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4 14:51: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生态振兴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篇(1)

——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一、平武概况

(一)平武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贫困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贫困发生率7.3%,分别高于绵阳市、四川省4.3%和1.5%。平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二)平武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平武处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环境安全。同时,平武县是四川省绿化模范县、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县,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域气候区系明显,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优先保护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二、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平武具备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平武是生态资源大县。近四年来,实施前一轮、新一轮退耕还林1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74.07%提高到2017年的74.42%。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2%,森林蓄积量4600万立方米,水土涵养能力、森林碳汇功能优势明显。

(二)生态经济明显壮大

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始终将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着力重点,下大力气夯实脱贫奔康和绿色崛起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大力发展“森林+”,2017年生态旅游年收入达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处,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28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农业是平武经济发展的另一优势。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000余吨,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平武被授予“中国中蜂之乡”称号,平武中蜂成为2018年全省公开推介的10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三)旅游资源众多

北有被誉为‘熊猫乐园’的白马王朗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有被誉为‘夏日天堂’和‘洗心洗肺•养生养老’非物空间的清漪江乡村文化旅游区;东有被称为‘天然氧吧•自然宝库’的磨刀河生态科考旅游区;西有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称为‘卧云海•揽星月’奇妙世界的虎牙观光探险旅游区;县城还坐落着被誉为‘深山故宫’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报恩寺。

(四)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渐提升

2017、2018年平武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省旅游投融资及市场营销会”、“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平武逐渐被外界熟知与认可。2018年 5月,平武作为生态扶贫实验的首个试点县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更是将“生态的平武”和“平武的生态”推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平武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中药材种植具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平武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六)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2015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携手坝子乡贫困村玉丰村,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来对外销售生态农产品。销售了生态土鸡、土鸡蛋及其他农产品,产值近30万元。今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再次牵手平武深度贫困村南坝镇洪溪村,与12户农户签订购销合作协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搭建起社区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小平台,目前,村民们通过这一平台销售蜂蜜等农产品获取实惠22万多元。平武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三、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坝模式

(一)关坝村概况

关坝村位于平武县木皮藏族自治乡,关坝村的关坝沟流域属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6.3%,天然林占98.7%。关坝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过去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它仍然是平武县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在没有找到替代生计之前,不可避免的要向大山溪水索取。因此对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发生。

(二)关坝村生态扶贫的缘起

如何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09年,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在木皮乡政府和平武“水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山水中心入住关坝村。“山水”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与该村签订了主题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协议,并创新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养蜂产业,促进生态保护援助计划。通过溢价收购关坝蜂蜜,返还利润用以继续支持关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成立森林监测巡护队,开展例行巡护,自觉进行关坝沟内森林、动植物资源、水源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关坝沟流域水环境,对沟内的原生鱼种进行了野生增殖放流;基于村里的核桃种植基础,成立了乌仁核桃种植合作社,嫁接了本地优质品种乌仁核桃;成立旅游合作社等。关坝村保护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

(三)生态扶贫的深入

1、成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的正式成立,不仅搭建了平武非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示范平台,为大熊猫保护以及社区参与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大熊猫栖息地集体公益林管理提供新思路,也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提供新模式,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2、成为阿里巴巴首块生态扶贫实验田。今年,经“山水”牵线搭桥,给关坝沟保护小区引来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选择关坝村之后,首先联合中科院对平武全县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帮助平武寻找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支持环保公益机构在平武建设运营多块公益自然保护地,护林管护等岗位的就业机会向贫困人口倾斜;最后,阿里通过蚂蚁森林等渠道,启动保护地及周边生态产品营销试点。5月上线“关坝自然保护地”, 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对其进行认领,160万平方米保护地全部认领。“七夕节”前夕,平武蜂蜜通过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借助蚂蚁森林、天猫淘乡甜官方旗舰店等平台预售上市。不到一小时,第一批1万瓶蜂蜜就宣告售罄,第二批蜂蜜准备在9月25日开始预售。平武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以生态扶贫为契机 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坝村通过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发展养蜂、种植乌仁核桃、旅游业等产业夯实家底,通过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牵手阿里巴巴共建“关坝自然保护地”, 探索保护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生态扶贫的各项政策,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保护方式,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与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方面,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

四、关坝模式启示

关坝村是贫困村,它紧紧抓住“生态资源”这个“牛鼻子”, 紧紧抓住生态扶贫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创造的机会,依靠社会力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来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它所选择的道路适合所有像它这样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具有可复制性。关坝村的案例给人以启示:

