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3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医学研究对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非那雄胺;特拉唑嗪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临床常见的老年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其致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1]。老年人出现该病症时通常会造成尿路梗阻或者膀胱刺激等不适反应,对患者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利影响[2]。医学研究认为α受体阻滞剂以及5α还原酶抑制剂能够对良性前列腺增生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3],本文研究了属于上述两类药物中的非那雄胺和特拉唑嗪联合治疗该病症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57例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范围为51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3.7岁。患者在入院后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症状有尿急、尿频、尿分叉、夜尿多等,排除了前列腺癌、神经源性膀胱硬化、膀胱结石等疾病。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有72例,冠心病39例,糖尿病1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并无服用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本次研究在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意见书的前提下进行。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使用特拉唑嗪(高特灵,Abbott Laboratories Limited,注册证号H20120136)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口服,0.2/次/d,晚上服用,4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组运用非那雄胺联合特拉唑嗪进行治疗,特拉唑嗪的服用方法同对照组,非那雄胺(康列苏,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43)的服用方法为:0.5/次/d,晚上用药,持续用药4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PSS、MFR、QOL、膀胱残余尿量进行测量,并观察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
2 结果
2.1 IPSS、MFR、QOL、膀胱残余尿量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PSS评分、MFR指数、QOL指数、膀胱残余尿量指数对比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出现头痛头晕1例,低血压1例,消化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0%,对照组出现头痛头晕4例,低血压2例,心悸5例,消化道反应6例,乏力2例,不良反应共1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多发病,并且随着现代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发展趋势。发病时常见症状是尿路梗阻,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引起梗阻的原因通常为前列腺增生对后尿道产生压迫作用,前列腺及周边组织平滑肌张力和静力性梗阻工用作用引发动力性梗阻[4]。医学研究证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关键在于对两种梗阻进行有效的抑制,非那雄胺属于5α还原酶抑制剂,对于缩小前列腺增生体积具有重要作用;特拉唑嗪为α受体阻滞剂中的一种长效药物,可以改变前列腺及周围组织平滑肌性质,缓解动力性梗阻。
本次研究证实了非那雄胺联合特拉唑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相比单一性使用特拉唑嗪,联合疗法对于改善患者IPSS、MFR、QOL、膀胱残余尿量等更具优势,并且毒副作用小,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能够在临床中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培栋.盐酸特拉唑嗪片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7):3826-3827
[2]刘伟,郝文科,钱芸娟等.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02):224-227
【关键词】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曲美他嗪;临床疗效
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心绞痛的症状表现。缺血性心肌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于老年冠心病产生的严重心肌功能降低导致心肌细胞广泛的发生纤维化,故又称为心肌硬化或者心肌纤维化,长期发展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1,2]。研究发现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以对其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原则是不仅要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常用药物有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及硝酸酯类等)、去除病因和诱因,还要改善心肌缺血时的代谢异常状况,优化心肌能量的代谢途径[4]。 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 是一种具有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抗心肌缺血的新药,对缺血性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5],应经应用于老年心力衰竭的患者,但其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作用还在研究。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的68例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由于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气短、以及心前区疼痛等,入院时经过辅助检查确诊均为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排除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重要脏器肝、肾等严重疾病、活动性的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出血性疾病等。其中观察组中男6例,女32例;年龄为63~78岁,平均为(65.2±1.8)岁;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其中Ⅱ级30例,Ⅲ级29例,Ⅳ级7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为61~80岁,平均为(64.8±2.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0例,Ⅲ级32例,Ⅳ级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吸氧、卧床、镇静治疗以及降压、降脂、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3 疗效[4]分析 显效:临床表现和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临床表现和体征明显好转,未完全消失,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表现和体征未发生变化,甚至有的更加严重,心功能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4%和57.35%,经χ2检验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是老年冠心病的一个分支,由于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心肌硬化和心肌纤维化,故患者的心肌供氧难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而使心肌细胞不断减少,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最常见病因是冠心病,即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等病变引起。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脉动脉炎等疾病所致。老年缺血性心肌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①有冠心病易患因素,有心绞痛史,有大心脏及充血性心衰。②有冠心病易患因素,有多次心肌梗死史,有大心脏及充血性心衰;③有大心脏和充血性心衰,而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病史。前二者诊断较容易,后者诊断颇困难,常需做冠脉造影等检查[6]。
近年来的研究[7]人们发现缺血性心肌病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失调是发病的主要机制,对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曲美他嗪[8]是一种哌嗪类的衍生物,是具有抗心肌缺血特性而又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新型药物,其化学结构分子式为1-(2,3,4-三甲基苯唑)哌嗪二氢盐酸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选择性抑制长链3-酮烷酰辅酶-A硫解酶(3-KAT)的生物活性,使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糖氧化代谢加强,减少心肌缺血,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同时还可以限制氧自由基生成、细胞膜损伤以及细胞的溶解,故可以较好的改善心肌缺血性疾病。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已经被证实,故本研究应用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结果表明临床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心功能改善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刚,张灿晶,王志华,等.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273-1275.
