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承艺术文化

传承艺术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8 17:2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承艺术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承艺术文化

篇(1)

【关键词】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符号;文化传承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是我国艺术领域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装饰与实用的统一、表号化的艺术手法,形成了朴拙和谐、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装饰艺术作为视觉形态的艺术符号,更多表达的是一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而只取形不取意的借鉴模式,必定缺失其背景下的人文信息。因此,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符号,实现其艺术文化更好的传承,是设计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符号

(一)装饰图案符号

图案符号是一种二维的视觉语言,视觉表现也可以是三维图像,用来进行交流与传达信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建筑的装饰图案更多的是寄予人们的情感生活和人生哲理,多用象征、寓意、谐音、文字等表现手法。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石漏窗通常取名为梅竹石窗、喜鹊登梅石窗等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名称,装饰纹样多用回纹以及寓意吉祥的动植物符号,如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铜钱象征禄等。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宣传封建迷信和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比如被作为装饰构件而砌在门楼上的砖雕,题材采用祥云、瑞兽、神话传说等;再比如莲花门窗木雕、梁枋木雕,多采用反映儒、道、佛三家教义的“二十四孝”“中庸之道”“八仙过海”等题材。

(二)装饰文字符号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文字符号也是主要的装饰纹样,如福寿文字纹样的花窗。但是更多的文字出现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正厅上,正厅上都有堂名,即房子的名称,也有人家称“居”“轩”“庭”等。既是房子的标识,又寄托着祖辈们对后代的期望。字体常采用大楷字体,请名家书写,以展示屋主的气势。徽州传统民居厅堂上有挂楹联的习惯,因此文字就成为装饰的主要题材,通过书法和诗文来表现视觉艺术和文学内涵,以此教育儿孙。例如,“敬义堂”“松性淡逾古,鹤情高不群”等文字,突出反映“仁、义、礼、智、信”及“忠、贞、节、孝、勇”的儒家思想。中堂位于堂匾下方,题材多为山水图画,四条屏字画挂于东西两侧居多,如常见的有楷书文字“朱子治家格言”等,而厅堂的柱子上一定悬挂着楹联。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文字不仅供人们欣赏,而且蕴含着较强的生命力、深厚的生活基础及群众基础,其人生哲理无时无刻启迪着后人,累世传承。

(三)装饰色彩符号

如果说图形符号作为图像形态,通过视觉感受来进行交流与传达信息,那么色彩符号则是最具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在建筑装饰艺术符号中,装饰色彩符号彰显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积累了许多的视觉经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显示木质的自然原色为主,整体色彩效果以黑白为主,集中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装饰色彩上,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木雕装饰只是涂上一层具有防腐功能的桐油,彰显木料材质本身的纹理美,清晰雅致。清朝中后期,彩绘图画作为一种有色的装饰方式渐渐进入建筑装饰中,常用素材以牡丹葡萄、蝴蝶、石榴、仕女等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和人物形象为主。由于彩绘图画具有防水、防火和防虫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室内的天花板,不仅可以作为装饰,更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的实用功能。

二、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符号的保护与传承

建筑本身为人类提供了居住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建筑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本身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人类历史的印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传统设计语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借鉴意义,因此文化传承尤为重要。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后人对传统民间文化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养分,使其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在保护过程中,积极推进徽州古村落保护工程,重点不单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修复,而是对徽州整个村落环境氛围的保护。例如,近年来徽州宏村的旅游人数激增,人们通过对当地建筑的游览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历史悠久不宜保存的对象,可以以徽州文化专题博物馆来进行收藏与展示。这样的文化修复,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真实物品,还可以通过文字阐述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其更深处的意蕴。当然,参照模仿不仅仅只有在当地呈现,如徽王府、四川的“清华坊”以及万科第五园等都是延续借鉴了徽派文化,这也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仅仅对形的提取是不能满足其精髓的传承,还需要从意境中挖掘,使之形与意兼备。关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可以通过对装饰艺术符号的应用来呈现,如可以把马头墙、斗拱等建筑装饰部件的雕刻元素运用到建筑中。

结语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皖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极具地方特色,是皖南区域文化的象征。对于徽派文化,可以通过有形的装饰艺术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促使设计师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作为设计师,无论采取哪一种传承方式,都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和谐共处的原则,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只有对中国悠久的人文信息进行充分的发扬与利用,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使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印迹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汪森强.徽州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田慧子.论徽州砖雕装饰图形的美学特征和语言符号[D].安徽工程大学,2013.

