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6 16:2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篇(1)

1目前农村能源现状

1.1能源缺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贫困农村的生活用能仍以传统的柴草、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虽然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缓解了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但我国人均能耗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由于农村生活用能的缺乏,一方面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场由于放牧过度,植被破坏严重,加重了水土流失,最终导致河道淤积,生态环境被破坏,进入“能源不足—过度开发—生态失调—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1.2污染环境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受到的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生活垃圾的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全国环境遭受污染的面积达到1000多万公顷,有3000多条河流的水生物基本灭绝,2.7万千米的河道水质不符合标准,农业生产上为了给作物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在土地使用大量化肥后,板结加剧,有机物质含量不断减少,为了防治病虫而喷洒的农药污染了土地和水源,长期使用还会增加害虫的抗药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

2发展沼气对新农村建设意义

发展沼气不仅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将养殖、种植、生活和副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优化农业资源,使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多层次、多循环的重复利用,达到高产、高效、高能的目的,沼气的利用能实现了农林牧副渔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协调,是一项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具体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据统计,一口标准的农户用沼气池每年可避免0.20~0.33公顷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户用沼气池1954.4万口,相当于保护了大约438万公顷的森林免遭砍伐,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使用沼气设施后,农村房屋前后不再大量堆积柴草,在做饭时可免受烟熏之苦,改善了卫生条件,有效减少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经沼气池处理的粪便已经接近于无害化标准,可以有效控制农村疾病传染源,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健康。

2.2改善土壤环境

每口农用沼气池每年沼气肥的产量为15~25t,经过分析,沼渣主要成份为:腐殖酸占12%~23%,半纤维素占30%~36%,有机质含量占30%~50%,纤维素占14~20%,木质素占10%~17%,磷占0.3%~1.3%,钾占0.8%~2.3%,氮占0.6%~2%,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见沼气发酵残留物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的同时又是优良的土壤改良剂,据四川省农科院连续5年在紫色土上用沼渣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期使用沼气肥的土地上,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2.2%,全氮含量为0.1%,土壤密度为1.20g/cm3,孔隙度为58%,相比于对照组,有机物质、全氮含量、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了0.82%、0.02%、6.8%,土壤密度下降0.2g/cm3。因此,长年使用沼渣作为肥料,能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很好的改善,能有效提高有机物质含量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2.3增加农民收入

一个直观的数据可以显示沼气给农民节省的成本,一口8m3的户用沼气池,一年可生产沼气750m3以上,可节约木柴4t左右,按照每吨木柴200元计算,一年可节约800元以上的燃料费用。从种植业来看,沼肥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对作物病害有防治作用,如用沼液进行小麦浸种比清水浸种能增加8%左右的产量,比直接播种增加12%,采用沼液进行水稻浸种,能增加提高结实率,在原有基础上增产7%~11%,还能有效防治稻飞虱、稻叶蝉、白叶病、黑条矮缩病等常见的病虫灾害。从养殖业来看,沼液中的活性物质可以用于喂猪,平均育肥一头猪可节约饲料40~60kg,增重在17%左右,出栏时间可提前25天左右,还能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沼渣还可直接用来养鱼或养黄鳝、甲鱼、土鳖虫等等,能保持鱼塘的水质和溶解氧状态,减少鱼病传染,增加产量。这些优点都能为农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篇(2)

内容摘要: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本地实际,从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入手,依靠科技提高人才素质,在实行土地集约化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

所谓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实质是通过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传统农业变为新型农业的过程。因此现代农业的核心应是科学化,发展方向是集约化,发展目标是产业化。因为现代农业首先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进而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其次,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达到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优势互补。再次,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它从对农作物的施肥到灌溉,以及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都体现了对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改善,土壤肥力保护,以及具有高效、低投入和对资源环境最少负面影响的特点。最后,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能进一步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最大程度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发展现代农业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发展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我国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仍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活动,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和影响性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007年,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另外,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从长远看,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可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利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加快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也有利于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搞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围绕主导产品,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应从思想上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充分调动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对农户投入资金和劳力而兴建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可给予适当补助,并运用税收、补助、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在法律、法规指导下积极开展资源开发和进行资源有效保护的意识。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关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我国人多地少,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有限,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客观上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从业层次的提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有条件的地区要鼓励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种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资金返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采取扶持政策使其逐步成为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三)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并提高征地的透明度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土地集约使用,以降低农民种地成本,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收入的目的。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既有利于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应尽快建立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用地听证制度,提高用地透明度,有效制约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在征用土地时,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以及今后的生活来源等问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保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否则,土地集约使用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人口承载力与农村人口压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无论是农村土地资源还是其他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扩大,从而容纳更多的人口,因此,只有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才能降低农村人口对生产力的压迫,才能提高农村的规模经济效益,稳定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首先应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积极承接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为城市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进行配套生产,大力发展联系城乡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后,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转移。要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出发,广辟外出务工经商渠道,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协调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劳动力输出和输入地的关系,并在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子女上学政策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调控。

