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时间:2023-12-11 10:04: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本内容
国务院23号文件要求“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国发40 号文件要求“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在事故预防预警、防治控制、抢险处置等方面,尽快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企业必须加快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系统和装备建设,提高生产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规划》重点围绕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生产控制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提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灾害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职业危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安全监管监察技术装备与方法研究、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7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这对于实现安全生产科技支撑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还进一步明确了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力争在攻克防范重大事故的关键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方面有所扩展,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方面有所推进,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方面有所提升。重点包括以下工作:
强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十二五”时期,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需求,突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重点和难点,着力破解安全生产技术瓶颈制约,提出一批科学指导政府安全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解决一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安全生产重大技术装备,制定一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标准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打下坚实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
在规划目标上,力争取得100项创新性成果,较“十一五”的61项增长64%;建立20大类100个专业门类相对齐全、独具特色的安全技术示范工程,较“十一五”的60个增长67%;在科技项目研究中制订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不少于200个,较“十一五”的161个增长24%。
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
“十二五”时期,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及时引进、推广和转化,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培育发展安全科技产业。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单位、政府、中介机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推广模式,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在规划目标上,稳步推进大型企业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培育100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示范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装备升级换代,开展安全生产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1000项新型实用产品的遴选工程;引导、支持、鼓励各地创建一批安全产业园区,创建5个安全产业示范园。
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
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是支撑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投入绝对量稳步增加,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十二五”时期,在继续完善现有各类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科技研发、安全评价、检测检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安全培训、安全标志申办与咨询服务等的技术支撑平台。同时,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类技术支撑平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实现良性发展。此外,还要加快高科技条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进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保障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顺利推进。
在规划目标上,建立9大类100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立30个安全工程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和50个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发展和规范建设5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
现实意义
《规划》提出,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领导,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经济政策,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资源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规划落实情况检查与评估工作,确保规划落实到位。《规划》的出台以及上述重要举措的制定实施,都将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和制度保障,为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创新保驾护航。
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要支撑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就必须要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把握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领导、支持和推进“科技兴安”战略,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在促进全社会安全生产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和政府监管监察科技水平。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1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工作坚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发挥科技对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护航作用。几年来,共承担集团公司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认可社会力量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编制地方标准和规范2项。应用《津秦客专特殊桥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施工的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铁路斜拉桥双向非对称拆除》施工技术通过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搭建3组平台,激发创新内升动力
2.1健全创新体系,搭建体制机制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管理的组织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政策保障。建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的总指挥和领导;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引领,科技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等业务部门为首,各项目部总工程师为成员的组织实施体系(技术中心)。坚持以工程项目、业务管理、企业发展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构建起了以公司为核心、以项目部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几年来,在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及技术中心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体系规范化、覆盖全面化、流程清晰化、职责明确化的动态科研机制。2.2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搭建奖励促进平台。为调动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科技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以及科技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科技奖励121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和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2.3强化内外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平台。对内,为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示范作用,为技能人才开展管理手段创新、业务营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平台,工会、工程技术部、科技部、安全质量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引导了广大员工岗位成才,促进了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针对钻孔桩桩头控制、循环吊筋、桩头凿除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立项研究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施工现场创新创效的实施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课题经费等方式深入推动科技研发。坚持加大对外联络力度,积极与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之间构建交流互通渠道,为科研课题的申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先后立项研究各类课题23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3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发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先后与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积累了一大批客座专家资源。围绕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创新点提炼、工法编写及修改、专利写作与申报、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面,邀请多领域、多专业的客座专家为广大技术人员进行了数十次培训讲座。也通过考核选拔等方式,积极选派精干技术人员参加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建委等部门组织的课题、专利、工法专题学习,有效保证了随时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施工技术。
