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5 11:28: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毕业设计重点难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毕业设计重点难点

篇(1)

由于教师对研究性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可以让学生承担研究性课题中的应用性部分并将其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样教师指导学生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面向企业的科研课题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选题来源,将与企业签订的横向项目进行分解,遴选相应的子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加以指导。本科生作为助手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科研课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承担的子课题调研和文献检索,以及方案设计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在利用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扩大项目总量,为学生找到更多的结合企业实际的有价值的选题。创造增量——以教师深入企业为载体催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或企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锻炼,体验应用性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去对口企业集中实践的时间可以安排二、三个月或半年,充分利用假期。在这期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与设计部门和生产车间的技术人员充分交流,缩短产学研之间的距离,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对大多数无法有集中完整的一段时间到企业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形式走访企业,在生产现场“采风”,“捕捉”合适的工程案例,积累毕业设计素材。将素材进行整理与提炼,提出工程化毕业设计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激发能量——以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动力孕育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学生心理出发,按照引导学生“想创新”、“能创新”和“乐创新”的步骤开展工作。(1)舆论宣传引导。一是将参观创新实验平台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课;二是利用校园网络媒体及时宣传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消息;三是利用学生科技节充分展示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组织学生以身边先进典型作为学习样板。(2)技术学业引导。首先,经常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欲望;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创新实践的阶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分认可通道。(3)学生自我管理。实验平台开放运行,鼓励学生在实验平台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进行自我管理,在课余时间参加开放式实验教学、科研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4)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外向牵引作用。一方面在校内组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另一方面投入资金鼓励和支持广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5)建立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联系。如学生开展的实验设备利用开发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为毕业设计课题。

利用余量——以校企多方合作为平台产生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企业和社会中蕴含的丰富实践资源有待挖掘,通过校友、教师的社会关系以及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工程化的毕业设计课题。(1)聘请往届毕业生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聘请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担任毕业设计的企业导师。结合他们现有的工程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毕业设计课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训练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初步能力。此外,在帮带的过程中,往届毕业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并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发动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例如成教学生、短训班学员、教师同学等,他们有的具有企业工程项目研发经验,通过他们工作上的优势和条件,获取有利的工程资源,设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就业签约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可使学生提前上岗,学以致用,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这能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矛盾。(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入企业技术资源和创新文化。企业对工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非常敏感,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握准确。因此需要千方百计使合作形式走向深入,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向学生提供动态信息。通常选择在行业内有影响的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如果学校所处区域缺乏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很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联系多家科技含量高、对人才培养有社会公益心和责任感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建实验平台,开展技术讲座,以及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有深度合作的企业开展“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开展课程学习、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二是按“双导师”形式直接安排学生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协商拟定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在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学生撰写的技术文件,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场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应用技术型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客观上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题内容应来自于生产实际,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有真情实感,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立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力求以系统化的方法,建立全方位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工程化实现体系。因此从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等多个视角全面集成资源,包括教师科研、青年教师至企业锻炼、学生创新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新设想,如教师像作家深入生活一样深入企业“采风”,寻找毕业设计素材,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只要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坚持不懈地多方探索和勇于实践,新建地方型本科院校的新建工科专业一定能够化解资源不足的困扰,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实现工程化的途径,使毕业设计工作在选题这一起点上首先创造良好的开端。

作者:李智超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交互设计;教学方法

交互设计作为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的学科,与众多传统互联网专业不同,交互设计在分析研究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环境---用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十分关注用户的需求。交互设计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实际的过程中与用户沟通,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升产品的依赖性。当前,我国高校培养体系并不完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体系中,往往只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容易忽视交互设计流程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如此往复,无异于机械训练[1]。为了使交互设计有一个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此做探讨与研究。