[2] 胡海强,袁红,何海英,等. 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4):305-307.
[3] 李霞,赵静,路一芳,等.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左室重构作用的影响.临床荟萃,2008,23(2):84-87.
[4] 曾勇,朱文玲,方全,等.曲美他嗪改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功能的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1):22-25.
[5] 文凤珠.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衰62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2,18:15-16.
[6] 叶少武,郭军,王勇. 99 mTc-MIBI 运动负荷试验评价卡维地洛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广东医学,2010,31(7):838-841.
关键词:亚临床甲减;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
2型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可能引起多组织器官的损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科疾病便是甲状腺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系。但目前对于两种病情的联系以及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生情况并没有较多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33例患者为亚临床甲减,另外267例患者为甲状腺功能正常。亚临床甲减组中有13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65岁~84岁,平均年龄(74.56±3.11)岁;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中有137例为男性,130例为女性,年龄65岁~86岁,平均年龄(75.74±4.21)岁。其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亚临床甲减的诊断标准参考我国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亚临床甲减诊断标准[1]。
1.2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格、体重指数等等,通过对患者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和生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检测使用的仪器为Roche 公司电化学发光仪 E170;生化检验主要包括胰岛素、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等,血糖的检测采用日立 7060 automatic analyzer,检测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终点法;胰岛素的检测采用Bechman coulter access 分析仪,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采用美国 Bio-Rad-van-rant,检测方法为高压液相法;血脂的检测采用日立 7060 auto-matic analyzer,检测方法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让患者至眼科检查视网膜情况,必要的时候行眼底动脉荧光造影检测进行准确的判断[2]。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结果
本次入选的300例患者中有33例为亚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发病率为11.0%,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符合。亚临床甲减患者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的年龄、BMI、血脂水平、病程、血糖、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情况见表1。亚临床甲减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但排除他汀药物干扰后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患者的视网膜病变率明显降低P
3讨论
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亚临床甲减组与甲状腺功能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BMI、血脂水平、病程、血糖、血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亚临床甲减组中患者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甲功能正常组,由此推断血脂的比较受到了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亚临床甲减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该差异在调整了年龄、吸烟、性别、HbA1c、病程等因素后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通过再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并不是独立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但吸烟和HbA1c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的危险因素,而通过他汀药物后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即他汀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保护老年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减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他汀可以通过直接减低胆固醇的水平,最终降低了血脂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本文并将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和亚临床甲减组进行分析对比,通过研究结果发现,亚临床甲减组患者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相比,其胰岛素抵抗、血压、糖代谢等无明显差异;而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3]发现亚临床甲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也与我国著名的医学研究者Chen的研究一致,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视网膜病变率降低。由此提示,他汀类药物对于视网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吉海,卞茸文,欧阳晓俊,等.亚临床甲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12,06:497.