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6 11:19: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高校课堂;构建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有着宽泛指向的重要学科,它以语言为核心载体、以文字为写作工具、以文学为基本内容,可以说,语文是人们用来交际与沟通的重要工具,正因为有了语文的出现,人类文明才有了巨大进步。我们要更好地探索语文教学方法,为语文教育寻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而在新课改的基础下,怎样切实深入地提高每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关于如何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热潮下许多人提出了各种看法和建议。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将重点放在语文课堂教育上,需要将目光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才是语文课堂的教学主体,当然教师也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老师需要认真设计与准备,满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工具,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老师习惯于采取灌输型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十分欠缺,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大力普及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对推进新课标的执行力度还不够,有许多老师仍旧采用落后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还没有将意识转移到新课改所强调的标准上。在教学时,老师普遍认为应该在课堂上突出考试重点内容,而忽略其他内容的教学,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如果老师能够积极准备上课内容,语文课堂可以变得丰富而充满乐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将提高分数当成第一要务,把考试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讲解内容,将语文课堂变成了乏味的课堂,“满堂灌”和“一言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课堂上,用板书方式讲解课堂重点是语文老师普遍采取的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突出学习重点,但是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无益处。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学生们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最终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低。

(三)部分语文老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提升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少部分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整体文化素养不高,难以适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设计出的课堂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们普遍以考试为教学重点,这与新课改提出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不相符。

(四)课堂教学目的不清晰

语文学科是学生从小到大的重要课程之一,这是因为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忽略语文本身的重要地位,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非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帮助。

三、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发言的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听课和做笔记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要深入贯彻执行新课改的要求,创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就一定要改变原来的授课模式。老师需要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要发挥积极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本,根据课文中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然后进行提问。也可以通过引用歌曲《荷塘月色》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文字相结合,更加突然凸显课文的主旨。通过这种方式慢慢转变原来学生不发言的课堂格局,让学生逐渐适应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答题之后老师要给予适当鼓励,建立学生答题的自信。为了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积极发言,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抢答题,以此来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几个成语,留下一两个空白,让学生来填写,或者写出容易出错的词语让学生写拼音。利用这种课前的预热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但能学生交流观点和看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创建小组是带有明确学习目的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小组成员提前预习课文,在这个基础上对每个小组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并概括符合问题的答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和答题的兴趣,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答题奖励,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这种小组模式还可以用来讨论试卷题目,学生们通过讨论找到错误的原因,记录原因并以此督促自己。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还可以说出自己的答题思路,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思路进行辅导纠正,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以往的语文教学课程,让学生感觉枯燥而生硬,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强烈。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教学工具的引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让学生们观赏完片段后结合课文内容再进行深入理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畅谈感受,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记忆变得更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变得更多样化。

(四)增加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文本,有一部分是名著节选,有一部分是戏剧节选。学生在初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很难准确地把握人物个性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对作品的表达理解也不到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相关背景做一些介绍,并且引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果课时充分,老师还可以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文章,长时间累积后,学生的知识面自然能得到提升,之后再阅读这类课文,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掌握人物个性、作品主题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挑选一些戏剧类文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设置表演打分环节,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表演”角色,仔细揣摩角色人物个性和行为动机,用这种方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助于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处理好师生间的教学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中绝对的核心,学生们一定要无条件地听从老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标中提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和学生展开平等的探讨,课堂内外安排的所有活动都要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自身素质为目标。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从尊重学生的性格和对待事物的看法出发,力求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氛中展开学习。老师需要意识到的是,自己并非知识的绝对拥有者,因此,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质疑。老师要勇于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学习。师生之间要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只有这样,二者之间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在新课标中有一条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特体验”,此处是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是多样化的,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还要鼓励和欣赏他们的理解,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尊重不仅仅是表扬和肯定,也包括正确的批评,对应该指正的地方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是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所有高中语文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应充当高效课堂的教学主体。同时,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进行课程深化改革,创建高效语文教学课堂,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且提升学生语文成绩。

【⒖嘉南住

[1]刘洋.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1):179.

