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务工程发展前景

水务工程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6 16:2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务工程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务工程发展前景

篇(1)

节能环保展历来是高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高交会节能环保展首次设置“治水提质主题展”,将这一主题与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相结合,全面展示深圳治水理念、策略以及水质净化、污水污泥处理等一流的技术产品,搭建治水提质新技术及设备的展示、交易、交流平台,展现水务领域的发展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天时与地利

很少有哪个行业像城市水务一样,短短数年间不断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呵护与扶持,成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热点。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此后,海绵城市从倡议逐渐发展为试点项目,考核指标、配套财政政策、建设方针甚至建设指导细则陆续出台。而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PPP项目中,有媒体估算,财政部三批示范项目中约40%与环保产业相关,项目规模最大、对环保产业格局最富冲击力的,便是市政和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市场。

2015年4月,环保部牵头编写、国务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等阶段性目标及金融与环保融合、开发经营权益捆绑、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细化内容。

201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2016年4月,深圳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扶持、行业利好、地方发力三者叠加,本届高交会的“治水提质主题展”俨然是深圳交出的一张完美“期中考试答卷”。

展会期间,围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电建、中建水务环保、深圳水务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北控水务、碧水源等一批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国内龙头企业全面展示了水净化、污水污泥处理、防洪排涝、材料设备等一流技术与产品,在高交会这一展示、交易、交流平台上,展现了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纵深发展的市场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在于系统复杂,需要有效集成的技术,各地情况不同、治理方案差异大。随着多地试点推进,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深化。

在“治水提质和海绵型城市建设院士论坛”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表示,最初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逢雨必涝,然而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改善同样也是非常大的问题,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城市治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强化功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最终目的将是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水务环保领域的行业发展空间,正在从单一的市政、水务、废水废固项目,向包括环境修复在内的综合性领域扩张。

围绕水务行业的纵深发展需求,“治水提质主题展”展示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行业动向。在市政工程与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思路下,借助示意图、沙盘模型、VR参观体验等,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综合技术、项目成为多数参展企业的展示重点。此外,展品中不乏为整体打包方案“量身定制”的业内高新技术成果。

深圳市水务局重点展示介绍深圳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东部海湾、大空港新城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等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方案与成果,深圳水务集团展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散式集约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新技术。

中电建水环境公司集中展示水环境治理技术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中建水务展出无干扰精准清淤、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等高度集成化的流域治理集成技术,苏伊士水务工程展出污泥热干化和焚烧、污水处理、水处理及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碧水源展出用于市政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改造、高品质再生水处理的大型膜生物反应器MBRU生物膜反应器,以及采用“MBR+DF”双膜工艺的双膜新水厂,北控水务展出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中广核环保展出电子束辐照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此外,会场还展出了高强度透水路面建材、微型动物监测预警技术、智能消火栓在线监控系统、无干扰精准清淤工艺等最新材料、工艺。

参展商之一中电建水环境公司表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中国电建的新兴主营业务,已成为中国电建的三大核心战略业务之一。2015年12月,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集合中电建全集团治水、治污和环境专家之力,参与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一参展项目是目前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第一大项目,对全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国际环保产业巨头苏伊士水务工程,其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与资源化项目、扬州污泥干化厂项目展示了特有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案例,整体布展也体现了国际环保巨头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储备。苏伊士水务工程亚洲中国区总裁张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本次参展,苏伊士带来了治水机制方面的众多新技术,包括污水一般性处理、污水深度处理、海绵城市、河道治理等,“苏伊士是综合性公司,业务模式、技术路线、技术方案、运营能力都有相应的综合性配套经验。本次参展,既是对公司实力的展示,也希望就业内高新技术有所交流。”

