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0 16:4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静态上看,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是指构成农业产业的各部门、要素和环节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模型;从动态上看,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生产要素以及内部各产业和农业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的过程。因此,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是静态与动态的协同,是存量与增量的统一。产业集聚是指在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过程或趋势,侧重于该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结与该产业整体的区域分布之间的对比,描述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因此产业集聚是一种运动机制。美国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集聚准备时期、开始集聚时期、集聚程度较高时期和开始出现分散倾向、但仍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的时期。
(一)农业产业集聚准备时期(17世纪前)
17世纪以前,美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以畜力牵引农具是最普遍的生产方式,农业产业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这一时期自然规律起着主导作用,生产者只能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多种生物进行选择、培养和驯化,生产目的只是满足自身需求,主要表现为原始的种植业和游牧式畜牧业。美国地域广阔,各地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只能根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种植适合该地区的作物品种,畜牧业也是如此。由此可见,17世纪前的美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空间分散,属于农业产业集聚准备时期。
(二)农业产业开始集聚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初)
进入17世纪,虽然美国农业仍以畜力牵引农具,但随着宗主国英国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商品性农业也开始在美国出现,为美国农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7世纪早期,以美国北部新英格兰农场出现商品性粮食生产和畜牧业为标志,美国进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时期。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农业产业利润,美国南部的种植业主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烟草,北部集中利用草地发展畜牧业,中部光、热、水、土等自然气候条件良好,主要种植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此时,美国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农业产业开始进入集聚时期。
(三)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时期(19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初,美国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业上表现得非常明显。美国农业开始广泛使用拖拉机和化肥,农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农业耕作方法的改进及农业育种新技术的涌现,改变了美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也改变了一些作物品种生长的条件,为美国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农业生产趋于集中化,以利于在耕种、除草、收割等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农业产业的盈利率。美国政府随后推行“西进运动”,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令,农业生产的部门分工和地域专门化发展更加迅速,农业生产集聚程度越来越高,美国农业产业进入集聚程度较高时期。
(四)农业产业出现分散倾向、但仍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主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空间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农业产业集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场科技革命始于美国,美国农业产业得以从科技革命中获益,不断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和产业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和公用设施,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美国农场主大力发展大型牧场、养鸡场、养牛场,农业产业集聚的倾向十分明显。当下,在农业产业不断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分散的倾向,但总体来说,产业集聚仍然是美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二、美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伴随某一产业
在某一地理区域集中的过程,出现众多企业(包括该产业内部企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实体,侧重于描述特定经济区域内,该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以及与相关产业企业之间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良性结果,但产业集聚并不一定会产生产业集群[2]。依靠农业产业集聚这种运动机制,结合美国各地的土壤、气候、植被、市场、技术、劳动力、开发历史等因素,经过约200年的集聚发展,在自然和社会条件组合的基础上,美国的农业产业集聚产生了良性的集群结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国农业产业带[3]。
(一)乳畜产业带
乳畜产业带是指美国东北部和新英格兰地区的牧草和乳牛带,位于西弗吉尼亚以北的五大湖周围,是美国纬度最高的地区。由于位置偏北,属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度较低,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却适宜牧草的生长,加上该地区城市人口多,交通运输便利,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大,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乳肉畜牧业产区。如今美国奶牛总量的1/3、牛奶和乳制品总量的1/2都来自于该乳畜产业带。
(二)玉米产业带
玉米产业带位于美国中西部,包括明尼苏达、得克萨斯、科罗拉多、北卡罗莱纳等约15个玉米生产州,这里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土、光、热等自然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玉米的生长,而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区。事实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艾奥瓦、伊利诺伊、印第安纳等中西部5个州就成为美国玉米的主要产区,现在这15个玉米生产州的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占到全国的80%左右。除玉米外,这一产业带的小麦、大豆和其他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大,大豆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
(三)小麦产业带
小麦产业带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北起与加拿大接壤的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南至俄克拉何马州、得克萨斯州,这9个州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0%。该地区属于半干旱区,北部冬季寒冷而漫长,适宜春小麦生长,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是春小麦的主要产区。南部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冬小麦,冬小麦主要产于玉米带南部和棉花带北部的冬小麦和玉米混合带。
(四)棉花产业带
美国棉花产业带分为老棉花产业带和新棉花产业带。老棉花产业带主要位于东南部地区和三角洲地区,包括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密西西比、阿肯色等7个州。这里的土壤、水源、光照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种植棉花,加上早期欧洲殖民者将大量的非洲奴隶贩卖到此从事棉花种植,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很早就成为棉花主产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老棉花产业带逐渐衰落,许多棉田开始种植蔬菜、烟叶,棉花生产转移到西部种植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渐形成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新的棉花主产区。如今得克萨斯州是美国棉花产量最大的州,棉花种植面积约145万hm2,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7%。
(五)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产业带