[3]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夏天.徽州传统民居文化继承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9).

[5]李画.徽州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4.

篇(2)

摘要设计作品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反映了设计师的综合艺术修养,但“美”又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只有以文化修身,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

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要有独到、精辟、敏锐的目光,这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只有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才能使此种目光更加锐利,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新鲜的创意、优秀的设计作品出现。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修身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还有靳埭强、韩美林等人的积聚着传统元素的设计作品均是优秀的典范。

一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艺术设计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就说:

我们了解,设计作品直接体现了设计师对美的理解和趣味导向,反映了设计师的综合艺术修养,但“美”又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之中,需要以文化来修身,进行大量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和熏陶。马洛斯曾说:

“审美活动建立在认识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也就是以感性的情感活动形式包含和积淀着理性的认知因素,它不是浅显的形象直观,而需以一定的认识和文化积淀为前提。”

现代艺术设计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纯与概括

就古代艺术而言,对自然形象“删繁就简”,是其主要特征。如我国民间的剪纸,这种简括的特征十分显著,造型多取简洁规整的外形,而造型着重于表现其形态与人物或物体的特征,设计趋向平面化。而在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中,就有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把自然形态规律化、几何化的手法,汉代画像砖上的人物恰用此法,简洁又有高度概括力,同样具有平面化特征。这一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造型观念如出一辙,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中国传统图案的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吉祥图形符号。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像龙这种自然中没有而被人们创造出来的吉祥物很多。除了龙,还有凤、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这些吉祥物也被许多品牌作为品牌形象标志使用。

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司标,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信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地久天长。中国邮政、中国移动总公司的企业形象也用了传统的吉祥纹样――“回纹”。

2形式与秩序

古代艺术在造型上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处理,也很注重点、线、面及各形式要素的关系处理,很讲究造型排列的秩序感。以编织图案装饰为例,织锦、织机是有节奏的运动,而织出的花纹也是有节奏的连续。人们利用这种节奏,将机械节奏改变为有秩序的美感。在衣服的纹饰中,走兽的斑纹、鸟类羽毛等等都有所体现。现代设计中提倡的简约设计正是建立在这种点线面的韵律之上的。在此,我们不难发觉,古代的纹饰的大小、渐变、重复与现代人提到的“平面构成”理念有多么惊人的相似;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现代设计与古代艺术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3抽象与象征

抽象造型的追求,似乎是现代艺术的专利,然而事实上,在古代艺术中,前人已经早已善于使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抒发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如早期的岩壁画上的艺术形象,从其抽象的人形与抽象的动物形,都不难找到抽象的痕迹。象征性也是现代设计要诀之一,现代设计中的标识就常利用象征图形来表达意图。

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与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息息相关。中国古典哲学中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更成了中国“以人为本”思想的传统源泉。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唯美、求实、创新精神的体现。

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注重两点:技术先进;文化丰富。所谓技术先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经济目的,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文化丰富,则是体现社会审美观的层次。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素质

“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也促使我们开拓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设计道路的思考。除了接受现代设计的内容,更要注重民族精神的体悟,达到个体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中要推行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并举的方针,在设计中发扬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很是必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浩如烟海,从何而教?从何而学?诚然,设计师不是文史专业的学者,不能作为专业学者去研究它们,我们只能学思想,学方法,特别是易学文化思想、老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和形式美等等。设计师要将美学、文学、哲学、传播学、广告营销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象技术、印刷技术、包装材料技术等科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去,让不同艺术学科与不同技术学科之间相互连接与相互渗透,整合知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养。此外,还要强调各门类知识之间的交流,例如,设计与文学、设计与经济、设计与政治、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在火花中迸发出灵感,创新设计才得以产生。

