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09:11: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常见的经济学现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 房屋居间合同纠纷中“跳中介”现象的法律问题研究 清末民初商会在商标纠纷调处中的居间作用 居间合同“跳单”行为实例的法律分析 房屋居间合同中“跳单”行为的法律分析 如何认定居间合同中的“跳单”行为 非诉讼纠纷解决的法经济学分析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贿赂居间的法律思考 居间合同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权及“跳单” 对门邻居间的爱恨情仇 金融居间商的民事责任 玩转庞氏骗局的居间人 论房屋买卖居间合同中居间人的义务 浅析房屋买卖居间合同中居间人报酬请求权的保护 居间人贿赂案的“七寸”在哪 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中日贸易纠纷的制度经济学探析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居间人角色分析 威宁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地摊的经济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这里的卖房者指有房源需要出售的房屋所有者,而非进行房屋宣传销售的中介机构。
③ 我们假定连续搜寻的成本非常高,以至于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④ 假定信息不灵通的消费者不具有任何中介机构要价的信息。因此,他们去任何中介机构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
⑤ 可能还有买房者与卖房者的共同利益夹杂其中
参考文献:
[1] (美)理查德・施马兰西,罗伯特・D・威利格主编.李文溥等译.《产业经济学手册》(第Ⅰ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685-688.
[2] 隋彭生.居间合同委托人的任意解除权及“跳单”――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号》为例[J].江淮论坛,2012,04:110-115+164.
[3] 邵文龙.房地产买卖中“跳单”行为的司法认定及责任承担[J].人民司法,2012,02:20-22.
[4] 税兵.居间合同中的双边道德风险――以“跳单”现象为例[J].法学,2011,11:85-92.
[5] 汤文平.从“跳单”违约到居间报酬――“指导案例1号”评释[J].法学家,2012,06:107-125+177.
[6] 于立,冯博.最高人民法院首个指导性案例的法律经济学分析――“跳单案”案例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9:25-31.
[7] 张宁.房屋买卖居间合同中规避“跳单”条款的效力和“跳单”行为的认定[J].法律适用,2010,08:68-70.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学基础 教学方法
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规定,经济学基础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注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如逻辑推导方法、数学分析方法等。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
一、探索教学方法的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难度越来越低,在招生录取中高职高专院校是处在录取的最后阶段,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差甚远。而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生源的先天特点使得经济学这门无法在实验室验证的偏理论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一般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得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要把系统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教授给学生,需要不断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经济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
目前,经济学还没有引入到我国高中课程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课程中有些经济学概念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但是含义可能和经济学中相差甚远,有些作为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因此,经济学教学首要任务是普及经济学基本概念,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其课程后续学习会比较吃力,这是很多人认为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基于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显得十分必要,课堂讲授法首先应该贯穿于整个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始终,没有基本概念和相关内涵的清晰讲解,单纯依靠其他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更是难上加难。当然,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讲授法逐渐展开,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也是抽象经济经济学理论教学能够以生动有趣形式展开的主要原因。案例教学是在教授过程中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在相关内容讲授之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案例,教学中还要及时将平时储备的案例适时地用于问题的佐证,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
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案例不只是实时经济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热问题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地方性特点明显,教师要注重分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案例,将案例教学生活化,让经济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经济问题的理论概括;再者,很多经济学的案例完全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比如寝室生活、食堂就餐等,这些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问题。
3、情境模拟法
情境教学需要教师认真设置真实事件让学生亲身体会解决问题需要的原理、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情景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体验,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经济学实用性的体验。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要认真听取、分析学生的观点,并且根据学生的观点逐渐放开问题的前提假设,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教学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重在引导,但不是不评论,要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不然学生较多的观点有可能会使学生们的分析陷入困境。所以,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并及时评价;同时在评价中自然地推进教学,达到情景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效果。
