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4 11:02: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建议

语文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作文的内容较为空洞、学生不愿写作文、老师没有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小学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水平。本文将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识字教学和口语训练

小学生进行写作的前提是识字,而口语训练又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所以,首先我们要从识字开始,保证教会学生生字的读音及偏旁部首,并引导学生将新认识的字和已掌握的语汇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其次,要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生字去造句,并通过进一步的联想让学生组织一段完整的话,久而久之,小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而且提高了组词造句的能力,逐渐地就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想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朗读、复述、背诵课文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困在课堂里,就会对写作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老师要有目的地组织课外活动,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让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课外知识,激发写作热情。在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流露真情实感。而且老师平时也要留意学生的行为,揣摩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引导学生写作。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去读好书、看好电影,并组织学生写下读后感和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写日记,让他们记录下每天的所见所闻,帮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乐于表达、充满写作信心的教学。一旦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充满信心,作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必须从基础做起,采取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表达热情,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听儿童歌曲、营造融洽的写作环境等。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想,让学生保持这种热情和自信,最终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四、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对小学生来说,要想完成写作,就必须依赖平时的学习,没有一个学生是天生就会遣词造句的,都是依赖平时的阅读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阅读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还要留意词语句型的使用、写作手法、语法、格式技巧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在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去缩写、扩写或者仿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锻炼学生的文笔。例如,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统一阅读,并让学生进行缩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始时可能不具备缩写的能力,我们可以选出一部分,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此外,扩写和仿写也是巩固阅读的有效方法,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在扩写和仿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循序渐进,使小学生在具有学习兴趣的条件下去完成阅读训练,使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五、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叙事类的作文,作文不是凭空编出来的,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周围生活有感而发的。如果学生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内容充实的好作文,所以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从基础的事情做起,注重对素材的积累,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并且可以将这些生活素材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呈现给大家。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组织语言,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容可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和观察生活,为写作积累必要的素材。

六、老师要重视对作文的批改和评价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批改作文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把批改的重点放在错别字、错误句型及常识性的错误上。不论小学生的作文是好还是坏,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老师批改得太多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老师的重点应该放在评讲上,多评价一些文章中写到的好段落和好句子,对一些有创意、有生活趣味、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多表扬。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努力发掘他们文章中的亮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才能真正增强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知识水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成为广大小学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识字教学和口语训练,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阅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写作。

参考文献:

[1]何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0.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1.

篇(2)

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识字进度慢,阅读量少,拖了起步作文教学的后腿。

而小学作文训练的程序是:低年级着重练习写句、写话;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作文训练分为多级过程,写完整文章的训练滞后,难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作文教学的历程看,总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顺应他们的心理;训练方法划一化,齐步走,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能力的发展,靠学生自主训练、实践、应用。指导学生作文,必须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础,同识字、阅读和发展口头语言同步进行。作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应力争提早起步,引导学生自主练笔、学用结合,把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摆上重要位置,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一、提早起步

要发挥汉语拼音工具的作用,加快识字,提前读写。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功能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能熟练直呼音节,就为他们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可用拼音代替汉字写话和作文,使识字、阅读、作文互相促进。

小学生自读课本,对加快识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早起步作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鼓励学生阅读自读课本做到“三达标”,即熟读课文,每课自学几个生字,能回答课后问题。并以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为中介,过渡到阅读其他课外读物,努力使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为起步作文创造条件。

学生通过课内课外两条渠道的学习,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语言积累,一般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起步作文。从写一两句至几句记实性的话开始,逐渐过渡到写命题日记和短文。

二、自主练笔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知、行、意、行综合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指导学生作文,应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自在地独立思考,独立作文。这是发展书面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做法:一是写日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具有的独特性的内容;二是结合生活,在教师的诱导下,捕捉机遇写情境作文;三是按教科书上的安排,进行说说写写的作文训练。

