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管理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6 09:11: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管理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管理基础知识

篇(1)

1、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

2、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

3、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4、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当前的信息管理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项课程,但是在课程衔接的问题上,却存在很大的不足,为了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我国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清楚的认识到教育体系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动力。因此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就更加应该坚持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发现课程在衔接方面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这样才能令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衔接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衔接;问题;分析

在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的课程衔接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够专业与精透是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教师自身的原因也阻碍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研究,总的来说,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做好衔接性的工作,学生与教师也没有认清自身的本质工作,即使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衔接部分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本文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类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探寻一条合适的教育发展之路,让课程衔接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1当前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要想对问题加以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对衔接这一词语进行充分的认知。衔接的具体概念在不同的研究中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主要是指要将不同学段或者某一学科中关于课程的内容、标准以及教学目标等情况进行优化与组合,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一个状态,这也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课程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今后课程衔接工作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笔者通过对当前现实生活中教育问题的研究,罗列出几点计算机类课程在衔接问题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从整体上看,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当前的人才培养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加高端的培养。所以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定位上,理应是从整体出发进行设计,并且要在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两方面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的深度实现阶梯性的递进。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对于教学设计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很多学校是各自为政,所以在层次感以及连续性上都不强,造成教学衔接的不扎实。其次,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上,往往会忽视衔接这一问题,由此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有时还会存在交叉现象的出现。在通常情况下,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自身的基础素质也不能相互适应,因此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在对现有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教材的抽查中发现,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无一例外的拥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的课程,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相同的状况,所以造成时间的浪费,同样的一个知识点要重复性的学习两遍以上,学生自己也会觉得枯燥与拖沓。第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技能倒挂的现象,并且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具有阶梯性的特点。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一定的重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理论上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在实践中却明显具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学生无法充分的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尤其是在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学校不予以重视,学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到的只能是理论,长此以往,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甚至还会存在下降的趋势,计算机相关的技能水平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阶梯性发展。

2对当前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衔接的思考

通过对当下现有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了解到,要想让课程的衔接变得更加顺利,就要在现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课程改革为首要核心。在信息管理专业中,需要设置的课程有基础知识课程、计算机方向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处理方面的课程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等,不同的课程类型中又包含着具体的分支,例如C语言就是基础知识课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Java语言则是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只有明确课程的设置,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加扎实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建立起三条线,一条线是管理线,学生在信息管理课程系统的管理基础上,可以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技能,学会使用统计分析工具,在充分了解其自身原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一条是计算机应用线,这条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借用这种手进行多媒体以及美工等方面的设计,或者是在网站设计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最后一条线是计算机编程线,通过对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除此之外,要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系列的空间,多举办一些竞赛,举办电子商务类型的竞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创设一些网站建设方面的比赛,让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让计算机编程方向的学生在运用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开发,增加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尽可能的解决计算机课程在衔接性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教育。

3计算机课程体系衔接的措施

3.1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在对计算课程体系进行衔接的过程中,应该由学校牵头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并且积极的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形成学校、个人以及企业的三足鼎立,一方面学生有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一方面企业可以吸收更多优秀的人才,还有一方面是学校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就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因为这三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只有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培训系统,实现学生在课程标准以及教学重点方面的有效过渡,并且得到进一步的衔接。学会统筹兼顾,选对学生使用的教材。在信息管理专业中,要想保证计算机类课程得到有效的衔接,就要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从基础性的方面做起,对每一部分知识模块进行合理的分析,将计算机类课程中的知识模块分割成为独立的单元,分清前导与后续的关系,这样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得以拓展,这样才能具有层次性。在教材编写方面,应该与实际的情况相贴近,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做到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一致。

3.2兼顾差异,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重复

当前,各大院校在招生规模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上更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态。计算机类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因此应当综合考虑不同学生在基础素质方面的差异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重复的现象。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可以从以下的两个方面作为着手点。一方面是要实现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一个班,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为一个班,不同班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就需要在文化知识以及理论基础方面多下功夫,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要将重点放在提高整体性上,这一方式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变化,也能有效的节省时间,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一种方式是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学分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在稳定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提升。学校可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是在知识模块的制定方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学分标准在不同的学校中都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只要学生在某一部分修够了学分,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再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计算机类课程在衔接过程中的效率,也能有效的避免教育资源造成的浪费。

