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20: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质勘探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综合地质勘探 深部煤矿资源 矿区开采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155-1
1综合地质勘探的重要意义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煤矿的开采深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增加了煤矿生产的安全风险,尤其是近年来深层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频发,如瓦斯爆炸、开采区塌陷等不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挑战,而且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确保煤矿开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加强矿区地质勘探工作,而常规的地质勘探工作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当前深层煤矿资源的开采需求,必须大力推广和应用综合地质勘探技术,不断提高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水平,为深层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2常规地质勘探方法简介
常规的地质勘探方法是基于地球物理科学建立起来的地质勘探方法,主要包括直流电探测法、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法三种方法。其中直流电测法是利用不同介质在导电性方面存在的差异基础的地质勘探方法,是目前地质勘探过程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岩石和矿石的电阻率进行探测能够获得相关的地质勘探结果。瞬变电磁法相对于直流电探测法出现的时间较晚,是随着人工电磁感应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通过不同时间段的电磁感应测量结果获得地质勘探结果。地质雷达法是随着地质雷达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地质勘探技术,随着雷达精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便于携带的微型雷达的出现,地质雷达法不仅在煤矿地质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勘探等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地质雷达法主要是通过发生短脉冲高频电磁波,对接收反射波的位置和走时等具体勘探参数进行分析,对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的一种地质勘探技术。另外,高密度点率法、三维地震勘探法和大地磁电阻率法也是地质勘探中常用的方法,虽然这些常规地质勘探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单一的在深层煤矿中应用的话会凸显出相应的局限性,无法对深层煤矿矿区的整体地质结构进行有效的勘探和把握。
3深部煤矿资源矿区综合地质勘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综合地质勘探手段能够充分利用地面测绘、通感以及相关的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质勘探,能够实现地质勘探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对深层煤矿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地质勘探。综合地质勘探在深部煤矿区的地质勘探是基于先地面后井下的原则开展的,在地面上的地质勘探手段主要是先钻探后物探,而运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方式对井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
3.1深部煤矿区地面勘探方法
首先,在对深部煤矿资源进行采矿工作之前,要运用地面震动勘探的方法对采矿区的地质断层发育规律和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勘探,初步掌握底板的起伏状况以及地质构造中煤层的具体分布情况,对矿区的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客观的评价,结合相关的地质测绘材料,结合勘探数据对矿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深部矿区的局部小构造进行进一步的勘探,例如矿区采空区的分布、陷落柱和地质断层等等,对煤矿采区进行衔接,并在开采前进行相关的设计实施。深部煤矿区的地面勘探方法一般采用常规地质勘探技术,地面勘探与井下勘探相比,具有勘探效率高、勘探施工简单的优势,但是地表勘探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地质勘探的影响因素较多。当前,如果矿区的地面条件较为适宜的话,一般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操作比较方便,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在进行地面地质勘探的过程中,要对勘探区域内的地质小构造进行深入的勘探,这样能够为煤矿采取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科学开采方案的制定。例如在当地质断层的落差在4米左右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局部小范围深入勘探,对采空区的空间地质分布形态也要进行深入勘探,这些都是保证深部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基础。例如在白龙山煤矿断层的地质勘探过程中,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在地表露头断层破碎带明显,勘探的BK4203-8号钻孔对其有所控制,但雨汪坝子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大,在取得业主及监理方同意后,在《勘探设计》基础上增设了BK4117-4号钻孔对其加密了控制,减小了其地表露头的摆动幅度(不会超过30m),对地质断层进行进一步的地质勘探。
3.2深部煤矿资源矿区井下地质勘探方法
深部矿区的开采工作较高的安全风险,对矿井进行地质勘探能够有效的掌握采矿工作风险,对提高深部矿区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地面地质勘探,井下钻探有勘探工程量小、投资低、工期短以及针对性强的特点,另外,井下钻探还不受地表条件的限制,勘探的影响因素较少。井下勘探的主要目的是对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分析和控制,因此在防水试验阶段,既可以利用井下钻探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地质物探手段进行勘探。利用物探手段对矿区井下的导水构造、局部富水带和隔水层情况进行初步的掌握,然后再用钻探手段对物探结果进行验证。井下勘探既可以利用井下直流电法透视采煤的工作面,对其中的导水构造和底板集中富水带进行勘探,或者是利用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对井下的地质构造进行勘探,掌握矿区的地质构造发育情况。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利用槽波、坑透或者是脉冲干扰等综合物探手段对钻探结果进行验证能够更好地勘探到深部矿区的地质结构状态。
4深部煤矿资源开发前景分析
首先,深部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综合地质勘探技术对深部煤矿区的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进行勘探,不断提高深部煤矿区的地质勘探效率和准确度。其次,相关的煤矿企业也要建立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对煤炭资源的税费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不断提升深部煤矿区煤炭资源的价值补偿,完善煤炭资源的价值补偿机制。另外,要控制好深部煤矿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和改善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污染、地质结构破坏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开采管理制度,促使综合地质勘探技术能够在深部煤矿区的地质勘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效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地质;地质勘探;技术分析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本文介绍了石油地质勘探前沿技术,包括石油地质数据采集的虚拟勘探技术和无线遥感技术,并提出了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必须坚持的管理科学化、勘探精细化、经济节约化等原则,以确保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高质量。
(1)石油地质数据采集
