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10:05: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利工程概念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 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节能
1 引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工期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修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消除自然水灾害。其中,水利工程的节能设计也是项目设计中的一个全新课题,水利节能需要贯穿到工程前期设计的各个工作阶段,其中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等。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应需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共同发展。
2 什么是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已被人们日益重视,而生态学概念也被引进到各行各业。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的新学科,生态水利是在水利科学发展的基础的发展而来,其实质就是在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主要分为四个内容:
(1)在开发水利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水利工程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变得不可或缺。
(2)由于传统的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水利建设的建设中,防止发生工程在建时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
(3)生态水利工程在投入运行后,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生态规律来调控水资源,杜绝出现工程强制性打破原生态规律的现象。
(4)生态水利工程在建址时,要优先考虑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尽量选在那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减少建设途中和建设以后运行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水利工程功能的节能运用
3.1 提高水利工程的自排能力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自排能力主要在于水系的布置和水闸、河道的结构特征,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抗洪排涝体系,水系经过优化布置,再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水闸的孔宽和河道断面,因此就能够做到建水闸少建泵站,利用闸前后的水位差,通过启闭闸门,用自排来达到排涝和调水的要求。
3.2 利用泵闸结合进行合理布置
当水利工程的自排无法满足排涝的需要而去修建泵站时,应在修建设计中采取泵闸结合的布置,在泵站的周边修建水闸来使其排水,也只是需要在特殊情况如:水位差较大或特大灾害时才进行强排,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强排时间,节约能源。
3.3 规划考虑区域排水模式
在设计区域排水系统时,一般将其分成为一级排水和二级排水。首先将整个区域分成若干区域,然后每个区域排出的水再集中到一级泵站,然后通过一级泵站将水排到二级排水河道里,再利用二级排水河道里的出口泵闸将水排到区域外。在排水系统布置的过程中,合理选择二级排水水位,要利用地面和河道水位的落差,使一级排水就近直接排入二级排水河道,就可以减少一级排水泵站,虽然这种排水模式会增加二级排水泵站运行时间,但是二级排水的河道有蓄水功能,而其增加的动力远小于区域内一级排水泵站动力总和,所以节能效果显著。
3.4 使用绿化景观来增强河道的蓄洪能力
在以往设计水利工程的防汛墙时,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而基本采用直立式结构形式。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河道的修建都要求在两侧布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这样既能增加河道的蓄洪能力,减少强排时间,又满足了生态景观的要求,据资料计算统计,利用这种布置方式可以节约大概百分之十六的能源消耗。
3.5 实行就地补偿技术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泵站的水泵大都是选用低扬程、大流量。而和水泵配套的大部分都是低转速的电动机,这种电动机功率比较低,就需要进行无功功率的补偿,将功率因素提高一倍以上。以往做法是采用集中补偿,靠人工投切在高压侧进行补偿。泵站中需要进行无功补偿的负荷水泵电动机大约占到百分之九十,而且负荷比较固定,因此在泵站设计时应该采用就地补偿技术,让每台电动机就地并联一台就地补偿电容柜。
3.6 运用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调度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中,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因此也需要根据气象来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高效调度,来达到提高防汛能力,减少强排时间的目地。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目前只依靠传统人工调度方式还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才能满足科学调度的需求。新建的防汛和水资源管理实时监控系统是新时期区域水利工程信息化调度控制的中枢,以现代集散控制和网络技术实现全部水利设施的实时控制、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达到优化运行结构、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前的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让生态理念被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把重点放在生活的便利上,而忽略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也就成为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正洲,崔方方,王玉英,杨冰.浅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2011,(24):71-71.
[2]吴家丽,刘春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J].轻工设计,2011,(06):123-123.
[3]王光林,廖风.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2,(09):201-201.