实践证明,“奉命作文”,路于狭窄,学生望而生畏;自由作文,不受时空所限,写作内容取之不尽。而学生自己选材定题,可从整体着眼,传达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打破分阶段从句到段再到篇的训练程序,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习作看,写入叙事、描景状物、议论抒情都有。或实话实说,或虚构幻想,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童真童趣。家乡变化、军民抗灾、台湾地震、谴责北约、、国庆阅兵、“神舟”上天、环保问题、喜迎新千年等题材,都在他们稚气的笔下反映出来。

三、学用结合

学校是由师生员工群体组合成的“小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的小公民、小主人。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是他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个“小社会”的教育与熏陶,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我们觉得把学生的作文,单纯看作语文科的一种作业,仅在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是不够的。这样,不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训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尽量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实用目的,成为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手段,成为交际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讲台、舞台、广播台、校园墙报,都当作学生学作文用作文的场所,当作学生练文炼人的基地。学生在学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四、注重激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鼓励参与、鼓励表现、调动情绪、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放在重要位置。做法有:(1)样板激励。学生群体中会冒出一些先走一步,作文写得好的拔尖生。树立样板,有了“带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2)目标激励。具体明确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近期目标:鼓励学生每周读l-2本课外书,写3-4篇日记。远景目标:争取到小学毕业,读满300万字以上的课外书,能写500字以上的日记、作文。(3)成果激励。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有量的积累、质的提高,有创新精神的萌发。我们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给予表扬鼓励。各班都制作了学生课外阅读和日记登记表,逐周登记公布学生的读写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期末,还把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和读写情况写进学生的素质报告中。(4)环境激励。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练习作文,需要开辟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我们着重抓两条:一是广辟信息渠道,用好信息资源。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有新书可读,有儿童报刊可供阅览。通过获取新信息,激活思维,触发灵感,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办好“小火炬广播台”和 “小作家园地”,使它们成为经常性的练人练文基地。广播台每天定时让学生亲自播出自己的习作;学习园地几乎天天有学生的新作发表,人人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环境育人激励人,互相影响,产生了人人乐于作文、勤于动笔的良好效应。

篇(3)

【关键词】阅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入手:

1 抓文本阅读,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我们一方面强化读的形式和内容训练: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另一方面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

1.1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1.2 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1.3 写景为主的记叙文: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1.4 说明文: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1.5 诗歌: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抓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1 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2 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3 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2.3.1 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

2.3.2 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2.3.3 写作活动练语文

篇(4)

一、阅读方法的多样化

阅读的方法有好多,我们习惯运用的方法有:诵读、默读、快速读、精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如在讲授《风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多次细读等方式充分体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主要运用细读和反复读这两种方法,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由浅层表面的认识逐步进入人物形象的实质分析和概括。通过三次细读,准确理解词语,借助词语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反复研读重点段落和语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形象。通过细读,让学生自己更正初读文本时对凤姐"热情、爱美、关心他人"的认识。通过反复读,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句式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通过细读,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执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通过学生的读,教师配乐读,学生配乐读,让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诚心、倾心及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惜别情。这份真情就蕴含在字里行间,不读,是体会不到的。读,细读,反复读了才能体会到这种人和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读文,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阅读中实现字词句的理解

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高年级的对于字词的理解是这样规定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实施建议中对识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在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个目标和建议。如让学生在体会对凤辣子的描写""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最后得出了"炫耀"的意思。这和上下文中对凤姐的描写是相一致的。在教学学生认识生字"弦"时,运用了象形字的特点,把"弓"和"弦"字在书写的形式上进行比较,然后在田字格中让学生去描写。再如教识"雁"字时,运用了会意的方法,学生易记且影响深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形式不同,又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或词。如在分析凤姐这个人物时,让学生重点研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从凤姐的一连串的问题中,让学生对凤姐的真实性格进一步分析。学生在研读后终于发现了凤姐的假"关心"假"热情",得出了凤姐真实的一面,奉承贾母、虚伪、泼辣、阴险。在让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真情时,让学生紧扣"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边扑边鸣"、"炸了营似的"等词语,让学生去体会海鸥对老人无比的怀念。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是让学生积累词语最好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以读带写,读中仿写,读中插写

