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5 11:4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篇(1)

>> 旅游: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功能探讨 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影响 浅析人口老龄化下的旅游产业创新 人口老龄化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关于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 试析人口老龄化对未来旅游市场的影响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旅游业创新思考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策略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影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探讨 老龄化背景下丽江拉市海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人口老龄化语境下旅游产品创意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旅游市场管理策略研究 城镇人口老龄化与国内旅游消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积极应对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最优策略 成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对策 老龄化背景下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关于新疆地区积极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邱洁威,查爱苹.国外社会旅游概念解读:内涵、困境、根源及新构想[J].旅游学刊,2015.3(95-104)

[12]苏琨,郝索,刘迎辉.福利旅游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J].2013.1(33-40)

[13]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3(35-43)

[14]王彦斌,许卫高.老龄化、社会资本与积极老龄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5(60-66)

[15]邬沧萍,杜鹏,姚远,姜向群.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余甜,薛群慧.国内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9(31-36)

[17]张华初.我国老年人旅游参与的内在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4.1(74-78)

[18]cathyH.C.Hsu,LipingA.Cai,KevinK.F.Wong.A model of senior tourism motivations―Anecdote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J].Tortism Management,2007(1262-1273)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人力资源开发 老年人力资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1年4月28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过后,国家统计局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据统计,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7%,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如图1,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上升1.91个百分点。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早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众多老年闲置人口,造成劳动人口比重下降、老年赡养系数上升、国家老龄类支出增多等诸多不利影响 [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熊必俊(1993年)阐述了老有所为理论,提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使老龄化社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我国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陶思敏、孙宏英(2000年)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认为老龄化群体规模较大,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特点基础上,熊斌(2004年)论述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意义和困难,认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一方面能够缓解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另一方面能够调整老年人的各种不良心态。王树新、杨彦(2005年)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策略构想。认为老年人是各项建设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即经验优势、智能优势和文化优势。

2.人口老龄化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2.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20世纪中叶联合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又将老年人口的起始年龄定义为60岁。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接受人口老龄化概念,“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人口老龄化尤其是指老年状态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2]。

联合国提出了一套对人口年龄划分的类型标准,如表1,它规定了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于7%的国家或地区称之为老年型社会或人口老年型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为4%到7%的国家或地区称为成年型社会,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在4%以下的称之为年轻型社会。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纳德尔在1989年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企业雇主所提供的学习经验导致雇员行为绩效改善和个体成长的可能性”。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工作中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其与工作的相关性。美国培训与开发学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为:“人力资源开发是综合利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等手段来改进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效率。”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职业生涯开发、组织开发和管理开发四个主要部分,通过对雇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组织手段都方式提高个人的效率。其中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相关组织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与合理使用的所有活动。

3.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4]。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物质、制度等各种准备还不足,还存在许多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和偏见

思想认识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关键。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认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与青年人争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来自老年人自身的问题 [5]。通过王红漫2001年对老年人再就业状况的抽样,结果显示,未再就业老年人中,37.8%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不好而不再继续工作,21.7%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8.0%是因为子女不赞成,另有32.5%的老年人则是自己不想再工作 [6]。

3.2缺乏政府规划,各项政策不完善

相关政策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落实不到位。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已就业的老年人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些老人难免会感觉受到歧视,并且随后产生离岗的想法。二是老年人再就业后的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经常会出现高质低价的现象,没有实行同工同酬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影响到老年人工作的积极性。

3.3没有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机制相对来说不够健全,因而造成就业率普遍不高,我国现阶段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主要途径的是强关系网,也就是由家庭或家族关系构成的亲属亲戚和朋友关系结构,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再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而从表2看来也表明了城镇老年人的就业途径主要依靠委托亲友介绍,这说明国家组建的相关正式组织,组织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6] 。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妇女生活

一、相关概念简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老龄化现状

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l 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

而且女性老龄人口在总老龄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北京市2013年做的一次老龄人口普查为例:在百岁老人中,性别比例相差非常悬殊,其中男性仅190人,女性399人,男性不到女性的一半。而在6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92.7:100。事实上,8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就已经只有大约女性的一半。除了复杂的性别基因等原因,有健康专家分析,男性压力普遍大于女性,男性更加不注重健康养生,也导致高龄男性大幅少于女性。

三、老龄化趋势下妇女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作为老龄化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理和文化传统等原因,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城市老年妇女的弱势现状备受关注。同时,年轻的妇女其生存发展状况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也讲遭受严峻挑战。