虚拟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虚拟显示技术将理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石油储层进行建模分析、对钻井轨迹进行设计,从而保证钻井轨迹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其主要是通过可视化软件、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石油勘探形成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虚拟化、协同化的石油开发平台,让整个钻井过程进行可视化运行,全面提升了石油地质勘探资产评估组决策的正确性,也提升了各学科工作组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能力,同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我国传统石油勘探的弊端,加快对隐藏性石油储备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逐步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这也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最佳案例。
(2)无线遥感技术
我国油井分布涉及西北、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对各个油井工作状况的监督检查是一项很复杂的庞大工程,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国现已全面使用了无线遥感监测系统,它可以将监测到的井下状态无线传送到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井下数据,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油井的监控,这项技术还能检测输油管系统,能够找出漏油点和盗油点,对我国现代石油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石油地质勘探应坚持的原则
(1)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的原则是指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由于石油地质勘探涉及内容众多,牵涉层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去完成这项任务,将石油地质勘探内容进行统一有顺序的安排,同时在各个环节,都能有所依靠的轨道进行运行,以免出现勘测失衡的情况。只有这样的控制和管理,才能真正切实有效的向着专业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面的管理引导,不管是相关的技术人员的管理还是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宣传,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作为引导,一步步将石油地质勘探工程进行下去,更好的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惠及广大百姓。
(2)勘探精细化
勘探的精细化是指要有一个精细化的指导理念与思想去指导勘测人员进行工程的建设,能够积极做好各个环节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控制。保证石油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的高效性与质量的提高,同时精细化的勘测也有助于在勘探过程中,降低经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精细化的勘探技术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在整体的系统中,重视细节的把握,将每一步都能落实到实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保证工程的顺利长久的进行。
(3)经济节约化
经济成本的节约化是指:石油地质勘探项目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性项目。在成本的使用上,本着成本控制的理念,处理好石油地质勘探项目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关系,科学进行经济因素分析,保证给出更加节约成本的方案,保证不会给资源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3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措施
(1)建立健全石油地质勘探管理机制
在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控制与管理制度,在出现的问题时,做到灵活运用,以一个规范化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体系去监督与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此外,针对石油地质勘探项目的特殊性,当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的现象时,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整合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一些技术较难的地理环境,依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控制。
(2)重视信息审核
加强石油地质勘探信息的审核。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在各个方面保证万无一失,从数据到石油地质勘探信息,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缺失与失误。其次就是提高对重点区域的重视程度,将勘探效能发挥考量进去,减少资源的浪费与人力的利用,真正做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减少经济成本。这是保证整个石油地质勘探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3)建立勘探技术管理部门
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建立专业的控制部门,提高石油地质勘探质量与效率,真正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其次需要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人员的培训与引导,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实现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相关勘探人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制定严格的技术管理部门的考核机制。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不断的进步革新,加之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方法的不断进步,从而扩展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应用领域。虽然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不断的总结自我,找出合适的石油地质勘探模式,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向着更高质量与水平发展。同时不断积累优秀的石油地质勘探方案,促进中国石油地质勘探事业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燕.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前沿技术分析[J].科技风,2013,08:161.
关键词:地质勘探单位;审计;转型
一、引言
健全合理的审计制度对一个单位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关系,对于地质勘探单位来说,内部审计关乎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单位改善经营管理、防范运营风险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如今市场竞争化的条件下,地质单位内部更是要增强自己的审计能力,保持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但是目前,地质勘探单位内部的审计还为达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同时,已存在的地质勘探单位的审计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如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存在不足,且地质单位内部相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流程也尚未完全科学化或者流程化。故需要从各个方面对地质勘探内部的审计流程进行改革。
二、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平台及制度的完善
(一)确定科学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基准。在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制度进行改革的时候,首先应确立审计的目标和基准,需要站在地质勘探单位自身的利益和审计的本质属性的角度,确定好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范围,然后以此为标准,建立相应的审计制度和程序。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价值服务为主,用审计的手段加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对地质勘探的各项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更好地约束单位的员工的行为,防止内部财务欺诈等问题的发生。