在今天的世界上,能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释、道这个主干,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释、道三家,有一种比喻很形象,他说: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源,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也是非常丰富的设计之源,含有吉祥含义的汉字被用作企业名称的非常之多,有福、禄、寿、乐、荣、华、盛等等。用“福”字作标志和名称的最多,如福临门、福满多、来福、福多……中国人还特别讲究吉祥数字,如3、6、9、8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基于一个概念,即所有复杂东西都是由简单性中产生的。中国人认为三为多,九为无限。传统戏剧中四个卒就代表千军万马,以少胜多。这些都是设计艺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的有效资源。

三在文化传承中应灵活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我们不能把“现代感”与西方化划等号;二是搬弄古董不等于民族化。时代是永远向前发展的,不能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络,仅仅将古代文化的元素陈列在图形设计中,这样不仅是缺乏现代感的问题,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糟践。因此,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文化,真正体悟其精神内涵,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观照世界。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有“笔墨当随时代”的名言,设计艺术也当随时代。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李小兵译:《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张杰:《谈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装饰》,2002年12月。

篇(3)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篇(4)

建筑装饰艺术并非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装饰在当代却仍是备受关注的产业,使得建筑装饰艺术也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发生了新的转变,加大了对文化元素的继承和传播,呈现出这一转变的原因,必然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总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所有的因素来看,无非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首先,从外部影响元素,分析建筑装饰艺术对文化进行传承的原因。从小处着眼,装饰艺术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审美功能,而说到审美功能必然要和观赏者产生联系,也就是建筑装饰艺术注重传承文化的首要的外部因素———人们的审美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审美上的锻炼,审美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自然而言的审美需求也就越来越大,所以,在当代审美影响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必然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二个外部因素,受艺术环境的影响,建筑装饰艺术建筑装饰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整个艺术界环境的影响。由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文化战略的实施,整个国家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重要的指南针,投射到艺术领域,就是艺术的发展要加大对文化的传承,所以,当代审美影响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加大对文化的传承,受整个艺术环境的影响,受时展趋势的影响。其次,从建筑装饰艺术自身方面出发,分析其加强对文化进行传承的原因。纵观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整体上呈现发展缓慢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筑装饰艺术的形式比较单一化,这主要是由于装饰艺术没有与其他艺术或其他学科相联系,内容的表现形式比较匮乏,缺乏多种元素的融合,单一性的发展必然导致形式的单一化。第二,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力和张力不够,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受消费型经济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夸张性,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艺术作品只是一种视觉上的表现,没有文化底蕴。最后,建筑装饰艺术缺乏个性化和民族性。所谓的个性化和民族性,就是要求建筑装饰艺术,在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要保证民族性的东西,使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保持自己的个性,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个性化和民族性的缺失导致建筑装饰艺术作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仅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建筑装饰艺术整个产业的发展,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的表现

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古代文化传统等属于文化的外延,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汉字、国画、陶瓷、雕塑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把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应用到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之中,不仅增添了建筑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丰富了装饰艺术的内涵,提升了整个艺术设计的品味,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首先,建筑装饰艺术的色彩对文化的传承。色彩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注重对色彩的应用,成为决定设计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文化的发展已有很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设计中,对色彩的使用更是有着严格的限制,例如在中国古代,黄色、金色、红色一般应用在皇家建筑装饰的设计上,这些颜色能够体现出皇家的威严与气派,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普通的民居装饰只能用一些朴素的颜色,一方面与皇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二者的阶级差别,另一方面也便于与周边的环境相映衬,更能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颜色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文化内涵,而把这些颜色应用到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既增添了现代建筑物的美感,提升了建筑整体的品味,而且还传播弘扬了民族文化。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场馆,就大量使用了红色这一元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对文化进行传承的表现。再如,北京香山饭店的色彩设计,使用黑白灰色的组合,这是苏州民居色彩的典型表现,同样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建筑装饰艺术的图案也表现出了对文化的传承。图案和色彩在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在设计过程中,图案和色彩的结合基本上就决定了整个建筑装饰艺术的风格。在当代审美影响下的建筑装饰艺术,善于在建筑物上雕刻各种图案,或具有某种文化意蕴的纹理来进行装饰,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图案、图形或纹理,不仅增添了建筑物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感,而且对文化的传承,丰富了文化本身的内涵,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在当代审美影响下,很多建筑物的装饰图案都注重对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苏州博物园的一些建筑装饰上,采用了镶嵌吉祥的纹样的手法,这些纹样往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某种吉祥的寓意,把这些吉祥的纹样应用于供人们观赏的建筑的装饰设计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有些纹样不是具备某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而是某一地区文化的表现,例如在苏州万科第五园的装饰设计上,就使用了冰裂纹这一图案元素,冰裂纹就是江南地区文化的产物。此外,在当代审美影响下,建筑装饰艺术在造型、构图、雕塑等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对文化传承的特点,就不一一进行举例说明了。