关键词:水利工程 地质勘察 技术手段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势环境,自古以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古有大禹治水、李冰父子兴建的都江堰,到现代的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在水利工程兴建之前,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勘察,不但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而且能够有效的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确保水利工程在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质勘察的概念及其意义
在我国,地质勘察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地质勘察的实验仪器、手段和测试设备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地质勘察的关键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的兴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非常高的工作。关于在水利工程地质勘探概念的定义上,业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整理,我们把水利工程地质勘探定义为指的是通过运用岩土力学、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相关基础理论,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地质条件做出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为水利工程的选址、方案设计和施工措施提供合理的参考系数,最终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的可靠性。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包含了现场钻探、取样原状土、进行原位试验和室内试验等一系列的环节,而且这几个环节是互相连贯,缺一不可的。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对象是水利施工场地的岩土体,对于地质的勘察质量会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兴建之前,对水利工程环境中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进行地质勘察能够很好的避免水利工程在施工时某些特殊状况的产生,如水利工程施工很容易出现的地质问题(滑坡、坍塌等),从而确保了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而且还保证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在我国三峡大坝的设计施工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在三峡工程施工前,水利工程师对当地的地质环境进行了仔细的勘察,有效的掌握了地质变形量,从而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通过运用新型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很好的减少了混凝土开裂等问题,增加了三峡工程的安全系数,创造了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对水利工程环境进行地质勘察,能够在有效分析和评价工程施工的可行性的基础上,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提供基本的地质上的数据参数,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的环境适合设计和施工的需求,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水利工程。
地质勘察时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地下水位、自然地理条件和其他的某些方面。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水利工程环境的地质环境方面。地质环境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兴建区域中的地质构造、基地构造、地质特征、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的相关方面的内容。水利工程人员在进行地质勘察的时候,应当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对于兴建水利工程的有利或不利的条件。
其次,关于水利工程环境的地下水方面。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着水利工程里的岩土工程,因此,对地下水位进行合理的勘察,对于水利工程的安全来说非常重要。水利工程师在进行地下水勘察的时候,主要包括两到五年里水利兴建区域的最高、最低地下水位的情况,地下水位对当地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地下水同地表水、地下水给排间的补给排等内容。在进行地下水勘察的时候,应当从地下水的水位和高程开始确定。由于地下水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位不同,因此,水利工程人员可以通过气象水文等部门搜集资料,了解地下水的变化信息,找出规律,从而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此外,在进行地下水勘察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的方法,来测定水利工程兴建区的地基渗透系数。
再次,关于水利工程环境的自然地理条件方面。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兴建区域的气象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等方面。一般来说,气象水文特征指的是兴建水利工程区的气候类型,是否在季风气候的区域内,是在亚热带区域还是在热带区域。此外,还包括水利工程兴建区具备的湿润程度和热量等内容。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水利工程兴建区域及其周围的环境是属于平原还是高原,地形是否开阔平坦,地貌的堆积状况,地貌是否受到侵蚀等内容。
此外,水利工程环境地质勘察还包括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区域范围内,其各个含水层以及隔水层的水位、地下水的类型以及埋藏条件和水位变化实际幅度等的情况。通过进行对应的试验,来判断不同地下水的水质侵蚀水利工程的建筑材料程度及相关的性质,探测含水层厚度、具体埋深与分布情况,检测水文地质的参数以及地层的渗透系数等。
地质勘察时的重要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
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地质勘察的技术手段也在得到不断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勘察技术有新发展的钻探技术、地质技术、计算机和地质数值分析技术以及工程物探技术等。
首先,关于地质勘察的新型的钻探技术及其应用。一直以来,作为重要的地质勘察的手段,钻探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钻探,能够收集到可靠、准确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资料,为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和施工规划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依据,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运行时的安全、有效。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和葛洲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钻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新型技术主要包括新型的大口径钻探技术、倒垂孔钻进的新技术、岩心的定向技术以及潜孔锤跟管钻进的新技术等。此外,砂卵石层金刚石的钻进和取样技术目前在总体上已经处于我国的领先水平,而且在众多的水利工程的勘察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地质勘察的地质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地质技术主要包括勘察技术、地质改造技术和试验测试技术等三个方面。地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准着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地质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分析和评价工程的地质问题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体来说,从定性转变到定量,从逻辑分析转变到适时仿真,从简单观测转变到精细的监测和预报。改革开放以来,用于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地质问题的试验、测试和地质改造等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成熟起来。目前,同位素技术、地质过程的仿真技术和水力截获技术、地质力学的模型试验技术以及水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水资源的勘察评价技术等。随着这些地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在推动着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持。
