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9 17:46: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交通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业发展的近三十年来,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以建景区景点、配套酒店的“景点旅游”。但是在当下,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旅游业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广泛,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旅游业当前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从以往的“景点旅游”模式转换成为“全域旅游”模式,才能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其《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讲话中对全域旅游做出了这样界定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其他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提升优化,从而能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机融合、产业互助发展、资源共建共享,让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共同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运作和建设,实现景点和景区内外一体化的大旅游。
二、扬州市旅游发展概况
(一)扬州市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以来,扬州每年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均有着很大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部分景点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不完善;旅游季节性强、春秋季节旺,夏冬季节旅游市场冷清;旅游产品比较单一;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同质性强;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还非常薄弱。
(二)扬州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
1.地理条件优越。扬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是苏中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依托“襟江临淮”的区位条件,对加快扬州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促进其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有着较大优势。
2.城市美誉度高。扬州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称。同时拥有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3.旅游资源丰富。“古、文、绿、水、秀”构成了扬州的整体风貌,其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等构成了扬州旅游业的灵魂。扬州古典园林特色集南秀北雄于一体,与周边苏州、杭州齐分秋色。有湖上园林瘦西湖,以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为首的私家园林20多处,以大明寺及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高F寺为代表的众多寺庙园林。在长江流域这条黄金线路上,扬州以其丰富的风光、文化资源必将成为旅游热点地区。
三、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战略规划上的必要性
扬州的旅游业存在小、散、亮点不多等问题,众多旅游资源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小。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市旅游缺乏统揽全局的总体规划,对扬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没有清晰的思路。我们要借用专家学者和群众的力量,把“全域旅游”提升到战略定位的层面上通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定位、编制规划,避免我市在旅游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二)旅游市场需求的必要性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能更好的发挥旅游的导向作用!我们工作的重点不能停留在对景区景点、资源配置,这样整体效率和宏观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全域旅游的发展能更加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城市群发展的需要,使道路风景化、交通体验化,同时可通过网络将智慧旅游包装成整体项目,让客人感受到信息与交通的最大便捷,从而促进旅游投资。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扬州市旅游发展思路
(一)政府主导,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包括当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要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目标,政府必须牵头,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政府一方面要做旅游发展的牵头者,同时还要扮演各相关利益关系的协调者的角色。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最大程度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的同时,还应健全全域化旅游管理合作机制,指导协调整体旅游工作。利用智慧旅游技术,打造扬州全域智慧旅游信息中心等,使扬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智慧化。
(二)加强全域旅游业态梳理,推动扬州旅游全面发展
全域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全域视角出发,加强对全域旅游业态的梳理,从而突破扬州目前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业态,挖掘以园林为主打的全域旅游资源,使文化产业、农业、工业等有机融合,使单一的观光扬州转换成美食、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等型旅游业态发展,建立体验型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扬州的旅游要改变以往的“门票经济”,减轻对景点旅游资源门票经