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耐量试验;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c)-0049-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1/Th2 lymphocytes imbalance and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IU Ling CHEN Xiao-yan YANG Ji WU Wen-jie LI Xiu-ye XIONG Xin XUE B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Beijing Chuiyangliu Hospital,Beijing 10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henomenon of 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COPD,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Th1/Th2 lymphocytes imbalance. Methods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86 cases with COPD in stable stage from 1 January to 31 December 2015,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and 2 h plasma glucose (2 hPG)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heath control group.At the same time,the serum level of IFN-γ and IL-4,which reflected the function of Th1 and Th2 lymphocyte respectively,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heath control group.At last,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FN-γ and IL-4 and FPG and 2 hPG was studied. Results The level of FPG and 2 hFP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OPD patients than that in health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nterferon-γ;Interleukin-4
受炎症反应、氧化刺激、应激、激素、C素、缺氧及高碳酸血症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易出现胰岛功能受损及胰岛素抵抗,出现糖耐量受损[1-4]。在以上众多导致COPD患者糖耐量异常的因素中,炎症因素及免疫失衡占重要地位,其中,辅T淋巴细胞平衡失调不仅与COPD的发生有关,还与COPD患者糖耐量受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5-7]。本研究对86例COPD患者糖耐量及分别反映Th1及Th2淋巴细胞功能的炎症因子IFN-γ及IL-4进行了检测,旨在了解COPD患者糖耐量状况及其与Th1/Th2淋巴细胞平衡失调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86例单纯稳定期COPD患者为观察组,全部病例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本次研究前均无皮质激素、红霉素等抗炎药物使用史,均处于疾病稳定期。观察组男性52例,女性34例,有吸烟史者56例,无吸烟史或戒烟5年以上者30例,平均年龄(67.85±14.52)岁,COPD严重程度分级Ⅰ级0例、Ⅱ级2例、Ⅲ级41例、IV级43例,平均FEV1%为(30.32±11.56)%。对照组:同年龄段门诊健康检查及外科择期手术术前肺功能检查正常者,共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有吸烟史24例,无吸烟史或戒烟5年以上者21例,平均年龄(65.85±13.52)岁。两组性别、年龄、吸烟指数、体重、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研究对象对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病例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拟定的诊断标准[8]。
稳定期判识: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及原卫生部医政司相关指南及诊疗规范要求[8-9]。
排除标准:合并肝炎、肿瘤、哮喘、糖尿病、冠心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及本次研究前2周内有全身激素使用史者。
1.3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抽血查空腹血糖(FPG),并予无水葡萄糖75 g口服2 h后测静脉血浆葡萄糖(2 hPG)。同时,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低温保存统一送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4、IFN-γ浓度,操作方法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结果以ng/L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各炎症因子与FPG及2 hPG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两组FPG、2 hPG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FPG、2 hPG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FPG、2 hPG水平的比较(mmol/L,x±s)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IFN-γ、IL-4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h1淋巴细胞相关炎症因子IFN-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IFN-γ、IL-4水平的比较(ng/L,x±s)
与对照组比较,P
2.3 COPD患者Th淋巴细胞相关炎症因子与FPG及2 hPG的相关性
IFN-γ与FPG及2 hPG成正相关(r=0.4237,0.5316);IL-4与FPG及2 hPG成负相关(r=-0.3891,-0.3625)(表3)。
表3 COPD患者Th淋巴细胞相关炎症因子与FPG
及2 hPG的相关性
3 讨论
诸多因素使COPD患者易出现糖耐量异常[1-3,10],其中炎症因素尤其是Th淋巴细胞平衡失调与糖耐量异常可能具有重要关系。
CD4+Th淋巴细胞分为Th1、Th2及原始Th0细胞,Th1、Th2均由Th0细胞分化而来。Th1细胞分泌IFN-γ、IL-2、IL-1、TNF-α、TNF-β等[11]。其中,IFN-γ可以通过直接对胰腺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或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胰腺β细胞高表达一氧化氮诱生酶,产生过量一氧化氮,对胰腺β细胞产生损伤作用而至1型糖尿病[12];TNF-α、IL-1等高水平时也表现为胰岛β细胞损害作用[13];其他炎症因子如TNF-α、IL-8等高表达还可干扰胰岛素生物信号的传递,与胰岛素抵抗有关[14]。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等,这些细胞因子具有下调自身免疫,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其中,IL-4由Th2细胞分泌,反过来又诱导Th2细胞分泌相关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正常时,两种Th细胞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关系,从而维持胰岛细胞正常分泌。如Th1/Th2淋巴细胞平衡向Th1端偏移,则可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糖尿病的发生。目前已有研究[5-6,15]表明,糖尿病患者Th淋巴细胞平衡有向Th1端偏移的特点。相关研究[11,16]表明,作为气道炎症性疾病,COPD存在Th1细胞功能亢进的特点。因此,COPD与糖尿病在Th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中存在着相同的致病通路[5]。
本研究结果显示,稳定期COPD患者无论FPG还是2 hPG均较同年龄健康人群呈显著性增高(P
本研究结果显示,COPD患者Th1细胞相关因子IFN-γ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性增高,而Th2细胞相关因子IL-4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性降低(P
综上所述,COPD患者易出现糖耐量异常,其可能与COPD患者Th淋巴细胞平衡中Th1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有关。
[参考文献]
[1] 薛旗山,闫春良,原永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9):698-700.
[2] 田丰,邹建,孙圣燕,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糖尿病[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37-40.
[3] 林武洲,彭德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特点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61-62.
[4] 雷卓清,唐秀光,黄小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糖代谢改变的临床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1):14-16.