再次,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地质勘察的计算机和地质数值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工程地质科学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逐渐的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定性评价的手段,地质数值分析技术也正在不断的发展起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地质勘探技术。计算机和地质数值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制图技术、工程地质数据库、工程地质问题的数值分析技术以及对于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技术,等。其中,对于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技术主要包括对原始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类,对于各种分析试验成效的数值分析以及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分区、分类、预测和趋势分析等。
最后,关于水利工程环境的地质勘察的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勘探地球的物理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工程地球的物探技术正在逐渐的成为地质勘察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物探技术主要由电磁法勘探、弹性波测试、地震勘探、层析成像、地质雷达技术、水声勘探、放射性勘探等方法构成。目前,工程物探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于公路、水利、地铁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在水利工程的物探技术方面,主要应用于大坝的基础安全检测和岩溶的超前探测等的方面。随着工程物探技术中不断的引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工程物探技术将会成为地质勘察技术的主要手段,其理论和技术手段的水平将会成为衡量地质勘探水平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兴建是一项造福于民的重大福祉,在工程兴建之前,应当高度重视地质勘察的作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预见性和实用性,更好的服务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利伟.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及控制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2]曹永强,倪广恒,胡和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12(01)
[3]秦明海,许佳君,刘雪.南水北调工程风险识别及其控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
1 工程的介绍
1.1 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 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 规模大,工程复杂 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 综合性强,影响大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 效益具有随机性 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 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 资源水利的介绍
2.1 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 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 经济、节约 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 采用新制度,新体系 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 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 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 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 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
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4 结语
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证,防止洪涝灾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分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才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彦凯.浅谈资源水利[j].河北水利,2009,(06).
[2] 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
2007,(02).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一、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认知
1、水利工程的概念、特点以及种类
所谓水利,即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生活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达到对大自然中的各种水利资源以及各个水域能顺利调配与控制的效果,从而对旱灾水灾起到防御与治理的功能。显而易见,所谓水利工程就是在人们在对大自然中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工程,这类工程就广泛的成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因为其自身的特性所致,有这样一些特点:需要的投资较多,进行的工期较长,其规模一般也较大,技术也较为复杂,有很强的综合与系统性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较为巨大。也正是应为这些水利工程特征的原因,导致水利工程管理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水利工程中。从碎了工程的建设用途以及规模,其大致可以归分为以下五类:
(1)防洪工程,即为防止洪水造成灾害、保证土地能够得到利用的工程。
(2)排水工程,即为处理雨水与生活污水,为生活与工业服务的工程。
(3)综合用水工程,即用于各个方面,包括发电、灌溉、防洪等各个用途的工程。
(4)围垦工程,即为保证交通运输的需要以及农业日常的生产所进行的工程。
(5)灌溉工程,即为保证农业正常的生产生活而防止旱灾洪灾的工程。
2、水利工程管理的概念和种类
所谓水利工程管理,即也就是在水利工程实施建设过程以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所涉及到的各个问题以及各项工作来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与指挥控制,从而保证所修建的水利工程的质量能够合格,其安全也有保障,并能够起到借阅建设成本扩大项目效益的作用,以此使所进行的水利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化。依据不同的标准,水利工程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种类:
(1)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水利工程在经过一系列的前期运作直至最终建成投入运营后,开始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等各个方面的效益。水利工程按照发展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大致可以归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建设管理,第二种是运行管理。这两种管理方式分别对应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建设与运行阶段。所谓建设管理就是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以及方法对其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应该解决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控制与指挥。近年来,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工程项目管理的打刘昂运用,建设管理也由传统的管理逐渐变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而运行管理就是在水利工程在建成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管理者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与规则,健全相应的组织以及综合的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对已经投入到生产应用中的水利工程进行充分的运用与全面的维护。
