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5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精神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人文精神 内涵 实践 现代化
一、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起点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这一方面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永远比物宝贵;另一方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不能以神的名义压制人。
从这一点出发,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尘世幸福,认为人生的价值应在现世实现,人有权追求尘世的幸福,不能把幸福推延到天国或不可见的未来。其中也包括肯定感官的快乐,反对禁欲主义。
但是,和人的生物求相比,人文精神更看重人的精神性品格,认为后者是人的尊严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说,尊严高于幸福。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解说最有代表性。他认为,人一方面属于现象界,具有感性,受制于自然法则,追求快乐(幸福),另一方面属于本体界,具有理性,能够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人的尊严就在于这个能够作普遍律的立法者的资格”,它证明人是自由的。正是在人的尊严之意义上,他进一步提出:人是目的,永远不可把人用作手段。
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这分对己和对人两个方面。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尊重人的价值不能流于空泛,必须落实到尊重每一个个人。作为一种伦理思想,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同样,每个人对他人也应该如此看待。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二、对真理的探寻
第一,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然而,“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如果说好奇心是神圣的,那么,功利心恰恰是最世俗的,它是好奇心的死敌,在它的支配下,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必定枯竭,眼光必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爱因斯坦早已发出惊叹:现代教育没有把好奇心完全扼杀掉,这简直是一个是奇迹。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往往也只是着眼于增加课外知识,扩大灌输范围,仍以有用和功利为目标,而不是鼓励和保护好奇心。
第二,认真。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所谓根据,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人的理性能力就体现在运用逻辑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但是,人的理性能力本身是否可靠呢?如果它不可靠,它所确认的根据就成了问题。知识论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代以来更成了主题。其中贯穿着一种努力,便是想把人类知识建立在完全可靠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一向不重视知识论,知识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最容易产生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缺少这样的氛围,所以不容易出大师。
第三,渴望。好奇心和认真面对整个世界,就会追问整个世界存在的根据,因而必然把人引向哲学的沉思或宗教的体悟。爱因斯坦把这种渴望称作宇宙宗教感情,并认为它是科学研究的最高动机。到了这一步,头脑与灵魂便相通了,科学与哲学、艺术、宗教便相通了。事实上,大科学家都不满足于纯粹经验研究,他们都是怀着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愿度过实验室里的日日夜夜的。
以上所述可统称为广义的科学精神,其实质是对非功利性的纯粹智力生活的热爱。这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然而,具备这种责任心极不容易,因为人们往往受习俗和时尚支配。约翰?穆勒指出:在仅关自己的事情上,人们从不问什么合于我的性格和气质,或者什么能让我身上最好和最崇高的东西得到发挥的机会。所问的是什么合于我的地位,别人通常是怎么做的。他们还不是在合乎习俗与合乎自己意向两种情形相比之下,舍后者而取前者。他们根本是除了趋向合乎习俗的事情外便别无任何意向。由于他们不许依循其本性,结果就没有本性可以依循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播文化、发扬文化、创新文化,这一点也决定了人文精神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中学语文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却并没有给予人文精神教育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为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 人文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反映的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承载了人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自我关怀。现阶段,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仍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囊括了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所独有的文化教养的重视;其次,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以个体精神为原则,对人的尊严、感情以及生活和自由运用理性的重视;再次,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教养为基础对人的情感自我发展和意志自我发展的重视;最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反映的是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哲学思维,并自主的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具备更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审美判断力都得到大幅的提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中的意境与底蕴,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切实可行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来看,其自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属性,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形式均体现着人文情怀,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在组织和筛选教学内容时,尽可能的多选择与表现人性、人道以及人权相关的作品,并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其次,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中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来深入的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这就需要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留心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教材这一授课载体将其中具有人文精神教育价值现象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最后,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通过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逐步得以提升的,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也是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过程。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而很多情况下,这种需求会自然而然的诉诸于阅读。