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

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5 11:2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学基础概要重点

篇(1)

卫生学校中医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理论脱离实际。若将概括全面的《中医学概要》《中医学基本常识和针灸学》或《中医护理》等教材浓缩成36—72学时,教学既面面俱到而又泛泛而谈,在学生心中只能留下艰涩、晦奥的模糊印象。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将适合于卫生学校的中医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进行教学。

1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

将中医学分为基础学科、临床应用及实践技能三大板块,见图1。

图1中医学三大板块划分

2实施方法

编写教材时,针对不同专业造当增减、编排不同板块内容,合理分配三大板块教学内容和学时。卫生学校中,主要是药剂、护理和卫生保健专业必修中医学,但无论何种专业,基础部分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能使学生树立中医整体观念,形成辨证论治思维方式。

2.1药剂专业

本专业的重点是药,三大板块中以基础学科部分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扩展方药学习。第二、三板块可用较少学时稍加注讲,不必深入具体的病证或穴位等内容。结合生药鉴定学重点,讲述药物配伍(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及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注意事项,使学生对常用药、重点药不仅有性状、颜色等的直观认知,还能使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有益于临床应用。如“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因细辛的毒性而对其用量加以限制;十枣汤中“遂、戟、芫花”的服用方法应以“十枚肥枣煎汤去渣泡服”;桂枝汤要煎汤取汁适寒温”服,以“啜热稀粥温覆,遍身滢滢汗出即止”,不可过服等。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体会中药使用的精妙之处和古人的良苦用心。

2.2护理专业

因为服务方式和对象不同,护理专业的重点是第一、三板块。第一板块中的方药可以从简,但应突出药物的煎服方法,如药物的先下、后下、包煎、煎煮时间长短和服药时间等,具体药物的性味、功效归入附录中作为了解内容。而第三板块则是学习重点。应将推拿、拔罐、刮痧操作方法作为重点突破部分,可适当增加课时,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二板块的临床处方用药可从略。

2.3社区保健专业

该专业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士,他们使用中医基本技能最多,中医学在该专业的课时量最多。教学时,在以第一、二板块并重的同时,适当加大第二板块课时量,使学生能够正确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但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注意事项

    3.1重视引入教育

   卫生学校新生正处于从普通教育转变为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中医学教学应重视引入教育,让学生明确中医学的地位及优势,树立学好中医学的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3.1.2中医学特点  我国传统医学基本符合新世纪“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要求。中医理论体系,既包含有文化社会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学因素;既反映了人体五脏之间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又反映了人体内“藏”与自然万物外“象”的对应关系。中医学体现了综合、全息的“象”思维特征,藏象、脉象、证象反映了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人体与自然生态各种信息的总合。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是一门顺应自然环境的大生态医学。

中医学强调自我调节,发掘人体正气潜能。在治疗疾病方面,不是单纯针对组织结构病变采用以清除组织病灶、抑制致病菌毒为基本特征的对抗性治疗,而是建立了一套针对人体无形的功能关系的自组织、自调节的治疗系统及功能动态平衡调节模式,以五脏间的功能调节为主引发到机体的形体组织官窍,达到整体“阴平阳秘”状态。

    3.1.2学习方法  非中医专业的中医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使其从根本上把捱中医学精髓,掌握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五运六气,太过、不及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八法、辨证施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物理论等,引导他们步入中医大门。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源于生活的特点,如生活中“水能灭火”’中医五行相克中就有“水克火”一说。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通过中医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学生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理论。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能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获取新知识,培养积极向上、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的健康个性,能独立吸取人类科学文化领域的各种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3.2突破难点,熟记重点

3.2.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灵魂,立法方药莫不以此为基础。阴阳是古人思辨哲学的起始,是以“日光的向背”为其原始含义,而后扩大到整个认识领域,用来对自然界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教学中可结合矛盾学说和辩证统一思想加以阐释思辨哲学。如果没有以上的启入点,仅以“一般的,以明亮的、上升的……为阳;以阴暗的、下降的……为阴”来解释阴阳概念,学生将无法深刻理解阴阳依存、转变的微妙关系,机械死板地记忆会为以后的学习设置巨大障碍,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3.2.2五行学说  在现行教材中五行学说被归为自学内容,笔者认为不妥。在调理脏腑关系及指导用药甚至以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都涉及此。教学中只需寥寥几笔“木燃烧是火,火化为灰焊是土,土里藏金,金炼化为水,水能滋养树木”,就能将五行相生的关系解释清楚,记忆时则简化为“木火土金水”,相克则记忆“木土水火金”,解释以“植树造林防水土流失、水来土掩……”等。临床应将五行相克原理,使用情志相胜法治疗心理疾病推而广之。古籍中有很多范例,如“范进中举”中喜伤心后以恐胜喜法治疗等。

3.3突出人文教有

篇(2)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摘要: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机遇