[5] 刘柳,陈露文,伍秋霞,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及其免疫干预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6):45-47.
[6] 庞国象,陈玉华,武革,等.1型糖尿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6):11-14.
[7] 石晓红.1型糖尿病外周血辅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平衡研究[J].齐鲁医学检验,2004,15(1):8-9.
[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9] 卫生部医政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1):69-76.
[10] 赵戈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分析[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3, 33(2):269-270.
[11] 徐凌,蔡柏蔷.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国外医学呼吸分册,2001,21(4):172-177.
[12] 乔玉峰,张志例.Th1/Th2亚群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470-474.
[13] 沈景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29-30.
[14] 智利霞,王玲,张盼盼,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发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检测[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3):1544-1545.
[15] 班博,王雪楠,郭焕,等.1型糖尿病患者Th1/Th2亚群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7,7(4):517-556.
[16] Hodge G,Nairn J,Holmes M,et al.Increased intracellular T helper 1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in peripheral blood,bronchoalveolar lavage and intraepithelial T cells of COPD subjects[J].Clin Exp Immunol,2007,150(1):22-29.
[17] 崔华,魏致民,蔡建芳,等.2000~2010年间49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情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9):1498-1503.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 血脂紊乱 糖耐量异常 年龄 患病率
a baselin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a pilot study report.(xiang lei1,2,huang hui1,lv zeping1,et al. 1 guangxi jiangbin hospital,nanning,530021,china. 2 institute of 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ministry of health,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survey 1251 people randomly selected in two communities in 2004. blood pressure,blood glucose,serum lipids and body index etc were measured and diagnosed by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diagnostic criteria.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 in the groups under 70-year-old,then decreased in older groups. the prevalence of centralobesity,hyperglycemia,hypertension,hypercholesteremia,hypertriglyceridemia,high seriu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were 31.3%,22.7%,27.5%,35.2%,40.8%,4.8%,15.9% in men and 42.5%,19.0%,30.0%,36.4%,31.3%,23.2%,19.3% in women respectively.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 and low serium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lesterol between men and women had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02,p=0.0001,p=0.0001,respectively).conclution the baselin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t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 and igt in various age group population in guangxi was high and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age.this result implied that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ose diseases.
【key words】 hypertension,central obesity,dyslipidemia,igt,age,prevalenc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多。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和危险因子有:年龄、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等[1-4]。因此,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疾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线数据,以便为降低心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是十分重要的。本组采用横断面随机整群的抽样调查方法,于2004年5月至8月,在广西部分居民社区进行了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在广西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的基线数据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研究对象来自2004年5月在南宁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其中两个社区的40岁以上人群107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15例,女性460例,年龄在40~90岁之间。该人群为“广西干部群体重大慢性疾病发病基线数据库”的pilot人群。为探索中老年人群中这4种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以描述年龄增长对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的影响,另外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90岁以上老人176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132例。共计调查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占研究对象的52.68%。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统一的调查表格入户逐人调查登记。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采集血样三部分。问卷中包括既往病史、膳食、体力活动、社交活动和不良嗜好等内容。对90岁以上老人的问卷包括90岁以上家族史、90岁以上老人健康和疾病史等内容。90岁以上家族史定义为:①至少有父母一方存活到90岁以上;②至少有一同胞存活到90岁以上。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测量。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方案调查,取调查时3次血压测量均值作为个体血压值。测量身高、体重时脱去鞋帽,只穿单衣裤,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cm2)。测量腰围(wc)时取立位,取肋弓下缘与髂骨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用皮尺测量。空腹过夜8~12小时,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ria法,抽血后置-20℃保存,批内cv3.6%,批间cv7.2%)、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ua)等生化指标。空腹抽血后即口服葡萄糖75g,2小时后抽静脉血,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pbg)。
1.3 诊断标准
