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5 10:1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家经济总体形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

篇(1)

从国内外的环境来看,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依然较好,预计经济发展不会出现较大滑坡,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从这些精神来看,经济发展仍将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心,这个重心绝不会动摇。

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需求,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化进程加快,将逐步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动的体制性和制度,使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增强,我们将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三是当前经济虽然连续几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资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没有出现“瓶颈”约束。由此来看,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虽然增速有所加快,但并没有走向全面过热,也进一步说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累积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经济潜在增长率正在提高,经济增长适当加快,具有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

四是当前全球处在一个信息化和工业化交织发展的新时代,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出现多元化局面。无论是欧元区、日本、美国等信息化国家,还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其国内需求均呈明显上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从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高于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率3.6%。这种快速发展的总体势头2008年不会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17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4.8%,虽比2007年有所回落,但仍然是近几年来的较好水平。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加快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周边国家如印度、俄罗斯、越南等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我们别无选择,不进则退,也必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加快发展,不然我们就会失去国际竞争力。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这既是自身潜能加快释放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逆转。我们预计2008年国内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10.5%~11%左右,经济增长的势头将呈高位趋稳的基本态势,不会出现较大滑坡。

2008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虽然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看好,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引起注意。

从国内环境看,虽然2007年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仍需关注,比如经济发展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性、可能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流动性过剩矛盾依然突出、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任务依然艰巨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国家调控将继续加强,所采取和实施的调控政策及方法、手段,都会对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保持健康,但金融市场动荡以及美国和欧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风险增大。全球贸易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失衡状况难以改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出口和投资将产生不利影响。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也会对国内经济发展、相关产品的供需格局及市场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综合上述多种因素,分析认为,2008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较好,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场销售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也将进一步增强。总体形势可以用“三个不变”概括:

一是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增长的基本态势不变。预计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将突破2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左右。

篇(2)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篇(3)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想象力;贫困治理;多重视角;政策自觉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112-06

伴随着我国贫困治理总体形势的变化,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新阶段”的基本内涵。首先,从贫困人口的总体规模来看,经过二十余年的贫困治理实践,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缩减。参照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我国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规模从2000年的9422万人,下降为2010年的268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更是下降到2.8%。〔1〕然而,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绝对贫困人口的总体规模有了大幅度的缩减,但如此重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改革的实施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总体形势,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发展,新千年,中央政府出台的一揽子惠农政策的颁布更是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强劲支持。然而,步入新阶段,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很难继续为贫困问题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贫困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其次,绝对贫困人口的分布特征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新阶段,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据统计,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片区内,占86.8%。〔2〕所谓“连片特困地区”,不仅是指这些地区贫困的范围广、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巨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换,既往的减贫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此类地区的贫困治理事业,迫切需要完成理论视角的转换。同时,“连片特困地区”多具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文化多元性并存的特征,以“发展主义”为核心的“同质化”贫困治理方案,不仅难以实现减贫的目标,反而会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社会风险和文化风险。最后,国家财政能力的增强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此类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约束。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性倾斜,新阶段国家财政能力大幅增强,在“连片特困地区”减贫与发展的国家投入能力也将获得相应的提升。然而,也需要看到,“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减贫与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此外,随着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明确,和生态治理目标的提出,此类地区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诸多的现实约束。

可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主战场的转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命题。破题新阶段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在于“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鉴于此,本文聚焦于“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治理,从认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的特殊性入手,分析既往扶贫开发模式的基本成就和局限,从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视角,尝试阐述新阶段贫困治理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政策创新的问题。

一、迈向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治理

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知识界而言,“连片特困地区”均属于较新的概念。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对于“连片特困地区”概念的理论界定。这种状况,很大的原因在于“连片特困地区”自身的复杂性。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连片特困地区”散布于我国广大的地理版图之内,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所谓“连片特困地区”主要是一个集合名词,具有较高的抽象层次,很难具体到对每一个地区特征的描述。当然,这一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地区的某些共性问题。例如,这些地区均是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巨大的区域;同时,这些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和生态高度脆弱的地区,既往的贫困治理模式,在这些地区很难奏效。

篇(4)