带头人很重要。村支部书记乔梁是一名复原军人,曾在九寨沟打工9年,2012年毅然回乡竞选村主任,2013年换届,当选为村支书。他具有军人固有的果敢与担当,是一位非常具有正能量,非常有情怀的人,少有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将村两委班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努力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想方设法,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人才是关键。贫困村的脱贫与振兴离不开一群具有“乡愁情节”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留住人。关坝村巡护队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是清一色壮小伙。回来了一批年轻人,成为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力,他们是这个村当之无愧的“伞骨”,撑起关坝村的一片天。

政府的财力支持是保障。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实施营造林工程,营造林18万亩。就关坝村自2015年始,县财政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巡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共计投入近5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支撑。中蜂、冷水鱼养殖、重楼、乌仁核桃种植是关坝村的主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关坝村成立了“关坝沟流域保护小区”,旨在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

帮扶部门创新帮扶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坝村对口帮扶部门平武县林业局一直将探索创新作为生态扶贫的活力源泉,积极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参与生态扶贫。

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助推扶贫与振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进驻关坝村,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断为保护小区引进社会资金、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对外宣传关坝、增强关坝知名度;今年通过“山水”的牵线搭桥引进阿里巴巴,构建“自然保护地认领管护模式”, 助推扶贫与振兴。

篇(2)

该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分布合理,逻辑性强。作者以休闲农业的基础知识作为导入点,进而系统探究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以“休闲农业”为第一视角,客观分析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到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写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写作表达。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的转型与细分,两者的结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内容材料丰盈,指导性强

本书的材料确凿、内容充分,论据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作者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地缩短,休闲已成为大众化的需互联网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曹雅洁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求,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养生需求,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为顺应时展、响应时代号召,宏观上而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土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基础;微观上而言,休闲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作者以辩证的眼光解读了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多个要素,并将实际案例贯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张图片进行范例展示,以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这在农业与旅游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直观了解相关休闲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农业与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一目了然,也体现出作者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内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实。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与旅游类书籍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篇(3)

突出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酒类、食用菌、木材等传统行业技术创新改造,推进大地粮油红树莓果酒、伟业国际木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促传统行业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水稻、玉米、大豆在深加工上做大做强,特别是在玉米深加工上实现破题。培育壮大“新字号”。立足生态优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强新产业培育.力争在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行业建树。

突出引资引智创新体制机制

从完善体耕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

推动尚志振兴发展

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审批项目清单管理,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双创”工作,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加大培训力度,灵活培训方式,强化实践锻炼,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吸引人才硬环境,优化留住人才软环境,促进各类人才集聚。深化对外开放。依托“对俄合作经贸示范市”,加快对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繁荣对俄贸易,把尚志建设成哈尔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龙江丝路带”上的重要枢纽。

突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以深化业改革动力

以转变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构建现代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提高供给质量,叫响尚志绿色无公害水稻、白头霜玉米、大白眉大豆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800个以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稳定粮食生产为抓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现代机械和新技术上来,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户籍、金融、乡村治理等各项改革.继续破除束缚农村生产力的不合理限制,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

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完成上下达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任务,提高水质、空气质量达标率,扩大森林覆盖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精心设计和培育生态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以亚布力为龙头,帽儿山、乌吉密为配套的复合型国际冰雪旅游综合体;以亚布力和帽儿山为两极。苇河、一面坡、乌吉密为配套的休闲度假和健康养老及异地养生旅游产品。加强土地保护。实施“三减”行动,推广应用农家肥、有机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探索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突出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把财政资金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

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泥草(危)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解决好拆迁、回迁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落实扶贫责任,探索多元化扶贫脱贫新路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改革探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专项整治优化发展环境

严查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行为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渝西经济走廊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城市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开始怀旧,追求自然和心绪的宁静。如今,寻求安静祥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向往、需求和趋向。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样,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亦即乡村旅游不等于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辅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模式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但各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点都在农村,内容则大不相同,因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而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以高度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积极奋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4,11(12):62-64.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经济年鉴[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7,(1):42-44.

[4] 白洁.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C].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作品选登,2006.

[5] 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6] 杨振之,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帮助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够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农村人口更好地就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内涵分析

1.生态农业具有循环的内涵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组分,这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了生物、社会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在进行农业实践的时候,将生态经济系理论应用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整体、循环、再生、非常重视各个农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接口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产业链。此外,还要求不同的专业、产业和层次部门更好地协作,提高管理的综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能够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

2.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本质便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农业中也存在很多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合和调整的系统,不但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还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落实,更需要将绿色农产品生产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将农产品安全优质、食品健康作为核心,通过产品标准化生产手段来进行农业的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生态农业具有低碳的内涵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能够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从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将水稻种植作为案例,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进行稻鱼共生系统的建立,能够通过鱼类活动来搅动土壤,从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实际排放量。

4.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的内涵高效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比较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方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为了做到回归自然,可以将农业生产力牺牲,但是我国不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系统结构改善、系统管理加强和增加系统养分循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并且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更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二者协调发展,便必须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解决措施。