济收入的依赖,要围绕整体全域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出“链条式”旅游产品,发挥全域旅游综合经济带动效应。除加强对扬州白天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也需要重视扬州旅游的“夜晚经济”,开发夜间旅游产品,促进夜间消费,打造全时空旅游产品体系。以体验型、链条式、全时空旅游为目标,推动扬州全域旅游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进行全媒体营销,促进旅游宣传的全域化
一个地区想要提升知名度,旅游营销宣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扬州旅游的营销必须用好扬州园林这一强力引爆点,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将其与全域内其他旅游资源与域内其它旅游资源有效整合,进行统一营销,能够更好地增强全域旅游营销内容的份量,加深扬州旅游的多方内涵。全媒体营销可以通过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影视作品等途径,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多渠道、全方位、有深度地宣传推广。如借助瘦西湖大型实景演出《春江花月夜》等一批展示扬州风情、扬州文化的作品,让游客既感受到了扬州魅力的园林风光,还有其所承载的文化点滴,在全媒体营销中,注重扬州全域其它旅游元素的统一包装,促进旅游宣传的全域化。
(四)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全程化旅游服务
关键词:吉林市 智慧社区 建设典型培树 问题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 2014,05:145-156.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快递;影响要素;应对措施
当前,互联网经济下的快递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就业创业的新动力。据调查,快递业在我国2015年发展指数约为386,相较于2014年提高36%以上。自2010年发展指数持续5年走高,均超过31%。国家扶植和市场利好吸引下,快递业开始出现网络布局不合理,价格非理性竞争,管理粗放,服务创新不足等发展期后遗症,导致丢包、爆仓、加盟商与总部冲突频频出现。在国家邮政局申诉情况通告中显示,2015年全年共受理约28万件快递用户有效申诉,同比增长17.9%,挽回快递用户损失约3320万元。为了高速成长的快递业健康发展,实现二次飞跃,快递产业升级与创新应加快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1 “互联网+快递”背景下智慧快递的提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指出“互联网+”快递是快递业未来发展方向,是全民创新创业的新途径之一,也是快递业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经济发展带动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经济需要依赖快递业实现虚拟向现实的过度,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依赖。随着web2.0向web3.0时代过渡,互联网与快递二者关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将为快递行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互联网+快递”,借助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终端互联网络、物联网络等技术,创新快递业经营管理模式,加速快递的提质增效,优化经营网络和产业布局,扩大服务对象的受益面,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智慧是发现和感知万事万物,规整和创新万事万物的能力。作者认为,智慧快递是利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使快递系统具有自行感知和规整快递事物的能力。智慧快递形成离不开感知、识别、传递、分析、决策等过程。在智慧快递范畴里,感知和识别过程要借助传感器、l形码标签及终端、射频标签及终端、视频音频采集器等设备,替代人的触觉、听觉、视觉,快速、准确识别和采集数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平台。传递过程中,移动终端互联网和物联网共同搭建了快递世界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最后,由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实现了快递领域决策过程中的计算、分析和决策。
智慧快递将“互联网+快递”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将现在“人找包裹”转变成的“包裹找人”。智慧快递不仅仅涉及快递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进行内涵式发展,实现快递企业提质增效,还涉及跨企业、跨区域、跨平台、全覆盖的快递信息流的自动智能化、可控可视化、共享资产化发展,从而刺激内需,促进全社会资源优化分配、产业合理布局及生产力提高,创造出社会新价值新财富的。
2 智慧快递的必要性分析
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有很多现实的意义,快递业的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惠及民生工程,拉动市场需求,保障经济稳增。然而,2015国家邮政局调查结果表明,收派件服务、包裹延误和丢失短少问题严重,投诉率居高不下,三项合计占总投诉比例约为75%。快递管理粗放、运营成本偏高、设施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跨国经营能力不强等现象现在依旧存在,以现在既有的方式都已经力有未逮。
如何让快递业提高服务品质,做大做强,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以应对快递业全球化的竞争,发展智慧物流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快递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控制问题方面,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将经营管理和成本可视化、透明化,再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的可感知、可辨别、可分析,可决策;其次,快递目前存在一些盲区,我国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快递延伸不到,国际快递领域存在很多难题,智慧快递发展有利于农村快递和全球快递的快速布局,破除难题,为拓展我国企业内需和外需市场的提供条件;再次,我国快递业服务同质化明显,价格竞争激烈,竞争层次不高,快递突破当前困局,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快递智慧化发展是一个着力点;最后,快递智慧化发展,可以促进政府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让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让快递企业向综合、全覆盖快递方向发展。
3 智慧快递发展要素研究