太平洋沿岸北部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小麦、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北部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是美国主要的小麦产地,产量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13%。华盛顿州还盛产苹果,是美国重要的苹果产地。太平洋沿岸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适宜种植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作物,仅加利福尼亚州就供应了全国51%的水果和干果、32%的蔬菜,凸显了其农业大州的地位。此外,依靠墨西哥沿岸的气候资源条件发展起来的亚热带作物产业带,以及依据西部高原山地面积大、土地贫瘠、气候干旱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山地放牧产业带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总之,自19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至今,美国已形成乳畜产业带、玉米产业带、小麦产业带、棉花产业带、烟草和综合农业产业带、山地放牧产业带、亚热带作物产业带等专业化农业产业带。这些产业带都是依据当地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种植传统、耕作习惯以及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建立起来的,每个产业带的农场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甚至只从事某种农产品某一生产环节的工作。这种农业产业区域分工的最大益处在于各地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大规模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有利于强化农业现代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畅通的水陆运输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而这种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又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4]。因此,形成农业产业集群的这些农业产业带,有力地提升了美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三、美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农业与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业务、产品、市场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拓展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业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过程[5]。农业产业融合包括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环节的纵向融合,以及农业引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理念、技术成果和管理模式的横向融合。前者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从纯农产品生产领域延伸到加工、服务等第二、三产业领域,拓展纵向增值空间;后者拓宽了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产业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平台渗入到服务、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拓展横向增值空间。无论是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还是横向拓宽农业产业链,都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农业产业的空间变化,成为推动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农业产业纵向融合
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的纵向融合。19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水平迅速提高,加上美国农场规模大,农产品产量高,而主要农产品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又太远,农场主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运输、销售农产品。于是一些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供应生产资料、收购和销售农产品,并提供各种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逐渐形成农业产业的纵向融合。农业产业纵向融合对美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在农业产业纵向融合中,生产、供应、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间既有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同时又有密切的合作,并且分工与合作的程度还在不断加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纵向融合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能够保持畅通,除了有发达的交通运输设施、足够的仓储设备和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外,一部分农产品加工公司直接插手农产品原料的生产,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并在产销之间通过签订销售合同和生产合同建立起多种渠道,渠道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这种“垂直联合”的生产方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农业产业纵向融合的实体形式就是农业综合企业,即将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及农用物资的生产、供应等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置于统一的领导下,以便更有效地协调生产和流通。美国农业综合企业主要有由工商企业联合组建的农工综合企业、公司农场和农场主合作社3种类型。总之,通过农业产业纵向融合,美国农业将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务、金融支持等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以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行业组织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打造了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的产业链[6]。
(二)农业产业横向融合
农业产业横向融合产生的前提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这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美国农业产业横向融合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美国农业产业横向融合的发展,导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重叠现象日益突出,产业界限日趋模糊,生物农业、分子农业、太空农业、数字农业、精确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迅速兴起[7],成为推动美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1.精确农业精确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是“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精确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手段精良,管理过程精细,技术运用精确,资源投入精省,运作尺度精确,收获高产优质,经济高效安全,目前精确农业技术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甜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农场主可以利用全球定位卫星监控作物的生长情况,还可以根据电脑计算的肥料需求量自动施肥,以改善土壤肥力,并减少农药支出。实施精确农业可在不增加人力的情况下扩大耕种面积,从而增加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工厂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农业生产车间”内,利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的农业生产,使农作物不受光、热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一年四季都能供应优质、新鲜的蔬菜、瓜果、花卉、盆景、观赏鱼种、宠物等高效益的农产品。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是具有高水准的“种植工厂”,在这里实现了农作物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境控制等全过程的自动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温室栽培发展较快。温室基本上为全光型智能温室,供热系统、降温水帘等设备齐全,温室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养分供应均由计算机自动调节和控制。温室内农作物的栽培基质一般采用专业化生产的人工基质,营养液通过滴灌输送。有的温室还采用无土栽培生产马铃薯,以及脱毒种苗等[8]。
3.分子农业分子农业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等物质,用于预防、治疗人类及动物疾病。由于分子农业是利用植物生产、提取类物质,便于操作和规模化生产,因而为农业工厂化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在美国,分子农业已经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主流,除了利用转基因植物提取抗体外,还利用马铃薯、大豆、油菜、水稻等作物生产疫苗。分子农业的出现,使农业产业拓展到医药、卫生领域,使新型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如美国试验成功的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转基因烟草,这种抗原与从人的血清和酵母中获得的抗原几乎相同,但却克服了传统提取方式成本昂贵、程序繁琐的缺点,有利于今后批量化生产[9]。