(一)老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老龄妇女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年老的妇女习惯了之前的忙碌与操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为家庭和儿女忙碌。妇女区别于男性的心理敏感性,使得他们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怕给儿女添负担。所以,这些老年妇女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而言会更大。

老年妇女对亲情和情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们更多的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强烈的意愿想融入到子女的生活中。但是,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尤其是在婆媳相处过程中,更易产生冲突和家庭矛盾。之前曾经有关很多案例,甚至因为家庭矛盾和婆媳关系最终导致命案。

(二)已婚青年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

妇女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中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这些已婚妇女既要工作,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家务,同时要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而老龄化趋势的加强,加之目前很多青年人都是独生子女,往往一个家庭就形成了“一、二、四”的结构:上面有双方的4名老人需要赡养,下面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中的男人一般只负责在外打拼,而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的重任便落在这些青年妇女身上。

来自家庭养老扶幼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会使得这些妇女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折磨,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指导和宣泄。所以,这些青年妇女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不断上升,女性癌症患者的比率也不断攀升,生存现状堪忧。

(三)老龄化给妇女就业带来的机遇

人口老龄化使得需要照顾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为老社会服务需求不断攀升。而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内心,以及天生容易取得老年人信任的特点,使得妇女在老龄人口服务工作中十分受欢迎。

当今,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逐步兴起,而且市场需求逐渐火爆,工资收入也很可观。但是很多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岗位主要招聘的是妇女。如针对老年人生活的护工岗位、老年社区服务人员、老年大学工作人员等都比较偏向于女性工作者。所以,人口老龄化能够为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有助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

篇(4)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基于构建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的理念,政府需要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发展老年社会公共服务;研究制定适当的人口政策,加强人口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老年产业化建设,并加强国际合作;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城市及社区建设;改进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等,实现世界城市环境、经济、社会与人口的统一协调发展。

关键词:世界城市 人口老龄化 生态和谐 可持续发展

世界城市的内涵及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

关于世界城市或者国际城市,在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概念和衡量标准。综合各方面研究,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其中,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是基础,而国际化职能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其世界性的经济职能作用和竞争力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三个,即纽约、伦敦、东京,它们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一些观点认为还包括亚洲的大城市,如香港、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一般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特点,即世界城市的13项指标:国际性、为人熟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且具影响力;相当大的人口;重要的国际机场;先进的交通系统;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设有相关的移民社区,西方城市要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流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浓厚的文化气息;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大的体育社群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的能力和经验;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但由于各个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结构的差异,以及全球化经济格局中职能分工的差异,世界城市在类型上也表现出多样性或差异性。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提出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三步到2050年成为世界城市。北京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随之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上海在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并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成为联系世界又服务全国的枢纽、国内外资源配置中心、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信息交换和生成中枢,达到高度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水平。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标志为: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具备开放统一、竞争有序、诚信运作的市场体系,市场运行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成为国际上交易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资源丰富,信息交换频繁,信息辐射明显,经济与社会运行的信息化程度高,经济信息高度发育;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监督、市场依法运行,具备结构合理、责权分明、运转高效的法治环境,即成为国际领先的法治城市。2011-2020年是世博会后期效应全面释放的阶段,也是上海全面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以其出色的应对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力量。这有力地提升了北京、上海作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级,从而为向世界城市目标迈进提供了机遇。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遭遇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资料显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等。其中,上海老年人口比例18.48%,位居全国第一,北京的老龄人口占13.66%,居全国第四。

(一)北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主要趋势

北京市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老年人口现状和人口老龄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老龄化程度高出全国总体水平;城乡之间老龄化程度存在差异;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同步;老年家庭空巢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受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有逐步改善的趋势;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京市老龄化的速度。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阶段是2000-2015年左右,是人口老龄化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3%,总抚养比将不会超过50%(国际上多以50%作为衡量抚养比高低的标准)。第二阶段是2015-2035年左右,是人口老龄化的成熟阶段,老龄化达到中度水平。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数预计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口总数增长近一倍,由2015年的280万左右上升到2035年550万左右,总人口抚养比从50%左右上升到65%左右。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预计从2015年38万上升到2040年的75万。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人口红利期”已结束,开始步入“人口亏损期”。第三阶段是2035年以后,是人口老龄化的稳定阶段。老年人口总量增长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向稳定,可这一阶段老龄化程度达到重度水平,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重将接近20%。这一时期北京市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亏损”效应显著。

(二)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主要趋势

人口老龄化正日益成为上海加速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早在1979年,上海就在中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30年多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国之最,目前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已达81.28岁。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为老龄人口总量大、程度高。截至2008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300万,占户籍人口将近22%,老龄人口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与全国相比,上海老龄化发展速度快,2005年到2008年间,以平均每年新增10万老年人的速度发展。