发展智慧化快递,首要是紧抓投入要素的发展。快递系统投入要素一般为人、资金、物、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智慧化物流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要素展开设计,缺少这些要素发展,智慧快递的发展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1 人的要素
人的要素是快递系统最基本要素。提高快递参与者的素质,是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快递系统的基础。通常,快递人的要素包含快递企业中作业和管理人员,而智慧快递要将人的内含向横向纵向延伸,投件方、收件方、信息与支付平台方、银行方、保险方等参与方都应包含在内。各方登陆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快递物流的方方面面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模型,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收件和派件环节,保障快件包裹的安全无误,完善服务产品线。以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GPS等技术,将快递参与方紧密互联互通,对人的行为和包裹状态进行信息化描述,砍掉原地等待等多余环节,甚至参考网络专车服务形式,让投件或收件人主动参与最后一公里物流,承担一定的收件和派件工作。智慧快递将引导更多人主动参与,为人们提供新的创新创业就业机会
3.2 资金要素
物的流动伴随着资金的运动过程,快递公司通过提供的空间、时间和形质效用来换得资金,用于企业持续发展和建设。当前加速资金回流,保障资金安全,优化资金配置,成为快递公司关注重点。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快递公司在费用结算业务模式创新和转型。智慧化快递结算系统,采集和分析快递用户消费行为习惯或规律,构建方便快捷的渠道,全天候全方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与保险信息平台与手持POS机、手机、小区智能快递柜等设备互联互通,加强企业资金流可控性、可预测性和可视化,捕捉市场细微变化,通过智能分析和判断提升财务决策能力和资金抗风险能力。
3.3 物的要素
物的要素在快递系统中指各类包裹快件。作为劳动对象,包裹和快件需要公司实时掌握其所处的状态信息和物流信息。围绕包裹智能化跟踪和调度,基于RFID、物联网等技术,企业可以尝试开发包裹GIS系统。在电子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表示线路的繁忙程度,直观地展示各快递节点收发货实时动态, 通过线路拥堵调度来减少爆仓和设施。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公司实时掌握妥收率、在途率、妥投率等数据,事前、事中、事后反馈异常包裹。对于未来的用户而言,希望全程了解包裹位置状态信息同时,还想了解途中快件的温度、湿度、颠簸次数等更多信息,将测量温度、湿度和倾斜度指示标签、RFID电子标签、互联网GPS整合起来,让RFID电子标签成为快递过程的记录者和监督者,以便于追溯追偿。对于快递企业而言,透明、全面的包裹在途信息,可以预防丢包、盗包、货损货伤,快速追溯责任,对人员更好地进行绩效考评,有利于科学化管理和服务。
3.4 设施设备
快递设施设备属于劳动资料,其中,设施包括节点和线路,快递节点是指连锁营业网点、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中心等,线路有铁路、公路、水路、航路。快递设备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与打印设备、网络设备、信息处理终端、自动化分拣设备、装卸搬运设备、包装设备、运输车辆、存储设备、派件设备、工具、周转材料等。“智慧”设施设备就是将设备这种死物转变为活物,让设施设备拥有一定的智慧,其标志是少人化甚至无人化。智慧化物流设施设备应具备数据感知、数据互联、规律发现、行为决策和自动执行等能力。目前,国内有多家企业建立实验室研发快递智慧化O备,将分拣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智能快递柜等设备应用于智慧物流设施、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会出现快递节点和线路的无人化作业,从而大幅减少快递作业时间和成本,提高派件收件效率,提高包裹的安全性,为破解农村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新思路,为客户带来了便捷、高品质的快递体验。
3.5 信息与技术
如果设施设备是快递的躯体,信息与技术则是这具躯体的灵魂。智慧快递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提高,为智慧快递实施提供了可能。智慧快递的信息技术来源于四个方面:(1)信息自动识别与采集,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位移、压力、速度、温度及气敏传感技术等;(2)信息传递,包括互联网、4G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等;(3)信息存储,包括云存储、数据库技术等;(4)信息加工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管理模型、人工智能、GPS和GIS技术等。
上述研究表明,人、资金、物、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要素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展智慧物流必须着眼于这些要素,正确、合理的配置和作用智慧快递发展要素,将要素间协调发展,是提高物流效率,创造优质服务的根本途径,也是智慧快递得以实现的关键。
4 发展智慧快递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快递面临哪些挑战?作者认为,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问题,新技术在快递物流的应用正以点带面快速发展,但是有些技术商业化进程较慢或应用成本太高,制约了快递技术的升级,如RFID技术,在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取代条形码;其次是信息共享问题,智慧快递高效运作有赖于多方协同、信息共享。快递企业间包裹信息共享平台由于竞争关系很难达成。虽然有菜鸟裹裹在做类似的事情,但主要服务员在淘宝或天猫购物的消费群体。另外在快递公司信息完整度、银行配合度方面问题较多。而智慧快递,将快递、卖方、买方、支付平台、银行、保险等各方打开信息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实现物联网信息管理;再次是政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快递业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政策缺失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递公司按照现行的‘一照一址’将增加快递公司运营成本,如实行‘一照多址’将更有利于快递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最后是信息安全问题,智慧快递让人感到更便利的同时,往往个人信息面临泄露的风险。
发展快递业这一新的业态,是促消费惠民生的工程,而快递的智慧化让边这一新业态插上了双翅。快递业应全面推进“智慧+快递”,加强与电商和制造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工厂到消费者的互动创新,发展智慧终端、机器人、智能化分拣、无人机等技术,与其他新业态同发展共进步,一并为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嘉琦.基于智能快递柜模式的网购末端物流应用分析[J].物流技术,2015(9):58-60.