3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提炼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铁路既有线施工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既有线施工、大型铁路枢纽建造等传统优势施工技术领域实现再创新和再突破,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二是重载铁路、既有铁路运维综合技术实现新提升。开展重载铁路研究及营业线养护维修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探索30t以上轴重重载铁路建造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实现新跨越,同时进行高速铁路维修改造技术研究。开展350km/h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开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成套建造综合技术及400km/h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3.2特殊桥梁结构修建技术。一是开展3.0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柔性拱钢桁梁成套制造安装施工技术研究,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梁厚板整体节点制造、钢桁梁大悬臂拼装、台风环境下拼装安全、钢桁梁线性与应力监控、梁上柔性拱竖转合龙安装技术。二是开展临近铁路既有线大吨位转体斜拉桥大型铰座安装技术、多点转体施工技术、斜拉桥既有线旁基础施工技术、超薄主梁施工技术、主梁线型和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以在建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新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一是围绕复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城市地铁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所承建工程情况,针对天津地铁软弱地层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开展滨海软土地区地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点隧道工程,大力推广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通过参与建设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术,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设方面的竞争力。3.4工程测量技术。一是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数量满足现场需求,严格落实“三级管理,三级测设、三级复核”的测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目标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集训或轮训,确保培训率达到100%。同时针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考试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在该项大赛中进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进测量工作信息化,实现内业外业数据超限开启报预警功能,避免测量事故发生。四是开展工程测量数据库课题研发,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监控量测、工程测绘、变形监测、GIS技术进行统一整合,保证内外业技术安全。五是逐步开展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等业务板块的研究,推动工程测量资质升级。3.5绿色低碳技术。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坚持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项目通过优化施组和施工方案促进降耗增效,实现“四节一环保”。三是持续深化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四是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月活动及日常宣传工作,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3.6BIM技术以地铁Z4线为依托,将BIM技术进行推广应用,BIM技术所需的2台工作站、4台移动客户端配置齐全,相关配套软件已调试完毕,配备的3名专职BIM人员均已到位。BIM模型将与设计图纸同步发送到项目技术人员,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业主批准后,根据施组编制的施工进度,按照进度要求逐项分拆模型,匹配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报验采用移动端上传报验过程,与BIM模型匹配。检验批、试验报告也需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在进行方案汇报时,将施工方案过程进行建模模拟,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寻求最优的方案。同时在汇报时,将模拟的施工动画作为汇报素材,形成一个施工方案的全过程的动画演示,真正意义做到结构物的三维空间展示。
4构筑两条通道,点燃科技引擎
4.1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厚植核心优势。几年来,以承建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客运专线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桥梁工程等为依托,围绕完善专利布局的核心出发点,结合科研课题立项,深入挖掘了施工技术,在现有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再创新,并及时提炼总结,撰写申报了一大批科研专利,为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归集转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科研课题的实施周期,提前规划和拟定了专利的研究方向,实现了关键技术专利组合的加速构建、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质量的“双升双提”。在日常的专利管理实施中,紧密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了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框架桥顶进施工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日后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总结提炼的《一种非爆破拆除桥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铁两用车》、《箱体顶进过程中止水带设置方法》、《斜交顶进过程中在偏转端利用顶镐进行纠偏的箱体顶进法》、《一种先顶进后加固线路的框架桥顶进施工方法》、《一种普速铁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铁路联合施工方法》等专利成果保护了核心施工技术,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4.2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发挥创新作用。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了对外研发交流,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传统专业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津秦客专戴河大桥工程、大里营斜拉桥非对称拆除工程,津保高铁引入天津西站三线矮塔斜拉桥工程、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滦县福州路框架桥顶进等工程中,积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技术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5拓实三种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1狠抓科技先导促进,助推经营增量。几年来,先后获得市专利试点企业、区创新团队、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顺利成为集团公司范围内首个省部级专利试点企业;获得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为下一步冲击市政工程特级资质申报奠定了基础;丰硕的科技成果在市诚信企业评比、投标活动中为企业做出了加分的贡献;此外,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为有力支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国家级高新企业的申报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产增质。针对承担的重难点工程,如津秦客运专线大里营斜拉桥拆除工程、津保铁路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积极成立科研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方案研讨,确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现场监测点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受力分析、线性、应力控制及施工工况模拟等方法总结出相关参考数据,进一步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健全机制,加快实施。相关管理系统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尽快形成良性推进局面。要对近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转换指标、责任主体和应用流程,抓好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精于借鉴,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实现内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内成熟的技术成果,使其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项和重复研发。
6注重培养,强化使用,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交流、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后继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内部评价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各级专家选拔培养力度,大力加快专家梯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和条件创造,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取证,以满足企业产品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从适应发展向努力赶超转变,大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再创新培训和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的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人才队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各级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编写和各类培训授课,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各类专家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把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挑重担、长才干,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结语
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三组平台、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构筑两条通道、拓实三种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施工企业科技管理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可以为同行业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志伟 单位: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把深化医改工作推向纵深是国家卫计委的重要职责。
2013年,李斌出任新组建的国家卫计委主任。在此之前,她任职安徽,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女省长。期间,安徽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新医改“安徽模式”。2014年,安徽成为4个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份之一。
“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区。”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李斌说,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决不是一件易事:医疗卫生方面的一些问题经过长时间积累,改革措施短期之内还难以立竿见影;一些新问题还会伴随医改产生,如“基层空虚、能力不足”和“药价虚高”等顽疾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可以预见,下一步医改将涉及更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会有不小的阻力。但经过数年的艰苦攻关,我国新一轮医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效,重点领域的突破进一步凝聚起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开始从基层消融。
李斌说,“我们对医改成功充满必胜信心”。
公立医院改革: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
《财经国家周刊》:你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曾经坦言,“中国的医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难点还是要啃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一年多来,“硬骨头”啃得如何?