据2002-2050年的预测资料显示,上海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在这10来年间,上海户籍总人口可以控制在1400万人以内,但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01年的246.61万人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325.6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78万人。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指数将从2001年的18.58%上升到2010年的23.29%。第二阶段2011-2030年,为迅猛增长期。这20年间,上海户籍总人口始终在1400万人左右徘徊,但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至2030年将猛增到561.2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78万人,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指数高达40.28%。期望寿命男性为79.13岁,女性为83.41岁,均比2001年增长2岁。80岁及其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101.30万人,比2001年的33.95万人增长了将近3倍。这一时期,上海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将为世界之罕见。第三阶段2031-2050年,为缓慢增长期。这20年间,上海的户籍老年人口开始出现连年下降,平均每年减少3.13万人,但仍保持在500万人左右。由于上一阶段后期人口出生率出现连年持续的负增长,而老龄化指数却居高不下,还略有上升,为41.63%。这一时期上海的常住老年人口却还在逐年增加,峰值在2042年,达到740万人,从2043年才开始出现少量的减少,老龄化指数最高值为41.94%,这是上海老龄化的峰顶。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口老龄化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社会用于老年人的支出加大,社会积累下降,劳动资源率(劳动力资源量与总人口之比)下降。上海的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负担系数增加。1986年,上海市老年负担系数为21.3%,1990年上升到24.5%,2000年上升为29.6%,每3.4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个老人;到2010年,老年负担系数将增加到37.6%,到2030年增加的幅度更大,将达到87.7%,即每1.2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个老人。1996年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857万,占总人口的68%,到2025年绝对数下降到792万,劳动资源率下降10个百分点。随之带来社会消费结构、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城市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宏观方面由于老年人人口的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闲暇活动、文化教育、居住环境、乃至法律法规等等,都会产生新的需求,发生相应变化。微观方面主要是家庭结构变化,特别是家庭小型化和家庭功能削弱,对家庭养老的传统带来挑战,要求社会增建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福利设施和公共场所,同时老人瞻养、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乃至住房等问题都将日益突出。

第三,人口老龄化对世界城市的医疗保健事业带来影响。老年人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多,医疗费用消耗高;残疾、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加,老年人医疗费负担重;老年慢性病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占床位的比例增加。

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应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统一。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也可能是阻碍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看,一定程度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实现适度人口目标所必需的。老龄化的不同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始阶段,也就是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红利期”,如果有效利用初始阶段的红利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人口老龄化的重度阶段也可以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之,如果不能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机会,没有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就可能使人口老龄化的重度阶段“人口亏损期”的负面影响倍增,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不存在截然对立的矛盾,通过协调一切积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到21世纪前几十年中的某年,在人类历史上,将会第一次出现各国绝大多数男人、女人和儿童居住在城市之中的现象”,“世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的、具有效率的、安全的、健康的、具有人性的”。对应于城市公共事务的三大领域,可持续发展城市管理的基本准则可以归纳为经济、公平、生态。这意味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城市引向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友好的状态(诸大建,2004)。我国上海和北京已经确立了建设成为21世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目标,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框架下,世界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高速度、高质量、高人本”。即高速度――保持长时期、低代价的经济增长;高质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整合;高人本化――提高大都市的生活质量。这三个方面都给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世界城市建设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策略

为应对世界城市建设中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为政策选择提供建议思路。

(一)大力发展老年社会公共服务

在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政府日益强调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在人口老龄化城市中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最有代表性的是社区服务和医疗服务。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近年来虽然已经在局部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但与国外发达城市的社区相比,总体而言,社区服务及功能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社区的公共服务要达到国际化标准,还需要城市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用国际标准来建社区,尤其是社区医疗体系必须逐步壮大,让老年人真正在“居家养老”的政策思路下,依靠社区实现养老。

(二)研究制定适当的世界城市人口政策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和人力资源与国际上比较存在明显滞后。北京、上海在人口分布密度处于高度不均衡状态。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过高,黄浦、卢湾、静安、南市等区每平方公里人口高达3-5万人;而城市郊区却人口稀少,有的每平方公里只有几百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北京、上海与国际城市相比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海目前在试点有条件地适用计划生育政策,以调整人口结构。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要建设世界城市,城市应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一方面需适当引进外来人口,填补年轻劳动力的不足,分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对外来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外来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不断完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和措施,合理有序地引进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对外来人口一视同仁,逐渐打破限制,不仅使外来人口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还要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医疗保障。