因此,如果语文任课教师能够在组织开展阅读能力训练活动时,意识到阅读能力训练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尽量的多选择思想性和现实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往往就会在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成效,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于成义.语文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和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一、带动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语文学科知识针对性极强,因此,学习中的模式也相对固定,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等基础模块,为此学生也常常感到枯燥、单调。对职高学生来说,更加需要导入积极的学习意识,为此,从兴趣着手,才能够直达本源。在学生眼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是跳出一般知识范畴的新鲜内容,人文精神的提炼主体中往往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能够以故事、传说、新闻等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色彩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并自主投入、领会。此外,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也能够让学生放开视野,扩大学科认知,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丰富底蕴,以及从人文知识的趣味性、综合性特点中提炼出关注中心和兴趣发散点,也由此转变固定单一的学习概念,建立起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完善人格,树立职业道德
语文学科是学生对世界认识的启蒙学科,语文虽然着重于文字、语言的传导吸收,但它的深度内容还在于精神引导。一方面,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应用,还在于从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人格品质,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针对职高学生而言,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能够明确地从各自的职业规划、职业建设中表现出来,因而教师还需要从精神角度牵引学生的道德与行为认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人文精神能够给予学生直接的道德标准参考,让学生从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中感受到心理共鸣,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从人文精神的积极延伸中树立起职业意识和职业信念,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人文精神的长期浸润下,学生才能够一点一滴地修正人格品质,完善道德修养。
三、提升情感,体验生命美感
情感是语文学习引导的深层次内容,将学生引向情感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过程。情感领悟为固定、单一的语文知识点挖掘出了更丰富的体验内容,为学生融入语感,领悟美感带来了充足的动力。提升情感光从知识点中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得将语文学习拓展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来,尤其对职高的学生,因为人生定位及自我认知的不同,更需要人文精神为他们指引方向。人文精神不指向道德高度,还有利于学生对生活、世界更深入地去体验感知,无论是遣词造句的拿捏,还是语言审美的感悟应用,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深度感染。随着人文精神的深层次渗透,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感悟范围,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思想中体验生命美感,捕捉语言文字与内心的深度交融。人文精神的社会反射性和精神高度性也为学生的情感提升注入了更个性化的内容。
四、丰富内涵,沉淀精神素养
语文教学容纳深广,既包含着几千年的国学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跨文化、跨地域的丰富元素。为此,只有沉淀精神内涵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具自主学习的意识力,也只有在丰富、深厚、敏锐的内涵感知下,才能够让学生建立更自由的思维空间,更灵活的感悟能力,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迅速地融会贯通,更加深入地消化应用。职高的学生面临的是更早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更明确投入职业活动的个人充分准备,但他们对丰富内涵与精神素养的需求并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少,在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交融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透过内涵沉淀,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综合成对理想追求、职业计划的合理、合情、合度的设想考量,能够帮助他们在职业认知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关键词:人文精神;美术教育;缺失;重构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31
一、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所谓人文,《周易•象传》中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观之,在我国古代传统观念中,“人文”是一种与作为自然现象而言的“天文”相对应的人文现象。在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浪潮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人文主义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做出了重要的阐释和发扬,催生出了以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本学辩证法”以及能够代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现代人文。现代人文囊括了以“知道”为主要内涵的表示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了解程度的人文知识,以及表示人类对文化意义和文化的内在价值的自觉程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狭义上的高校美术教育指的是以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而开展的一门具体的科目。而广义上的高校美术教育则是指一系列旨在通过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品格、完善人文学习从而提升人文精神水平的训练活动。其实质上是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抽象思维通过美术的形式所形成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过度强调技法的学习,忽视情感体验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教材五花八门,培训机构林林总总,就教材的内容涉及看来,可称得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存在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就美术教育发展结果看来,大体上都是偏离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对作品进行了单纯的了解,是一种脱离了人文精神而单独建立起来的机械性记忆。这就直接导致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美术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活力。在更深的层面上导致学生的内心情感无法与美术作品建立联系,无法从情感的高度与作品进行沟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在内心层面上走进作品的可能。
2.急功近利的心态占据上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关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聚焦在“升学”“就业”等字眼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美术教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迫使美术教育不得不去迎合考试升学的需要,入职就业的需要,将原本应该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本体性价值的美术教育变成了增加分数的工具。消融了美术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的价值,僵化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原本应该在美术教育中汲取人文精神而自由成长的学生受到了束缚,生命本性的发展被压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彻底丧失。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