李斌:如你所言,公立医院确实是“硬骨头”。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加大改革力度,在全国1300多个县(市)推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相当于全国一半以上的县都进行了改革;在60多个城市探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又谋划在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个省开展省级综合医改试点,虽然试点省份不多,但涉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这对积累改革经验,持续深化改革,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实现医疗、医药和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方针政策都已经明确,就是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绩效评价制度。同时,政府要切实履行办医责任,加大投入,加强行业监管。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中,还要关注哪些问题?
李斌: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控制大医院盲目扩张的问题。有的地方医院床位已经达到几千张,还打算继续扩张,这可能会造成虹吸现象,既会把医生往上吸,也会把基层的病人往上吸,这会直接导致整个医疗体系的底层不稳。
《财经国家周刊》:新医改提出了“强基层”的原则,如何构筑基层的“底网”,又如何保证其牢固不破?
李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有牢固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三级网的网底,非常重要。为了筑牢网底,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一是通过对口支援、多点执业等,鼓励和引导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下沉。2014年全国1600多家三级医院与近3800家县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3600多所,累计近17万城市医生在基层多点执业,力求解决“放得下”的问题。
二是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启动500家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2.6万名县医院骨干医师和56万人次农村卫生人员接受了上级医院培训,重点提升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努力解决“接得住”的问题。
三是加快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慢性病连续管理,今年以高血压、糖尿病和结核病服务管理为切入点,上下联动,打包付费,让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加强健康管理服务,让群众“信得过”。
四是积极采用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智慧医疗。通过移动通信、网上支付、远程医疗等技术手段,实行预约诊疗、自助服务等,提高诊疗流程各环节服务效率,切实方便患者,促进大医院与基层机构协作,共享资源,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打下了基础。
医保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
《财经国家周刊》:连续几年的政府预算报告,医疗卫生领域增速都高于其他领域,你怎么看待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加大投入?
李斌:国家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非常重视。2015年的政府预算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去年相比增加9.5%,但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同口径)增长达到了18.8%,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的补助,这个增长速度在各领域中是比较高的。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国家医疗卫生投入增速较高,但从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来看,还是比较低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各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平均为9%以上,美国约占17%,而我国还不到6%。所以我们还应当逐渐加大投入力度。
《财经国家周刊》:对老百姓来说,更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少花钱、看好病,这又涉及到医保的问题,如何完善现行医保制度?
李斌:我国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今后还将继续完善这个医保网络和服务体系。要健全基本医保,主要给老百姓提供基本保障;2015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提高群众抵御突如其来疾病风险的能力;还要积极推动医疗救助、紧急救助、大病特殊贫困救助、商业保险等制度相衔接,让保障体系更加全面,把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结实。
《财经国家周刊》:相对而言,我国的人均医保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有呼吁引入商业保险经办医保,你怎么看待?