1交互设计与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逐渐升温,交互设计专业市场需求也不断壮大。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交互设计专业方向设为了热门专业,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明确了交互设计方向,却忽略了交互设计的专业特点,结果教学模式照搬其他设计学科,如此便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交互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专业不同,创新对于交互设计并不是最重要的,交互设计更重视用户的真实反馈,更多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真实体验。在培养学生方面,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但是交互设计的培养只是把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更应该注重如何研究用户,如何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交互流程[2]。如此一来,高职院校中偏重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交互设计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就显得有些失衡。在国际交互设计的发展模式中,交互设计的应用领域并不集中于互联网方面,很多国外的交互设计更加重视用户研究、交互方式、环境融和等方面,其应用领域则更加广泛,不仅仅是互联网虚拟交互,同时也在医疗、教育等实体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SimoneM.DeDroog等人通过研究儿童在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改进儿童绘本的交互式分享阅读体验,以增进儿童对胡萝卜的摄入量。由此可见,当前欧美的交互设计在应用领域方面明显领先国内。但是,单就互联网交互设计而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并非他国可以类比。因此,交互设计教育方法改革,还是应该以我为主,国外为辅。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专业教学培养体系并非固定不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社会实际岗位的真实需求来应对与改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职业素养,高校就应该创造适应的空间。目前,交互设计发展较快,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学习交互设计的学生而言,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界面设计能力,其次需要拥有良好的用户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最重要的是设计者清楚交互设计的整个过程,明白产品开发设计的全部流程。而在学校培养学生期间,除了单一的基本课程学习外,如何将每个课程串联起来,是能否让学生体验到整个设计流程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分段式教学,这样最大的问题是学习内容很难与实际课题结合,学生只知道所学习的内容,却不知道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去应用[3]。因而,交互设计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开放式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清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和在交互设计中的位置。针对这一目标,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化繁为简整体教学。可以将关联度相近的课程结合,减少课程之间的分割,如图形软件学习课程等。第二,课程设置前后关联。每一门课程应该与前后课程呼应,增添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交互设计课程之前就需要开设用户研究课程。第三,设计流程循环教学。每一次课程学习都是一个独立的设计过程,这样学生长时间积累就可以对设计流程了如指掌。第四,重点内容重点突破。在一些重点难点的环节,需要开设专题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设用户研究方法的课题,就可以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提高对用户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执行力。按照这样的改革思路,课程与实际项目接轨,高职院校则变为了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课堂则成为了专业培养与设计实践的桥梁。

3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过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各互联网企业普遍遵循一个较为详细的交互设计流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的设计流程,可以推断出目前交互设计岗位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同时也需要设计者能够参与用户研究与产品编程,这样对交互设计的学习者而言就需要具备较为综合的能力:第一,界面设计能力。能够从事最基本的界面设计工作,读懂设计规范,按照标准完成界面设计任务。第二,交互流程设计能力。能够将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框架图。第三,用户研究与分析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确定产品方向。第四,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看懂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与程序员无障碍沟通。第五,视觉设计能力。能够从事一定的视觉设计工作,对于视觉化的信息有较敏感的嗅觉。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交互设计师,就应该拥有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研究、计算机编程和视觉设计等诸多能力。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但要在课程上开设与相关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例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图形图表设计等[4];也要做好各个课程之间的衔接,巧妙设置课程前后顺序,如用户体验与研究的课程需要在交互设计课程前开设与完成。当然,交互设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开展项目教学的模式,这种项目教学模式不但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课程学习中。例如,在《视频剪辑与动画制作》的课程中,一方面可以结合项目或比赛设置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巧妙地与之前结束的界面设计课程相结合,做到平面界面的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到如何从平面展示走向多媒体展示。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研究,现总结改革方法如下:

3.1专师辅导,小班化

教学交互设计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能够在用户的言谈举止中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这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多的关系,尽量做到逐个辅导学生,手把手教授,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交流,传授心得,因而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于用户研究的课程而言十分必要[5]。

3.2集中授课,结合项目

设计类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稍有区别,其更加注重学习的应用能力,并且通常学生能够立竿见影地感知设计效果,应用效果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验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缩短课程的跨越时间,使得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练习,并在练习中,尽量寻找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学的成果。

3.3开设工作坊,培养团队意识

所谓工作坊式教学,指在短期内组建学生团队,设立课题,让学生自行完成设计项目,期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工作,但是最终的任务应该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工作坊式教学是类似于当前各大企业内部设计团队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分工协作意识以及综合处理人—事—物的关系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就像一块职场试金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面对职场竞争的优缺点。