(五)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减少,农村信用社也存在商业化倾向。应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保证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需要。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在风险可控、法律要素齐全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信贷资金。二是大力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农民成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并进一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三是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从特定品种入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法和范围,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通过保费补贴等手段,扩大投保范围。同时,还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于农村担保领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

(六)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今后应不断探索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同时应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分配关系,健全规范财政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转移支付制度及财政转移方式,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敏,金霞.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8(4)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理论前沿,2007(1)

3.吴海峰.粮食生产大县稳定增产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要参,2008(62)

4.刘兆征.正视农民收入现状,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8(10)

5.秦元芳,吴昊.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制度改革与创新.经济问题探索,2008.9

6.王雪峰.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及对策建议.经济要参,2009(36)

7.胡映章.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农业经济导刊,2006(9)

8.鞠正江,孔祥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农业经济导刊,2006(10)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新农村的概念,随着国家实力的增长,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因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关键和保障。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乡村文明就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也极为重大。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汇集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两个角度入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部分的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满足广大农民朋友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民生、社会管理进程来说意义重大。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民的先进知识和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利用先进知识来影响、陶冶农民朋友们,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民朋友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2.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还存在些许农村,其生活水平还只限于温饱线上,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利用科学的种养殖方式来进行农业作业,同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快城镇建设,通过再就业培训增强农民们的在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农民们增加收入,从而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方针。

3.可以加快民生、社会管理的进程

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提高农村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的社会化管理,而这就要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来实现。通过进行适当的民主宣传活动、基层教育活动、科技普及活动、文艺演出活动,不但能够提高农民朋友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技术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激发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农民在宣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又能够从侧面了解到农民朋友的困惑与矛盾,有利于及时解决,对于加强农村的民生、社会管理进程,维护农村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意义非凡。

二、汇集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业人口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头绪多、任务重是肯定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将各方面的工作完整有序的串联在一起,相互衔接,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协调各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笔者这里列出几点意见。

1.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职能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应在其上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建设,保证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切实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范围,从而促进文化建设。其次,要加大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再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最后,要强化政府文化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2.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部分,若能够调动农民朋友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那么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将不再是难事。农村不是沙漠,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文化比较单一,殊不知,其实很多农民朋友也都是身怀绝技,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同时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使文化向农民组织以及个体的每个角落蔓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快捷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更要有社会上的力量去支持、参与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村的推动作用。第一,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第二,应坚持实施文化扶贫工程,不断地给农民朋友输血不如让其造血,坚持文化扶贫将从根源上解决文化建设的瓶颈。第三,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赞助农村文化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新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合理科学的使用资源、促进基层组织的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对读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

个问题 [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02.

[2]梁红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

篇(4)

【关键词】农村 知识群体 新农村 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知识群体将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因此,各地农村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不仅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农村知识群体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积极意义。

发挥知识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有利条件

本文中的“农村知识群体”主要是指已经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或来自农村,或长辈来自农村与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始终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各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村知识群体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人数不断增多,是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日益重要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在增加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岗位对个人的知识、观念等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人选择了再学习,通过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来接受高等教育,不断提高自己。在这个群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构建了新农村建设潜在的庞大人才资源库。

“乡土情结”是农村知识群体服务家乡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农村知识群体的成员来自农村,他们虽然离开了农村到城里读书或工作,但对家乡有着强烈的眷恋,强烈盼望家乡能早日改变面貌。在他们心里,有着无法割舍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是他们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内在驱动力。

农村知识群体在知识、技能与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是他们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根本保证。农村知识群体都受过文化、科技、法律、道德以及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中一部分人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说,他们在家乡建设中不仅有热情,而且有知识和实力,他们的这些优势如果能够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将会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操作成本低为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提供了可能。我国广大农村资源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减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效率是我国农村大发展的前提,对广大农村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农村知识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在离农村不远的县城工作,他们可以随时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另一部分在离农村较远的城市工作,虽不能随时投身家乡的建设中,但是现达的交通、通讯为他们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便利。同时,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决定了他们把服务家乡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在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方面,操作成本很低,为他们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

农村知识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缓解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问题。农村知识群体是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他们受过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同时,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已工作多年,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他们很多人在农村中很受人尊重,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不但可以发挥他们在村庄建设中规划、协调各种具体矛盾、监督建设工程等方面的作用,还可以发挥他们在家乡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智囊团”。