(三)积极推进世界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

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老年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初步形成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老年服务体系,完善居家服务,并鼓励社会机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并倡导更充实的志愿服务。

(四)加快开发老年产业并加强国际合作

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经有相当规模,老龄服务和产品具有很强的实力,并且一些项目已经开始在我国发展。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城市及社区建设

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可以积极挖掘这一资源,采取各种形式,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老年人口增多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也提升了世界城市中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为营造良好的大都市市民参与型的政策生态打下基础。

(六)科学布局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高标准贯彻落实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定位就不仅意味着城市是国家的城市、国际的城市、文化的城市,也是宜居的城市。宜居城市是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中,如何尽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医疗设施、殡葬设施、保障性住房、地震避难场所等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生活的规划。人口老龄化不仅是本身的变化,也是养老模式、住房需求的变化。居住是人类赖以生存满足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受到社会生活、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随着世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居住观念,加上老年人自身生理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大城市老人对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意味着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及建筑物要实施无障碍设计、可移动性以及安全性、舒适性,还要能弥补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老人居室要具有私密性;老人居住方式应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近年来北京、上海,相继兴建了一些规模较大的老年公寓。它是供健康老人集中居住的专用住宅,一般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或者由有经济来源的老人集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属于公益性质的住宅,入住的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等级和服务档次。这种设备齐全、功能良好、符合老人安享晚年需要的老年公寓,其示范效应已在北京、上海受到老年群众和家庭的欢迎。它像家庭一样,有适合老人独立居住的单人住宅,带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厕所等。其设施考虑到老年人的方便、舒适、安全。比如有防滑地面、防跌扶手、坐式便器、紧急呼救装置等。公寓内应有各种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设施,有专门的服务人员和医疗人员。老人住进公寓就如同住在家里一样,所不同的是,这里有服务人员提供所需的一切社会服务项目。老年公寓根据老年人不同年龄来设计、修建。各年龄段的老年人衰老程度不同、健康状况不一样,对住宅的居住条件和服务要求也不同,相应地把老年居住区分成几类,比如:生理和生活能力完全自理的、半自理的、护理的、特别护理的等。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还应继续扩大建设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干休所等福利设施,除收养社会孤老外,也开始向社会开放,并创造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以适应老年人的养老心理和多层次的需求。

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需考虑邻近有无可利用的城市公用设施,如商业网点、交通站点、活动中心、公园绿地及宗教活动设施等。还应考虑环境安全,如增设老年人步行通道等。有利开发利用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进老年社区的有效利用和发展。

改进老年人住宅无障碍化设计。城市老人居住问题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而日益突出。总体来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有限,因而在研究和设计老人住宅时,应从普通住宅设计着手,强调在不增加或者少量增加建造费用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老人在居住方面的特殊需要,同时考虑到住宅本身的通用性和功能的兼容性,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郁著.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启宇著.谋划中国的世界城市――面向21世纪中叶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64-03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关于老龄产业的界定

目前人们对老龄产业内涵的认识存在四种基本观点:第一,老龄产业就是为老服务业;第二,老龄产业是除了农业以外的、为满足老人特殊需求的工业、商业和信息业实体的集合;第三,老龄产业是包括第一二三四次产业在内的为满足老人特殊需求的企业的集合;第四,老龄产业是所有那些为了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所从事生产、加工、运输、商业、信息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企业(包括老人经济实体)的集合。上述界定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强调老龄产业的服务对象为老人,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老龄产业的界定的外延不同。笔者认为,老龄产业是指目标服务对象锁定为老年人口的产业体系,它包括所有专门为老人提品、服务和就业机会的赢利性经济实体。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由于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产业群,是21世纪我国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而发展成的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产业。其基本面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老龄产业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特殊性,即老龄产业的目标对象锁定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综合性,既表现为它是一个横跨第一、二、三、四次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又表现为老龄产业是一个包含众多、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子市场的综合性的大市场体系。微利性,是指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在单项产品或单项服务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与从事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小。这种单项产品的平均利润的微利性并不等于我们主张老龄产业应该走福利性的道路,恰恰表明了老龄产业在走市场化道路上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老龄产业的基本现状

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提出了划分年龄的标准。关于老龄化国际上的定义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到2000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7.0%,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0.3%,可以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我国人口已经面临老龄化形势。200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3.26%。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国老年人口已近1.78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据我国学者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37亿,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2%。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并将于“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一个人口老龄化冲击波。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也是指人口的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比”上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增速快、未富先老和发展不平衡四个特点。面对高速而来的老龄化时代,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已经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形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老龄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日益膨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不仅有利于老龄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且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已快速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以每年近千万的速度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消费市场人群结构的变化,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老年群体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消费规模是1万亿,2020年将达到4万亿,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我国目前的老年产业没有能“供其所需”,和国外相比落后了半个世纪。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应努力开拓老年市场,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加强老龄产业理论研究,此项工作将对“长寿时代”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意义深远。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老龄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指导