3.4参与比赛,以赛代练

当前各种设计竞赛层出不穷,以参赛的形式磨练学生团队意识和设计能力不失为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但是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赛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相对于比赛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成长,不能为了获奖而盲目地参加各种比赛,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3.5毕业设计,高度重视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大学的最终作品。因此,毕业设计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但由于工作和实习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找工作或者各种职位考试中,毕业设计则逐渐成为鸡肋。虽然老师会有节点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并不会在意,这样一来毕业设计就成了最后毕业前期临时冲刺的作品,设计质量没有保障,设计流程也完全被打乱。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管理,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工作与安排,让学生能够妥善处理毕业设计与工作实习等事项,从而为大学最后的作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7]。

4总结

综合以上几点,高职院校在交互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好能够在相关课程的教学结束后有统一的项目实践进行教学验证。这样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又找到了教学成果的试金石,可谓一举两得。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教学与项目结合需要有一个平稳的过渡,应该避免生搬硬套,生硬地将各种项目附于课程教学中,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此现象在当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学中屡见不鲜,希望广大的教学同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杜京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4(8):74.

[2]蒋蕾.交互体验时代下的书籍设计教学改革探究[J].文海艺苑,2016(8):201.

[3]赵芳.“互联网+”下交互设计的“微”教学改革[J].美术大观,2016(6):163.

[4]丁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08.

[5]唐帆.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包装,2015,29(3):93-94.

[6]张祯军.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学习,2017(3):95.

篇(3)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课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43-02

我校的校训是“动手动脑,全面发展”,说的就是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知行合一”,即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理论促进实践,通过实践提高理论水平。《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而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单片机实验课和其他一些实践类课程如专业综合设计、电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来完成的,所以,单片机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起着关键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改进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等。

一、目前单片机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重理论课、轻实验课,实验课程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学好单片机的相关知识,除了熟练掌握单片机的理论基础,还要靠大量的实践来理解和深化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积累编程经验。而部分学生在思想中,往往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三类同学:(1)一部分同学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完成实验,对实验内容理解较深入。(2)一部分同学能够完成实验,但一般是依赖老师提供的例程,对实验内容仍一知半解。(3)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时对实验内容不认真钻研,不愿意自己动手练习,甚至有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课堂利用率不高。在这三类同学中,第一类和第三类同学为数都不多,人数最多的应该是第二类。

反思以上的课堂现象,虽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也说明实验课程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没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

单片机是一门实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单片机课程的实验应使每位学生在应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以及接口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实验课内容的安排也应该紧紧围绕理论授课的重点难点开展,内容的设置从简单到复杂,还可增加一些综合设计实验。但限于实验室条件,一般的单片机实验课都是使用现成的实验模块,实验课是简单的硬件连线和软件编程,很多时候学生还有实验例程可以参考,学生在单片机的应用系统开发设计方面锻炼机会有限,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过多注重验证性,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通常是在实验箱看一下结果,对现象背后的原因不去深入研究,实验以演示、验证项目为主,实验内容也好几年都没有变化,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设置实验内容。课程结束后,学生虽然对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有所了解,但对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技术,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

(三)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实验课程的成绩通常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而定,对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衡量得不够。实验课成绩在整个“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所占比例也不算多,这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程的原因之一。

二、单片机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举措

(一)实验课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

首先,要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单片机课程的学习。由于单片机具备较高的性价比、良好的稳定性、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已涉及仪器仪表、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自动控制领域,正逐渐成为现场测量及控制的首选器件之一。正是由于单片机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如此广泛,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单片机,而要学好单片机,不经过大量的实践是不行的,在思想上要让学生重视起单片机实验课。

其次,在实验课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一些系统不是很复杂的实验,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系统。比如:对于单片机的并口实验,实验系统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外加一些电阻、发光二极管和按钮即可,成本不是很高,学习过电子基础的学生大多能完成这样的系统设计,而拿着自己开发的实验板做单片机的实验,学生会更有兴趣,学习的热情也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再给学生参考例程,鼓励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查阅资料,设计程序流程图,并编写程序完成实验,如果遇到问题就多和老师和同学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学生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和接口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自己编程,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单片机有了浓厚的兴趣,以前课堂上的第一和第二类同学学习的效果都有明显提高,第三类学生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二)改进教学内容