PPP的风口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高达1亿元-1.5亿元,面对巨额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亟待拓宽。对此,多项政策均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公共部门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相关的管理经验,有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过,任南琪院士也针对前期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这一过程应当加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完善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机制,提高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明晰责任人,便于政府监管,对于投融资模式,则应当根据具体城市的总体经济状况,提出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系统集成和绩效考核的要求,项目规模通常较大,对社会资本方综合实力、融资能力同样提出较高要求。环境产业结构正在重构,以投资运营环境基础设施为主营业务的重资产环境服务集团加速投入,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渐提高。

篇(2)

五华县是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广东省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县份之一,县辖16个镇全部是老区镇,411个行政村中有老区行政村265个,老区自然村1753个,老区人口88.1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58%。

为加快老区建设步伐,改变老区落后面貌,近年来,五华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一是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把扶贫开发与实施《意见》、解决老区村“一保五难”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促进了老区建设的有效开展;县党政领导还经常深入老区调研,召开汇报分析会,研究制订有力的发展措施,现场解决老区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地加快老区村、户脱贫奔康步伐。二是根据中央、省、市对老区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突重点、破难点、凸亮点,不断推进老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该县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产生活条件薄弱的山区,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老区扶贫和贯彻落实《意见》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实施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智力扶持工程,不断增加老区村、户的经济收入。三是协调民政、住建、扶贫、水务、交通运输、卫生、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解决老区“五难”问题,努力改善老区贫困村、户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老区村、户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四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和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的支持,加大老区建设力度。

据介绍,2008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7.96亿元,其中,老区帮扶资金达6.2亿元,落实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项目66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4个,打造了30个幸福和谐新农村、10个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20个民生保障全覆盖村、10个产业致富示范村等四大典型;通过扶贫开发“双到”帮扶的82个老区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老区贫困户100%实现了稳定脱贫。“扶贫资金的投入,帮助老区解决了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老区水寨镇大沙村,就是巧借省财政厅帮扶的契机,实施定点靶向疗法,实现了村‘六有’、贫困户‘八个确保’的目标。”谈起扶贫开发“双到”给老区带来的变化,李国根感触颇深。

三年来,通过全面实施产业帮扶、安居帮扶等十大帮扶措施,五华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是特色工业强劲发展。以制酒、制药、五金电器、汽车配件和工艺品加工五大特色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日益壮大;二是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茶、南药等特色农业基地相继建成,并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三是特色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山、水、泥”特色休闲旅游基地规模初显,逐步形成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四是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引进了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并集中力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万亩工业区。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该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争取一批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项目落户五华。全力完善交通网络。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道路设施建设,2009年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改善水利设施,近年来投入10.3亿元,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建成45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4.4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老区中心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部分老区镇的总体规划编修、老区村庄整治扎实开展;高标准改造县城主要街道、琴江公园、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蒲丽顶省级森林公园相继建成使用;以“五改五有五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有3个老区镇和146个老区村建成市级生态镇、村。

文教事业持续繁荣。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配置;积极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7个老区镇建成市级文化先进镇,建成147家农家书屋和7家农家书屋示范点;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

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对“两不具备”老区村的搬迁安置工作和危房改造进度;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老区群众收入有所提高;老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老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2万多户7万多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10.5万个困难家庭子女得到生活补助,32.18万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9%,老区60岁以上老人实现应保尽保。

近年来五华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老区仍存在的不少问题令李国根十分担忧。一是老区贫困面仍然很大;二是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三是老区贫困户的自主脱贫能力仍然很低;四是对老区扶持较少。由于县财政困难,边远分散的老区村搬迁、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较难落实,建设资金缺口大。“我们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实更细的帮扶老区政策,在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老区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老区群众‘一保五难’问题,以加快老区贫困村、户脱贫奔康步伐。特别是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帮扶老区政策时减免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配套资金,并在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上给予倾斜照顾。”李国根说。

谈到今后扶贫工作的打算时,李国根介绍说,该县围绕“两新两特两重点”的战略部署,以“一二五”工作思路为抓手推进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该县有103个重点帮扶村、贫困户12741户、贫困人口62331人。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项目规划,计划投入帮扶资金4.2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道路设施建设、“两房”改造等566个帮扶项目。