1.心态要保持健康
人文精神以人格健全与人格自由为重,实现的前提在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既包括在浮躁的社会现实面前能够做到从容、冷静,不随波逐流,更不要急功近利;也包括奋发向上的乐观心态,独立开拓的进取心态。以健康的心态为基础,才能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分析的态度,醉心于艺术的世界里,尽可能的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2.坚持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早日建立起能够深入作品世界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体会和领悟能力。教师要注意运用包括纹理、色彩、形状、明暗等美术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在点、线、面、描绘、摹形等基础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人文精神与美术实践建立联系的时候更加的游刃有余。
3.课程设置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
人文精神的内核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对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理解,既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也尊重美术作品的年代背景和精神内涵,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既能领悟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又能提升自我的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上的双重丰收。
四、结束语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是学生了解蕴含在社会中的人文意义,掌握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人文性的文化学习理念,一方面要坚持诱导性学习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美术知识;更要通过对具体的美术作品内涵的阐发,揭示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介绍作品诞生的人文背景,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在情感的层面上做到与作品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领悟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碧原.论中学美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2
关键词:建筑设计, 人文精神 ,相互关系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umanistic spirit is an organic whole, not only can make the nature harmonious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still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humanities spirit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mutu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building designer.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humanities spirit, mutual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被现代主义奉为经典的名言“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曾风靡一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常常过分强调功能,忽视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各种需求对建筑设计的要求。而今,时代已不同于以前,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变得更高。单纯以功能主义的理性逻辑的态度对待建筑设计,已变得不合时宜。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建筑设计中更多的体现人文精神,成为当下建筑设计中应关注的课题。
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研究,认真协调建筑与人、与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建立在各种需求和体验之上,将建筑设计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努力打造自然和谐的现代建筑。是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当前人文精神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要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人文精神融进建筑设计之中,必须对当前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文精神内涵可归纳以下几点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在对待自身问题上,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转过身来,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我反省更加真诚,越是这样,人们对于精神层面追求就越强烈。在反思过程中,人们不但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反思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反思过程中,人类逐渐将思想定位于“和谐”,其人文精神也逐渐发展为“和谐”的人文追求,人是自然的人,人只有完全融入自然才能够生存,离开了自然人类简直寸步难行;作为自然的一分子,人只有和自然发生关系时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和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才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二、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1、建筑设计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内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所以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的思路中充满着这种思想,在设计时也遵循自然法则,将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宇宙和谐相统一,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体现了人类的最高人文精神追求,而且完美体现出自然的秩序与和谐。例如: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普遍将房屋设计成四方形建筑,并且面南背北,就体现出了“天圆地方”,采纳自然温度的人文精神。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探寻“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向着自然的深处进发,向着更加深邃的自然前进。这个过程,尽管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人文思想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思想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时展到了近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空间具有了更大的想象力,原来不容易展现的内容得以轻松展现,原来无法进行的建筑设计变得更加的轻松,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使得建筑师可以随意展示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并在计算机内进行模拟验证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师一方面在设计中阐释“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精神的精髓不断地进行拓展。