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基本制度作支撑。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龄产业必须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但到目前为止,针对如何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进老龄事业的产业化发展,还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老龄产业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包括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涉及工商、民政、老龄委员会、财政、劳动、社会保障、计委、国税、地税、物价、银行等许多部门,这样就导致在老年保障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出多门,难以协调统一,缺乏互补与合力的问题。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龄产业投资审批手续繁杂,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者在财税、金融、地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政策与资金的双重缺位,造成目前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使当前老龄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规模和结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程度低、覆盖率低、社会养老概念差、家庭养老概念重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一种“低工资,高福利”,由政府和企业包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低水平的全民福利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它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进展相对缓慢和滞后。因此,尽管改革以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均有显著提高,城镇职工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也随之增长,但由于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一些制度和举措尚未落实并实施,个别地方在政策执行中又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都无形之中增大了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老龄人口消费结构单一和消费需求不足

首先,我国老龄市场具有其特殊性,老龄人口的消费行为具有平稳化和退行性特征。老龄人口消费模式多为理智型的消费类型,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消费支出比较少,因此,拓宽老人消费结构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关键。其次,传统观念影响老龄消费需求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观念陈旧、落后,消费结构不合理和消费社会化程度低。老龄消费重积累、轻消费,高层次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精神文化消费较少;重子孙,轻自身,很多老年人的消费支出大部分都用在子孙身上。老年人的消费主要集中于生存资料消费、物质资料消费,而享受性、发展性资料的消费、精神文化消费、生态消费、服务消费比重太小。

(四)老年用品、服务及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滞后

首先,老年用品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手杖、轮椅等以及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即使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很难找到老年消费品专卖店,即使有一些,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保健型、方便型、舒适型商品也少之又少。其次,在老年服务业领域,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滞后中的滞后。再者,在老年休闲文化领域,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是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可自由支配收入高,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专门针对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潜力巨大。

(五)养老机构缺少行业规范问题颇多

1.报批程序不到位,便急于仓促上马,留下隐患。

2.入住率低,经济效益低,亏损面广。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急需老龄机构的扩展,但现在市场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另一方面,老年公寓建好后却大量闲置,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低入住率及其他原因造成政府投入的有效回报率降低,投入效益得不到实现,进而迫使许多社会力量撤出或不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严重影响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3.将老年公寓集中在远离人群的偏僻郊区,不利于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及参与社会的发展,使许多老年人产生已被隔离、打入另册的感觉。加上这样的老年公寓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一般老人住不起,致使一些已建成多年的老年公寓至今无人问津。

4.缺少统一行业标准,服务人员素质尚须培养和提高。许多省市的养老机构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其服务质量无法测评和监督。大多数老年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或专业的技术培训。这在护理老年人,特别是护理生命脆弱的高龄老人时是非常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三、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从国际经验看,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都起着扶持、指导和催化作用。建立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必将为老龄产业顺利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相关的法律文件,为集体、个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组织及个人在我国国内兴办为老服务机构提供政策依据,也使负责这项工作的老龄或民政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操作。

同时,应在调研、试点基础上,尽快制订统一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为各地方制定和实施老龄产业政策提供参照依据。政府有必要在老龄产业发展初期,根据老年人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领域的发展特点,将老龄产业的发展加以正确定位,分阶段适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使得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

(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口的购买力

制约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障碍之一,就是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购买力有限,“未富先老”。老龄人口收入的增长有赖于老年人口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保障机制的健全,提高老年人购买力水平的一个根本举措就是要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保证并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把商业医疗保险定位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好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合理的经济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消费教育,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

老年人消费观念更新与否,也关系到老龄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要促进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必须让老年人意识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适度消费是必要的。今后不仅要加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还要扩大老龄产品和服务的宣传范围,积极引导老年人更新消费观念;同时应加强消费教育,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其中包括:第一,加强基础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提高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如开办老年大学等。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老年人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增强维权意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第三,通过多种形式,向老年人普及消费知识,帮助老年人科学消费。