【摘要】在“二次创业”的形势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美丽的国际化的海滨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随着深圳旅游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拓展海外旅游客源市场也就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分析深圳的旅游发展形势入手,对目前深圳的海外客源市场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深圳市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拓展的战略和策略。

【关键词】深圳客源市场拓展

一、深圳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形势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深圳已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城市和中国首座“国际花园城市”,不仅创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奇迹。昔日旅游资源匮乏、旅游业基础薄弱的边陲小镇,如今一跃成为一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表一可知,目前深圳旅游业无论是在旅游接待规模还是在旅游收入等方面,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深圳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特点

据抽样调查表明,深圳2005年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点如下:

1、近九成海外游客为香港同胞

2005年来深海外游客中,香港同胞占86%,台湾和澳门游客比例也分别小幅度升至5.8%和0.8%。来深外国入境游客占总体入境游客的7.4%。亚洲仍然是入境外国游客的最大客源市场,其比例为60.7%。

2、海外游客以散客为主

2005年来深海外游客中,团队游客占3.2%,散客占96.8%。

3、入境海外游客以回头客为主

2005年大部分入境游客是多次来深,来深次数在4次以上的入境游客占90.9%,特别是香港游客,96.2%来深的次数在4次以上。入境游客来深圳期间,大多数(79.5%)入境游客在罗湖区停留消费,在福田区停留消费的超过三成(31.3%),而在南山、盐田、宝安、龙岗等区停留消费的游客则较少,分别为9.3%、1.1%、5.8%和4.0%。

4、旅游消费以外国游客最高

2005年入境旅游者人均天花费为637.53元,其中,外国入境游客的人均天花费最高,为1268.32元;其次是澳门游客,为1153.84元;台湾游客869.35元;香港游客最低,为518.08元。与2004年相比,澳门和台湾游客的人均天花费分别增长16.8%和12.9%;外国和香港游客的人均天花费分别增长9.8%和4.8%。

5、外国游客以在宾馆饭店住宿为主

调查显示,私人住所和宾馆/饭店是入境旅游者在深的两大主要住宿场所,有56.50%入境旅游者选择私人住所,37.92%选择宾馆/饭店,其它占5.58%。不同客源地的入境旅游者在住宿设施选择上差异甚大。对于多次来深圳且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的香港游客来说,选择在私人住所过夜已是十分普遍。香港游客在私人住所过夜的比例占69.56%,在宾馆/饭店过夜比例只有25.47%。相反,外国游客和澳门游客选择宾馆/饭店的比例占到近八成。

三、入境海外客源市场分析

1、入境海外客源地分析

2005年,深圳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按五大洲分,总体特点是:亚洲市场稳居第一、北美市场迅速增长、欧洲市场略有回升。外国客源市场中,排在外国客源市场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英国、泰国。

2、入境海外客源结构分析

(1)性别结构。2005年入境游客中,男性游客占58.7%,女性游客占41.3%;出游形式结构中,团队占3.2%,散客占96.8%。在团队游客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在散客中,男性占80%,女性占20%。

(2)年龄结构。入境游客的年龄以35-44岁年龄段为主,占46.0%,45-64岁年龄段所占21.1%,而25-34岁年龄段则显著上升5.8个百分点,占到26.4%。

(3)职业结构。2005年来深入境游客的职业构成中,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贸人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22.3%、18.8%和17.7%。其次是家庭妇女(10.3%)、服务员/推销员(7.8%)、技工/工人(6.3%)。与去年相比,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退休人员分别增加了1.7个、1.6个和1.7个百分点。

(4)旅游目的结构。2005年团体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比较集中,63.6%是为休闲/游览/度假,为探亲访友和商务的分别只有10%左右。这与散客的旅游目的分布截然不同,散客中36.7%是为休闲/游览/度假,29.3%和25.0%是为探亲访友和商务,相对而言,散客的旅游目的较为分散,呈现多元化。

四、入境海外客源市场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深圳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且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将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花园式、园林式城市,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可以预见,深圳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正日益凸现。经回归预测,到2020年深圳入境游客总量将达到8392.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0.46%;到2020年深圳接待海外过夜游客总量将达到1424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62%。