4、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就某问题展开的分析过程,按照讨论问题提出的不同分为两种,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教材或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这类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教师在讨论中应重点与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法去进一步探索,在分析陷入困境时给予及时的引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是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展开讨论,学生的发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表达清楚就值得肯定,同时教师在讨论陷入困境的时候及时发言,以便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简要陈述并且肯定讨论的观点;对存在较大分歧的观点在总结中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把分歧的根本问题讲解清楚,引导感兴趣的同学深入探索。
5、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大的教学理念下,结合经济学教学本身特点新近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强、操作性弱的经济学而言,任务驱动是比较难以开展的。经济学费解的理论和干瘪的数理分析是十分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数学功底本来就相对薄弱,纯理论和数理分析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多数学生对经济学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项目驱动法,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在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相关内容任务化,并且根据内容提出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用心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匹配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发现理论与现实结合点的美妙。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发掘理论运用的前提假设以及如何去运用,进而提高其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例如,多数老师在讲到一级价格歧视的时候会自然的先介绍一级价格歧视的定义,并介绍假设条件: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既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索要该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价格,因此获得了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然后告诉同学们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至此,基本可以结束一级价格歧视的教学内容。其实在一级价格歧视中,还可以引入任务,比如,该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去寻找一级价格存在的现实条件。生活中一级价格歧视的情景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对电视、电影中有关半仙的场景一般是不陌生的,高明的半仙算卦一般不会主动说明卦钱,往往是等待对方主动给卦钱,这个价格往往是半仙看透了对方的心思,觉得对方愿意给出的最高价格。所以,只要学生带着这个任务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一级价格歧视的理解与应用,拓展经济学分析能力。
6、自主学习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只是,学生学习,学生是主体,最终学习的任务还是由学生来完成。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远远比教会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在学校学习中都能找到答案,因此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教学网站等主动学习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延伸学习方法和技术能力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和教学网站是大学重要的学习设施,其本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料、学习环境已及便捷的学习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能力拓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形式是高职学生对图书馆和教学网站的利用率较低,主要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因此要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进行教育,不断强调图书馆和学习网站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高年级学生带动学习风气,创建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有游戏法、调查访问法、演讲与辩论法等方法也有很多教师采用,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乃至人文素养,经济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就得到了体现。作为一门无法用实验室控制严格条件验证的学科,我们不得已尝试、选择众多的方法去弥补实验欠缺的空白,希望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以次优的方式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立伟: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2] 陈建衡: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J].科技纵横,2009(12).
[3] 吴施楠:情境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2011(11).
这个观点我提出已有近十年,今天仍然坚持,而且有一些新的发现。借这个机会一并谈出来,深化对以往观点的认识,并进一步阐发新的思考。孙景华著有《中国人的管理逻辑》等书,也有办企业的实际经历。希望能够与他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于立论的角度
“融合创造财富”是直接经济理论的核心命题。孙景华先生自谦“至今分不清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界”,搞不太清楚我“究竟是基于哪个角度而得出的结论”,他比较侧重于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立论。其实我认为,在这个命题上,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角度并不矛盾。
“直接经济”是针对庞巴维克的“迂回经济”而提出的相反概念;“融合”是针对亚当・斯密的“分工”而提出的相反概念。庞巴维克用“迂回经济”、亚当・斯密用“分工”来概括工业化的特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生产方式立论。我根据戴尔“直接商业模式”的实践,描述与斯密的“分工”、 庞巴维克的“迂回经济”特征相反的“直接经济”,也是从生产方式立论。这样一种概括角度,在经济学中确实不太常见,因为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常用的方法。从生产方式角度立论的优点在于,兼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没有“生产力”这个概念;技术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又不太谈生产关系;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谈的既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也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而是二者的统一,即生产方式,所以主流经济学面对第三次浪潮,在理论上总是对不准焦聚。
