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3-12-17 15:2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磁辐射防治的基本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污染可分为物质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两大类。物质流污染物进入环境使大气、水的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样会使环境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电磁辐射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流污染。电磁辐射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现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人工辐射,天然辐射相对人工电磁辐射可以忽略不计。人工电磁辐射来自广播、电视、雷达发射设施、通信系统、电牵引系统、电器与电子设备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中的应用设备。
1电磁辐射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1.1通信系统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多,移动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设更多的移动通信发射基站来扩大容量。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随着高层建筑物顶部的空间被全部占用,越来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层高的居民楼顶上。再由于高层空间和选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时建有三家移动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发现有的建筑物顶上同时建有联通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和世纪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虽然没有建在同一个建筑物上,但是距离也很近,这必然要增加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虽然基站的发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几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h连续发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动通信基站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以泰州市联通移动通信公司为例,泰州市行政区域内共有基站399个,分布在市区的有144个,其中距居民不超过50m的就有38个,据联通公司上报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楼群中,已经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关注。
1.2 声音、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由于接收机(无论是声音还是电视)的数量十分庞大,一个大城市中可能超过千万台。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像移动通信那样)的方法保证信号接收,从总体上看是十分不经济的。此外,由于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噪声广泛存在,而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的接收带宽又都较宽(如调频广播带宽200kHz,我国PAL―D彩色电视广播带宽6.5MHz),如接收机灵敏度过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响信号质量。所以在广播中都是采用高发射功率、低接收灵敏度的方案。例如,对于彩色电视接收机,在75Q阻抗输入条件下,图像通道噪波限制灵敏度:VHF频段250IxV,UHF频段350IxV;短波调幅广播接收机为一二百微伏;调频广播接收机为数十微伏(而移动通信接收机的灵敏度高达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广播发射机的功率都很大。对于中波、短波声音广播发射台,由于考虑到占地面积大,要求周围无高大建筑,以及电磁环境问题,所以多设置在城市郊区,周围人口密度不大。同时,由于中、短波广播的服务范围很大,也不存在把发射天线设置在市内的需要。由于发射天线所处之地,地广人稀,所以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对电磁环境的污染不是主要问题。同样原因,短波通信发射台也与短波广播发射台情况类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线通信。调频声音广播的频段87.5~108MHz,我国电视广播的频率为共分为5个频段。由于在这些频段里,电磁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呈直线传播,并且受高楼等建筑物的遮挡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务范围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则必需提高发射天线塔的高度,而且天线塔的位置也应选在城市的较中心地区。这些位置周围往往人口稠密,加上发射功率较大,这使得调频、电视发射塔成为城市居民与电磁环境工作者关心的焦点之一。
1.3高压输(变)电系统
由于现在许多高压输电线路已经采用地缆形式,所以这里主要讨论高压变电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许多以前远离居民区的变电站已经被居民楼包围,再由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电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而且随着送电压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频电磁场强和电磁干扰也越来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力部门已决定,220kV与110kV变电站将逐渐由城市的郊区转移到市区,以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500kV超高压线路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超高压线路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干网络,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和负荷都比较集中的国情,500kV线路进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区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为例,今年就要在市区新建220kV变电站5座。在郊区新建500kV变电站2座。高压变电站产生电磁辐射主要有电晕放电、绝缘子放电电磁噪声及其周围产生的工频电场。
2电磁辐射环境的防治对策
为了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电磁辐射,又能保护环境,人们在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政策,建议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保护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2.1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项目建设单位应做好辐射的防护工作。建设单位在达到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的前提下,应遵循“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在建设地点的选择时应考虑尽量远离居民区,在建设工艺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方面尽量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
2.2进行有关电磁辐射基本知识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公众正确对待电磁辐射,既使公众认识到电磁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又使公众能科学、有效地防护电磁辐射,避免公众对电磁辐射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
2.3严格执行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是对各类电磁辐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守和执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手续,对污染严重、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与设备,要禁止建设或者购置。
2.4电磁辐射控制技术的应用。应用控制电磁辐射的技术措施是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重要途径。(1)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的应用之一就是对高频电磁场的屏蔽,而且在抗干扰辐射方面,屏蔽是最好的措施。(2)高频接地。高频接地的作用是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3)滤波技术。滤波是抑制电磁干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线路滤波的作用就是要保证有信号通过,并阻截无用信号通过。(4)植物绿化。一些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从而防止人体受电磁辐射的影响。(5)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在建筑、交通、包装、衣着等很多方面,避免使用增强电磁辐射的材料如金属材料,它会增强电磁辐射作用,因此要合理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利用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可大大衰减电磁场场强。