[2]宋玉海,丁玉柱.浅析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3(11):25.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课堂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对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具体如下:

1.学生主体性地位不突出

在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时间较长,缺乏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忽视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也很少留给学生提问或自我展示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不少教师过于侧重对难词、长句的分析讲解,使阅读教学变为了讲授词汇用法和语法知识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英语阅读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而影响阅读水平的提高。

2.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

对于大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在高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英语词汇积累,但面对大学英语教材时词汇量仍然匮乏,直接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遇到陌生的词语和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因此很难连贯畅通地阅读,无形中降低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还有一些学生虽然了解词汇的常见释义,但由于掌握不够全面、深入,再加上缺乏较好的分析推断能力,导致阅读理解答题正确率下降。另外,部分学生缺少对文化差异现象知识点的积累和把握,也容易导致阅读过程中理解出现偏差。

3.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少大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对文章整体框架的把握,过多关注对词汇或短句的学习理解,加上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对全文整体布局的分析引导,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有效理解文章大意,阅读效率较低,影响了学习信心,严重制约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大学所学课程较多,不少学生仅将阅读时间局限在课堂,课后主动自觉学习意识较差,较少主动开展阅读学习和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后阅读习惯。

二、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针对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改进,具体策略如下: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改变教学思维和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正确认识自身角色定位,在课堂上扮演点拨者或评价者,在有效的教学课时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减少对语法知识的讲解时间,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扮演好课堂主角的角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大胆表达个人观点,并热情参与阅读能力训练或相关竞技活动。对于教师提出的知识难点,自行归纳和总结,并在课后通过查阅和自学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语法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常用语法现象的使用和条件反射,并总结有利于提高判断力的潜台词和推理思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可毛遂自荐上台讲课,扮演好教师的角色,阐述自己对阅读学习的认知和心得,并针对某些重点或难点,通过游戏竞技形式,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课堂气氛。

2.注重日常学习积累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较少,经常因生词而影响阅读速度的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诸如类似关系( furthermore, more than that, likewise, moreover)、转折关系(although,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in spite of)、因果关系( as a result, because, thus, for this reason, therefore, consequently)、顺序关系(first, second, third, then, after, finally)、总结关系(consequently, in conclusion, therefore, accordingly, in short, therefore, in brief, in a word)等有利于抓住文章思路、提高推测判断能力的信息词,以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善于思考发问,提出质疑,在课堂内加强对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理解和积累,尤其要强化对文化差异和重、难点语法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把握,不断增强推测分析能力,努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学生在课外要加强自我约束,广泛选择内容多样、具有梯度性难度的阅读材料加强实战训练,多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多做四、六级或考研真题试卷,通过日常学习和实践训练积累沉淀,提高词汇的储备量和全局阅读掌控能力,教师要扮演好督促角色,及时检验阅读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减少讲课时间,在阅读准备、提问等环节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训练。例如,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可更熟悉了解到国外一些社会背景或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展思维视野,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手段,选择适合未来职业发展或具有实效性的阅读材料开展学习和训练,如英文申请信、英文求职信或者英语合同,来不断提升自我阅读学习能力,努力发展成为实用型人才。

总之,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大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应注重日常学习积累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管齐下,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天.大学英语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4(04):192-193.

[2]吴晓.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12):314-315.

[3]陈树平.大学英语网络课程阅读策略设计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04):226-227.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09-02

问课是一门反思性教学艺术,问课应该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在问课中感知学生的学,在问课中修正自己的教;在问课中提升自己的智慧,在问课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1 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是自我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自我问课中,要坚持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

1.1 课前问自己。课前向自己问课的主要目的是做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使课堂教学更有序、更有趣、更有效、更符合地理新课标和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在课前一般要问自己如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留给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的时间;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课前有没有进行精心预设,能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是否已准备好。

1.2 课中问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过于理想化。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学生课堂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精神等全面审视课堂,使地理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在不断问的过程中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教学过程沿着科学的轨道运行,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3 课后问自己。课后问课即课后反思,是教师在下课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及时总结。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综合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问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地理教师就要经常主动询问学生,问问他们的需求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客观评价,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完善自身。

2.1 课前问学生。多数教师在上课之前只是根据个人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进行课前准备,很少主动去征求学生的意见,课堂教学方案基本是自己独立撰写的剧本。在这种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难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课前问学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对话,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不清楚、不明白、有疑惑,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在筛选课堂探究活动和对话主题时,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由学生参与设计的地理主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欲望;教师在课前可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与部分同学交流,问问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和完善,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2.2 课中问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可问问学生的意见,以便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推进。例如:当教师在剖析难点内容时,如果发现学生反应迟缓、眉头紧锁,就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没听懂、是否教师讲得太快,问问学生希望教师怎样讲,然后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当课堂上发现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切不可不闻不问、一意孤行,而是应该停下来问问学生是否对这些地理问题不感兴趣、这些地理问题是否偏难或偏易、上课累不累,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方法和策略,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要问问学生还有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没有听懂、没有弄明白,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的继续帮助。