2、建筑设计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
建筑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空间,是人们对生存空间的具体化,在建筑空间内,既存在着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又具有消极意义的空间。积极空间就是能够达到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项内容,努力打造适合人类生活的具有更多积极空间的现代建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深刻体会到建筑空间是一种充满秩序的空间,它不但具有几何性,而且还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一方面要在满足建筑基本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将人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人文追求融入其中,张扬人的个性精神,完美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要考虑整个建筑空间设计上的客观逻辑是不是合理,另一方面还要将人们对于整个建筑空间设计的主观感知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目光常常越过普通人的头顶,将其投向更加深远的空间。为了完美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建筑设计师认真思考建筑设计中每一项活动是不是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是不是能够让人们更加的舒适和惬意,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让整个建筑空间与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产生对应。在思考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其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三、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实践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建筑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创建能够满足人们各种行动的空间环境,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行为需求。
1、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行为体验
①、建筑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空间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性问题,这些空间就是人们生活的房间,由于每一个房间的使用目的不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其使用功能融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形状以及空间的采光通风等基本要求,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同时建筑设计师还要认真注意使用功能的协调性,在空间的各功能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尽可能进行协调,按照主次矛盾,进行适当的调整。另外,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还可以按照将不同的功能空间按照需要进行组合,从而设计出有效的群体性空间。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状况,空间的特殊要求,例如:公开程度、私密程度等内容。
②、建筑设计的实用性
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不同的建筑功能诉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巧妙处理使用空间以及公共交通空间之间关系,充分认识到公共交通部分的辅助作用,在满足人们通行要求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设计出更容易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功能空间,从而有效提高整个建筑的平面利用率。
2、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人们在行为需求被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其主要内容既包括生理需求,也包括心理需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要尽量设计出既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建筑,又能够设计出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建筑。
⑴、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首先必须努力打造接近自然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例如在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首先要将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在努力降低室内污染物的基础上打造人们舒适生活的内部空间。在设计时,设计师可以巧妙设计窗户,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的方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另外,在装修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同时,还可以采取种植绿色植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法不断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⑵、建筑设计要尽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可以使用多种设计手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比如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上,独特的建筑形态能够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恰当的造型可以给人更加舒适的享受。为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要桥面利用多种设计技巧,努力打造形体简洁,造型优雅的现代建筑。
四、小结
总之,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研究,认真协调建筑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建立在需求和体验至上,将建筑设计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不但可以打造自然和谐现代建筑,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虹冰 胡玲.建筑的人文精神寻思.高等建筑教育.2005.09
2、敖长.以“人文精神”看待建筑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1
关键词:《文心雕龙》 儒学 人文精神 表达
《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论专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原道”精神,强调“文而明道”,以圣人为榜样,以经典为旨归,提出“原道”是所有文章的根本立足点。毋庸置疑,《文心雕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是中华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经典,不仅是因为它气势恢宏的结构,而且还由于它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自西汉以来,儒学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始终占有文化统治地位,它所形成的丰富人文内涵,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灵魂。“仁”是儒学的一大核心思想,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和人格精神,无疑,《文心雕龙》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以儒学“原道”精神贯穿全篇,对儒学人文精神进行了充分表达。
一、儒学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
