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
时间:2023-12-13 11:2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对基本概念的明晰和规范,是任何严肃的科学思考的前提。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名定义”的工作,不仅需要框定和阐明它的含义,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廓清和明晰它们之间的外延边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获得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学科意义上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基本概念,具有“一般范畴”的意义,并逐渐成为各门具体学科范畴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学理依据。在学习、借鉴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阶段性特征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对于这一含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理性规定。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有主观的形式,也具有客观的内容,它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第二,它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其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成为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另一方面,它又以“纽结”和“网”的方式联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并通过其自身具有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第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验证和应用。因为植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而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对其及其所构成的系统进行检验。此外,它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以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来深化和创新学科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也是其价值所在。第四,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一种历史顺序: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即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所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专门用语,即用来指称和描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的约定性语言或符号。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行话”,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谓词”,用来铭记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一般本性、共同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主要以特定的“词语”或“符号”来标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概念、范畴及理论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文字指称”。第二,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网上纽结”,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蕴含学科理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话语载体”和“叙述方式”,具有认知、分类和表达学科理论的工具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指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语言用料”或“语言符号”,发挥着描述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单元和学科理论体系的作用,同样具有工具性。第三,二者的形成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规范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概念、理论等需用它来指称或表达,据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就不得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来说明或指称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说明和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物之为物”的理性规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形成与存在的逻辑前提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形成与存在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性规定的支撑和确证。二者具有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的区别。
第一,二者有本质规定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要素及其关系的简化或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性语言或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指称和表达。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是指称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个说明。第二,二者表达对象的范围不同。一般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描述、说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就其描述、说明的某一方面而言,可称为“某类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重要范畴等;就其描述、说明的整个研究对象而言,它又可统称为“某学科范畴”或“某理论范畴”,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则不然,它是学科的专门用语,只限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宏观表达,因而一般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术语”“重要术语”“具体术语”之说。第三,二者各自具有的功能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工具,至少有指谓、分类、建构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指谓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所概括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关系、规律等内容的客观存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分类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关系特征等本质规定的区分归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过自身的逻辑推理、演绎来拓展完善自身范畴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门用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理论等物质载体或语言用料,其功能倾向性的表现为指称和表达。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某种属性与关系的思维形式。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联系。
第一,二者都是学科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性质与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要素与工具。二者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现象的某种归类划分和概括总结,反过来又在实践中为人们服务,通过有机的组合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之中。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越深刻、越正确,我们就越能接近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第二,二者都是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任何学科都有自己专属的概念和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支柱”,是学科理论思维和学科建构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概念和范畴相互贯穿、渗透,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建构起来的。而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范畴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一个有机环节,才能在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区别和联系中获得自身应有的意义及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以学术为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的研究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建立起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系统,这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学科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区别。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高级的逻辑形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但二者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方面、某层次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反映,因而简单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而那些能够说明存在的统一性,即从整体上表示普遍联系和准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形式是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统摄着属于这个范畴的一系列层次不同的概念,并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概念来反映和表现学科范畴体系的内在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更深刻、更具普遍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问题不纯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二者反映抽象的角度和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概念的定义及其规则,即通过定义来揭示它所反映的某一问题的本质及关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仅涉及学科理论中各种概念的定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从各种概念中抽取出内涵丰富、外延较广的基本概念,用他们来网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体系,并以此拓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认识、发现和运用学科理论规律。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从总体上看,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联系密切、紧密结合,但从具体的存在和认识过程来看,二者又有区别。
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联系。