“我们就是要以改善老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以十大帮扶措施为抓手,更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的落实,打造扶贫‘双到’新亮点,用扶贫‘双到’推动老区更好地发展。”李国根信心满满地说。

链 接

大沙村

大沙村位于五华县东北部,距离水寨镇13公里。大沙村属革命老区村,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196户,884人,其中贫困户78户,386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760元。

自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部署以来,帮扶单位省财政厅始终把扶贫“双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围绕实现“六有”和“八个确保”的目标任务,举全厅之力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三年来,省财政厅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1016万元,全部投入大沙村建设。2011年11月30日,时任省委副书记朱明国来到大沙村,看到大沙村的变化后,鼓励当地干部要利用好政策,要把老区建设和扶贫“双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通过三年来的大力帮扶,至2012年底,该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933元,比帮扶前分别增长了28倍和3.5倍,实现100%稳定脱贫。建立了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渠道,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风文明和谐,村民生活幸福,面貌焕然一新。帮扶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村民的普遍赞誉。

昔日贫穷的革命老区村,如今焕发出新农村的活力。

罗湖村

罗湖村是水寨镇革命老区村,又是省定贫困村,有7个村民小组,355户,1775人,其中贫困户有66户279人。

2009年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和挂扶单位不断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全村累计投入老区建设资金1100万元,其中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入资金386万元,大力实施产业帮扶,全力改善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种植龙眼1600亩,荔枝1800亩,黄花梨2000亩,油茶1002亩;发展养猪年出栏6000头,养鸡年出栏10万只,年总产值1060万元。出资6万元入股仙人草种植项目,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万元;

二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兴办农田水利设施,为全村648亩农田修筑4.5公里三面光引水灌溉渠;对老区村道进行标准化水泥硬底化全面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全面完成改造罗湖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改造低收入住房困难户50户,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户户有新居。

篇(3)

(-2016)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羊产业,努力提升发展水平,以“养殖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规范化、经济实现循环化”为发展方向,以“种足、养多、提质、增收、普惠、富民”为最终目标,逐渐将肉羊产业培育成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并按照《渭源县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畜草产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密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特制定本规划。

一、肉羊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重要性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肉羊产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抓手,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并通过项目扶持,协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广泛参与,该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

一是肉羊养殖量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羊肉高价位运行的驱动,肉羊养殖成为新的富民产业,并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截止6月底,全县羊存栏量达到16.37万只,出栏11.28万只,羊肉产量1692吨,占肉类总产量的14.7%,皮10万张,实现总产值1.5亿元。

二是规模养殖已基本形成。随着发展草食畜牧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并在设施养殖高效益的推动下,肉羊产业突破了单一、小规模、分散养殖的传统发展模式,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发展势头良好。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肉羊养殖场(小区)28个,年饲养20只以上养羊大户4000余户,养殖专业村50个。

三是肉羊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向养殖场派驻科技特派员、技术人员下点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从良种羊引进、品种改良、标准化圈舍改建、饲草料调制、肉羊科学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养殖科技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肉羊养殖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截止目前,标准化圈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年推广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全县共建羊改点180个,年引进调剂良种羊1200多只,年均完成肉羊改良2.5万只。

四是中介服务市场化建设初步显现。在县畜牧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之下,现已成立养羊专业合作社(协会)20个,社员(会员)达140余户,全县肉羊及其产品交易市场10个。在合作社(协会)中介组织和市场运作之下,对调节肉羊生产与流通、促进产销衔接、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牧业收入、发挥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大量出售羔羊,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能繁母羊老龄化、生产周期加长、出栏率降低。

二是生产管理水平落后,产业化开发层次低。农户传统型粗放式养羊习惯制约了科学、现代化肉羊育肥的发展进程,产业化程度低,结构单一,尽管我县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三是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县肉羊养殖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肉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滞后,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发展速度。尽管我县近几年通过项目、贷款等渠道对肉羊产业投入一定的资金,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发展规模养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普及推广,严重影响着肉羊产业的发展步伐。