与此同时,要建立地质勘探内部完善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程序,需要审计部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也需要单位在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的时候,保证所设立的审计部门具有机关独立性和审计权限,这样可以保证审计人员的实事求是以及客观公正,也即保证单位审计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二)完善审计的保障功能。地质勘探单位最主要的审计对象是勘探项目的审计,但是由于地质勘探的周期较长,故一般需要随时对勘探项目进行工作质量以及进度的审计,随时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项目的保值增值以及真实利润量进行审计,并在固定的周期结束后对整体的审计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提出审计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权责承担,确保下次审计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已有的信息量或者历史项目发展记录做出预测和评价,对地质勘探项目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衡量,最大程度的减少项目可能出现的损失。这就需要单位的审计部门对勘探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例如在对地质勘探项目进行审计的时候,考虑外部市场环境以及项目的历史数据,综合评估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为单位的勘探项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单位的利润,减小单位可能面临的经营损失。
(三)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构建科学审计过程。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当今时代的特征,已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率,也可以是单位走向科学完备化的必经之路。构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各项程序如审计材料整合、事项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各个事项分别建立信息化的处理机制,从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变革,进而提高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正确性。
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在引进适应一般要求的审计信息化制度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地质勘探单位的特征以及地质勘探的具体事项,例如:对地质勘探周期检测要符合勘探的习惯,建立与地质勘探内容以及事项有关系的信息化平台下地质勘探审计的内容和项目,即确定合适的正确的审计对象,与单位性质紧密相联系,避免由于盲目的引入而导致的平台不相容、内容偏离正轨的弊端,达到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审计要求。
三、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
(一)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地质勘探内部的审计首先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审计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地质勘探知识。地质勘探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知识有良好的把握和掌控,能够熟知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流程,同时也需要对地质勘探相关的技术以及概念有一定的把握。这样,对于建立针对地质勘探事项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办法才可以游刃有余。同时,在地质勘探内部各项职能结构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单位内部审计以及财务管理的方向应该由传统的分析以及报告的方式转化为预测与防范并行的方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以监督人的身份主动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的信息流做出分析,做好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也即审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审计及财务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地质勘探技术有良好的把握,以便识别相应的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二)对审计人员信息化技能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可以为地质勘探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做出有力方便的支持,但是这也对传统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审计人员熟练相关计算机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利用现代信息化平台更快速、更高效地对庞大的数据或者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分析等操作,并相应地有效地挖掘出信息的价值和审计的价值。更重要的,对于地震勘察等事项的灵活多变性,由于信息平台的局限性以及信息化的滞后效应,审计人员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或者人为的判定,对某些情况进行分辨,识别出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输出的正确性进行判断。除此之外,面对勘探事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审计人员也应据此建立合适的制度,按时完成对地质勘探单位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更新,以构建更完善的地质勘探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
(三)对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除了要求审计人员对勘探等事项进行监督或者内部控制以外,也要求审计人员追求地质勘探内部风险管理、预防风险发生等事项。这就要求地质勘探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或者内部控制理念,能够在分析单位已发生的工作事项的基础上,可以预测短时期内单位将出现的风险,并可以提出相应的预防警报,建立一定的预防机制。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主动寻求风险控制的方法和目标的欲望或动机,对已有的数据或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的同时,可以提出新的审计点或者监控点。其次,地质勘探内部审计人员在拥有专业的审计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具有与单位其他技术人员或者勘探人员进行沟通的良好技能,这样可以保证审计人员在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时能够与其他员工进行合理的协调,及时地最小化损失或者避免错误以及漏洞的出现。
结论: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转型首先应该确立明确的审计目标和审计准则,并在此准则上,建立有效的审计制度和审计方案。同时,也要构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各项程序分别建立信息化的处理机制,从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变革,进而提高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正确性。同时,也要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的财务以及审计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地质勘探知识。在对地质勘探单位内部进行审计管理的同时,也可以用分析信息流的方式对地质勘探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防范,达到良好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良好的信息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构建更科学、合理、完善的地质勘探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为地质勘探内部控制做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卫强,李春. 中国矿业类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04).