管理学没有主流经济学这方面的学科缺陷,从开宗立派到现在,一直没放弃“自然-社会”的双重属性。管理学的自然属性有利于从生产力角度观察问题,社会属性有利于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观察问题,所以它更容易理解第三次浪潮这种生产方式上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景华先生从管理的角度立论,是十分正确的。
不过,我还是有一点方法论上的建议。无论是斯密的“分工”,还是庞巴维克的“迂回经济”,都是对经济现象的“形而上”思考。这与管理学就现象谈现象所涉及的“分工”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我希望大家在思考“直接经济”和“融合”时,能更多从本原上,也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基本关系上,想一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不同点在哪里,而不要只局限在我们眼前的工业化实践中。
融合的价值基础:意义价值
领导变革时代,经济学重价值;管理承平时代,经济学重实证。因为今天的时代特征属于变革,所以要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价值论。
1、意义价值是融合的价值基础
孙景华先生说我“关于未来财富来自‘融合’的结论,既震撼又惊心”,“但论证它却变得漫不经心、十分粗糙,很难令人接受”,他说得很对。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做到“非十年不将军,无一日不拱卒”,今后要多下实证功夫。不过,这里我想提出一个价值型问题。
许多人凭着工业化的经验,不接受直接经济的融合论。我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不在论证上。我们必须给“融合”提供一个更为基本的价值论基础,《体验经济》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到。我最近有一个新的还未完全定型的想法,顺便提出来一并讨论。我认为,意义先于融合,融合的价值论基础是意义价值。意义的价值在于个人通过信息和知识获得快乐和幸福,或者说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意义价值,是迄今为止经济学还没有重视起来的商品的第三重属性。最接近“意义价值”定义的经济学家,依次是边沁、卡尼曼、奚恺元、黄有光、陈惠雄五位。意义价值,在古典经济学中就是指快乐和幸福这种终极福利价值。但我觉得,快乐、幸福只是意义价值主观的一面,信息和知识才是意义价值客观的一面。光说快乐,很难把信息革命的生产力―信息和知识―概括进去;反过来,光说信息,也很难把信息革命的社会目的―以人为本―概括进去;只有意义可以把两方面都概括好。孙景华先生也许是由于没有看到《体验经济》的第三部分,所以将融合与我所说的“个性的彻底解放”、“彻底的将决策权回归个人”对立起来了。
自然经济的价值基础,是我们后来用“使用价值”概括的那种价值的自然属性;工业经济的价值基础,是交换价值;信息经济的价值基础,是意义价值。
交换价值和意义价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交换价值是一种工具价值,意义价值是一种目的价值(终极价值)。主流经济学缺乏对意义价值这种终极价值的描述,倒是福利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意义价值。卡尼曼最主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把这两种价值区分开来了。他称之为两种效用,前者是马歇尔意义上的效用(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后者是边沁意义上的效用(快乐);一种是工具性的中间价值,一种是用户终极的价值。我认为卡尼曼说的这种与马歇尔意义上的效用相对独立的效用,就是意义价值。
2、意义只能存在于融合这种和谐形态之中
意义价值是融合的最终根据。摆脱就现象谈现象的理论纠缠,我们可以看到,融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是指复归,是大道归一。
第一,意义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为终极价值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是统一的,不是分立的。经济人理性的价值基础,只能是工具理性,这注定它只能是二元的。二元论是分工的最终价值基础;人的快乐和幸福作为目的价值,只能是一元的,一元论是融合的最终价值基础。这种融合,是从手段向目的的复归。
第二,意义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为终极价值是生命性的,不是机械性的,是有机论的,不是原子论的。分工以契约为前提,契约以原子论为前提;融合以信任为前提,信任以有机论为前提。在这个价值判断上,孙景华先生误读了我。其实,孙景华先生强调新经济从利己向利他转变的观点并不确切,因为这个利他实际上是主体间性,而主体间性并无利己利他之别,只是一种人际融合。这种融合,是从异化转向复归。
在纯粹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旅游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说,政府在旅游管理方面所发挥的职能对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本身也并不完美,在行使相关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仍旧还存在着不少局限性。本文以经济学为视角,对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以及政府要如何进行旅游职能管理这两个问题作了具体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管理职能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
经济学视角;政府;旅游管理职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到底应当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在当前来看,仍旧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相关实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越位”行使职权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虽然引发这些争议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政府管理职能邢世得是否得当必定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为何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
(一)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是指信息的结构不对称,即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所没有的、但却对其有着重要利益影响的信息。在这样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完全竞争前提下所具备的效率性就会被大大降低,甚至会被完全失去,进而影响交易双方“双赢”交易的促成。在旅游这一市场上,旅游产品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用一种非常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对其进行测度和加以表现的。对旅游者而言,其在事前所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服务质量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大多是根据根据口碑或者企业的宣传来决定其所要支付的价格的,旅游者在现场的消费特质才是影响其所获得的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其对支付价格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如此一来,那些质量非常好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中基本是不具备较大优势的,大多企业到后来可能够会选择降低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者是退出这一市场。正是因为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才导致了旅游这一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来越严重,旅行社用尽各种各样的手段与方法来欺诈游客的事件更是层出不清,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秩序,极不利于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成谬误