五是秸秆资源利用率低。养殖户对饲草料加工技术认识不足,秸秆资源转化利用率低。全县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总产量40万吨,青贮、氨化推广10万吨,利用率仅占25%。

六是肉羊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无标准化屠宰加工生产线,精深加工条件不足,造成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水平提升缓慢。

(三)发展的重要性

肉羊产业是渭源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应用的不断提高,肉羊生产今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成为畜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羊肉价位呈现持续上涨势头,使得企业、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数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愿望空前高涨;肉羊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加,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因此,通过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支撑、品牌引领、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养殖、做好精深加工及销售、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促进肉羊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协会组织、基地参与、市场运作”为发展理念,按照布局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借鉴康乐、广河及通渭的发展模式,通过肉羊改良繁育体系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饲草料加工体系和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使肉羊产业发展步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从而促进我县肉羊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品种优化、技术配套、创新模式、综合示范、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采取“扩种玉米广种草、社有大户村有场、乡有小区县有网”的发展模式,突出两大重点(扩张总量和提质增效),狠抓五项工程(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基地、饲草料资源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六大目标(种足、养多、提质、增收、普惠、富民),从而为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16年,全县建设成:(见附表2)

----羊常温人工授精点达到150个;

----良种繁育:建成万只纯种繁育场6个 (北寨镇、会川镇、新寨镇、清源镇、路园镇、莲峰镇各1个),万只良种羊扩繁场20个;

----肉羊育肥:建成肉羊育肥场120个,其中万只肉羊育肥场20个,千只肉羊育肥场100个。肉羊育肥联户养殖小区70个,其中万只联户肉羊育肥小区10个,5000只联户肉羊育肥小区20个,千只联户肉羊育肥小区40个;

----新注册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100个;

----建成养羊专业村30个,使规模养羊户达1万户(户均饲养肉羊20只以上);

----建成饲草料加工企业3个(会川、路园、北寨镇各1个);

----建设活畜交易市场5个(会川、清源、莲峰、新寨、北寨镇各1个);

----肉羊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个(会川、路园、北寨镇各1个);

----全县羊饲养量达100万只,年出栏达70万只,年实现产值10.13亿元。

三、产业布局及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联户滚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到2016年,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即以北寨镇、莲峰镇、路园镇三个养殖园区为发展中心,以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场(小区)为两翼,实现联户滚动发展,产业整体推进。以饲草料基地为保障,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专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良种繁育为主线,精深加工为依托,在北寨、新寨、秦祁、大安等北部重点乡镇,建设养羊专业村;在清源镇、北寨镇、会川镇、新寨镇、路园镇、莲峰镇等重点乡镇,建设肉羊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以洮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为主的肉羊育肥养殖带,实现肉羊产业在数量、质量、效益上的整体推进。

(二)发展重点

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优势,以小尾寒羊和杂交改良羊为母本,引进无角陶塞特、特克塞尔、白萨福克、杜泊等良种羊为父本,积极推广羊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每年新建羊常温授精点50个,建立配套联网的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工程,通过配送器械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将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到2016年,羊常温人工授精点达到150个。万只良种羊繁育场6个(北寨镇、会川镇、新寨镇、清源镇、路园镇、莲峰镇各1个),万只良种羊扩繁场20个,为全县肉羊育肥养殖场(小区、户)供种。