第一,二者反映的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客观内容。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1](P151)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从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吸取经验和内容并将其加工、上升为理论的形态或观念,再经过不断地转化、检验和改造,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范畴、规律等理性认识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所以客观和必然,之所以能够成为认识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它们再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及其关系,这一点对二者来说是共同的、无条件的。第二,二者都以探求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学每一范畴的形成和确立都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的一定阶段和环节,不同的阶段和环节始终处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整体认识和反映,我们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正有秩序、有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认识之网,处于揭示规律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区别。
第一,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认识范围和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侧重于从整体的一定范围、阶段、层次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整体的个别特性、关系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小的阶段或范围,较为具体、生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则侧重于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来反映本质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本身的决定性关系、动力和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较为宏观、深刻。第二,二者在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通常表现为一种概念的形式,以一个或多个概念来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阶段或过程中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揭示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就要把一个概念同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一般表现为一种判断的形式,通过若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来反映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第三,二者发挥的作用不同。从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总的、整体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现实的具体的、阶段性的认识,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用的程度较强,适用的范围较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用的程度较弱,适用的范围较小”[2](P48)。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比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综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研究,阐释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基本理论研究体现学科性和获得科学性无法绕开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创新和突破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关键词:思想政治;内部化;专业化;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朝着更加专业和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不论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更加精确、系统和现代的教育内部化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性和学科科学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科建设、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中主动地构建自身专业学科知识架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发展和自我建设。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与教育本身、教育主体和客体等进行有机融合,在学科建设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相关内容组成统一有机的系统,构建专业的、科学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和教育活动体系。根据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基础和立足点,不论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还是教育实践活动,都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对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的点,从而更好地确定教育主题和教育理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核心是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思想实践发展活动,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烈的专业色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部化,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内部化,还有一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内部化。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部化就是建设自身的学科、研究自身学科的问题以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的学科认识体系
当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在学科建设自觉性上十分欠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科建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科建设的态度和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理念等方面采取措施,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构建的学科认知体系。为了在学科建设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培养和建设自身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定位、内涵、特点和学科价值等等。要做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培养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和心理上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到坚定。其次,要自觉培养自身的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自身的学科职业伦理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过程中做到爱岗奉献、积极努力,从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方面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念”。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判断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学科发展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的认知、理解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研究内容进行探讨,要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核认知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的科学探索体系。而这一科学探索体系的建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敬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样才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相关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科学精神树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真精神。求真精神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现实相贴近,教育内容要能够将社会当前真实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地展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其次,要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保证。严密的论证方式、理性的内容分析以及知识的真理性探究等等,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理性精神。另外,探索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规律的探索以及理论和实际的实践联系等等,都需要科学探索精神。通过以求真精神、理性精神和探索精神为主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的科学性。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培养
社会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实践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工作,需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意识的培养,要注重对社会的分析、认知、理解和提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深入到社会体系当中,同时也要将社会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内容当中。具体来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识,就要对社会进行仔细观察、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以及注重社会发展的改造方向等等,从多个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使之具有社会关怀性、社会解读能力和改变社会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件、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成功的重要体现。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以一定的边界为限,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必须要对边界有着较为明确的限定和认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边界意识的构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条件。边界意识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在思想上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应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从业要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意识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教育活动中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区分,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另外,不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所谓的边界进行研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倾向性提出来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4(2):16-21.
[2]叶方兴,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2-167.
[3]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7.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研究到科学研究的转型———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4-19.
[5]李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与组织化[J].科学中国人,2016(5):247.
