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课堂体会

智慧课堂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8 17:21: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课堂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课堂体会

篇(1)

最近,我在教学《折线图统计图》这一部分时,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智慧课堂”实践,促进课堂教学品质内涵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创造性整合教材,实现高效,在有限时间内促进智慧的生成

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作用。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创造性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完善,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在本节课中,我尝试创造性整合教材,将教材中单式、复式统计图内容合并成统一的上海人口问题,提高了教材的紧凑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连贯,更高效。

例1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单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学生认知不成为困难,一课时时间很充裕;例2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前面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经验,如果设置合适的情境,应该也不成问题。所以,我尝试将例1、例2整合在一起,将例1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内容换成例2上海出生人口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画图,然后将例2上海人口死亡情况作为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折线统计图,再设置问题情境,在不断的冲突中解决问题,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图。

教材这样整合后,我将教学目标同时整合,目标确立如下:

1.学习画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特点。

2.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3.学会看折线统计图,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4.体会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对统计感兴趣。

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使得教学目标有了深度,教学有了广度,学生学习更顺畅高效。

思考二:设置冲突,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智慧课堂需要提供“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有了认知冲突,才会有任务驱动,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思考,促进智慧的生成。我尝试在我的课堂上设置这样的冲突,试图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

在这节课中我设置了两次教学冲突。

第一次冲突,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出示做好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抢答:(1)哪一年死亡人口多?(2)哪一年到哪一年出生人口增长最快?(3)哪一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人数最接近?由此,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不能直观看出来,如果将两张图重叠在一起会更方便比较,学生有了将二图合一的驱动,动手绘制。

第二次冲突,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

出示合并好的半成品“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下?”

在学生重叠后,利用课件展示重叠后效果(如右图),发现这个合并图更令人迷惑,于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重叠后如何区分?,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冲突中,学生对于两条折线的颜色、图例、标题合并等逐渐清晰起来,完善形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模型。

思考三:问题设置,小组交流,增强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据分析的乐趣

智慧课堂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在学习内容、方式、速度和时间上的选择权,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团体,共享学习的成果,分享学习的快乐。

具体就这节课而言,折线统计图这个内容很容易上成画图课,学生掌握折线图的画法即可,教师对于数据的分析往往忽略。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教学重点定为:学会画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定为:体会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分析、预测数据。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又不使得教师的教学显得问题零碎,尽是满堂灌?小组合作,便成了实现目标的首选。本节课安排了两次合作:

(一)第一次合作安排在例1的教学,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条形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特点时,设置任务单如下:

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1)请你观察两个统计图有哪些异同?

(2)上海出生人口总体的变化趋势怎样?哪个图看起来更明显?你还发现了出生人口数据有哪些变化?

(3)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如此问题设置后,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思考后的交流更具有价值,学生之间的合作更能达成思维的碰撞和共识。学生在第一次交流中既分析了统计图的数据,收获了分析数据的策略,又感受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一举而两得。

(二)第二次合作安排在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学生补充完善好折线统计图之后。设置合作单如下:

先思考,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1.哪条折线数据大?说明什么?

2.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整体趋势怎样?哪组数据增长快?

3.比较:两条折线的距离在逐渐发生着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4.你们觉得2016年,上海的人口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说出你们的根据。

篇(2)

名师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新生代语文名师们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就是一种课堂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诸多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为己所用,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更要实践、反思,而后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往复,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潜心感悟,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进行研读学习,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并进行记录和思考,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但不同于课例研究,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披文人情,品词析句,涵咏意蕴,使课堂上真情流淌,生命涌动,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感受名师,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关注语感培养,有的追求诗意,有的注重情智发展,有的提倡简约,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一下,为我所用,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

练设计得非常巧妙,研究品析后,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多层面的观察指导,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进行教学模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汇报课,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而是分步推进,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只有“形神”兼备了,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灵性飞扬。

2.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都伴随着教学反思,同伴点评,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对话中创生智慧,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通过听随堂课,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在实践探索中,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产生顿悟,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及时总结点点滴滴,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专业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写写对名师教学的感悟,写写学习名师的体会,写写模仿名师教学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通过专业写作对课题研究中所思、所闻、所想、所感、所悟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流淌的思想、灵感的顿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提炼和升华,揭示出内在的价值与蕴涵的教学思想,不断将实践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如研究了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后,课题组的老师抓住了其中三次“写”的巧妙设计,撰写了《感知・感悟・提升》一文;听了窦桂梅老师的几节课后,觉得她的课大气而又不失精致,豪迈而又不失柔情,便撰写了《享受“玫瑰”的芬芳》一文;模仿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的教学设计上了研究课后,写下了课堂教学反思《巧妙借“砖” 轻松作文》一文,等等。在写作中,我们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篇(3)