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读写结合的妙处在14――17自然段。当老人去世后,作者把一幅放大了的老人撮着嘴呼唤海鸥的照片带到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第一次写话,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海鸥翻飞鸣叫好像在说......""老人望着儿女们,好像在说......"当我们收走遗像时,它们再一次边扑边鸣,"它们鸣叫的是什么呢......"通过教师的引语,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写作欲望。当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老人与海鸥的那份真情时,又要引导学生写话。"老人与海鸥的这种真情在哪里?它有可能在温情的喂食中,还有可能在哪儿呢?"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生展示习作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佳作读一读,在全班内共享。或许学生能够依文章内容想像写出这些:"这种亲情在老人粗糙的手指间;在老人褪色了的蓝布包里;在海鸥的为老人守灵的肃立不动中......"再如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严监生的吝啬,他让学生用夸张的手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吝啬鬼的形像。

读写结合的课堂,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场。

四、强化训练学生的能力

小学阶段语文应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四种技能五种习惯。三种能力是"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四种技能是"朗读、默读、浏览、研读";五种习惯是"预习、查工具书、勾划、做笔记、读书看报"。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要均体现出对学生三种能力四种技能和五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把自己想到的写到这一段话或是一句话的旁边,再把大家共同达成的写在下面或是旁边。其目的是和自己的加以对比,从中找出自己思维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勾划的方法。如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圈起来。在学生读课文前可以提出"谁做了什么事"训练概括能力,课中还要训练句式的相互转化能力。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断和推测能力、对人物评价的能力、查阅资料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篇(5)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的层次

张鸿苓先生早在1993年就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是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而编制的教学步骤,含有教学的进程、经过、推进的意思,并可以反映教学各个步骤之间有规律的、连贯的交替。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由上述各个不同层次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个系统既有明确的阶段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性。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于(2)――(6)此五项过程都能有所关注,但是对于从小学到中学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并不是十分明确。

从小学到中学,阅读教学可以划分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即:以积累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理解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评价性阅读为主的阶段;以创造性阅读为主的阶段。

二、为什么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这是由学生阅读的心理和文本阅读的规律决定的。

1.学生阅读的心理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从阅读主体看,实现“自己能阅读”的目标约需十多年的努力。但形成技能不是一日之功,应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阶段目标是从阅读能力形成的时间来划分的。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6岁的学龄前儿童掌握的口语词汇量达3600多个,小学生识字后,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作文模仿的成分逐渐减少。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分析各类社会事件,掌握各类社会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衡量各种现象,作出较正确的道德判断。

2.文本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阅读过程就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干预过程,这个过程是分层级的,章熊先生把这个层级过程分为:1.复述性理解(着眼于表层信息,侧重记忆);2.解释性理解(通过信息加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 .评价性理解(对文章价值作用评价);4.创造性理解(超越文本,探求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四个层级由低到高构建,前一层为后一层蓄势,后一层为前一层深化。

在古代,朱熹就明确提出了一条阅读原则(规律) ,即“循序渐进”。什么叫“循序渐进”? 朱熹解释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元代程端礼根据朱熹的论述,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不但按年安排了所读书的序列,而且详细制订了读书的日程表格,标举了每日功课及读经、读看史、读看文的程序,为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建立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训练序列。

可见,文本阅读的规律性决定了阅读教学要有层次。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有层次的,那么从小学一年级起,到初中一年级,这个阶段以积累性阅读为主,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的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少年时代记忆力极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大量识字,了解读物的中心词句、观点、表达方式的一般意义等,以扎实的功夫,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容量,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基本的语言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等。

在这一阶段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训练项目是:读和背的训练,字词书写与积累的训练,掌握句、段、篇表达规律的训练,学习阅读基本方法的训练,同时,还包括思维方式的基础训练。

积累性阅读阶段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根据电子计算机的统计,可以确定为: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和3000个常用词。这样可以保证在阅读一般文章时,大约只有千分之一的字不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积累性阅读还包括,低年级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瞧,《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处处指向积累性阅读。