1.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首先,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分析。生态环境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还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我国目前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统。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较低,无法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进行,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发展模式也给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联动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市场竞争力提高缓慢。最后,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存在一定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给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提供了思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体往往是农村的家庭,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

2.技术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产品加工时,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的设备资源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大,产品多样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销售的时候依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销售,加工也不够精致,没有能够将产品所具备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专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才体制支撑也不够完善,人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完善人才体系。首先,当前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优势人才以及技术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向农业经济发展倾斜;其次,没有给相关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内部和人才技术创新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给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生态经济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笔者上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1)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虽然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承载力依然很差。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不但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更加协调,在考核的时候,把生态环境指标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据政府生态功能区域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规划,进行都市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情况来对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进行都市内经济发达区域建设指的是建设产业开发区和促进示范区,进行观光型和生态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的功能从以往的单项功能转变成为多项功能。进行示范区的建设,能够进行优质品牌的培养,做好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行经济走廊建设指的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完善来进行优质果蔬、粮油和肉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展区域发展模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发展那些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行业,推动生态农业产区的发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重视农业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业发展的品质,切实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将信息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好市场环境的研究和生产规模的调查,从政策和资金出发来推动农业生态功能区更好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2)做好市场调研,完善评估制度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便必须对乡村旅游和乡村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须充分调查市场情况,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交通、资源以及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让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能够发展得更加和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乡村旅游环保制度,从而给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扶持,完善健全环境评估和审批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进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视节能环保及时的引入。需要给排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环境和乡村旅游二者能够发展得更加协调。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地使用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对于游客的行为也应该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设施设备上可以进行标语的张贴,提醒游客的相关行为。

2.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1)引进和更新科学技术农业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将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给产学研结合以及一体化产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品种培育、产品深加工以及安全生产的时候,需要将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进来,重视生态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农村建厂和运营。农业发展也必须给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优惠政策的制定,将社会资本引入进来,推动外向型经济更好发展,扩大产业的规模。(2)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还比较少,并且人才本身的知识储备也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战略,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产业主体的明确,将其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发挥出来。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农业经济想要更好地发展,便必须将人才和优势资源放在同等的位置,对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明确,做好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对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篇(6)

根据全省水利局长会议精神和全市水利局长会议精神,以及《2020年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要点》,制定了XX县水利局2020年水土保持工作要点如下:

一、关于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1.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卫星遥感常态化监管。根据2020年水利部下发和省水利厅加密开展下发的卫星遥感监管发现的疑似违法违规图斑,开展现场复核、违规项目认定和查处工作;按照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要求,完成2019年遥感成果、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料和日常监管等数据资料的录入,及时录入2020年遥感监管资料,建立和健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库。

2.严肃查处生产建设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要切实履行查处违法违规案件的法定职责,健全监管与执法的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依法惩治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卫星遥感监管、日常检查、督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及时准确发现、严格认定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存在“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台账、严肃查处、逐一销号,进一步巩固提升2019年XX省长江经济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成果。

3.开展水土保持信用监管。要按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水建设〔2019〕306号)要求,落实专人,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情形提出“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实行“重点关注名单”及“黑名单”每季定期报送制度,信用监管履职情况作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日常评估的重要内容。

4.优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按照省水利厅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在县本级已开展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一稿制,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刚性约束,对不符合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的, 坚决不予审批。做好审批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责任落实跟踪检查。通过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河湖卫士监督执法行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以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形式,采用书面检查、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争取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基本全覆盖。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与行政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明确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确保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

6.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监管。按照省水利厅有关要求,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项目,认真组织核查,对核查中发现存在弄虚作假,以及不满足验收标准而通过验收的,严肃追究生产建设单位和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责任。

二、关于水土保持考核评估

7.抓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迎检。按照全省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要求,做好2019年度自评和资料报送等工作。在2019年度考核评估工作基础上,认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部署开展2020年度全县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自评工作。

8.强化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度落实。按照《XX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考核方案与内容,做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政府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的落实。

三、关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9.全面完成年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根据规划任务指标,明确2020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县水利部门要加强统筹,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政府各相关部门,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协调推动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加大投入,广泛凝聚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 确保圆满完成本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10.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创新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引导政府、社会力量和水土流失地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有关政策和措施。

11.抓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提升示范工程质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结合乡村振兴、秀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四、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

12.做好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配合完成2019年度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复核、汇总分析和技术审查。按照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完善技术方案,开展2020年度全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

13.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点优化布局。配合省水利厅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点专题调研,摸清我县监测站点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我县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建议;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加强现有监测点日常管理,确保监测点正常运行。