李斌:我国现在居民城乡基本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到了500元,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国基本医保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但是这个标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群众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想方设法继续提高保障水平,切实让老百姓从好政策中更多受益。
对于基本医保引入商业保险经办的问题,要结合实际,突出实效,逐渐推进,但不一定所有地方都采用一种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探索打通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的经办服务通道,规范和约束服务行为,加强经办运行监督。
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两手抓
《财经国家周刊》:有一段时期,我国频繁发生医患暴力事件,医患关系很紧张。今年的情况如何?
李斌:今年大家对医患关系问题还很关注,但是与去年相比已经降温了。
去年我们医疗卫生的总量达到了76亿多人次,相当于在中国把全世界的人都看了一遍。与2013年同期相比,诊疗量增加了3亿多人次,但医疗纠纷数量下降了18%,医患矛盾明显缓解,医患关系有所好转。
《财经国家周刊》:针对医患纠纷,国家卫生计生委采取了什么措施?
李斌:国家卫生计生委为构建医患和谐关系问题,采取了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整治、一手抓机制。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从法律层面遏制涉医违法事件频发的势头。
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处置机制的“组合拳”打出成效:两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在医院调解,两万元以上的通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大约85%的医疗纠纷可以成功调解,如果调解无果,可以至人民法院。法院及时立案受理,开展诉讼调解,依法裁决、执行。大力推行医疗责任保险,目前有5万多家医疗机构参加,如同交通事故险一样,根据鉴定结果,由保险机构赔付。有条件的地方还探索开展了医疗意外保险。下一步,还将通过深化医改,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医疗创新:科技和医改要有机融合
《财经国家周刊》:国家一直鼓励创新,你怎么看待未来一段时间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
云南滇中新区是国务院于2015年9月批复设立的第十五个国家级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公里。2016年一季度,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52.8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亿元、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13.2%。截止目前,新区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宝洁公司、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华信能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入驻。
二、云南滇中新区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措施
半年多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新区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完善适应国家级滇中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
(一)聚焦经济发展职能,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
在职能权责方面,推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从原聚集区“16+1”州市一级全职能管理模式,转变为重点聚焦新区范围内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责,908项社会管理职责已于5月底全部移交昆明市,为新区突出主业、聚焦重点,集中精力抓开发、搞建设、促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机构设置方面,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工作机构从原来的21个精简为“三部两局”5个,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运行效率。在分工运行方面,根据新区开发建设实际需要,以部为单位运转,以处为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职能,聚焦开发建设主业,有效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聚焦市区一体发展,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新体制
在共谋发展方面,昆明市与新区成立了市区融合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社会维稳、党的建设5个专项小组,建立了工作例会机制,研究明确新区财政体制、工作移交、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实行昆明市和新区领导交叉任职;在市国土、环保、林业、水务、工商、质监、统计7家单位加挂新区相应机构牌子,履行相关职能,合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促进了昆明市与新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体现了市区融合“1+1>2”的作用。在规划编制方面,主动加强与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昆明统筹、滇中协同、新区管理、高效有序的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多规同向、多规同步、无缝对接。目前,已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要专项等40余项规划编制。在基础建设方面,强化与昆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融资支持、项目用地等方面的融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由滇中发展集团和昆明市交投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共同投资41.48亿元,合作共建机场北高速,该项目将于6月底前开工建设。长水机场―小哨―杨林―嵩明、西山车家壁―太平―安宁城市轨道试验段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三)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间、市县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新区财政由新区本级和三县市区财政构成,各自拥有独立的财政收支,履行独立的财政职责职能,承担独立的管理责任。新区本级预算、决算报省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并入昆明市,由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实施。在投融资体制方面,紧紧围绕“钱从哪里来”这一核心问题,探索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借、用、还一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了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今年计划融资1000亿元。大力推广PPP建设模式,成立了新区PPP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嵩昆路、哨关路、安宁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等项目已获批纳入省PPP项目库。同时,在新区目前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区融合发展的互补作用,通过昆明市的增信支持,有效破解了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瓶颈。嵩昆路、哨关路等因融资困难而一度停工的项目已复工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获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授信近700亿元;北京国际信托金融战略合作、省农信社500亿元授信协议已在南博会上签订。
(四)聚焦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按照围绕产业抓招商、抓好招商促产业的思路,在二产方面,重点聚焦汽车及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炼化、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突出汽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在三产方面,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商贸会展、综合保税、旅游健康等服务业。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新区独有的财税政策优势,以产业为导向,借鉴周边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大类,近期将出台符合新区实际、优于西部其他新区、具有滇色的普惠性招商引资政策,着力打造投资洼地。进一步创新招商机构设置,改变过去以地域划分设置招商机构的做法,依据新区招商产业和招商重点,在经济发展部内部划分为5个专业招商机构,分别对应汽车与机电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支队伍负责一至两个专业领域的产业招商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领导力量向招商倾斜,明确3位管委会领导专司招商,分别负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方向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截止5月底,已达成意向内资1285.3亿元,协议内资777.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2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84.1万美元。