(一)智慧资本的内涵
智慧资本是经济学家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企业的财务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智慧资本也称为智慧资产、知识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我们现将此概念扩大化,推广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并认为智慧资本是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经济效益的该地区具有的显性的和隐形的能力、知识、文化、战略、流程、知识产权与沟通网络的总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能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
(二)智慧资本构成
智慧资本由三部分构成: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人力资本包括该地区人口的能力、技术、知识及经验;结构资本是该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变化而建立的本地区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等;关系资本是指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即当该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物质、能量、思想、信息的交换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三)智慧资本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人力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拥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持,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了这点,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保持了自身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2、结构资本是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地区经济发展要有硬件条件的支持,比如科学设置的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及高效运转的经济管理机制、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政府、本地区具有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新技术传播的机制等,这些硬件条件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硬件条件形成的结构资本如果得到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经济的的竞争力。
3、关系资本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不同区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凡是与外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其经济一般来说都比较发达,所以优化关系资本有利于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二、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通过优化人力资本,可以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优化可以提高本地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的各类组织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体系,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地区的结构资本不合理,比如西部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不太容易接受新观念,文化建设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落后,这都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通过优化结构资本,可以有效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
(三)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可以强化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地广人稀,再加上交通相对于东部地区比较落后,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没有东部地区频繁,这就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关系资本,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通过优化智慧资本结构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一)优化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强化素质教育
在原有的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重视基础教育的投入,抓好基础教育的质量工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水平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西部地区要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支持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对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和开发活动。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模式要有自己的特点,走素质培养之路,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二)优化西部地区的结构资本,提升区域硬件条件水平