结束语
伴随着电磁技术带给我们巨大收益的同时,电磁辐射也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现代社会新的“隐形杀手”。因此对其研究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MOS方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报因子
1.MOS方法介绍
MOS方法又叫做“模式输出统计量”,是一种数值模式输出释用技术。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减少预报不确定性,提高预报准确率。主要方法是:利用数值预报的输出结果作为预报因子,并与预报对象的实况气象要素之间建立统计关系,大多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预报方程。预报对象与预报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如下关系:
是随机误差。若将式(1)用矩阵表示,则有Y=x?茁+?着。用最小二乘原理估计?茁,得出回归系数。这样有了回归系数以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值预报结果代入已建立预报方程求出预报对象也就是客观预报要素的值。
2.资料选取及技术方法
2.1常规观测站预报方程建立
建立MOS方程之前,我们要确定预报对象及对历史资料进行选取和划分。我们对一年进行每月划分,建立每个月日变要素最高、最低气温方程。统计样本为2003年~2007年T213历史资料和实况资料。在预报因子选取上,主要包含各层温度、相对湿度、风等常规观测资料,也选取了一些物理意义清楚的诊断量,比如垂直速度、露点差、位温、假相当位温、湿位涡、螺旋度、K指数、涡度、散度等物理量。这样黑龙江省80个县级站点每个站点每月都有两种产品的预报方程。根据刘还珠等撰写的国家气象中心气象要素的客观预报-MOS系统一文中提及预报因子数量一般控制在6~20个,这样有利于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选预报因子时数量也控制在这个范围内。例如哈尔滨站11月份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方程有6个预报因子;哈尔滨站11月份最低气温24小时预报方程中,有6个预报因子。
以哈尔滨站为例在24小时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方程中都选取6个预报因子,因子类别上主要还是以大气低层气象要素为主,在6个要素中有2-3个常规观测要素,其余的都为诊断性质的物理量。而且在诊断物理量中个别相关系数量级较大有E+2和E+3量级,但大量级预报因子数量不多,对预报不会产生影响。如果预报因子相关系数大量级较多则可能使预报结果异常。
2.2 乡镇站点预报处理方法
由于黑龙江省现有乡镇自动站没有完整历史资料,及自动站质量控制不完善,针对现状,我们采取插值方法将常规观测站结果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到各乡镇站点。反距离权重算法为:
为控制点i与点O间的距离;n为在估算中用到的控制点数目,r为指定的幂数。这里我们取O点周围4个距离最近的点作为控制点,幂数r取2,这样式(2)变为:
这里d(i=1,2,3,4)为要计算的乡村站点O与周围最近的4个已知市县站点的距离,z(i=1,2,3,4)为周围最近4个已知市县站点的温度值,Z为通过插值算法得到的乡村站点温度值。
通过插值后可以得出850多个乡镇站点每天0-96小时最高、最低气温预报。
3.预报产品检验
主要检验黑龙江省常规观测站点11月份0-96小时最高、最低气温≤2℃准确率。MOS方法预报北部地市最低气温准确率偏低,主要集中在40-60%之间。其他地市平均准确率在60%以上。0-24小时和24-48小时预报准确率比其他两个时次要高。个别站点前两个时次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通过与主观预报准确率对比可以发现,MOS方法在最低气温预报上可信度比较高。平均准确率基本与主观预报平均值持平,个别时次预报准确率高于主观预报。总体看MOS预报最低气温对主观预报有较好指导意义,总体预报准确率好于地市主观预报。在最高气温预报上MOS预报低于主观预报,尤其在后两个时次的预报上平均准确率低于50%,预报效果不理想。前两个时次预报准确率也低于客观预报,准确率维持在60%-70%之间。
4.小结
总体上讲MOS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预报方程的建立直接影响到预报结果的准确程度,在挑选预报因子过程中还要仔细对每个站点的因子进行筛选,找出适合本地区的预报因子作为预报方程系数。在对强降温个例分析时,发现降温幅度越大且时间越短,MOS方法有明显的滞后性,准确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在于MOS方法是统计方法,它对剧烈变化的天气没有预报能力。从预报检验综合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处在山区地形复杂,预报因子选取上没有真实反映当地天气变化特点,从而导致预报准确率偏低,要提高该地区准确率,光靠单一统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用集合预报的方法对温度进行订正,可以取得较好预报效果。现有数值预报精度也限制了MOS方法,随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的出现,MOS方法的准确率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选取更多的样本资料,做更细致的天气划分,也可以提高MOS方法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刘还珠等.国家气象中心气象要素的客观预报.应用气象学报,2004,4,15(2).
1.常见电磁辐射污染
1.1电磁辐射污染的种类
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根据电磁波的频率范围,划分为工频(50/60Hz)、射频(又称高频103-106Hz)与微波(>106Hz)三个波段。电磁辐射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流,具有“波粒”二象性,环境科学把高于12电子伏特的电磁波辐射称为电离辐射(放射性),如:x射线和丫射线等;而低于12电子伏特的电磁波辐射称为电磁辐射。从环境管理和研究角度看,城市环境中的电磁辐射环境污染源主要分为:
1.1.1广播电视发射设备
辐射特征为大功率定时全向发射。广播包括:短波广播、调频广播。电视广播包括:米波电视、分米波电视。我国电视和调频广播的频率范围是:48.5MHz-960MHz,属于超短波与分米波频段。
1.1.2通信、雷达及导航发射设备
通信包括短波、微波发射台(含通信和探测)、地面卫星发射站、移动通信基站、寻呼通信基站。在城市无线电通信网中,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增加速度快、分布密集,随处可见,它已成为城市电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1.3工业、医用高频设备
这类设备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加以利用,但总有伴生电磁辐射产生并泄漏出去,引起工作场所及环境污染。医疗用电磁辐射设备:主要为高频理疗机、紫外线理疗机、高频透热机、高频烧灼器、微波针灸设备等。
1.1.4交通系统电磁辐射干扰
交通系统电磁辐射设备有轻轨和电力牵引车辆,包含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
1.1.5电力系统电磁辐射
高压电力系统包括高压架空输电线、高压地下电缆和变电站。
1.2电磁辐射污染危害
电磁辐射的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体和生物的危害;二是对电器设备的影响。
1.2.1对人体和生物的危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生物的危害,多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作为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得出了具体结论,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
1.2.2对电器设备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电器设备来说是一种干扰,如果电磁辐射的频率与扰设备的频率相差不大时,干扰的程度就逾严重。总的来说电磁辐射可以使测量仪器性能变低;可以使电子开关或继电器工作失常;可以使无线电接收设备出现噪声,如电视机图像声音变差,收音机信号不好等;可以干扰党政军机关的无线电设备;可使病人心脏起博器停止工作,等等。
2.高压电电磁辐射特性及其危害
2.1高压电电磁辐射的三种特性
2.1.1磁场特性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与电压无关;50Hz或60Hz的磁场能很容易穿透大多数物体(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交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12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外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所以我们平时一般重点研究电场。
2.1.2电场特性
载流输电线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有如下特性:电场强度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场中的导电物体(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定的屏蔽。