关键词:管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56-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生源结构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互联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层次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要及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精细化的要求。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工作中的“精、细、准、严”,力争实现工作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流程化,以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贯彻与系统执行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值得在更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推广。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高等教育中的系统育人工程,不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做到精益求精、方向清晰,而且要求科学化、细致化,因此,将管理学中的精细化概念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非常有比要的。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概念界定为:以精心的态度、精确的把握、精致的过程,突出工作重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特点可以从“精、细、准、严”四个维度进行探讨。①精。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最完美的教育效果,教育细节和教学过程的精湛与精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作氛围。②细。即在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细致深入,要善于把握关键细节,注重管理细节,但也并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要有重点、分主次的细,要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提高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控性、可行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重视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等管理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制定科学、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③准。即准时、准确,主要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确掌握,指令传递的准确;领导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合理安排和准确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的准确,工作时间、工作衔接时间的准确,工作业务的计量和数据提供的准确等。④严。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变为事实的关键条件,这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贯彻、执行和控制上,同时也包括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要严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各项教育措施的坚决而深入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格监督等。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虽然强调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意味着越细越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显然是不合理的。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具体和细化,甚至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时间和个人精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加上当前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事无巨细”的错误理念,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成了单向性的教育活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诉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有些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执行措施时,基本都是以教育计划的执行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单行教育活动,未能保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显然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注重教育制度的刚性而忽略制度执行中的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保障,这是确保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但有些高校在强调精细化管理制度刚性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建设的开放性和柔性,因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人与人之间就会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想法,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千差万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更应当倾向于柔性管理,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降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刚性要求,积极建设刚性管理与执行中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与措施,在开放、灵活、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向着更有效、更适宜、更和谐、更科学、更优质的目标不懈努力。
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对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很多考核指标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由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辅导员的工作通常都会造成相应的考核要求,但是由于受到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辅导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能够针对每个学生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导致很多考核评价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与落实。例如,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时,发现“三个贴近”方面的工作质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辅导员过多的量化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校、家庭、社会”的“三联动”教育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规律研究; 简要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65-02
一直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比较曲折的,整个期间经历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从规律的概念和定义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
一、关于规律本身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概念的界定
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既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也有事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把规律看作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时,就要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出发来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概念。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从这种角度出发的学者认为,不管是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还是渗透在社会生活或其他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1]114,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因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114。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其基本矛盾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是它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2]144。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的矛盾”[2]112,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解决的全部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因素包括横向结构的“三体一要素”和纵向过程的“三次转化、两次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产生于这一有机结构和过程之中,是在解决其基本矛盾的活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稳定的和本质的联系和关系。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119。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广泛且联系复杂,既有本质的联系,也有非本质的联系,既有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矛盾运动,也有只在思想政治教育某一类型、某一环节存在的矛盾运动。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分层次研究”[3]119,即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进行研究。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容的简要阐述
(一)从过程角度出发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
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1]11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1]115,主要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协调控制律。
(二)从基本矛盾出发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为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行为规律和自我同一规律
社会适应规律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素协同规律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过程充足规律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充分满足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需要,而人格行为规律是要通过分析环境和行为促进人格完善的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则强调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动性。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学者,也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存在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诸多因素和复杂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的反映,包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前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行并取得成效的根本依据,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行为进步,面向现实的、个体的人,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依据,主要面向现实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在揭示某种类型、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具体规律是不同的。
三、简要评述以上观点