4.太空农业太空农业是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美国将水稻、番茄等作物种子和动物送入太空进行试验,研究其遗传性状表现和生理生化的变化规律,从而选择优良品种,达到提高良种率和品种结构升级的目的。经过20多年的研究,美国宇航中心探索出“航天植物生产模式”,在太空舱内应用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生产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必需的食物。太空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解决地球耕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还有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起来的“白色农业”,以及以海洋生物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蓝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在不断发展中,因而农业产业横向融合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农业产业横向融合拓宽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业产业的横向增值空间,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农业弱质性、低价值、效率低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率和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四、美国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世纪前,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低,美国基本上没有农业产业集聚。19世纪初,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商品性农业的出现,农业开始进入产业集聚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美国农业进入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阶段,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美国农业产业集聚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美国农业产业进入到虽有分散倾向但农业产业集聚仍是主流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伴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19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农业产业集群,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19世纪以来,虽然农业产业带的主导产品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农业产业集群的总趋势丝毫没有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农业产业的融合,使美国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农业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纵向融合扩展了农业产业的领域,而精确农业、工厂化农业、分子农业、太空农业等横向融合则扩大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可见,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的进程,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市场的拉动作用
从美国农业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历程来看,虽然科技进步使农业产业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小,但还不能完全摆脱自然资源的限制。按照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划分,任何农产品都有最适宜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实施农业产业集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0]。此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基础等经济条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因此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同时,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集群与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而商品性农业生产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使农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实现农产品价值,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一、农业产业资本的内涵
资本泛指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而且资本会随生产及交易形成的方式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形态,如货币资本会转变成土地、生产设备、产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同样,物质资本如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也会转化为货币资本。增殖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具有指向性的,也就是资本只有与特定产业结合在一起分析,才能更好体现资本增殖性。农业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实物等资产。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系统,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投入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的配套相关产业的资本投入也属于农业产业资本范畴。另外,这里的增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不仅是直接的货币增殖的经济效益,也包括间接非货币性的增殖,如生态、社会效益等。农业产业资本按其投入来源及性质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权资本、借贷资本及财政资本。产权资本主要是指以获得农业产业资源控制或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的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法人实体、自然人通过资本市场及机构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资本。借贷资本主要是指金融资本,是以获取利息收益为主,需要偿还的资本,主要是指各类银行机构投入农业产业的资本。财政资本以获取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投入的资本,主要指政府投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政策性专项投入的资本。简言之,凡是投入农业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货币和非货币资源都属于农业产业资本的范畴。
二、农业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产业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产业企业的质和量的变化。产业资本对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理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驱动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产业企业变化是“因”,产业变化是“果”。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企业质量的提升,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企业结构变化,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当然,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发展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要素发展是相互影响变化的,产业发展变化的驱动内因是企业。产业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企业,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资本作用于企业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直接投资创建产业企业。二是以参股、控股方式投资企业。三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的方式进入产业。四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资本创建产业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产业:一是在原有产业中创建同质型企业,同质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在原产业中创建异质型企业,拓宽或延伸原农业产业链,丰富产业发展功能。三是当资本创建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有效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资本以股权或并购的形式进入企业:一是通过增量资本输入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二是优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和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的变革会传导作用于农业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还体现在引资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引智,当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融合时,会产生更强大的产业发展推力,比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在输入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同时还会产生牵引效应,使其他产业企业效仿和跟随投入资本。资本对产业发展助推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驱动更多资本输入产业,如通过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引吸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或是投资建设农业创业园区,为创业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搭建平台。总之,资本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驱动要素,尤其是当农业产业还处在培育期时,资本适时投入会起到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三、农业产业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渠道,加大农业产业资本供给