2.1.3电晕特性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产生电晕放电。这时,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一般达到 30kV/ln以上,只有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表面才有如此巨大的电场强度,因此,电晕放电多发生在高压输电线路上。
2.2离压电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电力系统的高压输变电中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主要是指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高压电力设备所产生的辐射。
2.3高压电电磁辐射对通信线路产生千扰
电磁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干扰:大量的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会造成广播与电视不能收听、收看,自动控制信号失误,电子仪器仪表失灵,飞机指示信号失误或空中指挥信号受到干扰,干扰医院的医疗器械或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等,从而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
2.4高压线路电晕可听噪声
通常情况下,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和变电站无线电噪声的产生有三类根源分别是:在导线及其金属表面处空气中的电晕放电,绝缘子承受高电位梯度区域中放电并产生火花,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产生的间隙火花放电。
3.高压电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措施
综合前面高压电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原理及特性和高压电输变电电磁辐射的危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采取防治措施: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的减缓措施:对通信线路干扰的消除措施;对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消除措施。
3.1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我国的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起步较晚。但从1988年以来,先后己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等2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了《辐射环境保护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等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了《微波辐射生活区安全限值》等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
3.2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减缓措施
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线路尽可能远离或避开居民区、环境敏感区。在线路设计中严格按规程执行,适当选用塔型、塔高,以尽量减少路径走廊宽度及降低线路走廊下的电磁场强度。提高导线对地的高度,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措施,会获得降低地面强度的效果。在运行中对工作人员采取局部屏蔽与限制工作时间等防护措施,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作业人员所处环境的电磁场强度超过国标限值或者作业人员所处环境的电磁场强度未超过国标限值,但与此限值比较接近,而作业人员又需要长时间在此环境工作时,都应考虑采用辐射防护用品。选用个体防护产品时,应首先确定电磁辐射的衰减度,然后,参照各种产品说明中对电磁波的衰减参数,确定使用何种形式的防护用品。降低电磁辐射方面的个体防护用品主要包括防护服装、防护眼镜及辐射防护屏。
3.3对通信线路干扰的消除措施
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有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方面。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邻近的与其平行的通信线路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与输电电压成正比,还与通信线路与输电线路的距离及相互位置有关。当通信线上的感应电压超过弱电设备绝缘的击穿电压时,就可能损害设备和人身安全。为了避免通信信号线遭受电磁危险及干扰影响,一般采取:将有影响的通信信号线或输电线改为电缆,输电线进行良好的换位,装设放电管、屏蔽线或中和变压器。 (下转第5页)
(上接第68页)3.4对电.放电引起的干扰消除措施
电压越高,电晕放电就越强;导线直径越大,电晕放电就越弱;导线表面光洁度越高,放电也就越弱。输电线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主要是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一般在大于500m处,干扰电场可以忽略不计。无线电杂音的强度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只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电网才会对距它很近且信号很弱的无线电与电视产生干扰。为了避免架空电力线对通讯线的干扰,设计时应从导线选择和连接等方面考虑,无论是单导线还是分裂导线,均应使导线半径或等值半径等于或大于引起电晕的半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电站;电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Abstract】The electromagnetic contamina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nalyzed.The main electromagnetic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 electromagnetic contamination of this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Took the example of a 110kV transmission line,this paper computed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by detailed theoretical arithmetic and analogy.Meanwhile,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were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Hydropower station;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0 前言
水电是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具有污染低、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峰等优势,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水电站的修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如伏尔加河流域通过多个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使得该区成为前苏联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电站的建设更是发展迅速,其中2003年开始运行的三峡水电站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可否认,水电站的建设不仅产生了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经济效益,同时相对于火力发电,水电是一种更为清洁的发电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效益[2-3]。
水电站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和环境利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多层次的负面影响。现阶段,对于水电站的环境影响研究主要侧重于水电站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如水位、库区水文情势、大坝阻隔、水库淹没等的影响[4-5],却很少对其电磁环境影响作出相应的分析。电力工程作为水电送出的关键环节,保证了水电站所发电力的顺利送出,满足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伴随产生一种特殊污染――电磁辐射。电力工程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纠纷与争议日益增多,生活在输变电项目周围的人们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危害具有一定的恐惧性[6]。因此,本研究针对四川省凉山州某水电站的电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水电站电磁环境影响中的主要污染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电磁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以期为水电站的电磁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1 项目背景