第一,从过程出发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作为一个规律体系,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来进行研究,这种从多侧面、多层次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方法,确实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者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强调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静态角度来把握的一个整体概念,若把两者混为一谈,则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
第二,从基本矛盾出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他以西方行为科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却有待考察,因为,西方行为科学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新形势下控制和管理工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顺应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来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带有浓厚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色彩。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来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实有待考察。同时,该观点同样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但要注意的是,该观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并指出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不同类型中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这一观点为学者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供了新角度,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首先把握好规律概念的内涵,事物的规律不同于其特点和原则。特点强调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点;原则是为达到目的而制定的准则,是价值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的不是联系;而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强调的是一种联系。规律既然是事物固有的联系,那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包括价值性和主观性;既然是本质的联系,那就不是一般的、外部的、现象的联系;既然是必然的联系,那就不是偶然的联系,必须是有因果必然的联系。
因此,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以及与社会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首先,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反过来又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简单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既依赖于又反作用于社会。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依赖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社会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
其次,从内部要素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众多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所构成的众多复杂关系,而最主要的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因为,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教育者就应该根据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现有水平,把握社会发展要求,并把这一要求转化为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接受内容,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超越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并根据外在的社会条件,把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
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的研究,则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过程中的各个小过程和不同阶段着手,但切忌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时把原则当规律。
总体来讲,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主要关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转化提升律和适应超越律。而具体规律则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和不同环节来考察。可见,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价值; 生态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42-04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展开了系统研究并渐成热点,其间最为大家所关注和阐释的问题之一,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准确界定和科学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是否全面、准确、深刻,不但关涉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以及如何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等问题,还关系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问题。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概念”相关问题的研究,笔者通过对CNKI期刊数据库,对搜索到部分文献进行了仔细研读,有以下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定义
张花花、王墨菊、杨亚萍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问题,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告诉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遵守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准则,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思想政治品德,并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马万宾、杜文玲、肖春雷等则认为,生态价值的字面含义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态的价值,即指生态所具有的价值,是就人与生态的主客体关系而言,指生态对于人的需要的意义;二是生态性价值或对于生态的价值,即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动来满足生态的价值。这种意义关系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并进而推论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建立在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这种调节作用,不但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也体现为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有意义关系。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发现,国内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定义,明显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不但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态价值”,也应包含“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内涵
国内学者马万宾、肖春雷等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建立在“生态的价值”基础之上,其主体是人,是作为类主体的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同时也强调生态对于人这个主体的意义关系;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的价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的价值,即生态是价值作用的对象,这个价值直接作用于生态。此时价值可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分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分类,国内学者的已有研究还未细致并且观点大致统一,马万宾、肖春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价值。从主体角度一般都划分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又被化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生态价值还可以细分为生态的资源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生命维持价值、社会政治价值等。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提出的意义
综合汪倩倩、杜文玲、肖春雷、杨亚萍等学者的观点,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价值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一种发展性价值,是随着近年来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后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空间,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回归与主体境界的提高。因而,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才能逐步缓解生态危机。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概念的再思考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定义的再思考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进行科学定义,首先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一是“生态”。狭义上,“生态”通常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广义上,“生态”可以泛指一切生命体在自然环境下按照其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现在,“生态”一词也被引申为泛指一切美好的、合乎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事物,如自然的、原生的、和谐的、美好的、鲜活的、健康的事物等。二是“价值”。其原意是“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后来被用于政治经济学,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在哲学上的意义被进一步扩张,意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三是“生态价值”。既包括人和社会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人类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关系判断,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功能(系统功能)判断。生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生态的个体价值、生态的群体价值和生态的自然(功能)价值三个方面。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的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从以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相关的几个概念可以发现,随着人类认识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对于自身及其所处自然环境的认识也在广度与深度上不断扩大。只有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价值”的“本代中心主义”狭隘价值观,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有一个全新的看法。