一、转变教学思想,发挥师生双重智慧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智慧的内涵包括教师教的智慧和学生学的智慧,教学智慧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师与学生生命主体的共同发展,教学智慧的生成有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智慧视为教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师生智慧合二为一,共同指向课堂目标的达成,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念。语文是人文课程,因而,课堂呈现的是一种人生理解,一种生命感悟。教师要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充分运用智慧,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中,抓住各种信息,寻求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寻求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洞察,从而感悟生命,丰富内心,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喜欢上语文课程。

二、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调节师生情感

生命课堂应是情感自由、心情愉悦,环境民主、气氛活跃的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的调节、引导。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人。只有在厚实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在灵活的知识前提下,才能把教育的智慧运用到炉火纯青。“情感不仅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 》2005年第2期)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激情澎湃或情感细腻的人,能用激情、柔情感染学生,通过精辟的讲解,教给学生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其次还应当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演,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因此,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积极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愉悦学习的状态。

教师的微笑是绽放在学生心头最美的花朵,它传递的是善良、民主、亲和。学生回答出错,教师投以真诚的鼓励的微笑,多等待一分钟,学生会从心底敬佩你的宽容、耐心,进而不断改正错误,超越自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帮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教师总是一副不可亲近的面孔,总是很严肃不苟言笑,会束缚学生创新思维,会僵化他们的思想,限制智慧的生成。李吉林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常用表演体会情境,绘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她的用意就是为了创设愉悦而美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宝藏。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自我开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讨,选取新的视角,读出个性化的认识,观点允许独树一帜。这需要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例如,学习苏教版课文《台阶》时,我提问:父亲为建新屋付出大量辛劳,请思考文末一句“父亲老了”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是个多重性问题,学生很快能意识到“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垮了”,并找到佐证语言。对于“精神老了”这一层次理解起有些难度,特别是结合文本语言阐述得不具体。“父亲闪了腰后坐在台阶抽烟时,流露若有所失的样子”,“这人怎么了?”这些句子需要慢慢研读、品味,才能咀嚼出其中的滋味。在教学时,我因此提问:“请你根据情境猜想父亲面露若有所失时心里会怎么想?”“这人怎么了”一句后省略了怎样的潜台词?学生起初不明就里,但在回读文本后,悟到了文本的隐含内容。父亲可能会想: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我还能做什么,连挑水这么简单的活都干不了……通过猜想,补潜台词,学生很快读出年迈的父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一种辛酸、凄怆的情感自然被学生从内心深刻感受。

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在疏通情节后,我让学生自选角色表演并说出选取角色的理由,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目的,这些也是教师智慧设计问题,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的表现。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心灵之门纷纷开启,智慧的火花被快速点燃,学习热情高涨。当然,教学要求过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会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四、不断建构教学情境,创设动态的课堂

生命课堂应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能按预设波澜不惊地进行,固然很好,但新的教学情境出现,也会使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打破了原有课堂的平静。聪明的教师会抓住此时的生成资源,带领学生献策出力,积极迎战教学困境。运用点拨、启发等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新的思维空间。

在情境的感染和熏陶中,在一串串妙问的开启下,学生会独辟蹊径,发出智慧火花,形成群体智慧,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师生挥洒自如,相互引领,共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最理想的境界,生命的课堂得以生成。比如,教学苏教版《生命与和平相爱》时,我将教学任务巧妙地转化为两个主问题:“戴维具有哪些方面的才能?”“他为什么具备这样的才能?”以题带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探索,感悟作品的立意。

学生在细读文字时渐渐发现,戴维才能有多面性:惊人的语言才能、写作才能、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才能、交际才能。对于交际才能,部分同学不认同,课堂产生很大争议,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辩论,必须从文章找出言语证明各自的观点。当时气氛非常热烈,课堂迭起,最后双方都能自圆其说,此时教师无需指出谁对谁错,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问题设计目的已经达到,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让他们保留各自的意见。原来较为纷繁的内容在激烈的争论中解决了,课堂洋溢着欢声笑语。

篇(4)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社会上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提高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的全新挑战。因此,如何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成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课堂教学由此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契机。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智慧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指的是将高科技引入现代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的智慧汇集于整个课堂。具体来说,智慧课堂具备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智慧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

智慧课堂必须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智慧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细节,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其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智慧课堂的重要引导者,主要承担着以下几个任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提出问题,引导一个富有争辩性的活跃课堂,让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汇,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飞扬。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二、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课堂在寻求课堂教学改革时也应该以智慧课堂为目标,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的融合。那么,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作,而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之上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更新材料、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大师运用新材料和特殊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游戏中进行独特的创造。