我们知道,“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内核,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的文化。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体验以及道德人格的实现等内容。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最早的儒家典籍中便已经出现了“人文”的概念,并已经具备丰富的道德内涵。群经之首的《易经》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代表社会人伦,“化”表示教化,是道德教化思想的开端,由此可见,一开始的“人文”便是一门“化成天下”的大学问。儒学人文精神在肯定个体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人的地位,将人视为“三才”之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指出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违天时”,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学强调人的本质,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人的尊重,这也是儒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在个体修养方面,儒家主张要达到“仁”“智”的双重境界,同时还不能丢失理性。仁义礼智圣是德,属于天道,仁义礼智是善,属于人道,上顺天,下合地,中适人,最终达“天地人和一”的至高境界。此外,儒家天下为先的精神具有强烈的入世色彩,激发了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个体价值和尊严一直是儒家强调的重点,儒学认为人与天地等齐,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具有鲜明的人本精神。因此儒家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主张知行合一,与道家消极遁世思想不同,儒家具有刚健向上的精神,充分激发了人们忧患意识。由上可知,以人为本的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渗透在儒学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人文精神在《文心雕龙》中的历史沿袭
对儒学人文精神的沿袭首先表现在宗儒的传统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以宗儒为创作思想进行构思成书,而全篇又始终以儒家经典为论证依据。刘勰认为儒家圣人所撰的经书是不变的“至道”,不仅“旨远辞文”,而且是“不刊鸿教”,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他认为儒家经典揭示了世间最为普遍的道理,是不变的真理,是人文精神的媒介,主张要以儒家经典为后世典范。《文心雕龙・序志》有云:“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这里的古来文章,实际上就是指儒家之经典,刘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表现在创作出发点上。自东汉末年以降,儒学逐渐势衰,直至魏晋,玄学成为主流思想,在文学创作上开始以辞藻华丽为美,尤其是齐梁时期,文章庸俗华丽,形式盖过内容。文学创作过分强调形式之美,完全忽视了内容之丽,刘勰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并认为这些华而不实的文章,完全不符合儒家文学创作理念,已经背离了文学发展最初轨迹,是齐梁文学的一大诟病。为了扭转这种文风,刘勰主张文学创作要“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借此来矫正这种浮华萎靡的文风,而他所说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儒家典籍。从创作出发点上,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忧患意识是刘勰创作的根本思想和指导理念。
三、儒学人文精神在《文心雕龙》中的表达
(一)“原道”精神
以人为本是儒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而《文心雕龙》中的“原道”精神正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一种内在观照。《文心雕龙・原道》作为首篇,全面阐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观念:文原于道。这里的原就是本,而道便是自然之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自然之道也……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不难看出,作者所阐述的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完全温和,并突出了儒家“自然为文之本”的人文精神特征,这种创作理念同儒家的“原道”精神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谈到人文的发展史时,刘勰充分肯定了孔子在文化集成方面的重大贡献,并指出《六经》的根源便是道,圣人遵循自然之道来进行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作又揭示和阐明了自然之道,进而赋予了圣人之文以“鼓天下之动”的功能。而要想“鼓天下之动”,就必须具有真和善的内容,换句话说,文章要充分体现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能够对社会起到道德风化和伦理教化的作用。
四、树德建言的人文精神
刘勰将传统文人所追求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和树德建言的儒学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刘勰明确指出创作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流芳百世。“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又说“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只有儒家经典才有助于道德教化,这充分体现了儒学人文精神。此外,在《文心雕龙・诸子》中有云:大夫处世,怀宝挺秀;辨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若有区圃。传统文人所追求的三不朽,一是要建立品德,二是要建功立业,三是要著书立说。刘勰感叹人生如草木,匆匆而过,所以树德建言,实乃“不得已也”。这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忧患意识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有生之年要著书立说,建立功德,以便能够流芳百世,这无疑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五、刚健中正的人文精神
风骨是一种文学风格和诗学境界,这种精神主要来源于儒家刚健中正的人格精神。儒家强调以人为本,以儒学观点来讲,刚健中正才是真正的人格,是最为宝贵的一种人格品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应该具有像松柏一样不畏严寒的坚毅品格和高尚品质。《文心雕龙・风骨》篇对“风骨”进行了全面探讨和阐述,而这无疑深受儒学刚健中正的人文精神影响。从《文心雕龙》开始,风骨一词正式成为一个诗学概念,刘勰在开篇伊始便肯定了风骨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文章的生命之源。而风骨精神强调的“刚健有力”恰好符合儒学刚健中正的人文精神,可以说,“风骨”精神离不开传统文人对高尚情操、正直不阿的人格追求。
六、结语
《文心雕龙》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是对儒学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作者刘勰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诉求都充分体现了对儒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沿袭。“仁”是儒学的一大核心思想,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因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和人格精神,无疑,《文心雕龙》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以儒学“原道”精神贯穿全篇,对儒学人文精神进行了充分表达。作者以《文心雕龙》为儒学人文精神的传承媒介,以自身的人格品质为依托,以原道精神为支撑,主张立足于儒家经典来激活文学生命力,彰显刚健中正的人文精神,进而探究文学之道,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精神人格。
《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史上的一座丰碑,是第一部体系完善的文学理论著述,是一座难以跨越的理论巅峰,千百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毋庸置疑,儒学人文精神是其思想核心和整体纲领,“宗儒”、“原道”是其创作的根本立足点,儒学人文精神具有深层润泽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文心雕龙》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罗孟冬.试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论[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郑岁黎.试析《文心雕龙》的儒家文学思想[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王文生.《文心雕龙》思想体系考辨[J].文艺理论研究,2011(04).