2.3 课后问学生。一节课结束后,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课后问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问卷、书信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意见。

3 问同行

向同行问课,可以从地理学科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这种建议科学性强、含金量高,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更有利于帮助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在向同行问课时,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要能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出注意、给点子。

3.1 课前问同行。在上地理公开课或评优课时,授课者往往会在课前请教领导和同行,从备课到试讲,对自己的课进行反复打磨、精雕细刻,力求拿出精品课,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采。但在平时的常态课中,请教同行的地理教师可能就不多了。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后,一定还要听听同行特别是备课组教师的意见。问同行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言之有物。在问同行之前,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打印稿提前递交给同行(最好是学科备课组长或学科带头人),让同行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个初步了解。在面对面问同行时,教师要向同行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想和实施方案,从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境设置、课堂活动组织、学法指导、能力培养、例题与巩固习题的选编、板书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篇(4)

【摘要】学风是培养合格医务士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医务士官学员学风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培养优良学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医务士官 学风

学风是一所学校中治学、读书、作人的风气,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学风是对学员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略的基本要求。优良的学风是医务士官学员高素质的体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 医务士官学员学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少部分学员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入校学习只是个“跳板”,学习缺乏积极性。大部分学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立志成是当前学员的主流。但仍有学员认为“士官文凭太低,士官岗位太小,难以成才”,学习信心不足。部分学员对前途问题顾虑较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这也是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学习方略不正确

许多学员重视知识积累而不重视思维培养,重视能否通过考试而不重视增强素质。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凭理解,而是靠“死记硬背”,不善于归纳总结,新旧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一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学员经过从小学到中学的十来年的应试教育后,思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是部队军事化管理的负面效应,一部分学员习惯于背条令、背规程,学习中也只知道一味背诵;三是部分学员基础差,原有知识水平有限,学习能力差。

二、 培养优良学风的几点建议

(一) 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学风是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培养学员良好学风首先要从学员的思想上抓起,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提高学员对士官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学员树立献身国防、立足本职的理想。加强士官政策教育,使学员充分认识士官是连接官兵的纽带,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是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从而使学员安心士官岗位,安心基层生活。让学员了解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认识。从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士官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出发,激发学员通过努力学习的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 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

1、 培养学员的科学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学习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知识应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这首先要求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精讲,让学员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同时要求学员要及时进行复习,学而实习之,温故而知新。

2、 培养学员的独立思维能力

独立思维是目前医务士官学员普遍缺乏的能力。战时地理条件复杂,战场环境不稳定,战伤情况多样,这就要求医务士官学员要突破思维定式,随机应变,多方位、多视角的思考,及时救护伤病员,墨守成规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战场。

首先教员授课时应提高学员的课堂主体参与意识,真正体现创新性素质教育“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要求。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注意与学员的互动,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员听课时要全神贯注,高度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让思维处理高度竞技状态当中。不但要掌握教员所讲授知识,更要跟上教员思路,学习教员的思维方法,分析教员是如何解决重点、抓住疑难的,认真把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员要具有怀疑精神和试验精神,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

3、 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篇(5)

翻转课堂课前活动教学模型,结合翻转课堂课前教学活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课前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与教学视屏中介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学视屏的制作提供建议:首先,教学视屏难易程度的制作不应该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其次,教学视屏的内容包括监督机制、习题环节和师生及生生互动平台等一些硬件设施;最后教学视屏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短小,重点突出,可回放。

关键词:活动理论 翻转课堂 教学视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2

一、前言

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李凑,刘赣洪,2013)。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是指学生通过观看视屏结合适当的测试进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课堂活动是指教师和同伴根据课前活动中的遗留问题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并最终使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域,并为下一轮的翻转课堂提供了反馈和指导。

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赵兴龙,2013)。但是,翻转课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遭遇知识传授、知识内化以及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衔接三方面的问题。知识传授发生在课前,学生不仅要观看视频,还要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发现疑惑,并带着问题与同伴在线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强调的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王红,赵蔚,刘红霞,2013)。然而,随着翻转课堂在我国的应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的作用明显下降,教师在课堂中仅仅是看着学生做作业或者解答他们的疑问;学生在家不喜欢观看枯燥的教学视频,调动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效果不好;教师不能监控学生是否观看了教学视频;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决定教学质量(张金磊,2013)。要解决翻转课堂中在实际应用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前活动所遭遇的实际问题,翻转课堂中教学视屏的制作成为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二、研究背景