三、建筑装饰艺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整个人类环境来说,建筑装饰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组成部分,而且,相对于整个人类进程来说,建筑装饰艺术对文化传承发挥的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纵观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在美化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日渐凸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建筑装饰艺术对文化进行传承,推动了当代建筑装饰艺术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所以其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出现发展停滞甚至萎缩的局面。而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融入到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之中,为应对其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文化因素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能够弥补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单一化的缺陷,充分发挥装饰艺术的审美功能。而且某一文化因素往往具有深厚的底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提高建筑物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当代建筑装饰艺术还面临着模式化、全球化的趋势,一旦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必然会被西化,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在国际市场上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注重建筑装饰艺术对文化的传承,可以阻止建筑装饰艺术模式化、西化的进程,保证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民族性,保证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国际竞争力。可见,加强建筑装饰艺术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其次,在当代审美影响下的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建筑装饰艺术作为文化形式的载体,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例如雕塑、陶艺、国画、剪纸以及地方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应用到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之中,能够使这些文化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文化理念的逐渐渗透要求我国的文化观念和艺术设计必须要保持自身的个性,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传统文化最能展现我国的个性和独特魅力,所以,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建筑装饰艺术相结合,有利于摆脱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束缚,在设计上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在文化领域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剪纸文化;诗歌题材;现代剪纸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民间文化作为剪纸文化的语境

剪纸文化即是中国民间文化之一也是民俗的艺术载体。它传承了数千年来的民间文化传统。剪纸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即有浓烈的东方传统文化气息,又有着浓厚的乡村文化习俗的氛围。无论是从剪纸的用材,方式以及造型特点来看,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不同的地域特点有着不同的剪纸文化特色,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了北方人所具有的人文特质,北方人的粗矿但是有不失细节;南方的剪纸文化则体现出南方人特有的精巧细腻。

剪纸文化行业了人们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愿望,表现了幸福安康、吉祥如意的内容,抒发了人们内线美好的情感。收到民间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有着追求美好的愿望和趋吉避凶的民俗观念,这些常常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采用象征、寓意、谐音来表现,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五福临门”等。剪纸的内容也很讲究,娃娃、莲花、葫芦等象征多子多福;吉祥、五毒意味着吉祥辟邪,瓜果鱼虫还有家禽等暗示着喜庆丰收等。这些象征美好的符号是人们以物寓意、托物寄情的表现。

民间古老的神话题材也成为了人们剪纸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精彩的“哪吒闹海”“西游记”等神话故事,以及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白蛇传”“梁祝”,正义的“”等,这些我们在以前的剪纸中精彩都可以看到。这些剪纸表现了人们对民间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传承与深深的敬意。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造就了剪纸文化,剪纸文化则凸显了中国民间文化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深深烙印。

二、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仅传承了一些民间习俗与特色,它还对文学界有着较大的贡献。在数千年前,人们对剪纸有着丰富的感情和依赖。

大红色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常用的一种颜色,通常在逢年过节时期,人们用剪刀,刻刀剪出各色各样的图案,当然作为过年的一大特色,鱼的组图剪纸是必不可少的;也会配合着一些花、鸟、植物的图案。

在民间文化中也蕴藏着无数关于剪纸艺术的诗词歌赋,这些诗歌首先表达了诗人们对剪纸艺术的欣赏;其实也说明在过去,剪纸在人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人们情感依赖的事物,因为毕竟诗歌是属于人们内心世界表达的一种形式。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有些许诗歌以剪纸为题材来抒发内心的情怀。在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着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作者以春节剪纸贴花为题材,家家户户都用剪纸做装饰,来表达过年喜庆的心情。

