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0:10: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终身体育;现状 ;策略
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能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依据终身体育的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而学校体育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然而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
(1)体育锻炼意识淡漠。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加强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高中生一、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1.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锻炼意识是真正开始体育锻炼的基础,如果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就不能认真对待体育运动。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当下高中生体育锻炼意识较为薄弱。第一,高中生缺少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许多高中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较为辛苦,不愿意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被动接受体育锻炼时也不能好好配合训练的内容;第二,高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业为重,对于体育这种“副科”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从小就不爱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无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忙”,忙着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时间。第一,在学校期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课下作业任务重,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学生放学回家,一方面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其它特长,学生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
3.高中生心理变化较为复杂。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身体变化较大,心理也变得复杂,在体育锻炼时的顾虑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另一方面,在上体育课时也会表现出懒惰的一面,不愿意跟着老师做一些运动,怕累怕脏情绪严重。最终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效果较差,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策
1.加强理论教学工作。高中生经过多年学习方法的训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了解。第一,应向学生明确的阐述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第二,教师应将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掌握了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三,在做具体的体育训练时,如打篮球、踢足球等,教师还应重复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专项训练能真正理解理论讲解部分的意义。
2.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高中生缺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是导致其不能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在课上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知识讲解过程对讲解人的自身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经验有严格的限制。体育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让学生自己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第三,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自在氛围下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高中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多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第一,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小组竞赛或个人比赛等形式,检查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多组织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并对于获胜的一方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敢于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成不变,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与本土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教学理念。
3.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开始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社会各方都应为学生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体育锻炼不一定就要在体育课上、在专门的体育训练场上进行,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只是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强度不同而已。有了体育锻炼的氛围自然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后,教师还应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指导评价。了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进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通过表扬学生的运动成果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高中生而言,单凭体育课上短暂的体育锻炼是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体育锻炼对学生未来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学生和家长也应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习惯
一、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随便玩玩。因而他们对体育的认识还是非常浅薄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义务教育体育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我国著名教一育家叶一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从事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则是在动机确定的基础上,依靠内驱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定时、定量、科学地进行。所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当前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首先保证健康,然后才能搞好学习和工作。增强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进而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是摆在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口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一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厂仁进行身体锻炼。
4.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问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5.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学生是良好锻炼习惯培养过程得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一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并促进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而全民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必然促成全民健生运动的开展.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就形成热爱体育、关心体育、支持学校体育教育的良好局面,学校体育教育T作就能蓬勃发展。
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近期效益,更要着眼将来对“享受”和“发展”需要的长远效益。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重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讲究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从内容上分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特点。
(2)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
(3)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4)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
(5)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向学生传授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享受其赋予人们的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巾,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反映.是有利于教学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而且会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境界,乐此不疲。兴趣要靠启发、培养,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则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如果不是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将十分困难。
关键词:体育教育;终身锻炼;培养
1. 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体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现代高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前期效益,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的年龄阶段。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和稳定。对体育也由中小学阶段单纯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向对体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理性认识。但就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而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由中小学阶段的波动性调节转为主动的自我调节。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对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从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②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③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④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因为体育锻炼是严格遵循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锻炼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来发展体育、增强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的体育锻炼赋予人们以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高校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
(2)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就是造就强健体魄的重要组成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锻炼过程之核心”。因此,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工作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我练”转变成毕业后的“我要练”的自觉行动。
动机的培养是把长远的工作要求和眼下的学习要求变成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激发是侧重把已形成的锻炼动机调动起来,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培养是激发的前提,体育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②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锻炼的欲望和积极性;③充分利用体育课中的检测结果,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激发上进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定,有的人则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苦难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不具备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即使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也得咬牙“拼”一下。然而这种压力一旦解除,锻炼的“动力”也随之消失,终身的锻炼也就无从谈起了。
(4)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作“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在依赖较少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进行独立而有效学习的能力。包括:①自觉态度的形成和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即不仅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锻炼方法与技能;③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本文讨论的话题是终身体育锻炼,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时间较短,人的一生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又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5)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原则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显,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越熟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就体育教学而言,应抓好以下几点: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要不断地给学生授以有变化而且能激发起新异感的锻炼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联系。②提倡发散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密切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思维活跃,灵敏迅速、流畅少阻;变通则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指不受前人之约束,能对事物持有独到见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理解和认识,对自我检测和评价知识的掌握,达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选择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谈及终身锻炼的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培养高校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任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命延续的时间更长久,终身体育锻炼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本文的讨论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唤起全社会的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能自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人俊,张玉国. 简论健康教育学[J].
教育研究. 1990(12):45―47.
[2]王福兰. 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07):59―62.
[3]李 详.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1.
[4]邓先强. 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
体育学刊,2000(02):79―80.
