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文学常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4 11:02: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中学生文化常识缺失原因补救措施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文化常识较为欠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文化常识“贫血症”。那么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表现在那些方面?缺失的原因何在?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补救呢?带着这几个问题我做了以下探讨:

近两年来,人们热衷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尤其对于北师大于丹教授所讲授的《“论语”心得》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授的《品“三国”》极为青睐,而这种“于易现象热”也照样流行于中学生之中。笔者认为“于易现象热”本质上意味着人们文化底蕴的薄弱及文化常识的欠缺,而恰好于丹、易中天两位教授的讲授无意中弥补了这一缺失,因此在人们(尤其学生)中间刮起了这样的崇拜于易之风。事实上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的现象:如当在课堂上提到一个历史名人,历史名胜或中外著名作家或涉及一些文化常识时,全班学生中知者甚少,甚至出现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如“五岳”是什么,“六艺”是什么,“三苏”是哪三个人,老子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们答不全者大有人在或乱说一通。这种现象作文写作中也照样存在。面对中学生如此严重的文化常识欠缺现象,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不得不思考原因是什么,该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笔者就缺失原因和补救措施做了以下思考:

究其缺失原因有三:

一是在当前应试体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忙于应对各类考试,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基本都放在各门功课的备考上,整天忙于做作业和复习资料的习题,致使学生阅读量极少,阅读面很窄,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对文化常识汲取的时间上受限,而且学生们掌握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够。

二是缺少一个良好的文化大环境,这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学生身上。当代社会先进的大众传媒文化盛行,人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些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上。尤其中学生一旦有空暇时间也热衷于电视、电脑。电视、电脑是双刃剑,虽然可以提供相关的文化常识,可学生们绝不会把一点可怜的空闲时间投入到对文化常识的探求上,他们更多地寻找一种刺激,寻找一种宣泄、放松的娱乐方式,所以听歌、看电视剧、看电影、玩游戏、上网聊天成了他们的最爱,而这些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武侠、言情、科幻、暴力类的,与文化常识几乎沾不上边。这些通俗的娱乐消遣文化以消极内容为多,所以不仅不能增长文化常识,相反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并且占用了大量时间,甚而养成一种不良习惯,沉溺其中而荒废学业,断送前程。

三是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文化氛围也以通俗娱乐的消遣文化为主,有些家长不仅看电视上网,而且还下象棋、围棋,甚者打扑克、打麻将……致使孩子们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样不良的家庭氛围无疑也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学生们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和习惯,当然文化常识又从何而来。

面对学生对文化常识追求的主动性不够,再加上大的外在不良的环境氛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中学生文化常识欠缺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补救措施:

一是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尽力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们以平时的文化熏陶。如安排一些文化常识类的选修课程,建议学校按时、定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鼓励并支持学生多上图书馆、阅览室,强化自己的文化常识。

二是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汲取文化常识的热潮之中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起带头模范作用,将文化常识有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应重视文化常识,运用各种渠道都可以,只要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是教师可有意利用我国悠久而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去感染学生,用良好的文化氛围去熏陶他们。比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应提倡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搜集材料,写写小论文,以达到不崇拜洋节而重视传统节日,并增强了文化常识的双赢效果。

篇(2)

【关键词】中学生 文学欣赏能力 培养

一、引言

文学欣赏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这门课程也是抽象生涩,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培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综合素质。因此,必须要把好培养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关。

二、培养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主要体现的基础知识为语言、文学、文化和文章等,把语言作品的制定、评价、欣赏等作为基本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常识和能够对一些文言文进行浅显地阅读,能够对其中富有文采和个性的文字深有体会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是处于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阶段,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被学生欣赏阅读之时,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字里行间思想的流露和熏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美,能够明辨是非真假丑恶,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职,所以,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缺失的原因

1.社会因素。当前,中学教育普遍忽略了审美教育,而注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水平偏低。此外,在利益的驱使下,文学生产质量急剧下降,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甚霸嚣张,这样就导致文学欣赏处于“放任”状态。而在中学生中,粗糙、思想低劣的文学作品泛滥,导致文学市场鱼龙混杂,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对中学生发展不利。

2.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低。要欣赏文学作品,则欣赏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够欣赏到作品的思想内涵。诸多条件中,其中包括艺术修养、文化修养、政治水平修养等都直接对欣赏者欣赏文学作品产生影响。“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文学欣赏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学生要想真正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就必须阅读一些优秀的经典文学,从中受到审美教育,进而提高欣赏能力。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考试对这些文学作品要求非常低,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未阅读国内外一些优秀的金典文学作品,学生文学基础知识差,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文学欣赏方法错误,导致欣赏态度庸俗化。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但是在科技普及的时代,手机、平板等阅读方式的产生,导致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越来越被冷落,学生更多的只是阅读一些网络作品,而对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少,即使有阅读也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并非真正能够享受其中的精神思想。