格古河流域位于凉山州甘洛县境内,甘洛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979.9MW,可开发量556.29MW。本工程是格古河中上游规划梯级水电站的互联和电力送出工程。1号水电站位于甘洛县尼日河右岸的甘洛河上游右岸的一级支流上,为引水式开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0kW;2#水电站位于尼日河一级支流甘洛河的下游段,总装机容量12000kW。格古河流域梯级电站互联及电力送出方案为:1号水电站汇集电力后出一回110kV线路接入2号水电站,并通过2号水电站~220kV变电站的110kV线路接入国家电网。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建设内容为:110kV输电线路以及通信系统新建工程、220kV变电站110kV间隔扩建工程。输电线路全长31.59km,其中,1号水电站~2号水电站输电线路长22.11km,2号水电站~220kV变电站输电线路长9.48km。项目组成和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
3 电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电磁辐射是带净电荷的粒子被加速时所发出的辐射,又称为电磁波。随时间作工频周期变化的电能量产生工频电场,随时间作工频周期变化的磁能量产生工频磁场。我国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路与设备的工作频率为50Hz,属于低频(工频)电磁场[7-9]。
架空输电线路在运营期间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形成电场。当架空输电线路有电流通过时,在载流导体周围产生工频磁场。输电线路周围的工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随着离线路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10]。
4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4.1 评价因子
4.1.1 现状评价因子
电磁环境: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4.1.2 预测评价因子
1)施工期:无电磁环境影响。
2)营运期:工频电场、工频磁场。
4.2 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表2中对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该项目输变电工程包括110kV架空输电线路、220kV变电站间隔扩建;本次不对220kV变电站扩建工程进行评价;经现场踏勘,该项目110kV输电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10m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因此,110kV架空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4.3 评价范围
鉴于本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为110kV,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的要求,确定该项目110kV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边导线地面投影外两侧各30m。
4.4 评价标准
执行《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表1中限值,频率为50Hz时,工频电场强度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为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为0.1mT。
4.5 评价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的要求,确定该项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如下:
110kV架空输电线路评价等级为三级,其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模式预测的方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附录C、D推荐的计算模式对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磁场进行计算,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5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预测模型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HJ24-2014)附录C、D推荐的计算模式对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磁场进行预测。
5.1.1 工频电场预测模型
1)单位长度导线上等效电荷的计算
高压送电线上的等效电荷是线电荷,由于高压送电线半径远小于架设高度,所以等效电荷可以认为是在输电线的几何中心。
5.1.2 工频磁场预测模型
由于工频情况下电磁性能具有准静态特性,线路的工频磁场仅由电流产生。应用安培定律,将计算结果按矢量相加,可得出导线周围的工频磁场强度。
在线路附近A点产生的磁场强度由下式计算:
5.2 预测参数
该项目输电线路导线排列方式有三角排列、垂直排列两种。其中,1号水电站110kV升压站处的终端塔采用单回塔,塔型为1B-J4,导线为三角排列;2号水电站110kV升压站处的终端塔采用双回塔,塔型为1H-SJ4,导线为垂直排列;220kV变电站处的终端塔采用双回塔,塔型为1H-SJ4,导线为垂直排列、单边挂线;其余均为三角排列。终端塔的塔型已确定;对于三角排列,选取最不利的塔型进行预测。根据实践,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线路横担距离较大的塔型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较大,据此选择塔型进行预测。预测两种导线对地高度下的电磁环境影响:6m(110kV输电线路通过非居民区时对地面的最低允许高度)和7m(110kV输电线路通过居民区时对地面的最低允许高度)。
该项目110kV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所选取的塔型及参数见表2。
5.3 预测结果
以下预测结果均基于采用最不利塔型,导线对地高度取6m、7m两种情况,计算高度取距地面1.5m。计算结果最大值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该项目输电线路营运期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5.4 预测结果验证监测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验证预测结果,选取电压等级、建设规模、架线型式、输送电流均类似的同类输变电工程进行类比监测;选择的类比监测线路为110kV代岳线(单回、三角排列)和110kV侯西二线(双回、垂直排列)。
对110kV代岳线(单回、三角排列)和110kV侯西二线(双回、垂直排列)进行类比监测和理论计算,结果对照如图1~图4所示。
从图1~图4可看出:1)线下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和理论计算值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2)线下1.5m高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在高值区理论计算值高于监测值,说明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理论计算值更趋于保守。
类比监测结果不能反映输电线路工程可能产生的最不利环境影响,但可以反映出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的分布规律。由于理论预测值高于类比监测值,用理论预测值可以比较保守地反映输电线路运行时线路下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水平。因此,该项目110kV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以模式预测为依据。
6 电磁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1)合理选择路径,尽量避让居民集中点等重要区域;在与其它电力线、通信线、公路交叉跨越时应严格按规程要求留有净空距离。
2)导线的架设对地最低高度满足设计规程的要求:线路通过非居民区对地最低高度不小于6m,通过居民区对地最低高度不小于7m。
3)线路在与其它电力线交叉跨越时净空距离满足《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要求。
4)双回线路段采用逆相序架设。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1)对格古河流域梯级电站互联及电力送出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10kV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其电磁环境影响呈现出随导线对地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特点。
2)通过实际监测发现,监测结果和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预测结果更为保守。
3)输电线路在建设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进行,保证线路架设高度,增大导线与地面的距离,以降低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
7.2 建议
1)建议建设单位开展对沿线居民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和电磁环境影响防护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消除群众畏惧心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
2)建议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或有群众反映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输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谭奇林.常规水电站的环境影响及对策[J].水电站设计,2013,23(3):27-29,45.