国内近几年主要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主要从教学要求(张新明, 何文涛, 2013)、或从翻转课堂的内涵结合翻转课堂中的各个要素(张金磊,2013)、或是借鉴国外已有的教学模型并与多种网络平台相结合的角度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张新明, 何文涛, 李振云, 2013)。可以发现翻转课堂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刚刚兴起,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本文希望通过应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构建翻转课堂课前活动的教学模型,并以此来发现影响教学视屏制作的各个因素,从而为教学视屏的制作提供建议。

三、活动理论概述

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中介思想,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工具来改造物质世界和人们的思维,思维不是人类大脑中的生物属性,而是通过应用中介工具参加具有目的导向的活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中介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符号工具。其中最重要的符号工具是语言。二语教学是通过文化建构的中介工具进行调节的社会活动,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中介工具对社会交互中的语言发展进行调节,在学生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antolf,2003;Lantolf & Thorne,2006)。教师的语言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和支架作用。而在翻转课堂课前活动中教师语言是以教学视屏为载体,所以教学视屏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师语言这一中介工具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支架作用。

以教学视屏为载体的教师语言在活动理论体系中,得到了体现。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1987)提出的活动理论三角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主要包括7元素组成:活动主体、调节工具、整体目标、 规则、社区、不同个体的分工。这七个要素中,中介工具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可以作为分析翻转课堂活动的理论框架,教学视屏是翻转课堂课前活动中的主要中介工具与翻转课堂课前活动中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所以要解决翻转课堂课前活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活动理论三角模型设计翻转课堂课前活动模型,明确翻转课堂课前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及教学视屏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学视屏的制作提出建议。

四、活动理论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根据翻转课堂的定义以及借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经过多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积累,总结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通过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理论构建翻转课堂课前教学活动模型,如图2所示。

[课前教学活动][观看教学视屏][针对性课前练习] [课堂教学活动][快速较少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

图1 Robert Talbert 的翻转课堂结构图

[教学视屏][学生]

[结果][学生]

规则 教师 分工 [规则 教师 分工 ]

图2 翻转课堂课前教学活动模型

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模型中各个因素与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对翻转课堂内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多媒体视屏的因素主要: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计算机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准确判断学生认知水平的能力和制作教学视屏的能力;课前教学活动的目标;课前活动师生及生生互动规则和分工。

学生是视屏制作对象、是制作视屏的受益者。翻转课堂在实际应用中有关学生的问题有,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所以,视屏的制作优劣可以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出发点。而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视屏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匹配,即不符合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针对第一个问题,视屏制作的内容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教师在制作视屏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测验。通过学生对新课程基础部分的掌握效果,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视屏制作的难易程度。针对第二个问题,引入督导机制,将学生家长的监督和教学视屏的督导模式相结合。教学视屏借助提示性画面或者警示性的声音来回笼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郑军,王以宁,王凯玲,2012)。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由主演转变为导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注重课堂互动和考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Ellis,2005)。首先,教师在制作视屏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而且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决定视屏的难易程度,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所以教师可用试卷测验的方式及其他方法来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张区域。其次,翻转课堂中教师录制讲课视频时面对的是镜头,没有了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视屏的制作需要增加视屏互动的场面,插入难度适中的问题,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后,教师是视屏制作的操作者,教师制作视屏的能力影响视屏质量的优劣。所以很有必要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加以培训。

课前教学活动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动机是使学生最终达到知识内化的水平。而课前教学活动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练习,这是实现知识内化的一个具体目标。在这一具体目标的要求下,视屏制作的内容还包括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在线测验功能。而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成为实现课前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域,教学视屏中设置层次不同的练习题,最大限度地使每位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域,实现个性化教学。

课前活动规则。课前活动规则包括观看视屏的时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规则。如果视屏制作时间太长,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学视屏时间太短则会造成因学习输入不足引起的学习效果差。第一, 翻转课堂应采用教学短视频,即微视频,其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可以回放、符合学生注意规律(朱峰,2014)因为学生的视觉驻留时间一般在 5~8 分钟,每段的教学视屏的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第二,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完成在线测验的这一活动内,教师对学生的测验进行评分。所以课前活动师生互动规则要求教学视屏的制作包括在线评分功能。此外,对于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把QQ,微信,微博等多媒体交流工具与教学视屏的制作相结合,学生既可在微视频学习中提出问题,同时又可提出自己关于相关思考题的意见与看法,共享学习心得,解决问题。