(2)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从主观层面而言,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划分为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所谓微观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设计单位、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监督单位等等单位为主体,对水利工程项目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具体的问题以及困难进行管理。而所谓宏观管理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的,其管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管理方式是理发进行管理,一种管理方式是执法进行管理。在水利工程的前期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对相关项目建议的审批以及其可行性的研究,对参加项目工程的各个单位进行监督,依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严格标准的实行管理;在水利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后,镇府部门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对各式各类的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对水利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其养护工作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也对其的资产与资金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义务。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1、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所谓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即也就是以目前的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为依据进行指导,通过理性的思维能力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将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再通过目前先进的技术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同时对管理的转杯也进行强化,以此使所建立的管理机制能够正常良好的运行工作,从而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优化。总的来讲,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管理技术、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这三个层面的现代化。
2、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特征研究
依据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分析,笔者以为,未来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有如下几个特征:
(1)水利工程管理强调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在对水利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实行了对专业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并且已建立了以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能力水平为标准的职业考核制度,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由原来的注重劳动逐步变为注重技术发展,在经营的过程之中能够实现了劳务层和管理层的相互分离,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清晰合理。
(2)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性。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注重管理思路与管理理念的科学性。毫无疑问,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是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够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同时,这也是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不断进行革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最新的科学成果进行跟踪,将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手段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上。再者,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观点解决水利工程在建设以及后阶段运用所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3)水利工程管理的安全性。毫无疑问,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都是以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保障为基础进行的。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通过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出台相应的规则制度,对项目的经费彻底的落实,对人员的安排详细清楚,从而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的专业化,使整个项目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能过保证质量要求,彻底的屏蔽在安全上存在的隐患问题。
(4)水利工程管理的高效性。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强化信息管理的能力,政府通过对整个市场的宏观调控对所有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与控制,管理时不仅重视建设管理,对于运营管理同样投入足够的精力,按照相关的法律文件创建稳定合法的资金链。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手段,对水利工程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降低到最小,其创造出的产值最大,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高效性。
(5)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其所涉及到的相关的制度与标准趋于完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过程所涉及到的利益体系数不胜数,如果要其能够正常的运作就必须安全依靠管理过程中规范的运作。在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中,完善其管理体系,健全相关的监督的机构,对所涉及到的文件或办法设定一个得到大众承认的标准,这或将是未来水利工程管理的一种趋势。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鼠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与仪器应用到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水利工程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也日趋完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水利工程管理将愈来愈先进,愈来愈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欧阳红翔、李欣、方国华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02.
[2] 杨吉斌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研究 中国水运 2011、08.
[3] 唐荣贵、张友明 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 水利发展研究 2010、05.
1.1水利工程施工
水利工程的产生有两个目的,消除水害和利用水资源。从水资源的利用来讲,其可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例如,防洪,发电,供水等多种服务。其建设也是多方面的,坝、堤、进水口、渠道、溢洪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每一项服务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1.2水利工程的特点
水利工程是以消除水害为主要目的而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
1.2.1规模大,工程复杂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工程复杂,工期较长。工作中涉及到天文地理的等自然知识的积累和实施,从中又涉及各种水的推力,渗透力等专业知识和各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传统。水利工程的建筑时间很长,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准备和筹划,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大。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2.2综合性强,影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居民带来很多好处,消除自然灾害。可是由于兴建会导致人与动物的迁徙,有一定的生态破坏,同是也要与其他各项水利有机组合,吻合国民经济的政策。为了使损失和影响面缩小,就需要各个专家和工作人员细心揣摩,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达到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最佳组合。