2、借鉴经验做大规模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现有的“庭院式养殖模式”为基础,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做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引领示范作用,即以“协会引导、农户参与、集约经营、共同发展”为原则,采取“广河模式”,以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在严格按照《牛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因地而宜,因材而宜,经济实用、效益优先”为原则,在确保防疫条件完全达标的前提下,以养殖农户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借鉴经验,创新模式,逐步形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饲养,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中饲养,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分户饲养,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三种联户养殖模式。二是按照“政府引导、养殖场(合作社)运作、农户参与”的发展原则,采取通渭“投羊还羔”模式,以实现扩群增量、滚雪球式发展目标。在县肉羊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监督指导下,紧密结合“双联”行动,以“双联”单位和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对象,养殖场或专业合作社向有养殖意愿、按每只羊1200元的标准自愿上缴风险担保金的农户,投放能繁母羊,按“投一还二”的原则,三年后,农户向养殖场或专业合作社返还羔羊2只,原能繁母羊归养殖户所有,养殖场或专业合作社退还风险担保金,产业呈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

到2016年,肉羊养殖专业合社(协会)达到100个;肉羊育肥联户养殖小区达到70个,其中万只联户养殖小区10个,5000只联户养殖小区20个,千只联户养殖小区40个;肉羊育肥场达到120个,其中万只肉羊育肥场20个,千只肉羊育肥场100个;依托养羊专业村,使规模养羊户达1万户(户均饲养肉羊20只以上)。全县羊饲养量达100万只,力争年出栏肉羊70万只以上,年实现产值10.13亿元。

3、调整结构做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在全县种植以紫花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31万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饲草料复种、套种技术,采用“订单”形式在北寨、路园、上湾、清源等乡镇大力推广种植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优质饲草,并依托饲草种植基地,在北寨、路园、会川建设草产品加工企业3个,大力推广青贮、氨化等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1万台,建设青贮氨化窖(池)15万立方米,投放青贮氨化袋5万立方米,年推广青贮氨化饲草14万吨,逐步推广玉米秸秆的揉丝打包技术,并应用秸杆饲草再回收过滤加拌精料的精细化喂养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使农作物秸杆利用率达到65%以上。

4、依托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以“1333”畜牧科研团队为支撑,以丰富的玉米、高蛋白含量的苜蓿、优质的党参、当归、黄芪为优势,制定出肉羊饲料配方标准,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党参羊”,使肉羊产业走上品牌发展之路。依托“秀峰”及“渭宝”两大品牌优势,加强无公害产地产品监督管理和申报认定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出肉羊饲养管理技术地方标准和羊肉产品地方标准,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争取等途径,在会川、清源、莲峰、新寨、北寨建设活畜交易市场5个,在会川镇、北寨镇、路园镇建设年屠宰肉羊10万只的屠宰(加工)企业3个,并配套冷冻、贮藏设施,实现年屠宰量达到30万只的目标。三是充分发挥规模养殖场(户)的资源优势,利用羊粪养份含量高、肥效快的特点,经过发酵处理,制作生物有机肥,用于花卉蔬菜种植的土壤施肥,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其次,结合能源沼气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利用粪污腐熟发酵技术,采取沼气发电取暖,沼渣肥田的模式,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形成“玉米种植、饲料转化利用、干粪肥化、粪污沼气、沼渣肥田”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链,完善产业链条,促进高效快速发展。四是在省内及市县开发建设肉羊产品销售网点,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培育营销队伍,签订供销合同,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等多种途径强化宣传推介,打市场,促销售,力求在终端市场上取得新突破,形成完整的“良种繁育—肉羊育肥—精深加工—销售网络”产业链。

5、强化疫病防控确保质量安全。按照“完善县级、加强乡级、建设村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肉羊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肉羊防疫责任制,确保肉羊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实现“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的目标。积极筹措建设县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在清源、会川、莲峰三个大型集贸市场建立肉羊及产品监督检查点,建立217个村级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强化对活畜及产品上市、流通环节的监管,确保实现“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政推动,靠实工作责任。在县畜草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协调下, 成立渭源县肉羊产业推进领导小组,(见附件1)负责做好有关肉羊产业事项的决策处理,资金整合,项目规划,工作落实,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协调各相关部门配合搞好各项工作。并将各项计划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实行责任制考核,各单位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从而形成“县乡齐动、部门联动”的产业发展运行机制。