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在描写乐清民间元宵佳节的请及时写道:“社里笙歌达旦,通衡剪彩,与众共赏,为民同乐。”这里让乐清人“社里笙歌达旦”的,是玩“龙船灯”习俗,此俗至今不衰。“龙船灯”除轧制工艺精巧处,更以装饰工艺精美称奇。各村在自己龙船的外国,一格一格地贴上许多精致的刻纸,互相攀比,争奇斗巧,“龙船花”精工细刻的功夫由此形成,成为中国南方剪纸艺术的代表――乐清“细纹刻纸”。

这些诗题都体现了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于此同时,民间文学也说明 了对剪纸艺术的重要性与深深的感情寄托,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下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三、剪纸艺术与民间文化的现代关联

剪纸艺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是总所周知的,即使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剪纸艺术的变形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

剪纸也是作为装饰的一种类型,最早期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剪纸中以镂空的形式在石器,玉器以及皮革上雕刻花纹。西汉时期纸发明之后,人们就开始使用纸张来进行剪纸的创作;由于纸张的轻盈和便捷,人们选择了这种材料作为表达的一种途径,利用纸进行刀刻镂空来表达人们内心的事物与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剪纸这一伟大的民间艺术之一。

在剪纸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用途功能和风格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成为与中国民众生活联系最广泛的,具有文化符号特征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其包含的民族信仰、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智慧、思维方式及审美方式,留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

现代的很多工艺品和一些事物都跟剪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剪纸形式的多样,功能性语言突出。镂空是剪纸艺术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它形式多样,通过不同大小平面的镂空,以各种线条粗细不同的变化来表现剪纸艺术的审美情趣,使人从中得到美感的韵味。镂空设计具有设计实用性,它对墙体有着整体面积的保护,海域遮挡墙体的作用,是把艺术融入生活,并且将艺术实用化充分表现出来,这说明中国剪纸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对其具有使用价值。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剪纸艺术慢慢的开始不仅仅以剪纸的形式来丰富人们的生活了。剪纸艺术还运用于包装,利用剪纸含有的丰富的中国文化传统底蕴来表达我国的文化素养。成为民族类型包装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日常产品包装中,常有着剪纸元素的出现,神兽消费者的青睐。如:烟酒包装、月饼包装、书籍装帧等,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艺术也运用于建筑。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座剪纸造型的场馆――波兰馆。这座建筑是以剪纸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构造设计,它带给人们很多的视觉体验。该馆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所组成,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走入波兰馆,剪纸的图案随处可见,当黄昏降临,五彩斑斓的室内光线穿透剪纸的图样,使整座展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展馆设计与传统相联系,但同时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从此方面看,既传统又现代的剪纸艺术正是这样极具视觉体验的抒情诗 室内的家具风格受到展馆图案的启发,由外墙的剩余材料切割出来制作而成,形状和材料与展馆建筑相呼应,体现出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交相呼应的特点。

由此可见,民间文化对现代剪纸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保留了优良的民间文化再对其进行剪纸的变形和运用,这是现代剪纸艺术最大的创新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傅作仁,朱一 .中国剪纸艺术研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

篇(6)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篇(7)

我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渠道应该通过教育来实现。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会得以继承,同时也得到弘扬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因其科学性、规模性、普及性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分析

如今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走进贵州走进民族区域,深闺中贵州少数民族的面纱慢慢被掀开,外界需要桥梁需要媒介了解贵州及其文化状况,只让大家看到原始状态的艺术固然重要,但其承载的东西单一,人们需要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1、市场缺少民族特色的原创艺术商品。在对贵阳市青岩古镇调研中发现,古镇共有580家商铺,其中旅游商品的286户,比例占到50%,在286家的旅游品商店中,有贵州地方文化原创旅游艺术品商店仅7家,原创设计比例不到3%,其余97%旅游商品均是全国各个旅游市场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买到的大众旅游商品。

在对贵阳市内几个专营贵州民族特色旅游品商店的调研时发现,如知名的黔粹行、黔艺宝、金芦笙等主营游品商店,其商店60%的旅游工艺品保持了完全原生态造型,与时尚现代接轨的民族特色艺术品还是较少。