14.强化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规范监测成果的审核、报送、使用与。及时完成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资料录入,加强数据质量审核。加大无人机、移动终端和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水土保持监督、治理和监测等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全县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加强上下沟通和信息共享,及时将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反馈乡镇,加强问题督查、整改。

五、水土保持宣传

篇(7)

为全面深化我镇河长制工作,切实维护好河湖生态健康,结合全镇河长制工作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要点。

一、主要目标

(一)清河。

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镇地表水水质优良(国考断面)比例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地表水无劣V类国考断面。

(二)护岸。

岸线管控力度增强,河湖“四乱”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侵占河道、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得到依法清理整治。

(三)净水。

集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黑臭水体基本解决,有效实现水环境污染源头减量,农村水污染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四)保水。

全镇用水总量更趋合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95%。按照《XX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从2021年1月1日起,在全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止生产性捕捞。

二、工作要点

(一)聚焦重点难点,抓好总部署

1.为建设河湖管理保护示范县凝心聚力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幸福美丽新村和水美新村建设,持续推进我镇河湖管理提档升级。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实现辖区内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目标。

2.深化跨流域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

贯彻X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渠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作要求,常态化开展与毗邻乡镇的联合巡查,召开联席会议,持续推进跨界河流“三排”、“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好联防联控工作。

3.完成年度河长制考核工作

制定2021年河(湖)长制考核方案,加强河(湖)长制考核结果运用,与综合表彰、评优选先相结合,激励河长履职尽责。

4.召开河长制工作会议

结合工作实际,适时召镇村河长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部署要求,通报全镇河湖管理保护治理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常态清河护河,健康水生态

5.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

根据镇情、水情和河湖管理实际,结合河湖自然地理、社会环境和服务功能等差异性特征,在全镇挑选1条河流(可包含水库)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6.依法规范河道采砂监督管理

全面巩固全域禁采成果,公示重点河段、敏感河段河道采砂监管“四个责任人”,构建部门联合打击河道非法采砂工作机制,规范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砂石综合利用,打击非法采砂。

(三)依法治乱护岸,健全水体系

7.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

强化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完善整治标准、明确工作责任,提升规范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深入开展日常巡查,坚决遏制“四乱”问题发生。推进智慧河湖监管,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加强河湖管护,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动态监管。

8.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基础

依托地理测绘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完善河湖划界成果,构建全镇河长制“一张图”的基础数据,进一步提高河湖管护信息化水平。配合上级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规模以上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

(四)持续治水净水,提升水环境

9.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继续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不断健全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绿色生产方式,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秸秆利用等,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10.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实现与国考、省级考核断面有效结合,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地表水功能区划修编工作,完善相关管控目标。全面启动河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编订印发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平台。继续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精准治污水平。根据“十四五”新设断面,抓紧启动2021年枯水期管控工作,编制科学管控方案、督促采取强力措施,确保实现整体平稳过渡。

11.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污染防治

进一步摸排集镇污染严重的小区域,加强源头生态保护,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专项行动,加快相关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12.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成效

将三磷污染预防监督、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纳入到环保督察、日常执法检查、河湖长巡河等工作中,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体制,推动新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提升污染治理成效

13.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效管护

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污水垃圾问题整改,持续巩固集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健全机制持续改善集镇水质,继续保持集镇建成区无黑臭水体、长治久清。

14.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业绿色生产、种养循环、健康养殖等发展模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6%以上。

(五)从严管水保水,优质水资源

15.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全县2021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0.9亿m3以内总要求,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管理规范取水行为。加强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实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XX省节约用水办法》要求,强化节水评价工作,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建设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机构等节水载体。

16.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

集中整治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提升乡镇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不达标水源地整治,推进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

17.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非法矮围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长江流域禁捕日常管理,切实抓好护渔巡查工作;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落实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

(六)完善保障措施,凝聚新合力

18.强化依法治理

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认真落实“河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工作机制,严格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19.加强暗访督查工作

强化河长制暗访督查,组建暗访督查人员库、建立河长制问题数据库及管理流程,实现“查、认、改、罚”闭环管理,使河长制暗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20.高质量完成“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及年度“四张”清单编制工作

按照“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021-2025年)编制大纲,全面完成我镇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河长制年度工作清单编制,结合各流域、各行政村域实际,提出问题、目标、责任、任务“四张”清单。

21.加快河长制信息化进程

按照水利部“一数一源”的管理原则,规范河湖数据的管理使用办法,加大遥感技术在河长制及河湖管理中的应用,完善巡河APP,同步巡河数据,深入推进河湖信息化建设。

22.强化河长联系单位职责

协助县级河长和县级有关部门编制、落实相应河湖“一河一策”方案;落实县级河长专题工作会议议定事项;开展所负责河湖管理保护推动情况和重要动态的调查研究;定期督查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参与考核评价;完成县级河长交办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