关键词:地质找矿;地质勘探;应用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业的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进步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加上使用中的不合理行为,直接导致了当前能源紧张的局面,又反过来牵制了经济的发展。为缓解能源危机,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发新矿区,获取更多能源,找矿工作的作用更为突显。我国国土面积较广,各种能源储存量丰富,但多处于未开发或未探明状态,且地形地势变化很大,找矿工作有很大难度。为使找矿效率及质量有所保障,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引进各种新技术。本文主要对地质勘探进行了分析。
1.关于地质勘探的概述
地质勘探是地质勘探工作的简称,其是根据国家、国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建设要求进行的,就是对某一地区的地质(包括地下层结构、岩石结构、地下水情况等)进行勘察和探测。地质勘探根据勘测目的分为矿产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以及工程地质勘探等,顾名思义,矿产地质勘探就是为了对某一地区的矿产进行探寻和评价;水文地质勘探就是为了探寻和开发该地区的地下水;工程地质勘探就是为了查明在某地进行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地质勘探就必须进行地质勘探研究,选用工作量少,勘探周期短的勘探技术,以保证进行勘探既能满足勘探目标,又符合实际的经济效益。根据地质勘探的目的不同,可以将地质勘探工作进行分类,分为矿产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具体地说,矿产地质勘探就是以寻找各类矿产为目的而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水文地质勘探是为了寻找地下水而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工程地质勘探主要是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地质勘探来确定这块地是否可以进行工程施工。另外,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选择地质勘探技术是尤为关键的,要本着以较少的工作量换取最大的成果为宗旨来选择勘探技术。
2.成矿理论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已久,随着技术的进步,勘探技术、开采工艺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理论日臻成熟,同时推动了成矿理论研究的进步。随着地质找矿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投资,为地质研究理论提供了物质基础,间接地促进了深层找矿。
2.1、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地质成矿与地质构造密切相连,一般而言,地质构造不同,形成的矿种也不同,而类型不同又存在成矿关系的矿床之间可进行自然组合。关于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依次为成矿系列、成矿系列类型、成矿亚系列以及成矿系列组合。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地质勘探,能够对工作人员加以引导,为其找矿工作提供必要依据,从而提高勘探效率。
2.2、深部流体作用的成矿理论
近些年来,地壳流体在地质研究中很受重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重大发现逐渐被人们所知,形成了深部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矿藏或矿种的形成、发展受地壳流体影响较大,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壳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处时刻都有各种流体运动,程度剧烈,多数矿产资源都是在此背景下形成,已被证明的资源包括金、银、铜、锌等,都是在流体运动中产生的,构成了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依据。
3.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
3.1、运用综合勘探技术对矿产进行预测
运用综合技术对矿产进行勘探是今后寻找矿产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需要多种勘探手段的密切配合,仅仅使用一种物探或者化探的方法手段寻找矿藏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对物化探勘探技术的运用要以工作区域内的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释。
3.2、提高地质勘探技术的现代性
寻找矿产的方法有很多种,现代的找矿技术应该从思考使用综合技术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岩石的物理性差异的角度出发,了解从地表到地层深部的情况,并探究其成矿规律。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勘探数据进行计算并制作成图表供研究人员和地质勘探人员参考。在地质找矿中运用地质勘探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找矿的准确性,满足国家和生产单位的需求,还能够积累找矿经验,提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在地质勘探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下,就能够保证地质找矿的高效率和准确性。
3.3、找矿整体部署的创新
地质找矿事关国家发展,意义重大。为确保找矿工作能够顺畅开展,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加快全国地质工作的统一规划,出台相关法律,合理安排商业地质勘察及公益性质的勘察,并正确引导找矿布局和结构调整,防止出现过于分散的情况,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针对矿种、矿床较多的现状,应有重点地进行寻找开发,对矿产勘察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控;针对前景较为广阔的成矿区,应设立重大的项目工程,多学科、多工种集成作业,进行会战式综合勘察研究;结合实际变化,不断健全相关规范标准,同时强化矿产资源勘察市场准入,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合理部署找矿中的区域调查、普查及详查等工作;强化探矿权和采矿权,做好动态检测,对勘查开采进行合理布局。
4.合理地应用地质勘探找矿分析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在运用地质勘探技术进行找矿时一定要合理地应用地质勘探。第一,地质勘探手段找矿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的找矿方法向多元化找矿发展,而且勘探技术领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地质学不断地扩展为物理学、化学,甚至是生物学领域。另外,每个地质单元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人们在找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地质构造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还要综合地运用各种找矿技术进行勘测,不能只是单纯地使用一种勘测技术。第二,勘测技术的使用要结合矿区的地质条件来选择,而且探测结果必须结合矿产所处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以物化探勘测技术为例,这种勘测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探测与地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但这也并不是说可以在固定的矿区选择单一的找矿技术,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解决找矿的各种问题。第三,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对于找矿方面的工作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在找矿过程中更不能随意地、轻易地选取找矿技术,我国的找矿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地质勘探技术进行找矿。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勘察方面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新理论、新型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同时还要结合多种的勘察的方法,不断的提高我国矿床的寻找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换丽.浅谈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16.
[2]刘敏.浅谈在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6:80.
[3]郭世强.浅谈在地质找矿中地质勘探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11:198+200.
(一)发展规划不完善
传统的地质勘探单位是计划经济模式,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当进行企业化改革后,两种体制过渡与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凸显。地质勘探单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经营实力差,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在生长战略、经营方式等方面不能有效进行市场化调整,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二)盈利能力不稳定