小学五、六年级还要进行初级的理解性阅读。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等。这些内容都是指向理解性阅读。

那么,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后,我们的教学不会错位、移位、越位,并能很好地做好每个年级、年段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2000.5 P409―P 410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P 209、P 273、P 362、P 381

[3]王新惠《建构阅读教学过程的多层级结构》2000.4 《贵阳师专学报》

[4]张维坤《阅读规律与阅读教学》,2005.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5]张鸿苓主编《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P192―P 193

篇(6)

小学是进行作文入门的开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这个时候对于作文的感受是最关键的,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读写之间有效的结合,加强对于生活的观察,引导学生作文的入门。

【关键词】

小学作文入门 读写结合 观察生活

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作文入门教学一直都是比较棘手的,学生害怕作文,有时候甚至非常讨厌作文,把它视作是一项苦差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入门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写作程序之中,加强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这样才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进行所有事情的首要原则,小学生对于任何新鲜事物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由于探究知识的欲望导致的,所以我们首先就需要将好奇心引导成为学生兴趣的起点,打好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于作文有很多的困惑,不知道作文如何进行,不知道自己究竟怎样去进行学习,是难还是易。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在其脑海之中的,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作文入门讲解的时候好好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给学生上写作入门课程的时候,首先我并没有按照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最先开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作文。应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熟悉的事物等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含义。可以这样说“同学们都想知道怎样写作文,其实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心中知道的事情告诉给别人。老师是如何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怎样与你生活的?只要将你知道的告诉给别人就可以了。”学生在听到了这段话之后兴趣就会高涨起来,原本严肃的作文教学竟然是如此的简单,纷纷开始议论。接着,教师就将一些基本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怎么样描述奶奶做饭的情景、爷爷看报的情态、与同桌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十分有趣的。还有别的遇见的事情都是可以进行写作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身边,这个时候学生对于作文的写作就有了基本的认识,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了。

二、读与写的结合教学

小学生进行写作没有什么经验,需要加强对于别人文章的学习。首先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好习惯,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问题。

课堂教学在学生获得知识方面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除了教会小学生识字、写字和进行文章内容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于学到的词句知识的利用,将其应用到作文写作中去是很重要的。开始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语言通顺连贯即可,利用一些学习到的词句。在教学的时候加强对于阅读的文章中好的表达方式的利用,这是阅读对于写作的最根本的价值。

另外,在课外需要加强学生阅读相关活动的开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拓展。课外活动中,主要是加强课外实践和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可以建立班级的图书角,提供学生一些有用的书籍和材料,教育学生多读一些优秀作品。在阅读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勤动脑和动笔,做到课堂内和课堂之外有机的结合。

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之中,主要要注意团队的活动,比如组织一些登山、游览参观古迹活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对于活动内容的记述,加强其对于人物和活动的记录,做到有重点有条理。这样学生也能够对于作文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学会观察生活

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不能够只停留在写上,而应该学会观察生活,做到有条理和有顺序。例如,在写静态事物的时候就要从它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用途等方面有序地开展下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进行,然后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在写动态事物的时候就要注意其变化的规律,例如写动物的时候就要将其体型和生活习性进行记录,写出其活动的情况,采取一定的观察方法。在对于一个动态事物的描写的时候可以采用游动的观察方法,例如写黄牛的活动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黄牛的活动情况再进行描述,就像是自己看到了黄牛一样,将其写得栩栩如生。叙事描写的时候,学生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是地点的转移来进行事物的描述,将主要办事人的行动描写清楚。具体的可以是语言、神态、外貌、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此外,还要注意加强观察与联想之间的结合,丰富文章的内容。事物之间一般是具有很多的联系,彼此依存。我们需要由表及里,找出其规律,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内涵。在教学的时候进行方法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其更好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

四、作文批语具有鼓励性

小学生处于语文作文学习的初期,维持写作的动力是其对事物的新鲜感,这个时候对于其写作兴趣的维持和激发写作的情绪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的时候需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地维持。作文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训练性的内容,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写出的东西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而是受到了批评,其兴趣就大大减少了。因此,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需要将其优点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写作的成就感,继续写作的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作文入门,对于学生今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写作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抓住关键方法,将学生引领到写作教育的正确的道路上,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最终会有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树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J].语文出版社出版,2008