[4]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龚贤.论《文心雕龙》的雅俗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数学教育;应用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是现在素质教育对大学教育的又一新要求,各大院校都在积极的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大学的各学科教育中去。因此大学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在现在的大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除了对高等数学知识进行传授外,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将数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1.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对人类至关重要,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文化,展示着人类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人文精神的内容既包含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涵盖了人类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理解。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关系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左右着全人类前进的方向。
1.1人文精神的内容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构成了现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人文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世界各国各区域文化的形成,是所有文化发展的中心。通过对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文精神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可以很好的判定出这个国家的文明状况,掌握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因此人文精神在内容上涉及了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文化发展,国民精神风貌,民族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的展现出了一个地区人文修养水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系。
1.2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人文精神的推广与文艺复兴密不可分,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人文精神的火光从世界的角落渐渐照遍了整个世界,推动了全世界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主要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凸显人的理性,激励人们挣脱神学的束缚,将人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人类不断的改变世界,认识世界,使人类成为自己的主人。鼓励人们勇于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理想,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精神的作用,通过人文精神的进步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2.人文精神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2.1加强学生对数学发展史的了解
在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仅仅只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整个授课过程枯燥乏味,凸显出数学学科的理性,严谨,客观的特点。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关注,没有着重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现在的大学数学授课中教师应尝试将数学的发展历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将理性的知识赋予感性的色彩,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的引导,让其从数学的发展史中有所启发,学习先辈努力钻研,永不放弃的精神。
2.2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
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多是以数学知识为主没有人文精神的内容存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依托从教材中发掘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的授课,传播人文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教师在教授复变函数的过程中,就应透过数学知识,对多复变函数的开拓者华罗庚进行介绍,让同学们学习华罗庚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他高洁傲岸的爱国情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更加的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间接的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3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民主意识
人文精神就是突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和自,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教师进行良性的沟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找准自己定位,发挥自身能力,积极的学习数学知识。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出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人文精神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4组织专家讲座,发挥榜样力量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各大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端正思想,健全人格。而组织专家讲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大高校应积极的组织数学界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讲座。讲座的内容应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就先进的数学知识,数学今后的发展等学科内的知识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则要着重向学生介绍自己的人生经验,求学历程。为学生树立出一个真实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扶正学生消极思想,激发学生奋进的决心。
2.5通过数学探究,提高学生自强精神
数学计算繁琐复杂,思维逻辑严密,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在数学解题方面费尽周折,绞尽脑汁。鉴于此,大学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的探究,通过对数学题目不断的计算与思考,让学生学会坦然面对失败与成功,面对数学题目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对数学题目进行钻研。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和勇于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
3.人文精神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3.1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知识和文化上要求严格,还对思想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了要求。因此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英才的摇篮,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应用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是学校为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让思想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教师授课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思想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推动大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正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是现在社会的硬道理,因此数学教育只有不断的发展,才能紧跟大学教育前进的步伐,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传统的数学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将人文精神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是对大学数学教育的一次补充,丰富了大学数学教育的内涵,推动了大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4.结束语
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活动进行着约束和指导,促进着人类的发展。因此将人文精神运用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去是现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通过在数学中引入人文精神,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想素质,提高人文修养。这是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科]
【参考文献】
[1]徐聪,王宪昌,刘鹏飞.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2012(34):572-573.