①高血压按2003年jnc ⅶ诊断标准[5]:高血压定义为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dbp≥90mmhg或2周内服用降压药者。②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6];将高血糖定义为fpg≥6.1mmol/l。③血脂按国内血脂异常建议[7]:tc≥5.72mmol/l为升高,tg≥1.70mmol/l为升高,hdl-c≤1.04mmol/l,女性hdl-c≤1.30mmol/l为降低,ldl-c≥3.64mmol/l为升高。④中心性(腹型)肥胖按亚太地区标准[8]:腰围>90cm(男性)、腰围>80cm(女性)。
1.4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由双人核对输入微机,导入epiinfo 2002进行核对,用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共调查样本1251例,其中男性659例(52.68%),女性592例(47.32%),年龄40~100岁,50~60岁组人群构成最大(43.33%),70~90岁组构成最小(2.32%)。
2.1 基本情况(见表1)
2.1.1 肥胖指标 40~70岁间无明显变化趋势,女性70~90岁组bmi开始显著性下降,男性90岁以上组腰围显著减小。
2.1.2 血压 收缩压随龄增长趋势明显,男性和女性均从60~70岁组开始显著升高(p<0.05),90岁以上组最高(p<0.05)。
2.1.3 血糖 40~90岁间呈随龄增长趋势,50~60岁组男性和女性fbg显著升高,女性60~70岁组达最高(p<0.05),70岁以上组下降至正常水平。男性90岁以上组fbg下降。
2.1.4 血脂 40~70岁间呈随龄增长趋势,女性tc、tg、ldl-c、hdl-c四项均在60~70岁组达到最高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ldl-c 70~90岁组达到最高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值超过正常范围。
2.2 按年龄、性别分层后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患病率(见表2)
2.2.1 腹型肥胖 40~70岁三个年龄段男性、女性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岁以上女性较前三个年龄段患病率显著降低,9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为零,与9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高血糖 女性50~60、60~70、70~90岁三个年龄段患病率逐年升高,均较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70~90岁患病率最高,较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3 高血压 60~70、70~90,90岁以上三组男性与女性患病率较40~50岁年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4 血脂异常
2.2.4.1 高tc 女性60~7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低,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2 高tg 女性50~6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60~70岁开始降低,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低,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3 低hdl-c 女性40~5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呈随龄增长趋势,90岁以上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4.4 高ldl-c 呈随龄增长趋势,女性60~70岁年龄组患病率最高,与40~50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呈随龄增长趋势,无显著性变化。
2.3 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等疾病标化患病率(见表3)
经我国2000年城市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标化,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这四种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腹型肥胖36.8%,高tg 36.1%,高tc 35.8%,高血压28.7%,高血糖20.9%,高ldl-c 17.6%,低hdl-c 13.8%。按性别构成标化,男性和女性四种疾病患病率高低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排在前三位的都是腹型肥胖、高tg、高tc这三项。性别间比较,高血压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腹型肥胖、低hdl-c的患病率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0.0001);而高血糖、高tc、高tg和高ldl-c这四项的患病率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在逐年迅速增加。因此,对这些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成为我国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3.1 腹型肥胖 患病率为36.8%,与近年对同年龄段的其他研究结果相近[9],40~70岁间无明显随龄变化趋势,可能与本组调查对象年龄为40岁以上的年龄构成有关,70岁以后男女患病率都有所下降。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001)。2002年济宁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高达48.44%,腹型肥胖患病率高可能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体力活动减少有关[10]。
3.2 高血压 在interasia—中国的研究中,35~7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7.2%,估计35~74岁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3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本次调查结果与interasia相近,高于2000年南宁市调查的高血压患病率[11]和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明显上升趋势。60岁前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后患病则女性高于男性,总标化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2),这与2002年的全国调查结果一致。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有文献[13]报道高sbp是老年人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病死率很强的、连续的独立正相关因子,而dbp则不是。
3.3 高血糖 患病率高于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本次统计延用1999年who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损伤(ifg):fbg为6.1~6.9mmol/l,若使用2003年ada诊断标准(fbg为5.6~6.9mmol/l)[14],高血糖患病率将更高。70岁前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5]。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
3.4 血脂紊乱 男女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都有高tg、高tc这两项。高tc、高tg和高ldl-c患病率分别为35.8%,36.1%,17.6%,明显高于2002年调查的全国平均水平5.9%、15.7%、7.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高趋势,女性这种趋势较为明显。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男女不同,男性呈下降趋势,女性有随龄增长趋势,中年男性患病率高于中年女性,老年女性高于老年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呈随年龄增长的趋势。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0~70岁呈随龄下降趋势,男性患病率普遍低于女性(p<0.05)。
【参考文献】
1 misra a,khurana l,et 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 nov;93(11 suppl 1):s9-302.
2 kai t,arima s,taniyama y,nakabou m,kanamasa k.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lipophilic and hydrophilic statins on serum adiponec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ild hypertension and dyslipidemia:kinki adiponectin interventional (kai) study[j].clin exp hypertens. 2008 oct;30(7):530-540.
3 顾东凤,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89.
4 guangdong diabetes socitety of medical association. a survey of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in pati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6,86(12):815-818.