1.通过政府政策“推力”,增大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量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采取“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这几年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欠账”太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外农业其本身具有高投入、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动力和动机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本量比较大,加之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社会资本缺乏投入动机。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财政资本投入要先行。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本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尤其对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农业投资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本投入的引动作用,通过财政资本投入带动更多的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投入农业产业。
2.借助农业产业发展“拉力”,吸引更多产业外来资本流入农业产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追求高质生活的愿望以及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的“赚钱效应”已经显现。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资本逐利性驱动下,资本总会流向预期投资收益率较好的产业和企业。产业预期投资价值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影响:第一是产业产品预期市场容量。第二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第三是产业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融合程度。当然最终还要体现在该产业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的发展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农业产业在发展时需要运用“预期回报”的产业发展理念引入社会产权资本,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在发展布局时要具有前瞻性,让农业产业投资者看到投资发展的良好“钱景”。另外,产权资本的投入往往会带动借贷资本投入的增加。
3.培育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实现产业积累资本再投资
当农业产业投入资本实现增值积累时,资本拥有者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将资本继续留在原来投资的产业,另一个选择是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其他产业,投资者做何决策主要取决于其预期投资回报率和资本的安全性。对于一个缺乏创新或竞争优势的产业而言,客观上存在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即后续追加的投资回报率不如之前先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但是如果产业保持较好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其投资回报率不仅不会出减递减,还会出现递增现象。因此产业欲获得产业资本的追加投入,唯一的路径是培育产业系统竞争力。打造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需要运用品牌战略的发展理念,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使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围绕产业定位形成统一性和一致性资源配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使产业产生向前发展的自惯性力。农业产业一旦形成系统竞争力,产业投资就可能实现持续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引导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向路径,使资本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1. 引导产业资本加大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在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产业发展要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是由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和整合,而且产业人力资本也是引入财务资本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把对人力资本评估作为投资评估的首要决策因素。人力资本投资虽然难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农业产业基业长青的基石,因为人力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产业创新的源泉。农业产业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涉及到政府产业管理人员、产业科技研究人员、产业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管理人员、职业化农民等相关产业专业人员的开发投入。在农业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资本投入中,财政资本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教育与研究领域,树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的发展理念: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相关高等院校科研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二是加大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出高素质实践型、运用型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三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人才队伍的培育投入,打造职业化农民。
2. 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分化新兴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遵循转型升级、新旧更迭的演进发展规律,这主要是源于社会消费需求的演变和产业科学技术的新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也诞生了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和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如农业生物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农业休闲娱乐产业、观光产业、教育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等。农业分化的新兴产业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还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引导资本流入这些新兴产业:一是延伸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价值。二是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价值新的增长点和创造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产业获得先发优势,将会获得产业发展“先行者利润”。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时要能把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要具有前瞻性,积极引导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财政资本投入则主要聚焦在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
3. 引导产业资本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利器。中国提出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双创”国家经济振兴战略,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率。在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资本投入的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培育和引导产业资本,尤其是风险产权资本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财政资本也需要在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或种子基金方面加强投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农业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融合而成的半人工半自然复合系统。农业产业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良性、高效运转是解决农业产业安全问题的关键。审视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求以系统化理念,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农业产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进行诊断,反思产生问题的根源,探索提升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可行之策。