[2]吕庆华.小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探讨[J].四川环境,2003,22(4):67-68,82.
[3]李锦胜.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 81-83.
[4]张吉孝,任喜平.羊曲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水利发电, 2014,40(7):12-14.
[5]阮娅,翟红娟,许秀贞,等.乌东德水电站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措施[J].人民长江,2014,45(20):98-102.
[6]陈德育.11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态与环境工程, 2013,3:217-218.
[7]郭鑫,张晓鹏.22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电力学报, 2009,24(3):259-260.
[8]谢安,史郁,周旋.22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3):189-193.
关键词:冲击地压;构建体系;一般规律;可靠保障
中图分类号:TD3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唐口煤业公司是淄矿集团济北矿区年生产能力最大的一对现代化矿井,年设计能力300万吨,核定生产能力500万吨,开采最深的工作面为-1300m。矿井不但具备水、火、瓦斯、煤尘、高地压五大自然灾害,同时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做的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该公司3上煤层为具有强冲击倾向性的煤层,3上煤层顶板、底板属于2类,为具有弱冲击倾向性的岩层,一但力源条件满足,并受扰动影响,便可能导致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灾害。
一般情况下,矿井工作面煤层及顶底板、开采深度、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工作面顶底板条件稳定、煤层厚度及倾角变化、放炮等因素极易诱发冲击地压现象。当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上时,冲击危险性接近最大值。当工作面在断层、褶曲等构造附近回采作业时,构造应力释放并作用在煤体上,造成煤体应力集中,加之综采产生的扰动影响,易导致巷道围岩失稳。当坚硬顶底板破碎或滑移过程中突然释放大量弹性能,导致顶板发生冲击。当煤层厚度突然变薄或变厚处,煤层厚度变化越剧烈,应力集中的程度越高,冲击地压危险性越高。当放炮震动时,能使煤层中的应力迅速重新分布而增加局部煤体应力,进入极限平衡状态,同时,能迅速解除煤壁边缘侧向约束力,使受力状况发生改变,由三向受力向两向受力转化,使其抗压强度下降,导致迅速破坏。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矿井防冲体系是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基本保证。
1矿井冲击地压防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冲击地压是矿山井巷或采场周围煤体与围岩由于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以突然、急剧而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它往往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通过以往的矿井冲击地压事故看,特厚坚硬顶板条件下,地应力和采动应力影响增大、极易诱发冲击地压;生断层交汇点附近受地震影响,释放出大量能量也会引发冲击;坚硬的巨厚砂岩顶板受地震影响,在破断离层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也会引发矿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冲击地压防治机构不健全,有的矿井没有采取任何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造成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的构建是有效防止冲击地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防冲体系的构建
2.1责任体系构建
2.1.1设立防冲机构。组建了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任命了负责防冲专业技术的专职防冲副总工程师,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组建了105人专业防冲队伍。
2.1.2健全防冲制度。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有关冲击地压煤层开采规定,先后下发了《唐口煤业防治冲击地压管理规定(暂行)》、《唐口煤业公司冲击地压防治实施细则(暂行)》、《冲击地压防治综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矿井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为防冲击地压各项措施的落实,奠定了制度保障。
2.1.3建立防冲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了冲击地压防治责任体系,形成了公司、防冲办、防冲队“三级责任追究考核体系”,同时明确了防冲击地压体系内的22个岗位工种的防冲安全生产责任。
2.2监测体系的构建
2.2.1微震监测系统
唐口矿井巷道变形较为严重,压力显现较为强烈,具有潜在的冲击危险性,为监测矿井采掘过程中的煤岩体震动事件,消除或减弱冲击地压发生带来的危害。利用波兰ARAMISM/E微震监测系统进行冲击矿压灾害监测预报。