近年来,由于深圳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高档旅游产品的不断涌现,来深游客增长迅速。随着深圳西部通道的开通、香港迪斯尼的开业,以及《CEPA》协议的签署对深圳入境旅游带来巨大延伸客源的影响,2020年的预测数据估计还会提前实现。

五、入境海外客源市场拓展分析

1、入境海外客源市场拓展方针与战略重点

树立深圳旅游整体形象,确定完善品牌定位,加快在海外客源市场包装推广力度;利用港澳作为海外重点促销招商基地,吸引访港澳的各国旅游者来深旅游,并利用港澳现有国际旅游品牌和成熟的营销体系,使深港、深澳旅游产品在国际客源市场上捆绑销售,并重点推荐一些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如会展旅游、海滨度假游等;稳定东南亚市场和日本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和独联体市场;以“144小时便利措施”为基础,加强与广州、珠海、中山等珠三角旅游城市的联动,以“珠三角大旅游圈”的整体形象向国际市场进行联合促销,以期形成珠三角旅游城市一体化的国际品牌;积极申请增加免签国数量,延长免签期限,方便境外旅客进出深圳。

2、入境旅游主要目标客源市场及拓展策略

一级客源市场:日韩市场。该市场具有“商务客为主,往返次数多,停留时间长,人均花费高”的特点。要充分利用144小时免签政策,吸引商务游客从香港进入深圳。近期重点开发投资考察、观光旅游为主,中期以奖励、会务、度假、高尔夫旅游为主。与国家旅游局密切合作,积极参加日韩两国的旅游贸易展示会;在日韩两国主要城市地建立海外旅游营销办事处,并举行旅游说明会和推介会,巡回促销,以加强海外直销能力;积极与日韩两国的大型旅行商合作,为本地旅行社带来发展资金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东南亚市场:重点开发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寻根探亲旅游市场。重点发展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商务、投资考察、度假旅游市场和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周边贸易旅游市场。美国市场。该市场近期以投资、商贸为主,中、远期开发以国际会议、展览、海滨度假、高尔夫为主题的旅游市场。

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 进出口贸易 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仍居高位

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变得十分缓慢:发达国家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严重,失业率明显高于经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经济复苏动力不显著;新兴市场的国家实行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速表现出回落状态。全球金融情况恶化,增长的希望不大,下行风险加剧。

(二)美国经济增长不稳定,经济增长态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美国失业率下降到9%以下、首次领取失业救济人数继续减少、纽约和费城制造业指数大幅度升温等现象表明,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在减小。但是,这不能改变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实质。

(三)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去年欧洲债务问题继续演变,重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2012年欧债问题将会加剧恶化。随着欧债危机向一些主要国家延伸,2012年的欧洲金融市场注定不会稳定,其整体经济再次衰退已不能够避免。2012年是日本经济在灾后重建的第一年,其经济政策将会使经济实现反弹,但是不会过于明显。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和日元持续升值将减少日本的对外需求;其次日本国内能源不充足、震后重建资金不够充足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陷阱”导致超宽松货币政策不能发挥明显作用,也将使日本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四)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

去年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经济体快很多,不过也面临许多风险:一是许多热钱流入,一些抵消了其货币紧缩政策对控制物价的作用;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大多数趋于紧缩,控制了经济的增长,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慢下来。

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

第一,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减少。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欧债危机继续深化,使全球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下滑;第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因为经济萧条,各个国家都采取保护措施,贸易摩擦也逐渐政治化;第三,贸易很难筹得资金。第四,汇率对抗加剧。

(二)全球资本的流动范围扩大

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不同使国际资本流向较快;金融风险加大又使国际上的资金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股市近来呈现出大进大出的形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到去年年底,净流进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全球资本为35亿美元,连续一个时期都为净流入。

三、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的影响

1.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及发展战略的不断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共同投资、一起开发的国际合作的形势。为此,我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抓住机遇,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优化升级。

2.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变化,有利于扩大进口。在“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空间较大,可能实现更大弹性的汇率机制,降低贸易顺差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其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好影响

1.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十分缓慢,产能继续过剩,失业率居高,贸易保护主义有卷土重来之势,债务危机开始蔓延,将使得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