一、农业产业系统性特征和产业安全形成机理
(一)农业产业系统性特征
在系统化视角下,农业产业呈现均衡、适应、稳定、流畅四大特征。
1. 系统均衡性。农业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协调及其各组成部分相对均衡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生态经济系统总体是否相对均衡发展,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是否得以保持,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是否实现大体均衡,是判断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否会因失衡而难以实现良性循环的基本依据。
2. 系统适应性。农业产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否与生态系统的支撑力相适应,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否危及或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自维持能力。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适应性,关键是使经济发展严格限制在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阈值”范围内。
3. 系统稳定性。根据生态学原理,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的生态链条越完备和复杂,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从经济生态化角度看,农业产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运行,也需要不同部门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角色,它们之间协同演化能力越强,农业产业经济系统就越稳定。
4. 系统流畅性。农业产业顺畅运行,关键是保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和信息流顺畅,实现农业产业产销之间有效对接,而完善的物流体系、灵敏的价格和质量信息对实现农业产业的顺畅运行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二)农业产业安全形成机理
农业产业链条可持续运营是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的前提,而农业产业链能够正常运转的动力,则主要包括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吸引力和农业产业链条外的推动力。吸引力来源于农业产业链条内在价值规律,推动力来源于产业链外政策、资金、技术等力量。在两种力量中,吸引力是基础,推动力是辅助。
1. 农业产业安全内部吸引力。由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物流运动是通过市场交易行为产生,并通过农业产业价值链推动物流运动的方向和强度。如果农业产业链条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断裂,则农产品物流将无法继续向下运行,从而引起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从内部吸引力角度看,提高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根本方向是提高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利润水平或降低相关成本。在我国农业小规模、大群体的无效竞争格局下,无论是从数量或质量上考察,都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相关主体的经营规模扩张或成本降低。因此,仅仅靠市场行为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链条是十分脆弱的,必须引入其他外部力量。
2. 农业产业安全外部推动力。农业产业链条上价值流引导物流运行的延伸作用对产业链条上的外部资源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例如,农业科技研发和逐利资本在农业领域的投资行为,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进入到农业领域后,无疑都会对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运营产生助推作用。同时,相关农业政策也是保证农业产业链可持续运营的一种重要外部推动力。
从外部推动力角度考察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水平可以发现,以下五种因素将导致农业产业链外部推动力缺乏,继而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第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或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收益高的现实,引发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而转向其他非农产业;第二,农业产业的无效竞争结构引发产业链条上某个环节出现过度竞争,从而引起产业链条中断;第三,缺乏生态上合理、经济上有效且技术本身可行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也是农业产业后继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劳动力价格上涨和物流成本上升阻碍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第五,现有的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与农业主体需求强度和能够引发改变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行为相比,综合政策力度处于薄弱状态。
总体看来,无论是农业产业链的内部还是外部,我国农业产业都缺乏足够拉引力和推动力,使得农业产业链整体运行的动力不足,这是我国农业产业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从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链运行的相关因素分析出发,寻求农业产业链运行的动力来源,是提升我国农业安全水平的努力方向和核心工作。
二、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的主要系统化问题
(一)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农业产业生态安全
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支撑和保障作用,也有限制和约束作用。当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甚至双向优化发展,但如果过度且不合理对农业资源环境进行开发利用的话,将会从根本上破坏农业产业安全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的非持续利用、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其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旱涝灾害频发。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天然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使得水土流失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区、丘陵区的有效耕层变薄,养分严重流失,水库、河道淤积,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区域旱涝灾害。二是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化肥使用不合理尤其是过量使用,已经引发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农产品品质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各类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的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通过河流排向农村,污染水源和农田;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堆放在农村,使农村成为“纳污区”。
(二)政府投入力度低、市场化融资难影响农业产业金融安全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有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农民融资四个方面,从准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角度考虑,大量农业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政府应承担主要资金投入,其余可以市场化的部分交由其他社会主体负责。当前而言,政府投入力度低、农业产业市场化融资难是突出问题。尤其是市场化融资,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性高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比较利益低,所以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资金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净流出”现象。在银行贷款方面,多数停留在第一产业范畴的农业产业项目在银行看来属于“无效资产”,不具备担保抵押贷款条件,其他融资机构贷款利息又较高,不符合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对资金的特殊要求,种种原因使得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情况十分突出,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之长时期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业产业组织安全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既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前提,也是形成农业产业有效竞争市场化结构的基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发展程度还不够,发展水平还不高。不仅单个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目前,从整体上看,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较高、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不同、业务范围狭小且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农技服务三个行业,部分地方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指导跟不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待提高。