从冲击地压与岩体震动的关系来看,发生冲击地压的最低能量为1×103J,大部分是从1×105J开始的,在能量级别为1×106J时,发生的冲击地压最多。但并不是每一个能量级别在1×109J的震动都有冲击地压发生。
微震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全矿范围进行微震监测,是一种区域性监测方法。自动记录微震活动、实时进行震源定位和微震能量计算,为评价全矿范围内的冲击地压的危险性提供依据。其原理是:利用拾震仪站接收到的直接P波起始点的时间差,在特定条件下的波速场条件下进行二维或三维定位,以判断破坏点;同时利用震相持续时间计算所释放的能量和震级,并标入采掘工程图并速报显示给生产指挥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构建了四处ARP2000地面监测分站,形成井上下联合监测网络,有效提高监测精度,为冲击地压的防治提供有力的预测手段。
若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到以下情况时,预测工作面具有冲击危险性,应采取相应卸压解危措施。
(1)工作面内2小时发生3次及以上能量大于1.0×104J的微震事件。
(2)工作面内1小时发生2次及以上能量大于1.0×105J的微震事件。
(3)工作面内发生1次能量大于1.0×106J的微震事件。
(4)经微震监测人员对一段时间内微震活动发生频度及发生趋势分析,预测作业地点可能发生冲击地压。
2.2.2现场监测钻屑法
有冲击危险采掘工作面必须采用钻屑法现场监测,钻屑法采用小直径钻头(一般为42mm),钻孔深度不小于7m,间距为3~5m(重点区域需加密)。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接近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鉴别冲击危险的参考指标。
钻屑法检测冲击危险的指标及判定方法:
(1)检测指标由煤粉量、深度和动力效应组成。煤粉量是每米钻孔长度所排出的煤粉的质量,单位为kg;深度是从煤壁至所测煤粉量位置的钻孔长度,可折算成钻孔地点实际采高的倍数,动力效应是钻孔产生的卡钻、孔内冲击、煤粉粒度变化等现象。
(2)用钻粉率指数方法判别工作地点冲击地压危险性的指标,可参照表1的规定,实际钻粉率达到相应的指标或出现钻杆卡死现象,可判定所测工作地点有冲击地压危险。
2.2.3电磁辐射监测法
采用便携式电磁辐射仪对冲击危险进行监测时,每隔10m布置1个测点,每个测点监测时间为2分钟。记录煤(岩)破坏过程中电磁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及脉冲数,采用静态临界值及动态趋势法预测冲击危险,接近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危险;若电磁辐射指标升高较快,或指标较高时突然下降,也判定为有冲击危险。
2.2.4应力在线监测法
采煤工作面开采期间采用KJ550煤矿冲击地压应力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冲击地压的临场预报。根据回采工作面的特点及构造特征,压力传感器安装在轨皮顺生产帮,自切眼前方40m开始,每25m一组,每组2个,埋设深度分别为10m、15m,每组两个测点间距1m。
回采工作面的初始预警值设置见表2。
2.2.5矿压在线监测法
(1)综采工作面矿压监测法
①压力分机布置:综采工作面每隔8个支架布置一台压力分机。通过监测工作面内支架的工作阻力变化规律,为评价支架支所效果、支架对该类顶板的适应性以及顶板初次来压、周期来压等规律提供依据。
②顶板离层仪的布置:采煤工作面轨道顺槽每隔100m布置一台离层传感器。通过离层传感器监测顶板离层位置、离层速度变化,用于判断顶板破坏范围,对巷道稳定性进行判断,对巷道所处的安全等级进行评价。
(2)综掘工作面顶板离层观测法
顶板离层仪在全煤掘进巷道在顺槽中每隔50m布置一个测点,其深基点保证进入煤层顶板稳定岩层中,深度不低于6m,浅基点固定在巷道顶板以上2.4m的岩层中。自安设之日起,15日内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两天观测一次,一个月后每3天观测一次,每个测点观测日期为2个月,顶板离层大于45mm的测点必须进行分析研究顶板变化情况。
2.3卸压体系的构建
2.3.1煤层注水法
通过煤层注水,煤的结构发生改变、强度下降、变形特性明显“塑化”,煤体中积聚弹性能的能力下降,以塑性变形方式消耗弹性能的能力增加,煤的冲击倾向性大为减弱,甚至完全失去冲击能力。
2.3.2卸压爆破法
通过对煤体实施钻孔爆破,使钻孔周围一定区域的煤岩体产生裂隙,其结构发生破坏,承载能力下降,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卸载带,便于应力和能量的释放,消除发生冲击地压的应力条件,避免冲击地压的发生。
2.3.3大直径钻孔卸压法
利用钻孔方法消除或减缓冲击地压危险的解危措施。钻孔卸压的实质是利用高应力条件下,煤层中积聚的弹性能来破坏钻孔周围的煤体,使煤层卸压、释放能量,消除冲击危险。
矿井发生冲击地压一般规律
(1)多发生在二、三、四原煤层采煤和掘进工序中发生前,小冲击次数和能量迅速增加,一般持续2-3天后会出现大冲击之后,次数和能量明显降低。
(2)多发生在采深600-800m以下。
(3)多发生在采掘接近采空区、煤柱、停采线、老巷、煤层分叉、倾角变化等50m左右。
(4)多发生在采掘接近距断层及向、背斜轴部30-60m区域。
(5)多发生采煤面上下端头30m,上下平巷150m区域。
(6)多发生巷道掘进距迎头10-50m区域。
(7)多发生巷道三岔点、四岔点区域。
(8)多发生顶板来压时,顶板动静载荷叠加诱发冲击波。
结语
近三年来,通过防冲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效的防止了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晓军,鲜学福.煤矿冲击地压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1).
[2]邰英楼,王来贵,章梦涛.冲击地压的分类研究[J].煤矿开采,1998(01).