在黔东南的西江、郎德等地调研时我们看到了较好的现象,旅游点有70%左右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但产品大多保持着较为粗糙的原始工艺状态,欠缺较高品味的民族元素与时尚艺术结合的原创工艺品。

2、原创工艺品创意设计中的误区。从市场涌现出来的民族艺术商品中,发现许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第一类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直接将生活品转换为旅游商品售卖,其保持原件状态,售价不一,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售卖价格高了往往购买人群较少,价格低了却与纯手工打造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不相称;第二类、政府或资金雄厚的企业投入资金,拉动民族村寨,制作大众化旅游品,目的是改变当地经济收入,往往商品缺乏设计,做工较为粗糙,一味模仿外来的东西,丢弃了自身特色的文化元素。

我们调研当中发现了一些典型的案例,如某县开发的民族旅游商品 “钟”, “钟”盘上是复杂的刺绣图案,这种制作不知该怎么评价?单从外表看就会发现问题,花哨的底纹,使人的眼睛无法看清钟上的指针和刻度数字,这种强加的艺术效果影响了钟的使用功能,其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很不清晰,那会有多少人来购买这个“钟”呢?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蜡染是贵州地方民族特色工艺,蜡染图案却换成了西双版纳椰树、傣族少女等,失去了原本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3、民族民间工艺的开发缺少专业设计人才。目前,政府提倡的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在相应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出现了一批民族文化研发企业,如“贵州精彩”、“贵州晟世锦绣”、“贵州印象”等民族民间工艺品研发公司,还有许多工艺作坊,他们主要生产还是来源于民间工匠,这些企业表示他们缺少能够与民间工匠很好沟通的专业设计师,可见在开发中需要即懂得传统民间工艺又具备艺术设计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本土院校的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载体,艺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传承文化、开拓进取的艺术人才的历史重任。

1、打破艺术教学模式旧观念

艺术院校过去几十年的培养模式全部是向外看的专业教学方式,曾经的苏联模式、欧美模式和现今的日韩模式,充斥着艺术设计领域,外来的优秀理念和设计是非常好的,应该认真学习,但是长时间来我们却忽略了自己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魅力,我们很少认真观察打量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元素,等我们回头思考,才发现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有着自己文化的东西才有自己的灵魂。

2、提倡融入民族元素的课程与教学

民族元素体现在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实物中,其载体主要是民族服饰、民居、乐器、雕刻、图腾符号、生产生活用品等,以现实存在物的形式展示存储着民族文化,将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融入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其实才是现代创新设计的灵魂。

(1)在传统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课程融入。学校教学中要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将民族元素的运用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在设计基础学科中如图案课程,可将本地区少数民族图案学习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加以重点讲解分析绘制;二是在设计领域的专业课程中结合民族元素的运用进行教学;三是在教学实践项目中,鼓励在民族特色纹样中利用提取、精炼、改造、创新等方式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其得到新的视觉认可。

(2)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技艺的学习。传统民间工艺是靠师徒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而今职业院校应该对民族民间工艺技艺进行开发学习,首先是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专业教师队伍,让专业教师成为承上启下传承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同时应将民间工艺大师请进课堂,直接对学生进行技艺教学,让学生直观了解学习传统工艺技法。

(3)有条件的院校,应将民族工艺作为专业课程或学科独立开设,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的、融合现代的,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多元文化底蕴。

提及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往往会联想到古老、土气,确实如此,那反过来想想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这些老土的东西做了多少研究,它之所以在民间流传几百上千年,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现在的艺术教学中过分重技法、轻创造,重式样、轻内涵,学生喜欢现代艺术,所以创意设计单一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东西仅来源于书本,其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多元文化审美情趣培养非常重要。

教学中除传统美术鉴赏知识传授外,应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学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设计技能,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具备多元的文化素质和良好审美情趣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培养和积淀,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实践采风是学习和提高的很好方式,学会理解民间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作品。

三、艺术教育应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其文化保护方式长期延续着老旧的原封不动的继承模式,现在需要多角度多方面的拓展开发,以更好地继承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术,它需要后继有人。目前贵州仅有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系统地将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主要专业进行教学。其他院校也只是在相应学科中少量加入相关教学内容,这远远低于贵州后发赶超的发展速度,该领域需要更多懂得民族艺术的现代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