地质勘探单位改制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能马上消除,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因为地质勘探行业的特殊性,难以获得较大的市场化投资,部分资金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改革后一方面财政拨款减少,一方面企业不能及时完成现代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盈利能力不稳定,固定资金明细不足。因此,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最大问题就是因为经营效果不好,引起自身的财务风险及损失。
(三)资产结构不科学
地质勘探单位存在资产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筹资方式不当、负债期限不合理。筹资不当主要指:地质勘探企业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筹资方式,导致企业因违约而造成的额外经济费用损失。不合理的负债期限指:地质勘探单位不能贯彻筹资匹配原则,将短期筹集资金进行长期建设使用,导致资金的使用与归还期限不符合,从而发生财务风险。(四)市场信息失真地质勘探单位主要的经营决策是依靠市场信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深人,现阶段市场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化,地质勘探单位还会面临失真的市场信息所带来的损失。所谓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买方市场、同行业竞争、财务信息的不真实,获得信息成本较高,致使地质勘探单位出现错误的经营决策,误判客户的信用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
(1)地质勘探单位的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理念,培养员工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员工应对市场竞争的实力,增强服务意识和水平,能灵活处理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地质勘探单位必须加快企业化改制步伐,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企业的财务机构必须高度关注纳税统筹工作方案,实现科学节税效果,以免因为不规范的企业活动增加纳税风险损失。要通过培训、进修、绩效考评等方式,调动员工提高地质勘探技术和管理输出能力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地质勘探市场。在企业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在动态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时性效果。
(二)增强单位的盈利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经营业务十分宽泛,重点业务指矿业开发、矿权经营、工勘施工、地质测绘等方面。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后,应该发挥本行业的特殊优点,兼顾地质技术方面的服务与市场化经营效果。具体说来,地质勘探单位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要充分实现地质成果和技术服务的商品化转变,注重多种经营与对外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为规避企业因为盈利能力不高造成风险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通过调整资产结构规避风险
地质勘探行业以地质相关的业务为工作对象,投资期限较长,投资风险较高,过于激进或者保守的营运资本投资方式不适应于该行业,必须综合相关风险和收益,采用配合型的营运资本筹资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有很多,能尽量实现筹资的匹配要求,长期投资与长期资金相对应,短期投资由短期资金相匹配。并且这种筹资匹配原则适应范围较广,长期资本和流动资金都可以,能使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相对平衡,提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完善信用评估机制,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尤其是应收账款的管理方面。要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财务风险,必须完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应收账款的责任与具体机构和人员相联系,使工作人员回收款项的效果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工作落实到人头,出问题有明确责任人负责。对拖欠企业欠款行为及时追讨,保证按时结清与回收,预防财务风险隐患。严格审查预付账款,大额资金支付应该提请资金支付方案,审查不合格者不予以支付,坚持用健全的信用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恶化。
三、结语
关键词: 地质勘探信息化; 数字化建设; 系统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基本概念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是世界存在的形式,能量是世界运动的形式,信息是物质抽象的形式。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现象和必备要素。信息的产生、认知、收集、传递、处理、利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条件。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 60 年代的日本,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作过较长时间争论和研讨。由于定义时的侧重点、对象、范围各不相同,种种定义各有千秋,现在引用较多的定义是: 信息化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地质勘探信息化是指在国家最高地质勘探单位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地质勘探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数字地球建设的过程。
2 地质勘探的过程
2. 1 传统条件下的地质勘探过程
传统的地质勘探或者地质找矿过程,大致经过优选目标区、确定远景区、确定找矿靶区、系统工程控制和提交地质报告五个阶段。后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超越前一阶段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因此传统的地质勘探工作程序是串行,在数据链传输中,串行的效率也是比较高的。目前,地质勘探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工作流和数据流是不连续的和间民的,效率较低。在传统地质勘探过程中,野外的信息采集,室内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化验等工作绝大部分都是手工操作,使得地质勘探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过程较为漫长,地质勘探信息反馈滞后,数据挖掘没有深度,受计算能力和资料存储介质的影响,地质勘探资料叠加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在地表矿、易找矿极度减少的情况,地质找矿和深部预测找矿的能力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信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使用传统的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老三件和槽、井、坑、钻等手段进行地质勘探,难以保障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扩张式需求,中国经济的发展近期内难以摆脱对外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不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找矿,必将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 2 信息化条件下的地质勘探过程
信息化条件下的地质勘探工作是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将地质勘探的主流程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基于 SOA 架构的技术,构建模块化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和数据挖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地质找矿,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应用和服务环境,服务于地质勘探的全过程。在信息化条件下,地质勘探工作的野外信息采集全部由野外数字化采集系统完成,较为成型的有地质调查局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系统、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和黄金部队研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等。野外信息采集完成后通常通过北斗卫星、3G 移动设备或者超短波、短波、异频转接器、数传设备与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传到信息中心进行处理。数据库系统一般选用微软的 SQL 数据系统、甲骨文的 Oracle 数据系统、IBM 的 BD2 数据库系统,这三类数据库系统都能够处理大型的数据和较强的扩展能力。