2.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美术教育本身和想象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想象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有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艺术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为适应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教练员”“促进者”的身份进行美术教学。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应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活用教材,将教材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使艺术形象更加直观、可见。其次,要创设富有艺术情调的教学情境,不仅要在美术教室的布置装饰上做一些创新和改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情境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环境对他们的熏陶。最后,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尝试艺术创作,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唯有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智慧课堂的真正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课堂的“整合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官,从而降低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难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形方面的材料,强化教学中的视听效果,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能通过艺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来扩大教学素材,整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展开因材施教。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绘画工具等。

参考文献:

篇(5)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教科书",教师把数学课程理解为数学知识。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把学生当成孤立的学习个体,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成为解题的工具,这就最终导致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使得他们虽然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但内心都越来越讨厌数学。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放在思考上。而数学是培养思维的,是思维的体操。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引导学生去开启智慧之门,为学生拥有智慧的人生而奠基。

第一、 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启迪智慧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愉快的,总是洋溢着幸福感,智慧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数学教师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学习数学,产生灵感。应从人格的角度、人道的精神、人文的关怀方面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达到和谐呼应的感情共振。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这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老师们会"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常被学生的创新思维所感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架子,抛开条条框框,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有了一个宽松的创造时空,学生就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

第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启迪智慧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尽管他们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那种铭刻在心头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永存,它将长期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着重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技巧。因为思想方法学会之后,可以解决一类问题,而技巧只能解决偶尔碰到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同时学校教育也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能用的数学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却使人受益终生。

第三、引导学生感悟,启迪智慧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篇(6)

关键词:智慧课堂 快乐学习 自主探究 质疑问难

新课改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更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智慧的生成。成就智慧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得到激活,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在师生互动探究下的魅力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成就智慧课堂呢?

一、快乐学习,打开智慧之门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认知活动之中,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快乐的源泉,是生成智慧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表现出活跃的思维状态与最佳的学习状态,能够快乐而充分地表达自己,这就向智慧课堂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1.用教师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改变师者的形象,展现教师的魅力,增强教师的亲切感,以此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首先,热爱尊重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其次,信任期待学生。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充满信任与期待,给予学生更为宽广与自由的空间,带给学生心理的轻松与自由,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展现个性,释放潜能的机会与平台,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学科的喜爱。

2.用学科的活力来带动学生。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设备,运用教学手段来体现语文学科的活力,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同于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具动态感与艺术感,能够于无形中来传递或悲或喜的情感,这样更能直击学生的心灵,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喜爱,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二、自主探究,开启智慧之旅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改变机械的灌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才能展现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闪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才能生成智慧课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问,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以让学生踏上智慧之旅。

1.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探究中来,才能生成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时间,还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要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指导学生展开独立自的探究。

2.设计富有价值性的问题。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而是深入研究提问艺术,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能发挥问题的启思导行功效,而无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要将问题的切入点放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来展开主动探究,完成知识的构建,不断地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闪现智慧与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成就智慧课堂。

三、质疑问难,开创智慧之机

思维自疑问与惊奇开始。疑问是智慧的开端、发现的基石,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勇于发表不同见解,这正是智慧课堂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地限制学生,而是要鼓励与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让课堂教学中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进行思维的碰撞。

1.消除顾虑,让学生敢问。课堂上听不到学生的提问之声,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而不敢提问。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要体现出教学的平等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摆正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顾虑,放下思想包袱,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

2.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空有提问的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才能打开科学的大门,走进科学的殿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

3.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科学得当的评价就是学生漫长学习过程中的加油站,可以让学生以更大的动力参与到今后的学习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评价,发挥评价的情感激励效应,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让学生更加勇敢而积极地提问,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提问。

参考文献:

[1] 吴云洁.语文智慧课堂之我见.语文学习,2012.

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真情 智慧 和谐

数学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只有注入鲜活的思想,才能让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对课堂进行改革,用自己澎湃的真情点燃智慧的光芒,闪耀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使自己的课堂合乎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一、流淌真情的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必须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上动脑筋。

1.真情――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是个传递情感的大舞台,我们要让课堂内生生情感、师生情感不断碰撞,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内化为自己行为。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特别尊重他们的情感。

在绍兴市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会”中,吴卫东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两个评价的例子。例1:当学生出现3+5=7时,老师的评价是“这个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例2:小朋友回答问题的声音有点轻,老师便说:“如果你的声音不这么温柔的话,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清楚地听到了。”

现代教育倡导教学要遵循人本模式,强调“尊重”。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让他们更好投入学习。

2.真情――来自我们于对教学的勇气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结构中。往往有许多老师这样认为,我们只要按教材中的内容提示,循规蹈矩地上课,就一定不会错。其实不然,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需要有勇气寻找别人没有踏足过的路,找寻符合学生的特点的路。

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在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我们必须有目标地进行筛选和更改。