(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不足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安全
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前提和保障。但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的方向是由资金的投入方向决定的,如果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少,农业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科技成果必然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市场推广由政府主导,由于大量创新不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导致这种类型的创新对农业的驱动能力不足。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科技支撑需要农业科普的推广,农业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科普工作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目前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相比,农村科普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科技支撑不足。
三、系统化视角下农业产业安全度评估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系统化理念,笔者选取产业均衡度、产业流畅度、产业适应度和产业稳定度四个方面对产业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将其作为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再对四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继而延伸出二级指标,从而建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见表1)。
根据DEA原理,DEA评价的相对有效性是要通过不改变决策单元输入,先把生产前沿面通过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加以确定,然后把决策单元在DEA的生产前沿面上进行投影,最后通过DEA前沿面与决策单元的偏离程度来评价相对有效性。DEA效率是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一系列计算后测量出的DMU的效率,该效率代表了规模效益增加、减少或不变。根据笔者从系统化角度对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界定,只有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均衡、适应、稳定和流畅发展及其协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业产业安全水平。因此,笔者依据这四个一级评价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别制订出相应的二级指标。同时利用DEA分析方法,把农业产业稳定性作为输入指标,把其他三项作为输出指标,以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产业安全水平。
(二)评价结果与分析
河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对其进行农业产业安全水平评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以河北省2008―2013年相关农业产业安全的二级指标和相关数据,利用DEA分析方法,得出如下评价指标及相关DMU值(见表2)。
根据相关评价单元指标数数值和DEA方法原理,可以进一步测算2008―2013年度河北省农业产业安全水平(见表3)。
根据表3测算结果,对河北省农业产业安全水平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1) 总体安全度。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河北省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率为1,即DEA有效或河北省农业产业处于安全水平;2010年、2011年河北省农业产业综合效率小于1,说明非DEA有效或河北省农业产业处于基本安全水平。(2) 规模效益及技术有效性。除2010年、2011年河北省规模效益出现递增外,其他年份则处于规模效益不变状态,说明河北省农业产业规模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在技术有效性上,2010年、2011年是技术无效,说明河北省农业产业在系统均衡性、适应性、稳定性、流畅性四个方面及其组合还不是最优状态。
针对综合效率无效的决策单元,为了进一步分析相关指标能够减少的投入量和可能的产业增加量,需要对相关决策单元进行调整并得出非DEA有效单元的修正量(见表4)。
根据DEA调整修正结果来看,在以后的发展中,河北省农业产业要适当降低进出口对外依存度,稳定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增加农业产业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四、系统化视角下产业安全实现路径分析
(一)从均衡性角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产业均衡性视角下,提升农业产业安全水平应重点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努力实现区域三次产业均衡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演进,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在总量上努力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三是在结构上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结构,促进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四是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内和区域间资源和区位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生产布局。
(二)从稳定性角度延伸农业产业链
在农业产业稳定性视角下,提升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重点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一是提高农业产业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打破既有的各自为战的利益格局,探索产业链条上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完善农民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联盟等新型农业主体,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二是减少农业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系统内损耗,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扩链增值,提升不同主体的盈利水平和利润空间,提高农业产业应对各种市场风险能力;三是要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民就业的非农化结构进程;四是充分发挥产业链条外部政策、制度、资金、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多种角度提供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三)从适应性角度加快主导产业体系的形成
在农业产业适应性视角下,提升农业产业安全水平的重点是加快主导产业体系的形成。一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和挖掘发展潜力,在不同地区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二是按照以需定产理念,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适应市场主体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偏好;三是遵循农业自然生态规律,以循环农业理念实现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四是提高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资源的质量和素质水平,实现产业和资源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需要以一定的生产技术力量作为有效支撑,生产技术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因素;同时,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也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因素等制约显著,其具体生产经营中必然包含着对自然物质基础的管理及调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现代化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视,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1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特点
1.1 受自然条件制约