在经济学研究当中,合成谬误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认识性错误,即认为对某一个体中适用的情形,在整个群体当中也是同样适用的。而事实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对个体来说是理性决策的行为,对群体来说,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行为。在旅游业中,这种现象是极为常见的。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价格上存在的合成谬误。某些个别的旅游企业为了增加收益,就刻意地压低价格,这时候在该企业的认知里,是希望其他企业保持原来的价格的。那么,对这个企业来说,这一降价增收的决策可以说是理性的。但是,当所有同质企业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时,对这些单个的企业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使得自己的境地变得更加尴尬。且这种由企业间任性竞争导致的不良后果,通过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协调和调控。另一方面,在旅游投资上,也存在着合成谬误现象。当某一个旅游项目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其他的旅游企业便会进行模仿,由于对旅游市场供需状况的把握不足,大多是通过对适用性的预期来对后来的收益进行推断,这种盲目性决策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似性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由此而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极其容易面临失败的威胁了。
二、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内容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中,作为政府,在行使相应的旅游管理职能过程中,应当要有弹性,对那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避免进行直接的干预。当市场出现不完备地方,或者处于失衡险境时,才进行有效的介入。在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曾指出,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少应当履行如下四种职能:立法职能、规划职能、协调职能和投资职能。与此同时,还要完成如下五个基本目标:为居民出行提供服务、满足居民度假和闲暇的权利、从事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推动旅游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和建设、保护自然并协调环境的共生。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来说,旅游发展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政府所应该采取的政策与措施等也应该是有差异的,具体职能的行使也是有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法规、营销规划、公共服务以及信息管理等都是其应当要行使的基本职能。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针对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计划主导,还是由旅游市场本身这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就前者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而言,就是指根据旅游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将市场为主,对资源进行配置,由此而使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为旅游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后者市场主导型发展战略而言,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提法其实并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当前的旅游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由此可见,想要从文字上来对其加以区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具体实践也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应该是明确的,作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守夜人”角色,以促进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
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合成谬误要求政府必须要加强旅游职能管理。并且,旅游经济要想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找到政府职能行使和旅游市场作用的平衡点,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总供给总需求
一、引言
在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振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受到了挑战。从短期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减缓上,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仅有6.9%,创近20年的最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寻找到有效的经济调节方式,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同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愈显重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针对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界有以下几种认识:其一,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供给学派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定的启示,为中国经济注入一泓清泉。因此,应该发展“新供给学派”,并从供给管理的层面,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其二,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还在于需求侧,利用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未来可能会面临经济风险,我们要准备好合理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总需求,保证中国在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其三,目前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明智的,但我们要警惕改革“穿上新自由主义的外衣”。