西部地区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有助于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硬件条件方面的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西部地区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水平,而且也包括对本地区公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建设。培养公民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也可以帮助西部地区构筑经济核心竞争力。
西部地区各类组织要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文化特色,使得学习型组织植根于本地区。建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可以改变人员的心智模式,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部地区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资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氛围和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走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三)优化西部地区的关系资本结构,构建地区间网络化战略联盟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采用下穿湖区的公轨共建隧道较少,而叠合分离式下穿湖区公轨共建隧道更是尚未见诸报道。综合考虑下穿湖区和富水砾砂层等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艾溪湖隧道将面临如下前所未有的工程技术难题:
(1) 富水地层双排钢管桩+回填土围堰的防渗稳定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目前对于双排钢管桩+回填土围堰的设计仅限于指导性建议,尚缺乏对其作用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
(2) 富水地层坑中坑、有限土体支护结构变形与稳定机理,以及沿线不同深度和布置形式的基坑支护结构优化。对于坑中坑开挖的情况,由于上部基坑开挖卸荷导致下部土体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起下坑开挖的应力条件不同于一般的基坑。目前对于这种坑内基坑的支护结构力学机理和设计方法还不成熟。同时对于艾溪湖隧道,由于长度较大,在湖西和湖东段都存在暗埋段和敞开段,基坑深度不一,应考虑实际穿越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作用机理,进行变形稳定计算和优化设计;
(3) 深长隧道结构的抗浮理论计算与结构优化。对于埋深较大的艾溪湖隧道,由于上下叠合的公轨隧道自重小,长、大跨度主体结构底板极易在水浮力作用下,发生中部隆起变形而产生较大的弯矩。通过引入长短组合抗浮桩(中部长、周边短)和有效利用围护结构,可对抗拔基础进行优化设计。
(4) 交通荷载作用下长距离叠合公轨共建隧道不共板主体结构纵向和横向刚度的适应性。对于艾溪湖隧道,大跨度公路隧道位于小跨度地铁隧道的上方,上部结构底板与下部结构顶板采用不共板模式。因此,上部结构底板受两端土体和下部地铁主体结构支撑,由于支撑刚度差异,极易引起上部结构底板弯曲开裂。因此,对双层板间充填材料刚度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主体结构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艾溪湖隧道下穿道路,湖堤及艾溪湖,在湖堤两侧结构埋深差异较大,且结构型式也出现变化,针对结构埋深突变的情况结合结构型式变化研究结构纵向刚度变化有利于合理的确定结构的纵向受力。
(5) 叠合分离式公轨共建隧道的变形缝设计与防水措施。本隧道湖底主要位于强透水层中,对隧道结构的防水性能要求高。变形缝作为明挖隧道的防水关键部位,也是防水的薄弱环节,设置的距离需兼顾适应变形和防水效果。
(6) 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深长公轨共建隧道的智慧化施工技术。相比于常规的地铁车站基坑,艾溪湖隧道不仅有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而且还有4个匝道和通风井等辅助结构,施工过程复杂,运维要求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采用基于三维交底的BIM技术。
综上所述,上述有关叠合分离式公轨共建隧道的研究课题均具有开创性,其研究成果必将为艾溪湖隧道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降低工程风险,提高隧道的品质工程,实现复杂隧道工程建设的信息化、智慧化和绿色化。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 BAS 工业以太网 智能车站
1 工程概述
按照目前规划,建设中的佛山西站是我国最大的下进下出的线下式高铁站,也是一个功能完善、换乘便捷的大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同时,它还将成为我国铁路改制后最先试点建设的新型城市综合体车站。整个工程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投资主体多、界面复杂、设计时序不同步,建设难度较大,且未来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对接。因此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作为佛山西高铁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计伊始,就吸收了地铁ISCS和BAS的设计特点,从产品选型、系统架构、客专软件功能上,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整个枢纽的市政配套交通设施。
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主要包含了:佛山西站枢纽高铁路车场下方以及周边地块用地红线内设置的城市公交车场及停车场、出租车场、社会车场、长途车场及停车场、支线巴士、机场快线、旅游巴士,并将接入若干条佛山地铁线路。如图1所示。
2 系统介绍
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机电设备监控系统(BAS)工程范围为:主要实现对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中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扶梯、屏蔽门、智能照明等设备的监视和控制。
2.1 系统架构
