于部门分类、编表价格、调查对象、方案设计等存在的缺陷,我国投入产出表在反应经济活动中存在缺陷。
从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度假区的经济漏损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考察旅游漏损发生的具体环节不难发现,漏损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及建筑材料的进口;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的进口;外商投资者将获取的利润遣返回本国;海外促销支出;酒店和度假区发展中对外债的分期偿还等。可见,旅游对进口商品的购买能导致经济收益的大量漏损;(食品等商品)进口的模式和程度,度假设施的等级、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旅游漏损量;当地产业(农业、轻工业)的支撑能力、劳动力结构、流动性、素质和来源及其对工资支配方式等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漏损。2000年,K.Godfrey和J.Clarke(200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一书中探讨经济漏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漏损与目的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多样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进口货”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旅游业发展而本地区不能生产或提供的消费品。因此,目的地经济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旅游的经济漏损也就越低;反之,经济漏损就越高。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对产业内贸易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测算方法。
三、漏损问题的对策研究
旅游漏损既是生产结构又是贸易结构问题,旅游经济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业的漏损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旅游漏损研究极具开放性。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遏制旅游漏损能有效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本文认为,遏制旅游漏损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可从产品生产结构维度及流通维度进行考虑,其中,产品维度主要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间接相关产业,以旅游收入为切入点,包括: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即旅游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通过评估区域内资源水平与旅游项目的耦合程度,调查资源水平,扬长避短,发挥资源水平的比较优势;扩大旅游业依赖产业的自给规模,加强本土旅游产品输出量。流通维度主要强调地区间贸易水平及结构,以旅游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其中旅游目的国有关办法、法规、政策,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帮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对旅游收入的流出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性支持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Iza Lejarragaa,Peter Walkenhorst.On linkages and leakages:
measuring the secondary effects of tourism[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0(17):417~421
[2]Louis de Mesnard.Reply to Oosterhaven’s:the net multiplier is a new
key sector indicator.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J].2007(41):285~296
[3]Tyrrell T.J.,Johnston R.J.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a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3~7
[4]Kerry Godfrey,Jackie Clarke著,刘家明,刘爱利译.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利.旅游度假区“孤岛”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