面对以上经济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同认识,本文利用宏观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和推进途径进行了分析。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结构性”。“供给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入手点在供给端,即强调从产品的供给层面入手来调节经济。“结构性”指的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是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由此,很明显,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从供给端调节经济结构,通过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解决我国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根本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现有结构性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不妨直接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利用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总需求来重新认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中,最常见的模型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它往往是在解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时使用,但本文认为,利用这个最常见的模型,就可以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文认为,对经济的调节往往分为以下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利用需求管理调节经济。在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存在过剩。这时,通过需求管理的方式,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可以扩大产量,使产量不断的趋近于自然产量。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调节经济的方式。我国的需求管理,往往是通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架马车”来实现的。
第二个环节,利用短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在由于短期总供给缩减,导致出现滞胀的情况时,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扩大短期总供给,将经济从滞胀中拉回正常水平。美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便是如此。
第三个环节,利用长期供给管理调节经济。当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已经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时,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促进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调节长期的总供给,也就是说,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至于如何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增加经济体所具有的资源量;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第四个环节,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当经济中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时,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而不存在过剩,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本文认为,在现实经济的调节过程中,由于经济现状的复杂性,这四个环节往往是并行的,也就是根据现有的经济状况同时对这四个环节进行调节,而不是单纯的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调节或者几个环节以一定顺序进行调节。但也必须指出,这四个环节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的序列关系的。
这4个环节的序列关系表现在: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第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
一开始,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促进资源的利用,来使产量不断逼近潜在自然产量。
此后,产量达到潜在自然产量,这说明经济体内的资源已经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过剩的资源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三个环节,扩大现有经济体的潜在自然产量,使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再次小于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从而经济体重新可以通过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来调节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虽然资源已经全部被利用,但由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产量并没有达到由长期总供给决定的潜在自然产量的现象。这是由于经济体内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第四个环节对其进行调节,优化资源的配置。
五、利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看我国的经济问题
利用上述我们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基本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是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
一方面,我国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内部的“供需错配”上。因此,需要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将更多的资源从效率低的企业中释放出来交给效率高的企业,即需要在第四个环节上进行调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过剩现象将不复存在,原有的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促进增长,已经无法作为主要手段用于在第三个环节上进行的调节。即促进潜在自然产量提高,已经无法将增加资源量作为主要手段,而需要在技术进步上做文章。于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完成的是两方面的任务:优化资源的配置、促进技术的进步。
由此,我们可以指出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里根时期的“里根经济学”是有差异的。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着手的是第二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缓解当时的滞胀问题。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手的是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的调节,目标是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六、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兼顾这四个环节的同时,将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上的。对此,我们认为,我国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兼顾这四个环节,不能因为改革的重点在于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就忽视第一环节和第二个环节在经济调节中的重要性。
第二,在第四个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中,由于市场是通过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在配置资源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政府不能任凭这些问题的出现,而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第三,促进技术的进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注重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导刊,2016年2月.
[2]龚刚.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赵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点论”.成都日报,2016年4月13日.
[4]张云.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3月.