2.全球金融市场仍有较大动荡,欧元危机迫在眉睫。投资品尤其是黄金价格不稳定,波动加大,石油价格过度虚高,投机风险大大加大,将给全国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热钱的涌入可能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3.国际原油价格增长,生产成本增加,这将给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面带来困扰。如果高油价持续上涨,间接会使煤的价格上涨,电力成本增加,以此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给企业带来困境。

4.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外资也有向这些经济体流动的趋势,致使我国可以用的外资减少,难度增大。此外,要警惕以期望从利差和汇率升值中获利的短期资本的流入,引发的资产泡沫和债务危机。

四、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1)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但是,要确保人民币稳定、有节奏的升值。

(2)加快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我国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不过要通过政府和经济组织通过一系列努力,来改变国民的消费观、理财观等。例如,适当提高工资收入,让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

(3)加强监管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如果及时检测到其流动的异常,就可以尽快采取措施,减少他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理性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

(4)适当调整利率水平。我国近些年一直把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一直持续减少,房价涨势放缓,所以货币政策可能将明显放宽,可以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参考文献

[1]姚愉芳,齐舒畅,刘琪.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2]郑小梅,黄辞航.浅析我国加工贸易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刊,2008(04).

篇(6)

当前,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东部沿海地区遭遇增长困惑和转型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压力。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果断实施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且实施力度大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下文简称“营改增”),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部分地区和行业试点。2013年8月1日起,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部分现代服务业适当扩围纳入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择机将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十二五” 期间“营改增”将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那么,“营改增”政策将对我国传媒业产生哪些影响?下面,笔者试作分析。

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相关情况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

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最初仅在襄樊、上海、柳州等城市的机器机械等5类货物试行。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器机械、汽车、钢材、西药等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1993年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草案)》规定,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2008年11月并于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为了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营改增”方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

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现行营业税的规定是2008年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条例》。营业税征收范围广,涉及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这一广泛的领域。第三产业直接关系着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营业税的收入也将逐步增长。

“营改增”的原因分析

1.“营改增”是为了解决1994年税制改革遗留的问题

1994年税制改革遗留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增值税的实施方案采用了生产型增值税,是生产型、消费型、收入型三种增值税征收中抵扣最少的征收方法,也就是政府征收最多的征收方法;其次是确定增值税的适用范围问题,即把增值税的适用范围只限制在商品范围内,劳务部分保留营业税;再次是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

2001年以后政府相关部门开始研究税制规范化、改进税制的问题。2003年先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进行消费型增值税征收的改革,第二步扩大到中部崛起的六个省的26个城市按照东北方案办,第三步扩大到西部大开发的企业。从2009年1月1日起,所有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的税款都可以抵扣,不再受税收增量和地区的限制。

从税制上讲,遗留的最大问题是营业税。营业税改增值税,基本的要求是减轻负担。因为营业税的缺点之一就是重复征税,税负重。重复征税不利于企业专业化生产,越是大而全的,税负越轻;越是专业化分工很细的,税负反而越重。营业税使服务业的税负重于制造业的增值税税负。所以营业税改增值税,第一个原则就是减轻负担;第二个是消除重复征税;第三个是原来规定营业税出口不退税,增值税出口退税,改革后的税制有利于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因此大利发展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一个重要的政策。

2.“营改增”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措施

“营改增”也是由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严峻。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欧债危机则日益严峻。同时,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被外界普遍认为代表经济实际发展状态的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贷款总额等指标均持续低速增长,实体经济呈现出疲软态势。因此,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是必然的出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结构性减税政策。所谓结构性减税,是指结合税制调整,把一些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的微观税负适当降低,同时辅以开征一些新税种和调高一些辅税种的税率,但算总账属于减税范畴,具有减税效应。“营改增”则是结构性减税的重点。