为了系统可靠性和开放性,本BAS系统采用光纤环网的组网形式,在车站西端四个区和车站东端四个区弱电监控设备室各设置一套世界知名品牌的高端冗余PLC、一套监控工作站,对本区域设备进行控制;在各弱电监控设备室各设置一套UPS电源柜,分别实现对各区监控设备供电。在排烟机房、配电间、弱电监控设备室等地方,就近设置就地控制箱用以采集各设备信号及出口控制。
在控制中心OCC设置一套综合管理平台,对车站整个BAS系统以及其它子系统进行监控。该平台按照综合监控系统的要求设置,预留了智能数据接口,可扩展接入其他系统数据(列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门禁、视频监控、广播消防等),从而实现对整个枢纽车站的智能管控功能。并通过与FAS、EPS、智能照明等系统设备的互联,实现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功能,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决策、解决方案指引,从而提高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工作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系统构成详见图2。
2.2 系统设计特点
2.2.1 网络系统采用光纤工业以太环网,具有以下优点
(1)光缆抗干扰能力强,寿命长;
(2)网络拓扑结构灵活,拓展性好,为未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3)系统具有符合国际标准协议的开放性总线,未来扩展或接入其它线路系统提供便利;
(4)通用和开放的工业以太网技术,代表了工业总线网络技术发展方向,打破了专用网络的局限性,大方减少第三方设备的接入成本;
(5)从控制层到企业管理层的信息无p连接,透明就绪传输。为接入路网管理中心,适应企业资产管理,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2.2 采用基于硬件冗余的国际知名品牌高端PLC控制器
(1)自动同步程序和数据,无需手动查找;
(2)利用冗余光纤连接,高速同步;
(3)系统具备安全、可靠、高效的性能。
2.2.3 在通讯传输层采用了高性能、自诊断、自愈功能100M工业级交换机
2.2.4 在IO层采用环网,大大提高的故障诊断及排查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2.5 软件采用基于地铁ISCS(综合监控系统)架构的大型软件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如图3所示)
(1)成熟的综合监控应用,稳定性,接口完善;
(2)强大的容错功能,任何一台工作站故障停机,都和可以由其它工作站接管控制权;
(3)基于任务的软件架构;
(4)真正的C/S结构;
(5)优秀的性能;
(6)灵活易扩展;
(7)业界领先的冗余技术;
(8)开放性和集成性;
(9)安全可靠、快速切换,
(10)内置的冗余,配置简单无需编程;
(11)Server主从机制,数据镜像同步,一致性好。
2.3 系统的优点
2.3.1 安全性
(1)基于硬件冗余和网络冗余的热备系统;
(2)模块化、热插拔,支持多路通讯、远程通讯、各种通讯协议;
(3)基于任务冗余的软件架构。
2.3.2 可靠性
(1)抗高湿、粉尘等恶劣环境;
(2)高可靠自愈光环网。
2.3.3 开放性
(1)开放、高可靠的工业以太网;
(2)通用标准协议支持不同厂家设备接入,方便地铁扩展 。
2.3.4 高效性
(1)e网到底,远程监控和维护快捷高效;
(2)自动化与信息化无缝融合;
(3)透明传输 。
2.3.5 经济性
(1)光纤到底,经济实惠;
(2)预留各种标准功能模块,方便后期项目扩展、接入,节省投资。
2.4 系统软件功能特点
系统软件由监控部分和智慧车站信息化部分两部分组成:
监控软件部分由基本操作系统、应用管理、数据库、人机图形接口、网络及通信、分析及报表、报警软件、维护及开发、自诊断、驱动软件等部分组成,采用系统化程序设计方式,形成模块化结构。监控软件人机界面采用分层菜单,监控子系统菜单显示各子系统受监控对象状态、故障信息,并可以对控制对象进行启停等操作。监控软件采用简体中文人机交互界面。
(1)对站内机电设备实现监控、报警;
(2)与消防系统配合,完成各种火灾模式下的排烟,疏导工能;
(3)根据室内室外温湿度,实现通风等工况转换,为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
(4)对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提供服务;
(5)预留其它系统功能,包括空调、节能、视频监控、门禁、广播,站务服务等,以便将来地铁系统扩展接入。
3 智慧车站功能解决方案
面对佛山西交通枢纽站这样大型的交通枢纽中心,车流大、人流密度大、车站客运人员有限、旅客服务要求提高、以及社会更高的安全关注度,计划在功能强大的集成系统软件平台上,在BAS系统和其它监控子系统接入的基础上,引入智能车站解决方案来对枢纽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由模糊管理到精细管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目标。
3.1 车站信息化部分功能内容包括:
3.1.1 客运管理
包括应急预案,客运信息,安全防范,消防管理。
3.1.2 站务管理
包括站务人员行为管理,制度管理,考核管理,巡检管理。
3.1.3 设备管理
包括所有机电设备运行监控管理,维修管理,设备巡检管理。
3.1.4 运营管理
包括数据采集上传,数据分析,资产管理,运维管理,培训管理。
3.1.5 旅客服务
包括车次信息推送,枢纽交通信息,旅客自助,疏导、交通气象信息。
3.2 功能架构
如图4所示。
3.3 信息化系统优点包括
(1)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数量,使用智能车站管理系统,客运人员采用跑岗方式作业,客运人员可以在不同区域工作,工作人员可以减少1/3。
(2)节能降耗方面,通过对照明,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可以为枢纽降低15%的能耗。
(3)安全生产方面,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实时推送运营、维护、安全、旅客等信息,高效协同,有效组织,提高了响应速度。
(4)客运服务方面,通过手机终端可以为旅客提供高铁、地铁、公交等动态交通信息、导向指引、疏导服务等。
4 总结
在设计佛山西交通枢纽站这类大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工程时应考虑到全局性、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为乘客尽量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充分发挥城市交通枢纽中心的优势,提高枢纽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势,并注重节省投资,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一期工程机电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技术规格书.
[2]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