(四)积极培育老龄用品、服务和休闲文化市场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衣、食、住、行、用、医、娱、学、乐、为等方面,对消费产品和社会服务有不同要求,而这些要求又随地域、性别、文化、习俗、家庭、收入等背景的差异有所不同,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多元、丰富多彩的老年人需求市场。老龄产业的发展应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特点。同时还需加强老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改善银色消费的人文环境:在城市,重点建设适量的老年公园,这是一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老年综合活动设施,它包括室内和露天场所。室内场所主要供老人们聊天、下棋、打牌等,而露天场所往往是用来健身,如跳舞、打门球、练气功等。在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充分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之间需求差异;在农村应以村为单位,设立老年公共文化活动室,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此外还可以社区、单位为基础,组建各种老年人业余爱好组织,如老年书画协会、老年京剧协会、老年象棋协会等。

(五)制定统一标准,强化服务意识

国家对养老机构中的居住标准、居住环境、管理规则、服务内容等,应制定出统一而具体的标准,制止在兴办养老机构中的随意性,保证老年人能在达标的养老机构中舒适而放心地生活。同时,应加强对养老机构中工作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自觉执行国家的相关管理规定,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对参与服务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学习,授予相关的医疗护理、家庭照料、环境卫生、电器使用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教育他们树立起“今天的老年人,就是明天的自己”,为老年人服务光荣的思想。各地政府、涉老部门应不断地组织检查、监督,适时地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广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 陈晓莉,杜小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

[2] 郭敏.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7.

[3] 胡晓.中国社会救助的理论进路与现实出路――基于公共政策变迁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09,(3).

[4] 张之望,王海英.老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3).

篇(6)

关键词:老龄社会 养老问题 思考

有研究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8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从13.26%逐渐增长至16.00%,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群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呼吁社会对养老机构的帮助和照顾。因此本文中针对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做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一、老龄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龄化社会的体系:人口老龄化社会属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我国近年来仍属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对于科学全面的认识老龄化社会问题相当重要。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重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综合飞速发展,一方面为生育政策的改变。就现状来看,我国对老龄化相关知识仍较为局限,且部分人群将老龄人群视为社会负担,忽略了老龄化属于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因此应加强社会、家庭、个人对老龄化社会的看法。我国在面对老龄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等现象时,还未做到完善,因此现如今老龄政策体现仍处于碎片化。

老龄化社会进展的不平衡:现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50%,大城市达到70%,相比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劳动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的变动,且也造成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统计,东中西部地区老龄人群比例差异仍明显,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东部地区,总而言之,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经济效益管理。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经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养老机构共有4.2万个,床位有381万张,同时我国功能患者约为3300万人,养老机构看护人员为1000万人,相比之下,老年人和看护比例为1:3,比例明显失调,使部分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完善的护理。同时本次研究,对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探查,发现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均较低,经3万人持有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大部分看护仅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因此使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有效护理,相应的老年病医生更是缺乏。

二、老龄化社会的演进

2008年老龄化概念已提出,但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提出发展至进行,逐渐应用于广大人群。近年来联合国提出,年龄≥60岁老年人占总人群的7%,则可判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标准,其主要用意在于改进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健康老龄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改变过程,更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早期联合国针对“健康老龄化”便提出了照料、参与、独立、自我实现等原则,以保障、健康、参与作为三大支柱,不仅强调老年人群不会带给社会负担,其更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从而激发老年人技术、智力、体能等方面潜能,在实现老年人健康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为,尽可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对老龄化社会知识的研究深入,有学者不断提出新概念,更有学者认为老龄化的提出忽略了人口平均寿命时间,过于强调人身心的衰老,因此近年来形成了“人口长寿化”概念,且通过结合我国国情,有专家提出和谐老龄化、保障老龄化的概念。

三、对于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重视养老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德国,政府将老年人专科护理人员分为老年护理助理和老年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资格证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培训,且不断提供职业水平人员。中专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者、家庭妇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等10年基础教育人群,通过1.5年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加上重点培训职业能力,从而考取老年护士助理资格证,同时通过临床3年考试和学习,可获得老年护理人员资格证。同时德国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硕士、学士的进修。

在澳大利亚,其将养老护理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养老注册护士、养老登记护士、养老护理助手。其中养老注册护理人员需完成大学三年的进修学习,且获得相关学士学位证书,并能够在澳洲护士局注册,能够独立完成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养老登记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在技校完成的18个月非全职学习,可完成医院患者或养老院的日常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助手主要是指在养老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完成6~8周以护理为主的相关培训,待考核成绩通过后,才可进入养老机构。

四、结语

通过结合个人、家庭、社会,建立养老保障系统:对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可从不同层面分析,其主要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相关,属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农村、城市、中西部地区差异,再结合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宏观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针对特殊老年人群,比如低生活保障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给予相应特别的关注。将家庭、社会、国家等因素全部纳入养老保障系统中,从而解决老龄化到老的相关问题,重点强调部门合作,同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姚余栋,王赓宇.养老金融:应对超老龄社会之道[J].银行家,2016,(04).