【参考文献】

1袁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刘飞,康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教学策略;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目前中职学校的中医护理学教学中,有时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授课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一重要学科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由此,教师掌握中医护理教学的正确有效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医护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不优化。传统中医护理学更加偏重医学方面的教学,而把原本应该占主体部分的护理当做略讲部分,不同版本的中医护理教材也往往只是中医学概要的改编和缩略,并没有加入很多实际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内容,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评估等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指导性也较差,与现时代护理理念不相符。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第二,教学方法粗略单调。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投资,但是仍然有很多学校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许多教师的资质和教学水平也都达不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学生本身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也没有善加指导,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第三,学生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差。虽然中医护理学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但并不属于考试课,因此,造成众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不注重老师的讲述,对老师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认真的完成"同时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将考试过关寄托于作弊或者补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授课兴趣,导致教师不满和抱怨的现象发生,从而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来到中职护理学校之后心态上对于未来的从业选择比较迷茫,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就没有尽头和目标,课堂接受能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二.中医护理教学的改进思路和对策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衔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课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中首先立足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重点讲解一般护理、辨证施护。讲授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想真正的提高中医护理的教学效果,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平时备课的时候经常研究中医护理的标准视频,做到每个细节都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在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时候教师要分层次的因材施教,既不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自满自傲,也不要让基础差的学生丧失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新特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精讲难点,解析疑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引出新的知识,中医护理学比较难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学生还没有实际接触护理工作的时候就先被大段的专业文字吓退,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有限的时间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程度,由浅入深的进行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病例,并对病例进行提问,围绕病例和图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让学生独立逐渐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作用要逐渐由主导变为辅导,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饮食护理的教学,教师先从病例导入,围绕病例和设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包括相关网站、杂志、书籍、报纸等),评估患者,制作PPT、教案,课堂上由学生自己带着PPT发言,讨论,由于导入病例及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患者,评估患者病因、病机,确定护理诊断,辨证施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方案,使学生们由只听、只看,变成为问题去寻、去学、去钻,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临床工作夯实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强化学生与人协作的团队精神。例如,在授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出提纲,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这种方法能够让在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热烈讨论,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在讨论中开阔了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

三.结语

中医护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难度也可想而知,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策略,一定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岳嘉,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1

[2]徐爱民,中医护理教学之整体策略初探,卫生职业教育,2011

篇(4)

[关键词]微课;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隨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教学形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对于中医学校教育而言,近年来“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得以逐渐应用。总体来讲,就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而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药用植物学不仅仅对实践性的要求较高,而且其包含大量的专业性、抽象性的知识,这对于教学而言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能够形成的教学成效较差且难以提升,而“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鲜明、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等特征在各教育领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就二者相结合的可行性而言,针对药用植物学教学当中所包含的大量抽象理论、复杂多枝的知识构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高结合度等课程特征,“微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基于课程内容的视频制作与讲解、针对关键知识点的微课制作等,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企及的,同时所能够实现的教学成效也是显著的。

1优化微课教学处方

本文基于瑞格卢斯精细加工的理论,实现对微课教学处方的优化设计与应用。总体来讲,包括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与七种策略。具体来讲,所谓一个目标,指的是其设定严格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组织;所谓两个过程,其包括概要设计与细化等级设计;所谓四个环节,具体为选择、定序、综合以及总结;所谓七种策略,指的是确定课程内容细化顺序、确定每堂课内容顺序、确定总结的内容及方式、用综合方式确定综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基于上述内容与要求,来对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过程、方式等进行优化设计。

2录制优质微课视频

从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及目标出发,进行重点知识的提炼与整合,进而针对所提炼的知识来录制“微课”视频,在录制过程当中,针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或者是为了有效弥补实际教学条件下实践教学的不足,可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视频的录制或者是相关动画设计,注重并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与此同时,“微课”以节为单位,既要保证每节“微课”必须设定并严格围绕一个明确、独立的主题,但由于整体课程内容与总体教学目标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递进关系,各“微课”之间应同样需要注重并强调这样的联系与递进。另外,“微课”教学视频的时间应有效把控至一个合理区间,具体以20min-30min为宜。

3完善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站

构建并完善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站,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上传其中,搭建“微课”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性学习与扩展性学习相连接的平台,学生可以意志自主的、时间自由的、有选择的进行浏览和学习。与此同时,在药用植物学课程网站当中,设立相关练习题库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另外,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够得以及时有效的解答,网站中设立在线问答栏目,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问题留言以及论坛自主解答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问题的尽快解决,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根据网站当中相关微课视频的浏览量等来有效把握哪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进而为自身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调整。

4调整课程评价方法

从长远角度出发来全面提升药用植物学教学成效,课程评价方法必须进行调整,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证比例均衡。具体来讲,应构建全新的考评标准,将课外观看微课视频,进而完成课内讨论与学习等微课教学体系纳入整个考评标准与体系当中,同时该项目以占总成绩30%的比例加以明确与规定。另外,实验部分占比为同为30%,而相对应来讲,传统教学模式下被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期末考试,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为40%。

5以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学效果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当中引进“微课”教学模式,这既是面对传统教学模式局限而进行突破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着新型教学模式引领教学成效进步的发展方向。对此,我们必须以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学效果。具体来讲,除学生日常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之外,学生是否能够从“微课”教学模式当中汲取到学习的灵感、思路以及兴趣等等,都是评测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6设计与制作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