“营改增”对传媒业的影响

1.对报业的影响

就报业而言,主要收入包括广告收入和报纸发行收入。广告收入,过去缴纳营业税是以营业额乘以5%的税率来直接计算应缴纳税款,改增值税后按销售额的6%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不同,“营改增”后虽然税率提高了,但总体税负可能有所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营业税是按照广告收入全额计算缴纳营业税,而增值税销项税是按广告收入的不含税收入额计算。二是报纸按13%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按17%的税率计算新闻纸及报纸印刷费等进项税额,形成了进、销税率倒挂;同时,报业的发展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发行量在下滑,发行价难以提高;而印刷成本提高,新闻纸价格上涨,导致报纸的发行收入往往低于报纸的成本,这使得进、销倒挂进一步增大,增值税留抵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都市类报纸。“营改增”后,由于存在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导致企业实际负担的税费将有所减少。三是文化事业建设费、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均会相应减少。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体制改革后,很多报社都改制成立了报业集团,集团内部通常包括报社和经营公司两大部分,这实际上增加了很多的关联交易,特别是报社的收入往往是来自经营公司的拨补,这部分收入在经营公司已经计算过增值税,如果在报社对这部分收入仍然进行征税,则大幅增加了报业的税负,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后需要明确的税收问题。

2.对电视业的影响

从电视业的收入构成看,广告依然是电视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电视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制作、播出和管理三项成本。制作成本是为制作电视节目所支出的一切直接费用,具体包括节目筹划、编剧、排演、摄像、编辑、审核等节目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播出成本是完成电视节目制作及市场推广工作后,在渠道上所花费的费用,包括主控、副控、微波、中继站、发射设备、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所产生的费用;管理费用则包括行政、财务、安全、技术等部门发生的费用等。“营改增”前,广告收入征收营业税,现在征收增值税,税率提高了,在收入不变或略微下降(考虑到“营改增”后的收入为含增值税收入)的情况下,相应的税额会增加。但是,电视行业的大部分成本,例如制作成本和管理费用等,无法像报业的新闻纸张成本那样存在较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也就无法抵扣相应的税负增加。所以“营改增”对电视业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税负增加。

3.对电影业的影响

就电影业而言,“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其收入采取票房分账模式,即扣除票房总收入5%的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按票房总收入的3.3%对院线和影院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费用,剩余票房收入由制片发行方和院线按各自的分账比例进行分成。

从电影制作企业来看,其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摄制组支付给导演、演员等的工资、津贴、报酬,演职人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场租费、道具费、服装费等。其中,企业支付的运输费、广告费、属于信息技术服务的影片后期制作费等可作为进项扣除,电影发行企业支付的广告费、著作权使用费等也可以作为进项扣除,但电影制作发行企业支付给相关人员的工资,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而这些人力成本,又在制作发行成本中占较大比例。因此,电影制作发行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后,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税负可能加重。

就影院而言,作为电影放映企业,其实际税负可能减轻。《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2008)影字866号]规定,影院的分账比例一般不超过50%。将影视制作、播映、发行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前,影院按分账票房的50%缴纳营业税。将影视、制作、发行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后,影院扣除给“营改增”试点范围内制片方的分成、租金等可抵扣进项之后,其毛利将远远低于票房的50%。影院以此为销售额缴纳增值税,税负可能降低。

4.对网络业的影响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广告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广告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营改增”后按6%缴纳增值税。一方面,税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可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不过互联网公司网络设备投入和更新所含增值税在“营改增”后可以进行抵扣,可适当弥补税率提高给企业带来的税负增加,所以“营改增”对网络媒体的影响可能不明显。

篇(7)

关键词 降水;变化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山东烟台;1980―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3-03

近年来,全国气候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降水和温度是气候变化特征中的2个重要气象要素,尤其是降水,其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降水的变化规律、气候特征以及趋势变化对于合理的利用气候资源、安排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种植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3]。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临威海,西接潍坊、青岛,西北濒临渤海,东北及南面与黄海相连,海岸线全长909 km,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以艾山为最高,形成了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胶东屋脊”,造成了强对流天气的明显区域性和季节性,全市降水分布也不均匀,易发局地性强对流暴雨天气。烟台降水过程一般是受气旋、冷锋、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冷涡和横槽以及台风等系统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主汛期为7―8月,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1.2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本文的降水资料取自烟台市11个国家气象站1980―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本文采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1]等方法,统计分析逐旬降水、逐年降水的变化特征趋势。用rxy表示降水的气候趋势系数,则rxy定义为:

rxy=■ (1)