[2]杨国才.少数民族老龄社会与养老政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3]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及以房养老的可行性[J].北方经贸,2014,(11).

[4]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制度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J].社会福利,2012,(04).

[5]岳瑛.试析中国特色老龄社会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

篇(7)

人口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

通常认为,“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低人口负担比的利好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经济投资和经济发展。换言之,人口红利(Population bonus)被等同于人口机会窗口(Demographic opportunity window)。笔者一直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笔者看来,人口红利是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就实质而言,人口红利是人口的产出和贡献,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产出和贡献,不同的人口有不同的产出和贡献。

根据经验事实的概括,我们可以提出四种人口红利,即人口更替或者人口增长红利、人口投资或者说人力资本红利、人口转移或者说人口流迁红利、人口转型或者说老年人口红利。人口更替红利是指人口再生产所带来的消费以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贡献。一波接一波的人口增长带来了消费的推动、带来了劳力和军力的供给,产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口红利。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口投资红利则通过对婴幼儿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投资在人口发展生命周期的工作期焕发出来,以人口的体能、技能和智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投资红利是指人口的健康、教育等复合投资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提升所创造的人口贡献。人口流动迁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通过人口流迁,可以转化人口压力为人口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变成必要劳动力,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人口转移红利。人口转型红利则特指老年人的社会化和社会参与所产生的价值贡献,这在老龄化社会特别重要。通过老年人口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续就业或者志愿活动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中我们可以收获人口转型红利。

总之,人口红利不能笼统言之,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选择。我们不该固守一隅,以偏概全。从古到今,人口都在产生红利,有大小、有早晚、有差别,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除非是零素质人口)。只要有人口的存在,就有红利的存在,区别只在于大小(着眼于劳动人口或者工作人口)以及早晚(着眼于生命周期,特别是人口投资红利的产生需要时间)。

老年人口红利就是人口转型红利,就是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的老年社会角色和形象。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积极老龄化的希望所在。根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口属于文盲半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在60~74岁年龄段,大学文化程度老年人口总量有110万。如果这些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的话,那么应该说这110万老年人口属于比较宝贵的人才资源,有较大的开发价值。随着新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老年期,今后老年人力资源的含金量会逐步提高。

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无论哪种红利,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战略储备两个基本点上,为此要作出有长远眼光又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人口红利既取决于人口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取决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尽其畅”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不管是在什么时期,能否获得人口红利,关键在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古今中外,只有人口红利的大小,却不存在人口红利的有无问题。“人口低负担比”只是提供了获得更多人口红利的结构性条件,但本身并不是人口红利,人口转变打开的只是机会之窗。但中国却很可能是有窗口之美,无机会之实。短期看,采取积极就业政策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人口红利,如鼓励创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提高就业参与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充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而言之,可以理解为一个“极限值”。我国人口红利并没有充分挖掘。在理论上,只要还有失业现象、还有工作满意度不高现象,就难言“充分”。

教育年限的延长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口红利,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人力资本。体力型劳动力和技能型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接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其劳动产出更高。但社会是分层的,岗位是多样的,我们既需要体力型劳动者,也需要技能型劳动者。我们关注的与其说是他们所创造的红利的高低,不如承认这些人口红利存在着类型的差别。有时候,不同类别的人口红利只是提供了观察问题的视角,却难以区别它们的高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远具有“生态多样性”。长期看,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从9年延长到12年,使人人能上学、个个都好学,才能焕发出人口的投资红利。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口红利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历史的前后关系看,人口红利是人力资本的释放。20世纪后期人类关注“人口”。到了21世纪,我们要倡导“人脑论”,智慧、知识和创新是地球“最后的资源”。我国对人口投资还不够重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待大力加强。

开掘老年人口红利势在必行

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社会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红利的关键点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延长高龄劳动者的人口红利,但也可能在某些行业因为就业岗位有限导致年轻人推迟就业或者暂时失业从而丧失年轻劳动者的人口红利。无论如何,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阶段,我们要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延长老年人口红利的收获期。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挑战趋大的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口红利”和“人口转型红利”,挖掘老龄化社会的力量,通过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组合成的综合应对战略实现老年人的幸福老龄化和整个社会的成功老龄化。同时,笔者想提醒一点,在人口老龄化面前我们是可以有所选择而非只能被动应对,这就是通过调整和完善人口生育战略“控制人口老龄化”,实现“适度人口老龄化”。至少生育两个孩子是一个可持续社会必须服从的人口规律和人口价值。