1.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实验室条件的实际来编写单片机实验课教材,教材的内容配合理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实验内容本身也可以前后关联。单片机实验课教材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教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而定。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完成基本实验后再增加一些内容,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材中,要多设置一些思考问题。内容上也要紧紧围绕理论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比如单片机的并口、定时器、中断、接口扩展电路等展开,实验内容上循序渐进,注重各个实验内容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并口实验中做了单片机通过并口控制流水灯的实验,那么在定时器实验中可以在并口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对流水灯时间的控制,在中断实验中可以在定时器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按钮中断的控制,这样学生在做后一个实验的同时复习了前一个实验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掌握。

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鼓励自选实验项目。我校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以前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而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大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验能力,喜欢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对验证性实验已无多大兴趣,所以才会出现对实验课不感兴趣,盲目应付的问题。而通过增加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一些自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单片机发展的现状、相关技术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单片机的知识。还可以在电子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中加入单片机设计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单片机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很多时候都和其他热门技术相结合,如:智能控制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为此我们的实验内容也要适时地介绍这些技术,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开阔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进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做一些调整。实验课程的最终成绩要根据学生的平时上课表现、实验报告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并且最后一项要占主要比例。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给定题目的上机考核来完成,同时加大实验课成绩在整个《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所占比例,使最终成绩尽量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四)完善实验室的管理

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设立开放实验室,增加课后对学生开放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满足实验课教学基本需要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三、结语

以上是作者对单片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可能并不全面,对于单片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等.新概念单片机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存波,等.提高单片机教学效果的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

[3]刘喜双,等.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3,(8).

[4]赵水英,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单片机实践教学之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9).

[5]杨明新,等.结合电子设计竞赛进行单片机课程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

篇(4)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然而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内容也存在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育中,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市场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具备实践中需要的操作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着眼学生的会计知识基础与认知特点,把过往的、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计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所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将提问的“爆发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知识的认知难度、时空顺序、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合理安排,预设教学的路线图,努力将会计转化为导引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引导其结合重点进行思考,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并且在设计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的教学理念,通过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手段的结合,促进财务会计教学的科学推进。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方面通过强调自主发展,培养独立运用财务会计的能力、习惯与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营造热爱财务会计、学习财务会计、运用财务会计的良好氛围,让财务会计接近生活回归自然,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中级财务会计知识体系,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二、渗透实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推进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学生完成好学业任务的几个影响因素,职业院校应有机融合教、学、做,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在实训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边讲边学边做,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为实践活动打牢根基,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同时,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在教师讲授完原始凭证格式、内容等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后练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结合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进行二次突破与整改,并且可以将问题结合实践情境进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此外应结合行业实际,既教会学生手工做账又学会电脑做账,将两种操作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运用两种手段练习同一套数据,达成双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对手工操作与电脑操作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同时掌握手工会计操作技能和电算化会计应用技巧,为今后走上会计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教学,培养专业性技能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技能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为对于知识的认同,而是以人的多重认知与实践为主体的全面接纳。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会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服务型人才。因此,《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育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为增强实践能力,往往在毕业前去企业参加实习,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为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但实际情况是顶岗实习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为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一般单位只能满足几名学生的实习需求,学校扩展实习基地数量也具有较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其次,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具有机密的性质,很多核心信息和业务不能为实习学生所知,导致学生对公司财务运行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容易浮在表面上看问题。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模拟公司”,解决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工作环境的难题。在“模拟公司”中,为达到有效模拟的目的,实验环境应最大限度地仿真,会计业务为实际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往来行为,硬件和软件建设都高度仿真。学生在模拟企业经济活动时,除实际资金流转和商品流通外,其他会计工作与实际企业经济活动相同,高职院校建设“模拟公司”,让“公司”走进实验室,来到学生身边,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环境,切实增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新琴,霍漩.会计教学法[M].中国戏剧出版,2009:157-158 .

[2] 孙春成.专业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

[3] 于博流.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4] 张锡东.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会计类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62-65.

[5] 郭佳,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128.

[6] 毕丽娜,邵景玲.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4(06).

[7] 段家簦曹惠贤,王煜,潘元胜,高立模,陈子瑜,张爱军,苗润才,周殿清,胡险峰,吴建华.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004(03).

[8] 郭萍,茅志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9] 张卫东.用科学发展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审视和思考[J].石油教育,2004(05).