式(1)中,n为年数,xy为第y年的要素值,■为要素的平均值,■=(n+1)/2,rxy的正(负)表示要素在n年内的线性增(减)趋势。

气象要素的趋势定量化可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xy=a0+a1y(y=1,2,3,…,n) (2)

式(2)中,回归系数a1 表示要素的趋势倾向,a1 为正数说明气象要素随时间y的增加呈上升趋势,a1 为负数则说明随时间y的增加呈下降趋势,a1 的大小代表上升或下降的速率,本文把10a1 称为气候倾向率。

2 烟台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2.1 烟台市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烟台市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但由于海陆,陆地下垫面分布不均匀,造成了冷热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烟台市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市平均为627.6 mm,南部海阳年降水量最多,达695.7 mm;北部长岛最,少为544.6 mm;中部、东北部在635.8~662.6 mm,西部在603.5~617.5 mm,北部最少,为544.6~607.9 mm。

将全市11个县(市)区1980―2010年的降水日数进行平均,得出降水日数为78 d,其中最大值在牟平,为88 d,其次是东北部烟台、福山,为81 d,低值区在偏北部的长岛、龙口,为73 d,其他地区在75~77 d。

2.2 烟台市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将烟台市11个站点作为一个区域进行平均,得到1980―2010年全市逐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图2),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2.53 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1990年全市年降水量最多,为871.4 mm;1999年降水量最少,仅398.8 mm,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79年的栖霞,为302.8 mm。从总体上来看,年降水量是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7.362 mm/10年。

从图3可以看出,近30年的年降水日数为78 d,总体看来,降水日数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率为2 d/10年。降水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90年,为99.4 d;最少的年份是1999年,为52.2 d。在1981―2000年,降水日数波动较大,从2001年开始,降水日数较为稳定。

2.3 烟台市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

烟台市各县(市)四季降水量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夏季是主要的降水季节,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各县(市)区夏季降水量在331.92~422.24 mm,平均值为383.90 mm;春季降水量在87.32~121.81 mm,平均值为98.71 mm;秋季与春季相差不多,降水量在92.43~133.06 mm,平均值为106.9 mm,且春、秋季节各县(市)区降水分布形式基本一致;冬季各县(市)区降水量在33.5~65.8 mm,平均降水量为44.9 mm。

将烟台市11个站点作为一个区域进行平均,得到1980―2010年全市春、夏、秋3季的逐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图5)。从图5可以看出,春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为29.96~164.50 mm,平均值为98.71 mm,1986年降水最少,2009年降水最多,从整体形势来看,呈现出明显逐渐增长的趋势,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0 mm/10年;夏季降水量在181.7~584.22 mm,平均值为383.90 mm,其中1989年最少,1996年最多,总体形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40 mm/10年;秋季降水量在32.86~210.86 mm,平均值为106.99 mm,其中2006年最少,2007年最多,总体形势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平均减少率为3.18 mm/10年;冬季降水量在6.5~73.23 mm,平均值为32.92 mm,波动幅度较大,其中1992年、1997年冬季降水量超过70 mm,而1995年降水量最少,仅为6.5 mm。总体形势呈现出平缓上升的趋势,增长率为0.5 mm/10年。

3 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烟台市近30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2.53 mm。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南部最多,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少,北部降水量为最少。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较为平稳,9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其中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均出现在其中,2000年往后,降水量明显偏多。从总体上来看,年均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4-6],降水量的平均增长率为57.362 mm/10年。烟台市降水日数为78 d,东北部牟平最多,为88 d,其次是东北部烟台、福山,平均为81 d,偏北部的长岛、龙口最少,降水日数为73 d,其他地区均在75~77 d,总体看来,近30年的降水日数呈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率为2 d/10年。烟台市的降水季节性较为分明,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秋季与春季降水量相差不大,且在各县市区的分布基本一致。从总体看来,各季节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除秋季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外,其他3季均为上升趋势[7]。

4 参考文献

[1] 段炼,陈章.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59-64.

[2] 赖欣,范广州,董一平,等.近47年中国夏季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1):50-55.

[3] 李红梅,周天军,宇如聪.近四十年我国东部盛夏日降水特性变化分析[J].大气科学,2008,32(2):358-370.

[4]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5]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