(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审批体制上,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行政审批局为载体,以“相对集中审批权”为核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将行政审批部门和事项统一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严格规范使用“2号章”,有效承接行使省、市两级审批权,做到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审批流程繁琐、部门互为前置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基本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在审批服务上,以服务新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为主线,以流程最优、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佳为目标,精简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总协调人、一个审批服务小组、一个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机制,实现“一门受理、同步审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在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提升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启动电子政务、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和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电子化、信息化。截止目前,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共计完成审批1800件次,其中投资项目审批299件次,项目总投资654.6亿元,审批时限提速50%以上。
(六)聚焦干事业抓落实,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 政府 动态性 职能 机制
节能环保产业是以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再生产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有利于协调生态和经济发展平衡关系的环保技术将被大量需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空间。可以预见,环保产业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和主导产业,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杠杆和增长点。政府如何根据产业发展的具体特征确定自身职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和作用的动态性特征
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市场机制推动下逐步产生内在力,通过市场竞争来谋求自身利益。政府的职能定位和作用是随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成熟度不断地变化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一般经历萌芽、快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的作用强度会发生相对的变化,政府职能定位和作用侧重也会发生动态性变化。
初始萌芽阶段(30-50年):小企业起步和蓬勃发展。这一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以规划、投资、组织协调职能为主,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占50%以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引导政策,进行制度创新和安排,直接投资节能环保企业,初步建设环保产业发展所需的软硬环境和机制,鼓励创业投资;以直接财政手段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是以政府培育引导为主导,完善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这一时期,政府的制度规范和直接行动至关重要。
快速发展阶段(10-20年):企业集群和大企业产生发展。这一阶段,政府职能主要以扶植、鼓励为主;资金投入以民间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低于一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更加完善的产业引导政策;完善法律保障系统;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引导大型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强渐弱,职能发挥的重要逐步由制度建设、扶持组织、直接投入向完善机制、公共服务转变,形成适当的具有明确目标和工作措施的计划和市场。
成熟阶段(不定,更高层次的产业出现):企业集群汇集,市场完善。政府职能以引导、服务、监督为主。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完善各种机制、制度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注重社会文化和信用体系建设、间接的法律监管和公共服务。在这一时期,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主要是通过金融和咨询、指导、目标和自愿协议等手段寻求影响企业行为的方法。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1、产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节能环保企业虽然多,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更重要的是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科研、设计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尚未形成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骨干企业队伍。
2、地区分布不均衡,产品结构不合理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西南、西北所占比重较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注重企业有形产品的开发、生产,节能环保产品较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缺少中介流通环节和专门咨询公司。
3、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标准不统一,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体系不完备等原因,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地方保护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初始萌芽阶段的后期,这也是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的阶段。能否早日实现向快速发展阶段转化,还取决于政府职能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现阶段政府职能重点
1、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发展环保产业,政府的最主要的职责义务在于提供制度规则和弥补市场失效,政府的权利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进行监督。
一是科学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在制订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时,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把环保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即战略性产业加以培育,根据“筱原两基准”,确定发展重点,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划,理顺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鼓励环保企业进入环保设施运营业和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扩大环保技术服务队伍,培育和完善环保技术服务市场。逐步形成产品生产、技术服务、资本三个市场协调发展、完整统一的节能环保市场体系。
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实用性差。突出表现为现行《环境保护法》1989年公布实施至今而从未修订,对环境监管体制的界定已呈明显缺陷;对严重污染行为的处罚过轻,导致“违法成本低”等。《环境保护法》应修订成纲领性的环境友好政策法,并使之成为国家的基本法律。把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和干部环境绩效考核制度放入核心位置,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从源头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两大问题。
三是制定完善环保产业政策。主要是制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优化政策。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环保技术与产品,促进环保产业升级。引导大企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求,进行资产重组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在进入环保领域时充分考虑自己的基础和优势,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产品,通过建立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环保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2、形成长效规范的市场化机制
当前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带动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资金渠道的形成。
一是明晰事权,进行环保价格机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合理的环境事权分配应是:政府承担组织实施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监督;企业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风险),个人和居民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有偿使用或购买环境公共用品或设施服务;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可以契约方式实行部分政府权转移,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继续深化并加快排污收费、资源定价的改革,特别是能源价格和水价,使其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及环境的外部性,增强价格及税费对需求的响应。与此相适应,建立环境相关的财政预算系统,完善环境投入产出与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用以实现环境目标的财务手段。