四、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有效措施

1.积极引导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现阶段社会,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建设文明、民主、科学和谐理想型社会。因此,老师在教学之中应该系统和科学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准确、完整地领会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思想,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正确的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本质,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由文学本质出发进行文学鉴赏和评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会学生正确的文学欣赏方法。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并非能够短时间迅速提高,而是需要常年的累积。所以,提高文学欣赏的能力不是一步就能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依靠学生日常累积。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文学欣赏方法,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

第一,稳定注意。也就是说要把感受、想象、联想和思考等心理活动聚集在特定的一个作品之中,全身心投入到欣赏文学作品之中,要把内心融入到作品世界之中,从而真正地体验文学的魅力。

第二,展开想象。语言描述具有间歇性,要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还需要我们学生通过联想和现象进行再创作。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版本的红楼梦,所以学生要积极展开想象,依据文学作品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感知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或者是景物之语,理解到作品的言外之意,由此达到文学欣赏的高层次。

3.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中学教育之中,还应确立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在人文教育的理念支撑下,中学生更加容易树立好社会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知难勇进的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此同时,丰厚的人文底蕴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学创新,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灵活的知识迁移驾驭能力。

总而言之,当前社会不仅仅需要有文化水平的人才,而且也需要拥有一定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要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断地阅读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学生也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中语文教学;“三让”之法;综合能力

“三让”之法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务必遵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并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宗旨。不过职中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其特点由职中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和环境所决定。一是职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活动中的配角地位,因为职中学生以学习专业课为主,学习文化课为辅;二是其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用来学习专业课。语文课只限于每周的四个课时而已,除此时间段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难保证。在这种特殊的语文学习环境中照搬普通高中那套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探索能适应职中学生学习语文特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三让”之法值得一试。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用了哪些新颖的教学手段,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全国著名特色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上语文课不留作业、不考试,而教学质量总是跃居地区之首。我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注重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教多少,学生能掌握多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特别多。他把时间和活动让给了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掌握。此法对我们很有启发,职中语文教学要真正把学生当主体、当主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三让”不失为一法。

所谓“三让”简言之,即在四十分钟内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学生说,在这三让活动中贯穿着思维训练和兴趣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让学生读

就是读课文导读、课文、注释,重要词句反复读,生字、词及词意反复读,直到当堂记住。学生一读就懂的,教师不必重复再讲。当堂读当堂检查。当然要注意量的问题,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强调,内容包括文学常识、生字词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内容要精当,课文片段不一定记,只体会即可。

二、让学生写

即当堂让学生动手写,写生字词,做课堂笔记。凡动手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掌握,视难易程度决定写的量的多与少,宁可少而能写完并掌握,不可多而写不完不能掌握,力争做到让学生学一个掌握一个。

三、让学生说

说即讨论提问,说对职中生来讲尤为重要,应重视培养。课堂上确定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可分组,也可不分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一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分解难度,多鼓励巧启发,让学生敢说、能说、乐说。只有在说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做到“三让“必须注意:(1)精心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课文中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知识点就教多少。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时间,在内容上有舍方能有得,只有大胆舍弃,忍痛割爱方能瘦身靓丽。(2)有主有次,主次有别。主要的重点要掌握,次要的仅让学生了解而已,知道一下就行。(3)课堂活动时间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讲及其他活动要少而精。

篇(4)

关键词:英语文化;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31-02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是语言,语言是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直接反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没有语言的存在和延续,也就没有文化的存在和延续;另一方面,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学中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具有并举、互补、兼容的关系。即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补充,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有机整合。特别是对于部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佳、自学能力较差的高中学生,更需要英语文化的熏陶,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基于描述文化、体验文化、认识文化、实践文化的英语文化学习模式,总结出以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也必须遵循必要的原则,以确保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同步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从而达成高中语言技能和文化能力的正相关关系。

(1)适宜性原则。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英语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从英语语言学习开始的第一天起,文化学习就无处不在,要想把所有文化知识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因此,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必需遵循文化教学的适宜性原则。文化教学的适宜性首先表现在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高中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实际英语基础,即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其次文化内容主要是定位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框架内的,可以适当拓宽,但不宜太深太难。文化教学应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并为语言教学服务。适宜性原则还表现在文化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有代表性的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常识和主流文化常识。

(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对文化教学的内容进行认真分类,明确区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拟定总体文化教学方案,避免文化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倾向。