课前活动的分工。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的劳动分工、身份地位和权力关系也会影响活动过程。翻转课堂主次地位的区别,决定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分工应该是:学生是课前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观看教学视屏,并做相关的练习。而教师则是教学视屏的制作者,并为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教学视屏的制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所以,学生可参与教学视屏质量的评估,为教学视屏的制作提供反馈。教师对于学生在做练习中的错误不进行太多的讲解,错误的解决应发生在学习主体之间的小组互动过程中。在此活动中那些没有做错的学生则要为其他做错的同学提供讲解,这就要求视屏制作还要有可视功能,及镜头切换功能,让做正确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这样做不仅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且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学习效果显著。

四、结论

教学视屏在翻转课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视屏的质量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所以要解决翻转课堂课前活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教学视屏的制作问题。本文首先以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理论的三角模型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翻转课堂课前活动中的因素,并与翻转课堂现有教学模型相结合,构建翻转课堂课前教学活动模型。然后,把翻转课堂课前活动模型中各个要素同翻转课堂课前活动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并加以分析,发现影响教学视屏制作的主要因素,并为教学视屏的制作提供建议。

本文的贡献在于为翻转课堂视屏制作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应用能够较为在翻转课堂中影响教学视屏使用的因素提供了理论层面的诠释。然而,本文没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考察教学工具的实用性,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则可完善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88 -89.

[2]王红,赵蔚,刘红霞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6.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0.

[4]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5]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1-25.

[6]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 Q Q 群 +Tablet PC 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2013(8):68-72.

[7]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7-30.

[8]朱峰.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N].北京日报,2014-06-11.

[9] Ellis R.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J]. System, 2005(33):209-224.

[10] Engestrom Y.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M]. Helsinki, Finland: Orienta-Konsultit, 1987.

[11] Lantolf J p.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A]. In Kozulin A(ed.). Vygotsky’s Educational Theory in Cultural context[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 Lantolf J & Thorne S L(ed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86-01

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在传统的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等数学意识,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学习高职数学对于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减少,学生的质量下滑,这给开展高职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佳,学生接受能力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教师的教学能力低,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高职数学的教学要求较高,而目前大部分的高职数学教师满足要求的较少等问题。

而作为一项工具课程的高职数学,却面临着课时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质量低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构建快乐学习课堂,已成为学者们探索高职数学谋求出路的重要方向。

二、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学习与思考的结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勤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避免题海战术,也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进度和解题的质量。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在讲解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一概念形成的过程,深入探究概念的本质。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再来理解概念就会容易许多。2.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要注意“一题多解”。对同一道题目,教师要从不同的思路和角度去探究解题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3.主要“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对一道题目的讲解,引申到其他相同类型题目的分析,坚持“以点及面”的发散式教学,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相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思路,并概括解题办法。

(二)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构建快乐课堂主要在于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并在教学中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形成教师饱满热情地授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

教学即为教与学的结合的过程。针对目前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改变的前提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作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作为教师,获得学生的尊重则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师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包容的和谐关系。

而教师尊重学生的一大重要表现在于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数学理论直观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材施教也一直是教学中普遍强调的教学方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层次不一,特别是数学学习,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所以,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有必要开展差异性的教学。首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测量;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制定照顾差异的挑战性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应当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倡协作教学和个别教学、合作学习相结合,认真开展因材施教。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适当记笔记的习惯、善于总结反思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结论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对于社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数学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教育,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针对现实问题,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不仅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着手,还应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宏观着手,形成社会重视高职数学教学的范围,推动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普通化学;非化学专业;教学探索