从国内学者已经做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定义来看,均有不足之处,一是把人和人的需要置于一切生态环境的中心地位;二是把人视为生态环境无可辩驳的主宰者和改造者;三是只重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或者是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意义,而忽略了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外其他要素的意义;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局限于现实社会的人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同,笔者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进行如下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构成要素,和生态环境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这种关系,不但包含个体、群体及其命运共同体与生态环境的现实关系,也包含他们之间的代际关系。这种意义,不但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体现为生态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具体地说,是指以追求人类及其命运共同体永续的生态价值为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从事生态实践及其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或者为这种调整改变创设条件,或者对已有的调整作出解释,或者为未来的调整作出准备;同时,生态环境及其运行规律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和其他要素发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涵的再思考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至高无上甚至是唯一的主体,人类还可以通过其他自己所创制或拟制的教育主体及其相关教育资源,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开展思想政治生态价值教育,从而使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向自然、历史和灾难学习,此时,他们更多地将直接或间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生态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义。前者又有不同分类,从作用性质上可以分为形态价值和功能价值,从作用途径上可以分为开发价值、利用价值和保护价值,从作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从作用效果上可以分为正(积极)价值、零(中性)价值和负(消极)价值,从作用时间上可以分为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反之,一旦人类对于生态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与把握,或者生态环境自身发生任何新的变化,它们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构成要素发生影响。第三,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不能局限为狭隘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甚至也不能局限为人为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为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样,所有自然规律、历史经验和生态灾难,都会对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产生教育作用,如任何亲历或间接目睹过切尔诺贝利核泄露、“5.12汶川地震”等人为和自然生态灾难的人,都可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发生深刻改变,而这种改变,至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其结果也与人为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四,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视角出发,仅仅理解为“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过程和结果。从生态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应该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的新途径,或者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新资源,或者是为教育主客体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创造的新契机,以及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探索的新方法等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者才能完成,而生态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只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受教育者就可以完成。第五,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实践”活动,既包括当代人,也包括前人和后来者。围绕对生态价值的追求,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实践活动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而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对子孙后代造成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应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价值”、“生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以及“生态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生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含义。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分类的再思考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可以从作用主体、作用途径、作用方式、作用时间、作用表现等方面来进行不同的分类。就目前国内学界的普遍观点来看,以从主体角度的分类比较常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喜欢单纯从有且只有现实的个人或相关群体才能成为教育者(或教育主体)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划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进而从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观点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划分为生态个人价值、生态社会价值,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个人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社会价值的具体所指也缺乏深入研究。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以上观点值得商榷。其一,这样的分类方法,显然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又一佐证。没有考虑到人类的祖先、人类的子孙,乃至其他与人类处于同伴地位的动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从目前科学技新发展的启示看,人不仅仅应该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应该是生态关系的总和。与其他有机体最大的不同,人也只能是可以能动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也就是说,在人与社会和生态的所有关系中,人不但是无法主宰社会的,也是无法主宰生态的。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个体(个人)价值和生态群体(社会)价值,往往是已经全部或部分被某些特定的人与社会所认知的生态价值。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总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远未停止的过程,即生态对于人与社会而言,迄今为止,都还有着人类社会目前还难以全面认识甚至毫无所知的效用和意义,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对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甚至宇宙万物发挥着作用。其三,从人类发展历史看,除了某一特定人类主体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有一类可以改变人类乃至宇宙万物行为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那就是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历史记忆等对于人类思想的教育和行为的塑造。它们是不同于一般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主体,是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被人为创制或拟制出来的教育主体,他们不是一种可以为自然万物直接感知的形象物,而是客观上隐藏于自然万物及其相互关系之中,主观上表现为人类所创制的超人类教育主体,如天与上帝、耶稣救世主、真主、宗教先知、佛祖佛陀、菩萨神灵、天神地祗,以及被神化的帝王将相、名人贤达等等。正因如此,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才指出,“天”、“帝”、“道”、“理”其实都是对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不过,和朱熹一样,人世间任何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群体教育者,如圣贤人物、名鸿大儒、革命伟人、科学泰斗、国术宗师、学术闻人、教学名师,都只能是其不完美甚至不合格的代言人。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世中的人类个体和群体,永远都只能是学习主体之一(自我教育过程中,同时也可以是教育主体),所谓的“向自然学习”、“向前人学习”、“向灾难学习”,就是对这种被人类所创制的教育主体的认可和尊重。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还应该包含生态自然价值。
因此,与其他学者分类观点不同,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应该划分为生态个体(而非“个人”)价值、生态群体(而非“社会”)价值和生态自然价值(也称“生态功能价值”)。
所谓生态个体价值,是从人类个体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的、现实的、稳定的、终身的效用和意义。所谓生态群体价值,是从人类群体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的全面的、现实的、稳定的、持久的效用和意义。所谓生态自然价值,是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与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超越时空的、稳定的效用和意义。生态自然价值是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这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包括生活在现世的人类,也包括他们的祖先与子孙;既包括人类,也包括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体;既包括现实社会的人与社会,也包括人类所改造和创造的智慧生命体;既包括与人类现实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生命体,也包括与之间接相关甚至史前或人类后时代的一切生命体。这里的“可能超越时空”可以这样理解: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可以直接与人类互动,而且可以通过其他媒介与人类间接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可以在现实中与人类互动,也可以超越现实在虚拟世界中与人类互动(如“雄、奇、秀、险”的长江三峡风光影像资料);人类对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回忆,也会对现实世界民众的生态情感与生态行为发生影响;已经被破坏的良好生态环境,一旦被恢复后又可能荫及子孙等。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等正是对生态自然价值的真实写照。
生态个体价值和生态群体价值都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是人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人类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关系判断。这些价值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人类自身的主观感知和理性应对,一旦人类或人类的理性消亡,它们也就会跟着消亡。而生态自然价值却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而且迄今也无法被人类所完全认知,从人类诞生前的史前时期,到人类可能消亡后的后人类时期,无论人类个体或种群的存续兴亡状况如何,其他高等级的生命体甚至和人类一样具有智慧的生命体的存在也不无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自然价值都是永恒存在的。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提出意义的再思考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一种历史性、发展性和多元性价值。生态价值本身就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古今德育工作所固有的一种的价值形态,其自身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其效用和意义的具体表现,会伴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和人与生态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人类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重新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科学的生态教育开始被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提出,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突破了主体决定论的思维定势,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变革与创新,标志着人类本质的回归与主体境界的提高。因而,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内涵,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生态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共同作用,不但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逐步缓解生态危机,还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生态规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构成要素的重大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雪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思考[J].环境教育,2004(1):26-27.