二是开展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市场化的环境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进行市场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严格控制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美国等先进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供借鉴。我国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并由此制定相应的交易法规,规制市场运行。
三是建立和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一方面,加大政府支出力度。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工作,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对企业的环境投资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或对环保新产品的开发实施财政补贴,重点是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的方式促进我国大型坏保设备的生产和研发。另一方面,完善税收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排污费为环境保护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迫使企业负担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外部成本,恰当地反映“污染者负担”、“受益者付费”的环境补偿原则。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无形资产抵扣、扩大减免环保税收范围等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促使环境保护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四是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工业化国家在建立了可供选择的资金渠道后,政府投资已减少到30%左右的水平,而我国目前政府投入仍在60%左右。为此,一是设立多种形式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也可尝试利用专项国债发行环保彩票筹集环保投资,利用社会资本实现环保技术产业化。二是制定灵活的环保融资政策,鼓励融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企业债券、项目融资(BOT、股票等)、企业上市、信托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还可创建股份制的环保银行,实施优惠措施支持环保企业发展。三是制定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政策,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接轨,利用国际资金实现环保融资。
另外,要尽快建立完善环保产业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改革现行环境管理体制,按照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式,逐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增强环境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监督机制。
3、拓展公共服务覆盖空间
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环保产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一是建立环保产业政策和市场咨询体系,为环保企业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状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以适应环保产业市场的需要。二是建立环保产业技术和信息交易体系,提供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发展技术信息交易的中介机构,促进国外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引导我国的成熟技术走向世界市场。三是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加强国内环保产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的同时,加强环保产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环保高科技成果转化。
(注:本文作者刘新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刘清、施放: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J].经济论坛,2007(8).
[2] 傅京燕:政府须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进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1(4).
[3] 曾贤刚:我国环保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与产业组织政策[J].当代财经,2004(4).
[4] 陈天翔:走出误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1(5).
[5] 李纪武:美国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及对武汉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6] 赵鹏高:我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7] 韩永奇:节能环保产业:实质“推进”在当前[J].中国经济信息,2007(6).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二)总体要求。把保持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把完善政府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着力激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把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保障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把加快国内发展与提升开放水平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三)继续完善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健全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支持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创新试点,研究制订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三、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一)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负责)
(二)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研究制订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负责)
(三)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形成新型食盐供给体制和盐业管理体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
(四)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国资委牵头)
四、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一)出台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负责)
(二)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负责)
(三)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物处理保证金制度,制订出台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并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研究实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的方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负责)
(二)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公共预算体系。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健全监督机制。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控机制。(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和收入管理制度。完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和使用管理制度。(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资委负责)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一)借鉴国际监管标准的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信息共享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机制。探索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外汇局负责)
(二)修订出台《贷款通则》,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人民银行、银监会负责)
(三)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管理机制。健全创业板市场相关制度,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财政部负责)
(四)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开展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负责)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制订偏远山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研究制订农村抵押担保条例,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银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负责)
七、协调推进城乡改革