3 地质勘探信息化顶层设计
地质勘探信息化的任务是实现地质勘探主流程信息化,核心是建立基于 SOA 构架的三层架构体系,关键是数据库技术、服务支撑环境和系统综合集成,重点是野外数据采集数字化,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支撑,通过不断数字化,逐步实现信息化。目标是缩短勘探周期、降低勘探成本、减少勘探投入、提高勘探效率,将地质勘探成果融入社会、勘探信息共享社会、勘探技术服务社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通过分析地质勘探过程,结合基于模块化的信息系统架构理念,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地质勘探工作的行业特点,我们认为地质勘探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应建立在基于 SOA 构架的“三横三纵”架构体系,分述如下。
3. 1 横向结构
共三层,分为硬件层、环境层和应用层。硬件层包括基础网络和计算环境。基础网络部分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卫星网络,有线网络可采用基于 SDH 或者 MSTP 的电路进行远程组网,无线网络可以采用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数传设备和数字集群进行组网,卫星网可以采用租用商用卫星信道和设备的方式进行组网。需要注意的时,由于地质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在野外,因此进行基础网络组网时,要确保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网络三网要互联互通、取长补短、互补空缺,才能为地质勘探数据流在各工作阶段的共享与应用提供基本支撑。计算环境包括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存储中心和灾备中心,网络中心为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提供基本环境,计算中心为地质勘探诸信息的计算、管理和应用提供基本运行环境,存储中心为地质勘探数字化信息存储提供基本方式和存储空间,灾备中心主要是为数据发生意外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和方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仅提供数据的异地备份功能,另一种是对数据和业务进行同时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环境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构件库( 软件) 。操作系统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和 Androld 操作系统,苹果的 OS 系统仅限于在苹果公司设计的设备上运行,不能在第三方设备上运行。数据库包括公共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其中公共数据库主要存放与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而专业数据库主要存放与地质勘探有关的专业数据信息。构件库( 软件) 包括基础业务构件库和数字化地质勘查软件,其中,基础业务构件库是指对地质勘探各阶段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与抽象建模后,通过编写独立的功能模块,然后通过搭建积木的方式进行业务应用系统组建和应用,数字化地质勘查软件是指由社会上的商业软件公司单独开发且能够为地质勘探某阶段所应用的独立软件,如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SD 资源量估算软件、PCI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应用层包括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两部分。业务系统主要是指地质勘探数据采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处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管理系统、地质勘探数据应用系统四部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地质勘探人员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应用系统包括服务系统和查询系统两部分,这部分功能主要是针对社会人员使用地质勘探信息并提供服务。
3. 2 纵向结构
共三方面,分别是安全防护、标准规范和运维管理。安全防护主要是对系统和数据进行安全防护,包括边界防护、防病毒、防入侵和加密防护等标准规范主要是将原来传统的地质勘探规范转化为信息化条件的工作规范,根据地质勘探信息化工作需要,对标准规范进行适当增、减,也包括地质勘探过程中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部分。运维管理主要是对地质勘探信息化方面的各种系统、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和管理,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并为地质勘探工作服务。运维管理是信息系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不直接服务于地质勘探工作,但它是地质勘探信息化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
地质勘探信息化是地质勘探工作在信息化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地质勘探工作质量、效益、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是降低地质勘探人力、物力、经济投入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地质勘探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吕新奎. 中国信息化[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商业性地质勘探 勘探投资方 风险 防范策略
商业性地质勘探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投资人通过地质勘探获得具有投资价值的矿产资源,进而创办矿山企业,以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目前,地质勘探投资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单一投资的格局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投资格局。国家将非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探投资市场放开,而使民营资本获得了大量的商业性地质勘探投资机会。众所周知,地质勘探投资大风险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根据本人多年地质勘探实践,就目前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1 矿业权风险
1.1 矿业权风险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属行政许可权,勘探投资方必须在取得合法探矿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勘探投资,否则就是违规勘探,会造成投资损失。常见的矿业权风险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探矿权过期、失效。很多商业性地质勘探投资获得的探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较短,不足以支撑勘探项目的完成。往往是经过艰苦努力,完成大量的勘探工作,在提交勘探报告时才发现探矿许可证已经过期失效,造成投资损失;(2)探矿权纠纷。投资方利用他人的探矿许可证进行地质勘探,在取得勘探成果后,常常会造成矿业权纠纷;(3)地方政府的越权许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局部利益,对勘探投资方进行越权许诺,结果造成勘探投资方无证勘探;(4)越界勘探。有些勘探投资方法律意识淡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自己拥有的矿业权范围之外进行超范围勘探。
防范策略:及时地掌握矿业权信息,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
1.2 矿业权转让风险
在矿业权转让过程中,有些矿业权转让方为了获得高价,有意提供虚假数据误导受让方,诸如恶意隐瞒不见矿工程、虚报矿床平均品位,或以单个样品的高品位作为矿床的平均品位,将所采的矿石样品掉包,或掺杂高品位矿石以及用报纸或其它宣传资料来欺骗受让方,造成受让方投资风险。
防范策略:不要轻信对方提供的任何资料,必须派遣自己的技术人员亲自实地调查矿区地质情况,可能时将所有的探矿工程都考察一遍,特别是不见矿工程;重新亲自采样,特别是在对方不特别推荐的工程部位,并看管好所采的样品;查阅采选厂生产日志,特别注意入选品位的变化及选矿回收率,考察矿石的可选性问题;着重调查矿区地质构造和蚀变情况,有无中大型找矿前景的矿床类型及成矿条件;有无未知的矿种或未知矿床类型发现的可能性;对转让、合作等形式的矿业权,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包括是否具备法律保障、找矿前景、经济价值、开发条件等等。对于招拍挂的矿业权,需深入了解有无历史遗留问题、未来矿区是否存在环境破坏因素、资金投入能否保持良好链接。