农业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其区别于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从产生之初就表现为人类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创造性实践,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更为显著。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土壤、地势地形、气候、太阳辐射、降水、地表水状况等自然条件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实践成效,准确的把握这些地理信息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未知风险,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农业领域与土地、劳动这两种不均质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其他的如国家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1.2 强调农业生产规划
农业实践活动对生产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传统农业活动中就包含着对农业布局及管理的规划内容。由于农业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生产周期中确保生产成效,农业经营便产生于对农时、农耕等的规划或计划活动中。农业生产规划就是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上,通过合理计划与资源组合,在防范化解生产风险的过程中获取最优配置成效。在农业生产实践早期,劳动者就已经开始“深思熟计”农业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的内在关系,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方案中选择最优经营策略。农业生产中的规划活动需要明确定义生产目标,并围绕生产目标分析出重要的生产要素及其相关关系,通过优势效应的发挥及劣势条件的可行性弥补活动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生产成效。
1.3 计划指导型管理体制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生产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国家计划指导型模式的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种类,到产品销售等主要主要环节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极大的束缚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效。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品单一经营方式也难以适应农产品商业化需求,人才管理模式也较为封闭。
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转型
2.1 市场配置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基础性需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改革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等都需要以政府统一规划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效率与效益,以被动的形式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要求首先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将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成效按照市场需求量进行综合衡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努力改变原有的单一产量型评价标准,转而以生产效益作为评价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标准,将依赖于政府指导的农业生产实践投向市场领域,以市场化机制增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分工必然产物,仅仅将农业产品及其产量作为经营目标的方式受到质疑,而是应该强调市场化引导原则,将农产品销售作为产业化运营的衡量结果。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与市场对接问题,公司管理模式开始被接受并得到普遍认同,这种“公司+农户”的管理形式能够以积极的市场开拓能力,迅速的问题识别与反应能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变革,提升农业生产的风险抗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大规模定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经营效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及生产要素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大规模定制理念是兴起于制造业领域的一场管理变革,主张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两种需求的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二分法认为,规模化生产与多样化、差异化市场需求难以同步满足,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创新。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方式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运作方式进行全过程改造,系统的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等基本活动调节,注重对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与品牌效应的提升。
3 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成效的策略
3.1 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才队伍结构及其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基本成效,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需要重点强调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缺乏对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认知,社会普遍存在忽视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导致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变革进程。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系统性与计划性,一是要制定与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二是要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
3.2 突出政府行为的宏观指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非要否定政府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宏观指导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务必要以政府的策略性指导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在农业产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看,第一、二、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复杂体系,单纯的依赖市场机制必然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市场失灵难题。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系统管理意识,政府调节行为务必要正确定位产业形式,将农业产业化活动当做是系统的管理工程进行综合性考虑。地方政府在指导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实际时,既要从整体上去认知与规划农行产业结构等问题,同时也要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因地制宜,善于抓住重点及难点,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利益机制,引导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化
当前农业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经营趋势及关联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经营开始走向多元化与混合经营模式,在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中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经营范围也开始在横向的基础上向纵深结合发展,要想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注意具体性实施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优势及特色,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产品区域定位及品牌营销策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以营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树立区位品牌意识,根据产品的特色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产品销售、推广、品牌培育等方面付出努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只重生产的管理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下的“以销定产”意识,将产品的最终市场价值实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最终目标。
4 小结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及矛盾。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调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模式,突出生产目的性等都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磊,李学工.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经济,2012(8).