5 chobanion a v,bakris g l,black h 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ⅶ j[j]. jama,2003,289(19):2560-2572.
6 who.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geneva:who.1999. available at:http://www.staff.ncl.ac.uk/philip.home/who-dmg.pdf. accessible in jan 2005.
7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8 tan ce,chew sk,ma s,et al. can we apply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asians[j]. diabetes care,2004,27:1182-1186.
9 覃保瑜,刘红,夏宁,等.南宁市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8):624-626.
10 渠宏毅. 济宁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 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24):8-10.
11 徐永芳,覃羽乔,郭琳芳,等.南宁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6):912-914.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019-03
A comparison study of DHS, PFN and FHR treatment on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AN Fei WANG Yuwei JIA Lianjun WANG Zhihu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wo of the Third Hospital of Dato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Datong 0370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treatment with DHS, PFN and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nine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DHS group, PFN group and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DHS, PFN and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Harris score system. Results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were more than other groups in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and hip function (P < 0.05). Conclusion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with good clinical results in treatment of unstable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elder patients, which can decrease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as well as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of hip,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Dynamic hip screws; Proximal femoral nai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明显增加,人均寿命明显延长,骨质疏松的人口也明显增加,这无疑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患者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带来显著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重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1]。而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采用的手术方式较多,但是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一定的优点及局限性[2-7]。为寻求安全高效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骨科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旨在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骨科189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为DHS治疗组、PFN治疗组及FHR治疗组,每组63例。男性98例,占51.85%;女性91例,占48.15%;年龄范围65~91岁,平均(72.36±13.79)岁。其中,21例患者由交通事故所致,占11.11%;12例患者由高处坠落伤引起,占6.35%;156例患者因意外跌倒所致,占82.54%;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134例患者发病部位为左侧,占70.90%;另外55例患者为右侧发病,占29.10%。按照Evans分型:31例患者为Ⅱ型,占16.40%;61例患者为ⅢA,占32.28%;49例患者为ⅢB,占25.93%;48例患者为Ⅳ型,占25.40%。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感到患侧髋部有明显的疼痛,患肢呈外旋、内收畸形,且患侧髋关节活动障碍。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均行X线明确诊断,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行三位螺旋CT检查进一步观察骨折情况。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于术后再次进行X线检查,了解术后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的稳定性等手术情况。
1.3 治疗方法
动力髋螺钉组:患者仰卧位,双足固定于牵引鞋内绷带缠绕加固,双膝伸直位。在C臂X线机监控下,闭合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取股外侧切口,自股骨粗隆顶点向远端行长为10~15 cm切口,逐层切开,自股外侧肌止点1.5 cm左右“L”形切开,显露近端股骨,于粗隆下2~3 cm进针。向股骨头内打入加压螺钉导引针,测量长度,扩髓后旋入加压螺钉,置入侧方钢板,螺钉固定。洗必泰、0.9%氯化钠溶液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患者仰卧位,躯干向健侧倾斜10°~15°,双足固定于牵引鞋内绷带缠绕加固,双膝伸直位。C臂X线机监控下,闭合复位满意后,牵引床向健侧倾斜10°~15°对抗前倾角,方便手术操作。消毒铺巾,沿大粗隆上缘向头侧行5~8 cm纵行切口,逐层分离肌肉,探及大粗隆顶点及梨状窝,开孔后插入球型导针,C臂机下显示导针位置良好,手动扩髓后插入安装好的带导向杆的主钉,调整主钉方向和深度后分别旋入近端拉力钉和防旋钉。远端交锁钉除1例因导向杆变形无法锁入静力孔外(该例患者亦于术后12周正常骨性愈合),其余病例均为静力与动力双孔锁定。洗必泰、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逐层关闭,近端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选用标准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配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器械。假体柄长度120~160 mm,平均140 mm。连续硬膜外麻醉,采用髋关节外侧切口,切开关节囊后,取出股骨头和小的碎骨片,保留大粗隆、小粗隆等大的骨折块,尤其注意保护大粗隆与股骨上端之间相连的筋膜纤维,以便将大粗隆解剖复位,并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扩髓时采用较小的扩钻,尽可能不要损伤骨皮质,去除干净髓腔内物,以便骨质与骨水泥的良好接触。选择合适的假体,术中测量股骨头大小,按宁小勿大原则选择合适股骨头。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往髓腔内注入骨水泥,假体的前倾角用以下方法确定:将假体柄与股骨髁平面前倾约15°插入髓腔,将大粗隆解剖复位、用钢丝捆扎固定后,以大粗隆顶端为标志,假体股骨头的中心必须与原大粗隆顶端在同一水平上。股骨颈周围的骨缺损可用骨水泥代替。骨水泥完全凝固后复位,各个方向活动髋关节,无异常后分层缝合切口,置负压引流。所有患者术后3~7 d静滴抗生素,继续治疗原有的内科疾病,术后积极行功能锻炼,X线显示骨痂形成后允许患肢部分负重,显示骨折愈合后,方允许完全负重。