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步骤和环节,而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中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知识群体中,绝大多数人都凭借着勤奋学习、努力拼搏考上大学,本身就对周围的乡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有着示范与激励作用。而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知识为家乡做实事,必定能够使这种激励与示范作用更为显著,让家乡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和教育的力量,从而坚定广大农民群众重视子女教育的信心,这样就有利于在农村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建设文明的乡风。建设文明的乡风,首先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新知识能够在发展家乡文化事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家乡策划一系列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品格,也能够感染广大乡民,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同时,他们的知识与素质也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法律、讲公德的现代文明道德意识。从而有效促进文明乡风的建设。

第四,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农村的重要途径。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在工资、工作岗位保障和职业前景等方面存在较强的反差,并且城市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良好的医疗条件、优越的子女教育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与农村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客观条件使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量从农村流失,而社会人才又难以流入农村,从而导致农村人才匮乏。这种状况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我们在逐步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除了支持和鼓励农村知识群体到农村基层就业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服务农村。其中,支持和鼓励农村知识群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是新知识群体服务农村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服务农村的重要途径。

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未充分发挥存在的原因

农村对发挥本村知识群体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往往对发挥本村新知识群体作用缺乏积极性和足够的重视,即使是一些认识到本村知识群体作用的农村,大部分也只是认为没有钱就不能办事,只希望本村知识群体在捐钱捐物方面发挥作用。在某些时候这种希望很强烈而会对本村知识群体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从而给双方造成不愉快,打击了本村知识群体服务家乡建设的热情。

农村知识群体自身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很多农村知识群体都有热情去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实事。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使他们无法跟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及寻求他们的帮助,从而使他们或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打退堂鼓,或者力量单薄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的热情和行动得不到家乡群众的有效支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知识群体在群众中往往以精英姿态自居,对群众不屑一顾,并从心底里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从而引起群众的反感。同时,也存在着农村知识群体在支持家乡建设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与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关系。这些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热情和行动得不到家乡人民的有效支持。

充分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建议

农村要对发挥本村知识群体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地相关部门和农村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动员本村知识群体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保护他们的热情。要从长远出发,全面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精神将在农村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发挥他们在技术知识传播、组织策划文化体育活动及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除了发挥筹集资金作用外,农村要从长远出发,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保护他们的热情,充分创造相关的条件,全面发挥他们作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智囊团”的作用。

农村知识群体要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利于成员之间了解信息,交流想法,共同策划相关支持家乡建设的活动,从而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形成有效组织形式对于充分发挥农村知识群体在家乡建设中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不同农村它们的知识群体组织形式可能不同。笔者认为,在一些地方农村大学生在自己家乡建立的大学生联谊会就是一个有效发挥他们作用的组织形式。还有,一个运行良好的组织往往有一个核心人物。这个核心人物是组织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所以说,在本村大学生中推选一个核心人物也是形成有效组织形式的关键。

农村知识群体要取得家乡人民的有效支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大学生要发挥自己在家乡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得到家乡人民的有效支持和帮助。农村知识群体要积极融入到群众中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群众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同时,农村党支部的党的基层组织,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知识群体在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这样才会有利于得到家乡人民有效的支持。只有得到家乡人民的支持,他们的行动才能取得成效。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支持促进推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把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送到农民群众手中,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这对宣传思想工作来讲,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把服务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着眼于探索新思路、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促进和推动这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营造浓厚氛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舆论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支农惠农政策,深入宣传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深入宣传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经验,深入宣传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创造、新成效,认真总结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引领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通过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重点是把“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精心设计载体,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通过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农村实际出发,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村的风貌有一个大的改观。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和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懂技术、会致富、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篇(6)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任何一项服务都不能与地方的经济发展脱轨。要将高校发展与地方农村建设相融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地方高校办学的转型。高校发展也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社会发展离不开高校中人才和科技的支持,高校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和科技推广。但是,地方高校在大众文化教育发展中却存在很多差异,需要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特色发展模式。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校和新农村建设相融合的互动化发展机制,不断形成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服务体系,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要做好高校办学的转型,使高校能够独立面向社会开展办学。

2建立地方高校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机制

2.1地方高校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的方向

首先,要在高校发展中努力构建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的互动机制,这是实现高校服务新农村的必要手段。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在发展中不断转变和更新发展观念。找准定位并转变自身的发展观念首先要能够面向大众、面向服务主体,能够主动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并要主动承担新农村建设服务职能。逐渐消除各种腐朽的旧观念,而是要顺应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2高校要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新农村的能力