1.2.3效益具有随机性每年的水文状况或其他外部条件的改变会导致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变化。
1.2.4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大的变动,改变了原本的社会环境,对江河,湖泊等自然面貌同样有影响,甚至会改变当地的气候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有利也有弊。
2资源水利的介绍
2.1资源水利的产生
中国,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质整体下降;水资源的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水的存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的建设和发展,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资源型水利就是在水利工程已有的基础上,将水和各种资源合理的分配和优化。
2.2资源水利的特点
2.2.1经济、节约资源型水利就是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产生的。大体有三种途径,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和加强水的再利用;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淡水的供给。
2.2.2采用新制度,新体系与传统的水力资源管理不同,新的资源水利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强调资源的管理和优化,不再以工程措施为主了,现在是资源优化为主要措施创建新的体制。
2.2.3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1世纪环境永远是第一角色,资源水利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赞同,就是因为其满足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重要性。
3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与联系
3.1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理解为传统水利工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的不同。水利工程重视工程数量,工程建设和工程措施;源水利重视工程质量,工程管理和非工程措施。
3.2水利工程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3.2.1水利工程是资源水利的基础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资源水利是在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的。最初,人们建立水利工程是希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导致人们在经济和身心上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但是随着经济的一步步发展,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变成了如今迫在眉睫的灾害,所以如何在原本水利资源合理分配,以及恰当管理中对水资源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达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资源水利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资源水利正是在工程水利的基础上强调资源的优化和管理的分配,投入新的体制和改革,使资源达到高效的保护,强调了整个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发展和强壮起来的。资源水利的管理如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合理科学的制度和严密的抉择,这样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吻合。
3.2.2资源水利是水利工程的最终道路(1)对资源水利的整体认识。首先我们要对资源水利的内涵进行整体的认识,简单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善法规,树立对经济的全局意识。目前的经济是效益型经济,走集约型发展之路是世界的潮流,资源水利就是个典型。例如西部大开发的南水北调政策。西南的雨水充足却存在浪费现象,西北区水资源匮乏连灌溉都很紧缺,南水北调是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管理水资源的典范。(2)资源水利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是自然资源,虽是可再生的,但却不是无止境的,目前就人口增长的速度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程度,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极限只有12%-40%之间,而且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已经到达极限了,难以新增供水。(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市场经济的涌现,水资源的开发日益社会化,但是目前短缺的现在很容易导致经济社会主体的恐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所以对灾害的有效控制下,要将资源水利推广。(4)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在水资源的使用中,生活用水占了很大一部分,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水资源的冲突越发明显,而水资源的治理远远赶不上人们的污染步伐,人们渴求采取各种有用的措施,将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化,优先配置化。
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其中非常关键的要素,为了可以不断的达到水利现代化建设目的,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软硬件设备上,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必须着重表明现代化。一般情况下就是实现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同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管理体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使用全新的管理设施以及监控技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队伍,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全面化的管理。另外水利工程管理精细化应该坚持做到精品,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等等其他不同方面的内容,确保能够细分职能,以及具体工作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认真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注重细节的完美,细节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处在最良好的状态。精细化管理,其不单单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点要素,必须从中坚持准,细以及其他一些不同方面的基本原则,让管理工作,以及流程等都可以充分的体现制度化以及细致化,进而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经济效益。
2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方法和手段
2.1强化领导,加强认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对于工程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譬如进行水管体制改革,以及下拨一定数量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从一个方面来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然而由于人们自身传统的思想,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认识程度,以及水利工程健康有序发展的思想认识程度还没有深入。所以应该加强组织领导,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从水利工程的有序健康发展角度方面充分的考虑,逐渐加强和实施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把责任进行具体的确认,同时相应的分析当前的工作实际情况,监督各项工作进展,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水利工程事业的深远发展。
2.2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必须要紧跟市场全面发展步伐的运行机制,保证维修养护质量,减少维修养护成本,不断的优化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管理程序,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定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努力实现维修养护工作规范化,构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竞争机制,让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专业化,以及市场化等方面的标准。另外相应的建立维修养护市场准入机制,以及维修养护市场秩序。