二、点燃智慧的课堂境界

数学教学是一种启智教学,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拥有知识,而且要拥有智慧。要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课堂荡漾生命的旋律,让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让”数学教学成为智慧生成的旅程”。而教学智慧体现在语言的智慧、问题的智慧、情境的智慧等方面。

1.智慧体现――创造的美丽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之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

(1)精彩的引入激发浓厚的兴趣

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新课导入时,可先给学生观看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六”安全返回地球的新闻资料。然后提问学生:“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举手发言,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大家。

(2)全新的素材提起探究的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挖掘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又不能失去课堂原有的“数学味”。

《植树问题》是一堂经典的老课,怎样上出新意,可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进行素材的全新重组,合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有探究欲望。我在上完新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练习。计算刘翔跨栏的大概距离,题目中告诉学生刘翔所用的时间,每个栏架的间距,起跑和冲刺的路程。这是一题比较复杂的练习,但学生因为喜欢和崇拜刘翔,他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解决欲望。

2.智慧体现――生成的精彩

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精彩的思维过程,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将问题扩展,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展示了方法的多样化,突破了教学任务的条条框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中,教师出示这样的题目:“一批水果,上午卖出全部的30%,下午卖出全部的50%,已知上午卖出120千克,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生:老师,题目错了。

师:哪里错了?(此时我并没有发现错误)

生:“多”字用错了。

师:怎么用错了?(明知故问)

生:根据条件1和条件2,可以知道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卖出的多,而问题却要求上午比下午多卖出多少千克。

师:怎么办?

生:把“多”字改成“少”字就可以了。(全班齐答)

生:也可以把条件1“上午卖出全部的30%”改为“下午卖出全部的30%”,把“下午卖出全部的50%”改为“下午卖出全部的50%”。(一部分优生这样回答)

生:还可以把条件1中的“30%”与条件2中的“50%”对调。

……

3.智慧体现――沟通的魅力

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一个公式或法则,要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或掌握,则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或对话来实现。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数学课堂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

(1)幽默的教学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对维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

《三角形的内角和》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在进行课前的交流谈话,主题是说说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时,有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你比较胖,我们的数学老师瘦。”“你的眼睛比较小。”“我们的数学老师比你高!”这位执教的女老师听完后嫣然一笑,并说:“你们说得可都是我的缺点哪,听过浓缩就是精华这句话吗?”这时,学生相视一笑,这样轻松化解了和学生的尴尬场面,再次回到课堂。

(2)灵动的评价艺术

在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的课堂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表了他的观点:“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这时,张老师特意走过去,跟他握手,并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原本平淡无奇的课堂,却因为张老师灵动的评价而显得精彩迭出。

(3)高超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听过葛敏辉老师上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他在课堂中提出了三个问题:a.妈妈怎样烙饼才能使三人尽快吃上饼?b.为什么1张饼要6分钟,2张饼也只要6分钟?c.为什么快速烙饼法可以节省时间?而这三个问题却正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问题贯穿起整堂课的流程,学生的学习目的显得十分明确。

三、共创和谐的课堂氛围

1.摈弃僵化,走向灵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主要形式,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执教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老师通过在带来的物体上找到什么图形?想办法让它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时学生用剪刀剪,用印泥印,用彩色笔画……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不但吸引了一年级小朋友上课的注意力,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摈弃依赖,走向自主

教材是由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制,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指示,照本宣科就可以了。然而,我们能经常听到老师在学期测验后抱怨有些内容教材中没有出现。其实,现行的教材还处于试用阶段,其本身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应发现存在着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的风格、教学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如果我们过多依赖教材,就会使我们的教学走进“死胡同”。

3.弃被束缚,走向创造

数学是一门科学,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例如:细胞分裂的过程(1个分裂成2个,再逐步分裂成4,6,16,……),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幂的概念。

很多名优教师,他们的课堂不是单纯为教学某个知识点而讲解和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方法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拓展。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列举了与七有关的文化:七言诗、七巧板、女性成长年龄等。此举并不是为了形式化地丰富课堂,而是通过介绍七言诗,用七巧板拼图提问学生,以及妈妈和外婆分别属于哪个生理时期等环节,对补充材料进行再一次深加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符合学生在实现独立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将文化润进他们的心田。

总之,课堂教学要流淌出真情实感,展示出独特的个人魅力,用爱心扣开情感世界的每一个心扉;用教师的智慧激起整个课堂的涟漪,在碰撞中产生一个个疑问、激起兴趣、引发求知欲,把学生引入到不断探讨、寻根溯源式的研究中;让学生、教师、学科之间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五彩的世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数学天空。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国教育学会天津师范大学主办.数学教育学报,200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全球教育展望,2006第3期.

[5]帕克・帕尔默,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烈,著.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