1.3 矿业权评估风险
在矿权转让过程中,有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虽然经过了评估,但由于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而带来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
(1)评估受各方利益的干扰,使评估过程和结果失去客观公正性。如,评估由申请人委托,直接针对资源储量定价而不是公布社会公允参数,或中介机构拼凑参数以符合期望的定价范围等。
(2)技术的局限性。目前评价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缺少客观公平、公正的指标参数体系,特别是探矿权与采矿权评估存在脱节,人为因素大,评估结果可信度降低。
防范策略:仅将矿业权评估结果作为参考依据之一,而不是作为市场交易或定价的唯一标准。
2 前期准备风险
心理准备、技术准备、资金准备是商业性地质勘探必备的前提条件。地质勘探是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颇高,非速成所能奏效,更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可能。随着地表、浅部矿的明朗,勘探的主要对象将转为深矿、盲矿、潜伏矿等难以识别的矿产。
(1)矿产分布的特殊性,不同的矿产资源分布于不同的地质形态,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辨识。
(2)矿产勘探的专业性,勘探过程中对矿产资源识别、储量评估等均有很高的专业要求。
(3)开采过程具有较高的专业壁垒。当行业外资本进入矿业投资领域时,要面对的是知识和专业人才的缺乏、资金投入量大的问题。
防范策略:投资商业性地质勘探前,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人才准备和资金准备。遵循科学找矿程序,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等过程不能人为删节。同时最大可能的进行技术整合,发挥系统优势。
3 专业技术性风险
商业性地质勘探的专业技术性风险主要来源于靶区选择、勘探思路、确定合理的勘探阶段等方面。
3.1 靶区选择风险
地质勘探风险与矿床埋藏状况有关,也与勘探靶区的选择有关。更进一步说,即使发现了矿床,由于矿床内部地质情况的变化,地质风险仍然存在。
靶区的圈定是一项非常严肃、科学的工作,甚至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能够简单地通过物化探异常,简单的地质描述,甚至依据几个拣块样所能确定的。整个地质勘探工作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否定之否定;完成这个过程的链条较长,稍有疏忽或不按客观规律行为,链条就很容易被打断,导致投资失败。
防范策略:谨慎选择地质勘探的靶区,需要对前人资料做好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需要专家团队的科学决策;需要现场实地扎实的基础地质工作;需要对资金以及风险勘探的整个过程和运作系统的精心策划。
3.2 勘探目的不明确
目前,绝大多数勘探投资方对地质勘探任务没有具体的要求,把办理采矿许可证视为唯一目的。众所周知,地质勘探的最终目的是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等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减少开发风险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勘探投资方由于对地质勘探工作的性质和目的不清楚,不能对地质勘探单位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地质勘探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向投资方说明地质勘探的目的与任务,致使较多的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给勘探投资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防范策略:勘探投资方与承担方必须就勘探的目的和任务达成共识,勘探承担方必须为投资方提供科学、客观的勘测数据,以帮助勘探投资方分析和研究勘探投资的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3.3 技术路线风险
为降低商业性地质勘探成本,要求在每个勘探阶段的结果中可供选择的最佳靶区(机会)尽可能地少。这就需要对非重点靶区尽快进行否决,以便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有可能发现目标矿床的地区。
在商业性地质勘探中,有时在有些地区分布着众多小矿山或矿点,这些看似有价值的小矿点消耗了勘探工作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使得寻找目标矿床的商业性地质勘探活动长期不能取得有效突破。
成矿预测是为了提高商业性地质勘探成效和预见性而进行的一项综合研究工作。其主要过程是根据工作地区内已有的各种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全面分析研究区内的地质特点和已发现的各种矿产的类型、规模及其在时间、空间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阐明其成矿规律,进而预测研究区内可能发现目标矿床的有利地段及控制条件,指出需要进一步工作的方向、顺序和内容等,为下一阶段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防范策略:金属在地壳内的分布具有“成群分布、成带集中”的非均匀性特征。因此必须根据目标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和矿化信息,选择最有利于目标矿床形成的地区进行勘探。而成矿规律分析就是充分利用不同地质科学的最新成就和理论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成矿规律分析,查明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组织和进行风险勘探工作。
3.4 勘探阶段确定风险
有些勘探投资方为了减少商业性地质勘探投资的费用,不考虑矿床的实际情况和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盲目确定勘探阶段,致使勘探阶段确定不合理。一方面是勘探程度偏低,不能满足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勘探程度偏高,造成资金浪费。也有部分的勘探投资方,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以采代探或边探边采,加大了投资风险。
防范策略:商业性地质勘探阶段的确定,要考虑矿体赋存的地质条件,矿体的复杂程度,矿床规模,生产能力以及勘探投资方的具体要求等综合因素。
3.5 勘探质量达不到要求
由于勘探资金投入不足或勘探周期过短等原因,造成商业性地质勘探质量达不到预期要求,给未来矿山开发建设带来风险隐患。
商业性地质勘探质量达不到要求主要表现为:
(1)不按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地质综合研究程度明显偏低;甚至是虚报勘探工作量,伪造地质勘探资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2)不进行矿床的综合评价,对矿石的工业利用性能只作粗略的研究和评价。部分勘探投资方仅从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在进行商业性地质勘探中只要求对主矿种进行勘探,而对与主矿体共生或伴生的,可以综合回收利用的矿产资源不进行勘探工作,不进行综合评价和利用,导致现有的、有限的矿产资源严重浪费。
防范策略:勘探投资方需要对地质勘探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利用。
3.6 水、工、环工作程度普遍偏低
目前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普遍存在只重视矿石质和量方面的工作,而忽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工作。
目前,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程度普遍偏低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普查成果直接用于矿山开发,几乎没有开展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地质工作;二是在详查、勘探阶段,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工作,没有达到勘探规范和矿山设计的要求。
忽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工作,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其勘探成果难以满足矿山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会造成勘探投资方决策的失误,更重要的是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
防范策略:在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重视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地质工作,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3.7 监理环节薄弱