[2]汪倩倩.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89-91.
[3]张花花.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9(5):21-23.
[4]王墨菊.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黑龙江史志,2009(6):136-137.
[5]马万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11):93-95.
[6]杜文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09(35):249-250.
[7]杨亚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78-79.
关键词:环境;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12-05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倾向
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理解存在不同观点,目前关于心理环境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倾向,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军营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群体心理环境等因素。如三峡大学陈刚认为:“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则是在高校这一特定区域内,影响德育效果及过程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1]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中心项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情绪、情感状态。如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在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情感是它的外在表现。”[2]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黄彦华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边素贞等学者。这说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还未达成完全的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构成以及功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的区别,我们可以参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区别。沈国权在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优良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个宽泛的中性概念,是对所有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的总和。”[3]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不能涵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心理环境因素。因此,那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环境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过于宽泛化。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观点,实际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又过于狭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还应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模式、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等因素。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环境的研究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主观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中心项。《辞海》中关于“环境”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指环绕所辖的区域;另一种解释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4]可见,环境的存在是相对于某中心项而言的,离开了其中心项,环境就无所谓环境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就是相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个中心项而存在的。其机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信息输入和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最终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种对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教育对象主观上的环境,是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发挥了教育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灌输的,他们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践体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观上的改造和扩展,经过一定的心理积淀,从而形成了以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映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映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育对象的认知模式、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以及个性倾向为表现形式的,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映像。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由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是,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进行深入考察,分析教育主体的各个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建构中的机理,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是指在一种有意识的层次上对思维和意象加工和处理的过程,[5]一般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
关于人的认知环境,1956年,法国学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联名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部语用学专著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其核心概念就是“认知环境”。关联理论认为,认知环境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包括已知的、可知的和可推理的事物,还包括物质的东西、精神的概念以及全部的假设。[6]这种关于认知环境的界定是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来理解的,目的是强调人的认知差别对于交际行为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特殊的交际活动。因此,教育主体的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认知的全部因素,即教育对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感知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通常会根据以往的教育体验、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当前的教育活动进行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包括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形式、教育效果的主观感知与假设,这些主观上的感知与假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促进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的认知,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反之,消极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产生消极的认知,从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阻力,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教育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始,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建构。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
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现象或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7]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的感到喜悦,有的感到悲伤,有的感到忧愁,有的感到愤怒,还有的感到恐惧,这种喜悦、悲伤、忧愁、愤怒、恐惧的体验就构成了人们对待现实的现象或对象的情感。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过程产生的,但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反应的是客观现实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环境,是指对人们的情感具有影响作用的相关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一般包括人的需要、刺激情境和对刺激情境的认知等因素。这是因为:首先,情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态度。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喜悦的体验,相反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失望、悲观的体验。因此,人们的需要状态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不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同。其次,情感作为一种生活体验,要受当前情境刺激的影响。不同的情境刺激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古人讲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和三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体现的就是情感的情境性。再次,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或体验,与人们对刺激情境的评价息息相关。情感认知理论代表者,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认知因素在人们的情感体验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同的外界环境刺激有时会由于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心体验的相关因素,通常包括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以及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突出反映的是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保持较高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的落实。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环境,表现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持有明显的怀疑和抵触情绪,对教育无动于衷或者逃避、抵抗,产生烦躁、愤怒等内心体验,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3.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9]意志之所以成为意志,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明确的目的性是意志成立的必备基础,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难以保证行动的一贯性,也就没有意志可言。个体对目的越是明确,越是意识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他的意志就越坚定。二是意志具有相对的自主性。意志的自主性是指个体可以自由地组织、支配、调节意志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当然,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绝对自由的意志是不存在的。历史上,关于有没有意志自由以及怎样理解意志自由,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曾经争论不休。行动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意志的存在,主张一切行动都是外界刺激决定的。而唯意志论者,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则鼓吹人的意志主宰一切,是绝对自由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10]因此,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三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