【关键词】高压走廊、安全距离、游憩利用、设计方法
1高压走廊的发展概况
随着我国电网的建设量增加,高压走廊两侧一定距离内都会被列入防护绿地的范畴,以保护电力设施的安全。但是这种防护廊道的划分往往会影响城市绿地的整体性和可达性,为了以提高城市用地利用的集约性和高效性,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可达性,丰富城市的生活空间。需要充分地查阅电磁学方面的专家研究成果,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高压走廊电磁影响安全性的科学结论。并将这些分析结合城市游憩绿地建设的空间和场地要求进行整合。
在这一方面国外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结论为:较弱的磁场几乎没有生态影响;有关电场的研究结果如下对人的影响:投有证据表明输电设备产生的电场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没有发现在高场强下工作的线路工人受到长期的健康影响[1]。
2输电线路电磁场距离衰减和距离防护研究
输电线路导线中心两侧电磁场基本呈对称分布,电场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边线下或边线外25m附近,磁场的最大值可能出现在中线下或边线附近,不管是电场还是磁场都随距离迅速衰减。输电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远小于100μT 的推荐限值。对于架空输电线路,电场强度的距离防护是研究的重点。结合本案现场情况,对110kV 架空线路电场强度距离衰减进行分析。
110kV 线路地面场强较低,最大值出现在边线附近,一般不超过IkV/m。电磁场强度随着与线路距离的增加衰减很快,一般在距边线20m 以外,电磁场强度趋于稳定,变化较小,并逐步接近本底值。
结合以上结论,本案高压走廊绿化防护带宽度20m。在高压走廊下进行景观设计满足以上两点还应遵守以下相关规范:
虽然高压输变电工程存在着电磁辐射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测试数据表明,高压输变电工程只要按照《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 /T 5092 1999)设计高压输变电工程,同时履行环境保护手续,保护好敏感目标,高压输变电工程对环境是安全的[2],结合本案横跨观澜印象游园高压走廊为110KV,方案中绿化护防宽度21m,且线路高度离地面高于10 m,完成满足安全防护距离。
3观澜印象游园的景观设计
3.1设计依据
(1)2012年7月19日,中标方案
(2)《城市道路绿化》规范关于树木与架空电力线路异线的最小垂直距离规定见下表
(3)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件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①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它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
②不得烧窑、烧荒;
③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
④不得种植竹子;
⑤经当地电力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保留或种植自然生长最终高度与导线之间符合安全距离的树木。
3.2项目概况
3.2.1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E段初步设计项目进程
①2012年7月19日,确定中标;
②2014年5月19日,E段(文化之源段)完成扩初成果;
③2015年3月23日,向新区管委会黄海广副主任进行方案汇报,按照要求,对本段的设计标准进行提升。
3.2.2项目简介
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是由龙华新区政府全额投资的重大民生项目,该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华新区,流经观澜、龙华两个街道。南起与观澜河相交的民清路、北至观澜企坪村,长约14.6公里。本次扩初设计为E段,设计范围从观澜大道至观光路段。此次观澜印象游园位于E段的上游部分,占地约2万平方米。其中110KV的高压走廊横跨观澜印象游园,护防绿化宽度20米。(见图1)
3.3设计主题风格
设计主题:体现中式古典文化的古朴、典雅。
3.4设计内容
3.4.1印象游园面积约1.1公顷,110KV高压廊道从中间穿过,由于高压线难于埋地处理,将本案分为两个区:
(1)形象展示区,用入口景墙与景境雕像展示昔日观澜人民日常生活情境,材质方面主要用黄道砖、青板石;
(2)休闲活动区,用特色廊架、特色景亭、特色门洞、特色弧形景墙来分隔出一个个可利用空间,其中健身广场长约40X5,很好地为附近的村民提供锻炼场地。
3.4.2植物设计内容
用菩提榕做背景分隔设计,结合现状高压廊道、景观功能分区,沿曲线道路做空间的围合处理,高压廊道下的空间我们用梅花结合草坪做视线开阔式的处理,做到开合有度、有收有放的空间设计。
在主入口左右两侧,用朴树、龙眼、古梅、鸡爪槭、菩提榕等造型优美的特色植物与构筑物融合。
在重要的节点位置点种大树(凤凰木、小叶榕、菩提榕)。
3.4.3植物配置原则
植物配置上要符合生态原则,营造有季相特色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在不同时节都有宣传亮点,使人们时刻都感到“可游”、“可赏”。
(1)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
(2)从季相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季节都有至少1-2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格调,成为吸引人的观赏亮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根据时间变化形成的景观序列如下:3-4月杜鹃,4-5月火焰木、凤凰木,6-8月洋金凤、火焰木,9-10月宫粉紫荆,11月至翌年2月,选择山茶花、梅花,突出岭南地区冬季照常常绿的景象。
3.4.4种植结构确定的原则
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要根据自然条件、气候条件选择能适应本地区生长条件的植物,以乔木种植为主,乔、灌、花、草、藤复层栽植原则,乡土树种为主、植物多样性原则、速生与慢生结合利 于绿地群落稳定、节水、可持续发展。
(1)种植结构参数:根据造景需要合理搭配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针阔比(面积)为3:7,乔灌比(面积)为6:4,林下草坪与非林下草坪之比为8:2。
(2)骨干树种与配调树种,榕树类树种如菩堤榕、细叶榕、梅可作为骨干树种,南洋楹、宫粉紫荆、人面子、火焰木也可作为骨干树,配调树种选择朴树,凤凰木、佛肚竹、龙眼、鸡爪槭等。灌木选择棕竹、大红花、希茉莉、山茶花等骨干灌木、选择黄金榕、洋金凤、黄金叶,非洲茉莉作配调灌木,花卉选择宿根、自插性强的花为主。
4结语
景观的设计与营建,是人、建筑、植物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有机的过程;多年以后,在晨曦中,在暮霭里,高压线走廊之下,在开合有致的游园空间里,小孩、老人和游客在其中悠闲地散步、游玩、健身,鸟语花香与欢声笑语交织着,这是我们能够期盼的美丽远景。
参考文献:
[1]朱林.高压输变工程的电磁辐射及环境影响评价[J].电力环境保护.2000.16(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3-(页码)-页数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也由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对物理污染因素(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确切地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影响程度,从而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环境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
1.1环境监测技术的概念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检测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目的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环境监测技术不仅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等分析测试技术,还应包括布点技术、采样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综合评价技术等。因此,环境监测技术涉及的知识面、专业面宽,它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还需要有足够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1.2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制定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开展环境监测的目的及意义主要包括:评价环境质量,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制定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收集环境本底值及其变化趋势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为确切掌握环境容量提供科学依据;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方向。
2.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
2.1环境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伴随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作为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检查和监测手段,环境监测行业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环境监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发展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第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发展阶段或主动监测、目的监测阶段;第三、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发展阶段或自动监测阶段。