1.4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分别从疼痛、功能、畸形以及关节活动度等4个方面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定,其中,疼痛占44分,功能占47分,畸形占4分,关节活动占5分,总分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1.5 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再将数据导入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上,DHS治疗组患者少于PFN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HR治疗组患者优于DHS治疗组及PFN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髋关节评分上,DHS治疗组与PFN治疗组患者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HR治疗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DHS治疗组及PFN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髋关节评分及术后髋关节评分,详见表1。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患者发生该类骨折后往往因为卧床出现内科并发症,其死亡率较高,10%~20%的患者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目前国内外的治疗观点已摒弃牵引治疗,建议尽量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DHS作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钉板系统,适合于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DHS经过股骨颈的拉力螺钉固定于骨折近端,另一端为板状固定骨折远端,这样具有静力加压与动力加压双重功能,能保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良好的颈干角,这样可以使得骨折紧密结合,有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愈合,且患者可早期部分负重。PFN是一种新型的髓内固定器械,是对Gamma钉的一种改良。PFN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越来越被广泛地认可。PFN属于髓内固定系统,其承受应力的轴心比DHS、DCS等髓外固定内移,该类型的内固定负荷传导为内膨胀挤压式,这大大提高了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整体稳定性[8-9]。近年来,可将其应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1)高龄,大于75岁或者虽然年龄小于75岁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导致患者无法耐受较大型手术者;(2)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内固定达不到其他效果者。该内固定方法在术前无需骨折牵引达到基本复位,且术中无需C型臂X线机透视,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能够早期下地负重行走,明显缩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避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及长期卧床继发的诸多并发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寻求安全高效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骨科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旨在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及术中出血上,DHS治疗组患者优于PFN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HR治疗组患者优于DHS治疗组及PFN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髋关节评分上,DHS治疗组与PFN治疗组患者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FHR治疗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DHS治疗组及PFN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提示我们:FH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较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临床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尹东,郑秋坚,刘斌,等.DHS、PFN与FHR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298-301.
[2] 黄成国.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综述[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6):2844.
[3] 夏睿.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2):36-38.
[4] 邱利杰,李开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4):245-248.
[5] 徐耀增,王现彬.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 实用老年医学,2010, 24(5):375-378.
[6] 孔长庚,张寿.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79-380.
[7] 张鹏,李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19(26):3407-3409.
[8] 刘俊. 不同内固定治疗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9):2283-2285.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平扫; 早期脑梗死; 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55-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27
脑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的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以老年患者居多,近年来,相关数据表明,年轻人的患病率也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脑梗死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头晕、头痛、恶心、肢体障碍及失语等,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且不能采取及时治疗,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及时诊断和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由于缺血而引起的坏死脑细胞数量,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同时也对高标准的诊断提高了更加严格的要求[2]。目前,常规的CT检查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主要依据,而6 h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好,为此,本文通过探析16层螺旋CT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将2011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男64例,女42例,年龄44~80岁,平均(54.3±4.9)岁,患者均在患病的6 h内就诊,临床表现:24例患者突发性偏瘫,14例患者发生抽搐和昏迷且伴有大小便失禁,42例患者发生无力,一侧肢体发生感觉麻木,16例语言障碍,10例患者发生一过性的\洹<韧病史:具有高血压64例,具有冠心病者54例,具有高血脂者16例,具有糖尿病者16例,具有风湿性心脏疾病者12例,长期饮酒吸烟者10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对于颅内感染、陈旧性病灶、颅内肿瘤等患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