篇(5)

关键词:三维机械制图;教学;探索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42

三维机械制图的课堂教学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首先,三维机械制图知识点多、难,不但涉及到专业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求也很高。但由于我国计算机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学校受经济水平和硬件设施原因影响,计算机教学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三维机械制图教育的重点是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出集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1 三维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专业教学局限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传教、授业、解惑,也是教师义不容辞担任的责任。目前我国三维机械制图专业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由于大学生没有毕业升学的压力,学习积极性也会因为外界的影响或其他因素而不断变化,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原封不动的搬用书本知识,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再加上机械类专业知识本身的乏味和难懂,让学生更是望而却步,出现学生厌学、逃课、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人比比皆是。 第二,如今,三维机械制图已经运用到我国的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而传统教学注重教学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培养比较少,造成的原因是学生就业难、工吃力,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实用性。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有待改革。

1.2 三维机械制图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很多高校教师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理解物与图的关系,而仍然采用挂图和模型进行三维机械制图,虽然有些教学效果,但由于教材的不断更新换代,实物模型往往落后于教材,再加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随意切割、拉伸模型来应对题型的变换,反而制约了授课的思路,不利于三维机械制图的时效性。

再者,模型小,不够生动具体,不同方位的学生看到不一样的效果,受灯光和位置的影响。有些学生会出现看不清模型和挂图的现象,而更换挂图也会耽误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让学生自己准备雕刻模型,容易扰乱课堂秩序。

同时,教师讲授新课和做习题时,需要在黑板上绘制大量图形,致使教师体力消耗大、课堂容量小、节奏松弛。对于学生而言,即使在课堂上听明白了,课后做练习会出现疑问,模型、挂图、教师都不在时,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2 三维机械制图教学的问题解决对策

2.1 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三维机械制图的教学课件多、难度较大,对教师的课件要求也很高,既要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和重点问题,又要简明扼要。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制作由易到难的带详细作图步骤的高质量的动画教学课件,并把此课件复制给学生,供其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由于机械制图自身“图”的特点,动画演示往往比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教师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性环节的具体安排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关注测绘实践活动和草图的绘制;应增加实践性的专题实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和手工绘制草图水平。如要将三维造型软件应用到机械制图课堂上,授课地点应选在多媒体教室而不是计算机房。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利用三维实体造型软件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零件表达能力,所以,制图授课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调配得当、重点突出,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教学重点模糊等问题。

2.2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每位老师有不同的能力, 影响了教学的效益,造成学生差异。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知识水平, 还需要有实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关注外界发展方向,有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三维机械制图教师素质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第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补充,着重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在重点难点讲解时要彻底讲透,确保大部分学生能懂、会运用;多学习新型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和学生的沟通,调节学习气氛和学习兴趣,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第二,学校应该设立合理的考察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的出勤和实地检查,确保教师按照合理的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把机械制图模型库传输到校园网上,当学生课后遇到困难时,可直接通过校园网打开模型库,找到需要的模型进行及时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随着三维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用,应该通过一定的制度建设,促使机械制图教师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了解企业对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需求,并且通过教师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教师在新的三维技术知识体系下能够胜任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维机械制图教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面对,机械类专业本来就比较难、知识乏味,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作为一名高校三维机械制图的教师,要直视教学中的问题,勇于尝试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的挑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培育出优秀的符合时展的人才,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宗彦,冯敬华,暴建岗.从三维设计出发改革传统机械制图教学[J].华北工学院学报,2014,20(02).

篇(6)

关键词 微课 工程制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14

Application of Micro-lesson in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DENG Hui, LI Wanghuai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51)

Abstract Micro-class because of its teaching time is short, less teaching content, feedback timely, targeted,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rapid penetration into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mong teaching various courses. The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a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re strong, difficult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to become a bastion of hard to overcome a lo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drawing problem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micro-lesson course in engineering drawing for analysis, micro lesson concludes with a method of making micro-lesson curriculum mapping project design ideas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Key words micro-lesson;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事物风生水起,诸如微博、微信、微店、微会、微小说、微电影等,微课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2011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教育信息化,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也开始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它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微课的核心是课堂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与其他和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设计、测试、教学反馈和教师点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小环境,这个小环境就是微课。微课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颖的教学形式。