[5]王元地等.“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我认为教师的作用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使学生学会了什么。大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获取信息,怎样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更多的在于老师怎样去灵活、巧妙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在大学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呢?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适度激励,培养热情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往往取决于老师传授知识时的氛围。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首要的。其中,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采取适度的激励。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设计的教学语言和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状态,这类激励可视为直接激励。其具体方法有:
1、结合授课内容多提出一些扩散性问题。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有多种,如判别性的、叙述性的等。但只有扩散性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特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经济现象易于提出这种扩散性问题。例如“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这类问题的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但它所追求的是学生独到的见解,这便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来做答。
2、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气氛。一般来讲,要留更多的机会来让学生讲,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有看、听、写、讲几种形式。从教学情况看,看和听的思维效率相对较低,写的思维效率相对较高而讲的思维效率最高。很多的创造性思维极其结果的展示都是在讲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舞台。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较易设计成讨论、发言等形式的课堂,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例如,在讲消费理论时,可以将凯恩斯消费理论、永久性收入假说中的观点拿来设计一些辩论式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组辩论。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既锻炼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才,还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看似枯燥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精心准备,变教为导
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解决各种复杂经济学问题的必要工具,同时也给经济学家带来了很多的灵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然后就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学在经济学中作用。
关键词:
数学;经济学;应用策略
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将数学工具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促使经济学获得了更加科学、精密的发展。如今,数学已成为经济学分析所不可缺少的一门工具,加强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用数学工具来分析、解释一些经济学现象及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这门重要的理论体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起到了三点作用:首先,在经济学中,经常需要对一些前提条件提出假设,这时就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从而使问题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其次,利用数学思维分析、论证经济学的某些观点,能够使研究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再次,在得出某些经济学结论时,如果用相应的数学统计数据加以说明,将使结论更具可靠性和说服性。
2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2.1函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函数”是反映量与量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数学映衬形式,也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数学工具。在经济学分析中,经常涉及的经济量有价格、成本、效益等,当需要分析这些经济量之间的关系时,就要用到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分析,理清该问题中存在哪些函数关系,进而总结出经济学问题的规律和实质。在经济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经济函数:收益函数、利润函数、成本函数、供给函数、利息函数等。
2.2最值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最值问题是经济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怎样分配物料才能达到最高产量、怎样安排生产计划才能获得最高利润等,对于此类问题,可从数学角度归结为求函数最值的问题。例如,在研究收入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时,假设产品的价格一定,则产量越高收入越多,然而,取得最大收入并不等同于获得最高利润,仅在产量达到某一数值时,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就涉及到函数最值的求解。通过求解函数的一阶导数,找出其中可能出现最值的点,比如驻点、区间端点、不可导点等,再分别比较各点的函数值大小,就能得出最佳利润方案。
2.3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是因变量变化量与自变量变化量之比,它反映了因变量相较于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导数在经济学问题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分析中往往涉及变化率的问题,具体包括瞬时变化率与平均变化率两个方面。其中,平均变化率主要用来描述年产量、成本以及利润等在某个区间内平均变化,而瞬时变化率就相当于数学函数中的导数,在经济学中主要用来分析一些边际问题,如边际成本、边际需求、边际效益等。在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中,商家不但要关注边际分析,也要进行相应的弹性分析,例如,原价10元与原价100元的商品同时涨价1元,其涨价幅度是不一样的,虽然变化的绝对量都是1元,但该变化量与原价的比值明显不同,这其实就涉及到了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弹性原理。在实际生产中,若商家忽视边际分析而一味的生产,必然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若商家忽视需求和价格的弹性分析,则很难取得最大利润。而在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方面,最有效的数学工具就是导数,其能够给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其制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2.4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积分与微分互为逆运算,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对已知函数求积分,从而求得总经济量的函数关系。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主要是定积分这一概念,通过定积分可以求得原函数在某范围内的具体变化量,因此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往往要用改变上限的定积分来对总经济量函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某产品的价格y随销量x的变化而变化,即y是x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求出销量由a变化为b时的收益,便可以采用定积分的方式进行计算。
3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注意事项
数学是经济学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经济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只要掌握了数学这门工具,就能把一些的复杂的经济问题抽象化,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和论证,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但经济学除了数学属性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很多局限之处,必须在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下分析问题,才能发挥数学的真正作用。具体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学问题不是数学问题的简单叠加,并非所有的经济学要素都可以进行数字化的转化,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必须意识到,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分支之一,其影响因素无处不在,如社会制度、文化哲学、法律道德等都会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经济学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觉为基础,只有抓住经济学的学科本质,发现现实中的经济规律,方能得出合理、可靠的经济学结论。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提出特定条件的假设,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从而使经济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再次,数学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唯一工具,在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时,出了数学建模之外,也要灵活地运用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以免研究方向的单一化,促使经济学取得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数学的帮助与支持。因此,要善于利用数学这门工具,在充分认识到数学重要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数学在经济学分析中的优势与作用,为经济学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左晋成 单位:山东海阳市中英文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