风险勘探的监理是目前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勘探投资方和施工方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控制、监督。目前,相当一部份勘探投资方习惯聘请个别地矿专家作为顾问或者任职,或者由勘探投资方的业务部门承担监理工作,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商业性地质勘探中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或者有的勘探投资方自组施工队伍,监理工作缺失或形同虚设。地质勘探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受到质疑。其实,风险勘探监理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认识过程也异常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地质、钻探、物化探、测量诸学科工种的合作,仅凭个人而不是专家团队决策,其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监理工作一方面可以帮助勘探投资方把好技术关、质量关、投资关、决策关;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施工单位深层次交流沟通,提高探矿认识水平,协助施工单位优化施工程序以及施工技术等。
防范策略:从探矿靶区圈定、勘探工作设计、资金预决算、实物工作开展等诸多方面需要引入中介监理,尤其对于那些不是矿业内行的勘探投资方,监理机制的建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3.8 地质勘探工作与(预)可行性研究脱节
目前,在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普遍存在地质勘探与可行性研究相互脱节的问题。矿床开发是否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不仅仅与矿床本身的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密切相关,还要涉及到国家的法律、宏观经济政策、矿山建设的内外部条件、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减少投资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防范策略:充分认识进行矿床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好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商业性地质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另外,矿床开采和选冶技术条件的风险必须及早考虑,一般可以通过初步验证、半工业性试验等以降低风险。
4 资源量风险
4.1 储量风险
由于矿床大多埋藏地下,有时哪怕是薄薄的一层泥土覆盖也难以看清其全貌,通常,矿床的赋存状况很复杂,主要表现在矿体形态、产状、 矿石组分、品位的多变性,即使有大量的钻孔和坑道对已发现的矿床和矿体进行了详细的控制,但开采后可能仍然变化很大。另外,有些矿床隐蔽性好,难以识别,如微细浸染型金矿等。
勘探工作完成之后,矿产资源储量的多少也可能还是一个不可知的因素。地质参数、矿床边界等相关因素都会对矿产资源的储量产生影响。即使是矿山的整套评估报告已经完成,也有可能在实际开采过程中出现与评估不相符的情况。
诚然,如果严格遵循勘探规范来计算储量,出现的误差在规定之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勘探部门按有利于资源量或储量增加的方案连矿也是可以理解的。
防范策略:就我国的情形而言,一般333级别以上的资源量可信度较大,而334级别的资源量则仅供参考。
4.2 资源/储量类别的认识模糊
由于我国传统的储量分类原则不考虑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因此,一味地强调地质可靠程度,并且不论地质可靠程度如何,一概统称为储量;再加上多数勘探投资方不了解储量的真正含义,误认为只要是储量就能开采,只要市场需要就能取得经济效益。
新的资源/储量分类虽然综合考虑了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研究程度、矿床开发的经济意义,但是由于受到过去储量分类的影响,再加上多数勘探投资方对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含义认识模糊,仍然将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等同看待,往往会造成投资损失。
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含义对于勘探投资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投资决策的成败。目前,有些勘探投资方甚至将勘探程度很低,所获得的预测的或推断的资源量作为矿山设计和矿产开发的依据,一旦资源/储量等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造成投资损失时,又把全部责任推卸给勘探单位的争议和法律纠纷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勘探投资方对不同类别资源/储量认识上的模糊,对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不理解。而多数地勘单位则恰恰没有向勘探投资方说明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真正含义和用途,这也是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中法律纠纷不断的真正原因。
防范策略:勘探投资方应该正确认识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含义和用途;勘探单位在承担商业性地质勘探时,有义务、也有必要向勘探投资方说明不同类别资源/储量的含义和用途,为勘探投资方的投资决策提供技术服务。
5 市场与财务风险
5.1 勘探周期长
勘探投资方为了加快矿业开发的速度,不按照地质勘探的客观规律办事,过分要求地勘单位缩短勘探周期,而一些地勘单位为了取得商业性地质勘探的工作费用,也违背勘探工作的基本规律,盲目勘探。地质勘探工作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违反这一基本准则,一方面会造成勘探程度偏低,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勘探工作部署的不合理和工作量的浪费,使得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成果和目的。
矿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投资,是投资回报周期长、时间不稳定的风险投资。一般矿业投资行为中仅勘查大型矿产资源至少就需要2至5年的时间,后期的投资开采过程也需要相应的投资周期。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一个矿山的投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回报,在这个长期的运作时间里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
防范策略:需要勘探投资方和勘探单位的共同协商和努力,并以地质勘探的客观规律为准则,合理确定地质勘探工作的周期。
5.2 勘探资金投入不足
商业性地质勘探是一种市场行为,通常一个地质勘探项目往往有多家勘探单位参与投标和竞争。一方面勘探单位为了中标竞相压价,另一方面勘探投资方在确定勘探单位时只考虑价格因素,忽视设计方案、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由此造成商业性地质勘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探投资方以最小的投入来完成地质勘探任务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勘探价格作为唯一的因素则是不可取的。地质勘探工作有其特殊性,必要的勘探投入是必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勘探投入不足,地勘单位也只能是偷工减料,减少工作量,这就势必会影响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的程度、质量和成果,其结果也只能是增大矿产开发的投资风险。
防范策略:为了确保商业性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勘探投资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考虑,以确定勘探单位。地勘单位也应该从客观地质条件出发,确定最佳勘探设计方案和合理的勘探费用。
5.3 市场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减少,我国矿业行业以及商业性地质勘探投资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一方面,矿产品市场需求下降,矿产品过剩,价格暴跌,矿业企业因此而失去重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商业性地质勘探和矿山建设与开发的速度明显放缓;迫使许多矿山关闭,许多初级矿业公司关、停、并、转。就地质勘探而言,除金矿勘探仍然方兴未艾外,其他许多金属矿产勘探活动锐减。实际上,在全球矿业投资和矿产品贸易中,这种周期性的短缺和过剩之间的交替循环是经常出现的。
防范策略:在矿业全球化的趋势下,认真分析世界矿产品市场的复杂变化,及时捕捉各种信息,研究矿石价格走势和上游原材料供应的变化趋势,进行开矿的经济效益评估,对制定对策、确定商业性地质勘探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商业性地质勘探存在诸多需要和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借助于先进的地质理论、勘探技术手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理念,就完全可以防范和降低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实现商业性地质勘探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功及经济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R].2006.
[2]刘法宪,贾朝蓉.浅谈实现地质找矿突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