虽然人口老龄化充满挑战,但老年人口将是产生新人口红利的主体,他们在观念和行为层面上的“老有所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是产生老年人口红利的新动力。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中国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需要根据国情国力来设计和完善,突出老年的共建、共享、共生的思想。在尊重多样性和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具有一定弹性和选择性的退休制度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用制度安排来激发老年人口红利。

退休是人生新起点。终生健康、终生学习、终生工作的理念表明人生并不会因为退休而出现断裂。老年群体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规划好晚年,再图发展,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人生传奇。在“制度性退休”和“功能性退休”之间存在着一个老年发展时期,无论是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还是道德都有一个老年发展的时期和空间。笔者于2002年提出的“老年发展理论”试图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认识老龄化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开拓促进老年人以及老龄社会实现成功老龄化目标的路径。老年发展是指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发展,就是老年期的继续社会化,就是老年生活的学习化和工作化倾向,具体包括了老年期的健康发展、知识发展、角色发展、心理发展、婚姻发展和价值发展等。

老年的社会发展指的是老年人要在参与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升华。老年的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老年期的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并通过扮演这样的角色来获得老年幸福必不可少的成就感。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是否有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寿命。老年发展往往肇始于个体生命的发展,结果却反映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的结构―功能的变迁上。通过积极的老年发展,我们将减轻来自老年人口的负担和压力,来激发老年人群身上存在的积极力量。激发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让老年人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让老年人通过参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老年可能成为人生四季最长的一段岁月,它可能日渐腐朽也可能充满生机,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的生活态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才是积极老龄化的心理图景。老年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开始。譬如,退休往往意味着退而不休,这也常常是有很高自我实现要求的老年人自觉的寻求。在这个意义上,退休只是意味着换一个领域,对角色来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是“转岗”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下岗”。因为只要拥有健康,老年人照样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创造出新的价值。到了晚年,如果能够做到养老无忧,“老年发展”就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问题了,而我们知道,在老年人口中,总有一部分老年人存在着强烈的“老年发展”的欲求。成功的老龄社会对老年人群中的精英分子至少有一种寄望:不要倚老卖老止步不前;而要自强不息,再攀高峰。“独善其身”固然不错,老有所成、“兼善天下”则更好。这才是老年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老年发展是体现老年价值的最好途径。

应对老龄化挑战,探索老年人口红利开发模式

从国内外老年学研究的成果来看,无论是老年人个体或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和老年人生活的社会,都要大张旗鼓地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谐老龄化,最后实现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龄化。老年人不仅是丰裕社会的共享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建者,还是多元社会的共生者。政府要确保有条件的老者能全方位继续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活动,保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尊严、参与价值。消除年龄歧视,促进老少平等。“能力本位”的社会比“年龄歧视”的社会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目前,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0%在工作,欧洲则有7%。社会和家庭固然有着养老的责任,但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强调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一个共融、共建、共享的社会才是和谐幸福的老龄社会。

马克思说过,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生命已经增加了岁月,现在我们必须给岁月以生命”。如果说“给生命以岁月”指的是对长寿的追求,那么“给岁月以生命”实际上是要赋予生存时间以价值和意义。所以,这里的生命具有两个不同的含义,前者指的是生物学意义的生命,后者指的是社会学意义的生命。老年人口的最大资源就在于他们拥有闲暇时间。老年是使人生趋向完善的阶段,是自我价值实现再上台阶的阶段。所以,对“养老”的研究要上升到对“养心”的研究,或者说从对“消极养老”的研究要拓展到“积极养老”的研究。“消极地养”无异于等死,生活如果没有了目标和价值,将是没有意义可言的。老年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最重要的将是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状况将直接关联着老年人的满意度。老年发展就是要“给岁月以生命”。“养老”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是初级的人道主义问题,而“发展”则是老年人的高级需求,是高级的人道主义问题。养老只是老年人不断伸展的需求之链的出发点。

老年期依然存在着一个继续发展的时期。“退而不休”现象的大量出现意味着“退职”的概念将逐渐替代“退休”的概念,职业只是一个工作平台,其角色可能中断也可以重新获得。老年期不仅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也有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老年发展和老年价值问题。我们需要提倡新的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老有所乐”。志工和义工是老年人积极的再社会化途径。对于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寄托,道德升华和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需要在老年人群中传播和发扬老年志愿者文化,鼓励老年人的精神自养。志愿者活动可以在形式上非常多样化,但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本质是老年的道德发展和老年的价值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可以树立积极的老年人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