2.3实施科技创新
水利工程要想实现传统管理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所以应该制定管理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规划,同时相应的分析和引进管理全新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监测系统,实现水利工程的运行自动化控制,强化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及时的掌握水利工程的运行状态,评价水利工程的安全状况,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手段。譬如某地区水利工程在经过科技创新之后,其获取经济效益的回报比之前多30个百分点。
2.4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作为水利工程管理的核心要素,人是管理的主体。假如没有培养大量的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就很难实现水利工程的管理现代化。所以必须对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化对机构自身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加深管理技术的培训程度,坚持创新的发展战略,提升水利工程人才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让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转变,管理水平可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另外还要实施一定程度的奖惩措施,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
2.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察工作
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长期坚持,在水利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要求下,强化工程管理考核工作的领导,从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同时还要强化相互之间的组织以及协调等方面的融合。大力促进重点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严格化以标准化。
2.6注重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和调度运用管理
根据工程管理的标准,对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排查,保证水库堤坝,以及其他方面基本的工程设施维护,尤其是洪汛前的的隐患检查,保证水利工程的设备完整,不断的落实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充分的实施经过批准的调度使用方案。坚持科学调度,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进行合作协助,完成预定目标。假如没有对工程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很难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因而无法实现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最终水利工程也很难达到抵御洪灾的要求。
3结语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变化,现阶段游客更注重旅游体验,旅游业也逐渐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与此同时,水利风景区因其独特的位置和环境优势,被游客以及相关学者广泛关注。水利风景区以水体或水利工程(如水库、灌区、河道、堤防、泵站、排灌站、水利枢纽等)为依托,水利设施的主导功能是社会功能及生态功能,其安全生产和运转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其他活动必须在该前提下进行。《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实践探索》一书从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书从基础概念的辨析入手,回顾分析了水利风景区发展历程及其功能作用,探析了水利风景区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与设计、开发与建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核心内容,并深入研究了水利风景区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问题,概要介绍了国外水利发展及其旅游利用。书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作用。该书一共九章,其中,第一章为基本概念辨析与体系构建;第二章为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为水利风景区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为水利风景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为水利风景区开发与建设;第六章为水利风景区经营与管理;第七章为市场营销内涵与方式;第八章为水利风景区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第九章为国外水利发展与旅游利用。
水利风景区需要依水而建,水作为水利风景区的基本载体。在开发水利风景区以及水利资源时需要注意3个原则。①优先性原则。一般情况下,水利风景区也有水利工程的存在,发挥着防洪、灌溉等作用。优先性原则是在修建水利风景区首先需要关注水利工程的社会作用,不能因为发展旅游而忽略或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②生态性原则。水利风景区依水而建,因此人为作用下的水利风景区有一个重要工作便是保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③分类开发原则。不同地区的水利风景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水利旅游的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其社会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利旅游。当前,我国水利旅游也遇到一系列问题。①对水利工程的功能把握失准。不同地区的水利工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其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另外,一些建筑群体在建设之初便无视水利工程的社会功能。②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资源的污染。③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例如,各地区水上活动项目大体一致,没有特色。④有待增强管理。由于多部协调合作,难免产生一些管理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兹提出以下解决方案。①展示水利文化,充分发挥水利旅游的特色。结合当地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水利旅游资源。比如江南地区,人们崇文尚贤,重视教育。因此在发展水利旅游的时候,可以借助江南特有的文化,推出特色旅游项目。以淠史杭灌区为例,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既有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又有水利文化的美学理念,因此可以借助这一独特文化,建立水利文化馆,收集和展示各历史时期与“水利”有关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等。②加强水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协调。加强沟通与协调,推进水利旅游的管理工作。③合理整合资源。在开发水利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比如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也有助于把各项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以大别山的水利资源为例,该地区除去原有的水利资源之外,还结合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④多种模式开发。在发展水利风景区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以灌区水利资源为例,在整个灌区要以点轴开发模式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集群开发模式、产业链延伸和空间辐射开发模式。⑤注重安全设施建设。不管是建设水利工程还是水利旅游,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既包括景区的建筑安全,也保护了景区的设施安全。因此,要完善景区安全管理体制,完善旅游安全法规,明确政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机制。打造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控制机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等。加强景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从业人员与游客的旅游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