1 传统工程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僵化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都开始注重学生的感受,把学生当作主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然而,由于工程制图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的特点,目前很多的工程制图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这就导致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进行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而对学生的做题、画图、看图等实践项目的指导少之又少,因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速度,这就导致相应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教学需要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很多工程制图课程都还是使用传统的黑板、挂图、教学模型等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组织语言来向学生表达空间思维,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不够直观,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率。

(3)精品课程建设中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育部提出精品课程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多年,精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和特色等,这就导致精品课程的使用对象更多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且由于精品课程的时长是根据标准课堂教学时长来制定的,其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PPT的形式来展现,没有讲解,学习者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耐心才能够完成课程学习,这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精品课程的使用者大多是教师,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微课在工程制图课程中的适应性分析

(1)工程制图课程特征分析。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其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工程制图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工程制图存在的这些特点,就要求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授课风格以及个人爱好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就会导致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2)微课对工程制图课程的适应性分析。由于工程制图课程具有上述的特点,因此,对于工程制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细分和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工程制图课程的难度较高,如果在一堂课中推出很多个知识点,学生难以消化掌握,而如果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切割,细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知识点,不但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也避免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时长与工程制图的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长较为契合,而且每次微课只推出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较少,针对性强,让学生容易掌握,而且也不会容易分散注意力。每次微课的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相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单一,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能够随便应付,教师应该要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来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精简地完成教学。

3 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设计思路

(1)选题思路。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的选题工作时,一定要选择相对独立、精要和典型的知识点。因为如果不是独立的知识点,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又涉及其他知识点,那么微课又会变回了传统课堂。选择知识点的时候,还要注意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立马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教师选题时,应该要侧重小而精,可以选择某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要具备独立性、完善性、示范性和代表性,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设计思路。在工程制图的微课中,大多数教师都会使用项目任务导入法,以图或者视频作为载体,化繁为简,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在教学开始时就提出明确的主题,随着教学的开展和深入,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以问题为引导,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教学目标。工程制图的微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看得懂图,也要能够自己绘图,既能识读图样,也能够将自己测试的结果用图样来表达。

4 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制作

4.1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教师在制作微课之前,要对所授知识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讲透这些重点和难点。微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的较短时间段内,把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把难点问题解决掉。在微课开始时,教师以项目引导的方式吸引学生,然后配合视频或者其他相应的素材和设计,化繁为简,逐步深入;在微课的后半阶段,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逐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发挥辅助的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

以工程制图课程中的“路线纵断面图”为例,教师在课前应该要分析出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知识点的重点应该有两个,分别是要让学生会设置比例、能够区别设计线和地面线。因为路线纵断面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因此,要学生明白设置比例尤为关键;另外,因为路线纵断面图的核心内容是表达设计线和地面线的高低起伏以及相互关系。因此,区别设计线和地面线也是本节微课的另一个重点。

而本节微课的难点则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路线纵断面图的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要如何去设置比例,这既是本节微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可以设计用1/2和1/10两种图样方式与原图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横向比例和竖向比例不相同的原因,也因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路线纵断面图的作用。

4.2 微课教学脚本

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好的微课,就必须要重视脚本的设计。一般来说,微课的时长为5~1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超过10分钟,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下降、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因为工程制图的微课基本上是以项目导入的方式进行的。所以,第一步,教师可以用1分钟的时间进行项目导入,并且对教学步骤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提出教学目标提要;第二步,教师可以花1分钟时间来对项目进行一个大概的阐述,提出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并且指出这个知识点的作用;第三步,教师可以对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阐述这个知识点中的概念,并且引入实际项目进行讲解,这个步骤的时长为3~5分钟;第四步,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这个知识点,回顾一下本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这个步骤的时长为2~3分钟。

4.3 微课实施

在微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地增减时间,如果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以缩短时间,由于工程制图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因此,往往需要适当地延长时间,但是尽可能在10分钟之内完成。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其知识结构也已经非常完整,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间较短,如果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问答,增强互动性,那么花费的时间较长,交互性也更强。

如果教师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微课录制,那么在进行精心准备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教学形象和仪表,还要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从容面对摄像机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16-21.

[2] 程岚,肖贵桥,王英,朱莉.微课教学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2):84-86+101.

[3] 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话教学,2014.36(4):34-37.

[4] 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22-29.

篇(7)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