意志环境是由影响个体意志行为的相关因素构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行动目的的性质。由于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这个行动目的越是有价值,越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意志就越是强烈。二是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是否充分认识。个体对意志行动后果的意义认识越是充分,克服困难的决心就越大,意志力就越强。三是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因为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交织在一起的,意志过程也就是克服困难,实现意志目的的过程。因此,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越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就越足,就越容易成功。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质上就是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不断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将教育要求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自主把握和操控能力上,也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目的,主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教育目的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目的、教育对象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以及教育对象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小等。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和情感具有反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自觉依据教育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排除外界各种干扰,明辨各种是非,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实现教育目标。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则是教育对象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不能够坚持行为的一贯性,缺乏主观上克服困难的努力,难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现代心理学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11]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在于对心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使心理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反过来又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
个性环境是指影响个性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文化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指社会经济、国家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等。例如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育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因为社会文化对人的个性的影响是自发的、多向的,个体只有在教育的主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最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其他各因素多属于外部条件和物质方面的因素,而个体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些因素影响的。个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面貌。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影响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对象的性格、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等。教育者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的多样性,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环境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是在由教育者主导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不同于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对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心理动力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支持功能、感染渗透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
1.心理动力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思想与心理密不可分,它们都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高级形式。一方面思想对心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又制约思想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取向,从而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的内化,发挥了心理动力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的认知策略,产生愉悦的内心体验,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形成坚定的教育意志,培养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相反,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形成消极的认知,对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从而消弱教育说服力,不利于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2.价值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描绘的是教育对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使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产生对真善美事物的追求,对假恶丑现象厌恶,从而发展为一个人格健全、情趣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而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对教育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缺乏认同感,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之间的界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价值导向功能,努力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3.情感支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情感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2]情感是认知行为的动力,只有激发人对于真理的情感,才能使人认识到真理的力量,从而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教育对象对教育保持长久的注意,提高教育认知能力,通常对事物做出肯定的判断;而在消极的情感体验下,教育对象往往会心不在焉,思维受阻,用否定的眼光对事物做出否定的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情感支持。在一个自由开放、关系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积极情感,从而对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去;反之,在一个专制压抑、关系紧张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中,教育对象会产生苦闷、焦虑、悲观、厌倦的消极情感,因而对教育以否定的判断,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感染渗透功能
唯物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虽然是教育对象主观上形成的,但是这个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也是人脑在外部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心理映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决定着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的认知状态、情感体验、意志行为以及个性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平台,因而对于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感染渗透功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会削弱教育效果,阻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5.行为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具有行为规范功能。首先,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决定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他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能够促使教育对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教育的要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不但是教育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平台,而且对于教育外化为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为教育的外化提供了情感支持和意志保证,对于教育对象克服各种干扰,按照教育要求掌控自己的行为发挥强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刚.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8.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519.