3.3突出技能,体现实践能力的阶梯性

首先,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朝着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都能掌握应有的技能,可以考取相应的证书,只有通过证书的考试才能毕业,为了体现出阶梯性的实践能力,证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考取不同等级的证书,等级越高说明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就越强,对于发展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只有在实践能力方面实现阶梯性的发展,才能满足既定目标的培养。其次,提升水平,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庞大的人才队伍。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只有加强他们在实践方面的培养,才能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要求。从经验层面的技能向策略层面的技能的提升,是当前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衔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巩固经验层面技能的基础上,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智能培养,促其从技能操作者提升为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应加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培养,使其成为综合能力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社会人才。相信在上述的举措中,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衔接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更好的实现人才的培养。

4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信息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多深造以及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阶段,这方面的工作是明显不足的,但是只要做好目标定位的工作,始终将差异性以及层次性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前提,就能让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好,实现特色化与协调化发展的教学,让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让有关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当前计算机类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作者:易文奇 单位: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秀峰,李彤彤.目标导向的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3):41~44.

篇(3)

1.医院领导可以通过医院档案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计划、监督和评估,依据监督结果和评估结果,对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作出重大决策。医院档案的积累、开发、保管和利用体现了医院的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医院领导可以根据医院档案对管理进行控制,作出动态调整。

2.为了保证医疗效果、提高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医院有关科研人员必须不断的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医院档案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探寻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二、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大部分医院在进行医院档案信息管理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制约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大部分医院领导没有正确认识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把医院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科学研究和医疗方面,信息管理意识较差,导致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在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中没有发挥作用。

2.大多数医院档案室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缺乏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认识较少。医院有关部门也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考核和培训,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知识得不到提高,无法适应医院全面现代化管理的发展。

3.很多医院缺乏关于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制度,往往是通过各个部门和科室将音响档案、治疗档案、诊断档案、科研档案和会计档案等资料进行整理、收集,最后由档案室管理人员对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保存,导致医院档案管理较分散、凌乱。

4.部分医院关于医院档案的保真技术和保密技术较为落后,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网络之间不能有效结合,造成医院档案不能及时查找、更新和维护。

三、加强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措施

结合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状,本文从提高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认识、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技术、加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档案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认识

医院领导应当加强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重视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对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医院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正确意识到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全体工作人员应当配合档案室实现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和医院全面现代化管理。医院应当根据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科学的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完全按照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执行。

(二)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技术

医院应当提高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结合自身企业的经济条件,适当的增加对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技术是医院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医院应当积极引进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技术,淘汰落后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利用先进的管理设备和技术构建服务平台,实现医院档案分类、收集、编制和整理工作的有序性,保证各个部门、各个科室都能通过服务平台准确、便捷、全面的查找医院档案,使医院档案实现自身的利用价值。医院领导应当重视档案室与其他科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医院档案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拓宽档案室的服务范围。医院还应当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包括管理工作中必须使用的管理系统、信息录入系统和信息采集系统,如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复印机等,软件设施包括辅助管理的管理文件和管理软件,如录入制度、采集制度、数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安全软件和查询系统等,还应当明确档案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三)加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是指利用电子文档对医院档案资料进行保存,数字化管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保障。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的保存形式以纸质为主,保存时间较短,失真率高,查找困难。在医院档案信息管理中,医院应当保证医院档案以电子文档保存,利用拍照、扫描等形式将以往的纸质档案进行转换,便于医院档案的长期完整保存和查找利用。

(四)提高档案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院领导应当认识到档案室管理人员职责的重要性,定期对档案室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增强档案室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在信息管理考核和培训的同时,对档案室管理人员开展基础知识学习的活动,拓展档案室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基础知识不仅包括信息管理方面,还应当包括网络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档案室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本职工作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对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档案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了解程度,能够在计算机上对医院档案进行整理、检索、收集和编制等。医院还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管理讲座等,请档案信息管理方面的专家和老师等对档案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与当地其他医院联合,选派档案室管理人员去其他医院进行参观、进修和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四、结束语