[2] 周连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路径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3] 卢良恕.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8(5).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关键词:农业;农业产业化;困境;出路
近些年来,井冈山市较好地依托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营改革的推动作用,加快了井冈山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的成效较为显著。但与全国农业先进地区相比,井冈山农业依然面临着农业技术水平偏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弱的突出问题。
1井冈山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1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培育难
传统的、不计成本的自给自足型小农产业对劳动经营者素质要求不高,但以现代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与经营对农业生产经营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同时承受技术、自然气候和价格三重风险的影响,光农产品价格风险来说,其变动如同“股价”,幅度巨大,在没有农业补贴与扶持政策的情况下,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犹如“炒股”一般“九亏一赚”!近些年来,受非农产业就业需求旺盛的影响,井冈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流向非农产业(外出或在本市瓷业产业务工),农业劳动者以“3861部队”(妇女、老人和儿童)为主,劳动者素质低下,他们既不懂技术也不善经营,要他们在农业中创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1.2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
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是针对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而采取的扶持政策,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而我国的惠农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已规划好的农业发展项目的有限扶持上,其主要作用是激发各类形态的农业生产主体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规划的农业生产项目上,以提高农业项目的成功率,增加农业有效供给,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最终实现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目的。实践证明,被扶持的农业产业往往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艰巨性的农业领域,其投入产出周期相对较长,所需投入资金也比较多。农业产业发展也素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但这些年来,井冈山的农业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农民的积极性又未有效唤醒,导致很有希望的特色化农业项目“胎死腹中”。例如,井冈山前些年发展的油茶产业没有很好坚持下来甚是可惜。油茶产业的“虎头蛇尾”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农民得了“近视眼”,没看到“就在不远处”的效益和前景,继续投入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二是政府得了“远视眼”,高估了“眼皮底下”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过早地中止了油茶产业养护的扶持政策。
1.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跟踪服务不能有效组织
从现实情况看,井冈山农业技术资源无序分散在5~6家涉农部门单位,人浮于事,部门单位间难以形成联动,没能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于“三农”工作机制。结果,农民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只好自己“摸石头过河”,在自以为“熟悉”的农业上摔跤也就在所难免,导致农业产业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
2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可能出路
2.1建立井冈山农业“智库”或农业(本土和市外)专家“点将台”制度,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三大要素可以概括为:“一靠科技、二靠政策、三靠投入”,农业科技是第一位的推动因素。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关键是要实现农业人才的“高效利用”。根据井冈山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收集本土和市外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信息,建立井冈山农业“智库”或农业专家“点将台”制度,需要解决的农业技术问题立马“点将出征”。
2.2注重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已确定的适合于井冈山发展的农业产业重大特色项目(如“两茶一竹”)的扶持政策要坚持5~10年,要竭力做到“帮忙帮到底,不成不撤离”,激发广大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避免因产业失败造成国家和纳税人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补贴和扶持政策,让惠农财政资金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提高产业项目成功率。
2.3以市级和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加大农业产业科技和经营主体“双创新“工作,切实转变井冈山农业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