(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条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指导意见。修订国有建设用地划拨目录,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牵头)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制订出台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国有农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制订出台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负责)
八、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改革
(一)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积极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和监管制度。(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等负责)
(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研究解决城镇集体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及城市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政策并扩大试点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
(三)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推进城市和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九、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一)出台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等改革,并启动相关试点工作。(教育部牵头)
(二)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三)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进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制订出台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意见,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转制任务。(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四)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部牵头)
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一)研究制订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牵头)
(二)研究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外资审批程序,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制订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法制办负责)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制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文件及相关配套文件,逐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为全面启动改革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加快制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制定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和代建制管理办法,建立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制度。(发展改革委、法制办负责)
(三)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管局负责)
十二、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任务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改革经验。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改革试点工作,将专项改革试点放到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和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发展改革委牵头)
关键词:宁夏;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政商关系
近年来,民营经济占据了宁夏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对于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贡献。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宁夏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趋突出,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外部体制机制环境方面问题,更有部分政府官员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并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关系宁夏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宁夏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民营经济支撑作用明显。2015年,宁夏注册登记非公企业7.16万户,注册资本总额3500亿元,实现增加值1298亿元,占宁夏经济总量的47%,经济增长贡献率近50%,民间投资占宁夏固定资产投资的55%。民营企业创造了宁夏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70%以上的创业创新成果,8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转型升级优势突出、“走出去”步伐快。宁夏认定的53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45家;67个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55个。宁夏共登记企业科技成果149件,其中民营企业就有110项。截至2016年4月,宁夏境外投资企业达95家,95%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完成额达5.66亿美元,比“十二五”初增长18倍,增速较为显著。[1]民营企业家信心不断增强。2016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用“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与“获得感”三个关键词,给民营企业送来新春大礼包,吃下“发展”定心丸。特别是总书记讲话中有关“亲”、“清”政商关系的阐述,廓清了多年来企业家的思想困惑,坚定了民营企业家一心一意办好企业的信心与使命责任感。
二、宁夏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政府失灵”①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行政干预与审批过多。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的职能在于做好政府该做的事,即只做市场做不好或无法做的事,一旦热衷于干预市场,往往变成“闲不住的手”。一些好的项目和产品急需发展,但申请用地审批难,办理周期长。一些部门和干部对非公经济认识有偏差,对民营企业关注度低,工作缺乏积极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少,企业好时关注多,企业困难时关注少。个别部门会议上表态好,行动上反应慢。还有的部门缺乏诚信,政策执行缺乏连续性,新官不理旧账,对于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后续服务不能跟进。二是职能部门间协调不佳。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部门较多,政策也多,相互缺乏协同整合。大部分优惠政策仅适用于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无法享受。不少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隐性壁垒,导致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打不通。
(二)融资贷款难,金融环境不佳
一是各商业银行对企业放贷日趋谨慎。许多企业明显感受到了融资市场的恶化,集中体现在贷款门槛愈设愈高,贷款环节愈设愈多,贷款条件愈来愈严。二是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不足。特别是银行认为农民合作社不是经济实体,不给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制约了宁夏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企业多为租赁或依靠土地流转经营,无资产用于抵押,贷款难度相当大。三是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由于经济下滑,中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抽贷、断贷时有发生。有些企业为筹措资金还贷,迫不得已向民间借高利贷。四是各类担保机构担保条件过高。过去企业贷款,只需有抵押担保即可,现在还要有政府担保机构担保,增加了贷款门槛,抬高了融资成本。
(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
一是税费负担过重。有的企业承担的各种税费已占利润的三到四成,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高,企业人力成本逐年增加高。尽管中央、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三免两减半”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大部分优惠政策仅适用于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普遍反映税负偏高。二是物流、电费、天然气的价格居高不下。宁夏电价平均0.5元/度,比内蒙古的0.38元、青海的0.36元分别高0.12元、0.14元。民营企业天然气使用价格平均在2.83元/立方米左右(含增值税),也比甘肃2.13元(含增值税)、青海1.97元、新疆1.85元分别高0.7元、0.86元、0.98元。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宁夏百户企业拥有的服务机构不到发达省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针对中小的企业服务机构发育缓慢、服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缺乏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不畅,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在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方面的需求。二是创业孵化和辅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孵化基地功能不够健全,智能化程度低,孵化速度慢,为创客提供支持的众创空间数量非常少。