仪器: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进行平扫。具体操作:106例患者均在患病6 h内进行CT检查,给予患者常规的颅脑CT头颅轴扫,层厚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65 mA,将患者头部摆正,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扫描范围自枕骨大孔至颅顶进行常规扫描。同时有2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对CT图形的解析。
1.3 观察指标
通过CT图形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颅脑病变血管的情况及CT异常表现情况。
2 结果
2.1 病变血管的部位分布情况分析
本组10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55例患者的左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28例患者的右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15例患者的基底节区域脑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小脑区域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桥脑区血管发生堵塞。
2.2 影像学异常特征分析
本组10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中,有75例患者出现了CT异常特征,占70.75%。CT影像的异常表现主要是灰白质交界处不清晰,主动脉的密度增大,脑回显示不对称性,脑室挤压变形,豆状核边缘模糊,颈动脉发生变化等。结合患者的病史,88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梗死,诊断确诊率为83.02%。28例患者的CT影像没有显示异常特征,占26.42%,102例患者在患病后1~2 d确诊早期脑梗死,其他4例由于动脉干闭塞最终死亡。
3 讨论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致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脑梗死最为严重,给患者身体和生存造成严重影响,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3],早期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不过也主要取决于患者梗死的部位和梗死的程度,除去肢体症状外,其他表现也不能过忽视,本文中,16例患者发生语言障碍,其他无异常,采取颅脑CT检查显示右侧额叶皮层下具有一小斑片影,与邻近的脑白质相比密度略低,且范围还不足1 cm,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造成误诊,进而延误治疗时机。其实刚好是这一腔隙性梗死引起患者的语言障碍。脑梗死一般为突然发病,且病情发展迅速,治愈率低,给患者家庭带到了沉重的负担[4-5]。
脑梗死的患病年龄以40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为主,且男性较女性多,临床上将脑梗死分为三种亚型,一是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二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或大动脉性脑梗死;三是腔隙性或小血管性脑梗死。临床上相关数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或大动脉性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占15%~40%,一般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管腔闭塞或者狭窄进而引起了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一般多见于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腔隙性或小血管性脑梗死一般为供应的深部灰质及脑干穿支动脉受累进而引起,其直径一般在1.5 cm以下[6-7]。
早期脑梗死病理机制为:待患者缺血后1 h发生电衰竭,同时伴有细胞缺氧,ATP发生衰竭,同时钾钠离子内流,水分便会被动的转至细胞内,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在患者缺血后的4~6 h,血脑屏障发生障碍,发生血管性水肿,水分和蛋白质便会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间隙,此时脑内组织的水分便会增加,脑组织发生严重肿胀,同时出现占位性病变[8]。
16层螺旋CT扫描,脑梗死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脑梗死局部的区域的灰质密度显著降低,且出现了灰白质交界不清晰;(2)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占位性病变,例如脑回出现不对称,脑沟狭窄,脑室发生变形等;(3)患者发生脑梗死区域会出现供血动脉密度增大的情况。16层螺旋CT检查,其方式简单容易操作,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同时价格低廉,降低了患者的负担。不过该种检查技术还是具有一定的缺陷的,一是其灵敏度还是需要再提高的;二是准确性,在复杂的脑组织中,怎么样确定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这对于治疗十分关键;三是提高诊断速度,及时的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时机非常重要,尽可能的快速诊断,为患者及时治疗争取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对于高度怀疑为脑梗死的区域,应选择薄层进行扫描,尽早的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率。
本组106例患者均在患病6 h内就诊,并进行CT检查,55例患者的左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28例患者的右侧大脑区域脑血管出现阻塞,15例患者的基底节区域脑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小脑区域血管发生阻塞,4例患者的桥脑区血管发生堵塞。此结果更加说明了该种检查方法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可行性。 本组106例患者有75例患者出现了CT异常特征,占70.75%。88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早期脑梗死,诊断确诊率为83.02%。28例患者的CT影像没有显示异常特征,占26.42%,102例患者在患病后1~2 d确诊早期脑梗死,其他4例由于动脉干闭塞最终死亡。此结果说明了,应用CT诊断早期脑梗死,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不同区域的表现并结合患者病史,能够进行有效的诊断。
综上所述,诊断早期脑梗死应用16层螺旋CT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检出患者的病灶部位,并确定范围,为临床医师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康珊,赵沙河,宁素兰,等.36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超早期CT表现与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41.
[2]刘振华,杜怡峰,吕京光,等.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6):452-454.
[3]朱宗明,张宗军,陈宏伟,等.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8):683-686.
[4] Yang Kun,Deng Shiyong,Tang Taofu.Diagnostic value of 80 cases of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CT analysis[J].Chinese Medicine Innovation,2011,8(21):108-109.
[5]刘毅,云睿,胡贵华,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52-153.
[6] Lu Jie,Li Kuncheng,Ji Xunming.64-slice spiral CT cerebral perfusion imaging and CT angiography i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Cerebrovascular Disease,2007,9(3):181-184.
[7]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54-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