(3)递进性原则。递进性原则要求文化教学逐步递进,循序渐进。因此,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由表及罩,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展开。具体而言,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注重传授英语国家基础文化常识如风俗礼仪,适当兼顾英语国家文化所反映的思维、价值观念等知识;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在传授关于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常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悟力和意识。

二、分析教材内容,挖掘文化因素

英语文化教学的定位是以教材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是实施英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根据笔者的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英语国家知识文化和英语交际文化两类。

1.英语国家知识文化。在高中英语材料情景对话和语篇阅读中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知识文化,是实施英语文化教学的优良语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国家的地理常识,如地形地势、气候特点、自然风光等;(2)英语文学艺术知识,如杰出的文学作品、艺术成就、文艺流派等;(3)英语国家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涉及英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主线、重大要闻和变革、重要历史事件等;(4)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类的常识,就教材而言,高中学生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重点社会问题、一些重要的法律常规等;(5)物质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品、用具和建筑物等。另外,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领域内的知识文化可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进行课外英语文化知识研习。

2.英语交际文化。英语的交际性特征决定了要特别加强交际文化的渗透,且将英语国家知识文化贯穿于交际文化的传授之中。英语交际文化可分为语言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两种。教材中的语言交际文化大致包括一些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交际礼仪等,具体通过日常话语交际,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对照显示出来。非语言交际文化又称非语言行为文化,主要包括眼神交流、仪容仪态、身体姿势、言语停顿和沉默等。现行教材对非语言交际文化反映不多,只在课后少许练习中有所体现,如英美人士右手握拳并翘起大拇指表示想搭顺路车,而中国人这样做表示赞赏;中国人喜欢用摇头表示无可奈何,这种行为在英美人士身上,则是耸肩膀等等。对教材中缺失的一些交际文化如饮食文化、家庭观念、节假礼仪和庆祝方式等,教师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目的是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信息输入,尽量使学生大范围地感受英语国家文化,并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照,融入异族文化,从而正确领悟英语文化内涵,得体、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篇(5)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篇(6)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

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向社会过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量,还有效的继承传播了传统文化,只有学好语文学生才能够形成高尚品德,才能够让广大中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如《孟子》中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讲述了君民关系,教导统治者如何爱民、为民执政,同样,对中学生来说,通过该篇的教学,也可以挖掘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意识等。又如《劝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德修养。总之,不管几千年前的佳作,还是当代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人文气息,一些作品旨在赞美祖国美好河山,一些作品旨在歌唱纯洁的人格及品德,这些人文思想都让人从中获益匪浅,古代作家同样有着令人惊叹的感染力,让人从其作品中感受到美丽人格及民族自豪感。

二、整合资源,发掘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古人的智慧,阅读这类作品不但可以学习到其中的文化精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学老师要将教学内容当做基础,结合实际,让古代文学的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继承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并且提升自身的素养,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因此,在学习古代文学的时候,老师要将人文理念作为指导,在发掘古代文学中的精彩之处时,表现它的人文主义,从而分析人生、人性,一些作品中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一些表现的是作者的伟大理想,每一个都让人受益匪浅。从我国文学史中不难发现,大部分文学家都有着让人同情的遭遇,然而就是因为苦难经历使得后代可以了解到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例如司马迁,尽管身处牢狱,但是却坚持不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宋朝的欧阳修和苏轼,他们在朝野上历经坎坷,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挫折所打倒,反而愈挫愈勇,坚持为百姓们谋福祉,苏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在讲到苏轼的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的文采,还要让他们知道苏轼的为人作风,以及以百姓为重的精神,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及豁达的思想都是值得后代学习的。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文化品格

篇(7)

传统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能够维系民族认同感,但传统文化是厚重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内涵更加深奥难懂,使得学生不易接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更令人堪忧。近代历史以来传统文化的土壤开始越来越变得贫瘠,而当代外来文化和俗文化俨然已变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弱势。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变得很多元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复杂和混乱,心理行为也产生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背的地方。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文化毫无情感可言,却对“韩流”、“美剧”、西方节日趋之若鹜。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造成了现实的道德准则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容易忽视内在品质的提升,这就使得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所谓的“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养、不懂文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不懂正确读写的“传统文化盲”却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失误。根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一门具体的知识学科,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是需要终身学习和体会的。年轻的一代正在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文化,语文教学的责任就是改变现状,重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有古代经典作品,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传统文化寓于其中。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学习诵读的教材。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介绍诸子思想的《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二章》《庄子故事两则》等,易与学生心理产生共鸣的充满想象力的《童趣》,讲述古人逸闻趣事的《世说新语》等,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古代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能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新课标教材的每一册,都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