[5][美]F・J・布鲁诺.心理学关键术语辞典[M].王振吕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07.
[6]程渊,跨文化视角下的交际与认知――评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J].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7):86-87.
[7]宋子.简明思想政治教育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3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9][11]张朝,李天思,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4,54.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起指导作用。”[1]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也应该得到完善。笔者认为,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就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应有之义。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大数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工具、新方法;二是大数据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后者是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解。已有的研究更倾向于前者。笔者认为,大数据环境是基于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将大数据作为新载体、新工具和新方法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的全面革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借助多样的统计分析技术,以大数据为载体来开展教育的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教育主客体交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双向互动的。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新媒体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教育主体的地位,教育者逐渐由教育的主导者向教育对象的互助者和伙伴转变。二者由我讲你听的单向关系向双向互动关系转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趋于平等化。大数据和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主体和客体对立关系,使客体同样也具有主体性,能够针对主体发出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反馈。
2教育内容数据化
“数据化”是“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2]“大数据时代提供多样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3]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借助QQ、微信等媒介,收集教育对象的“一卡通”刷卡记录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数据化,通过云计算进行分析整合,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情感态度、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进而掌握和预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作出个性化的、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3教育方法定量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指向人们的思想领域,思想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差异性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定量研究难以进行。大数据的到来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大数据已经成为观察和分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显微镜。借助于大数据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使教育对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这类非结构化的研究对象变地可量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与实践。
二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意义
1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层次规律
首先,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大数据技术可以利用过去积累的海量数据,总结出数据规律,并通过算法模型和机器学习,自动地从过去经验中按照规律推测出未来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广泛挖掘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外部环境因素,也能精确细致地监控教育对象自身的因素变化,从而抓住时机、找准着力点,合理处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行脱节、清理冲突等问题,帮助教育对象获得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认识,形成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行为。其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揭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规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的规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个体的自主性也得到了重视,挑战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实际,熟练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全面了解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矛盾性和变化性,增强教育内容和过程的时代性,才能持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二是揭示了受教育者必须要增强自觉积极性的规律。大数据以种类多样、免费共享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和空间,可以自觉积极地“根据数据分析的结论,开展自主性学习,基于多样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网络教育资源,根据自身知识状况、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多样学习方式并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4]
2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和学科理论体系
首先,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入探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属性,可以在逻辑上辩明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从而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融合提供理论基础。系统精细地挖掘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构建系统精细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能够促进个性化学习、科学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的实现。除此之外,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模式建构、评估机制、话语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全面地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其次,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是“由本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有它们组织起来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所构成的知识体系”。[5]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是学科的基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途径
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色,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计算统计学层面的完善和发展,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所决定的。依据“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规定,笔者认为,构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妥善处理好借鉴与移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借鉴多学科的学科,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数据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借鉴而不是移植”的理念,立足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合理借鉴大数据技术的有益成分,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硬核。另外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把握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结构、基本功能以及基本原则,顺势而变的是大数据时代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6]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伦理自治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要以教育对象为本,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目标追求日趋多元化,同时,大数据以其丰富的信息获取通道也使人们得以接触广泛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了曾经的信息优势。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以“双向互动”的新方式替代过去的单纯灌输,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形势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调动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坚持伦理自治的原则。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隐私泄漏、过度预判等伦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还应坚持伦理底线,加强数据立法,实现公开透明,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实现大数据服务于人的最终目的。
第三,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和大思政观念。首先,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思想上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这是一种思维态度;二是大数据思维范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7]为了应对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大数据,增强自身进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逐渐学会运用精准研判、个性化教育等大数据思维来分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次,要强化大思政观念。大思政观念“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8]积极树立大思政观念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和教育对象成长特点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掌握并运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8],才能从全局上实现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
[3]廖小琴,李洁.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34-37.
[4]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M].思想教育研究,2015(5):50.
[6]王莎,杨扬,杨航.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13.
[7]张驰.大数据思维范畴探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0.
[8]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