篇(7)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语文,有如下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语文毕业复习,应该把《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总要求作为出发点及归宿,以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十二册课本为主要内容,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复习时,老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其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呵护与培养;要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及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因人施教;要处理好学与考的关系。坚决摒弃单一、机械的题海战术,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复习要点

(一)学习习惯(一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编排,在每册书的前面都安排了“学习习惯”这一内容;而且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作为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该养成的语文方面的学习习惯有如下十二点。(参考《十二册教学参考书》第七页。

(二)汉语拼音(两课时复习,一课时练习)

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复习这部分具体要求有: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并正确书写;能具体区分声母、韵母;

2、能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3、认识隔音符号、声调符号;并掌握“ü”的拼写规则;

4、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能运用音序排列,学会音序查字法;

5、复习“一”、“不”的变调,复习“啊”的变声;

6、认识儿化音;

三)识字、写字(一课时复习,两课时练习)

识字时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其中蕴含着多种能力与智力的培养,复习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要求有:

1、巩固已认识的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做到会读会写,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特别是十二册的生字词要熟练掌握;

2、了解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等汉字知识。特别时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等,可以参考《十二册语文参考书》后面的附录P310~316;

、能比较熟练第用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了解数笔画查字法;

4、能借助字典,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词义;

5、能用钢笔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学过的汉字,行款整齐;

6、复习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繁简字等;(形近字、同音字、多义字是一个难点,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四)词语(积累分散在早读课中,或平时,复习指导两课时,练习两课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积累是多么重要,而词语的积累则是基础的基础。那么词语的复习要做到:

1、理解、掌握学过的词语,具有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对学过的词语大部分会用;

2、近义词,指导学生会做“用字组词,并填空”的题目;

3、补充成语、成语归类;

4、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大体意思;

5、能区分词语的感彩;

6、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7、指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注意词语的搭配,以形成良好的预感,掌握规范的语言;

8、词语按一定顺序排列可作一指导。

(五)句子(复习两课时,练习两课时)

一句一句的话才连成了篇,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习作,我们在句子复习时,应注意:

1、初步认识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并列、选择等简单复句,会使用关联词语;

2、能修改常见类型的病句、病段;

3、根据表达的需要,会变换句型,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第一人称陈述和第三人称转述的互换,把句子改写成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等;

4、认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5、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表达力求完整;

6、仿写句子。

(六)阅读(复习结合练习进行,安排五课时)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前面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此作准备的。具体要求是:

1、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回答问题,特别是回答问题句子要完整;

2、引导学生作答“谈体会”一类的题目;

3、复习叙述的方法和写作的顺序,引导学生如何排列句序;

4、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体会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能就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

5、课内要求背诵的段落必须熟练掌握,重点段落要会默写;课内重点片断要在每个知识点上多下点工夫;

6、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的好处;

7、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特别是说明方法的掌握;

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情节,说出自己的西化、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9、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10、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不同用法,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注意书名号的使用方法;特别强调“提示语”中标点的使用;

11、《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即便没有读,也要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备考试。

(七)口语交际((复习结合练习进行,安排两课时)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口语交际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在复习中,要做到:

1、梳理十一、十二册的口语交际内容;

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听;引导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倾听,以保证顺利完成试卷当中的语文听力题目;

3、复习时,参考《试题精粹》中“口语交际”的内容,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八)古诗词、名言警句等(复习两课时,练习两课时)

厚积才能薄发。在小学阶段,积累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古诗词,更是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要求:

1、《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古诗必须熟练掌握,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其中名句要会默写,会运用;

3、掌握常见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并能适当运用;

4、掌握不同方面的名人名言,特别是关于读书的、惜时的、友情的等;

(九)综合性学习(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机密结合。其具体要求是: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州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十)习作(复习结合练笔,共六课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在复习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注意:

1、以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作为复习的重点;

2、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各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