[5]王建平. 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刘 彦. 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
题与对策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04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
1.2调查方法
1.2.1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法。设计问卷《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的调查》。发放问卷1700份,有效回收1590份,回收率为93%。
2结果与分析
2.1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时段分析调查显示: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有两个高峰,一是早上占40.25%,另一个出现在晚上占24%,这两者合计占到了64.25%,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在早上或晚上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下午有15.75%人锻炼,上午有10%的人锻炼,值得关注的是剩下的13%只能在节假日才进行锻炼。总体的来讲,这种时间分布方式是与社区体育的特点是相关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区体育设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其一般设施比较非专业化,大多呈现休闲化的特点,加上社区体育是在临近甚至有的就是在社区内进行的,所以居民可以随时锻炼。由于居民的正常工作时间一般都在上午、下午,所以,锻炼的时间集中在早上上班之前和晚上下班或晚上也就不足为奇。具体的讲:早上是一天的开始,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似乎早起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晨练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其实,早上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好处,至少空气新鲜,负氧粒子含量也较高。经常坚持早起可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至于晚上参加锻炼的人,多是参加一些娱乐性,全身心的活动。晚饭后进行散步这也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在当今社会,晚上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可以缓解一天工作带来的压力,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另外,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还有一部分人只能在节假日进行锻炼,一方面他们时间紧张;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要么经常出差,要么总要陪客户。但就我个人认为,锻炼时间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性,或是晨练,或是晚练,当然最好是下午进行锻炼,但不管在什么时候进行锻炼,都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2.2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的季节性特征从调查中了解到,有40.8%会在夏天锻炼多一些,因为夏季本来就是一个出汗的季节,而且夏天适合开展的项目也比较多,包括国际上比较重要的一些赛事也会放在夏季进行。尤其是山东地处华东,靠近海边,所以这个季节气候更适于运动,少数民族也不例外。由于北方春季空气干燥,而且经常会有沙尘暴,造成空气污染,可能更适合开展一些室内运动,但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资源有限,每个社区的室内场地有限,而且多为收费型场地,所以这一季节选择锻炼多一些的人,多为自费型的,而且进行室内活动,还是一些体育设施比较好的社区。因此,选择在这个季节进行多锻炼的人比较少,只占了10.2%,排在第四位。选择秋季和冬季的人群所占的比例差不多,而且都较夏季少,是因为在北方冬秋两季早上时常会出现大雾天气,他们主要的参与锻炼时间会集中在下午,又由于上班族需要上班,再加上冬季的晚上特别冷,所以锻炼的人群会相对较少,分别占到了20.4%和18.6%,分列二,三位。当然还有一些人群在各个季节的锻炼一样多,其原因是这些人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春夏秋冬都在坚持,其中一部分人从事的运动项目也是室内项目,受天气影响不大,当然这部分人只占了10%,排在最后。总之,社区体育锻炼的季节性,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2.3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的时间长度分析锻炼时间长度,往往决定着一次体育运动的效果、质量和影响,因此,体育锻炼时间自然成为衡量社区体育的重要标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的锻炼时间长度选择在30~59分钟和60~90分钟,分别占了30.5%和35,20%;30分钟以下占15.18%;90~119分别占12.90%;120分钟以上占6%。这组数据所显示的结果和普通社区调查结果也基本吻合。从数据上获得的信息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健身时间的长度观念上还是基本正确的,仅有部分人存在着误区。例如,锻炼时间长度在30分钟以内的,普遍认为只要活动了就是健身;而那些锻炼时间长度在120分钟以上的人,则认为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时间越久越好.这两种认识恰好是两个极端:前者是达不到本身所需要的强度;而后者则是超负荷运动,使身体造成了过度疲劳。前者达不到健身效果,练了等于没练;后者则不但不利于身体反而会产生向反作用。这种现象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了解还不透彻,虽然人们有了健身意识,但只知道需要锻炼,却不知怎样锻炼,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社区体育对体育健身基本常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2.4社区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周锻炼频率分析从数据上看,每周锻炼两次以上的参与者共计44.5%,这部分人群可算作经常锻炼或说有规律进行锻炼的人群;而每周仅锻炼1~2次的人,却占到了35.7%排在第一位,而这一部分人群基本上属于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根本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另外社区中有19.69%的人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将这些数据与同行所研究的社区体育数据对比,会发现本研究中很少运动的社区体育参与者比例稍低一些,而1~2/周的参与者所占比例却明显较同类研究数据稍高,这说明,随着奥运会、全运会和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举办及各界人士对体育的宣传,人们的健身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很少活动的人群逐步转向了偶尔活动的人群。总之,体育人群的数量是在增加,至少少数民族社区是这样的。这也说明了体育人群的潜在力量在增加。但是在高兴之余,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更多的非体育人群转化为体育人群,并将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转化为经常或有规律进行锻炼的人,已达到更好的全民健身效果,这已成了社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提醒,专业人士已经提出体育锻炼每周进行4~7次有效锻炼最为适宜。
一、树立新思想,转变旧观念。培养学生对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正确认识,转变以往陈旧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对待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日常生活中,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谈跑“色”变,更谈不上对于跑步产生什么兴趣和习惯了。可我们身体素质中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两大重要的最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锻炼兴趣呢?多年的教学经验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或打起篮球就活蹦乱跳、生龙活虎,什么苦累累都忘了。于是体育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的锻炼。另外针对有些学生在比赛中体力下降,跑不快、跑不动了,教师应及时指出:“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是想踢好足球打好蓝球的基本保证”。通过这种实践的认识,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科学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些活动不一定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殊不知有的活动还损害健康身体。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是围绕踢足球中的教学说说,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良好锻炼习惯要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3.合理安排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重要环节
1.让自律性在学生中慢慢形成。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