(1)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结构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要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实现发展的变革。专业结构要能够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用,满足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对农业科学、农业技术提高重视度,深入调查农村市场,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区管理的协调和统一,注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为农村建设输送有理想、有抱负、懂技术、能应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2)做好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地方高校是科技的研发机构,因此,要注重农业生产技术与基础知识的结合,努力实现通过基础知识实现科技创新和发展;此外,高校要在全校宣传科技的重要力量,在高校中形成全员参加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研发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出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新农村建设。

2.3高校要建立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因此,在高校中应该建立一套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政策导向机制,不断引导和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科研上的政策倾斜,多鼓励高校中的教师和技术人员加强技术服务,并能够真正参与到农村的建设中去,实地指导农户运用技术设备,并能够以参股的方式加入农户经济的运转中。此外,高校要多多鼓励在校大学生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引路人。鼓励当代大学生勇于参加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使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而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政府要能运用政策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指明发展的道路。(1)高校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于高校发展来说,政策导向应该立足于服务大众方面,将发展的目标锁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而不是放在高校的升级和教学改革方面。此外,地方政府应该规范高校教学手段,对于办学条件较差的高校,政府要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努力实现高校办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并要努力构建出一套适合高校发展的教学评估机制。其评估机制要能够立足于高校的实际发展,而不是高校讲的盲目竞争和教学质量的比拼。因此,地方高校有其特殊性,并不能和国内一些一流大学相比,只能与地方经济相适应。(2)大学生的就业导向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扶贫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就业政策导向为学生留出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如果学生愿意长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就要增强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觉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鼓励根植于农村自主创业,政府可以在高校中设立一定金额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3)加强科研引导、学科专业建设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在科研、职称评比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建设能力,并能够定期出台一些激励的政策。比如,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一些对新农村建设非常有意义的建设项目,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高校的职称评估上要对鼓励基层教师参与到新农村服务中去,对于一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优异表现的教师要予以破格评聘。此外,要加强专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对于一些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的学科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为新农村建设有特殊贡献的技术发明要给予特殊的奖励。(4)改革高校的专业学科按照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专业课程的结构进行调整,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专业结构进行调整的重点是交叉专业与复合专业的调整,要将专业重心适当降低,注重课程的应用,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要将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摒弃老旧的专业体系,转变过去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轻视实践应用的教育培养方式,要努力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为教学与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充足的空间。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多到地方的农村地区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以后自己服务新农村奠定基础。

3结语

篇(7)

第一,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新农村建设的能动主体为广大的农民,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将直接对新农村建设发展速度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虽覆盖面大,但深度不够,教育资源存在短缺问题。而通过推广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方式,利用其成本低廉、容量大、以及覆盖范围广泛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在现代农业远程教育中,实施教育的渠道多样,包括文字、音像、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以上教学模式的落实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广大农民可以在不离岗状态下就近参加学习,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可以称得上是农民真正学的起的教育。

第二,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掌握新型技术的机会: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正处于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精细化模式转变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的贡献度逐年提升,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一差距,使农业生产能够更加的高效与稳定,就需要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普及各种新型农业使用技术,提高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的方式,使新农村建设能够得到坚实可靠的保障。而从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角度上来说,其教学形式灵活,资源丰富,各种新型的实用技术与信息能够以一种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加以推广,同时,该模式下,新型的实用技术能够深入生产一线,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方面意义重大。借助于包括“科技入户直通车”以及“农村大喇叭”等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模式,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构建多功能综合性的流动技术推广服务站,使农机推广服务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农民,服务于农民。

第三,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人才发展的机会:农村基层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实用型人才配置,势必会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根基薄弱,影响建设进程与质量。而从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的角度上来说,以此作为教学手段,将各类型,各层次的教育培训延伸至农村,促进实用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从我国当前的农广校系统上来说,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上,综合对计算机课件、多媒体课件、传统文字课件、以及音像资料的综合应用,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培养他生产能手,经营能人,乡村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型的实用性人才,随着实用性人才规模的持续扩大,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势必会更加的科学与合理。

二、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

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所面临的发展现状是农村巨大的劳动力规模以及覆盖范围,为了在这一客观条件下,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为手段,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利用好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这一工作平台,向新农村建设输送的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农民。在这一过程当中,给出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相关建议:第一,需要提高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认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除了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手把手面授教学的重要价值以外,还需要通过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将教、学相互分离,着眼于对农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农民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方式与方法,指导学员自主学习新型技术知识,第二,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的投入力度: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入手,构建促进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办学设备的购置以及对教师的培训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农民所接受的远程教育服务能够更加的优质与有效;第三,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促进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构建有助于农民交流沟通的网络平台。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