篇(4)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课程,怎样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批企业蓬勃兴起,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被拓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的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施行扩招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开设和施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系,推动课程的合理化,才能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而且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到的教学限制,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打破课程的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为要求依据,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吗,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做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课程的教学形势,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打破原先的课程自称体系的封闭状态,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以专业课为核心,形成与其他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边讲边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也给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2]滕艳平,郑影.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整合[j].高师理科学刊,2007,3

[3]崇岩,廖锦玉.论面向岗位的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育[j].科技信息,2008,30

[4]刘修生,胡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5]杨馨,陆科.基于cc2005的高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26

篇(5)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078-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分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化技术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卫生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技术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正是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市场调研

为了解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湘潭地区的多所卫生医药单位、基层社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从业人员共同探讨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以促进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五类,如表l所示,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重要的选项(可选多项)。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侧重于卫生信息的采集、检索、归类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医院信息流程学知识为基础。

1.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学习的课程

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类。计算机类课程(7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网页制作、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JAVA程序设计;医学类课程(1门):临床疾病概要;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2门):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工具类课程(1门):卫生统计学。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重要的课程(可选多项)。

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应该以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为主,计算机课程也要合理开设,但医学类课程和其他工具类课程不宜过多开设。

1.3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任务

为了解目前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项目组设计了“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的调查选项,请参与调查者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选多项)。

由此可见,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计算机和网络运行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病案管理。

1.4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为了解当前社会环境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问卷中设计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选项,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正确的项目(单选),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由此可见,多数为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

经过调查发现,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病案管理员、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员、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维护员、医院行政人员等。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能力、病案管理能力、数据库管理能力等。总而言之,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2.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基础知识,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病案管理技能和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分析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协助卫生信息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进行科学管理,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医学科技信息中心等单位从事病案管理、医药卫生信息的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可以担任医院病案室、医保科、医务处、统计室等部门工作,也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2.2课程设置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以网络为核心。根据我院目前的开课情况,建议继续开设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l生统计学、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要合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继续开设,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不宜过多开设,同类课程可加以整合。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由计算机教师转型而来,没有在医院工作的经历,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因此,应当安排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老师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聘请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到学院担任兼职老师或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好地与实际工作衔接。

2.4教学模式的改革

(1)产教研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情境实训室,使学生的实训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近,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篇(6)

NCRE目前共设置了四个等级:

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

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三级:分为"PC技术"、 "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

篇(7)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 工作过程导向 实践专家访谈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6

1 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遵循适用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题组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从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现状来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已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种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体现学生个体与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全过程。它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等特点。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课题组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首先,针对新疆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现状、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设计调研提纲与主要工作环节信息,采用问卷、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岗位能力和岗位工作流程调研。在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会同行业专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基本应用及维护、数据库简单应用、简单程序开发及分析、沟通与协调、软件实施与维护、项目分析与设计、独立编写信息系统复杂模块、软件测试。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及行业能工巧匠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经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对专业领域所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进行任务、项目、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将综合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从职业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构建了开放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模块(计算机操作技术、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职业核心模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脚本语言应用基础、C/S结构程序开发、B/S结构程序开发、沟通与协作、软件建模、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软件测试)、及职业拓展模块(信息检索与加工、平面图像图形处理、常用网络工具软件、数据库安全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XML语言与网页设计)三个课程模块。在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整合。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筛选课程内容,形成了10门核心课程,以校内仿真环境及企业真实环境为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工具编程及应用、三大开源框架的应用,SQL Sever、Oracle、My SQL等数据库的应用,JSP、.NET等网站后台编程技术的应用,各种JAVA WEB服务器的设计及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编程及软件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设计、J2 EE项目开发及维护等能力。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课程内容依据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行业岗位要求及程序员、系统分析员职业资格证书而选取,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准确地把握了就业市场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

第二,设置开放性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职业核心及职业拓展三个模块,突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及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职业核心模块将根据不断变化的职业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围绕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变化而进行。

第三,突出职业能力主线。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培养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及实践部分的设计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建立了系统化的企业岗位实训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程序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软件测试及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的全部流程,到企业的实习岗位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校企融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完成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3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围绕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构建,通过社会及相关行业、企业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标准,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了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海侠.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圈,2007,(5).

[2]刘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06,(9).

[3]刘俊.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