《普通化学》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通常在大一学年开设,其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方向的重要内容。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迈向大学的学堂,经历了高考的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这门课程并不陌生,这样更有助于这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很多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高中的化学知识薄弱或者从心里排斥化学而对本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或者感觉无趣,进而不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化学的知识。因此,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1]。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方向、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由于授课的群体是非化学专业学生,所以要针对于学科特点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一些外在影响学习的条件。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把思政教育放到重要的教育环节[2]。如果教学重点还是像高中那样照本宣科,很快就会使得刚入学的学生失去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方面,《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无机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课程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而熟悉的课程内容,这就将导致学生对难题探索的排斥。由于大学上课方式,评价方式的不同,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没有像高中那么大的考试压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要能够深入浅出,适当引入一些学科的经典事迹、人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开阔眼界,培养科研思维以及更好的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3]。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与本专业课程的直接相关性不大以及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笔者会从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别探索解决,并提出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的几种策略[4]。简而言之,本文将针对非化学专业教授《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出有益于提升非化学专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普通化学》课程在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几乎都出自“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理念仍是现代教学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很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依旧是教学的绝对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学习,对于像《普通化学》这样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四大化学的基础内容,所以知识点的系统性较差。如果不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开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5]。

1.2《普通化学》教材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足

《普通化学》的教材一般都是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不同的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以本校为例,开设《普通化学》这门课程的专业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许多专业,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没有将化学与本专业的内容特点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关联性较差,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1.3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教育需求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是以线下为主要授课场所,而这种方法的空间限制性较高,且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课也很难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毕竟课时有限,课上能讲授的知识有限,能传授的知识类型单一,很难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6]。1.4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全面尽管高等教育在原有“一考定终身”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课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考核,但是这从根本上还是以分数定才能的模式,而根据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专业需求,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制定更加公平合理考核方式。

2针对《普通化学》的课程需求提出的几点建议

2.1改变教学理念

想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成果,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初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备课”、“授课”、“提问和解答”,其中在课堂上最重要的部分多是老师在讲解知识,教师会在课下花费较多的时间备课,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也能尽可能的学到需要的知识,而对于提问环节一般耗时较少。对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多、内容杂等原因,这种方式无疑是效率更高,更为省时。但是,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不会与升学相关联,学生压力减小。(2)普通化学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系统性较差,就很难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3)考核方式单一,课后的作业安排较少,学生很难温故而知新,无法掌握课程重点。这些问题就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首先,在备课上要更加全面,同时也要注意删繁就简,因为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中约50%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学习过,例如:“原子和分子结构”、“简单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但却是集中在基础原理及应用上,没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其实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学会抛砖引玉,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理念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关于大学非化学专业普通化学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现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学会对《普通化学》的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同时也要增加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以现在本校生物专业使用的教材为例,教材中主要包括热化学与能量、物质结构基础、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基础等章节,其中物质结构基础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波函数、化学键等,针对像波函数等抽象且晦涩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合理删减,否则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过多类似的知识,将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7]。此外,授课教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大纲。同时,授课教师还应与各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事例。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教授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由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感受到普通化学的学科魅力和实用价值。以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可以把“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引入“体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体的重要性”、“食物的酸碱性”等实例,深入浅出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处处皆学问,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土木专业和机械制造等专业,像电化学基础这一章节就需要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讲授,因为“原电池”和“电解”这两部分内容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大,初步了解电池的构造后可引入锂电池的发展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如讲述手机的更新换代中电池的重要作用,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如山东号航空母舰的舰体的防腐涂层就是国产航母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但是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打破国外的专利封锁,使我们的国产航母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8]。

2.3调整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非化学专业的《普通化学》的课时一般为48课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自然是不太可能,所以在前面两方面的努力之后,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做到同步更新。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和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各个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如果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能够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课程学习,与授课教师保持交流,答疑解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原电池章节为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所讲述的枯燥的知识点。如果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基础学习,初步掌握原理,为此授课教师需要提前建立课程管理系统,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学生都进行了学习。课上授课教师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后答疑解惑,这样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还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9]。此外,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安排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如何原电池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铁的腐蚀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深入思考。总而言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将互联网教学与课上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2.4提升考核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包括上课出勤率、作业的完成度、试卷考试等按比例计算后作为最后的科目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因为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一般很难真正地考核学生。大学的期末考试内容一般来说不会过于深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因此教科教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的各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既然采取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那么考核评价方案就要细分,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学习的考核,通过后台记录、课程完成度、课后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互联网更要求老师把握一个平衡度,不能过于开放,任由学生随便学习,过于发散思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已不能过于死板,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课上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考察出勤率,还要有小组活动,安排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有个人的知识总结,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集体荣辱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的。最后就是要系统化考核机制,不能将考核方式流于书面,这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专业需要进行合理制定,公平合理而又全面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举足轻重,需要当代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