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已经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生物监测、物理检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用自动连续监测逐步替代了原来的间断性监测。检测范围也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全国。
最基本的化学分析法在很多场合还在应用:如重量法常用在残渣、降尘、硫酸盐等的测定中,容量分析法被广泛用于DO、BOD、COD、酸碱度、总硬度、氰化物等的测定中;应用更多的为仪器分析法:如光谱分析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等),电化学分析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放射分析法(同位素稀释法、中子活化分析法)等。许多新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已得到应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相色谱-富里叶红外光谱仪(GC-FTIR),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流动注射分析法(FIA),酶免疫检测(EIA)。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S技术在环境科技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正在迈向标准化。而且,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管理政务等实现对公众的公开化,监测系统紧扣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求,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了环境监测的形象。
2.2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监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监测管理水平较低;实验室认可普及度不高;标准物质缺口较大;环境标准未国际化;监测技术配套性差;经费投入不足;可测项目不多;大精仪器、检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
另外,中国的环境监测行业起步时间较晚,目前国产环境监测设备生产企业100余家,年产值在6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环保产品产值的5%左右。大多数环境监测设备生产企业存在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整体不高,产品模仿程度较高,与外资品牌产品相比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短、市场占有率低。
3.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暂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应该有信心。为了保障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享受放心食品,我国正在全力加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工作,安全处置危险废物,确保空气、水源、海洋、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对于未来,环境监测技术正在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由手工操作向连续自动化迈进;由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
[关键词] 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00-1
城市的发展与运转需要好的环境,愈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多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和技术处理等方式处理,并未考虑到较为有效的宏观层次保护方式。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遵循生态规律,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合理进行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背景下考虑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配套服务。
一、城市绿地系统和防护绿地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系统。防护绿地与绿地系统是人工创造的具有嵌套的关系,作为绿地系统的子系统,它有着整体景观的部分功能和结构:1.功能的嵌套:防护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子系统除了具有卫生防护、隔离等生态防护功能外,随着其布局结构的多样发展,在景观功能等方面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统一风貌,与城市各类绿地类型间功能的区别越来越模糊。2.结构布局的嵌套:由于防护绿地承受的环境压力大于城市其他各类绿地,即防护功能性更强一些,防护绿地的布局要充分与整个城市的绿地布局相融合,更好的保护城市环境安全。
二、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城市防护绿地是城市中(一般指建成区范围内的)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因此防护绿地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有防治功能,同时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绿地系统规划中环境保护绿地的构建
在现有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只重视定额指标的评价忽视绿地整体性建设,但是绿地斑块对环境的改变能力有限,绿化的垂直和水平结构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在绿地系统规划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1.市域大环境的保护。大环境绿地主要指小城镇范围内可利用的自然山水、林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农田、草场、果园等一系列以植物为主体的用地。通过规模组织使它们结合成一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有机整体,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基质条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2.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讲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它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面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整体性恢复。通过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网络,组织成有效能的保护功能体,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发展的同时,维持健全的自然生态体系,为城市环境保护体系提供良好的绿地格局。3.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布局方式。传统城市防护绿地一般是在公园绿地、广场等绿地规划基本定局后,按规范要求布置防护绿地,没有根据防护对象的多样变化而产生的布局、结构的多样化,因此在结构布局上存在较大限制,未能很好的发挥防护绿地在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杠杆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进行防护绿地规划时,其布局结构规划应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全盘考虑、同步进行,而非属于规划中被动的、后续的、次级的内容。
防护绿地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护、噪声污染防护、粉尘防护、水体污染防护、铅等重金属污染防护、电磁辐射污染防护,基于绿地多种防护功能,应该根据不同污染的防护效益确定各类防护绿地结构。防护绿地水平方向上的布局主要利用树种间组合形成矩形、“品”字形和随机形三种形式。其中“品”字形对于防噪声、防风效果好。对于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电磁辐射污染防护还需要在保证一定的防护林带宽度和密度。垂直方向上要求有层次性,即乔+小乔+灌+小罐+草+藤+地被等的层次搭配,林带断面形状根据营造防护林时乔、亚乔、灌木、地被等的搭配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状。常见的断面形状中矩形断面防风效果好,三角形断面利于气体的上升与扩散,凹槽形断面利于粉尘的沉降与阻滞。时间格局上,首先靠不同苗龄、规格植物的选择在短期实现结构搭配,再是靠季节的变化实现植物的生长、季相的更替。通过这种立体的多维空间布局方式形成城市环境保护的生态廊道,与其他城市绿地共同组成生态保护网络,充分的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从而构建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4.防护绿地植物的选择。城市中防护绿地对环境保护功能的效益与植物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应选择能正常的长期生活在一定污染的环境中,植株本体基本不受伤害,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同时在受污染后,植物生理机能伤害较小或在受害后生长恢复较快,能迅速萌发新枝叶,形成新的树冠。在防护绿地植物配置时还需要根据树种的吸污、抗污能力强弱搭配,以吸污、抗污能力均强的树种为主;以吸污能力弱,抗污能力强的为辅;以吸污能力强,抗污能力弱树种作远距离配合,从而形成合理的格局。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护要求(防风、防污染气体、粉尘等)来合理搭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