农牧局负责组织协调农口各有关单位发挥职能,相互配合服务肉羊产业发展,指导完成饲用玉米种植的宣传推广工作,确保饲草资源保障。为养殖场、规模养殖户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农机具补贴政策发放饲草料加工机械,落实奖补政策。

林业部门加大退耕还林(草)的管护及补植补造工作,确保肉羊养殖饲草资源的有效补给。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对全县的养殖园区、规模养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论证、申报、争取肉羊项目,全力做好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制定相关标准,申报注册商标,打造名牌产品,加强肉羊养殖的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发改、财政局、扶贫办要积极衔接争取国家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实肉羊产业发展建设配套资金。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肉羊产业化扶贫项目,落实贷款贴息,扶持龙头企业。

商务局要负责活畜交易市场和畜产品加工厂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大肉羊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引进大型养殖企业、畜(草)产品加工企业。

国土局负责规模养殖建设用地的贮备、申报审批,保障肉羊养殖用地需求。

水务局要统筹解决养羊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的人畜饮水,保障养殖生产用水。

统计局要做好肉羊养殖相关数据的统计、衔接、上报工作。

环保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肉羊养殖场(小区、户)的环境保护工作,申报争取肉羊养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污染防治项目。

农村信用社、农行、工行等金融部门、劳动、妇联等单位要创新贷款模式,加大对肉羊养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

各乡镇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省、市、县“双联”单位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将肉羊产业发展作为为民富民的首要举措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靠实责任,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制定本乡镇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将发展规划列入乡镇肉羊产业年度实施方案。同时,积极组织、宣传、发动和支持民间力量大力发展肉羊产业,确保全面完成肉羊产业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立激励机制,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肉羊产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落实肉羊产业重大项目、养殖场(小区、户)建设等工作作为评价乡镇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畜牧部门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乡、乡站人员包村”和每位技术人员包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钩。县上将对肉羊养殖、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并在半年和年终对产业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企业给予奖励;对消极应付,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要按照《渭源县工作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二是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资金,采取“补、奖、贴”的形式,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为重点,全力创建肉羊产业重点县。“补”:按照基础母羊补贴200元/只、纯种公羊补贴1000元/只、青贮氨化窖50元/立方米、牧草种植5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奖”:新建规模场(小区)养殖数量在万只以上的奖励10万元,5000只以上的奖励5万元,千只以上的奖励3万元的标准进行鼓励。“贴”:肉羊养殖场(小区、户)养殖所需贷款由县扶贫办负责,全额贴息1年、养殖场(小区)每户最高贴息不超过3万元,养殖大户每户最高贴息不超过1万元,以此来激发其养殖积极性,加快肉羊产业发展步伐。

(三)拓宽融资途径,增强发展后劲。肉羊养殖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朝阳产业,需要形成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全社会支持、广大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从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发改、财政、扶贫、农牧、畜牧等部门积极向上争项目、争投资,重点挖掘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对肉羊养殖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二是以县妇联妇女创业贷款为契机,县畜牧兽医中心与县妇联负责,加强衔接,做好配合,建立肉羊养殖妇女小额贷款平台,助推产业发展。三是县政府每年年初为金融部利用林地、宅基地、耕地“三权”进行抵押、养殖场(户)互保等形式提供养殖贷款,建立银企共赢发展平台。四是充分利用项目引导、金融撬动、妇贷推动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肉羊业发展中来,逐步形成以“政府、金融撬动为辅、民间注入为主”的资金投资模式,为解决资金困难开辟一条新径。

(四)优惠招商政策,加快发展速度。一是参考《渭源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相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准入条件和投资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信誉度高的大集团、大经销商到我县兴办合资、独资肉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借用大企业的知名商标,扩大我县羊产品的销售,拉动育肥养殖等各个环节,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为鼓励招商引资企业进入县内投资发展,实行土地利用优惠政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尽量在投资商满意的情况下,鼓励各乡镇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肉羊养殖,养殖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并将养殖用地纳入国土部门每年的土地贮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