(五)思想意识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思想上存在畏惧与迷茫。一些企业畏惧风险,不愿意打破现有的产业格局,不愿意舍弃眼前既得利益,对财富从投资赚钱转向财产保值;一些企业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持“观望”态度,对处于十字路口的企业没有把握,对转型升级的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缺乏信心;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较强的转型升级愿望,但发展方向不明确,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不知道“该怎么转”。二是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是靠创始者的自我判断和经验参与市场,企业家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院校教育,很难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及服务业企业大多以私营企业为主,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很多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在人事、财务等关键环节运作方式上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状况不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全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不应一味充当经济活动的“主宰者”,而要努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帮手”。为此,必须要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入手,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把服务挺在前面,定期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和经济运行的预测和预警信号,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尽快加强监管与纠错机制。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要进一步细化政府有关部门行政权力,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原则,明确主要负责人和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加大问责惩处力度。改变考核方式,采取“月点评、季测评、年总评”模式,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评价,变一方考核为多方参与,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年终考核为全程考核,切实解决部分干部不作为问题。
(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非公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登记、存货产品抵押以及企业家信用担保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适当延长企业贷款期限。加强金融支持“三农”力度,除了要有各种财税政策优惠外,必须出台限制农村资金回流城市、鼓励城市资金流回农村的明确政策。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要真正尊重农民意愿,支持农民创造的各种经营方式,杜绝一切不应有的行政干扰。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按普惠原则,对于一切从事中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的各类机构,给予同样的政策优惠,以更广泛的动员区内各种金融资源。严格设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和经营区域。落实好自治区已有支持企业上市、新三板、宁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采取差别化奖补政策,激励民营企业挂牌、龙头企业上市,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优化担保体系。改进宁夏担保集团及市县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运作方式,坚持微利原则,简化担保程序,降低企业贷款担保门槛。加强对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费收取的规范化管理,使担保费用保持在合理区间。
(三)进一步正税清费,尽快降低企业成本
减轻税费负担,清理不合理收费。认真执行新办大中型非公有制企业免征地方分享部分所得税5年优惠政策,并适当免征地方分享增值税部分。将新办小微企业,享受与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财政补贴的期限由3年适当延长。对小微企业设定“一缆子”综合税率,简化优惠政策申请程序,缩短减免税收申请时间。对缴税确有困难的小微企业,设置缓交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落实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政策,合理下调“五险一金”缴存比例。逐步扩大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范围并实行常态化公示。参照有关省市做法,在“十三五”期间内,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降低企业建设过程中安评、环评、消防等审批收费标准,杜绝重复性评估验收。重点推动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垄断行业改革。打破电力、天然气等行业施工垄断性收费。针对生产领域电力、天然气价格偏高的问题,应积极协调中央部委以及有关部门,进一步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改革环保电价补贴方式,完善可再生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办法,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进一步推行基于单位能耗的差别电价政策,落实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政策。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以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为目标,把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把价格监管和服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快推进价格信息化建设,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形势分析研判,提高价格公共服务水平。
(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自治区“16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建设。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加大完善创业孵化和辅导体系,在融资担保、信用评价、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宁夏”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探索实施商务信息化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市场信息不灵、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等问题。积极鼓励并扶持地方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大力宣传本地非公有制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培育树立一批本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典型。完善非公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要把非公企业纳入宁夏统一信息数据库,实现金融、工商、税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公开,依法依规解决问题与矛盾。
(五)树立现代企业家理念,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解除思想顾虑,增强发展信心。越是面临下行压力,越要保持定力、激发动力。[2]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看清本质,认清形势,正视困难,稳定预期,坚定对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信心。要推动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定期邀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座谈,听取意见建议,提振发展信心。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代企业家既要懂得创新的必要性、迫切性,又要从事创新,敢于创新,靠创新立业和靠创新建立新品牌,靠不断创新来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3]要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技术研究中心。发挥财政资金扶助作用,通过适度贴息、发放创新劵等方式,支持“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指导成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资源、加强联盟成员间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制约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内部人力资本的供给。企业能发展多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人才的培养速度,要倡导企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推动实施“千企百家”培养工程,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创新意识强、决策能力强、战略眼光远的非公企业家队伍。
作者:尚亚龙 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宁夏企业境外投资额5年增18倍达5.66亿美元[EB/OL].新华网宁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